岐黄

合集下载

_岐黄_考释

_岐黄_考释

・论著・“岐黄”考释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摘要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是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

由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至宋代,岐伯与黄帝首次被窦材《扁鹊心书》合称为“岐黄”,并被奉为医学正统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起来。

并开始注入新的含义,不仅仅是岐伯、黄帝二人的简称,而是由此引申为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

当然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分别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

又“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黄帝;岐伯;岐黄;考释T extu al R esearch and Explanation of ”Q i -H u ang ”ZHU Jianping.China Academy of T raditional Chi 2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Abstract Sinc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Huang di nei jing (Yellow Em peror ’s Inner Canon )was comple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between Huang Di and Qi Bo ,Qi -Huang is used as the appellation f or Yellow Em peror ’s Inner Canon in later generation.As the Yellow Em peror ’s Inner Can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S ong Dynasty ,Qi Bo and Huang Di was jointly called Qi -Hua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Bian que xin shu (Medical U nderstanding of Bian Que )by Dou Cai.And they were also worshipped as the orthodoxancestors of medicine in the shrine with new implication.Since then ,Qi -Huang had an extended mean 2ings for orthodox TCM or TCM science.However ,in most cases ,Qi -Huang was the appellation of TCM and TCM science.Meanwhile ,new words derived from Qi -Huang have their respective meanings ,such as ”the art of Qi -Huang ”and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Qi -Huang ”standing for the science of TCM or the art of healing ,and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As for the ”Qi -Huang physicians ”,it represents the TCM doctors and specialists.Dan xi shou jing (Medical Mirror of Danxi )by Wu Shangmo in the Ming Dynasty says that ”meeting Qi -Huang specialists ”.”Qi -Huang books ”means TCM books.And Qi -Huang profession refers to TCM profession ,etc.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erm Qi -Huang does have a rich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 ey w ords Huangdi (Y ellow Emperor );Qi Bo ;Qi -Huang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岐黄文化

岐黄文化

甘肃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起步,庆阳市民间中医药人士就开始研究传说中的上古名医、黄帝“天师”--岐伯。

到了80年代,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历史文化研究日益繁荣,岐伯的考证与研究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至2010年60多年来,岐伯考证史实逐步清楚,岐伯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岐黄文化的存在得到认知,岐黄文化产业开发卓有成效,已成为一大特色历史文化,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肯定,对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现综述于下:一、史、志、典籍中有着大量关于岐伯的记载1、史书记载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神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属岐伯使尚方”。

《史记正义》引张楫注:“岐伯,黄帝太医”。

《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岐伯,黄帝臣”。

《汉书音义》曰:“尚,主也。

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 。

《经史百家杂抄》注云:“岐伯,黄帝臣。

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枢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

”《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黄帝命岐伯(北地人),作镯铙、鼓角、神钲以扬德而建武”。

清慕少堂《甘宁青史略》:“又案岐伯黄帝臣,北地人,作军容之乐,见唐礼乐志……”,“岐伯,北地人,黄帝以人之生……及咨于岐伯而作《内经》。

”2、医籍记载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府,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序:“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

岐黄问对的诗句

岐黄问对的诗句

岐黄问对的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岐黄问对的诗句》古代医学圣地,岐黄医书传千古。

问对良医珍宝,经络诊脉疗疾。

医者仁心,岐黄问对。

慈悲为怀,医治有方。

黄帝问道,岐伯答疑。

经络奇脉,医术精微。

岐黄之术,医道之源。

问对医家,天下同仁。

黄帝问疾,岐伯论治。

望闻问切,医学之基。

以食为药,以药为食。

岐黄问对,医道行医。

经络诊法,王冰鎏形。

藏象传灵,医术神奇。

黄帝之学,医家之宝。

问对医学,中华医药。

生生不息,医德大行。

慈心仁术,岐黄问对。

扶病济困,医者之道。

岐黄医学,中华之光。

第二篇示例:岐黄问对,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内容丰富、经验独到,更在于其内涵丰富、启发深刻。

它以对话形式呈现了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被誉为医学宝典之一。

在岐黄问对中,不仅有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还有对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的诗句更是深奥而又富有启发性,让人读后顿生悟性,颇具文学价值。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关于岐黄问对的诗句,让我们一同感受古代医学的魅力:1. 岐黄令取,百药斯尽。

此循三千,故谓之要。

译:岐黄之精髓,百草药物皆可得。

依此三千之道,故称之为精要之书。

2. 知病不足者,何以备离乃。

译:若不知病情所缺乏之处,如何能够补全不足之处。

3. 此阳命之本,以四支合之为常。

译:阳气是身体的根基,四肢和谐统一为正常状态。

4. 神明所居,是谓背。

译:神气所居,称之为背部。

5. 上下相失,出入有内。

译:上下身体部位不协调,导致出入呼吸不畅。

6. 有则以见,无则百病。

译:有调和则健康,无调和则百病丛生。

7. 上下相值,则万民备。

译:上下身体相辅相成,万民皆得安康。

8. 七窍乃通,各穴皆行。

译:七窍相通,所有穴位均畅通无阻。

9. 太阳以暂府,阳气以坏。

译:太阳之气暂时居住,阳气之气破损。

10. 五藏和调,乃身不素。

译:五脏调和,身体才可健康。

以上诗句只是岐黄问对中极为精选的几句,其中蕴含的医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深刻而又实用。

