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超声检查发展史
超声检查发展史超声检查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1794年,Lazaro Spallanzani 分析了蝙蝠的空间定位机制,认为蝙蝠采用了其他方式而不是视觉进行空间定位。
1880年,Galto创建并生产了能够产生40.000赫兹频率声波的设备。
- 理论研究:1880年,Jacques et Pierre Curie兄弟指出石英晶体的机械振动能够产生电力,这就是压电效应。
他们还发现了逆压电效应,即石英晶体在电荷变化的作用下能够产生振动,形成超声波。
- 回声定位器的发明:1912年,Richardson基于超声波的概念发明了回声定位器,用于导航和检测水中的物体。
-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出现:1929年,Sokolov提出了声音传播理论,并在30年代早期开始采用超声波检测金属结构内部的缺陷。
- 医学领域的应用:1937年,Dussig兄弟试图利用超声波显示脑室结构,但由于超声波无法穿透骨质结构,他们的尝试没有成功。
1940年代,Ludwig和Stuthers开始使用脉冲超声波探测胆囊结石。
1956年,Ian Donald在实践中真正使用一维模式(A型超声)来测量胎儿头部的顶叶直径。
- 二维超声成像技术的出现:1958年,Donald 和 Brown发布了女性生殖器肿瘤的超声图像。
同一时期,Brown发明了所谓的“二维复合扫描仪”,使检查者能够观察分析组织的密度。
- 现代发展:1942年,奥地利医生首创性地将穿透式超声成像应用于人类颅脑诊断中,这是医学超声成像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随着超声理论研究的深入,不同的超声成像方法不断涌现,并走向商业化应用。
如今,超声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医学诊断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和便捷的诊断方式。
超声技术原理
彩色编码血流的方向 朝向探头的为红色 背离探头的为蓝色
受角度影响、受其他运动影 响、易混迭、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 Color Doppler Energy 利用反射回来的多普勒信号中的振幅(能量)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显示的不是速度参数,而是 与血液散射量相关的能量信号。
为什么要学习基超声原理
基础原理是否重要? 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超声,知己知彼; 超声设备技术复杂,发展迅速;
使你更专业、增加信任度;
国际超声发展史
• 1880年,法国人发现压电效应; • 1917年,法国人应用压电原理进行超声探测,1921年发展成
声纳。 • 1942年,奥地利人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 • 1952年,美国人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并于1954年将B超应
用于临床。 • 1954年,瑞典人用M型检查心脏。 • 1956年,日本人首先将多普勒效应原理应用于超声诊断,利
用连续波多普勒法判断心脏瓣膜病。 • 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 • 1983年,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彩色血流图 • 1990年,奥地利Kretz公司制成3D扫描器,并使之商品化。
增强心内膜、肿块等边界显示
基波成像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
脉冲反相谐波技术
正相 负相
无信号
合成
谐波成像-造影剂谐波成像
造影剂谐波:
– 利用超声在造影剂微泡表面反射时的二次谐波信号进行成像 – 微泡在超声照射下产生的非线性谐波能量,明显强于组织产生的
谐波能量
– 目的:
• 增强多普勒信号强度 • 观察灌注信号 • 增强边界显示
超声行业历史及主要厂家介绍PPT课件
Acuson ATL HP Diasonics
美国厂家
Aloka
Hitachi
Toshiba
Shimadzu, Fukuda, Honda, Yokogawa…
日本厂家
Esaote B&K
Vingmed
Kretz
欧洲厂家
*
超声行业市场概况
三大超声厂家
✓ 麦迪逊96年成功收购了历史悠久的奥 地利Kretztechnik AG公司,使其三维和 数字化超声技术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 01年由于财务危机,把Kretz又卖给了 GE,形成了GE现在的Voluson产品线。
P8
730 已停产
GE医疗
Vivid系列——定位于心血管应用
E9、E7 高端台式心脏机
飞利浦
HD——定位中高端全身机
超声产品线介绍
HD15 (Affiniti 70)HD系列旗舰 可做四维 QLAB高级定量、造影成像
HD11XE (Affiniti 50) 超声诊断系统 有自由臂三维
飞利浦
产品特点
ATL
HP(Agilent)
公司介绍
腹部超声 心脏超声
• 超声心动图领跑者
• 创新的心脏四维
• 进行了高度产品整合,无B/W产品。
• 早期型号包括: HD3、 EnVisor、 HD7、 HD11、 HD15、 iU22、 iE33
飞利浦 飞利浦现超声产品线包括:
EPIQ系列 HD系列 ClearView系列 POC产品线——CX50 / Sparq
超声行业历史及主要厂家介绍
主要内容
1. 超声行业市场概况
• 超声行业历史 • 超声行业概况
2. 主要厂家产品概况
中国超声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超声医学 的历史回顾
超声医学的起源
19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 Langevin发现超声波
20世纪初,美国物理学家 Fessenden首次将超声波应用 于医学诊断
20世纪3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 Klein和Seebeck发明了超声 波成像技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 超声波诊断设备,并逐渐发展 成为独立的学科
超声医学在 临床应用中 存在一定的 误诊率,需 要加强医生 诊断技能的 培训和提升。
当前发展的问题与瓶颈
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 在差距
人才培养:缺乏高水平的超声 医学人才
设备更新:超声设备更新换代 速度较慢
临床应用:超声医学在临床应 用中存在局限性
中国超声医学 的未来展望
超声医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超声医学 的现状分析
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应用
