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东方西方的胜利读《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原文

中职语文《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原文

中职语文《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原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职语文《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原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职语文《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原文的全部内容。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李舫一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在苍莽辽阔的欧亚非大陆,有这样两“条"史诗般的商路:一条在陆路,商队翻过崇山峻岭,穿越戈壁沙漠,声声驼铃回荡在遥无涯际的漫长旅程;一条在海洋,商船出征碧海蓝天,颠簸于惊涛骇浪,点点白帆点缀波涛汹涌的无垠海面。

这两“条"商路,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东端的古中国,一端连接着欧亚大陆西端的古罗马--两个强大的帝国,串起了整个世界。

踏着这千年商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的人们往来穿梭,把盏言欢.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一个又一个宗教诞生了,一种又一种语言得以升华,一个又一个雄伟的国家兴衰荣败,一种又一种文化样式不断丰富;正是通过这条史诗般的商路,中亚大草原发生的事件的余震可以辐射到北非,东方的丝绸产量无形中影响了西欧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思潮——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深刻、自由、畅通,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的世界.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将这个蛛网一般密布的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几千年来,恰恰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个地区,把欧洲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丝绸之路打破了族与族、国与国的界限,将人类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联在一起,商路连接了市场,连起了心灵,联结了文明.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显示出探知未知文明样式的兴奋,西方历史学家尤其如此。

2024年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

2024年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

2024年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是由杰克·威瑟尔撰写的一本关于文明起源的书籍。

这本书追溯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起源是如何深深根植于东方文化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方文明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与东方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等东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这些古代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西方文明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例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法律制度、商业交流以及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的进步,对西方文明的法律体系、商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文明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

其次,书中还指出了西方文明在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的偏见和误解。

西方文明在经济、政治、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往往将这些成功归功于自身的创新和优越性,忽视了对东方文明的借鉴和吸收。

事实上,许多西方文明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都源于东方文化的启示。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西方文明对东方文化的依赖和借鉴,并提出了西方文明应更加重视并尊重东方文化的观点。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现代社会对于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文明的兴起和繁荣需要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这本书通过对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呼吁读者们应该积极推崇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我对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对古代文明的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对待东方文化的分析,向读者揭示了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并呼吁读者们应该积极推崇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本书对于人们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于文明起源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于研究文化和文明的兴趣。

研究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研究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研究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摘要通过战争征服形成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在人类文明的交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东西方文明的接触、交流与融合,使东西方文明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古代帝国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产物,它一方面通过战争结束了古代世界分散割据的小国林立状态,另一方面则通过文明的融合成为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大中心。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三个通过战争征服而形成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毫无例外,这些帝国都是通过一连串的战争和兼并建立起来的庞大国家。

不容否认,战争除具有破坏性作用之外,还具有对闭塞状态的突破性作用,是古代文明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往正是通过战争这种形式得以进行的,因此,通过征服战争而形成的古代帝国在人类文明的交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壹文明的交流是以文明的互动为前提的。

早在爱琴文明时期,希腊的居民就与相邻的埃及、小亚、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有所接触,克里特文明就深受西亚和埃及古老文明的影响。

公元前8到公元前7世纪,地中海世界更是出现了一种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活跃的局面。

东方人不仅带来了自己的技术、科学、诗歌、神话,也带来了自己的字母和书写理念。

东方文化的输入极大提升了古希腊的文明水平,使其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希腊人对古代东方文明的汲取如此之深,如此之广,以至于德国学者伯克特称赞此时的希腊发生了一场“东方化革命”。

的确,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因毗邻东方,得以近水楼台地吸纳已有的东方文明成果。

因此,公元前8世纪希腊世界在经济复苏之后迅速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这种文化繁荣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基础之上。

正如米利都的赫卡泰欧斯所说的那样,“希腊人长期以来就认为自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

美国科学史专家萨顿更是强调:“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

西方文化史的心得体会(10篇)

西方文化史的心得体会(10篇)

西方文化史的心得体会(10篇)西方文化史的心得体会 1西方文化史是一门广泛而深刻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以及现代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西方文化史,我深刻认识到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其所产生的影响力。

