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合集下载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一、引言三角洲是一种重要的沉积体系,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沉积盆地中。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将介绍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1. 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可以推断出地下储层的构型信息。

常用的地震反演方法包括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等。

2. 钻井数据解释钻井数据解释是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中另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分析钻井数据中的地层参数、岩性特征等信息,可以揭示出储层的构型特征。

常用的钻井数据解释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岩心解释等。

三、主要成果1.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类型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类型主要包括河道型、滨浅湖型、滨海型等。

不同类型的构型对应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储层特征。

2.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主要包括层理特征、相态特征、岩性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于储层的含油性、渗透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3.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控制因素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主要受到沉积环境、沉积物输运、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

深入研究这些控制因素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多学科综合研究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需要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

2. 新技术应用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例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地质解释中的应用将会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3. 地质模拟方法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可以借助地质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过程,揭示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规律。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4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2 18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2-0181-07 DOI: 10.11698/PED.2013.02.06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赵小庆1, 2,鲍志东1, 2,刘宗飞1,赵华1, 2,柴秋会1, 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2011ZX05004-004-007)摘要: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

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

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

图11表1参25关键词:河控三角洲;扶余油田;储集层构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隔层;夹层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a river dominated delta: A case study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Zhao Xiaoqing1,2, Bao Zhidong1,2, Liu Zongfei1, Zhao Hua1,2, Chai Qiuhui1,2(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l fitting, dynamic validation”,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 coring wells, 257 logging well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ense spacing are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reservoir in K1q4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was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s of the architectu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channel sand body is 300–500 m wide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such marks as inter-channel sediments, sand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lls, difference of channel sand thickness, and “thick-thin-thick”sands associ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ourth-order interface is 0°–2°. Besides, th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ingl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their interior accreted bodies were defined for the reservoir. A 3D archite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model for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 in the whole area.Key words:river dominated delta; Fuyu Oilfiel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arrier; interlayer0 引言储集层构型亦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三角洲沉积类型及储集性能

三角洲沉积类型及储集性能

引言
三角洲沉积体系被识别的历史沿革
• 1885~1890,G. K. Gilbert. 美国邦维尔湖更 新世湖相三角洲,首次识别具三褶构造。
• 1912,1914. J. Barrel, 阿巴拉契亚上泥盆统 卡基尔三角洲,并划分出顶积层(Topset)、 前积层(Forset)和底积层(Bottom set)。
一、三角洲沉积的一般特征
• 定义:
– 在河流入湖(海)的河口区,河流水体能量 大于湖(海)水体能量,因坡降减缓,水流 扩散,逐渐将所携带的泥砂物质沉积于此, 形成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形态多呈朵 状或扇形(建设性三角洲)
• 影响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蓄水体的性质 • 水动力条件 • 坡度陡缓 • 物源远近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 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 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 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 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 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物源丰 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扇三角洲: 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
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 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
➢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 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
➢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 些粗颗粒。
• 砂质砾岩, 扇三角洲平 原沉积,东 秋5井E底部
辫状河三角洲相
• 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包括三角洲平 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 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中 以辫状河道和越岸沉积为主。
辫状河道沉积
• 以河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沉积物为主。 • 河道砂坝岩性较粗,一般为砾岩、含砾砂岩及砂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9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三、Coleman 和Wright的分类 强调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单个因素,
划分出六种三角洲类型,每个类型都有 其独特的砂体形态和分布特征。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5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7)潮汐作用:改造砂体形态。 (8)风暴:风暴波浪的原动力、改造砂体形
态。 (9)近岸流(海流):对沉积物进行不同程
度的改造和再分配。 (10)陆架坡度:对三角洲形态和形成影响
大,低坡度陆架形成大的三角洲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高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大于蓄水水 体密度时形成沿盆地底部的面状流动,两种 水体仅在底部两度空间混合,混合速度慢, 注入水体速度的降低也较慢。如:冰水注入 温暖的湖水、深湖和深海中的浊流等。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1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2)低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小于 蓄水水体密度时形成。注入水就漂浮在 蓄水体的表层流动。
3.远沙坝(相) 在河口坝向海侧的坝前地带,沉积物主要为
粉沙和少量黏土,含生物化石及潜穴遗迹, 生物扰动等。 4.前缘席状沙(相) 河口沙坝、远沙坝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 的改造和再分布形成的席状沙层。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32
第三节 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特点
(三)前三角洲(亚环境、相) 在前缘的更向海地带,在正常天气波基面附

