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9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3
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第一课时《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教科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一节《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2、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为数不多的纯理论性内容,同时也是对前课“规则与秩序”内容的深化,对法律特征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宏观概念,提高理论素养,逐步树立用理论指导行为的观念,并且用“特殊”二字让学生明白法律和前课所学习的其他规则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树立起重视法律、尊重法律的观念,进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
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分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他规则。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5、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不足以完全掌握纯理论的专业知识,对法律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案件或某个法律条文,是零散的,没有条理的,因此在讲授中需要由浅入深,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理解,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初步的宏观法律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起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的观念,也为今后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剧情表演五、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相关视频资料、背景音乐及图片。
2、教师制作课件。
3、学生收集关于“法”的传说和关于“律”的解释的相关资料。
4、学生编排案例剧情。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教案_19
对校园暴力say no(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知道校园暴力中不存在受害者,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同时提升学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学生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学校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增长技能的殿堂,她也被很多文人墨客称之为独特的一方净土,然而,最近一些事情的发生,使得学校这片净土受到了一些污染,也为学校披上了一层阴霾。
天真、无邪、希望和能力无限曾经是青少年的代名词,然而现在,打架、斗殴、暴力却与一些青少年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对校园暴力say no。
课程讲解:1、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劫等各种暴力方式攻击,并造成学生在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损失的一切行为。
(三个关键点)判断下面的例子是否属于校园暴力?放学后,你走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你们学校的的高年级同学,他没有来由的就把你暴打一顿,这算不算是校园暴力呢?(属于)2、校园暴力的分类校园暴力行为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形式:(1)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2)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包括孤立(校园冷暴力),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3)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思考:你听到或遇到过哪些校园暴力现象?1、索要其他同学的钱物2、以多欺少,以大欺小,3、为了一点小事,学生之间打架4、个别同学之间所谓的“哥们义气”5、以暴制暴……案例一:王同学和刘同学都是七年级的学生,王某叫刘某“矮冬瓜”,后来这个称呼让很多人都知道,刘同学很生气,后来因为这两人发生口角,最后刘同学抄起板凳向王同学打去,导致王同学左眼受伤,花去医药费2万多元,他自己也被判刑。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0
《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三个特征;2、能够区别法律与其他规范、规则――特别是道德规范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法律的基本特征难点:1、法律与其他规则的相同与区别2、法律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规则的分类二、揭示本节目标:这节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正式的、强制性的特殊规则――法律。
这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法律的含义、法律的特征、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
三、新授:1、法律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法律的含义,并说明法律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法律的特征。
师:正是由于法律所具有的特征,因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2、法律的特征(为何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⑴、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本质)师:材料中提到了一部有名的法律,叫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师:这是“公平的法律”吗?(对奴隶主是,对奴隶不是。
)法典中的一些规定说明什么?(该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想法和意志。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法律都是如此。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 (学生划出)⑵、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法律的产生)师:国家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
(板书)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原来没有的(制定),一个是原来已经存在的(认可),只有经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主席以主席令的形式公布后才是法律。
所以法律又称为“国法”。
⑶、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依靠力量)。
师:什么是国家强制力?(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
(板书)为什么这样呢?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⑷、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通约束力。
师:全体成员包括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人。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和区别:四、小结本节内容。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5
法律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尊重法律的情感。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理解法律的特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3.知识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法律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PPT。
学生准备:了解基本法律常识,搜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款、社会法治案件,准备小组展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总是期望和平美好的生活环境,可是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和谐因素,如吸毒、偷盗、抢劫等,那么是谁保护我们免遭风雨、平平安安;支持你向困难挑战,消除你心里的怕?【学生回答】法律。
【教学过渡】正常的社会生活不仅需要纪律和道德的约束,还需要一种特殊的规则——法律的保障和约束。
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善用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与生活》。
讲授新课环节一:追根溯源识法律【呈现课件】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联盟生息在黄河流域。
该部落联盟首领舜委任皋陶为司法官。
皋陶正直无私,执法公正,非常受人爱戴。
他在处理案件时,若有疑难,就令人牵出一头神兽帮助断案,该神兽名“廌”。
【教师引导】这当然是一个传说,那么究竟什么是法律呢?法律又是谁来制定的呢?先让我们从几个案例谈起吧。
【呈现课件】●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0年8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提请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修正案草案把“醉酒驾驶”定为犯罪;将飙车,情节恶劣的,定为犯罪。
●2011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者是谁?【学生交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2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复习法律与生活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法律的特殊性,树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观念;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理解法律的特征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法治素养和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法律的特征。
2、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法律的特征。
2、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学习环节(课件展示)1.知识梳理:回顾基础知识。
2.案列剖析:重点热点结合点。
3.考点链接:试题解析。
4.课堂练习。
环节一:知识梳理(课件展示)●法律的含义?●法律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法律强制性的表现?●生活需要法律。
(课件展示)1.法律的含义?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法律靠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强制性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合法行为的保护。
4.生活需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结:(1)法律伴随人的一生。
(2)法律为生活保驾护航。
(3)法律保护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
画龙点睛环节二:时政点击(课件展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者是谁? 法律与生活 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启示:作为青少年,应与法同行,自觉守法,维护法 律的尊严和权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安全的保障 使我们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 成长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生活需要法律 规定权利和义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课堂练习:(课件展示)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2015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试题)法治社会岂容“特殊公民”,告诉我们( C )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可适当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B.特殊人物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我国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 (2015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试题)下边漫画表明( B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2015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试题)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0
学习过程及引导:
第一部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阅读教材56页《关于“法”的传说》一文,我们可以看出:法包含有、的意思。
2、法律不同于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法律是一种