以下是我对西方文化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西方文化史的发展离不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其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文学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罗马时期的民主制度为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则推动了人类思维的进步。

西方文化的科学、艺术、道德伦理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

其次,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重新研究和弘扬,从而使得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在文艺复兴时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也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为现代科学开创了新的局面。

启蒙运动则是西方文化史中的`另一个关键时期。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推动了社会政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洛克等提倡人民的基本权利,对现代社会政治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启蒙运动也对科学、教育、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

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化史的积淀和传承。

在当代世界中,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都对其他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总之,通过对西方文化史的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力。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响、文艺复兴的突破、启蒙运动的推动,以及现代西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西方文化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以前啊,咱一提到西方文明,就感觉那是从古希腊罗马啥的,在西方那片土地上自个儿就茁壮成长起来的。

就好比是一个独自修炼成绝世高手的大侠,不沾外界的一点儿光。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西方文明就像是一个混血儿,东方文明在它的血液里占了好大一部分呢。

书里讲了好多东方元素是怎么悄咪咪地钻进西方文明的被窝里的。

比如说,那些先进的技术。

咱们东方老早就会造纸啦,这纸就像个神奇的小使者,一路跑到西方去。

这可不得了,西方之前用的那些书写材料,要么贵得要死,要么不方便得很。

有了纸,就像给他们的文化传播装上了小火箭。

知识可以更轻松地被记录和传播了,那些哲学家、诗人啥的,可不得乐开了花。

这就好比是咱们现在突然有了超级快速又超级便宜的网络一样,信息一下子就四通八达了。

还有农业方面的知识。

东方的农业那可是相当发达,各种种植技术、灌溉方法就像是宝贝一样。

西方得到这些宝贝后,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

人们吃得饱了,就有闲心去搞其他的事儿了,什么艺术创作、哲学思考就都冒出来了。

这就像是你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去玩游戏或者读书学习一样的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把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联系一点一点地给揪出来。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一些蛛丝马迹里找到东方文明在西方文明里留下的脚印。

不过呢,这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咱们东方文明这么厉害,但是以前好像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它对西方文明有着这么巨大的影响。

这书读完啊,就像是看了一场超级反转的电影。

原本以为西方文明是独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主角,结果发现背后有东方文明这个超级强大的导演在指挥呢。

以后啊,再看西方文明的时候,我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片面了,而是会想到它背后那千丝万缕的东方根源。

这也让我更加好奇咱们东方文明还有多少隐藏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呢。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读后感以前啊,总感觉西方文明就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超级英雄,特立独行又无比强大。

但这本书告诉我,不是那么回事儿呢!西方文明的源头居然和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好比发现邻居家那只傲娇的猫,其实是从自己家跑过去的。

书里提到好多证据,像科学技术方面,咱们东方的发明创造就像是一个个火种,悄咪咪地就被传递到了西方,然后在西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比如说造纸术,东方发明了这么方便的东西,西方学会之后,那可不得了,一下子就给知识的传播插上了翅膀。

要是没有东方的这个“神助攻”,西方那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化,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传播得慢腾腾的呢。

还有经济贸易方面,东方就像一个超级大市场,各种奇珍异宝和先进的商业理念,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西方。

西方从东方这儿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诀窍,然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经济模式。

这就像是一个小徒弟跟在大师傅后面偷师学艺,然后慢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在思想文化上也不例外。

东方的哲学思想就像一阵清风,吹到了西方。

东方那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对道德伦理的独特诠释,都在西方的思想长河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西方的哲学家们可能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东方传来的智慧默默思考,然后把这些灵感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

不过呢,西方文明也不是完全照搬东方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大厨,把从东方拿来的食材,加上自己的独特调料,做出了一道别具风味的菜肴。

西方在吸收东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一点还是很值得佩服的。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我们看待文明的发展不能太狭隘了。

世界就像一个大舞台,各个文明之间都在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就像两个舞者,有时候你带着我跳,有时候我带着你转,共同演绎出了人类文明这部精彩的大戏。