Chapter 9三角洲沉积体系

Chapter 9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洲分类
表 9-4 三角洲的结构成因分类方案 亚相划分
粗粒三角洲 四分法 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细粒三角洲 三分法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表 9-5 粗粒三角洲的分类
扇三角洲分类
辫状河三角洲分类
总体分类 陆架型
湖相扇三角洲分类 水进型
表 9-1 三角洲分类方案一览表
分类方案 蓄水体性质 水动力条件 形态特征 供源体性质 发育部位 河口作用 粒度粗细 结构成因
分类结果 湖相三角洲,海相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鸟咀状三角洲,港湾三角洲 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 陆坡型,陆架型,吉尔伯特型 摩擦因素、惯性因素及悬浮因素为主的三角洲 粗粒三角洲,细粒三角洲 综合各种因素划分 6 种类型三角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石油教研室,于兴河教授,2002 年编著
从上述各种分类中不
难看出,每种分类都突出
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态
特点与各种作用之间的密
切关系,所不同的是
W . L . Fisher 和 W.E.Galloway 比较强 调单一的主导因素(河流、 波浪和潮汐)与三角洲整 体形态的关系,而
4、多瑙河;5、育空河;6、马哈坎河;7、埃布罗河;8、尼罗河;9、奥里谱科河; 10、尼日尔河;11、伯德金河 12、罗纳河;13、圣弗西斯科河;14、科珀河; 15、鸭绿江;16、科罗拉多河;17、弗莱河;18、恒河;19、巴生-郎加
J.M.Coleman 和 L.D.Wright(1975)强调指出,影响和控制着三角洲形态、组成、结构 及砂体分布特征的诸因素中,某一因素仅对三角洲的某些部分起主导作用,各因素都是以不同强度 相互联合在一起共同控制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它们共同构成该三角洲体系的总体背景环境。因此, 任何一个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最终结构都是由整个背景环境决定的,而不是单个因素,这就是目前多 采用结构成因分类的原因。J.M.Coleman 和 L.D.Wright 在全面分析了 55 个现代河流三角洲的 400 个环境参数资料,经过统计对比,最后综合为具有代表性的六大三角洲类型,每个类型都具有 其独特的砂体形态和分布(图 9-2,表 9-3)。

岩相古地理课件:20章 三角洲讲课

岩相古地理课件:20章 三角洲讲课

(4)河口区海底地形
海底坡度小、水体浅,利于泥沙堆积,形成 三角洲(<30)。
入海口
刚果河
(5)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相对稳定、沉降较慢的盆地,或者沉降速率小 于或等于沉积速率,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发育。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 果,两者的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 异,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三角洲 向海前积
East
m u d- fill e d channel
2m
三角洲前积作用
West
20 m
channel margin levee wedge
channel base
松辽盆地青二、三段沉积相图
岩性 构造 化石 泥煤 韵律
三角洲沉积序列
惠民凹陷三角洲沉积序列
岩性 构造 化石 泥煤 韵律
二界沟
荣兴水库


海沟
0m 1m
2m
辽东湾
2)浪控三角洲垂向层序
浪控三角洲平原的特点 类似于河控三角洲平 原,具有沼泽和分支河 道
前缘沉积物发生再分 配,河口砂坝不发育, 沉积慢, 坡度较陡,为砂泥间互 的席状砂沉积
前三角洲发育生物 扰动构造。 整体三角洲具有 复合韵律。
2、潮控三角洲
1) 沉积特征
河水密度 大于蓄水 体密度, 形成浊流
(2)蓄水体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平面水流混合,流速下降慢; 立体水流混合,流速下降快。
河水密度 等于蓄水 体密度, 形成湖泊 三角洲
(2)蓄水体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平面水流混合,流速下降慢; 立体水流混合,流速下降快。
河水密度 小于蓄水 体密度, 形成海成 三角洲