描写医术高明的词语有

描写医术高明的词语有

描写医术高明的词语有描述“医术高超”的好词有:术精岐黄、治病救人、高手回春、仁心仁术、回春之术、枯骨生肉术精岐黄[ shù jīng qí huáng ]岐黄指古代名医。

治病救人治病救人[ jiù sǐ fú shāng ]扶:搀扶帮助,顾问。

急救生命弥留的人,赐顾帮衬受伤的人。

现形容医务工作者经心全意为人平易近办事的精力。

高手回春[ miào shǒu huí chūn ]回春:使春季重返,比方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大夫医术高超。

仁心仁术[ rén xīn rén shù ]心肠善良,医术高超。

回春之术[ huí chūn zhī shù ]回春:本指冬去春来,比方医道高超,能治愈难治之病,拯救弥留的病人。

术:医术。

指起死复生的医术。

同“高手回春”。

枯骨生肉[ kū gǔ shēng ròu ]犹言起死复生。

形容医术高超。

也比方把已没有但愿的事物拯救过来。

形容医术高超的成语,5个以上起死复生、高手回春、治病救人、华陀再世、妙手回春1、起死复生 [ qǐ sǐ huí shēng ]【诠释】:把将近死的人救活。

形容医术高超。

也比方把已没有但愿的事物拯救过来。

【出自】: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对时人那衰弱的豪情,这真有起死复生的气力。

2、高手回春[ miào shǒu huí chūn ]【诠释】:回春:使春季重返,比方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大夫医术高超。

【出自】:清·李宝嘉《宦海现形记》第二十回:“可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甚么‘功同良相’,甚么‘扁鹊复活’,甚么‘高手回春’……”3、治病救人[ jiù sǐ fú shāng ]【诠释】:扶:搀扶帮助,顾问。

急救生命弥留的人,赐顾帮衬受伤的人。

现形容医务工作者经心全意为人平易近办事的精力。

岐黄文化的概念

岐黄文化的概念

岐黄文化的概念岐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岐黄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岐山文化和黄帝文化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发展过程。

岐黄文化的概念涵盖了民族文化、哲学思想、医学经典和医养结合等多个方面。

岐黄文化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岐山地区,岐山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圣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岐山的地形地貌给岐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岐山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观察自然环境和研究草木药物的理想之地。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岐黄文化的基本框架。

黄帝文化是岐黄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也是中医药学的创始人。

黄帝文化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文化将医学与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进行相结合,形成了中医药学的整体理论体系。

黄帝文化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圣经,是岐黄文化的重要遗产。

岐黄文化的概念还包括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特点。

中医药学强调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天地之间的一个微观世界,与宇宙的运行密切相关。

中医药学通过辩证论治的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探究疾病的形成和防治方法。

中医药学注重防治结合,强调调节人体的内外平衡,提倡养生和预防疾病。

岐黄文化还包括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岐黄文化的影响下,中医药学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的黄帝、归藏、难经到现代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得到了不断的积累和完善。

岐黄文化的独特性和卓越性,使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上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人类的医学和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岐黄文化的概念还涉及到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岐黄文化的内涵