这也让我更加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同文明之间能够继续这种友好的互动,碰撞出更多耀眼的火花呢!。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的深入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新动向。

可以想见,随着人们对于东方文化基本精神的深入了解、把握与改造、吸收、运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构筑出一些新的东西方文化模式来,从而把世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说到东方文化,首先有一个如何界定"东方"的问题。

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所以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

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

而到了现代,东方的概念中又加进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含义。

如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国家为西方世界,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东方世界等。

至于东方文化这个概念,按照目前学术界一般的认识,以及文化分类学上对于历史和区域文化圈的划分,我们这里所说的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对于历史和区域文化圈的分类,在学术界有粗细、多少等不同的划分法。

细分者,有将世界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按其不同的特点划分为20多种类型的。

但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来说,学术界则基本上一致公认先后主要有五大文化圈(或类型)。

即:希腊(罗马)文化圈,希伯来(____)文化圈,汉(儒、道)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

其中,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融合,成为现代西方文化之根;而汉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结合,则成为现代东方文化之源。

伊斯兰文化具有某种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明显特性,它至今牢固地根植于阿拉伯国家,其影响及于广大的伊斯兰教信仰地区。

依照目前学术界的习惯分类,伊斯兰阿拉伯(上继古波斯)文化是归属于东方文化的范围之内的。

"文化"一辞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通用8篇)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通用8篇)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通用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篇1《西方那一块土》用通俗语言讲述西方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史,分析鞭辟入里,干货满满,因为是课堂讲义,所以阅读流畅易懂,很是享受。

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起源东非大裂谷的分裂,一边仍然是森林,一边却成了草原,人、猿自此分野,为了生存抢食,人类解放了双手,并学会了创造工具(注意不是使用工具),由于冰期来临又结束,植物不适应新环境大量减少,可猎取的动物减少,人类为了生存开始驯化植物(或者说是被植物驯化),农业把人束缚在土地,开始定居,定居导致人口增长,需要扩大农业,于是出现了协作,协作产生领导者,领导者领导组织,组织演变成国家,出现文明。

四大文明最早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然后是埃及文明,随后是印度文明,最后是中国文明。

苏美尔文明之后是巴比伦文明,然后是亚述人,之后产生新巴比伦,最后被波斯所灭。

埃及文明,经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历经20个王朝,背后被波斯所灭。

欧洲文明的起源欧洲文明由古希腊文化、日耳曼蛮族文化组成(来源《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首先是古希腊神话时代,也就是古希腊青铜时代,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到蛮族多利亚人入侵,开始黑暗时期,直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又民主制度的起源,有丰富哲学、艺术、政治等文化,最后灭亡,直接原因是蛮族马其顿入侵,根本原因是死于早期民主制度,经历希波战争(雅典:马拉松战役,斯巴达:温泉关战役)、伯罗奔尼撒战争。

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灭亡波斯死后分裂成3个王国: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国、马其顿王国,马其顿王国被罗马所灭。

古罗马古罗马经历了所以得政体形式,唯独没有民族制。

(个人认为和经济基础有关:罗马以农业为主,希腊以经济为主),从早期王政时代到共和国时代都是(贵族制),到屋大维开启帝国时代(君主制),五贤帝的黄金时代后,罗马开始衰落,军人强人政治统治者戴克里改革,东西罗马分裂,西罗马被日耳曼蛮族入侵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变成拜占庭帝国。

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2014年第6期(总第137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4/GeneralNo 137/November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张西平【摘要】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实相遇是16-18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由此,开启了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重要的思想来源。

但当下中国学术界在理解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关系时,要么从后现代主义出发,否认中国文化对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把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说成一个自我成圣的过程;要么将启蒙思想与中国跟传统思想对立起来,无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和思想的联系,从而赋予儒家思想以现代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历史与思想的角度说清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启蒙运动;中国热;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6-0057-10一、全球史观下新的思考在19世纪后由西方所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西方文化是人类思想的中心,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其根据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思想都是由西方人所确立的。