沉积岩石学课件:20章 三角洲讲课

沉积岩石学课件:20章 三角洲讲课

第二十章三角洲沉积朱筱敏De l t a内蒙古岱海1989.09.151993.11.022001.07.11J a k a r t a三角洲与河流相伴与油气关系第三节古代三角洲沉积鉴别标志及其第二节三角洲沉积特征第一节三角洲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第二十章三角洲沉积3、三角洲沉积模式2、不同类型三角洲亚微相沉积特征1、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和类型划分本章重点第一节三角洲环境特点及沉积作用一、三角洲环境及发育过程1、三角洲定义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体的沉积体。

三角洲定义的含义�1、沉积物来源于一个或几个点物源�2、始终发育于盆地边缘�3、以进积结构为特征�4、沉积位置受控于供源的河流第一节三角洲环境特点及沉积作用6、细粒沉积物和较高的盐度5、潮湿的气候�4、明显的河流作用�3、曲折的岸线�2、宽浅的陆棚�1、稳定的构造�利于三角洲发育的条件�2、三角洲发育过程1�河口砂坝和河道的形成河流入海�水流展宽�潮流顶托�流速减慢�沉积物在河口处形成河口砂坝�河流分叉�形成分支河道。

海河1�河口砂坝和河道的形成2、三角洲发育过程2�决口扇的形成和三角洲的延伸分支河道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水流速度减缓�河床於高�泄流不畅�洪水季节冲决天然堤�形成决口扇�使三角洲在横向上扩大。

2、三角洲发育过程决口扇的形成与三角洲的延伸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

坡度减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干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向上逐渐扩大。

美国密西西比三角洲美国密西西比三角洲陡�3度�。

输入的沉积物越粗�越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坡比值越高�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河流的流量和输砂量越大、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的�1�河流的作用3�形成三角洲的控制因素形成浊流体密度�大于蓄水河水密度立体水流混合�流速下降快。

第三章三角洲沉积概论

第三章三角洲沉积概论
• 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包括板状交错层理、平行
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及冲刷面构造,含植物化 石
• 平原面积一般较小 •剖面上片状颗粒流砂、片状牵引流砂、碎屑流
砂及河道砂频繁交替
•形态受沉积物的来源和水体搬运能力的大小控
制,在沿流动方向的剖面上砂体呈楔形,在垂 直流动方向的剖面上呈透镜状
章节过度
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6)扇三角洲层序的厚度和延展范围受边缘断裂差异升降 幅度控制。单个扇三角洲沉积层序厚可达几十米,而发育在 板块边缘经历很长时期的扇三角洲层序可厚达几千米,延长 几十千米。
我国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由于离物源区很近,是一个相带发育不完整的
沉积体系
•沉积物粒度较粗,结构及矿物成熟度均很低,
矿物成分与物源成分密切相关
线至正常天气浪基面之间的浅水区
河控型扇三角洲前缘是湖泊扇三角洲的特点,以各 种粒级的砂和粉砂为主,也常有砾石沉积。粒度变化向 盆地方向变细,砂层中交错层理发育,底部具大型冲刷 面。
• (3) 前扇三角洲--前扇三角洲是指扇三
角洲的浪基面以下部分,向下与陆架泥 或深水盆地沉积过渡
发育在宽阔陆棚上的扇三角洲的 前三角洲沉积主要为临滨-远滨的粉砂 和泥质沉积,与陆棚泥呈互层产出。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
3.扇三角洲环境的划分及沉积相特点
• (1)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平原是扇三角洲
的陆上部分,包括从扇端至岸线之间的近海平 原地带。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扇三角洲平原具有旱 地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在潮湿区的扇三角洲平 原则以发育砾质辫状水系沉积为特征
• (2) 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亦称过渡带,位于岸
•这一分类着重考虑的蓄水盆地的特征,即波浪和潮 汐能量的强弱,对注入蓄水盆地的冲积体只考虑了 曲流河,而没有考虑冲积扇和辫状河。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引言:三角洲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沉积体系之一,其特点是沉积速率快、沉积物供应充足,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介绍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