诊断疾病:通过超声波检查,可以诊断出多种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治疗疾病:超声波可以应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超声波碎石术、超声波消融术等。 监测病情:超声波可以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如胎儿发育情况、肿瘤生长情况等。 辅助手术:超声波可以辅助手术,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等。
科研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物效应等 超声医学技术研发:包括新型超声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等 超声医学临床应用研究:包括超声在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应用 超声医学教育与培训:包括超声医学教育体系、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等
加强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策略与措施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 程设置、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途径与策略
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如国际超声医学学会、世界超声医学联盟等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世界超声医学大会、亚洲超声医学大会等 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如联合研究项目、共同发表论文等 加强国际交流与培训:如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派遣国内学者出国进修等
医学超声的特点及设备分类I
第1节医学超声的特点及设备分类医学超声学是一门将声学中的超声(ultrasound)学与医学应用结合起来形成的边缘科学,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振动与波的理论是它的理论基础。
医学超声学包括医学超声物理和医学超声工程两个方面,医学超声物理研究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医学超声工程则是根据生物组织中超声传播的规律设计制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设备。
超声医学影像仪器涉及到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声学技术及材料科学,是多学科边缘交叉的结晶,是理工医相互合作与相互渗透的结果。
迄今超声成像与X-CT、ECT及MRI已被公认为当代四大医学成像技术。
一、医学超声发展简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相继被发现,由此揭开了超声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1912年,英国的Titanic号客轮在北美海岸附近航行时与冰山相撞而沉没,使数千名乘客随之丧生,酿成了震撼世界的大惨案。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舰队屡遭德国潜艇攻击而损失惨重。
这一件件历史事件驱使一些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水下探测与定位技术。
1917年,法国科学家保罗·朗之万首次使用了主要由石英晶体制成的超声换能器,并发明了声纳(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简称SONAR),即声探测与定位技术被成功地用于探测水下潜艇。
20世纪30年代,超声用于医学治疗和工业金属探伤,从而使超声治疗在医学超声中最先获得发展。
1942年,Dussik和Fircstone首先把工业超声探伤原理用于医学诊断。
用连续超声波诊断颅脑疾病。
1946年Fircstone等研究应用反射波方法进行医学超声诊断,提出了A型超声诊断技术原理。
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超声医学会议促进了医学超声的发展。
1958年,Hertz等首先用脉冲回声法诊断心脏疾病。
开始出现“M型超声心动图”,同时开始了B型两维成像原理的探索。
超声诊断基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医学超声发展简史
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德国精神科医 师用A型超声探查颅脑,1949年二维超声用于 检诊疾病;
80年代彩色多谱勒超声问世并用于临床; 90年代以后,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能量多
普勒、腔内超声、超声组织定征及弹性成像 等新技术相继出现并用于临床; 20世纪末,我校王智彪教授等成功研制出高 强度超声(HIFU)肿瘤治疗系统,并在临床 得到广泛应用。
8/6/2021
镜像伪像(镜面折返虚像)
超声束在体内传播,遇到较深的平滑 大界面时,其浅面与之接近的结构或病灶在 声像图上会在该界面的两侧对称显示,即镜 面伪像,近侧者为实像,远侧者为虚像,为 入射声束按入射径路反射折回探头所致。
8/6/2021
声影
在常规深度增益补偿正补偿调节后,在组织 或病灶后方所显示的回声减弱,甚或接近无回声 的平直条状区。系声通道上较强衰减体所致。
传统X线成像 现
代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医
学
核磁共振成像(MRI)
影
像
放射性核素扫描
学
超声成像(ultrasound ging,USI)
二、超声诊断学定义
借助超声诊断仪,利用超声波的物 理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的声学特性相互 作用而产生的信息,经处理后形成图像、 曲线或其他数据,通过分析这些资料进 而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即超 声诊断学。
它是指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接收体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种现象即为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频率的变化值称为频移fd。
频率改变的差叫频移,频移与速度和角
度成正比。利用这个技术可以检测人体血
中国b超发展史
中国b超发展史
中国b超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和医疗资源不足,中国的超声波诊断技术发展相对较慢。
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超声仪器,并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超声科研队伍,并开始自主研发超声仪器和开展相关临床应用。
