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新
国开作业《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参考170
![国开作业《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参考170](https://img.taocdn.com/s3/m/f3f8aac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8.png)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此中之“序”,主要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材中谈到的写作要“言之有序”,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结构安排要做到言之有序,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与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因此,结构安排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的实现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审美效果的理解。
3.
答:我认为此观点我同意,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的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其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安排应该做到完整匀称,结果安排应做到周严缜密,3结构安排应做到错综变化
4.层次和段落时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层次框架就确定了,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答:以我对小女孩父女从同情到关心这个惋惜的情感变化为顺序来安排层次。
作者对父女俩每次不同的变化都是直接围绕全文的思想“我”为父女俩未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其中有部分插叙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交待,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使“我”后来感情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写作形考2答案
![写作形考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f3b0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3.png)
写作形考2答案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
先看“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或观点的。
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的思想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可以是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再看“思想”。
“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以及情感。
“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
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材料是自己选择的没错,而思想并不是提炼,而是磨合。
磨合阶段是与自己的阅历。
经验磨合,去增加自己的实力,寻找真谛。
去和自己作斗争,和自己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作斗争,一旦磨合成功。
你就会越来越成熟,思想就会与时俱进,富有哲理。
提炼与磨合的差别就在于提炼是旧思想的演变,而磨合是不断成熟的标志。
国开作业《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参考156
![国开作业《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参考156](https://img.taocdn.com/s3/m/5ee0c87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8.png)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首先,要多观察。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
观察不是简单地看,画家其所以画得好,画得像,画得出神,是因为画家会观察,观察得细致。
作家也一样,作家其所以写得好,写得形象,写得出神入化,也是因为作家会观察,观察得仔细。
学写作文也要学会观察,不仅用眼睛观察,而且用心观察;作文材料无处不有处处有,关键要善于发现,注意观察,只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作文材料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进我们的作文中来。
其次,要多读书。
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学校里呆着,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生活、观察事物;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观察,通过读书这种形式的观察也能够获得作文的生活素材。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我认为,此观点我同意。
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3.层次和段落时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答: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以“我”对小女孩妇女从同情到关心再到惋惜的情感变化,即按照:冷漠—热情—同情—关心—牵挂)为顺序来安排层次,作者对父女两每次不同的变化,都是直接围绕全文的思想我”为父女俩末能达到愿望而遗憾,也包含着“我”对父女俩的命运的关心和牵挂。
其中有部分插叙:交代了小姑娘的遭遇和病情、交代小姑娘看雪愿望的由来,使文章的思想容自欺欺人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是使“我”后来感情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既反映了作者的心情的变化,也能通过阅读而影响读者的情绪,这对强化文章思想容的表达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国开实验平台《基础写作》形考作业第1-4单元测试
![国开实验平台《基础写作》形考作业第1-4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6aca33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0d.png)
国开实验平台《基础写作》形考作业第1-4单元测试试题第一单元测验1.写作应遵循文有大法,无定法;字字古有,言言古无,体现的是()的写作基本规律。
单选题(2分)A.写作化生律B.写作整合律C.写作通变律D.2.生活实践是确立写作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途径,阅读实践是感悟积累写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写作实践是将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体现的是写作的()特征。
单选题(2分)A.个体性B.实践性C.创造性D.通变律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写作的特殊属性()。
单选题(2分)A.化生性特征B.书面性特征C.参与性特征D.交流性特征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写作材料的作用()。
单选题(2分)A.在写作之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B.在写作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C.在写作后,材料可以来用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完全客观的,不带了作者的主观发挥。
D.5. 创造的前提在于要有不懈追求的创新意识,创造的基础在于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的成功在于要有捕捉灵感的能力,体现的是写作的()特征。
