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暂行办法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暂行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88.06.07•【字号】•【施行日期】1988.06.07•【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暂行办法(中共黑龙江省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8年6月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调动和发挥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特别是深化、拓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论证、预测、调控等社会功能,开展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和鉴定评估工作,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振兴龙江,推进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本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写成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科学普及和语言翻译等方面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专著、论文、编著、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工具书,面向实际获得的应用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咨询方案等,均属评选奖励的范围。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明显效益要求得到确立的,属鉴定评估的范围。
第三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奖励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
评奖工作采取个人申报,分级评选的办法进行。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估工作,采取个人申报、单位推荐、随报随评的办法进行。
第四条评选奖励和鉴定评估工作,由省委、省政府批准组成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直接领导,委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具体组织实施。
第五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奖励的经费,由黑龙江省财政厅核拨。
第二章奖励第六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基本标准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学术上,有科学创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实践中有明显的社会效果,对于振兴龙江、深化改革、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有突出的效益。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范本模板】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改进完善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鼓励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优秀的研究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理论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决策科学化,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更好地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设立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励本省个人和集体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和普及成果(教材、教辅读物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第三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四条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
省社科联下设评奖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第五条省社科联聘请有代表性的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并根据申报成果的学科和地区分布等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评审组。
第六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2年评选1次,每次奖励成果总数500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60项、二等奖不超过150项。
在同一次评选中,每位申报人只能获得一项奖励。
第七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额标准为: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5000元。
第八条奖项设定和奖金数额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调整,由省社科联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评奖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厅审核安排。
第九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标准为:(一)获奖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二)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当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三)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当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特别是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修改稿)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推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142号令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指导思想第一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章评奖范围第二条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规定期限内(评奖年的前两年),公开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正式出版(以第一次版、印时间为准)的学术专著(含个人的专题论文集)、编著、译著、古籍整理成果、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并出具证明的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
第三条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一般应当在规定年限之内出版或发表。
在规定年限之前2—3届未曾获奖又确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或理论创新价值,符合本细则规定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但须出具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证明,并由省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鉴定确认其资格。
第四条省外、国外的作者,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
第五条我省作者与省外或国外作者合作,由我省作者任主编或副主编并由我省作者完成二分之一以上篇幅的研究成果,征得合作者同意并出具书面材料可以申报参评。
湖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第一条根据《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86号),为了切实做好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评奖工作,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评奖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民主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奖励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尤其注重奖励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优秀科研成果,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服务。
