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浅谈歌剧《伤逝》选段——以《风萧瑟》为例
浅谈歌剧《伤逝》选段——以《风萧瑟》为例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的第一部抒情民族歌剧作品。
歌曲《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女高音)演唱的一首咏叹调。
对于作品的演唱,要求演唱者需要深刻理解整部歌剧作品,以及对于所饰演的作品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理解,还有在演唱作品时演唱者的舞台台风、个人演唱技巧、人物诠释等方面的展现,才能够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
本文从歌剧《伤逝》入手,到分析《风萧瑟》作的品演唱,探索如何更好地演唱歌曲,增强我们对于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风萧瑟》;歌剧《伤逝》;子君;演唱。
1.施光南介绍施光南先生出生于重庆市,他从小就非常喜爱音乐,施光南先生几乎把所有的在校课余时间全都赋予了音乐。
在他的中学时代,先就读于北京圆明园旧址上的101中学,而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抱以满腔热情成功地用崭新的创作手法,塑造出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刻化出的一代敢于同命运做抗争的青年形象,又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现实生活黑暗的一面。
施光南先生虽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将伴随着时期永久盘旋于中华大地上,他无愧“人民音乐家”的美称。
1.歌剧《伤逝》简述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创作,是按照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这是一部侧重于心理描写的抒情歌剧,该歌剧以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剧情,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两位勇敢的知识青年,为追求美好浪漫的爱情生活,不畏艰难、敢于同封建礼教抗争,冲破封建礼制的束缚,希为伉俪。
幸福的生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现实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了这对夫妇身上,他们是那样的无奈,那样的消沉,他们的爱情与幸福显得那样孤立无助。
最终因自身软弱而无法摆脱旧势力的压迫和现实生活的困境,造成生离死别的悲剧。
歌剧《伤逝》在借鉴西方歌剧布局的特点,按奏鸣曲式构成,以四季作为四幕来布局,围绕“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结合剧中人物的情感进行开展,最后回到“春”结束。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君 面对 涓 生 的厌 弃 、 “ 父 亲 夏 日般 的 威 严 ” 和“ 路 人 冰 霜 般 的嘲讽” , 善 良的 她 选 择 为 了 涓 生 的幸 福 而 离 开 , 于 是 演 唱 了这 首 《 风萧瑟》 。 该 首作 品在 原 著 的基 础 上 , 对 人 物 的
部 以爱 情 为 主线 的歌 剧 .是 一 部 区别 于红 色歌 剧 的正 歌 剧 。在 这 部 歌 剧 中塑 造 了 “ 子君 ” 这 样 一 个 敢 于 与传 统 封 建婚 姻 体 制 相 斗 争 , 敢 于进 行 反 抗 的 五 四新 女 性 形 象 , 对
当时 的封 建 体 制 产 生 了巨 大 的影 响 。
革 命 的 主题 和 发展 新 社 会 的 主题 ,但 是 这 是 当时 唯一 一
部、 和再 现部 组 成 。 引 子部 分 ( 第 1 小节一 第 l 3 小节 ) , 降 G大 调 。 作 品一
开 始 的 四 小 节 由伴 奏 声 部 右 手 在 高音 上 八 度 弱 音 进 行 , 飘零而下 , 为剧 情 的整 个 情感 基 调 做 了铺 垫 。 随 后 左 手伴 奏 的分 解 和 弦 三 连 音 上 下 行 的 进行 ,给人 营造 了 一种 不 安 的情 绪 , 表 现 了女 主 角 子 君 内心 的一 种 动 荡 。这 种 三连
呈示 部 ( 第 1 4小 节 一 第 2 5 小节) , “ 风 萧瑟 , 叶飘 落 , 人 生 是 这 样 的令 人 迷 惑 ” , 仅 仅 短 短 的一 句 话 , 却道 出 了 无 限 的哀 愁 。在 这 一 部 分 , 总 共 分 为 两句 , 分为 6 + 6的结
简述《风萧瑟》的演唱技巧及艺术处理
目录摘要 (2)Abstract (3)第一章关于施光南 (4)第二章关于《伤逝》 (4)第三章《风萧瑟》的艺术处理及演唱特点 (5)第一节《风萧瑟》的创作特点 (5)第二节《风萧瑟》演唱分析及处理 (8)(一)主人公的语气 (8)(二)《风萧瑟》的演唱技巧 (10)第四章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由王泉、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并且同年11月进行了首演,在全国的音乐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咏叹调《风萧瑟》正是歌剧中女主角的子君的唱段,歌曲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并且充分的体现了主人公非常迷茫、挣扎的内心情感,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极强。
本文对这首咏叹调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演唱处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抒发了本人的观点及见解。
关键词:施光南;伤逝;演唱技巧分析;艺术处理。
AbstractBy Wang Quan, Han Wei lyricist, composer Shi Guangnan's opera "Mourning" was in 1981 to commemorate the 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Lu Xun, according to Lu Xun's novel of the same name created.And conducted the premiere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In the country music industry caused great repercussions.Aria "Just the Wind" is the heroine of the opera aria sub-Jun,the song has a very strong emotion, and fully reflects the hero is very confused, struggling inner feelings.This is a highly dramatic aria.Through these arias background, musical, singing and artistic treatment and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some of his own views of this aria.Key words:Shi Guangnan;Regret for the Past;Singing Skills Analysis;Artistic treatment.第一章关于施光南上个世纪末期,新中国的乐坛上出现了一位卓越的作曲家,他就是被人誉为“时代歌手”的施光南先生。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作者:张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伤逝》歌剧到在这一部分,戏剧的被冲突充分的暴露出来。
