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
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
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这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
22
• 分析第11~20段(上语法课)
• 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 时, 讲了哪
些话?可概括为几点? 是什么描写?
• 语言描写
(1).宣布“最后一课”;
(2).温和的教育“我”,指出阿尔萨斯
人的不幸;
9(/134/2)01.9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3
1、韩麦尔先生连用两个“最后”体 现了他什么心情?
课)
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
不屈的精神。(24-29)
高潮和结局 16
分析第一阅部读分第: 1~6段,思考: 1.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 出小弗郎士最初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 能管住自己的孩子。
9/14/2019
17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2)、画眉在 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9/14/2019
8
9/14/2019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9
可是那一 天,一切 偏安安静 静的,跟 星期日的 早晨一样。
9/14/2019
5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
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 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 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 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 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 语课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ppt教学课件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 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 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 是什么?
------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 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 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 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tiē 妥帖
语文课件
解释词语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哽咽: 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哽,声气阻
塞。 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征发: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喧闹: 喧哗热闹。
语文课件
合作探究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6) 开端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 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 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 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 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语文课件
课堂小结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 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 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 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课件
努力学好 祖国语言
维护国家的尊 严,了解国旗、国徽、国
歌的有关知识
和破坏国家财产的 不法分子作斗争
为中华 之崛起 而读书!
学好知识、掌 握技术报效祖国
尊纪守法,做个 有责任感的公民,
如依法纳税等
珍惜、节约 能源
服从国家利益,在 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的 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最后一课》说课稿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今天的这节课我准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一课》是初一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外国作品,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 最后一课》研讨课教案_2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学习分析小说的三要素;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的写法。
运用批点勾画的形式,深入地了解文章,把握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不断上进。
教学重点难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简介小说体裁。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发展上课之前上课之中高潮(结局)宣布下课2.交流明确课文情节。
“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1-6)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7-2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不屈的精神。
(24-29)3.思考:作者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四、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分析填写表格。
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情况不同往日。
2.播放微视频,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背景知识: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7、最后一课【都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学习重、难点】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课前预习1、自学2、掌握生字词:捂()戒()凳()郝()叟() 膝() 诧()惩()赚()钥()匙()藤() 祈()祷() 哽()挟()懊()皱()征发:祈祷:思量:喧闹:懊悔:惨白:合作探究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练习及答案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 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 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2.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 谈谈你的看法。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握手 ①一名中文系的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作出了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异: 怎么竟会是她?在人们的期望中,能有如此惊人之举本该是那些校园中叱咤风云的学生精英 们。而她,却是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的女孩儿。 ②在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儿的名字生平第一次出现在院长的大会致辞中,白发苍 苍的老院长还笑容可掬地把一束鲜花亲自送到她手上„„台下涌动起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 声。然而,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女孩站在闪光灯频频闪烁的主席台上,竟没有说出一 句大家希望听到的豪言壮语来。在师生的情绪振奋的热浪中,她总是羞涩地说了声“谢谢大 家”。便匆匆地跑下台。 ③毕业典礼一结束,她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干部们临时商定:为在班上分配得最远的她,再专 门举办一场欢送会。于是几十个即将天各一方的年轻人,围绕着她最后地聚在了一起。 ④班长开口说:“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一位我差点儿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同班同学,面对 着她的这一毕业选择,再来审视一下我自己,本人实在是自愧不如„„”一向口若悬河的班 长突然语塞了。 ⑤片刻的沉默后,他才继续了下去:“在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中,她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最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7 最后一课 备课资料
7最后一课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陕西省甘泉县初级中学魏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悟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悟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阅读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根据课文理出小说的三要素,师给予补充完善。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情节: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指生说课文塑造的重要人物,师生达成共识。
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课文正是通过_小弗郎士_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韩麦尔先生_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三)分析小说情节,生根据课文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师给予完善。
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最后一课(7-23)
高潮、结局:宣布下课(24-29)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自主学习感知情节,看一看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
自主学习要求:
1. 安静自学——把反映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的词句划出来。
2. 小组合作——按顺序写出小弗郎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图(用箭头表示发展方向)
3. 小组代表投影展示
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知道这是最后
一堂法语课后万分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的明白学好祖
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
老师。
(二)根据情节分析人物:
小弗郎士
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
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韩麦尔先生
标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并分析该人物。
知识点:学习“关注故事情节,理清情感变化”的方法:
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
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
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三)环境描写
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
(四)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
(生谈收获)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
六、课后习题(课件出示)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七、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
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后反思
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
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
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