岐黄文化的内涵

乐器。岐伯还发明了鼓,由最早的土鼓、木鼓,到后来的皮鼓,皮鼓最先为羊皮鼓,后用牛皮和 其他兽皮制作成鼓,被先民最早当做乐器使用,以配合舞蹈节拍,后来运用到了战争中,擂鼓助 阵,再加其他乐器的使用,逐步形成了军乐。故<资治通鉴》有黄帝命岐伯做镯、铙、鼓角、灵 髀、神钲以扬威而建武的记载。说明岐伯为音乐、军乐的创始者。 3.3.9兵家观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军事家的通称,也指研究军事的学术派别。岐黄文化中的兵家思想就是
32
“兵道”。观点有:兵家与医家思想同源;运用避实就虚、因势利导的战术:“五行无常胜”论; “吾有以待”论. 3.3.10古汉语观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约5000年前,汉语已有文字。轩辕黄帝时期,与岐伯同朝为臣 的仓颉就是造字的先贤。可以推测,黄帝与岐伯讨论问答医学及其他古文化,由仓颉造字记载, 从而流传下来。《黄帝内经》经先秦医家文人整理,古汉语水平非常高,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 面有着显著的特点。 3.3.11民俗观 民俗,即民间风俗,民俗事象。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俗现象和活动的 总称。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 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以研 究民族事象的学科称为民俗学。华夏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阴阳、五行、八卦、风水、节俗、婚 丧、礼仪、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岐黄文化发源于民间,来自于人民,成为后世民俗文化的根 和源,在民俗文化理论和实践上有以下内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理论及其运用;饮食、起 居、养生理论及其运用;香道理论及其运用。 3.4医道 医道,是岐伯与黄帝阐述人的生、老、病、死规律,预防、治疗人的疾病方法的理论,是祖 国中医药学术体系的源泉,是岐黄文化的最精之道。是集天道、地道、人道与一道的古代生命科 学文化。医道也可归纳在人道之中,但与天道、地道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天 文、地理、人事观点,大多又与医道相融合,用天人相应的观点说明问题。所以,应当正确认识 天、地、人、医四道之间的关系。岐黄文化的医道内容,主要有医药理论体系和养生大法。医道 的理论体系包括:藏象、病机、诊法、治则四大学说。养生大法的主要观点有:顺应自然养生; 调摄精神养生;调理饮食养生:房事养生;时间养生:运动养生。 4.岐黄文化的精神内涵 岐伯与黄帝创立的岐黄文化,其内涵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而且也 蕴含着丰富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称之为岐黄文化的精神内涵。其实,精神内涵也是 岐黄“大道”中人道的一部分。岐黄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创造、传承、发展了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并将其阐发运用得既原始朴素,又瓦古深奥。归 纳起来主要有:敬畏天地,善待自然: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崇尚生命,神全为本:恬t炎朴实, 淳德全道:以和为贵,持尚中庸:尊师重教.以德为先。 5.岐黄文化的价值 岐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仍然熠熠乍辉, 不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总的来看, 岐黄文化是中I司传统文化的渊源之一:岐黄文化是占代生命科学的创举;岐黄文化是古代自然科

岐黄之术

岐黄之术

政治生活
此期的医生与殷(西)周时期披着神秘外衣的巫医比起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已不起重要作用,地位有所下 降。但由于当时“学在官府”,知识主要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垄断,从事医学的知识分子——医生的地位自然与当 时的普通百姓不同,而属于“士”的阶层,在社会上仍有相当的地位,并且为社会所重视。如医生扁鹊到虢国, 虢国国君迎之于宫廷中门,称其为“先生”;经过齐国,齐桓侯以贵客之礼待之。当时就连儒家创始人孔子也对 医生这一职业比较看重,“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医生)”。
春秋西汉
春秋战国 政治生活
独立发展 秦朝时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 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家。
知识分子
虽然此期巫医主要以巫而非医生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但是他们毕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可以凭借 其社会地位,凭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集中起来,予以神秘化的思考,把一些有效的医 疗经验和药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后世医学能够从巫术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 路提供了可能。如具有“古之巫书”之称的《山海经》,作为上古巫师从业的依据,本是巫教中的经典,该书中 却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学知识,准确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效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众所周知的甲骨文中更有许多关 于疾病的记载。如果没有巫医对医疗和药物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记载于《山海经》等有关文献中,上古的医药知识 能够流传后世,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巫医这一职责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应该肯定巫医 对医学发展积极影响的一方面,而不能对其一概加以否定。

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岐黄,中国医药的原始文献,包含有关医学、药学、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岐黄内经》序
医符欲传何人手,就此才知岐黄传。

《题《甘泽谣》后》
昔人黄帝,制格万方,雅志神文,随时共详。

巍巍大道,治之有恒,方圆五行,气顺则康。

藏离解衍,阴阳不量,灵兰秘籍,脉理相长。

仲尼射策,言气从心,彼迷此悖,妄行邪靶。

岐黄之功,天地鬼神,殚及于德,垂之昭显。

秦时王莽,弄奇淫功,夺经自尊,日以侵凌。

及至善和,修葺其躯,喜捐岐黄,使得还璞。

扁鹊神医,沉疴起死,义恩笃厚,虚己急人。

高祖令儒,嘉其演绎,访之鲁城,载箧悉卷。

千载翰墨,不死不朽,养神之珍,若神藏北。

惟有河化,厌战思治,眷庶人祥,投之荒陬。

分疆百越,文乃闲唐,良夜独坐,秉烛殚览。

肝肠为名,心皮倚傍,偬幸昆山,题之甘泽。

想到之今,瘁思纵横,行旅多事,心已如铁。

岂效旧吏,仇疾乖剌,一念维新,务必改觚。

遗在无几,愿属尧舜,茂名载矣,爽气延续。

《赠草圃岐黄宫》
圃中两万卷,情切岐黄宫。

旦夕尝忆古,遍视如思容。

阴阳往来注,脉度始终通。

神医胜钱易,万物性灵同。

经虽离道垠,
实是大道中。

文已藏千古,壮哉吾师风。

以上古诗词,是大家对于岐黄的一些不一样的诠释,也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份古籍抱持更为敬重的态度。