1979年,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B超机问世,标志着中国B 超技术的起步阶段。
这台设备被广泛用于妇产科、肝胆脾胰等腹部器官的检查。
19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引进更先进的B超设备,并且在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B超技术在妇产科、乳腺科、心血管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的B超技术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的B超设备不仅在图像质量和解剖结构显示方面有所提升,还增加了功能和应用范围,如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等。
目前,中国的B超技术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并且在临床诊断和预防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引入,B超技术将进一步演化和发展,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彩超
由于A型显示的回波图,只能反映局部组 织的回波信息,不能获得在临床诊断上 需要的解剖图形,且诊断的准确性与操 作医师的识图经验关系很大,因此其应 用价值已渐见低落,即使在国内,A型超 声诊断仪也很少生产和使用了。
单独用于接收和发射超声波的晶体。
脉冲多谱勒
此技术类似于B模下的影像采集技术:ultrasound is emitted from a single crystal with a certain. The sample volume theory of detecting the moving red blood cells at any depth in applied. Pulsed Doppler allows a sampling volume respectively(or gate) to be positioned in a vessel visualized on the gray-scale image, and displays a spectrum and a graph. The amplitude of the signal is approximately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red blood cells.
多普勒效应
(一)定义:
当振源(声源)与接受器之间出现相对
运动时,接到的振动(声波)频率与振源(声
源)的发射频率有一定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多
普勒效应。其变化的频差称频移,如界面朝向
探头运动,频率升高;若界面背离探头运动,
则频率减低;界面运动越快,频移数值越大。
心壁、血管壁、瓣膜等的运动和血液流动均可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穿透人体组织来形成图像的医疗诊断技术。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最早的超声波成像设备使用的是海洋用于探测鱼群的声纳设备。
随后,人们开始尝试将超声波用于医学领域的诊断,但由于当时的声波发射和接收技术的限制,其分辨率和成像质量都非常有限。
20世纪50年代,随着声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开始逐渐成熟。
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Floyd Firestone等人首次提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的可能性,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发明了第一台超声波诊断设备。
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超声医学成像技术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
二、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妇科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婴儿的产前检查和妇科疾病的诊断,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2. 心脏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等,同时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的运动。
3. 消化系统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肝脏、胆囊、胰腺等消化系统的器官,可以检测器官的结构、大小、形态以及功能等信息。
4. 血管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动脉和静脉的血流状况,检测动脉硬化、血栓等血管疾病。
三、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成像技术也在持续地进化和改进。
未来,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三维成像:目前,超声医学成像技术主要采用二维成像,虽然可以获取人体的多个截面图像,但无法提供器官的全貌信息。
未来,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将会发展出更高级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立体成像,并且可以实现更好的精度和清晰度。
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
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介人性超声学,大大扩充了超声诊断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
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像技术。
所以,超声诊断设备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
世界上的超声诊断设备生产国有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韩国和中国。
美国、日本生产的超声诊断设备占世界超声诊断设备的70%。
1995年世界超声诊断设备市场达20亿美元。
仅1998年我国即进口超声设备2242.l万美元,出口超声设备2163.3万美元。
超声成像设备大致可分为通用型、心脏科和小器官/血管用等三类。
不难看出超声诊断设备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中、高档超声诊断设备。
