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
4.通常涉及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或内分 泌系统支配的器官。
5.在发生上和遗传、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联系。
6.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7.不是神经症、精神病及心因性精神障碍。
主要内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流行病学特点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诊断和防治疗原则
心心 身身 疾障 病碍
神精 经神 症病
心身疾病(广义)
心身疾病≠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 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 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 心身疾病是由于个体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 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认知评价发生变化,导 致心理状态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 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癔症、强迫行为等
disease),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概
念
狭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心身疾病定位示意图
心 理 社 会 因 素
生 物 因 素
躯 体 疾 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1.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者心理社会因 素在其发病中是重要诱因。情绪通常起引发作用。
2.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 性,病程的发展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成平行关系。 3.多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该躯体症状 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六讲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
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1.内科心身疾病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概述
第14页
(七)内分泌紊乱
1.生长迟缓 (心因性株儒)
生长抑素 GH
CRH
GC IGF-1抵抗 甲状腺素、T3
2.性腺轴紊乱(泌乳、绝经、性欲)— LH、睪酮、雌激素;性激素抵抗
心身疾病概述
第15页
3 .排出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身疾病概述
第2页
心身疾病特征(六个)
1 .以情绪障碍为发病原因之一。 2 .通常含有特殊性格类型。 3 .发病率含有显著差异。 4 .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疾患。 5 .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家族史。 6 .常有缓解或复发倾向。
心身疾病概述
第3页
心身疾病发病学说
• 心理动力学理论 • 心理生理学理论 • 学习理论
心身疾病概念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应激源引发躯体功效 改变,并伴有器质性改变。
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原因引发躯体
疾病。 广义心身疾病还包含由社会心理原因引
发表现为躯体症状精神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
第1页
心身疾病诊疗标准
1.疾病发病原因中包含心理社会原因, 并 能明确其与躯体症状时间关系。
2 .躯体症状有明确器质性病理改变, 或存 在已知病理生理改变。
第7页
二、功效改变与疾病
(一)CNS ——调控整合作用 LC-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 HPA轴
心理、精神障碍 (心理性反应异常) 认知能力: 识记 情绪过分(感受): 抑郁、厌食、自杀 社会行为不友好: 冷漠、敌意、攻击 PTSD
心身疾病概述
第8页
(二)免疫系统
评述:免疫细胞增殖、转化;抗体、细胞因子生 成。
血脂 钠水 ;遗传易感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它是身体与心理之间紧密联系的产物,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对心身疾病进行探讨,以增进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定义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化障碍、功能性身体症状障碍,是指那些不能用已知疾病解释的身体症状,例如头痛、胸闷、腹痛等,这些症状造成了明显的痛苦或丧失功能。
尽管这些症状缺乏明确的身体病理学证据,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和社会因素诱发或加重。
二、病因心身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其病因涉及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1.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人天生就存在对压力的脆弱性,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此外,某些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的改变也与心身疾病的发生相关。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压力是诱发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工作压力、家庭冲突、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诱发或加重身体症状。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也会对心身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持续的恶劣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都可能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三、症状心身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肌肉紧张、疲劳、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天、数周或数月,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各类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四、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负面情绪、增强应对能力,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3. 身体疗法:有些患者对心身疾病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身体感知,因此采用一些身体疗法如针灸、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紧张感。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心身疾病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章节,也是事业编常爱考的知识点。
就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以前有人将心身关系分为三类:(1)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2)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3)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器质性病变。
但是一般都将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混合使用,因为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易理解,但实践中难以明确界定。
长期以来,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心身疾病的特点:心身疾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例题】心身疾病是( )。
A.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B.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神经症C.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D.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上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答案】D。
解析: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干中针对的特点去解答。
心身疾病(会)教学教材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心身疾病的类型与特征 • 心身疾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管理 •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心身疾病的教学教材编写与使用建
议
01
引言
心身疾病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这类疾病往往伴随着生理和 心理的双重问题,需要综合治疗。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 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心身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器质性疾病进行鉴别,估工具包括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以及 生理指标的检测。
治疗方式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 物理治疗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01
02
03
04
心理症状
心身疾病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情 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症 状。