岐黄文化的价值

岐黄文化的价值

2.岐黄文化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价值 2.1。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是中医学独特的认知模式。《内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内经》中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以 “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令人惊奇的是,《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 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 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 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推动现代医学发展,解决人体健康越来 越多的新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2彰显东方文化色彩的学术理念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 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决定了其学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
52
2.2.1整体地把握生命规律 《内经》认为,人是~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沟通,在功能 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内经》脏象理论是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 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 《内经》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要求医生在诊治疾 病中不仅着眼于病变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尤其 要联系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诊断疾病时要审察内外,治疗中立法用方因时因地制 宜;养生中必须顺应自然,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2.2.2辩证地对待生命活动 《内经》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 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内经》借助古代阴阳学说的观点阐释人体生命活动中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人体的结构 再复杂,均可以阴阳来划分,阴阳中又可分为阴中之阳和阳中之阴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是对正常生理活动的概括,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2.2.3从功能概括生命本质 ‘内经》说:“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 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 察、总结、概括而来。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 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2.3现代养生保健和治病的宝典 ‘内经》162篇,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内经》认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 谐,藉以维护健康,达到延年益寿。 中医学为现代医学发展所能提供的不仅是独特的理念,更有独特理念指导下独到的临床实 效。2003年的SARS,中医用宏观的、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导邓铁涛教授 所著<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中记录:2003年SARS之战,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治疗60例“非 典”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转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达到3个“零”的奇迹。北京中日 友好医院纯中医治疗“非典”患者16例,也无一例死亡。而且凡是用中医介入治疗、激素用量 少的“非典”患者,至今观察未见有股骨头坏死、肺纤维化等后遗症。 因此,理论和实践

岐黄文化的内涵

岐黄文化的内涵

岐黄文化的内涵、比较优势与研究开发价值杨树霖(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庆阳745000)岐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结晶,古代社会科学之先河,中华医道之肇端,中华民族道德之精髓。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较优势和研发价值。

当前,正逢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期,庆阳也抓紧打造“庆阳香包”“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

其中,岐黄文化,作为庆阳地域特色文化的亮点,在全省乃至全国独具“始祖文化”的特性。

因此,如何打造“岐黄故里”品牌,开发岐黄中医药产业,挖掘岐黄文化的深厚内涵,研发和推广岐黄文化的优势和价值,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一、岐黄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有关岐黄文化内涵研究不多见,其学术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庆阳的一些中医学专家和学者提出的。

但是,截至目前,就岐黄文化的定位和内涵,学界涉猎甚少,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有学者认为,岐黄文化就是中国中医学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岐黄文化就是岐黄医术,等等。

研究多从岐黄医术的角度阐释,很少从文化角度来探讨和揭示岐黄医学的哲学本质和内涵。

然而,岐黄文化,不单是具体的生理病理和医术医技研究,而是一种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岐黄精神文化内涵和自身具备的优秀文化品格岐黄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文化范畴,是一种精神意识文化,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与养生保健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研究过程中之所以将中国古代医学哲学文化命之岐黄文化,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医学哲学文化,是以岐伯与黄帝创立的《黄帝内经》为载体的。

因此,岐黄文化,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文化。

岐黄文化自身也具备着优秀的文化品格,表现在自身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理念以及“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思维方法,具有文化的导向功能,协调功能以及无限的包容性和广泛的融合性。

关于中医的代名词

关于中医的代名词

关于中医的代名词关于中医的代名词有以下几个:1、岐黄: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书,于是后世的人们就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雅称。

2、青囊:与三国时期的华佗有关。

据说华佗被杀之前,为报狱吏的酒肉款待之恩,用青囊将医书赠与了狱吏。

华佗死后,狱吏便开始行医,使得华佗的部分医书得以流传下来。

所以后人将中医称为“青囊”。

3、杏林:这个名字与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有关。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从此人们便称中医为杏林。

4、悬壶:与汉代河南汝南的费长房有关,据说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个老翁在卖药,竹杆上挂着一个葫芦。

每到散市关门后老翁就跳入了葫芦中。

费长房认为老翁是神仙,于是拜老翁为师,学成出山后得壶翁传赠治病的竹杖,从此悬壶行医。

人们常用“悬壶”来代称行医,葫芦也成了中医的标志。

5、橘井:与西汉时的苏耽有关。

苏耽为湖南的一个道人,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

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

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人们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6、大(dài)夫、郎中:均为古代官职,为宋代医官的称号,一直流传至今。

7、汉医、国医、传统医、黄汉医学:这些都是为了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岐黄学术渊源及其延进