第三条成立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负责评审工作。
评委会成员由有关领导和相关单位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
评委会成员要作风正派,秉公办事,任期一届(两年)。
第四条评委会负责制定各奖励等级的评审标准;对复评成果进行终审;裁决对公示成果的有关争议。
第五条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评委会办公室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包括草拟有关评奖文件;协商推荐评委会成员;印制、发放《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受理、汇集、整理申报成果和资料;制作奖品和证书;管理和使用评奖经费等。
第六条评选范围、对象及基本条件1.评选范围和对象。
凡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的专著、译著、工具书;发表的论文,及被决策机关采用的应用性决策研究报告等,均可申报参评。
申请人必须是申报作品的创作者,且申报作品无著作权争议。
合著(编、译)的成果由第一作者申报,我省作者不是第一作者的,必须征得第一作者的同意。
省外集体和个人研究湖北重大现实问题的成果,在本评奖年度范围内的,可申报参评。
党政系列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不申报参评。
2.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基本条件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好评。
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省政府令第142号

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42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已经2000年7月14日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张中伟二000年八月八日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一条为奖励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为我省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公民或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省外、境外的公民或组织以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并有明显应用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四条申报参评的成果,必须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设立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荣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评奖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六条设立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
省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省评奖委员会由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
省评奖委员会的组成人选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出,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省评奖委员会负责制定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原则、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审定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决定评奖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问题。
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经本届评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根据《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制定本细则。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激励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研究和回答我国和我省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云南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研究决定,启动云南省第十六次(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本次评奖活动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突出在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突出对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优秀成果;突出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创新价值的优秀成果;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和绿色经济强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等领域的优秀成果。
评奖活动将力求科学、客观、公正、公开,坚决抵制学术腐败。
一、评奖范围1、从2011年1月1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凡属我省作者在国内外报刊、出版社和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社会科学学术性科研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研报告、古籍整理、工具书、科普读物、教材、译著以及与上述形式相关的非文艺创作类学术理论性音像制品文字版本)可以申报评奖。
外文发表的成果在申报时须提交中译文本。
2、应用对策性成果,应该是确已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用,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具有鉴定验收报告和州市(厅)以上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方可申报评奖。
3、由我省作者同省外作者合作,并以我省作者为第一作者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可参加评奖;如若获奖只向我省人员授奖。
4、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本次评奖不得申报参评:(1)纳入国家、省级出版项目的再版成果;(2)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的成果;(3)著作权有争议的成果;(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5)近两年(第十四次、第十五次)连续申报并已获二等奖以上者;(6)论文集不能作为个人著作申报评奖(其中的单篇论文可以作为个人论文申报评奖)。
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

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一、评奖的背景和意义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是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的重要活动,旨在鼓励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哲学研究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类共四大类。
奖项设置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特别贡献奖。
二、评奖的选择原则和程序(一)选择原则1. 严格遵循科学性。
评奖工作必须依据事实和科学原则,确保评选出的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2. 公平公正。
评奖过程要透明公开,确保不受个人偏见或利益干扰,以公平的态度评选出优秀的成果。
3. 突出应用价值。
评选重点关注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成果,注重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贡献。
4. 突出原创性。
评选中将重点关注原创研究成果,鼓励并表彰在原创性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术成果。
(二)评奖程序1. 提名阶段:通过学术界、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推荐,确定候选成果。