生理症状
如头痛、胃痛、胸闷、心悸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心理状态有 关。
行为改变
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增 加、失眠或嗜睡等行为改变。
社会功能影响
心身疾病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 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康复管理
康复管理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05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提高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与预防意识
宣传教育
公益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交平台和 公共讲座,普及心身疾病的知识和预 防方法,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心身疾病定义解析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心身疾病定义解析
心身疾病概念的解析: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llI)关于心身疾病的分类和日本池见酋次郎参考美国分类提出的日
本心身痰病分类,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分类意见。
例如:内科心身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症、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主神经失调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阿迪森病(Addisondisease)、副甲状腺功能亢进、副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糖尿病;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类风湿性关节炎;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儿科心身疾病:心因性发热、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食癖,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痛症等耳鼻喂种身疾病:梅尼埃综合征、咽喉都异物感、耳鸣、晕车感、耳鸣、晕车。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PPT115页
第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
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conscious) (preconscious)
(unconscious)
“深层无意识” “动力无意识” “被压抑的无意识”
26
第2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 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 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 身疾病。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心理应激
心身反应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器官脆性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社会支持
38
第39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三.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8. 神经系统 9. 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
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 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 功能性不孕症等。
19
第20页,共115页。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身体和心理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它既包括对身体功能的影响,也包括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身疾病并非单一的器质性疾病,而是一系列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征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症状与心理问题相互关联,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因。
心身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等。
同时,心身疾病也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症状,如头痛、胃痛、肌肉紧张等。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复杂而多样。
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对身体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此外,心身疾病的发生还受到个体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大、家庭争执频繁或者个体具有易受压力情绪化的性格特点,都可能增加患心身疾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心身疾病是一类身心相互作用导致的综合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身体症状与心理问题相互关联,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因,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心身疾病的成因和机制心身疾病的成因和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度焦虑、抑郁和负面情绪的积累,容易引发身体的病理反应。
这些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途径对身体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等。
生理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某些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或者遗传基因的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心身疾病。
例如,某些人对某种刺激处理的机制不同,容易导致过度的生理反应,进而引发心身疾病。
环境因素也对心身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社会支持体系、工作环境等都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心身疾病
心理困扰的自我调节
学会宣泄
找人倾诉
学会自嘲
转移升华
放松训练 肌肉放松 音乐放松 心态平和
对自我——自得其乐
对他人——助人为乐
对社会——知足常乐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 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 “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 ——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 气就可以了。
支气管哮喘
– 心理社会因素有:情绪因素;人格特点(如过度依赖性、敏感性、过于被动性);早
期习得经验。 – 心理治疗:①提高对病理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给予积极的处理;②采用放松训练法、系 统脱敏法、生物反馈法等,消除消极情绪,解除呼吸困难与焦虑情绪间的恶性循环; ③改变与支气管哮喘有关的不良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④指导和鼓励应用最好的 自我照顾,提高安全感。
功能性子宫出血,癌症等。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除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还应 在心身疾病有关理论指导下,结合病史通过晤谈和相 关心理测验,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出评估,按以 下标准作出诊断: 1 .有确切、具体的躯体病变存在。 这种症状有
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或器质性病变基础。
2.发病前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3.病情缓解加剧与情绪因素密切相关。 4.一定的个性特征成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
心理冲突常形表现形式
1、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 觉得非控制不可 2、感到持续的精神紧张而无法使自己放松 紧迫感 负担感 效率下降感 疲乏、过敏 自控能力下降,因而加强自我控制。对自己要 求严格。
3、经常后悔,却悔而不改(抓小放大) 4、对未来没有信心,却绝不甘心 5、模糊而强烈的委屈感 6、完美主义 7、不安全感 8、自卑与自大的冲突
心身疾病介绍
四、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与心身疾病
70年代美国卫生当局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些不健康的行为, 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例如吸烟与冠心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增 高有关,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的死亡率高70%。 据英、美等国报道,吸烟者患消化性溃疡的要比不吸烟者 2~3倍。 酗酒易引起肝硬化和各种癌症。 孤僻少言、消极离群的性格与自杀有关,也与恶性肿瘤发 病有关,急躁易怒者患肺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危险大于孤僻少言 者。 多食行为对健康也不利。由多食引起的肥胖与糖尿病、胆 囊炎和高血压有关。 多食动物脂肪,少食谷物和蔬菜等易患肠癌等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 躯体诊断的方法与原则与诊断学中相同。需要注意的是, 某些病人可能有许多躯体症状,而没有相应器官的组织损害。 这些躯体症状可能是病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或者说是 “心理-植物神经症候群”或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医生在诊断 时应想到这些可能性。 心理诊断则靠心理检查,心理检查的常用方法是会谈法、 心理测验、心理生理学检查和行为观察等。心理诊断所涉及的 心理方面有①病人的个性特点;②病人当前的心理状态;③致 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④人际关系、早年生活经历、家庭与社会 背景等情况。 心理诊断的目的是了解该疾病的心身关系及其程度,以便 在疾病的防治中采取必要的心理学干预措施