相识一周年,子君与涓生终于能够开始属于他们理想中的自由生活了,涓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子君安心在家忙碌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样的生活过得简单却又很安心,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对这样的生活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却也有一些事情烦扰着子君,于是子君在被生活的重重打击下,迷茫的唱出了《风萧瑟》这首咏叹调。
关键词:子君;咏叹调;音乐形象;二度创作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09-01一、子君形象分析《风萧瑟》是这部歌剧中子君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咏叹调之一,它将子君的艺术形象突出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在这一时期,子君与涓生一起度过了美好、幸福的时光,但是这段短暂的时光过后,生活的困难与压迫也使得子君开始迷茫,紧接着是涓生的失业,生活也变得拮据。
子君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已经完全从演唱《一抹夕阳》的少女,彻底变成一个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考验而变得迷茫的少妇形象。
子君对这样不如预期的生活开始了一连串的抱怨与诉求,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演唱,我们应当注意声音的控制,唱出经历了痛苦磨难、迷茫的子君形象二、演唱分析想要演唱好这首内容量丰富、情感充沛的咏叹调,除了需要演唱者本身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底,还需要演唱者能够理解演唱情绪、了解歌曲内容、将身心投入演唱之中。
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以bG大调贯穿全曲,拍子为3/4,2/4。
首先,引子(1-13小节),前4个小节都以八度进行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演唱者应该在前奏开始时就进入角色,想象生活附于自己的重重磨难、想象晚秋凄风的悲凉,使自己能够真正站在子君这个角色的角度上,更真实的演唱子君的内心世界。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14——25小节)是作品的呈示部,子君开始凄苦的诉说着对生活的思索与追问。
歌剧片段《风萧瑟》的演唱分析
曲的开 头唱到 :“ 风萧瑟 ,叶飘 落 ,人生是
这样 的令人迷惑 。 你 突然袭来暴风雨 , 把那
三连音 与长音 时 ,内心要 具有稳 定 的节奏
感, 要做 到慢而不滞 、快而不乱 , 竭力表现
甜蜜 的笑声淹没……。 …‘ 你 ”是指生活 , 是 生活袭来 了暴 风雨 ,打破 了二人世 界的平
运用想象的四季景色 , 渗 透出爱情 的悲欢离
饱满 的有 张力 的声音表 现出子 君对 自己命 运的抗争 。这种演 唱情绪使音量 随之变化 ,
强弱对 比明显 , 增加 了紧张度 , 表现 出刚中 带柔 的音色 。 在第三部分中还出现歌曲中的
歌剧创作具有 开创性 的意义 。歌唱者 可以通
曲的第一句 “ 风萧瑟 ,叶飘落 ”贯穿了全曲
《 风萧瑟 》选 自歌 剧 《 伤逝 》 ,是作曲 家施光南创作 的第一部爱情歌剧 。 它是根据 鲁迅 唯一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而成 ,王泉 、 韩伟编剧 。1 9 8 1 年, 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 北京。剧中以 ’ 五 四”时期 的社会为背景 , 以子君 、涓生的爱情故事展开 , 从他们相爱 相恋、婚姻离别的爱情历程 , 为争取恋爱婚
、
1 . 施光南 简介及其创作特点 施光南 , 我 国当代著名作 曲家 ,被称为 “ 时代 歌手” ,一生创作 了大量脍炙人 口的 单纯柔弱Biblioteka 、接受 民主革命 洗礼 的、对未来
充满 希望但 没有 实现谋 生能力 的 中产 阶级 家庭的小姐形象。
歌 唱技巧 , 也需要歌者理解歌词 内容的综合 素质 和修养 ,只有这样 才能在深刻体验词 曲 情感 的基础上 ,融人个人处理 , 进而充分表
特别是剧 中女主人公子君 的多段精彩唱段给人们 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本文将从 音乐的演唱 角度对 《 风萧瑟 》 进行 分析 ,在 了解作 曲家的创作 背景和特点、感受人 物
歌剧《伤逝·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他们在经历了短暂 的幸福生活后 , 生活渐渐出现 了
问题 ,世 人 的 嘲讽 、社 会 的舆 论 以 及经 济 的负 担 , 使 涓 生对 生活 、对理 想 、对 爱情 、 对 自己当初 的决 定, 都 失 去 了原 本 的信 心 。同 时涓 生和 子君 的矛 盾
子君这两个在上世纪 2 0 年代 向封建制度进行抗争 的青年形象 , 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本身的 弱点以及不可逃脱的命运。主人公子君最著名的咏 叹调歌曲是 《 风萧瑟》 , 这是一首难度较高的抒情女 高音作品, 歌曲对“ 秋” 的意境进行描绘 , 体现出主 人公子君内心凄惨复杂的心情。歌剧《 伤逝》 打破了
关键 词 : 伤逝 ; 风萧瑟 ; 创作背景 ; 音 乐形 象; 演唱技巧
中图分 类号 : J 8 2 2 文献标识码 :A
一、ຫໍສະໝຸດ 歌剧《 伤逝》 的创作背景
生 勇敢 地 打破 了旧 的封建 习俗 而结 为连 理 。可 是 ,
歌剧《 伤逝》 是 由王泉 、 韩伟作词 , 音乐家施光 南作 曲,创作改编 自 鲁迅的同名小说 。 该小说是鲁 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歌剧明确表
作者简介 : 曹明明( 1 9 8 2 一 ) , 女, 河北沧州人 , 硕士 , 讲师, 研究方 向:声乐演 唱与教学 。
・
1 0 6・
2 0 1 4 年
曹明明 : 歌剧《 伤逝 ・ 风萧瑟》 的音乐分析及 演唱处理
的演 绎 中 , 想 象 自己就是 女主人公子君 , 在瑟 瑟 的、 无情的秋风 中, 看着枯黄 的飘零 的树 叶, 心中 禁不住更加 的迷惘。 第一部分是作品的呈示部。经前面引子部分的 气 氛 烘托 , 衬 出了子 君凄 凉 的 内心世 界 。开始 的乐 句为三句体 , 旋律舒缓柔和 , 即“ 风萧瑟 , 叶飘落 , 人生是这样的令人迷惑” , 借秋风与落 叶来描述秋 的凄凉无助和冷漠无情 , 同时深刻地刻化 了主人公 子君的内心情感 , 正如刘禹锡词云 : “ 自 古逢秋悲寂 寥。 ” 该乐曲以弱音起 , 其 中三连音节奏的出现使得 原 本平 静 的描 绘泛起 了层层 涟 漪 ,同时作 曲家运 用 下行的音乐走 向来体现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叹。 第二部分是作品的展开部 ,由三个小段组成 , 展开部是这首歌曲最精彩的地方 。此部分旋律起伏 较大 , 节奏模进 , 其拖腔的运用也是此歌剧的一大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作者:严锦红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22期摘要:《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是作曲家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其中的《风萧瑟》作为子君演唱的一段抒情咏叹调,体现了原著的抒情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向封建礼数抗争的决心,也暴露了知识分子天生的弱点。