西方所以取得现代化的显著成就,获得这样的地位,那是因为西方有一整套的思想文化传统。

文化的优越导致了发展的优越,文化的先进导致了社会的先进。

这样,西方文化的这种地域性的经验就成为全球性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文化的自我表述就成为全球各类文化的统一表述。

西方成为所有非西方国家的榜样:希腊、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西方的道路应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应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的制度和的理念。

于是就有了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东西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的二元对峙的模式。

东方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西方代表着现代,东方或者非西方代表着传统。

这样东方或者非西方国家如果希望走上现代之路,就一定要和传统决裂,就一定要学习西方。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2、阅读前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使论证 充满力度的。 思路提示:比喻论证只是达到生动有 趣的目的,论证要有“力度”还得通 过例证。 答: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 辩。
3、仔细阅读本论部分,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思路提示:也可分出“三段论”来。 答: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 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 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 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 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 作)”。
辨析文体
本文属于什么文体?
本文是一篇科学随笔。“随笔”亦称杂文, 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 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风趣幽默,写作者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委婉曲 折地传达自己思想感情。按照内容分为生活随笔、 思想随笔、文化随笔、学术随笔等。 本文属于学术随笔的一个小类,表达了作者 对于东、西方科学和全人类科学发展的看法、观 点和主张,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个着眼全人类科学 发展的科学史学者的拳拳之心。
解 题
西 方
东 方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 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 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了解作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学史学会的萨顿奖章
乔治•萨顿(1884~1956),美 国科学史专家。生于比利时的根特。 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 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 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 “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 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 学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著述 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 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他 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 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 之父”。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 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 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 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 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 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 典范。

奇文共赏

奇文共赏

[奇文共赏]西方文明正史之质疑来源:夏斌للاب的日志发件人:"余治国余伟" <yuweiyuwei4@> 2011-05-05 22:24:26 +0800收件人:"仲大军" <zdjun@>抄送:标题:西方文明正史之质疑西方文明正史之质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河清2011年3月30日首都师范大学如果做一个自我介绍的话,我最早是学法语的,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是工农兵大学生,7 6级,最后一届工农兵。

后来到浙江美院读了西方美术史的研究生,87 年去法国读博士,在法国待了十年。

学术方面比较泛,比较杂。

本专业是法语,后来是艺术史,后来对别的方面也有涉猎。

我是去了西方以后,才回过头来真正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好处,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我的第一本著作《现代与后现代》是在法国写的,1990年底写完。

那时我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差距”,而是一种“差异”的关系:“差距”是先进落后;“差异”是你我不一样。

而且在这本书里,我已经在批判进步论,就是“社会进化论”的概念,指出进步论背后是西方中心论。

当我去年买到或者说读到了这本《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的时候,我觉得它提供了太多的详实的史料,来批判欧洲中心论,让我感觉特别的高兴。

终于有这么一本书,一个西方人完全是从史料,大量的史料,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的史料,来证明:所谓的西方文明,是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明的成果,西方文明的起源大量源于东方。

所以我今天讲座的标题“西方文明正史之质疑”,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推荐这本书。

100多年来,我们在书本上所读到的西方历史、世界史是西方人写的。

我们都知道,知识是一种权力。

谁写的书,谁在发布一种知识和信息,其实是代表了他自己的利益,为他自己在辩护。

比方说现在的“蒋介石热”,很多学者根据的是蒋介石的日记。

他的日记当然是要将自己写得很好,所以都把蒋介石写得很高尚。

现在出现了大量的把历史反过来的说法。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精选8篇)西方文明史读后感1阅读这本书,是特别欢乐、重建信念的过程,因为由渔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尽管面临种种磨难——来自大自然的灾荒,来自人类自身制造的灾害,如战争、奴役等到,但人类从未被打倒过,在书中第五页写道“特定时代的人以符合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方式去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使他们的生活颇有建树。

”看来是的:西方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自然及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提高、人类寿命的增长、活动范围甚至拓展到太空;民主制度的建立消退几千年来统治者对民众的高压统治、国际外交秩序与贸易关系的建立,转变了即往以战争做为得到资源的毁灭性手段。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下结论说‘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西方文明史及西方社会的现状已经是证明。

