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扶阳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扶阳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思考

周海丰1胡木明2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元之源亚健康医疗中心 530023)

(2 湖南株洲扶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412000)

中医扶阳外治法就是用扶阳的理念来做中医外治疗法,笔者再近20年运用推拿及温灸、贴敷、烫疗、泡浴等中医外治法进行养生保健和治疗的过程中,着重思考和运用扶阳的理念,现汇报如下。

1 中医外治法的源流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与中医内治法同等重要的养生治病方法。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为波澜壮阔、延绵起伏的中国传统医学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并成为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仅就治法而言,外治法在该书占据了主导地位。全收记载了近20种外治方法,如药敷、药熨、药膏、药浴、砭刺、针刺、草刺、按摩、导引、闭气、祝由等,尤其针灸疗法所论之详,所述之微,恐其它疗法难与伦比。《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提示了疾病由表入里的特点,也提示治病先治其表、先治其标、先治其外的思路。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南北朝时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治秘要》都详细地记载了各种外治法。形成了祖国医学的独特疗法——外治法。

后世著作,如宋代《太平圣世惠方》,元代的《外科精义》,明代的《外科发挥》、《外科枢要》,不仅记载了多种外治法,还强调外治法亦应辩证用药,使外治法纳入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之下。

吴师机着《理瀹骈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响的一部外治专著,是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堪称“外治之宗”。是书荟萃了80多种不同的外治疗法,如贴、涂、熨、炙、熏、蒸、煮、扑、点、吹、浴、渍、滴、点、仓、扎、掐、吊、刮、拔罐、吐、粘、膏、摄生、导引、精神疗法等,将中医外治法发展到更为系统的阶段。吴师机不仅系统整理和总结千畲年来的外治经验,,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强调外治同样要贯彻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认为:“凡病多从外人,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又说:“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这些精辟的论述,初步形成了外治的理论,有效地指引着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内病的方向,对外治法的继承发展有较大影响。

中医外治法发展到清代,《理渝骄文》外治专著为代表, 标志着外治法已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2 扶阳流派和扶阳思想

扶阳学派,原名火神派,起源于清末,昌盛于当代。火神派擅用温热药附子、干姜等扶阳排寒以疗百病,温守、温通则扶阳而逐阴;温潜、温化则益阳而生阴。火神派医家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深得《黄帝内经》和医圣张仲景的重阳奥旨,火神派则不断演变成今日的“扶阳学派”。李可、卢崇汉、刘力红、吴荣祖等人为当下扶阳派的领军人物。扶阳的思想理论核心是“阳主阴从”,“阴主内守,阳

主外护,阳密于外,则阴不能相侵,而阴得于固内也。”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说:“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并说“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验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李可老中医眼中“阳气”就是不管你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就是病,万物生长靠太阳。

扶阳学派认为,阳虚寒湿证十之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百不见一,不仅是北方人阳虚,南方人阳虚也特别多。现代诸如肿瘤、高血压、心脏病,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机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一般来讲,都是先天阳虚,先天阳气不足,有好些遗传因素,然后再加上后天失调。阳气虚了,机体就有浊阴、有阻滞,把它疏散掉,就行了,疏散的方法就是扶阳,卢崇汉在《扶阳讲记》中讲: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3 中医扶阳外治法的原理

3.1外治以扶阳为主

内治与外治同理,外治大法亦先别阴阳。吴师机著《理瀹骈文》:外治必如内治者, 先求其本, 本者何? 明阴阳, 识脏腑也......,虽治在外, 无殊治在内也。现代人由于嗜食生冷、过食肥甘、劳心劳神、房事不节、滥用抗生素激素等原因,阳虚为主要病因、阳虚为主要病机、阳虚为主要症候表现的十居八九。中医外治法各种适应症除刀伤跌扑兽咬虫毒外,中医外治法调治的各种皮肤美容问题、肌肉劳损、骨关节退变、五脏六腑病变以及用中医外治法调理强身抗衰都应该以扶阳为主导思想,以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为主要方法。因为中医外治法各种适应症的病因病机大多如李可老中医所言:不管你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就是病,万物生长靠太阳。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

3.2扶阳外治首推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联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与气血学津液说、藏象学说等,在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同时被此相互补充印证才能比较完整地阐释人体对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有效地指导诊断和治疗。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医学入门。运气》也提到“医者不明经络,如夜行无烛。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内属络脏腑,外联络五官九窍及四肢百骸,人体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庞大的经络系统,周流不息,渗透灌注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去,以提共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以多种循行方式和路径,周流全身,发挥其营养,抗御外邪等重要作用。如经络失去正常功能,经气不利,则御邪不力,外邪就会乘机入侵而致病。人体脏腑病变通过经络所反映于体表,相应的官窍和部位表现各种症状和体征。人体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彼此联系,所以一旦脏腑发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