2. 初评阶段:由评奖委员会根据评选标准进行初评,筛选出优秀成果入围。
3. 专家评审阶段:组织专家对入围的成果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报告,并提出评奖建议。
4. 终评阶段:在评审报告的基础上,经评奖委员会终评,并确定获奖名单。
5. 颁奖仪式:在一定的协调时间内,组织颁奖仪式,对获奖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参评条件和要求1. 参评成果必须是在我国境内完成的研究成果,且结果应在两年内得到发表或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实际应用或专家认可。
2. 参评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或实际贡献,能够推动或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3. 参评成果应具备科学性、原创性和实用性,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清晰的研究框架和结构。
4. 参评成果应按规定的格式进行提交,并附上详细的研究报告和相关实验数据。
四、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一)奖项设置1. 一等奖:对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具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为推进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以下简称《评奖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奖对象和范围(一)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应在规定年限之内。
(二)作者申报资格:1.自治区内的作者(工作单位或常住户口属自治区的);2.社会科学成果中以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自治区外作者;3.自治区内作者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港澳地区)、国外作者合作的成果,自治区内作者应为第一作者或主编;4.每位作者限申报2项成果(含单位集体成果、合作成果排名前五名的成果),合作成果前五名(排名以原件为准,以姓氏笔画或以章节排序的以申报表为准)的作者均须在申报表合作者栏签名。
同一作者如有1项合作成果已由其他合作者申报,则只能申报1项成果。
广西重大课题研究招投标项目须经广西重大课题研究招投标办公室同意,否则不予受理。
5.以单位署名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参评。
6.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委会成员以及评奖办工作人员的成果不能参评。
(三)参评成果类别与资格:1.著作类:正式出版(含电子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用外文出版的成果,要附中文翻译目录和较详细的中文章节内容提要。
个人或集体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或研究报告集不能以专著参评,但允许作者选择其中论文或研究报告参评。
系列丛书不能以丛书编委会名义参评,但允许作者以其中相对独立的成果参评。
2.研究报告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1)公开发表;(2)具有厅级以上部门立项依据和结项证明材料;(3)通过5位以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鉴定;(4)被设区市或自治区党政部门采纳并产生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且有相应证明材料(以正式文件为准,并有采纳单位出示的被采纳及效益证明材料)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总贝U第一条为了做好某某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工作,根据某某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某某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推荐、评审、公示、授奖等各项活动。
评奖范围和评奖标准第三条评奖范围凡我省个人或集体编撰并正式出版的专著(含个人专业性论文集)、教材、译著等, 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均可参加评选。
申报评奖成果的评选时限的确定:由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以第一次出版的时间为准; 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第一次刊登的时间为准;未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以被采纳的时间为准。
申报评奖的研究成果,其主编(或第一主编)、第一作者必须是我省的人员或集体。
在评选时限内调入我省的人员,在评选时限内且未参加过同级别评奖的研究成果可以申报。
在评选时限内已调出我省的人员,其研究成果不能申报。
已经去世的个人在评选时限内的研究成果可由其所在单位代为申报。
下列成果不列入评奖范围:(1)凡已在高于或相当于本奖励级别的评奖中获奖的成果;(2)尚未结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3)由集体撰写编成的论文集;(4)没有取得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及省直厅级以上单位出具的认可、采纳、评价等书面证明的未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5)文艺作品及其翻译成果;(6)著作权有争议的成果。
第四条评奖标准《奖励办法》第七条所称“对不同类型的成果在具体评价标准上有所侧重”是指:专著必须在研究重大的现实、历史和理论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有新贡献。
译著必须译文准确,对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材必须在内容、结构上有创新,对科研、教学有重要价值。
古籍整理出版物必须注释准确,补阙拾遗,对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通俗读物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并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

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条例第一条为奖励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属省级奖,是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
省委、省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定和颁奖,并委托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审委员会)由省内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知名专家、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同志组成。
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当不少于三分之二。
省评审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4年。
其组成人员由省社科联征询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后提名,经省委宣传部审核同意,报省委。
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省评审办,设在省社科联内)和若干个学科专家评审组。
省评审办负责省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学科专家评审组按学科(专业)设置,负责社会科学成果的初评工作。
各学科专家评审组由省内有较大影响、公道正派的本学科的专家组成。
其成员的产生由省评审办根据每次评奖工作的需要和有关规定征询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后提名,报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审查,省评审委员会审定、聘任。
第四条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一般每两年举办一次。
第五条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凡获奖成果,均发给获奖证书和一定数额的奖金。
各有关单位应将获奖者的获奖业绩记人本人人事档案和学术(业务)档案,作为对其考核、晋级、任用、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凡享有公民权利、在湖南省工作的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规定申报年限内产生的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有一定创见和理论深度、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以个人或集体名义申报评奖。
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实施方案