下面介绍几种超声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全数字化技术。
全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图像的高质量,使超声成像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987年美国ATL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前端全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以来,该技术已成为现今超声诊断系统最先进的平台。
全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是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声束形成及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再与工作在射频下的高采集率AjD变换器及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台起来形成数字化的核心。
它包括有三个重要技术:(1)数字化声束形成技术;(2)前端数字化或射频信号模数变换技术;(3)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
前端数字化后,分辨率改善30%,动态范围增加48 dB,随机噪声降低1/3。
超高密度阵元(512、1024阵元)探头,并可使探头的相对带宽超过80%。
超声发展史
超声发展史超声发展史超声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物质中的传播特性来进行检测、成像、处理等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技术在医学、工业、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超声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9世纪末,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加尔香发现了超声波,这一发现为超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克里斯琴·里特开发了一种能够产生和接收超声波的装置,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
1922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沃特森·凯利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A型超声诊断装置,可以用来探测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美国科学家加里·雷诺兹提出了脉冲反射法,使得超声诊断技术更加准确和灵敏。
1954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伍兹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B型超声诊断装置,可以产生实时二维图像,使得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声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美国科学家约瑟夫·辛格提出了彩色多普勒技术,使得超声技术可以用来检测血液流动和心脏功能。
1980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伦斯发明了谐振式探头,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图像。
21世纪初,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超声技术又得到了新的突破。
新型的纳米材料可以显著提高超声信号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得超声技术可以应用于更小的物体和更精细的检测。
目前,超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科研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超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安全、无创、便捷的诊断方法,可以用来检测胎儿、心脏、肝脏、乳腺等疾病。
在工业领域,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检测材料厚度、检测泄漏、进行材料处理等。
在科研领域,超声技术被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超声诊断原理与诊断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超声诊断原理与诊断基础超声诊断原理与诊断基础第一章超声诊断概述一、超声诊断学现代科技(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与声学原理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即为超声诊断学。
二、超声发展史 A 型:超声示波诊断法幅度调制型,以波形显示界面回波。
纵轴为回波幅度,横轴为超声波传播深度。
属一维显示,反应不同深度界面的反射强度,于 1958 年应用于临床。
M 型:超声光点扫描法M 型超声心动图。
纵轴为界面运动幅度,横轴为时间,曲线灰度代表界面反射强度。
属一维显示,反应界面随时间的运动曲线, 1961 年应用于临床。
B 型:超声显像诊断法辉度调制型。
即以光点的形式显示二维切面图形。
仪器结构复杂,主要部件有探头、发射电路、接收电路、扫描电路、主控电路、显示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应用于临床, 70 年代中后期采用了灰阶及1/ 22DSC 技术,实时超声图像质量大大改善,于 80 年代迅速发展并普及, 90 年代后期进入全数字化时代。
DSC:数字扫描转换器,主体是图像存储器, 使数字信号转变成标准电视扫描制式的模拟信号,显示为稳定的二维图像。
D 型:超声频移诊断法Doppler 频谱、 CDFI、 CDE、 DTI 等, 1983 年日本 Aloka 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超,并首先规定朝向探头与背向探头的血流分别以红色及蓝色显示。
20 世纪 90 年代彩超迅速普及, 90 年代后期进入全数字化时代。
三维超声: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三、超声诊断的优点、局限性及临床应用 1、超声与普通X-CT 等影像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1)无放射性,无创伤,价廉,方便快捷,可反复检查。
彩超发展历史