的社会规则。
(小结)法律是意志的体现,是由制定并认可的,是依靠保证实施,并且在范围内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并。道德规范是,是自然形成的;纪律规范是制定的;章程是制定的;宗教戒律是制定的。所有的规则都国家法律。
(2)实施力量不同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பைடு நூலகம்、和
的力量发挥作用,纪律和章程靠
发挥作用,宗教戒律主要靠和
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法律的作用
知识点三:法律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1、与同学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现行的法律或法规
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国家的主人,法律体现了的利益和意志。
知识点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与其它的行为规范不同,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
(1)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的体现,,是由制定并认可的。
(2)法律靠保证实施,如警察、法庭和监狱等。
(3)法律对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
2、法律与其它规范比较:
(1)形成方式不同
。因此,我们要、、、。既要
,,又要依法和
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结:学习了《法律初探》这一课,我懂得了
课外链接: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
目标
了解法律的含义和特征,知道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
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标准、网络资源、课堂生成。
教学重点
法律的含义、特征
教学难点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解
读
方
法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参与式教学、问题化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拟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解
读
教
材
课程内容
一、什么是法律(含义和特征);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三、树立法律意识。
教
学
目
标
情感
目标
感悟法律的特殊性,树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观念;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
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的特征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法治素养和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2.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参与学生个别小组的讨论时间过长,没法顾及到其他小组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够高。
3.练习巩固环节气氛相对沉闷。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
科 目
道德与法治
年 级
七年级
册 次
下册
版 本
教科版
课 题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
课 时
1课时
授课者
教学
理念
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导学作用,体现“学为主体,导为主法、练为主线“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学情
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对法律的了解甚少,甚至会觉得法律离他们很远,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12课《法律与生活》课件(共24张PPT)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如何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
要违反国家法律,都要负法律责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题模式:××领导因......严重违 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等。
(2)法律是 规定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定人们享有 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 (3)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①在所以的规 则中,法律具有最高的强制性。②法律的强制性一 方面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另一方面表现为对 合法行为的保护。)
中国官方7月29日公布消息,周永康“涉嫌严重违 纪”被立案审查。周永康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前中 央政法委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立案审查的 最高级别的官员,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 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 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 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 产。 2016年2月4日: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 中央纪委对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严重违纪 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决定给予魏宏同志撤销党内职 务处分,由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 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课堂 小结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 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定权利 和义务 法律由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 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安全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特征之一: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主要方式。 (1)国家制定法律: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 序制定各种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刑法》《民法通则》《教育法》等 (2)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 实际需要,对社会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 则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所 以法律又称为“国法”。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20
第七课《法律初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别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它规则。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重点:法律的基本特征难点: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与其他规则的相同与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规则的分类(回忆后翻书到P51齐读)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填空:对号入座:(纪律)1、在学校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道德)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和老人让座。
(法律)3、遵守交通法规,维护公共场所秩序。
二、揭示本节目标:这节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正式的、强制性的特殊规则――法律。
大家把课本翻到P56,这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1、法律的含义;2、法律的特征;3、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
三、新授:1、法律的起源和产生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关于‘法’的传说,了解发的产生。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法律的起源和产生的资料。
•材料一:禁忌:原始社会最早的法律——法律的源头禁忌(taboo),来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为避免遭到惩罚,禁止用"神圣"的东西,禁止触犯和接触"不洁"的人和事。
最早的禁忌是原始人对大自然充满崇拜、畏惧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形成的蒙昧、低级的阶段,这时,生产力和认识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思维相当简陋和感性,是一种本能的"纯粹畜群的意识",它们不能把自身与外在世界, 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精神与物质区分开来,日月星辰的泯灭,春夏秋冬的交替,山川草木的枯荣兴衰,人自身的生老病死,都会令原始人不可思议。
自然界作为一种现存的、外在的、给定的存在物,对于原始人来说是一种变幻莫测, 既无法离开,又十分陌生、恐惧的世界。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2
7、讨论: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分钟
8、完成“当堂训练”
巩固学生本节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内容,检验学习成果。
5分钟
点拨讲解设计
1、安全的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
2、法律保障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12.2生活需要法律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小组合作学习设计
步骤
设计目的
计时
1、做课堂检测题
通过学生做5道选择题和2道判断题,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同时暴露他们存在的问题。
3分钟
2、讨论课堂检测
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兵教兵”,体现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讨论1分钟,展示1分钟
3、观看视频并讨论视频呈现了哪些安全问题?试列出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讨论之后小组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
3、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周全的保障,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归纳拓展设计
生活需要法律
法律的作用:
1、安全的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
2、法律保障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中一些比较特殊的群体,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3、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周全的保障,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通过讨论让学生能理解我们“衣、食、住、行”的安全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8分钟
4、教师点评: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然后重点给学生介绍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安全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通过的对食品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介绍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校园暴力say no(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知道校园暴力中不存在受害者,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同时提升学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学生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学校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增长技能的殿堂,她也被很多文人墨客称之为独特的一方净土,然而,最近一些事情的发生,使得学校这片净土受到了一些污染,也为学校披上了一层阴霾。
天真、无邪、希望和能力无限曾经是青少年的代名词,然而现在,打架、斗殴、暴力却与一些青少年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对校园暴力say no。
课程讲解:
1、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劫等各种暴力方式攻击,并造成学生在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损失的一切行为。
(三个关键点)
判断下面的例子是否属于校园暴力?