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实施方案为认真做好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根据《关于湖南省申报项目的复函》(国评组函(2014)72号)精神和《湖南省社会科学奖评选奖励办法》(湘社评(2015)4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评奖着力推出具有较高学术创新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的高水准研究成果,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观点及科研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二、奖项设置表彰名额为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00项。
三、组织申报(一)关于申报人1享有公民权利、人事关系在湖南省的社科工作者。
2.已调出我省或已去世的我省社科工作者在申报时限内取得的符合本方案评奖范围和规定的成果可申报,其中已去世作者的成果由其法定继承人代为申报。
3.我省人员与外省人员合作的集体成果,必须是我省人员任主编或撰写篇幅在二分之一以上,需出具有效证明,且征得合作者书面同意后,可由我省作者主持申报。
4.具有公务员身份或参公管理身份的副厅级及以上干部不能作为申报人。
(二)关于申报成果1.成果时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产生的社科成果(未曾申报历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未曾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成果)。
整体申报的丛书,最后一本的出版时间需在以上规定的时限内。
2.申报数量:所有成果必须以第一作者名义申报,每人限报1项。
同时可作为参与人员另参加1项集体成果的申报。
3.反响材料:与申报成果有直接关系的,且未曾申报历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未曾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包括成果立项、引用转载、采用、批示、鉴定等情况材料,在申报成果前后2年的时限内。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最新)

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方法第一条为了进一步繁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加速建立拥有中国特点哲学社会科学,推进 X 社科强省建设,联合本省实质,拟订本方法。
第二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的评选和奖赏,合用本办法。
第三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坚持公然、公正、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建立 X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委员会,负责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选工作。
省评奖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省级分管领导担当,成员由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构成。
省评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 X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负责平时工作。
第五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赏总数原则上不超出 290 个,可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成就申报总量变化作适合调整。
第六条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七条评奖活动所需经费列入评奖当年省财政估算。
第八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坚持以 X主义为指导,着重成就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着重表现中国特点和 X 风格。
鼓舞新兴学科、交错学科、冷门学科创新发展,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拟订明确的评奖标准,严格依据标准评选。
达不到标准的,奖项能够空缺。
第九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按评审要求,组建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
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的成员从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库中抽选,推行完整回避制度,由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评奖委员会鉴定。
第十条在我省工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均可申报 X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奖。
申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成就奖,由申报人向受理单位申报。
任职副厅局级以上(含副厅局级)领导干部中,仅限于编制在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行政学院和其余社科研究机构、事业单位,并以教课、科研工作为主,其成就能够申报。
青岛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青岛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青岛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一、总则1、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市委、市政府设立的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成果奖。
2、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组织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
3、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
4、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奖金。
二、评奖对象与范围1、凡我市个人和集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2、参评成果必须是在经政府新闻出版机构批准的正式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著作;虽未经公开发表,但确有较高学术水平,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为市委、市政府及区、市以上部门批示、推广的研究报告、方案、建议,被市级以上社科规划办、软科学规划部门等通过鉴定的社科相关课题,亦可申报参评。
3、参评成果的时限以评奖通知为准。
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
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示时间或成果鉴定书通过鉴定的时间为准。
所有成果不以写作时间及“前言”、“后记”中的说明或其他证明为据。
著作类出版时限以第一版时间为准,若第一版时间不在时限以内,但印刷时间在时限以内的,亦可参评。
4、通过鉴定的课题申报参评,需提交立项书和结项证书原件,并按立项书所要求的成果最终形式申报,否则不予受理。
5、以外文形式发表的参评成果,论文需同时上报中文译文,著作需提交中文摘要及中文目录;翻译论著需同时报外文原件(或复印件)。
6、同一项成果只能作一次性申报。
未参加过评奖的著作,若再版时间在评奖时限之内,可以参评;参加过评奖的著作,再版后新增内容超过原著三分之一的,方可参评。
7、一个作者(含集体作者、课题组等)只限申报一项成果。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02•【字号】鲁办发[2007]8号•【施行日期】2007.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鲁办发[2007]8号)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7年4月2日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部署,推动我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激励和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加强理论普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科学领域出精品、出力作、出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选奖项、数量(一)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
奖项种类包括科研成果、决策咨询成果和社科普及成果;奖励等次分为重大成果奖和一、二、三等奖。
重大成果奖应为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每年不超过2项(在成果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情况下可空缺)。
一、二、三等奖每年258项。
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148项。
各类成果总奖项每年不超过260项。