岐黄学术渊源及其延进

终天,布气真灵,惚统坤元,九星悬郎,七曜周 旋,日阴日阳,日柔日则,幽显既位,寒暑驰 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六微旨大 论》说: “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
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上上升,气腾 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升 降,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形式,而升和降,又 是相互为因,互为影响的。所以,天地之气的升
实物,或资于旧籍,尽力之所及,聊写此文,作
抛砖引玉之事。但因涉史有限,管见所及,不妥
注:“志书”对周祖有不窗、不窟之称。密(读竹,物在 穴中),窟(读枯,土室、洞穴)。借喻人众聚集的处所。 密同窟。
之处,敬希专家指正。
岐黄学术渊源及其延进
谢君国拜永宁权晓理夏小军黄正当 以岐伯为主同黄帝谈论医学言论被整理成
拜,这时就产生了专管祈祷的“巫”,为人们预 测吉凶祸福,替人们治病。到夏殷时代,奴隶主 阶段出于统治的需要,崇尚鬼神,有意识地发展 迷信活动。即历史上称谓的“神权时代”以万物 的生命,认为是由“神”或“上帝”主宰的,在 巫术迷信的支配下,疾病被认为是鬼神作崇,祖 先示罚。巫之所以能治病,是在进行为迷信深动 同时也吸取了某些民间的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 在但我们看到作为古代医学巨著的《内经》,却
的浩瀚中医学理论渊源应该是《内经》,关于岐 伯的故籍在《岐伯乡籍考》n1、《歧伯故里在庆 阳》阻1、《北地岐伯与内经素问考略》口1和《岐 伯考》H1等文献中己经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笔
者在拜读前考证文时见考证者从人文、史证、
品和军队打击乐的创始人。可见岐黄学术“博大 精深”,现就岐黄学术的渊源及其对中医学的深
气,气归精,精归化”中的精、形、气、化,也 就是药食在人体内的复杂的气化过程。因此,只 有了解了我国古代的“精气学说”,才能认识医 学中关于“气”的概念,才能理解“气”在生命 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三)岐黄学术的生命对立统一运动观 《内经》在阴阳学说的影响下,运用阴阳对 立统一运动的观点,来认识、分析人体生命活 动,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关于对立统一观念的产生及阴阳学说的形 成,相传伏羲氏画的八卦符号,就是用对立的 “~”、“~”组合起来的,又据《淮南子・览 冥训》的记载,在黄帝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 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 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内经》 认为人体是由众多的属阳的和属阴的组织器官构 成的统一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都不是孤立 的,而是彼此相属,互有联系的。在组织器官方 面:体表与内脏,则体表肌肤在外为阳,脏腑在

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岐黄是古代医学的两大流派,分别由岐山和黄帝所创立,因此岐黄也代表了医学的兴盛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岐黄的古诗词:
《岐黄集·诫子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岐黄贵神仙,金匮近帝王。

宋元传奇诊,汉魏尽神功。

脉诊无留脉,精神最为充。

岐黄得常法,十方皆可通。

《岐山行》(唐代李白)
岐山岐山临古渭,黄帝黄帝大治远。

江汉江汉百万家,吾愿岐黄不老少。

这些古诗词表达了对岐黄医学的赞美和敬意,认为岐黄医学是至高无上的、神奇的,并对其充满崇敬之情。

它们体现了古代医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并抒发了对医学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1 / 1。

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的意思

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的意思

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的意思岐黄、青囊、杏林、悬壶,这几个词可真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先说说岐黄。

嘿,这岐黄就像是中医的根源呢!它就好比是一棵大树的主干,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延伸到现在。

岐伯和黄帝的对话,那可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呀!咱现在能享受到中医的好处,还真得感谢他们呢!你说要是没有岐黄,中医能发展成现在这样吗?再讲讲青囊。

这青囊啊,就像是一个装满了中医智慧的宝囊。

古代的神医华佗,他的医术那叫一个高明,可后来发生了啥?他的好多宝贵经验差点就失传啦!还好有他的学生,把那些精华都藏在了青囊中,这才让中医的火种得以延续。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个青囊,那得有多少神奇的医术消失不见呀!然后是杏林。

杏林可太有意思啦!那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树林呀。

董奉治病救人不收钱,只要人家种棵杏树。

久而久之,那片杏林就成了中医高尚品德的象征。

这不就像咱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嘛,不图回报,只为了能帮到别人。

杏林的故事告诉咱,做中医的呀,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得有一颗善良的心呢!最后说说悬壶。

悬壶济世,多威风的词儿呀!想象一下,一个大夫背着个药葫芦,走街串巷地给人治病,那画面多感人呀!这悬壶就像是中医的旗帜,高高飘扬,告诉人们中医的存在就是为了拯救苍生。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人背着药葫芦啦,但那种悬壶济世的精神可不能丢呀!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那可都是宝贝呀!岐黄是根基,青囊是智慧,杏林是品德,悬壶是精神。

它们就像四条腿,支撑着中医这座大厦稳稳地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中医依然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每当我们身体不舒服了,去看中医,喝上一碗苦苦的药汤,嘿,还真就慢慢好起来了。