一、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特点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入海口或湖泊入口处形成的沉积体系,其特点是沉积速率快、沉积物供应充足。

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后缘。

三角洲前缘是指河流入海口或湖泊入口处的沉积区,沉积物主要由河流带入,形成沉积物的供应区。

三角洲平原是指三角洲前缘的延伸区域,沉积物主要由河流和海浪共同作用形成。

三角洲后缘是指三角洲平原的末端区域,沉积物主要由海浪和潮汐作用形成。

二、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方法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主要通过地质勘探和地震勘探两种方法进行。

地质勘探主要是通过钻孔和岩心分析来获取沉积物的储层构型信息。

地震勘探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沉积物的构造信息。

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仪器的设计和地震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三、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型类型的分类根据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特点,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可以分为河道型、滩坝型和湖泊型。

河道型构型主要由河道沉积物组成,具有较好的储层性质;滩坝型构型主要由滩坝沉积物组成,储层性质相对较差;湖泊型构型主要由湖泊沉积物组成,储层性质较好。

2. 构型演化的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的方法,可以模拟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的演化过程。

数值模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模拟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过程;物理模拟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的物理模型来模拟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过程。

这些模拟结果可以为油田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参考。

3. 构型与储层性质的关系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与储层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研究表明,河道型构型的储层性质较好,滩坝型构型的储层性质相对较差。

第三章 三角洲沉积

第三章 三角洲沉积

在三角洲分类图中,还给出了伸长状、朵叶状、弓形(尖头 在三角洲分类图中,还给出了伸长状、朵叶状、弓形( 伸长状 河口湾(港湾状)三角洲的位置。 状)、河口湾(港湾状)三角洲的位置。
•这一分类着重考虑的蓄水盆地的特征,即波浪和潮 这一分类着重考虑的蓄水盆地的特征, 这一分类着重考虑的蓄水盆地的特征 汐能量的强弱, 汐能量的强弱,对注入蓄水盆地的冲积体只考虑了 曲流河,而没有考虑冲积扇和辫状河。 曲流河,而没有考虑冲积扇和辫状河。 •Galloway和薛良清合作(1988),建立了一个包括扇 Galloway和薛良清合作(1988),建立了一个包括扇 Galloway和薛良清合作(1988) 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 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正常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 在内的三角洲扩展分类。 在内的三角洲扩展分类。
②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 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蓄水体( 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差异:
③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属严格的平 河水密度<蓄水体密度:为低密度流动, 面喷流类型。 面喷流类型。通常发生在河流入海处
前 扇 三 角 洲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扇 三 角 洲
退积型扇三角洲 退积型扇三角洲
进积型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1) 单个的扇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一般比较小 , 通常在几十平方 单个的扇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一般比较小, 千米左右,平面形态多为扇形。 千米左右,平面形态多为扇形。 (2) 扇三角洲沉积体向陆方向通常都以断层为界 , 其近源沉积物 扇三角洲沉积体向陆方向通常都以断层为界, (扇根)常以角度不整合超覆在古老的基岩地层上, 扇根)常以角度不整合超覆在古老的基岩地层上, (3) 扇三角洲的组成均为砾石 、 含砾砂和砂等粗碎屑沉积物 , 成 扇三角洲的组成均为砾石、含砾砂和砂等粗碎屑沉积物, 分和结构成熟度均比较低,反映其距物源区比较近, 分和结构成熟度均比较低 , 反映其距物源区比较近 , 搬运距 离短,沉积迅速的特点。 离短,沉积迅速的特点。 (4) 扇三角洲沉积体几何形态和粒度变化一般为楔形 , 从山前向 扇三角洲沉积体几何形态和粒度变化一般为楔形, 盆地(海或湖)方向变薄变细,逐渐过渡为盆地相而消失; 盆地(海或湖)方向变薄变细,逐渐过渡为盆地相而消失; (5)单个扇三角洲的垂直层序一般呈向上变粗的特点; 单个扇三角洲的垂直层序一般呈向上变粗的特点; (6) 扇三角洲层序的厚度和延展范围受边缘断裂差异升降幅度 控制。 单个扇三角洲沉积层序厚可达几十米, 控制 。 单个扇三角洲沉积层序厚可达几十米 , 而发育在板块 边缘经历很长时期的扇三角洲层序可厚达几千米, 边缘经历很长时期的扇三角洲层序可厚达几千米 , 延长几十 千米。 千米。