本文将从《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入手,对该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自己演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风萧瑟》咏叹调施光南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10-03近年来,我国民族歌剧在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获得创新的思路。
《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该作品也是我国在歌剧上探索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先锋作品。
自该部歌剧诞生以来,一直就受到广大听众的喜欢,其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手法都为后来的中国歌剧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和示范作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风萧瑟》是该部歌剧女主角子君的经典咏叹调唱段,该歌曲从头到尾贯穿了“秋”的意境,是子君与涓生爱情出现裂痕的一首作品,情感丰富,极具表现力,也是女高音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
一、《风萧瑟》的创作背景咏叹调《风萧瑟》是选自歌剧《伤逝》“秋”场中的一首女高音歌曲。
《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由施光南先生作曲,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①。
在当时的很多歌剧都带有红色歌曲性质,都表现革命的主题和发展新社会的主题,但是这是当时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歌剧,是一部区别于红色歌剧的正歌剧。
在这部歌剧中塑造了“子君”这样一个敢于与传统封建婚姻体制相斗争,敢于进行反抗的五四新女性形象,对当时的封建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伤逝》中女主人公怀揣着最初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独自开始新的生活,但事与愿违,婚后的子君变了,变得与封建家庭的妇女无异,她不再翻看以前的启蒙书籍,将自己安于家务之中,转而喂狗饲鸡,乐此不疲。
《风萧瑟》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
《风萧瑟》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作者:郭晓言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9期[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思想不断碰撞的现在,人们更多的追求能够真实打动自己的情感,咏叹调《风萧瑟》正是符合了大家的需求,咏叹调戏剧性冲突较强,想要更好的去表达这首歌,首先是要对社会背景以及艺术特征进行了解。
演唱要求情绪波动的情况下,依然要细腻的去诉说这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抓住心理变化,在结尾处要更稳定的处理。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曲式分析;演唱分析一、歌曲的创作背景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亲自培养的新一批作曲家,被称作“人民的音乐家”。
他创作了上百首有理想的抒情歌曲和几部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歌剧,如《伤逝》、《屈原》等。
我想要谈论的是歌剧《伤逝》的咏叹调—风萧瑟,全剧分为‘春’‘夏’‘秋’‘冬’,《风萧瑟》是属于‘秋’里面的选段,这首咏叹调是子君对生活失去信念的独白。
剧中所出现的女主人公子君和男主人公涓生带着美好憧憬和期待开始了新的独立的生活,但世俗的白眼冷漠和社会的封建闭塞使这两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备受打击,生存的压力也接踵而至,两人感情的僵化与社会的打击同时出现,这使得子君感到十分痛苦不解,由此而唱出了这首咏叹调。
二、歌曲的艺术特征歌曲引子部分的大跳八度以及柱式和弦给人首先带来不安的情绪。
咏叹调开头对景物进行的描写主要以秋风萧瑟为主,预示着全曲悲凉迷惑的情绪,紧接着第二乐句“你突然袭来……在你怒吼中剥落”音乐突然紧张了起来,采用震音和三连音连续重复的方式推进剧情,此处应将繁琐的歌词说清楚,要求声音连贯有张力。
讲诉的细节故事是子君与涓生在外同居,可美好生活成了泡影,他们甚至吃不饱饭,而子君更是为了生活把棉衣都拿去换钱,此乐句应该唱出女主人公的万般无奈,从而将歌曲继续推向高潮。
歌曲中部“落叶啊……为什么结下的竟是苦果”这是歌曲的第一个情绪起伏,选用2/ 4拍的节奏形式,多为切分和前八后十六分音符,中部后半部分紧接着出现三连音,声声刺激着听众的耳朵。
浅谈歌曲《风萧瑟》的演唱艺术
南方论刊·2014年第3期文化长廊浅谈歌曲《风萧瑟》的演唱艺术林慧慧(中山市启航技工学校 广东中山 528400)【摘要】歌曲《风萧瑟》选自作曲家施光南先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民族歌剧《伤逝》。
它是歌剧中女主角子君所唱的咏叹调,歌曲感情强烈,富有戏剧性,表现了主人公迷茫,痛苦,挣扎的心情。
剧本体现了原著抒情诗式的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20年代青年形象,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
本文就咏叹调《风萧瑟》的剧情背景和曲式作了简要分析,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伤逝;歌剧;艺术处理 歌曲《风萧瑟》选自作曲家施光南先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民族歌剧《伤逝》。
它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而作,是作曲家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也是8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采用咏叹调和宣叙调来塑造中心人物形象,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①。
歌曲《风萧瑟》是歌剧中女主角子君所唱的咏叹调,歌曲感情强烈,富有戏剧性,表现了主人公迷茫,痛苦,挣扎的心情。
本文对歌曲《风萧瑟》的剧情背景和曲式作了简要分析,对歌曲的演唱部分的艺术处理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歌曲《风萧瑟》的剧情背景 歌曲《风萧瑟》选自歌剧《伤逝》,它为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而作,是8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而成。