可是,除西方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呢?近代世界所能享有的`科技文明成果,几乎全部由西方世界供应,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富有兴盛过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彻底衰退,就是不断在演替兴亡的怪圈中循环,文明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不是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与滋养,这些文明古国现状将如何?作为一个以增长见识为目的平凡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自觉会将本身或本民族的遭受所带给自己的疑问与阅读内容作对比:为什么西方文明能不断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并改进,而我们的民族照通常所言,只能在朝代的兴替中循环不前呢?为什么在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基督教文明能一枝独秀兴起?什么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源于希腊文明的惠泽?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或者是戴蒙德所认为的地理环境决定吗?照此推论,一则未必不是倒果为因,二则难保不会为种族优越论者供应依据。

何兆武先生曾经著文分析各国社会的发展形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是特别态的,可是他没有分析说为什么常态就是“衰退、停滞”?常态与特别态,内在包含何种不同的因子?假如说西方文明中有进步因子,那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为何日本文明能够很快得以新生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华却不断受到屈辱。

西方的没落读书笔记

西方的没落读书笔记

西方的没落读书笔记西方的没落读书笔记【篇一:《西方的没落》读后感】《西方的没落》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西方的没落》,这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在百度中可以查到,他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者。

而《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括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在当时,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面临着一战所带来的危机对他们的考验,他们对此也必须做出应对。

而斯宾格勒在面对:“为什么近代欧洲经过这样大的进步仍然发生许多混乱和致命的危机?”时,他的答案却与别人截然不同,他说:因为我们西方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斯宾格勒认为,人类的历史没有任何的意义,深奥的意义仅是寓于个别文化的生活历程中。

简而言之,在斯宾格勒看来,历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历史。

他提出必须清除两种传统的历史观念,第一就是必须清除以前的历史学家将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这样的框架,这样的框架太过狭隘,实际上是空洞无物且毫无意义的体系。

第二就是要清除西欧中心论,他认为历史是没有中心的,也没有最终的参照点。

在他的文化兴衰说中表示,各个文化类型的相同点是它们都经历同样的兴衰过程,走向同样的归宿,即都要经历青春,成长,成熟和衰落这几个阶段。

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兴衰三阶段论:第一是前文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原始的表现形式的混乱,神秘的象征主义和朴素的模仿;接着是文化阶段,它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形式语言,约束着各种文化创造;文明阶段是西方文化的第三个阶段,文明的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和20世纪,这个时期形式被破坏,表现为无内在形式的存在,文明的第二个时期则是民主转向集权统治,它意味着文化的最终衰亡。

史宾格勒将世界上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前者着重于精神文化与学术文化的发展,后者着重于物质文明与军事文明的发展;前者出现伟大的艺术、科学、哲学、宗教,后者出现伟大的帝国、国际性的大都会、强大的文化帝国主义;前者偏向唯心主义,后者偏向唯物主义。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东方文学,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就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东方文学如何深刻地形塑了西方文学,包括主题、风格、哲学思想等方面。

一、东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方文学,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记录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四大名著、道家与佛教经典,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均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深厚积淀。

(1)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形式著称。

从《诗经》的简约到《红楼梦》的复杂情节,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在叙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道教和佛教思想更是为后世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2)日本与印度文学日本的文学传统,如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通过其优雅细腻的描写技巧影响了西方对于叙述方式和人物构建的理解。

而印度以其神话和史诗为基础,展现出华丽而神秘的艺术风格,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影响因素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文化交流等。

1. 宗教信仰的传播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宗教和其相关文学逐渐传入西方地区。

其中,中国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对欧洲启蒙时代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东亚文化采取了一种包容态度,探索基督教与佛教、道教等思想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心理促使了文化间互相借鉴,使得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东方精神。

2. 哲学思想的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观点以其深邃性吸引了许多西方思想家。

其中,儒家的“仁爱”与“和谐”的理念,被看作是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在西方伦理学和社会学中得到广泛传播。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超越国界,对欧美哲学甚至心理学的发展给予启迪。