单选题(2分)A.个体性B.实践性C.创造性D.通变律6.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体心灵对写作客体的一种对象性限定,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意义的一种生气灌注,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载体的匠心独运,体现的是写作的()特征。
单选题(2 分)A.个体性B.实践性C.创造性D.通变律7.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
多选题(2分)A.结构安排应当做到完整匀称B.结构安排应当做到周严缜密C.结构安排应当做到错综变化D.结构安排应该做到随心所欲8.层次与段落安排的基本原则包括()。
多选题(2分)A.组合部分的不可或缺性B.组合次序的不可调换性C.组合部分的可替代性D.组合部分的可调换性9.文本的结构安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多选题(2分)A.结构安排要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B.结构安排要服从文章内容表现需要C.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D.结构安排必须服从一定的写作模式10.常见的照应方式有()。
国家开放大学 基础写作 形考任务二 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 基础写作 形考任务二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c034b8227916888486d7be.png)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答:教材中“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包括:声韵美与辞藻美,感情美与理性美,朴素美与华丽美。
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答:这篇演讲辞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如第一部分第一层,先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
第二层则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感染力。
3.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
答:语言分析:文章写了千年银杏树和雪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小草,一大一小,一个穿越千年,生命不断裂;一个每年一枯荣,生生死死。
“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在定林寺苍劲高大的银杏树面前的感受是:“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而在小花小草的面前,“我”的感受是:“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感觉的描写准确而美丽。
表达方式分析:文章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国开作业《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参考(含答案)303
![国开作业《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参考(含答案)303](https://img.taocdn.com/s3/m/34282952d1f34693dbef3ebb.png)
1、开头的作用与方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在写作中,一个好的开头能够为全文内容的表达理出头绪,确定基调,笼罩全文,提携文意,便于下文的生发、延展,因此历来为有经验的写作者所重视。
具体来说,开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好的开头就像登上高山而能延揽万物,站到源头而能畅行千里。
当然,这种好的开头绝非靠凭空杜撰所能获得,它作为文本内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能是写作者对全文构思趋于成熟的产物。
二是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好的开头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并且能够引导读者把握要领,产生强烈的阅读理解欲望。
常见的开头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在议论性文体中,常见的开头方式就有或是直接提出将要论证的基本观点,或是指明论述的范围和对象,或是交代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或是借助谈古说今来引出话题等等。
在叙述性文体中,常见的开头方式则有或是交代事件背景及发生缘由,或是描绘场面引出事件,或是描绘环境引出人物等等。
综观各种具体的开头方式,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直接入题和间接入题。
所谓直接入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门见山”。
这种类型的开头,起笔不作徘徊,或记人,或叙事,或论理,或言情,都能直接入题,使读者看了开头便能马上把握全文内容的基本性质或主要倾向,正所谓开宗明义、朴实无华。
所谓间接入题,形象化的说法叫做“曲径通幽”。
这种类型的开头,起笔先要做些铺垫:如写人,先要描绘环境;如叙事,先要发点议论;如论理,先要说个故事,如此等等。
总之,写作者总要凭借一些其他的手段作引子,通过巧妙迂回,逐步转入正题。
2、结尾的作用与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
结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好的结尾是全文发展的一个必然归结,对于全面而深刻地展现文本思想至关重要;好的结尾还应当是与开头遥相呼应一气贯通的,对于文本整体结构的完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开头的作用在于能引人入胜,那么结尾的作用则在于要让人留有余味。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基础写作》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六)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基础写作》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六)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86ff6cf121dd36a22d8270.png)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基础写作》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六)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基础写作》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六)试题及答案备注:本资料整理于2020年5月11日;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学员国开平台网上形考。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30%,在国开平台完成,本资料为形考的试题及答案;终考比例70%,纸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所谓“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成果有丰富而且具体的思想内容,能够反映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的体验或认识。
它包括文本的材料和思想两方面的因素。
文本的材料,材料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材料是泛指已被作者关注并意识到有某种写作价值而予以收集积累以被选用的一切原始材料,包括事实形态的、理论形态的和数字形态的等等。
狭义的材料,则是专指经过作者的选择,已被或将被写进文本中的事实、理论和各种数据。
文本的思想,是指通过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性的意旨或倾向。
它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代表着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决定阅读的效果,在写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此观点正确。
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