它是曲作者的第一部歌剧,也是曲作者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描写爱情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歌颂了20年代的两位青年——子君和涓生为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大无畏精神;但是,自身的软弱终究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旧势力的重压和生活困境,最终以悲剧告终②。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却充满着深厚的情感,这正是施光南选此题材创作的原因。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一个咏叹调,出现在“秋”乐章中,表现了子君秋天落叶般的心情。
歌唱者要从歌剧的创作、音乐的本体及艺术处理三方面把握,力求准确再现子君内心形象,并且赋予子君人物形象以现代气息。
《风萧瑟》子君音乐形象艺术处理一、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简介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将其改编为剧本,并由施光南作曲创作而成歌剧《伤逝》。
1981年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风萧瑟》便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
歌词讲述的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向破裂的前一个阶段,子君内心的挣扎。
看到秋天的落叶,触景生情,感叹生活的坎坷,进而转向自己,抒发内心的苦恼。
二、《风萧瑟》的音乐本体分析1.曲式结构分析该歌曲从曲式结构上看是复三部曲式。
降g调,3/4拍。
纵观这首曲子,从音型的选择上,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应用,烘托出了那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焦急心情,而震音历来是戏剧场面必用的音型,作者在此曲中大量的运用,也使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增强;八分音符与琶音的应用,表现了风的飘忽不定,增加歌曲了的抒情性。
从旋律上来看,首部a段与b段属对比乐段,a段描绘的是子君看到叶的飘落在感叹生活,整个旋律线上的节奏都很宽,长音占主要地位。
b段的情绪突然转换,旋律的走势是前紧后宽,伴奏声部震音的运用,同一柱式和弦组成的三连音的反复出现,象征着残酷的封建势力。
结尾用柱式和弦的上行推进与三连音的上行与下行巧妙地回到再现段。
整个中部的节奏密度都很均匀,歌词与曲子结合的很紧密,先是对天狂喊,音域很高,接着是认罪,音区滑落到中音区,然后是伏地之后的反省,找不到罪状,越想越不服气,挺直了腰板向天反抗,旋律由低到高行进。
接下来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器乐性很强,运用到了花腔技术。
2.具体音乐形象塑造引子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及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绪,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浅析《风萧瑟》的角色塑造与情感处理
浅析《风萧瑟》的角色塑造与情感处理作者:周雨竹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5期抒情民族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韩伟、王泉编剧,完成于1925年。
这是鲁迅笔下一个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间老北京城的爱情悲剧。
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却渴望自由的女主角子君,认识了寄身会馆的男主角――进步青年史涓生,两人相知相爱。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子君勇敢地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与涓生自由结合,迎来了短暂的幸福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生活的压力、世人的嘲讽、社会的舆论压得两个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不久后就连涓生的工作被辞退了,甚至是挚友都刻意避开他们,两人不得已开始了漫长的谋生路,最后只有靠变卖自己的衣物来维持生计。
涓生渐渐对生活、对理想、对爱情、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和子君的矛盾也越发突出,他急于摆脱子君,去走自己的路,最后竟认为“爱情是个错误”并负心的道出“忘掉我吧!”。
伤心欲绝的子君被迫回到了曾经为追求个性解放而挣脱的家庭牢笼,终因心力交瘁而死。
子君去世后,涓生怀着沉重的哀伤和悔恨,迷茫的探索着他的人生之路。
《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一首咏叹调,想要演绎好这首歌曲,我们应该要充分了解并塑造好子君这一角色。
子君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但善良、勇敢的她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成功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并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
当她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却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失去了奋发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
她站在窗前独自面对秋风和落叶思索着她的人生,倾吐着她心中的苦涩和迷茫。
咏叹调《风萧瑟》的艺术特性及演唱技巧探究
咏叹调《风萧瑟》的艺术特性及演唱技巧探究
李晓莹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8
【摘要】1981年为鲁迅100周年诞辰,新一代音乐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便以其同名小说《伤逝》进行了歌剧创作,而《风萧瑟》这一咏叹调正源于此。
施光南遵循了原著中的情节并尽可能地还原,并按照捐生手记这一部分之中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开,成功地将中国民族歌剧、西方传统歌剧的诸多创作技法融合在一起,赋予了这一作品以更多的艺术魅力。
本文着眼于选段《风萧瑟》,从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切入点,从曲式结构、旋律特点及伴奏织体等方面探究了其艺术特性,进而深入了解其内涵并感受其魅力,结合不同演唱版本以及实践经验对技巧性内容加以总结,为中国民歌歌剧演唱者的演绎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总页数】4页(P154-157)
【作者】李晓莹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7.2
【相关文献】
1.咏叹调《风萧瑟》的艺术风格与演唱要点
2.咏叹调《风萧瑟》音乐与演唱分析
3.歌剧《伤逝》中咏叹调《风萧瑟》的演唱实践
4.歌剧《伤逝》中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技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剧《伤逝》中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技巧