浅谈高中人教版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人教版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方法

龙源期刊网 浅谈高中人教版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方法作者:刘省省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期自人教07版历史教科书逐步在各课改实验区推行实施以来,褒贬争论不绝于耳,特别是对新教材用专题的方式取代旧版以年代为顺序的通史编纂方式在教学效果上产生了大量的争议。

窃以为,对于初学者还是通史的方法顺当,而研究则可能专题的方式更普遍,关键是教师熟谙教学内容且研究日深,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却基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基本没有准备,因此教学在专题的形势下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教材已定,对于教学者和学生来说都需要积极应对,本文即试图从具体的专题入手,谈一谈在新版教科书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专题。

首先,该专题设置在07年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二的第二单元。

整个必修二全册可以算是一个大的中外经济史专题,编者将中国经济史与西方经济史按时间交替安排,本身可能有一种比较研究的意图,然而比较的基础在于熟悉双方各自的来龙去脉,否则根本无从下手。

虽然学生们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按照通史体例编采的历史课本,但是那些知识对于理解像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样的宏大专题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因此,补充一定量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该单元的前两课讲的《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展》实际可以看做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背景,但是其政治文化背景则因新版专题所限被分别放在了必修一和必修三中,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必然需要将后者专门抽取整合放在此处一并讲解。

除了这些以外,我认为这一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意义经过得到适当的讲解,因为这是解答学生关于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在西欧美日几个国家同时开展的关键,虽然民族国家对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在历史学界已经是老生常谈,而以往的中学教学中却很少有老师会讲这一点,这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

其次,关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新版的教科书相较于老版,淡化了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描述,特别是对阶级分化、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乃至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描述。

第二讲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PPT课件

第二讲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PPT课件
34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5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3lley
This civ is still mysterious. The writing has not been translated.
33
Indus River civilization
We do know the cities were sophisticated enough to have brick walls surrounding them for protection against flooding from the Indus River.
25
木乃伊
26
古埃及文字
27
Hieroglyphics
28
What did Egyptians write on?
Ancient Egyptians used papyrus, a substance derived from the plant of the same name
29
狮身人面像
14
汉莫拉比法典
同态复仇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15
古代埃及文明
Egyptian civilization arose a bit after Mesopotamia. Geography: It was centered around the Nile River.
16

2012年学生的阅读书目

2012年学生的阅读书目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参考书目和必看影视: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78年版。

4.苏三,《历史也疯狂》5.【美】房龙:《人类的故事》,刘海译,1921年。

6.【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英】汤因比:《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8.【美】西琴:《地球编年史》六部历史小说(有网络版)。

重点阅读《众神与人类的战争》。

9.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2.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

13.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4.中央电视台《世界历史》纪录片,英国BBC中的古代文明纪录片15.Martin Bernal,《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6 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17.【法】艾田蒲(Réne Etiemble),《中国之欧洲》,徐钧,钱林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8.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9.【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朱更生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20.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孙艳燕等译者,海南出版社,2010.《神的历史》《佛陀》等名著21.刘文鹏:《埃及学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西方的没落》读后感
总的来说,斯宾格勒的比较文化视角,《西方的没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西方文明发展的视角。这种视角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超越单一文化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和理解文明的发展。通过这种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明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比较全面地看待文明的生长和衰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文明的发展。
其次,斯宾格勒在书中对西方文明的剖析,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详细分析了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这使我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在现代世界中的角色。我开始更加关注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不同文明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斯宾格勒的悲观主义立场有所保留。虽然他准确地预测了西方文明面临的困境,但我认为文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勇于创新,西方文明仍然有可能实现复兴。
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斯宾格勒在结构和语言方面的处理有些过于严谨,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晦涩难懂。尽管他试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但在某些部分,读者可能需要额外的注解和解释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然而,我认为斯宾格勒在书中过于强调文明的周期性规律,有时可能忽视了文明发展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历史的发展并非完全遵循固定的规律,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斯宾格勒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以辩证地看待。
此外,斯宾格勒的悲观主义立场也让我有所保留。尽管他对西方文明的衰落进行了深刻剖析,但我认为文明的发展始终充满希望。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人类总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文明的复兴。
第三篇范文:《西方的没落》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哲学著作,其对西方文明发展趋势的探讨,以及对文明生长与衰落的思考,引发了我对历史、文化、文明等多方面的思考。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主题分析与个人感受。

