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工艺制作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介绍

琉璃的化学元素单位为PA,中国的天然水晶为24Pb(含24%的二氧化铅),而台湾的天然水晶有24Pb/38Pb。根据业界对琉璃的定义:古法琉璃,亦称脱蜡琉璃、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伦美焕;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246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用低熔点的玻璃制成的工艺品。又称料器。琉璃古称璃、流离、吠璃、璧琉璃、琉璃等,释义不一。据《翻译名义集》和《汉书》等记载,琉璃原为梵语,汉代名璧琉璃,为宝石名称,青色,莹澈有光,光彩纷繁陆离,因而得名。当时主要产于大秦(古罗马帝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等国。但《魏书》等记载,璃是以矿石冶炼成的有色透明玻璃,又称颇黎、玻。现在,琉璃是中国传统玻璃的泛称,以区别于从国外引进的现代玻璃。山东淄博和北京是中国琉璃工艺品的传统产区。

历史沿革

中国琉璃历史久远。西安出土了西周时期的浅绿色的琉璃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琉璃已用于制碗、(盛酒器皿)、砚匣、屏风以及大量的佛像身上的装饰品。隋唐时期,琉璃品种多,用途广,除了制成碗、瓶、盘外,还用于门、窗、屏风的装饰。唐代后期,妇女以琉璃为钗(发髻上的首饰)、钏(手镯),直至宋代绍熙年间(1190~1194)仍然流行。山东博山出土了元代后期银子市琉璃炉址。元代宫廷手工艺作坊也设罐玉局,炉址可能在大都(今北京),生产模仿玉石的琉璃。明代,宫廷御用监在博山颜神镇设琉璃作坊,烧造青帘(青色琉璃珠串成的帘子)等。云南昆明和永昌的琉璃在明代也很著名,有黑、白、红、鹅黄、鸭绿等色,品种以围棋子为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玻璃厂,生产杯、碗、瓶、盘及鼻烟壶等,玻璃厂的原料和匠师来自博山、广州等地。琉璃的色彩有玻璃(透明)、珍珠(乳白色)、凝脂(羊脂)、霁雪、藕粉、红、蓝、紫、黄、绿、金星等10多种,至乾隆年间(1736~1795)已达20多种。

琉璃的起源学说

作为古老中国传统工艺中独有的一种古法材料和工艺,中国古法琉璃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关于琉璃的起源一直以来都莫终一是,也无从可考,只有流传已久的“西施泪”的故事传载了一段千古情殇。

相传,春秋末年,范蠡为刚继位的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时三年得以铸成。当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粉状物质,与水晶融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及至。于是将这种物品称为“剑道”,并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献给越王。

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王者之剑,却将“剑道”原物赐还,还以他的名字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

当时,范蠡刚遇到西施,为她的美貌折服,惊为天人,他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访遍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

不料,这一年战事又起,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意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所以决定先发制人。范蠡苦谏未果,越国终于遭到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的。

1965年,湖北江陵一号墓中出土了一把历经千年却锋利如昔的传奇古剑,剑格处镶嵌着两枚淡兰色的琉璃,剑身的鸟篆文赫然显示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越王勾践剑上装饰的琉璃,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琉璃制品。无独有偶,其后,在河南辉县发现的“吴王夫差剑”上,剑格处也镶嵌了三块无色透明的琉璃。

两位纠葛一生的春秋霸主,以赫赫战绩称霸天下,“王者之剑”绝不仅仅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更被他们视为生命一样珍贵。两位传奇的王者,不约而同地将琉璃作为自己随身配剑上唯一的装饰,不由得为那段关于古法琉璃起源的传说平添了几许神秘。

我们无法确认中国古法琉璃的起源,大抵在西施泪的传说之前只有许多人文或是神话的传说。但相对于西方玻璃起源的传说,范蠡铸剑发明了琉璃的传说则更具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