14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此同时《伤逝》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内涵将旧社会青年之间的迷茫与矛盾进行梳理,从时代意义和背景上来看,作品的内涵与当时的年轻人对于情感的态度也是密不可分的,看似是描写了爱情故事,实际也描写了封建时代对青年人思想的一种荼毒。
歌剧《伤逝》中的许多咏叹调作品传唱至今,也得到了众多歌唱演员的青睐。
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以及卓著的口碑。
(二)咏叹调《风萧瑟》的剧情简介歌剧《伤逝》主要以春、夏、秋、冬四季作为歌剧故事脉络,讲述的大时代背景下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歌剧咏叹调《风萧瑟》出现在歌剧中的第三幕“秋”,剧情遵循了鲁迅的原著,这一时期的男女主角的爱情已经结束。
女主角子君和自己的爱人涓生分别后,随着冷漠的现实的到来,世俗的看法无情鞭挞着子君的内心。
涓生的思想特别理想化,子君无法留住他,在他离家出走之后,子君回忆起二人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悲从中来并百感交集,该剧在这里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悲剧性的幻灭。
子君在面对秋风扫落叶的可悲情景之下演唱了“风萧瑟、叶飘落……”这样的歌词,在这首咏叹调之中,子君表达出了对于自身困惑的内心独白,与此同时也加入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控诉和呐喊。
虽然子君对于这份爱情的追求无怨无悔,但是爱情却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终究在最后离自己而去。
而就子君的认知来讲,发出控诉和质问的她又难以找到这场悲剧结局的原因,因此也无力改变当下的现实,这是既可悲又可怜的。
当最贴心的人也离她而去时,她的结局也必将会走向幻灭。
二、歌剧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与角色分析(一)歌剧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咏叹调《风萧瑟》的曲式结构属于单三部曲式,本曲为f 小调,主要结构有五部分所组成,其中包括前奏(1-13)小节,A 部分(14-39)小节,B 部分(40-62)小节,A1部分(63-102)小节,尾声部分(103-117)小节。
音乐极具抒情性,将爱与幻灭的戏剧性呈现得淋漓尽致。
_咏叹调《风萧瑟》的演唱分析
特 征︶
063000
民族性、群众性与独特性密不可分的三 大艺术特征。
从美学的高度来分析中国戏曲, 它有独特的艺术美。其一是综合之美。
例如戏曲的服装与化妆都属于造型艺
术,脸谱、头面、翎子、水袖、髯口、
帽翅、水发……既是表现人物年龄、地
位、身份、性别、性格的重要手段,同
时又是戏曲演员表演的重要依托物,于是产生了翎子功、水袖
达到神似,十万八千里路程在戏曲舞台上只要走一个圆场就
可抵达;漫漫长夜,几声更鼓就可以夜尽天明;千军万马,
四个龙套即可代表,正如顺口溜所说:“一个圆场八百里,
四个龙套百万兵,万仞高山三五步,一段慢板到五更。”这
种表演可以说把舞台的假定性发挥到了极致,也为戏曲观众
所接受,审美主体与客体已达成了一种默契。戏曲表演追求
戏曲的表演的美学原理是以简带繁,以少胜多,言简意 赅,写意传神,它为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观众也参 与到戏剧创作中来。这种写意传神之美是很独特的,与我们 民族文化和美学传统是分不开的。
其三是戏曲的程式之美。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一种形 式,它直接或间接来自生活,例如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 规范化,在戏曲表演中是固定或是基本被固定下来,例如旦 角出场时提领、摸鬓发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旧时妇女 头上簪花插翠,佩戴首饰活动时难免松动,用手按一按是生 活中妇女常有的动作,用于舞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旦角出 场时必不可少的程式动作,不过与生活有所区别,它是虚拟 的,点到为止,并不真去又摸又按,它讲究一个美的形象, 与身段配合显示女性的婀娜柔美。
要演唱好这样一首蕴涵丰厚的作品,除了要求演唱者整 个身心要投入到作者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与作者同悲同喜 外,在演唱艺术上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就按作品 的曲式结构这一大的框架对作品做进一步研究。
歌剧《伤逝》中子君三首咏叹调分析
《戏剧之家》2019年第24期 总第324期19戏剧研讨一、《一抹夕阳》《一抹夕阳》这首歌代表着子君与涓生爱情的萌芽,这个时候的子君是单纯美好的,也是一个敢于同封建社会做抵抗,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新时代女性。
她在与涓生相恋后来到涓生的住处,在面对夕阳的余晖以及满院子的藤花香气时,唱出了这首代表她坚定决心的歌曲。
(一)《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一段极为抒情的咏叹调。
它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采用“前奏-A-B-A 1”的结构,并以G 大调贯穿全曲,整体速度为稍慢速,实值在52-88拍之间,节奏舒缓。
在1-16小节的前奏结束后,旋律进入A 部分。
该部分抒情性较强,主要在中低声区进行。
B 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33-50小节)运用了很多前八后十六的节奏音型使整个部分的节奏变得紧凑,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子君想要冲出封建桎梏的决心。
第二部分(51-67小节)采用了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让整个部分的节奏形成了时而舒缓时而紧凑的鲜明对比。
A 1部分是对比在现部分,与A 部分节奏基本相同。
(二)歌曲的演唱《一抹夕阳》又名《子君浪漫曲》它出现在歌剧《伤逝》“四季”中的“夏”作曲家借用了夏天的美好来表达了子君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首先在歌曲开头部分女主人公子君深情款款地演唱道:“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
”这一段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平稳,表达了在爱情到来时子君内心无法掩盖的喜悦之情,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用喜悦之情去演唱此段才能更好地诠释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在歌曲的中间部分“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
出笼的鸟儿,飞向天空。
”这一段音乐情绪的转变表达了子君勇敢冲破家庭的禁锢去追求自由而又美好的爱情决心,整段音乐给人以自由明亮的感觉,演唱者在这一部分要注意感情的投入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子君要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坚定决心,歌曲的高潮部分从“啊”字上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这表现出了子君对他和涓生爱情的无限遐想以及对涓生的爱慕之情,因此演唱者在感情表达上要更加深情,更要把握好三拍子的感觉。
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的演唱处理