(二)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每年各评选不超过5名。
二、评选对象与范围(一)凡山东省内个人和集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课题项目、学术理论文章、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文稿、科普读物、志书、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等,均可申报参加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精选合集]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精选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8d259bd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0.png)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精选合集]第一篇: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审,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推荐、评审等活动。
第三条申请者必须是高校的在编教师、研究人员,不包括从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和科研人员及出国逾期未归人员。
第四条每一申请者当年只能申报二项研究成果参评。
第五条《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所称研究项目,系指经批准正式列入计划的研究项目。
属于同一研究方向发表的系列论文可合在一起做为研究项目申报。
第六条《办法》第三章第十一条中所称合作研究成果原则上由第一署名人申报。
如第一署名人系校外人员,可由第二署名人从所在学校申报。
第三及以后的署名人原则上不能申报。
第七条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第八条具有主题书名的个人文集可做为著作类成果申报,但多卷本个人文集不宜作整体申报。
第九条正式出版的论文集不可做为著作整体申报,应由各论文作者单独申报。
第十条《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所称软件、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的成果一律做为“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申报,除报送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外、须同时报送软件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以及音像制品脚本等文字材料。
第十一条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必须附被引用或采用等的证明材料,或附应用部门或管理决策部门应用后产生较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第十二条研究项目类成果须经验收或鉴定。
其鉴定或验收的时间下限与《办法》第十条(一)要求相同。
第十三条各类成果申报奖励的基本标准:(一)专著:在研究现实或历史问题上有新创见,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以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实施方案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一杯热咖啡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的思绪开始围绕着“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实施方案”展开。
一、指导思想我们要明确这次评奖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次评奖旨在鼓励和表彰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指导思想就是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评选范围与标准1.学术创新:成果应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对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2.学术价值:成果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有重要推动作用。
3.实践意义:成果应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对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评选程序1.推荐阶段: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可根据评选范围和标准,推荐优秀成果参评。
2.初评阶段:评委会对推荐成果进行初评,筛选出符合评选标准的前30%进入复评。
3.复评阶段:评委会对初评合格的成果进行复评,评选出前20%的成果进入终评。
4.终评阶段:评委会对复评合格的成果进行终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四、奖励措施1.荣誉证书: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2.奖金:一等奖奖金5万元,二等奖奖金3万元,三等奖奖金1万元,优秀奖奖金5000元。
3.成果推广:对获奖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4.人才培养:对获奖者给予优先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等机会。
五、注意事项1.评选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评选结果的权威性。
2.评选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确保评选工作的顺利进行。
3.评委会成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徇私舞弊,确保评选工作的公正性。
4.参评者要如实提供成果相关信息,不得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取消参评资格。
这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激发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审议通过)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鲁办发【20XX】8号)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第一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保证社会科学评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
要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
注重具有前瞻性、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对策建议性、社科普及性并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的成果,注重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的成果,兼顾地方和基层的成果,真正把水平高、有创意、重实用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出来,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二、评奖对象与范围第二条凡山东省个人和集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科普读物、志书、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等,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参评成果必须是经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在正式报刊发表的文章或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著作。
经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或被省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有原始规范性文件证明)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可申报参加评奖。
课题研究项目有省部级以上部门单位出具的立项书和结项证明(省社科联结项优秀课题出具省社科联优秀结项证书),其核心内容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或正式出版专著的可以参加评奖。
第三条参评成果的时限以评奖通知要求为准,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课题研究项目以结项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时间或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时间为准。
申报成果为作者上隔一年至五年未申请参评的成果,但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成果,每项成果只能申报一次。
第四条同一项成果只能作一次性申报。