第四节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一、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心身疾病的预防原则为主要有: 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 3.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不良的行为; 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技术。 心身疾病大多直接表现的是各种症状和体征,所以很多预 防措施只是针对这些临床症状,而忽略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 素。因此,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起更重要作用的是心理社会因 素,所以预防也更应该侧重于这些因素。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的名词解释心身疾病是指一类具有明显的心理和生理症状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和生理变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心身疾病又被称为功能性障碍、功能性疾病或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是心理和躯体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
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抑郁、心理创伤等,而躯体因素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心律失常、功能性胃肠病、失眠等,还有一些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心身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排除其他有明确生理病因的疾病。
因为心身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但检查未发现明确的病理改变。
因此,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心理评估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内心的冲突和压力,并学会应对和管理心理和生理的异常反应。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控制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适应性药物等。
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管理、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放松技巧对预防心身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应对应激的技巧、寻求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治疗来实现。
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获得来自朋友、家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缓解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类心理和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疾病,它们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生理病因,但患者有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影响个体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复杂疾病,包括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身体功能异常、症状或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其病因往往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方面。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心理因素可以作为一个触发和维持因素,加重了疾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身疾病的典型表现是身体上的疼痛或其他生理症状,但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解释这些症状。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个体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生理和神经途径的改变,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影响行为习惯,例如饮食和运动,而进一步增加身体疾病的风险。
其次,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生理疾病可以导致心理症状,而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
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进而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最后,心身疾病的发生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机制有关。
一些人具有更大的心理弹性和身体适应能力,他们更容易应对压力和适应心身疾病。
相反,一些人可能具有较差的应对机制,他们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疾病。
治疗心身疾病通常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旨在改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
药物可以用于改善心理症状和身体疼痛,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处理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
行为改变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习惯。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疼痛和其他生理症状,同时也伴随着心理症状。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
心身疾病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又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或功能性障碍,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或不适,其症状无法完全解释为任何已知的生理疾病,而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是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到人们对压力、情绪和心理紧张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影响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1.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持续而过度的焦虑感和担忧感,没有明确的对象。
它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胃部不适等身体上的症状。
焦虑症常常与抑郁症共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卫生障碍:心理卫生障碍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和健康问题的一类疾病,如心绞痛、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受到个体心理抵抗力的影响。
3.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一类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过敏反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都可能使过敏症状更加明显。
4. 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以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身体损伤、炎症、神经损伤等,但也有很多患者的疼痛无法用生理因素解释。
心理因素和情绪状态在这类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自我劝告都会影响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5. 体质性功能紊乱:体质性功能紊乱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运动性头痛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于应激、压力和情绪的异常反应引起的。
心身疾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身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应对压力、情绪和焦虑等。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另外,饮食、运动、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心身疾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了解心身疾病的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并促进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ppt课件
二)与患者有关的特质
❖ 躯体型疾病大约开始于三十岁以前,通常伴随着长期性但不 存在的原因,似乎女性出现的比率较普遍。
❖ 患有此疾病的人,通常对其症状或诊疗史有不切实际或先入 为主的解释,而不强调其生活的部分,结果在职业与社交功 能上受到伤害。
❖ 经由家庭和社会经验的增强,常表现习得性无助的态度,并 倾向于气馁、担心、生气和低自尊。
❖ 多次检查结果都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
躯体型疾病的五种型态
❖ 躯体畸形性疾病(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是有着正常外观却对自己外观带有一些想像缺陷或偏见 的人。患此病症的人没有妄想,且承认自己可能过分夸大 缺陷,但他们却无法对自己有较实在的自我形象。