三角洲储层沉积学

三角洲储层沉积学
1930 1930 1930
GR
RD
+ + + GR RD GR GR RD RD 深度 深度 深度 分流间湾 分流间湾 分流间 (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 岩性剖面 微相 岩性剖面 岩性剖面 微相 微相 5 50 50 50 150 150 150 5 5 100 100 100 (m) (m) (m)
由一次洪水作用形成的三角洲
一个正在发生 洪流沉积作用 的三角洲
扇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河 流 三 角 洲

1、三角洲类型划分方案
(1)首先,依据河流汇入的水体不同分为海洋三角洲和 湖泊三角洲。 (2)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曾根据河流、潮汐、波 浪作用强弱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三角洲类型: ①建设性三角洲:以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区的 “堆积速度>>波浪的改造速度”的条件下形成。 特点:增长快、沉积厚、面积大、向海突出、砂泥比低。 大型河流入海多形成此类三角洲。 ②破坏性三角洲:当海洋作用增强超过河流作用时,波 浪、潮汐、海流的能量≥河流输入泥砂的能量,河口区形 成的泥砂堆积经海洋水动力的改造、加工和破坏,就形成 了破坏性三角洲。 特点:形成时间短、面积小,多为中、小型河流入海而成。
2.根据河 流、潮汐、 波浪作用 强度的三 角洲分类
(1)河控三角洲
海洋改造作用不强,是以河流搬运大量泥沙入海建造 的三角洲,按形态分为:鸟足状和朵状三角洲两种。 鸟足状三角洲是因河流输沙量大又发育有几条较大而 固定的分流河道,向海推进快,延伸远,分支河道和指 状砂体向海伸展长短不一,形似鸟爪。以河流作用为主 的极端类型,是最典型的高建设性三角洲。 朵状三角洲呈向海突出的半圆形或朵形,河流输沙量 较鸟足状三角洲有所减少,波浪和潮汐改造作用有所增 强,常将指状砂坝改造成席状砂。 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为密西西比河鸟足状河控三角洲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1.砂质海岸(Sandy Coast)
(Gary Nichols,2009)
(1)沙滩(Beach) (2)后滨(Backshore) (3)沙丘(Dune) (4)海岸平原(Coastal Plain)
(Maurice E.Tucker,2011) (Gary Nichols,2009)
(尼日尔项目)
平行反射特征,反 映低能沉积环境,多 为滨浅湖泥岩沉积。
(尼日尔项目)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不连续反射特征,
反映水体动荡的沉积环
境,多为滨浅湖滩坝沉
积。(左图)
Part1
Oil
Part2 Part3
勘探成果- A
KK62 B C KK63 D E KK45
F
Part4
②河道 连续性较差,零星强振幅,
ESQ5:湖泊相沉积环境。整体水体较深 。LST和HST发育少量砂岩,为滨浅湖滩 坝砂体。 TST发育暗色泥岩。
ESQ3及ESQ4:辫状河三角洲-湖泊 沉积环境。 LST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前缘砂体。
TST和HST主要为浅湖泥岩沉积。
ESQ2:湖泊沉积环境。
LST和发育薄层滩坝砂体。TST和 HST主要为发育浅湖泥岩。