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呀!我们可不能把这些宝贝给弄丢了呀!要好好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中医的福泽。

咱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你说对不对?中医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岐黄、青囊、杏林、悬壶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让中医这朵奇葩永远绽放!。

岐黄文化

岐黄文化

岐黄养生要旨●刘艳春安定祥提到岐黄关于养生的问题,必须要联系到《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最早的医书之一,它以轩辕黄帝与他的臣子岐伯、伯高等问答的形式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医学理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生命的起源、形神的联系、疾病的发生和防治等各方面都作了探讨,为中国古代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后世中医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黄帝内经》中对养生论述颇多,专论养生的篇章就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等,而且把这些篇章置为本书的前三篇,在该书其他的篇章中,也频见关于养生的论述,显见古人对养生的重视。

所谓养生,就是通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保养生命的意思。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健康、长寿,所以才产生了养生这门学问。

阅读《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真可谓至理真言。

现笔者将《黄帝内经》中岐黄关于养生的要论加以整理、解析、释义,以飧读者,望读者能从中获取养生的裨益。

一、顺应自然中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念,它既强调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天人一体观,即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就是在这种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一)顺乎自然,法于阴阳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释义:黄帝说:自古以来,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生命的根本,是本于阴阳。

岐黄伽马深幽探,白羽沾衣满杏林的意思

岐黄伽马深幽探,白羽沾衣满杏林的意思

岐黄伽马深幽探,白羽沾衣满杏林
的意思
“岐黄伽马深幽探,白羽沾衣满杏林”,这句话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句,它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意义。

首先,这句诗的字眼和词语选择非常的有意思。

岐黄和伽马是两个属于中国历史上医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其中,岐黄是传统中医中用于标示人体器官的名词,而伽马则是医学上用于标示疾病发生后时机的重要指标。

这两个概念表示的是作者熟悉和掌握古代的传统医学技术,这也表明了作者的学识深厚。

深幽探这个词汇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在探索一种未知的境界。

也许这个境界是在生命中的某些时期出现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没有被认识到的领域。

同时,这也代表了诗歌表达的深刻情感,在歌颂生命和自然的同时,也强调了探索和发现的意义。

白羽沾衣满杏林,这句话所表现的是一种文艺气息。

白羽是指天鹅的羽毛,这种美丽的羽毛是艺术创作中非常有价值的道具之一。

同时,杏林也是一个抒情的象征,代表了春天的到来,也代表了人们在花开时节所能够感受到的自由和喜悦。

这种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关系,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总体来说,“岐黄伽马深幽探,白羽沾衣满杏林”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非常的丰富和深刻。

它不仅代表了诗歌所传达的美感,更象征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相融合,呈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岐黄文化的内涵(修改稿2013)

岐黄文化的内涵(修改稿2013)

岐黄文化的内涵、比较优势与研究开发价值马啸(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庆阳745000)岐黄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结晶,古代社会科学之先河,中华医道之肇端,中华民族道德之精髓。

因此,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较优势和研究开发价值。

当前,正逢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期,庆阳也抓紧打造“庆阳香包”“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发展香包民俗、红色旅游、周祖农耕、岐黄中医药产业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

其中,岐黄文化,作为庆阳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独具“始祖文化”的特性。

于是,如何打造“岐黄故里”品牌,开发岐黄中医药产业,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挖掘岐黄文化的深厚内涵,研究、开发和推广岐黄文化的优势和价值,对于推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一、岐黄文化的内涵学术界有关岐黄文化的专题研究还不是很多,最早提出岐黄文化的学术概念,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庆阳的一些中医学专家和学者。

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

特别是对岐黄文化的定位以及岐黄文化的内涵,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

有学者认为,岐黄文化就是中国中医学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岐黄文化就是岐黄医术,等等。

