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B)·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熟悉《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扫清诵读时遇

到的字词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像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拟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案。通过诵读把握诗意,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通过

诵读整体感知全文。从整体到部分的总体教学思路,即先让学生弄清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然后按诗意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逐步研读的方式。

二、以比较分析、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案。在整体感知本诗的基础上,通过对本

诗与李白其他一些诗歌和李白与杜甫等诗人诗歌的比较、分析、研究,达到对本诗理解的深化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三、以互动式探讨、研究为主的网络课教学方案。按照发布研究指令→学生尝

试研究实践→总结交流研究成果→畅谈研究体会和经验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阅读准备。

1.背景资料(可打印成材料发给学生)。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以雄健的笔调,着力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山川的雄伟壮丽,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诗人在尽情赞叹之余,也寄寓着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隐忧。它突破了梁陈作者止言蜀中山川险阻的传统内容,丰富了诗的思想意义。

(2)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代于隋末被流徙西域。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绵州。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影响较深,加之性格豪放,所

以就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道路,走完了坎坷而又光彩的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丰富的诗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上升气魄。他勇敢地用他的诗篇反抗权贵、鞭挞庸俗,为争取开明的政治而呐喊。李白顽强的斗争意志和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那些伟大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虽然他在有些作品中流露出个人色彩和及时行乐等消极思想,但他热爱祖国、关心政治、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权势的思想是他诗章中的主调。

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汲取了古乐府健爽、真挚、明朗的特色,又能融合他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从而形成了自己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他的许多诗作,都是感情奔放,变化无穷的艺术珍品。他有着泉涌般的创造力。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彩瑰伟绚丽,想像丰富,意境空灵,是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布置预习思考题。

二、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强大的国力、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蜀道难》便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赞语)的浪漫主义杰作。

三、播放音乐朗诵《蜀道难》,继续给学生激情设境。

四、疏通本文字词。学生诵读全诗三遍。

噫吁(y9 x9 x9)鱼凫(f*)

猿猱(n2o)扪(m6n)参(sh5n)历井

膺(y9ng)巉(ch2n)岩飞湍(tu1n)喧豗(hu9)

(p9ng)崖万壑(h8)峥嵘(zh5ng r$ng)崔嵬(cu9 w6i)

吮(sh(n)血咨嗟(z9 ji5)

(教师给出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五、疏通诗歌的内容,结合诵读提示,对本诗进行诵读与体味。

点拨与提示:重点把握“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

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以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在全诗中的三次出现。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在课文基本成诵、了解诗意、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导入语:我们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它们阔大的意境,逼人的气势,使人触目惊心,叹为观止。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对诗歌意境美的研究上。)

二、研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独立思考,进而讨论发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期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点拨及提示:

分析本诗意境之美,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关键诗句,具体如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3.教法指导:

以上关键诗句采用边分析、边诵读、边研究、边体味的方法,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4.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研究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1.在诵读中先体味而后讨论交流。

2.教法指导: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这首诗中的“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可结合学过的《诗经》中的作品《君子于役》、《无衣》等进行比较体会,从而加强和深化对本诗章法特色的认识。

3.小结: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