彩超发展历史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能够实时获取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彩超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超声波成像技术刚刚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
起初,超声波成像技术采用的是单色超声波,即只能获得黑白图像。
这种技术虽然能够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但是对于血流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多普勒效应来观察血流情况。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声波遇到移动物体时,频率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通过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获得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信息。
1970年代,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运而生。
与单色超声波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够以不同颜色显示血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使医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血液在血管中的运动情况。
这项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超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传统的彩超图像需要医生手动绘制血流速度的示意图,而现在的彩超仪器已经可以自动计算和绘制血流速度图。
这使得医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流情况,还可以通过分析和测量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病变的程度和位置。
彩超技术还可以用于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在妇产科领域,彩超技术已经成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可以检测胎儿的大小、位置、心率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胎儿的健康状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彩超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一些高级的彩超仪器已经具备了三维和四维成像功能,可以以立体的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的结构和血流情况,进一步提高了超声诊断的精确性。
总的来说,彩超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从最初的单色超声波到如今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彩超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彩超技术在未来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应用,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超声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三、超声波的传播及成像原理
声阻抗: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能量引起介质分子位移 时所遇到的抵抗称声阻抗。 超声波在声阻抗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可产生折射、反射、 衍射、散射及多普勒效应,介质则吸收声波的能量,并 产生声衰减。 目前使用的超声诊断仪都是建立在反射(回波)的基础 上,其物理基础便是人体内的声阻抗值是不同的,当声 波穿过不同的组织器官时,其回声产生相应的变化,从 而可提取各种诊断信息。 声波遇到气体时,被全部反射,不能成像。 超声波在人体中传播时,衰减规律是:肺>骨骼>肌肉> 肾>肝>乳腺>脂肪>血液>尿液胆汁。
3、何为彩超? 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 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既具有二维超声结 构图像的优点,又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 富信息(如血流方向、流速、分布等)。
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做超声检查时,会有一些源于声波特性而 造成的限制,需要临床医生及患者注意, 比如声波不能穿透气体、金属、骨质结构 等问题,这也需要患者在检查前做好相应 的准备。穿宽松衣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采取合适体位。
90-2000年代 三维、四维超声等更多 的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图像分辨力、图像处理功能进 一步提高,超声诊断仪器更加完善,超声 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更为广泛。
二、超声波的定义:
超声波属于声波的一种,为物体的机 械振动波。(频率 >20000Hz或20kHz) 次声波 可闻声波 超声波 微波超声 20Hz以下 20Hz-20000Hz 2-10MHz
5、如无特殊情况(昏迷、严重外伤等), 患者宜穿宽松服装就诊。颈部超声检查 (包括甲状腺、颈部血管等)不要佩戴项 链等饰物。
超声波的发展史