HST
泊 湖 滩坝
TST ESQ5
半深 半深-深湖深湖泥
LST
HST TST
ESQ4 LST
HST TST

状 河

ESQ3
角 洲
LST
浅 滩坝 湖
浅湖泥
远砂坝
辫 滨湖泥 状
河 远砂坝 三 分流间湾
水下
角 洲
辫状河道 分流间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读书报告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年级:2010级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任课教师: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3月24号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蒋民心(1002040135)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

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

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

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

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

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储层构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学科,因此,需要的资料也是多种多样。

丰富的资料基础,为储层详细的构型解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野外露头、测井、地震、钻井取心、分析测试和生产动态等。

对于油气田构型解剖的实践,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是最直接的资料基础。

特别是地震资料,对于构型界面以及不同级次界面所限定的构型单元的刻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Mark E. Deptuck 等利用高分辨率多波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对阿拉伯海尼日尔三角洲斜坡上部的近海底河道和堤岸体系储层构型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

Brett T. McLaurin 等主要基于野外露头资料,对美国犹他州书崖地区下Castlegate 组变形的薄层河流沉积砂岩构型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对河流和坝沉积体系的规模进行了定量统计。

(2)构型研究的方法①层序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构型也属于储层构型研究的范畴。

该项研究主要是利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不同地层发育的沉积体系特点等,来实现地层构型解剖的目的。

文献[5]利用沉积学方法对英国北海布伦特省成熟油气区储层构型进行了精细研究。

研究中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实现了3 个方面的突破:1.提高了沉积储层内部及其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描述精度;2.改进和发展了Broom 和Tarbert 组2 套储层区域性的沉积学预测模型;3.识别出区域精细的构造和地层等对储层构型的控制因素,其与北海中侏罗系构造演化有关。

该研究增加了该地区的勘探潜力,提高了油气的最终发现程度。

文献[5]对澳大利亚昆士兰晚二叠纪加利利盆地西北部盆地边缘产煤的海岸冲积平原沉积进行了沉积学和地层构型分析,利用层序研究的方法,将整个沉积体构型划分为6 个由不整合面分隔的成因单元。

层序地层学方法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储层构型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对于火山岩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②沉积学方法沉积学方法是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应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

文献[6]从沉积角度对韩国东南部Kyongsang 盆地西北部白垩纪冲积层序构型进行了分析,其中主要针对厚砂岩、薄砂岩和泥岩3 种组分。

文献[7]对孟加拉国孟加拉盆地东北部上Dupi Tila 组小规模河流体系相构型进行了分析,该过程中主要通过岩石相分类的方法开展工作,该项研究对地下水污染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沉积学方法进行储层构型研究最为成熟,现在广泛应用的Miall 对储层构型的分类也基本上是以沉积学研究为基础而建立的。

但是沉积学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受研究水平的限制,目前对于冲积扇等沉积类型的成因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细致,还需要结合其他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达到精细、准确解剖储层建筑结构的目的。

根据三角洲发育类型,三角洲平原可分为扇、辫状河、曲流河等沉积类型,其构型模式分别对应前面介绍的构型特点。

目前前缘部分研究较多的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

③成岩作用方法储层建筑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一些储层而言,成岩作用占主导作用。

成岩作用构型研究主要是利用成岩作用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特别是由此而引起的储层建筑结构的变化,达到储层构型研究的目标。

文献[8]主要应用阴极发光观察和岩石包裹体分析以及持续的埋藏史沉积热力模拟等手段,对德国茨瓦德尔盆地三叠系Solling 组辫状河沉积体系石英胶结作用与沉积构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成岩构型的概念。

该研究方法目前应用甚少,还很不成熟。

而且并非所有储层都有强烈的成岩作用过程,因此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

④数值模拟方法储层构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准确表征储层的内部结构,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因此剩余油的准确预测也就成为储层构型研究十分重要的环节。