学者们多从岐黄医术的角度阐释。

但却很少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和揭示岐黄医学的哲学本质和文化内涵。

可以说,岐黄文化,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研究,也不是具体的医术医技研究。

而是一种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岐黄精神文化内涵岐伯与黄帝创立的岐黄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岐黄文化,是属于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文化范畴,是一种精神意识文化,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与养生保健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研究中,我们之所以将中国古代医学哲学文化命之以岐黄文化,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医学哲学文化,是以岐伯与黄帝创立的《黄帝内经》为载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世易学与养生术------生命的真理。
知易子在浩瀚的古籍中发现了:老子 彭祖继承三世易学的核心遗产------养生术。
三世易学:
连山者:神仙也。连山易------就是利用加强阳能量在经络流转的内视功法进行身心修炼,达到纯阳之体的神仙易。
归藏者:鬼藏也。归藏易------就是利用加强阴能量在经络流转的内视功法进行身心修炼,达到纯阴之体的鬼易,其传承者,巫(婆)也。
朔旦为复 阳气始通 黎蒸得常
临炉施条 光耀渐进 开路生光
仰以成泰 阴阳交媾 刚柔并隆
渐历大壮 昼夜始分 榆荚归根
夬阴以退 阳升而前 濯羽洗尘
乾健盛时 光耀垂敷 广被四邻
*********************************************
这个是三世易医建立的十二维拓扑经络立体系统的精华解读,是全书的总纲。
古人秘技自珍,流毒贻害无穷矣。
不是老子后人知易子不忘祖宗,空闲时间一直研究养生术和中医,取得重大突破。恐怕中医就会淹没无闻了。
试看从张仲景以后,哪个大家强调养生 强调针灸 经络?
老子 彭祖继承三世易学的核心遗产------养生术:通过旋转三焦经络旋转轴,抽坎填离,升降上下,沟通水火通道,使阴阳能量(水 火)通过十二经络周流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分九个阶段。九九归一而趋大乘。
不懂养生者,难入中医之殿堂。确然也。
中医难学难精全在此。
人体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物质禁闭状态的能量,要化繁为简,直达宇宙简状态的源头。
熟练后,内外柱同时旋转,分阴阳,一心二用。
开始后马上进入排除杂念的空色状态,接着能量自动在经络流转。打通经络,功力日深后,全身流汗 排除废物 使人体结构有序化。进入对立平衡健康状态,毒物排空后,衰老停顿。以后,继续逆转时空,可以返老还童。
功法共分九步,这是第一步。看效果再接着下去。
正负能量是偏振陀螺状开弦。
转摘:
附子单味应用有效,配伍应用则更显其将军之风。例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回阳救逆之功更胜一筹。《证治要诀》云:“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徐洄溪在《兰台规范》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药之症各全其能,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历代擅长应用附子的医家对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人参配附子(参附汤),温阳而益气,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之症;黄芪加附子 (芪附汤),可促进固本之能,温阳而固表,治气虚自汗之症;白术加附子(术附汤),增加温中健脾之功,温脾燥湿,治脾虚泄泻之症;地黄加附子(地附汤),增强补血生血之功,治疗血虚低热之症;当归加附子(温经汤),增强温经养血之功,治妇人月经延期,血海虚寒之症;桂枝加附子,增强通阳疏络之功,温经通络而止痛,治风湿相博,肢体酸楚之症;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汤),起到了清热强心作用,用于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确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温以抵消主治药物的消伐作用。如麻黄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温经发表而散寒。因虑麻黄发汗过度而惧其亡阳,加附子则汗出而阳不虚脱也,可治伤寒失表,心阳不振之症;大黄加附子(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而逐邪,使其通下而不伤中,可治伤寒心下痞实之症;黄连加附子(附子泻心汤),扶阳而泻热,取其黄连泻心,附子护阳,虚人汗出心下痞者宜用之;龙胆泻肝汤嫌其寒,可加附子以去其寒而强肝,方为柴牡附龙煎,对慢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蝎附同用,可治小儿慢惊虚风抽搐;栀附同用,治寒热疝病;椒附同用,治中寒泛酸;气逆吐清水者;苓附同用,可温肾利水,治阴水浮肿,少腹账满;败附同用(苡仁附子败酱草)治慢性肠痈;羚附同用,治头风偏头痛久治不愈者。