1超声波的发展史早在18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兼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蝙蝠在夜间活动时,发现蝙蝠靠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尖叫声(即超声)来确定障碍物"蝙蝠发出超声波后,靠返回的回波来确定物体的距离!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川"超声在医学上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2l,而超声诊断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3]"一929一1935年,前苏联的sokol"v应用超声波探测金属物体"1931年,Mulhauser应用超声探测固体中的裂痕"Fireatone和Simons分别于1940年和1945年发明了超声回波示波器"2超声波诊断史到了二战期间,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回波形状和振幅来对潜水艇进行探测,随后,日本的研究人员开始致力于探究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直到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才知道了日本有关超声波的研究成果"随后,研究人员纷纷将其有关超声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诊断胆石! 乳房肿块和肿瘤等"1942年奥地利的Dussik率先使用A型超声波探测颅骨,了解骨质变化,从而拉开了超声诊断的序幕"于1949年Dussik最先获得了脑室的超声波形"1951年.JJ.Widl和JohnM.Reid研制成功手动接触式B型扫描仪观察离体组织中肿瘤和活体中的脏器[.l"1954年Hertz[5]和Edle:研制成M型超声心动仪,来诊断心脏疾病"1955年wild介绍了直肠内体腔探查的平面位置显示器6]l"1972年,BomN[7]研制成电子线性扫描B型成像仪,从此进入了超声图像诊断的新阶段"同样,日本是第一个将多普勒超声应用于心脏血管诊断的国家"1983年日本Alkoa公司首先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用于开发心脏疾病的诊断]sl近十余年来,超声医学的发展尤为迅速,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继Cormaek和Housfield于1969年发明TX一CT后,1975年Greenleaf又研制出以衰减系数和声速为参数的超声CT,开创了定量超声诊断的新途径"1981年Daimagn"等将超声与内窥镜技术结合在一起,制造出超声内窥镜,使超声扫描由体表进入了内脏器官,为肠胃!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直接信息"1982年美国的Bomme:和日本的Namekawa又分别设计出不同型号的彩色Doppler,它是继连续波和脉冲波式Doppler谱析显示之后的第三代Doppler超声仪,因其能给人以直观的循环血流图像,展示心脏和血管内血流时间和空间信息,故有/无创伤性心血管造影术0之称[6]"3超声波治疗史超声治疗起步相对早于超声诊断,但其发展却不及超声诊断"超声治疗是指将超声波施加于人体病患部位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早在1915年法国科学家Langevin在研究超声水压探测时,就发现了强超声对鱼类等水中小动物产生致死效应[2.]"于1922年德国首先获得了超声治疗的发明专利"1933年Pohlman将其用于治疗神经痛"70年代后,随着整个科技的飞速发展,超声治疗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并在若干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如超声外科!超声治癌及体外冲击波和超声碎石术"超声外科在骨!脑神经!矫形外科!眼科及肿瘤!息肉摘除及减肥手术中均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并充分显示出它特有的优越性"透热治癌方法正在继外科!化疗!放疗之后作为第四种疗法日益受到重视, 而超声热疗由于其安全!可控,适于对深部肿瘤加热而倍受青睐"此外,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雾化吸入疗法!超声牙科!超声穴位疗法及声电协同疗法等,也都相继得到发展[2.〕"1980年chuasys研究的体外震波碎石术在治疗肾!胆结石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应用超声波治疗疾病128性要基于如下三种超声波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效应:1.温热效应超声波通过介质传播时,部分声能将被生物组织吸收,因而会产生局部温度升高的效应"高强度聚焦超声加热治癌技术就是利用此效应进行治疗的方法之一9tl"2.机械效应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引起介质质元的振动,其位移!速度!加速度!压强等力学量所引起的效应,称为超声波的机械效应[9]"超声波机械效应可引起机体的若干反应:引起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引起扩散速度和膜渗透性改变;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再生功能等"超声波机械效应使细胞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细胞一系列功能变化"如神经生物电活性降低,致使脊髓反射幅度降低,在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下更为明显,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30]"3.空化效应超声波辐射到体内液体时,在一定声强下造成气泡的产生!膨胀以及崩溃效应,称为超声波空化效应191"此效应往往使生物组织受到严重的损伤,造成较大的破坏作用"。
超声造影发展史
超声造影发展史
超声造影是一种将超声波与造影剂结合使用的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情况,是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超声造影的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超声波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医学临床,但由于其分辨率不高,无法清晰地显示器官和组织的细节情况,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964年,荷兰医生L.J. ter-Pogossian首次在超声检查中使用了一种名为“气体衬层”的造影剂,使得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久之后,美国医生W. Knapp和G. Phelps也成功地使用了气体衬层造影剂进行了超声造影。
19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开始变得更加普遍。
同时,人们还陆续开发了各种不同的造影剂,如微泡造影剂、血流造影剂、纳米造影剂等,使得超声造影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21世纪初,超声造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分辨率、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超声造影还被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心血管、肝脏、肾脏、胰腺、膀胱等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超声造影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与超声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还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史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压电陶瓷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求,使图像质量和分辨率越来越高,超声诊断范围和信息量不断扩充。