第四届中国湖南金旋律音乐节“蓝光杯”音乐教育论文评选参赛论文论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的演唱处理谢巧燕湘南学院音乐学一班指导老师:王淑媛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导论 (1)1歌剧《伤逝》的慨述 (1)2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的曲式分析 (2)3歌曲《风萧瑟》的演唱处理 (3)3.1音色与音量的变化 (3)3.2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5)3.3语气与情感的变化 (5)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摘要《风萧瑟》这首声乐作品是中国高等声乐教材中相对而言比较难的一首乐曲,同时也是作为教师对学生歌唱感情培养的一块试金石。
它的难不是体现在歌曲中高音有多么的辉煌或是低音有多么的浑厚。
而是要求歌唱者有非常娴熟的演唱技巧,对气息掌控的收放自如,并且能够准确感受到各乐句之间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轻重舒缓,更重要的是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本论文通过对音色、音量、节奏、力度、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论述,让声乐学习者和声乐爱好者更好的演唱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
关键词:风萧瑟;音色;音量;语气;演唱处理;ABSTRACT“The wind bleak” this vocal works is Chinese higher vocal music teaching material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piece of music, but also as a touchstone for of students singing enmotional cultivation. It’s hard not reflected in the song in the treble or bass how brilliant is how vigorous . It requires is the singer should be very skilled in the singing kills, control of breath freely, intensity contrast can accurately grasp the intensity ofeach contrast can accurately grasp the intensit yofeach phrase comparative speed, rapid contrast soothing rhythm, the more important point, is the singer of the song enmotion processing. The paper discusses on the timbre,volume,tone,rhythm,dynamics,emotion and so on,so that the vocal music learners and lovers better sing opera regret for the past from the bleak wind.Keywords:the wind bleak; timbre;volume;tone;singing treatment导论《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一首非常著名的咏叹调唱段,这首咏叹调旋律动人,唱词与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紧密结合,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抒情性。
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技巧
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技巧摘要:由王泉、韩伟作词, 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 同年十月, 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进行首演。
歌剧的上演, 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多段精彩唱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从音乐和演唱的角度对歌曲《风萧瑟》进行分析。
站在演唱者的角度上, 从分析剧情入手, 理解人物角色, 分析音乐形象, 准确塑造人物的歌剧形象。
关键词:演唱气息速度力度节奏想象歌唱是一门声乐艺术, 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
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变成声音的过程, 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一首好的、经典的歌曲, 它的歌词和乐谱最初总是停留在纸面上的, 要使它能打动听众、观众, 还必须通过歌唱者的一番努力把它唱活, 才能使听众感受它的魅力, 从而产生共鸣、受到熏陶。
世界上一切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听众为之倾倒, 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给与了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
要怎样才能把歌曲的内涵非常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呢?这就得靠歌唱者将感情与歌唱的技巧有机地统一起来, 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一、作品简介《风萧瑟》这首声乐作品是选自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
这部歌剧是由王泉、韩伟编剧, 施光南作曲, 剧本是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歌剧讲述的是一对追求自由美满生活的“五四”青年, 他们冲破旧习俗成为连理, 但最终却未能逃出社会的重压, 从而导致悲剧的结束。
这首乐曲是女主人公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出现裂痕时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
作为当代歌剧的代表作之一,歌剧《伤逝》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歌剧《伤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
浅谈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
浅谈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摘要】本文将深入探讨歌剧《伤逝》选曲《风萧瑟》的背景、曲目特点、音乐风格和歌剧表现。
在介绍选曲背景时,将探讨选曲的来源和意义。
接着将分析曲目特点,包括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探讨音乐风格时,将从和声、节奏和器乐编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结合歌剧表现,探讨选曲在整个歌剧中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探讨选曲的价值和审美意义,展示其在整个歌剧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伤逝》选曲《风萧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