放学后,你走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你们学校的的高年级同学,他没有来由的就把你暴打一顿,这算不算是校园暴力呢?(属于)
2、校园暴力的分类
校园暴力行为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形式:
(1)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2)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包括孤立(校园冷暴力),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3)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思考:你听到或遇到过哪些校园暴力现象?
1、索要其他同学的钱物
2、以多欺少,以大欺小,
3、为了一点小事,学生之间打架
4、个别同学之间所谓的“哥们义气”
5、以暴制暴……
案例一:
王同学和刘同学都是七年级的学生,王某叫刘某“矮冬瓜”,后来这个称呼让很多人都知道,刘同学很生气,后来因为这两人发生口角,最后刘同学抄起板凳向王同学打去,导致王同学左眼受伤,花去医药费2万多元,他自己也被判刑。
王同学花去的2万多元由谁承担呢?
民事责任的承担
《民法通则》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无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护人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监(父母)支付赔偿费用。
案例二:
刘振志不忍被同学拉扯下床,一气之下,将水果刀刺向两名同学,导致两名同学不治身亡。
最终,一中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刘振智有期徒刑15年,赔偿两位受害人共计10万余元。
案例三:中国留学生在美凌虐同学获刑
2015年3月底,在美国高中就读的十几名中国学生,疑因争风吃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对两人进行殴打、剪头发、烫烟头等,致两人严重受伤。
此案经媒体曝光后曾引发高度关注。
美国对酷刑罪的定义是:对别人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并且为了报复、勒索或者其他任何目的而虐待、故意对别人施加残忍或者极端的折磨,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
最终,由于三位留学生认错态度较端正,表达强烈的悔过之意,于今年1月5日与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三人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之后三人将被驱逐出境。
小结: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校园暴力行为只是违背了校纪校规,但并不违法,只有到社会上干坏事才是犯法。
其实这是不对的,打架骂人、欺负小同学等等,这些都是违背法律的,甚至还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校园暴力的危害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对于受害者危害重大,对施暴者的危害同样也很大。
施暴者:
①、犯罪道路。
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
很多都走上犯罪道路。
②、社会遗弃。
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受害者:
①、肉体损伤甚至残疾。
②、懦弱。
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
③、痛苦。
心灵的阴影和伤害
所以说,校园暴力不管对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受害者),都会产生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对校园暴力零容忍,坚决对校园暴力说:不!
4、校园暴力的应对策略
(1)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
一是为了满足私欲引起的争执、事端。
二是因口舌之争或别的原因引起的肢体冲突。
(2)面对暴力,不要慌张
如果我们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那就要在危险发生的时候,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再次,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解决问题及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到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如果周围有人的话,应大声呼救,引起别人注意;
其次,如果欧机会的话赶紧逃跑或是找机会逃跑;
再次,要学会求饶。
这里的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②遭到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遇到此类情况要学会淡然处之, 二是学会自我反省,
三是不要害怕,学会肯定自己。
四是是调整心理,以法律维权作为保障。
(3)及时报告,维护权力
校园暴力事件具有随机性,一些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
甚至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即使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别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讨论:
如何面对校园暴力?
放学路上,你遇到几个不良少年向你索要钱物,还扬言如果不给就会给你颜色看看?
原则:
1、千万不能忍气吞声,还不能正面搏斗
2、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必要时寻求法律保护
3、不能以暴制暴,致使雪上加霜
4、近期和朋友一起行动,避免落单
5、如果受伤要及时处理
课堂巩固:小视频(新西兰的反校园欺凌宣传片)
小结:以宣誓的形式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