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思想和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本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支撑是融为一体的。
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和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径。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1、形考2、形考3、形考4、形考5、形考6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1、形考2、形考3、形考4、形考5、形考6](https://img.taocdn.com/s3/m/53614aa727d3240c8447efd2.png)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答:写作中的“言之有物”之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部分。
“言之有物”是中国传统的写作理论。
是写作时经常遵循的一种规律。
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文理》篇中就特别强调“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要能有效地运用一定的材料表现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内容。
从而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的体验或认识。
从写作本质上看,写作应当体现出人的精神创造性质。
“言之无物”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写作的意思。
从写作的价值上看,写作应当能够满足人的精神交流需要。
言之无物或言不由衷。
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写作的意义。
我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反映了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还善于把人的形象放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来塑造。
《离骚》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
传统写作理论历来强调的是“言之有物”。
我们写作时要讲究。
结构安排,语言表达。
构成写作的三要素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和言之有文。
他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整体关系,但在这三个环节中“言之有物”是决定写作意义和价值的。
也是最关键的。
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繁杂的。
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安按照写作的规律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例如我曾写过《我最尊敬的人》这篇文章。
我收集了很多的材料,主要想写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亲。
突出父亲是的一个没有文化,朴实、勤劳、善良大度的人。
例如通过几件与邻里之间的事情,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都能够妥善地解决。
父亲像千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在农忙时节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没有事情做的冬季,父亲要么上山打柴。
要么出去做工。
父亲虽没有什么文化,却也重视儿女的教育。
基础写作2试题及答案
![基础写作2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33977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3.png)
基础写作2试题及答案试题:1. 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提示:你的朋友小明最近在学习英语,他遇到了一些困难,向你求助。
你给他提出了一些建议。
2.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文章:《时间的价值》时间,是宇宙赋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
它无形无质,却能决定一切。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滴水,渺小而短暂。
然而,正是这短暂的存在,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可能。
我们可以用它来学习,去创造,去爱,去体验生命的奇迹。
时间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机会。
但时间也是残酷的,它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因此,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问题:a. 文章中提到时间的哪些特性?b.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3. 请写一封电子邮件,邀请你的朋友参加你的生日派对。
要求:邮件内容需包含时间、地点、活动内容。
答案:1. 答案示例:亲爱的小明,听说你最近在学习英语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我想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不要灰心,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你可以尝试每天阅读一些英文文章,这样可以提高你的阅读能力和词汇量。
此外,多听英语歌曲和看英文电影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你提高听力和口语。
最后,不要害怕犯错,只有通过实践,你才能提高。
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难,学好英语的。
祝好,你的朋友2. 答案:a. 文章中提到时间的特性包括:无形无质、决定一切、公平、残酷、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b.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3. 答案示例:主题:邀请参加生日派对亲爱的李华,你好!我将于本月20号(周六)晚上7点在我家举办生日派对。
地点是:XX路XX号。
派对上,我们会有蛋糕、饮料和一些小游戏。
希望你能来参加,和我一起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期待你的回复!你的朋友。
《基础写作》形考二
![《基础写作》形考二](https://img.taocdn.com/s3/m/bb86b4607cd184254a353505.png)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文本的结构安排之所以要做到“言有序”,从根本上说,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与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
所谓语言的线性特征,是指语言的使用只能以在时间中存在的先后承续的单向度的声音形式呈现并为人所接受和理解。
通俗地讲,就是字只能一个一个地写,话只能一句一句地说,字与字之间、话与话之间的线性组合关系,是确定其意义的根本因素。
因此,要想使阅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写作者意欲传达的思想内容,写作者就必须要经历一个结构安排的过程,按照语言表达的线性要求预先把要说的意思整理成一个有其内在的严密而巧妙的组合关系的线性意义过程,然后才谈得上如何遣词造句、修辞润饰以使其达到好的表达效果的问题。
叶圣陶正是基于对结构安排需要符合语言的线性特征的认识,把结构安排比喻为一种思路的安排。
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的总之,结构的问题说到底是在为实现写作的由内在思想向外在语言的转换奠定基础,所以有关结构的一切考虑都必然受着语言表达线性特征的制约,也就是说应当做到“言有序”。