人都有固定频率范围。每个人相差不大。有频率相同者,就会引为知音。
当人的频率变高,超越正常范围,就会登高而歌,弃衣奔走,能平日之不能。发为癫狂也。------其症结主要在心。心阳亢奋而阳厥。
当人的频率变低,超越正常范围,就会倒仆于地,口吐白沫,四肢抽缩,发为痫疾。------其症结主要在心。心阳衰减而阴厥。
针灸术快成了治疗骨节疼痛的末技了。
何曾把经络针灸术当成中医精髓???!!!
下面继续分析药物毒性:
为什么北京同仁堂的龙胆泻肝丸会成为肾衰竭的毒药?
====================================================
肝因为虚火(发炎),造成肝功能丧失。用龙胆泻肝丸保肝护肝。是良药。
物质粒子闭弦也会带有偏振性。处于不是对立平衡状态。就要组成对立平衡状态的五行相生相克耗散结构,并从外界吸收释放能量来维持。
所以:五行相生相克耗散结构是不平衡的,从外界吸收释放能量来维持。在能量层次达到平衡状态,时刻处于动态平衡当中,这个就是生命的奥秘。
生命人体------宇宙电磁场的物质电磁场而已。
有严重毒作用的附子,还是中医良药,为什么呢???
附子者,阳子也,沸子也,子---水也。可以把水煮开的阳性时空能量。
生于树下或阴沟里。阴中蕴阳,与肾的时空能量功能吻合。
肾在人体当中是先天之本,肾水中蕴涵的先天元阳,是人体生命的源泉。
由此可见,附子对于高血压阳气充足而缺乏固阳作用的阴虚的人,就是致命毒药,加重阳气亢奋,脱阴而死。而对于肾阳不足寒湿阴旺盛的人,是救命良药。
当然要进行复杂程序修炼过程才能实现。
历史上被世俗认识仅老子彭祖二人而已。隐秘修炼的神仙家 阴阳家 道家不得而知。
彭祖境界应该是中医最高境界,不是吗?
中医理论归宿是什么?
难道不是有理论有实践运用术的彭祖养生术吗???
彭祖养生术最后结论:
旋转阴阳能量
调节阴阳对立平衡
把人体电磁场与宇宙总体电磁场融为一体(天人合一)
练功就是利用阴阳能量陀螺状旋转波调节人体电磁场频率,时刻处于对立平衡的正常人的频率范围。
有走纯阳路子练功者,容易调高频率,引发癫狂,走火入魔。
有走纯阴路子练功者,容易调低频率,引发痫疾,倒仆于地,走入鬼蜮,披头散发,如见鬼魅。
读罢天行健提供的张仲景后世子孙传承完整本《伤寒杂病论》证实了知易子推测:
第三步功法:择有德者从医者教之。达此层次,可完全明了阴阳本质。读古籍医书治病。
......
三步以上功法:惟有上德者,入门墙方可授之。
功法第一步全民推广,炼好炼不好无碍,看天分。避免被歪理邪说占据:
可以排除杂念 反朴归真,确保健康。
功法流源: 跋
太古盘王 混沌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果长期服用,会损害肾功能,成为肾衰竭。
原因是:中药是利用其时空能量特性疏通经络,让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
龙胆泻肝丸保肝护肝就是加强肝功能,根据五行生克原理,生木要水,肾属水,这样,此药是扯用肾功能来加强肝功能。长期服用,肾功能就抽光了,衰竭了。
另外,强化肝功能,肝木多克脾土,长期服用,脾土也弱了,脾土一弱,其克水培水的功能衰减,又造成肾水严重流失。所以,两方面都削弱肾功能。成为肾衰竭。
老子 彭祖的东西是国粹文化精华,你们脱离他,搞得乱七八遭,令中医处被人堕弃 覆灭的境地。
你们对得起祖宗吗,对得起中华民族吗??????
知易子要成立的三世易医养生协会,目的在此。
先在中医师领域推广,再向全民推广。
功法共分九步:
第一步功法:可以全民推广。保健康。
第二步功法:择有德者教之。可作为第一步功法全民推广的师傅。
阴阳易:道家 阴阳家 儒家易。
养生术-----由上古大巫发明创造,利用加强阴阳能量在经络流转的内视功法进行身心修炼达到阴阳对立平衡,返老还童之术。避免了神仙易 鬼易的走极端的缺点,法天地 循自然的正确生命真理。
知易子准备创立三世易学养生协会,把它公诸于众!!!
简单易行,时间越长,功力越深,百病不生。
普通老百姓,那懂这个!!!没有医嘱,长期服用,保肝良药变成肾衰竭毒药。
可不慎呼!!!
所有中成药,一定要在中医师嘱咐下服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附子:有毒,生附子毒性还很强。
下面详细解读:
附子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治概括为: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终坤始复 如循连环 天人合一
把人体分为三部分:头颅 上胸腔 下腹腔
在百会穴至会阴穴之间想象有一内圆柱,整体人又外套一外圆柱。
如果可能,整体一次性也可以(不行可以分成三段,先头 后下腹 接着中间胸腔 熟练后连接起来):以意念把内柱逆时针旋转9*9=81次,接着外柱顺时针旋转6*6=36次,交替进行。
姤始纪事 井底寒泉 履霜最先
遁世去位 怀德俟时 收敛其精
否塞不通 阴升阳屈 萌者不生
观其权量 察仲秋情 老枯复荣
剥烂肢体 消灭其形 气化亡神
穷道则反 归乎坤元 承天布宣
所以,毒者,堵(塞)也,穿刺(阳亢则发炎 疡痈疮肿---人体组织器官被洞穿)也。至理名言。
再说说川西的名医郑火神。郑钦安,清末川西名医,之所以会得“火神”这一外号,是因为他喜欢大量使用性热之药,如附片。附片这东西有剧毒,大量使用会死人,在西医看来绝对不适合多用。可郑火神用附片用得狠,一用就是几两,原因是附片可“温命门之火”。郑火神的弟子被称为火神派,至今仍然依此法行医,前些日子我去成都总府路上的“北京同仁堂成都分店”抓药,问了问附片的事,店员告诉我刚刚有个大夫开了个方子,给下了二百克附片。附片,味辛性热,入心经、肾经,升阳效果极佳,火神派以此为据,所开处方多有奇效,翻看《郑火神医案》即可知我所言不虚。
风云以动 山泽通气
水升火降 万物咸宜
中古炎黄 效法天地
金木水火 土王四季
相生相克 循环有序
春发夏长 秋收冬藏
四季有常 顺乎节气
过与不及 常生悖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