❖ 转换型疾病(conversion disorder)
五、恶性肿瘤
❖ 2、情绪 ❖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 确诊后病情往往迅速恶化;怀疑阶段常常比确诊前好一些 ❖ 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影响 ❖ 3、生活事件 ❖ 配偶有一方患癌症或死于癌症,对方也容易患癌症。 ❖ 亲人死亡后6~8个月易发生癌症。
❖ 六、支气管哮喘
❖ 发生率:0.5~2%(China)
❖ 相反:B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松散 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三、糖尿病
❖ 1、情绪:
情绪激动时,血糖、尿糖、酮体增多。
❖ 2、生活事件 大多数病人发作前经历灾难性生活事 件。
❖ 3、人格因素:被动、依赖、不适应、回避痛苦、 不善于延迟满足、注意涣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 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等
心身疾病
❖ (1)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 ; ❖ (2)虽是由于躯体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但因心理因素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狭义:
心 身 疾 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
广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包括了狭义的
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图7-1
心身疾病示意图
二、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
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
喘。他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 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这种理论。
目前认为,包含3个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 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即: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 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
(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
(1)焦虑期:发病1-2天,死亡恐惧,焦虑不安, 惊恐发作。 (2)否认期:发病2天后,尤其3-4天,大约50% 的患者出现否认。有利于心身适应。 ( 3 )抑郁期:发病第 5 天, 30% 患者出现抑郁, 为将来担忧。 (4)再焦虑期:离开监护病房,担心不安全。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A型行为 运用支持疗法帮助度过急性心肌梗塞的危机期 运用行为矫正疗法(如自我管理方法)帮助戒烟、戒 酒、控制体重、增进体育锻炼 运用行为矫正疗法矫正依赖行为 应激管理干预(运用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等)
第四节
癌症心身问题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一)心理社
C 型人格: Temoshok & Fox ( 1984) 对 150 例恶性 黑色素瘤患者进行调查,提出癌症病人具有 C 型人 格,即:内向、被动、过分追求完美、克己忍让、 回避矛盾、不善于情绪表达(内心痛苦不向外表 达)、压抑情感、悲观、无助。这种人格特点的形 成与童年经历有关。 C型人格特征(压抑、屈服、 克制)的人其癌症发病率较高,高出对照组 3 倍以 上。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心理学检查: 综合分析:
1、病史采集:
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
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心理发展 史、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程 度等,从中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 的一些因素。
2.心理学检查:
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 采用交谈、座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直至 使用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 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
一、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① 人格特征:A型行为类型 ② 心理应激(职业压力):发达国家、都市化和工业 化、城市居民、生活事件、脑力劳动者 ③ 情绪因素:焦虑、愤怒、恐惧、悲痛、惊喜
④ 不良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吸烟、酗酒、过度饮食
导致肥胖、高脂肪/高盐饮食、运动不足等。 ⑤ 缺少社会支持
二、冠心病病人的临床心理问题
在以往的心身疾病研究中,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 而实际上,也应关注身 - 心反应。“身心反应”不但影响病人 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1. 躯 体 疾 病 引 起 患 者的心理反应 : 躯体疾病是心理应激源 , 病人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2.躯体疾病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理
3. 躯体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 : 原发性心理障碍(红斑狼
(二)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问题
合理化
否认
情绪障碍
焦虑
抑郁
恐惧
敌对
行为问题
退化和依赖
习得性失助
生活质量下降
返家抑郁
自我梗塞
丧失生活乐趣
三、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心理干预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减轻心理应激,矫正 A 型行为,改善情绪状态, 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 社会支持体系,指导改变不良行为。
疮引起的躁狂发作);继发性社会后果(孤僻,不合群)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理
1.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理学理论:
3.学习理论:
1、心理动力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 Alexander 提出经典心身疾病,共 7种: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
其中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 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生理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 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
3、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 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 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 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
医学心理学
(medical psychology)
临床心身问题(心身疾病)
第一节
临床疾病的心身问题
一、临床疾病的心身作用类型
心理因素直接影响躯体功能:心理应激(“我感到有 压力”)会对其身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 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心理因素间接影响躯体功能: “我感到有压力”,所 以“我需要一支烟” ,吸烟这种行为会对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心理与躯体变化相伴出现:抑郁与溃疡病 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病人的焦虑、抑郁 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心理问题:幻肢痛
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四、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1.确定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或器质性病变基础。
2.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
可能发现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 症状发作在时间上或逻辑上有密切联系。 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六、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3.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 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
由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和可能
的作用机制等问题作出恰当的估计。
七、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 :
心、身同治原则
第三节
冠心病心身问题
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
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 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 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
2、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关注: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 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 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