例如,文本的思想内容应当划分为哪几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应当按什么次序来展开?其中的主干部分应当放在何处予以突出?次要的或辅助的部分应当如何围绕主干部分发挥作用?应当怎样开篇人题更便于引领下文?应当如何安排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而使它们上下连贯、前后呼应、一脉畅通?应当怎样恰到好处地收束全文,既能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又能言尽而意犹未尽,引导阅读者自己去寻“路”而进?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写作者的内在思想才具有了外化为能够被阅读者有效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文本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国开大学《基础写作》第二章形考
![国开大学《基础写作》第二章形考](https://img.taocdn.com/s3/m/157cc3a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2.png)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言之有物”包括材料与思想两个方面。
关于“材料”。
材料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材料就是拿来干什么的呢?就是拿来表现思想与观点的。
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
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思想的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
“选择”就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
所以,由此瞧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有受制于思想,就是双向的。
那么哪些材料就是可以用的呢,选择的标准就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
关于“思想”。
“思想”就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及情感。
“思想”就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 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就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
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还要瞧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2、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此观点正确。
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就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与选择。
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就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与组织材料,就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思想与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本思想的确立与材料的支撑就是融为一体的。
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与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径。
3、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基础写作》形考二
![《基础写作》形考二](https://img.taocdn.com/s3/m/ef0cb83f0c22590103029d0d.png)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文本的构造安排之所以要做到“言有序〞,从根本上说,是由写作及承受活动中思维与表达所使用的根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
所谓语言的线性特征,是指语言的使用只能以在时间中存在的先后承续的单向度的声音形式呈现并为人所承受和理解。
通俗地讲,就是字只能一个一个地写,话只能一句一句地说,字与字之间、话与话之间的线性组合关系,是确定其意义的根本因素。
因此,要想使阅读者能够承受和理解写作者意欲传达的思想内容,写作者就必须要经历一个构造安排的过程,按照语言表达的线性要求预先把要说的意思整理成一个有其内在的严密而巧妙的组合关系的线性意义过程,然后才谈得上如何遣词造句、修辞润饰以使其到达好的表达效果的问题。
叶圣陶正是基于对构造安排需要符合语言的线性特征的认识,把构造安排比喻为一种思路的安排。
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的总之,构造的问题说到底是在为实现写作的由内在思想向外在语言的转换奠定根底,所以有关构造的一切考虑都必然受着语言表达线性特征的制约,也就是说应当做到“言有序〞。
例如,文本的思想内容应当划分为哪几个相对独 . 立的组成局部?它们之间应当按什么次序来展开?其中的主干局部应当放在何处予以突出?次要的或辅助的局部应当如何围绕主干局部发挥作用?应当怎样开篇人题更便于引领下文?应当如何安排各个组成局部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而使它们上下连贯、前后照应、一脉畅通?应当怎样恰到好处地收束全文,既能首尾圆合构造完整,又能言尽而意犹未尽,引导阅读者自己去寻“路〞而进?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写作者的内在思想才具有了外化为能够被阅读者有效理解和承受的语言文本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2.文本的构造安排能否到达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无视的制约作用。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答案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aa910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4.png)
行考任务2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材中谈到的”写作要”言之有序”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
结构安排要做到”言之有序”,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与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__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结构安排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
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层次与段落,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文章的结构安排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结构安排要符合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思维的内容应当是事物客观性质与规律的正确揭示,而不是主观随心所欲的结果。
二是说思维的形式也应反映并符合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
2、结构安排要服从文本内容表现的需要。
结构安排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使文本思想的内容能够获得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结构安排得一切考虑,诸如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以及内容表现过程中的详略祝辞和形式安排的张弛快慢等等,都要服从思想内容表现得需要。
3、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文本结构安排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4、章的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它包含完整匀称、周严缜密、错综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文本结构的完整性,首先体现在文本结构安排的必要环节齐备,有头有尾有中段,首尾圆合,自成一体,没有结构残缺的现象。
其次体现在结构安排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内在统一性。
最后要求各个环节之间都有恰当而巧妙的过度与照应。
国开写作基础形考任务2 → 国开写作高级形考任务2