【关键词】引言、《伤逝》、《风萧瑟》、选曲背景、曲目特点、音乐风格、歌剧表现、选曲价值、审美意义1. 引言1.1 介绍《伤逝》《伤逝》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吉阿科莫·普契尼创作的歌剧,首演于1904年。
这部歌剧讲述了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主要围绕着女主角塞拉芬娜和男主角克里多的爱情纠葛展开。
故事情节充满了悲情和戏剧性,引人入胜,深受观众喜爱。
《伤逝》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被誉为普契尼最成功的歌剧之一。
这部作品中的音乐充满了悲伤和激情,让人经历了一场情感的触动。
歌剧中的选曲精心选择,每首曲目都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动人的音乐画面。
在歌剧《伤逝》中,《风萧瑟》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曲目。
这首曲目以其婉转动人的旋律和深沉的氛围,展现了故事中人物内心的纠葛和痛苦。
通过《风萧瑟》,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塞拉芬娜和克里多之间的爱恨情仇,体会到他们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这首曲目不仅是歌剧中的亮点之一,也是普契尼音乐才华的集大成之作。
1.2 介绍《风萧瑟》《风萧瑟》是著名歌剧《伤逝》中的一首经典选曲,它在整部歌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首曲目通过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成为了歌剧中最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
《风萧瑟》的选曲背景十分复杂,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元素,包括悲伤、忧郁和宁静等情绪。
这种多样性使得这首曲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
浅谈歌曲《风萧瑟》
浅谈歌曲《风萧瑟》作者:杨燕霞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本作品是一首著名的咏叹调。
描述了心理活动正属于“秋”阶段的无奈,沉重之情。
既赞扬了他们为争取自由和爱情勇敢的与旧封建礼作斗争,也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因为世间万事是有联系的,不可能孤立存在。
它也是声乐界大家所耳目共染的一首声乐作品,其篇幅大、作品诠释难度大。
演唱此曲时,需要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对节奏、旋律、速度、情感的把握,需要进行细微的处理,才能使歌剧展现出它该有的韵味。
关键词:背景;地位;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16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108-01歌曲《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的一首关于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
歌剧《伤逝》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所创作的,该歌剧剧本是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
歌剧生动的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的两位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歌剧中的子君是一位善良有爱心,做事果断爽快,追求自由爱情的有钱人家的小姐。
涓生当时期的一个温柔且带书生气息,家境寒苦,对自由、爱情十分的向往的文艺青年。
它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因为世间万事是有联系的,不可能孤立存在。
做人也要有担当,不然会后悔,就像《伤逝》中的涓生一样,由于他没有生活的担当,间接的导致了女主人公子君的自杀,最后在悔恨中过了后半生。
但更多是赞扬了他们为争取自由和爱情勇敢的与旧封建礼教作斗争,激励大家要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爱情。
不畏与旧世俗斗争的勇敢无畏精神。
它是歌剧《伤逝》中一首著名的咏叹调,也是声乐界大家所耳目共染的一首声乐作品,其篇幅大、作品诠释难度大。
演唱此曲需要演唱者有强大的气息支撑、对节奏、旋律、速度、情感的准确把握,需要进行细微的处理,才能诠释出它该有的韵味。
它是歌剧《伤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秋”的诠释者。
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风萧瑟》的音乐分析与情感表达
歌剧《伤逝》中子君唱段《风萧瑟》的音乐分析与情感表达简楚雯;陈莅菡
【期刊名称】《乐器》
【年(卷),期】2024()5
【摘要】歌剧《伤逝》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所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抒情歌剧,《风萧瑟》是该剧女主“子君”的咏叹调之一,作曲家将旋律与人物的心理描写紧密结合,使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抒情性。
本文从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情节出发,结合《风萧瑟》的故事梗概、曲式结构、旋律以及钢琴伴奏等方面剖析歌曲中体现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如何通过气息、节奏和力度、音色与音量、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帮助演唱者更深入地理解与诠释子君这一角色形象。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简楚雯;陈莅菡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
【相关文献】
1.歌剧《伤逝·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2.歌剧《伤逝》中悲剧性唱段的旋律艺术特色——以《不幸的人生》、《风萧瑟》、《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为例
3.歌剧《伤逝》中子君形象的音乐表述——以鲁迅同名小说为参照
4.歌剧《伤
逝》中咏叹调《风萧瑟》的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5.歌剧《伤逝》中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技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的音乐形象塑造与艺术处理《风萧瑟》是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一个咏叹调,出现在“秋”乐章中,表现了子君秋天落叶般的心情。
歌唱者要从歌剧的创作、音乐的本体及艺术处理三方面把握,力求准确再现子君内心形象,并且赋予子君人物形象以现代气息。
《风萧瑟》子君音乐形象艺术处理
一、子君咏叹调《风萧瑟》简介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王泉、韩伟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将其改编为剧本,并由施光南作曲创作而成歌剧《伤逝》。