一位作者(含集体作者、课题组等)只限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不是首位作者的除外)。
多人合作的系列丛书,如果涉及学科较多,出版时间不一,由丛书主编及编委会出具同意证明,单册可以申报参评。
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只能申报一次,可以整套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间为准),也可以单册申报。
同一书号的系列丛书,只能作为一本书申报,不能单册申报。
成果以单位署名的,以单位具名申报。
版权页上署名的顾问、编委、主审等不具有申报权,其申报权归“作者”或“主编”。
第五条在职市厅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原则上不参评,编制在高校、党校或科研、调研等事业单位并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为主的厅级领导干部,其成果可以参评。
第六条凡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精品工程奖、刘勰文艺评论奖、泰山文艺奖、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等)不参评。
凡是山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直接授予重大成果奖。
三、评奖条件与标准第七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参评成果必须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创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的社会效益,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1、基础理论成果。
在选题上有重要意义,在学术上达到先进水平,在观点上有重要发展和创新,在本学科、本专业学术领域填补某项空白,或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有新的建树,或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上有科学独到的见解,对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应用研究成果。
在研究解决我国、我省或本地本部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要问题上有创见,对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并取得了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科普读物。
在宣传普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宣传普及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易懂,为公众所喜闻乐见。
4、翻译论著。
符合版权规定,体现原著原意,对研究我国、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5、古籍整理。
释译、注疏准确,完整保持原作内容,在史料史实考证上有新发现,或纠正了前人某些讹脱。
6、志书、教科书、工具书。
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可靠,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正确解释或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评奖机构与职责第八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选委员会”)为评奖活动的领导机构,对评奖工作进行具体组织指导,审定评奖规则和获奖成果。
省评选委员会主任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和分管副省长担任,省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和成员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社科联、山东社科院及部分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担任。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评奖办”)设在省社科联,负责评奖活动的日常组织工作。
第九条每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设立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对省评选委员会负责。
评审委员会由部分评选委员会成员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评选工作,审定各专业学科组召集人和成员组成等。
监督委员会由省纪委、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纪检人员和部分专家代表组成,负责对评选专家及召集人抽选、客观分赋分抽查审核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派员进驻各专家评选组,对评奖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对违规违纪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监督委员会组织联络工作由省社科联纪检组负责。
第十条评审委员会设立若干个专业学科评选组,负责对申报成果进行评选。
学科评选组设召集人,召集人由省内知名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的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各有关学科专家及省市有关部门单位具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的负责同志组成。
第十一条设立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库。
参照教育部学科分类并结合我省实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高、具有正高级职称(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并入选“百人工程”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学术带头人组成专家库。
专家库按学科分类,人数不设上限,在广泛征求各学科组权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报省评选委员会审定。
评选专家的遴选,在监督委员会有关人员监督下,由省评奖办根据评奖需要,在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库中随机抽选,报经评审委员会同意后确定。
评选专家坚持轮换、回避原则。
各学科知名权威学术带头人连续参加评奖不得超过两次,其他评选专家一年一轮换。
本年度凡本人或直系亲属有参评成果的专家不能参加评选工作,原则上同一个部门、单位评选专家不超过3人,同一个部门、单位在同一学科组的评选专家只能有1人。
在职市厅级(含高校)以上领导干部评选专家每次不超过评选专家总数的20%。
五、评奖程序与方法第十二条成果推荐。
申报作者向所在省级社科界社团、市社科联、有关大企业社科联、省级科研机构和省部属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省直部门的科研管理处室或相关负责处室申报,提供成果登记表、评选表、原件和复印件、参评成果有关情况等,由各系统、部门和单位评选推荐。
各系统、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评奖标准和工作程序要求,按省评奖办所分指标,在省评奖办督导下,做好推荐工作,以书面形式报省评奖办。
第十三条审查。
省评奖办对报送上来的成果进行审查。
符合条件的成果均由省评奖办筛选确定的查新机构统一查新。
评奖办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基础理论(A)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应用与普及(B)类成果客观分数评价标准》评出客观分值,最高为30分。
第十四条评选。
采取评选专家独立评分、学科组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匿名评选。
由各学科组评选专家根据评价标准,对参评成果独立进行主观评价赋分,最高70分。
由工作人员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的方法确定主观得分后,与客观分合并计算进行排序,按1:1.3的比例进入复议范围。
然后,在学科组内进行集体民主评议,以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评选出本组的二、三等奖,并推荐出重大成果奖和一等奖候选成果。
其中,二、三等奖成果须获学科组专家2/3(含2/3)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二等奖候选成果不满2/3的,转入三等奖投票表决;三等奖候选成果不满2/3的即被淘汰。
全体评选专家以投票表决方式评出重大成果奖和一等奖。
重大成果奖在各学科组推荐的一等奖候选成果中产生,经半数以上(含半数)学科组提名,全体与会专家充分酝酿讨论,并以记名投票方式评选,获全体到会专家3/4(含3/4)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未超过3/4赞同票的,转入一等奖投票表决。
一等奖评选实行多轮投票,第一轮由全体到会评选专家记名投票预选,按一等奖奖项设置数多出30%预选投票。
最后由全体评选专家按一等奖数量记名投票,获全体到会评选专家2/3(含2/3)以上赞同票方为有效。
在一等奖预选中落选和正式投票中落选的成果,落选后自然转为二等奖。
各等次奖项预定数额如评选不足,可以空缺。
专家会议评选过程中出现争议问题,由评审委员会集体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