传说,玻璃是腓尼基人(黎巴嫩人)发明的。在3000年前,一群运送天然苏打的腓尼基海员,在地中海的一片海滩上燃起了篝火,他们用大块的苏打垫脚,支起了大锅。饭后,人们在火堆的余烬中,发现了一种象冰一样的物质,原来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于苏打的主要成分碳酸钠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为了钠玻璃。

另有一说,玻璃是源起于古埃及,由一位聪明而细心的陶器工匠在烧陶的过程中发现的。

事实上我们一旦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这些传说立即就失却了他们存在的依据。

二氧化硅的熔点约为1700度,以钠质为助熔剂后,形成的钠玻璃的熔点也在1450度左右,而即便是采用现代的优质燃煤,普通的炉膛内的温度最高也只在600度左右,更不必说3000年前的篝火。从温度上看,只有古埃及的制陶说还略有可能。

将东西方的传说相比较,尽管“铸剑说”具有一些中国独有的神话与浪漫主义色彩,但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对于传说细节上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不去计较,但体现出的中国古法琉璃与西方玻璃起源最大的区别所在,却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根据对出土琉璃的化学成分分析,中国琉璃的主要助熔剂为“铅钡”(与天然水晶极其接近),而西方的古代玻璃以“钠钙”成分为主(与沿用至今的玻璃窗。玻璃杯相同)。在西方的玻璃配方中“钡”的成分几乎从未出现,“铅”的使用亦是如此,而西方真正的含铅玻璃要到公元十八世纪才广泛使用,较之中国的古法琉璃工艺,整整落后了两千多年。

我们知道,铸造青铜器所需要的温度极高,熔化琉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完全没有问题,其次青铜器的配方,需要在铜中加入铅(方铅矿)和锡,钡是古代铅矿(方铅矿)的共生物,不能分隔,所以古法琉璃铅钡共存是必然。再者,古代铸剑的砂模里含大量的二氧化硅,这样生成琉璃的材料。温度。助熔剂条件具备,其他的一切也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在中国的许多专著里都提到,琉璃是以流利母和琉璃石混烧而成。

《钱围山业谈》载:奉宸库者,祖宗之珍也……琉璃母者,若今之钱滓然,块大小犹儿拳……。又谓真庙朝物…。但能作珂子状,青红黄白随色,而不克自必也。

《天工开物-珠玉篇》:凡琉璃石与中国水晶。占城火齐。其类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化,隐现于容易地面。天然琉璃石日渐稀缺,尤为珍贵。

《颜山杂记-琉璃篇》中“取彼水晶,和以回青……”的工艺记载也进一步映证了这种工艺的延续。

从现今出土的文物判断,西方出现半透明玻璃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比中国古法琉璃出现的时间晚了近300年,出现透明玻璃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比文献记载的三国时期的吴主琉璃屏晚了1000多年。而西方出现人造水晶(类似琉璃成分)的年代大约在19世纪末,较之中国古法琉璃的出现则晚了2000多年。

历史悠远的中国古法琉璃,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物理状态应界定为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晶状态,从出土文物看,现今出土的最早的琉璃依然是“越王勾践剑”上的饰品。从材料上看,琉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水晶和玻璃的一种古法材料和工艺。[1]

4鉴赏方法

A、欣赏光影效果,

B、别是不同角度厚薄及色彩的光的折射,能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

C、欣赏色彩的自然流动,感受琉璃“呼吸”中透出的纯净之美。

D、琉璃的透澈度,不宜太纯太亮,需有一定层次与光洁度的差异,否则会丧失其具有动感的生命力之美。

E、感受整体造型及色泽、美感与创作意念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意境之美。

F、从工艺角度欣赏古法琉璃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非民俗)与结构特征。

G、古法工艺决定了世间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琉璃,所谓“天工自成”说的就是琉璃产品的唯一性,仔细品味不同琉璃的色彩流动,会发现不同的意境。

5识别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