![国开写作基础形考任务2 → 国开写作高级形考任务2](https://img.taocdn.com/s3/m/8b7a16b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e.png)
国开写作基础形考任务2 → 国开写作高
级形考任务2
该文档旨在帮助您完成国开写作高级形考任务2,以下是您可
以参考的一些建议和策略:
1. 了解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确保完全理解题目所要
求的内容和要点。
2. 确定结构:确定文档的整体结构,包括引言、主体段落和结论。
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句,并用具体的论据和例子来
支持。
3. 引言部分:在引言中,您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或上下文,明确您的立场或论点,并提出论述的主要思路。
4. 主体段落:在主体段落中,您可以就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
可以使用事实、数据和例子等来支持您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法律
原理或案例进行解释分析。
5. 结论部分:在结论中,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再次
强调您的观点或立场。
6. 寻找灵感和素材:可以参考相关的法律文献、案例研究、以
及国内外的法律实践等,积累素材和灵感。
确保您引用的内容可靠
且可验证。
7. 确保语言准确性和简洁性:在写作过程中,务必保持语言的
准确性和简洁性。
避免使用复杂的法律术语或过于冗长的句子。
8. 重点审查和修改:完成初稿后,仔细审查和修改您的文档。
检查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逻辑关系,确保文档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9. 多次修改和润色:如果可能,多次修改和润色您的文档。
请
他人帮助您审查和提供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改进文档。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
适当调整和改进。
祝您在国开写作高级形考任务2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
答:“序”就是文本结构,结构就是文本内部的组织构造,也是我们平常说的“谋篇布局”。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思
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
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与作者、与阅读者之
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答: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
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匀称,周严缜密,错综变化。
我们就拿这次作业的第四题中的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来分析吧。
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地写出了人世间那些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主题),很动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地交待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到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他们” “土头土脑” ,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的“认为” 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为文章最后的“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好地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线路上掀起了波澜。
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故事展开。
“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多的进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注意了:题目中的“雪”出现了。
但是,“我”只是随意应付了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
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地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去雪。
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前面那个“应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
“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
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 ,“一夜无雪” 。
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
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 ,苍天有情。
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并且有起伏有变化,扣
人心弦。
全文分析结束。
同学们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分析得这般细,但几个大的转折点、重要的地方还是要分析到位。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与分析,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客观的原文的基础上,并能够自圆其说,要完整,不要自我矛盾。
3、层次和段落是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
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
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
答: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即按照:冷漠——热情——同情——关心——牵挂这一感情变化发展为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自欺欺人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既反映了作者的心情的变化,也能通过阅读而影响读者的情绪,这对强化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编辑版word 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 。
前面那个“应
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
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
“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
今
天
赶
快下雪,
下得
越大越好
”。
然
而
,
文
章
写
道
:
“
一
天
无
雪
“一夜无雪” 。
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
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 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
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 “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 苦难的灵魂” ,苍天有情。
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并且有起伏有变化,扣
人心弦。
全文分析结束。
同学们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分析得这般细,但几个大的转折点、重要的地方还是要分析到位。
当然,你也可 以有自己的观点与分析,但一定要建立在对客观的原文的基础上,并能够自圆其说,要完整,不要自我矛 盾。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