当前超声诊断已从单一器官扩大到全身,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模拟到全数字化,从单参数到多参数,从二维到三维显示,多普勒彩色血液显示代替了创伤性导管检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介人性超声学,大大扩充了超声诊断治疗范围,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和信息量。
由于其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所接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成像技术。
所以,超声诊断设备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
世界上的超声诊断设备生产国有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韩国和中国。
美国、日本生产的超声诊断设备占世界超声诊断设备的70%。
1995年世界超声诊断设备市场达20亿美元。
仅1998年我国即进口超声设备2242.l万美元,出口超声设备2163.3万美元。
超声成像设备大致可分为通用型、心脏科和小器官/血管用等三类。
不难看出超声诊断设备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中、高档超声诊断设备。
下面介绍几种超声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一、全数字化技术。
全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图像的高质量,使超声成像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987年美国ATL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前端全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以来,该技术已成为现今超声诊断系统最先进的平台。
全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是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声束形成及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再与工作在射频下的高采集率AjD变换器及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结台起来形成数字化的核心。
它包括有三个重要技术:(1)数字化声束形成技术;(2)前端数字化或射频信号模数变换技术;(3)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
前端数字化后,分辨率改善30%,动态范围增加48 dB,随机噪声降低1/3。
超高密度阵元(512、1024阵元)探头,并可使探头的相对带宽超过80%。
面阵超高密度阵元探头的出现,使二维聚集成为可能,它能同时改善侧向分辨力和横向分辨力。
而宽频探头结合数字声束形成和射频数字化使现今的全数字化系统能实现宽频技术,该技术可避免使用模拟式仪器损失50%以上频带信息的弊端。
所以宽频探头和宽频技术,不仅能解决分辨力和穿透力的矛盾,而且信息量丰富,有可能获取完整的组织结构反射的宽频信号。
真正的数字式超声诊断仪应从波束形成到信号转化的全过程采用数字处理,图像分辨率要比64—128通道的模拟式超声诊断仪要高出2倍以上。
因超声的关键技术是分辨率。
数字式超声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能够实现像素聚焦超声,实现完全没有失真的超声图像。
全数字化超声诊断仪是在数字波束形成的基础上,包括数字图像管理和数字图像传送,无失真的图像存储和调用,采用PACS(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的DICOM界面,运算快、容量大,无失真图像传送。
2000年美国GE公司发明的数字编码超声技术是对超声脉冲进行编码和解码,从而将数字化超声进一步前推到超声波束,达到了将有用的微弱信号提升放大,抑制不需要的超声回波信号。
多方面改善了超声波图像的质量,更为编码M次谐波(Coded Harmonics)等一系列临床应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总之,全数字化技术保证了超声诊断设备图像更清晰、更准确,分辨率更高,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直接决定着超声诊断设备的整体质量。
本世纪末90%以L的B超将采用前端数字化,这是必然趋势。
在一定程度L可解决带宽、噪声、动态范围、暂态特性之间的矛盾,改善分辨力30%,动态范围增加48 dB,随机噪声降低*。
所以说超声图像处理的潮流是数字化图像替代模拟方式的一次飞跃。
二、M维超声成像技术。
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探讨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得到了实现,三维超声成像目前有三种成像模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及多平面成像(或称断面成像)。
三维超声成像的基本步骤是利用二维超声成像的探头,按一定的空间顺序采集一系列的二维图像存人二维重建工作站中,计算机对按照某一规律采集的二维图像进行空间定位,并对按照某一规律采集的空隙进行像素补差平滑,形成一个三维立体数据库,即图像的后处理,然后勾划感兴趣区,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好的三维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
门图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所含的信息量大,对组织结构的分辨力更强更直观。
三维图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维图像质量的好坏,即三维超声目前仍未摆脱二维超声。
目前已有:(l)静态三维超声(Stati。
3D)以空间分辨率为主,重组各种图像。
(2)动态三维超声(Dynamic 3D)以时间分辨率为主,可以做出3个立体相交平面上的投影图、F型图、俯视图、表面观、透视观和环视观。
三维成像起初是在妇科作胎儿成像的。
目前已用于心脏、脑、肾、前列腺、眼科、腹部肿瘤和动脉硬化的诊断。