季羡林的_三十年河东_与_送去主义_

季羡林的_三十年河东_与_送去主义_

2010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l.,2010第39卷第4期 J ou rnal of ShanghaiNor m alUn i versity(Ph ilosophy&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 )Vol .39,N o .4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8634(2010)04 0030 (08)季羡林的 三十年河东 与 送去主义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北京100007)摘 要: 季羡林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东西方四大文化体系互相间盛衰消长的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 天人二分 的分析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 争 。

在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失衡等种种灾难。

而东方文化 天人合一 的综合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 和 ,也就是顺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努力建构和谐的世界。

季羡林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历史眼光,作出东西方文化变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样的前瞻性科学论断,并称之为 东西方文化互补论 ,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平等的交流。

为此,他提出 送去主义 ,也谈及 拿来主义 ,目的是反对 欧洲中心主义 ,推动不是以谁为中心的 文化多元化 ,使东西方文化最终走向和谐与融合,创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类。

关键词: 三十年河东;送去主义;分析与综合;思维模式;东西方文化;互补论收稿日期:2010 04 15作者简介:叶渭渠(1929 ),男,广东东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文学与文化学研究。

季羡林在我国首创了东方学,推动了东方学研究和人材培养,成为我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晚年,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提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的宏观分析论和 送去主义 的实践科学观,并且身体力行,在埋头撰写!文化交流的轨迹∀和编选!东西方文化议论集∀等学术巨著的同时,投入全副精力,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和!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东方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忘东方:西方的胜利——读《西方文明的东方起
源》
韩猛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英国]约翰·霍布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东方西方的对望,不是由于地缘的隔阂,而是根本因为族群的观念所致。


级观念和种族主义的观念本就是并蒂之莲。

彼我分化催生了西方的诞生,西
方又最终将东方吞没。

萨义德最早把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理论用于分析西
方自殖民时代以来关于东方的知识,让我们得知了今天东方对关于自身的认
知都是笼罩在殖民话语之下的歪曲产物。

话语霸权建构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和知识秩序,我们身在其中浑然不觉。

迄今弥漫欧美学界的“欧洲中心
论”,包括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都难跳出它的局限。

这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实际上是处于“欧洲中心论”知识环境中的作
者约翰·霍布森对这一荒谬体系的一次集中反驳。

这是全然以历史数据勾勒
东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社会学和比较社会学著作,具有一定朴学层面上的意
义。

它立志于一项极大的工程,即重述世界史。

这也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翻案
文章,该书也就是以一系列小翻案来完成“东风西渐史”大翻案的过程。


而,让我们再次看到世界的双生一体,替代文化批评中显然的一字褒贬春秋
大义,是更加客观理性意义上的对东西方文化隔阂的一次梳理和澄清。

也将
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东方,以及真正的历史上的欧洲。

所以,它是一
部极具意义的著作。

寻找失落的身份和被遗忘的东方,以及追问东方化的西
方如何完成所谓“胜出”,达成东方西方世界的分化等等,都是具有普泛意
义的历史话题。

基于更宏观的视野,作者以19世纪为界,将历史分为两段,即东方为“先发
地区”的时代,与西方为“后发地区”的时代。

而书中所力图矫正的、长期
隐没在暗处的历史,就是前者,即19世纪近代之前整个的历史。

公元500年
到1800年之间,世界就是东方为中心的世界,长达千年的东方主导的全球贸
易体系的存在,足以说明,整个世界的跨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东方全球化的历
史。