文献[12]对河流-三角洲地层的冲积构型进行了分析总结,文章建立了简单的冲积构型模型,利用模型模拟了河道粗粒沉积和泛滥平原细粒沉积的比例和展布特征。

文献[13]在结构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随机沉积连续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灌木峡谷露头剖面和孟加拉扇地震相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将储层构型研究的实效性充分体现出来,其缺点是必须依靠比较可靠的地质模型作为基础。

⑤其他各种新技术和方法文献[14]利用探地雷达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东北部奈厄布拉勒河下游加积的辫状河浅砂床河道沉积构型进行了分析,雷达的相识别功能基于探地雷达数据,再现了河道砂坝复合体、大的和小的河床构成(包括二维和三维沙丘) 和河道等构型要素。

文献[15]利用水槽实验对逐渐减弱的高密度流这个水道类似物的河床几何学、结构和组成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分析了高密度流的沉积构型和流动属性及其沉积特征。

文献[16]利用航空磁测数据对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原生代韦尼克地层地下构型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也被结合起来使用。

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储层构型研究中的逐渐使用,使得储层构型的研究向着定量化、系统化和准确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不断步。

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都应该以坚实的地质研究作为基础。

同时,也应该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技术,因为每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局限性。

储层构型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理想的构型研究应该是根据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实际和资料基础,针对构型研究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上述不同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开展工作,实现储层构型研究的目标。

(2)水下分流河道对于水下分流河道构型分级,不同学者划分方案不太一致。

部分学者[7]认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是5级构型,4级构型为单一河道内部垂向加积体。

也有部分学者[8]认为5级构型为复合河道充填体,4级构型为单一河道,3级构型为单一河道内部垂向加积体。

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合理,符合Miall的划分思路(图1)。

复合河道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大,自然电位曲线常呈高值,上下被厚度较大的分流间湾泥岩所围。

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界面处,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出现明显回返,河道发育规模不同,其回返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电阻率曲线回返程度接近2/3. 单一河道内垂向加积体界面处电阻率曲线出现回返,回返程度较低,通常在1/3左右。

单一河道内部垂向加积体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并且整体近水平分布,倾角通常在几度以内。

图1.三角洲储集层构型模式(3)河口坝目前国内对河口坝的构型分级比较统一。

5级构型为河口坝复合体,其间被大套厚层泥岩所限;4级构型为单一河口坝,其间被泥质或钙质隔层围限,构成一个独立的连通体;3级构型为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其间为不稳定的泥岩或钙质夹层;2级和1级构型同河道构型类似(图1)。

一些学者总结了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9],主要有:①测井曲线形态差异以及厚度差异;②坝缘微相出现;③内部夹层个数变化。

并且认为单一河口坝多呈顺水流方向前积,而内部增生体之间界面也呈顺水流方向前积,且倾角略大于单一河口坝前积倾角。

在河口坝定量预测方面,Lowry在对美国犹他州、肯塔基州河控三角洲河口坝露头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口坝的厚度、宽度、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长度与厚度及长度与宽度均呈双对数线性关系(1式,2式)。

而河口坝内部增生面倾角主要通过密闭井网条件下2口井钻遇同一增生面进行求取:L=2.44H0.34 R2=0.71;(1)L=2.41W0.96 R2=0.733. (2)式中L——河口坝长度;H——河口坝厚度;W——河口坝宽度。

3.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1)单一河口坝识别标志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发现,连片状的河口坝砂实则为多个单一河口坝侧向拼接的“坝群”。

在“坝群”中识别出单一河口坝是构型分析的需要,通过研究河口坝组合关系,确定了以下3 种单一河口坝叠置边界识别标志(图2)。

①区域性曲线形态及地层厚度差异。

测井曲线的形态变化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差异。

因此,在相同沉积微相条件下,当一个区域内井的测井曲线形态与邻井区域井测井曲线相比差异较大,可作为判断不同河口坝沉积的标志。

地层厚度反映了沉积的古地理条件,因为三角洲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地层厚度较薄反映当时的古地形较高,与地层较厚的河口坝沉积不同期,可作为判断不同河口坝沉积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