1981年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于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风萧瑟》便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
歌词讲述的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向破裂的前一个阶段,子君内心的挣扎。
看到秋天的落叶,触景生情,感叹生活的坎坷,进而转向自己,抒发内心的苦恼。
二、《风萧瑟》的音乐本体分析
1.曲式结构分析
该歌曲从曲式结构上看是复三部曲式。
降g调,3/4拍。
纵观这首曲子,从音型的选择上,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的应用,烘托出了那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焦急心情,而震音历来是戏剧场面必用的音型,作者在此曲中大量的运用,也使这首咏叹调的戏剧性增强;八分音符与琶音的应用,表现了风的飘忽不定,增加歌曲了的抒情性。
从旋律上来看,首部a段与b段属对比乐段,a段描绘的是子君看到叶的飘落在感叹生活,整个旋律线上的节奏都很宽,长音占主要地位。
b段的情绪突然转换,旋律的走势是前紧后宽,伴奏声部震音的运用,同一柱式和弦组成的三连音的反复出现,象征着残酷的封建势力。
结尾用柱式和弦的上行推进与三连音的上行与下行巧妙地回到再现段。
整个中部的节奏密度都很均匀,歌词与曲子结合的很紧密,先是对天狂喊,音域很高,接着是认罪,音区滑落到中音区,然后是伏地之后的反省,找不到罪状,越想越不服气,挺直了腰板向天反抗,旋律由低到高行进。
接下来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的器乐性很强,运用到了花腔技术。
2.具体音乐形象塑造
引子部分连续的八分音符及柱式和弦奠定了全曲的基本情绪,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惶恐与不安。
随后连绵不断的三连音成为贯穿全曲的特性音型,表现了人物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a段开始的音型为长音与三连音的结合,旋律的音域很高,与歌词一起烘托出一个凄婉的主题,仿佛秋天飘落的叶子,对树枝充满了依依不舍。
孤独的子君对着落叶思索迷惑的人生。
从26小节开始音型突然改变,用震音伴奏,并频繁出现fp,mf,mp 的力度记号,旋律前紧后松,最后一个渐弱,表现暴风雨袭击给生活的带来的改变。
第40小节又回到a段,节奏、音型、速度都一样,凄婉的主题再次出现,只是感情更近一步,似询问的语气,采用模进的手法,
将音乐层层推进,引入b段。
b段为情感的抒发段,先是冥思苦想,而后是质问,接着是呐喊,进入高潮则是哭天喊地,最后旋律进入低音区,表现出对生活的绝望。
再现段宽松的音型与b段形成鲜明对比,暴风雨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凄婉的主题变化再现,缩减为三句,更表现出子君内心的迷茫。
歌曲最后结束部分运用三连音节奏音型持续了三小节,力度渐渐消失,结束在主和弦上,最后用琶音结束全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三、《风萧瑟》的艺术处理
此唱段描绘的是对生活的迷茫,对爱情的彷徨,演唱者要在生活中寻找状态,贴近人物角色,把握探索生活的情感来演唱。
1.歌唱前的准备
首先,朗诵歌词。
朗诵时要注意音高、感情、节奏。
例如,“风萧瑟”不能读成一个字一拍的,“风”是三拍,“萧”是一拍,“瑟”是四拍。
在朗读时要注意字头,字符,字尾,辅音字母作出后立刻松掉,使整体听起来是元音与元音的连接。
如“风”字f发出后三拍的延续发出的是eng的音。
其次,分析伴奏声部。
伴奏与旋律共同组成了歌曲的整体,旋律在大多数时候是主角,但是某些地方歌唱者必须为伴奏让步。
例如,整首歌曲大部分采用的是前紧后宽的节奏音型,在旋律声部音型比较宽的时候,伴奏声部往往是级进上下行或者是震音,这是曲作家
通过伴奏声部烘托人物内心世界,演唱者要跟伴奏很好的配合才会出现完美的效果。
再者,从整体把握歌曲情感的转换,弄懂弄透歌曲表达了什么。
这就要歌唱者不仅要对整部歌剧了解,还要对作曲家施光南的创作风格有所掌握。
施光南主要创作领域在声乐歌曲方面,以抒情艺术歌曲为主,注重声乐旋律的优美。
在创作《伤逝》这部歌剧时,融汇、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刻画了鲜活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演唱诠释《风萧瑟》作品时,除了拥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情感的投入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歌唱者必须把自己换位成子君,或是努力向她靠拢,不能拿自己的风格演唱子君的唱段。
2.歌唱时的状态
歌唱者要注意引子的进入,当第一个音符响起时,就要酝酿属于歌曲的情绪,以便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
a段前两句以长音和三连音出现在高音区,演唱者要注意音量的控制由弱渐强,声音要求连贯,到位,有张力,以此来表达子君那如诉如泣对生活的苦苦思索之情。
b段的戏剧性很强,弱起、切分、三连音的先后出现表达人物内心的不满,要求用饱满的激情唱出子君那充满呐喊与抗争的声音。
从78小节开始出现同音反复,两个乐句之间的音乐层层推进,具有叙事歌曲的风格,在演唱时可以口语化一些,以表现子君内心的无奈。
从90小节开始为全曲高潮,要用激动如波涛翻滚的冲力唱出子君的申诉和悲愤。
唱高音会容易出现高音下压的情况,那是因
为其一喉咙没有打开,气息上通下达的门户就关闭了,所以声音会卡。
其二,力量都用在嘴皮子上,造成嘴巴、下巴过度僵硬紧张。
演唱高音时,切不可拼命扯着嗓子喊,要找带着气息说话的感觉,让每个声音都与气息相依相伴。
再现段是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巨大的激情的消退,是更深层次的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
再现段不是a段的简单重复,歌唱者要注意把握情绪的改变,激情消退了,但是内心的矛盾却斗争的更加激烈。
作曲家施光南将子君的声音形象定型为抒情女高音,音色要求柔美、圆润,富于流畅性和歌唱性,同时又要求在戏剧高潮处,能运用激情的嗓音来表达子君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演唱子君的唱段时要把握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及各段之间的戏剧性对比。
笔者从《风萧瑟》这首歌曲的音乐形象塑造和艺术处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能给歌唱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好地把握角色。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歌剧创作的探索[j].人民音乐,1997,(5).
[2]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3]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徐剑夫,王瑞年.施光南歌曲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9,(1).
[5]孙晓春.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增).
[6]逾冠昌.歌剧《伤逝》的音乐创作特征初探[j].文化艺术研究,2009,(5下).
[7]僧文莉.略论中国民族唱法的二度创作[j].北方音乐,2009,(10).
[8]陈秋燕.谈歌剧《伤逝》的音乐风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