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同时期欧洲的落后蛮荒的面貌。

同时,专门对1492年到1850年之间所有欧洲中心论所幻设塑造的各种“发现东方”、“发现世界”及独立创造近现代文明的神话,进行逐一论证,从而各个击破。

同样,偏离欧洲视角来讨论近代西方崛起,看到的将是一场有悖于今天种种“常识”的“东风西渐”的遗忘之旅。

只有后来者,才急于寻找身份确证。

根本上说,世界文明东西方的分化,首先是欧洲确证自身的需要造成的,也成为后来帝国主义的张本。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借助于伊斯兰威胁论,欧洲完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自我构建。

基督教从此成为欧洲的一体精神支柱,它的发端就是为了针对异己的穆斯林进行普世福音的圣战,不可否认,日后同样针对东方的帝国主义扩张与此有着精神血脉上的嫡传关系。

欧洲,从发现自身开始,就一直需要一个异己的落后“他者”来确证自身的优势。

达伽马、哥伦布的大航海,背后动因都是为了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圣战需要,寻找东方的“长老约翰”助援和财富支持,因此被西方称为十字军东征的“最后喘息”,甚至被指认为第二轮十字军东征。

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大式的文明标榜。

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

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

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

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

“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

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
方,政体亦非民主。

文艺复兴,更是在东方尤其伊斯兰教影响下产生,欧洲抹杀了此前曾大量译介伊斯兰科学文艺著作的史实。

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己有的拿来主义。

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

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的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

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

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

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

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

欧洲文明凌驾于万国,自居优宠地位,根本都是欧洲的自大、残暴与贪婪。

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

作者尤其比较了中国的国际朝贡体系,后者貌似落后的等级制,维护的却是“文明的中央王国”;前者的“人类主义”道德理念,践行的却是以武力和掠夺“拯救”堕落东方,普及自己的“文明标准”。

东方主义和欧洲中心论,都是在想象和虚构中贬东扬西。

东方在有色眼镜中被歪曲为专制、放纵、野蛮的低等文明,成为永远不开化、未成人的彼得·潘世界。

这种分裂东西的文明优劣论本身分明是一种“智力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也为帝国主义炮制出了征服东方的口实。

正如日本侵华战争所笃信的东亚共荣,是以长期真诚的亚细亚主义的思想背景来实现其欺骗性。

欧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合理性,则是以“隐性种族主义”达成其障眼法的。

尽管种族主义的命名远远晚于帝国主义时代,但是这种形成于18世纪的不以遗传而以文化政治环境来区分文明优劣,实质上也确实构成了种族主义式的歧视,从而导致欧洲人真诚相信帝国主义是用来帮助东方、拯救东方,从而忽略了其侵略的本质。

19世纪诗歌《白人的负担》便透露出欧洲人甚至把对堕落东方的救赎当作一种义务和道义上的责任。

19世纪中叶科学种族主义的诞生,以及新教教义复兴,也是英国走向帝国主义的温床。

历史走向近代,观念产生一切。

道德的旗帜高扬,一叶障目,看不见的是哲学和想象对思想空间的霸权背后的道德悖论。

最终,西方帝国主义
对东方殖民地国家造成的消极的经济影响,甚至有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文化影响,永远无法估量,而且,今天仍在继续。

还有一点是值得质疑的,即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东方最终能否凭借自身实现近代的工业化。

毕竟西方的经济遏制战略抑制了东方的经济增长潜力。

这个问题,在日本的崛起的讨论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解决。

日本的明治崛起,不是常识意义上的美国佩里准将打开了它的国门,而是它自身德川幕府时代的积渐而成。

当然,之后日本的“脱亚入欧”战略已经无奈地说明了当时历史情境下欧洲的优胜者地位。

成王败寇,过河拆桥,历史的霸权逻辑从来都不失信。

从此,人们必将遗忘,19世纪之前曾是东方世界缔造了全球经济和世界一体的文明。

本尼迪克特说过,“历史岂能被写成仅仅属于某一族群的人的历史”。

欧洲的狭隘主义所创造的一系列自我中心的神话“迷思”,终将被摒弃。

被边缘化了的东方及其长达千年的世界文明的主体地位,终将被重新认知。

也正如《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卢格霍德评论该书所说的:“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在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

”为历史的正名,两百年、三百年的时间都远远不够。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2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