三维超声诊断仪已推出的有ACUSON的Sequoia、MEDISON的530D型、奥地利KretZ公司生产的Voluson 350D型。
可以这样说,从一维成像到三维成像是超声诊断设备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对比谐波和组织谐波显像。
利用人体回声信号的二次谐波成分构成人体器官的图像,称为谐波成像(Hazmonic Imaging,HI)。
原理是在基频范围内消除了引起噪音的低频成分,使器官组织的边缘成像更清晰。
对比谐波成像(Contrast H。
onto Imaging,CHI)。
指用超声造影剂的谐波成像。
它利用直径小于10 Pm的气泡明显增强的散射信号具有丰富的二次谐波,可以有效的抑制不含造影剂的组织(背景噪音)的回声。
有效观察室壁运动,结台心肌灌注,应用多帧触发技术,检查心肌灌注质量,对缺血和心肌存活性的检测更为敏感。
但二次谐波的帧度接近基波,通过减去或脉冲及相这,获得血管内血流的二次谐波显像,称为脉冲及相谐波成像技术(bolselnversionH。
,PIH)。
组织谐波成像(TissueHarmonic Imaging,THI)是利用超宽频探头,接受组织通过非线性产生的高频信号及组织细胞的谐波信号,对多频移信号进行实时平均处理,增强较深部组织的回声信号,改善图像质量,提高信噪比。
因而能增强心肌和心内膜显示,增强微病变的显现力,增强肝内血流信号帮助鉴别肝内血管和了解肝内细小血管病变。
’THI技术对肥胖、肋间隙狭窄、胸廓畸形、肺气肿及老年患者的心脏检查中,技术在显影困难患者的心内膜边界先是更加清晰,心室壁运动的评价更为准确。
目前超声诊断仪不断进展,具有超宽的动态范围,窄的发射频率,尖锐的接收滤波器和数字化波未形成器的仪器,可接收来源于组织的微弱高频谐波信号,通过降低像素点大小提高了对比分辨力和轴向分辨力,明显减少了图像的伪像,更好的显示组织微细特征,便由体型或病理原因产生的显像困难大为减少。
“伽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即设有THI软件。
探头中心频率3ot MHZ。
其次,美国GE的LOGIQ 4ho、500、700 PRO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百胜的AUSPartner彩超等都设有THI软件。
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OIOfDOppl6fFIOWImasins.CDFI)及其展。
CDFI 技术于1982年由美国Bornner和日本的Namekawa、Kasai最先研制成功。
日本Aloka 公司于1982年生产出第一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CDFI显示人体的血流,二、三维超声成像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二者提供了完整的人体解剖信息。
以CDFI为基础,由于CDFI 不需要方向分离、频域解调等处理,可降低检测阈值,便于显示小血管中的低速血流,但不能区分流向和流速。
90年代又发展了四种彩色多普勒技术:厂)多普勒能量图、能量多普勒和血管造影(Color DoPPer Efififigy lyygigg,Power DoPPerImaging Anglo)。
(2)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
(3)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CDT!)又称为多普勒心肌显像(DMI)。
(4)能量运动成像(PMI)。
CDFI、CDTI、CDE都是利多普勒频移信号的信息量加在常规的二维图上进行成像的,它显示血流或组织的运动情况。
CDE虽不能表示彩色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但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对小血管的低速血流很敏感,目前已能显示0.mm/s低速的血流。
日本东芝公司将CDFI和CDE两者所长结台起来,发明了一种DPA(方向能量图),既能对低速血流的敏感性,又有彩色多普勒的方向性。
CCD(彩色多普勒速度能量图)是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对血流显像更简便、更敏感。
尤其是可显示心肌内的冠脉穿插支,对冠心病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美国GEFIOW的专利技术得到更好的血管及血流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能动忘清晰地看到血流的运动和血管壁的不规则运动。
是超声技术的新突破。
QTV(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近年兴起的新技术,是定量分析心肌存活性的新手段。
以原始数据存储和超高帧频为基础,克服了传统多普勒心肌成像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可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电生理等方面的检查。
今年Ge system Five型高档数字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推出的AMM(直线解剖M型)技术,发展了传统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
在360”范围内任意取样对心脏各室壁均能精确观察其厚度及增厚情况,也有利于射血分数的准确测量。
在不同时期存储二维超声心动图基础上得到的M型图像,在不同时期存储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上得到的M型图像,可比较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多个室壁节段运动情况,对了解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CMM(曲线解剖M型)于二维彩色多普勒速度图像之上,将“M型曲线”放置于扫查切面内任意一段心肌,其取样线走向可为任意方向、任意形状,并可置于心肌壁中央,然后获得实时的二维彩色多普勒图像中扫查切面内所有心肌节段的舒缩运动时相信息,以及速度、运动幅度、加速度、能量及应力率等局域心肌功能指标。
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结台,给心肌缺血、心肌激动顺序及多节段心肌运动分析带来了新的手段。
近年开展的AQ(超声声学定量技术)、CK(彩色宝壁运动成像技术)技术可用于心内膜自动描记,方便的观察心脏室壁运动。
心脏超声软件也十分丰富。
有些高档次心脏彩超可以报告川多种心脏检测参数,对临床诊断各类心脏疾病极有价值。
腹部彩超除作其它腹部脏器检查外都装有丰富的产科软件,可方便的检出胎龄,从而准确方便地判定胎儿发育状况及报告、羊水指数及多项胎儿发育参数。
高档彩超,特别是三维彩超都装备了变频探头、宽频探头及超声CT软件,使图像更清晰更逼真,分辨率更强,临床应用更广泛。
今天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所显示的灰阶和彩色图像质量对体内流体(血液)的敏感程度均达到理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