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不起诉案件上升势头的自贡思考
当前我省不起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从 审查不起诉案件的证据看 , 四) 增强 了证据意 识。 各地在办理不起诉案件时 , 增强了证据意识、 质量 意识 、 风险意识 , 采取了对符合绝对不起诉 、 存疑不起 诉条件的案件原则上作撤案处理 , 对符合相对不起诉
业务实践
青海检察
煎
从我省近年来办理的不起诉案件情况看 , 各级检 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办理不起诉案件 中根据个案实际 , 认真贯彻《 最高人 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 中贯彻宽 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的若干意见》 坚持全面把握、 。 区
( ) 二 从被 不起 诉人 看 , 初犯 、 对 未成 年人 ( 在 包括
为避免无罪案件而作不起诉处理 ; ) ( 遗漏犯罪事实而 3 作相对不起诉。 如在贪污、 挪用公款等案件中, 由于遗
漏部分贪污、 挪用数额 , 将数额巨大认定为较大而作 相对不起诉处理 。
( 混 淆 了三种 不起 诉 的 适 用条 件 , 致 适 用 法 三) 导
见, 并允许群众旁听。 通过公开审查 , 增强了办案的透
了相对 不起 诉 处理 。
主要显现出两个特点 : 一是相对不起诉案件量较 大、 比例较高 ; 二是存疑不起诉分布地区较少但 比例 也较高。
运用 不 起诉 权 的主要 特 征 : ( ) 审查起 诉 的全部 案 件 而言 , 一 就 不起 诉 案件 比
例还是小的。各地都在努力地控制不起诉 , 其原 因一
见 ,对三种不起诉案件均 由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 , 可
谓慎之又慎。 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级院对不起诉 的谨慎 态度 , 另一方面也是为防止滥用不起诉权建立 的自我 约束机制。 ( 试行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 , 六) 注重不起诉案件 的社会效果。 部分地区公诉部门积极试行不起诉案件 公开审查制度 , 对拟作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充分听取犯 罪嫌疑人 、 被害人 和侦查机关( 门) 部 对案件 处理 的意
论述不起诉制度

论述不起诉制度引言:法律的实施是一种国家治理的基础,法律的适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司法手段,旨在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追诉和惩罚,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重点案件的处理,以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本文将对不起诉制度进行论述,分析其背景、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发展的方向。
一、背景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司法改革措施,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我国法治建设正处于初步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于打击犯罪行为和保护人民权益的追求也日益迫切。
针对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追诉力过强、司法资源浪费等,引入不起诉制度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目的不起诉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和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
通过对案件的审查和侦查,可以筛选出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案件,避免对无罪之人的错误追诉和冤假错案的发生,保证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不起诉制度可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用于查办重点和复杂案件,提高司法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特点1. 程序性:不起诉制度是一个程序性措施,依据国家法律规定,依据证据和事实进行案件审查和侦查。
在案件审查和侦查过程中,要依法查明事实,确定证据,确保案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独立性:不起诉决定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独立作出,不受他人干预和影响。
这样可以确保决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决策受到利益和压力的干扰。
3. 适用范围广:不起诉制度适用于各类刑事案件,不论罪行大小。
只要符合不起诉条件,即可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减少了对特定罪行的追诉,有利于保证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案件审查调查的公正性。
四、存在的问题虽然不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判别标准不明确:不起诉制度中的一些评判标准仍然存在模糊、曖昧甚至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导致决策结果的不一致性。
四川省自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决定-

四川省自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决定正文:----------------------------------------------------------------------------------------------------------------------------------------------------自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决定(2018年6月15日自贡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为了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以下简称两法衔接)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法治自贡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市实际,作出如下决定:一、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移送,同时将案件移送书及有关材料目录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并抄送。
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发现可能涉嫌犯罪的,可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引导取证,符合刑事立案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案件调查报告、涉案物品清单、相关行政认定意见等有关材料。
二、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受理并出具书面回执。
公安机关受理后认为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对受理的案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作出不予立案决定或者撤销案件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案卷材料退回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并书面说明理由,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立案后,依法提请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检验、鉴定、认定等协助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刑事案件高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刑事案件高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作者:余庆华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09期城固县位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居于汉中盆地中部,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350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
近年来,该县刑事案件发案数居高不下,给政法各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笔者试就该县刑事案件高发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找到遏制其上升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2012年1月至12月,该县检察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73件248人,同比分别上升8.3%、12.3%。
2013年1月至12月,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87件279人,案件数同比上升8.3%,人数同比上升12。
5%。
今年1月至10月,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59件235人,案件数和人数同比均上升6.2%。
从以上数据及具体的犯罪类型等方面分析,目前该县刑事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犯罪类型主要表现为故意伤害犯罪、盗窃犯罪、诈骗犯罪、交通肇事犯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数量剧增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为主,另外交通肇事案上升也占到了一定比例。
二是做案成员的主体明显,多为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员,且犯罪呈现低龄化。
如一起抢劫、寻衅滋事案中,四嫌疑人年龄最大的只有17岁,最小的仅14岁。
三是侵财犯罪不再“小打小闹”,自行车等价值低的财务不再是盗窃目标,价格高且容易销赃的电子产品成为盗窃的作案目标,诈骗几十万元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失衡的心理诱因导致社会矛盾多发乃至诱发刑事案件。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该县刑事案件高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法制观念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导致案件高发。
部分群众缺乏维权意识,不善于寻求援助或找不到诉求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时意气用事,由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
部分盗抢案件受害人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由于家长疏于管教,本人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辩识能力,自控意识差,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了犯罪道路。
关于不起诉的建议

关于不起诉的建议近年来,社会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司法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处理犯罪案件时,司法机构需要权衡各种因素,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不起诉可能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
本文就不起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在处理犯罪案件时,司法机构应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确保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如果案件中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不起诉是合理的选择。
例如,当目击证人的证词存在矛盾或不可靠时,不能单凭这些证词就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二、情节轻微、后果不严重在某些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可能属于轻微犯罪,且其后果对社会影响不大。
对于这类案件,司法机构可以考虑不起诉,而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交通违法行为,可以采取罚款、扣分等行政处罚措施,而不必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处理。
三、立案时效已过司法机构在处理犯罪案件时,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立案时效进行操作。
如果案件的立案时效已过,司法机构就无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这种情况下,不起诉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四、犯罪嫌疑人已赔偿或补偿受害人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后,积极主动地赔偿或补偿了受害人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司法机构可以考虑不起诉,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当然,这需要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真诚的,且赔偿或补偿的金额和方式足够满足受害人的合理需求。
五、犯罪嫌疑人有悔过表现在某些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能在犯罪行为后表现出了悔过的态度,积极改造自己。
对于这类情况,司法机构可以考虑不起诉,而采取其他方式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和引导。
例如,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接受心理辅导、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以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六、犯罪嫌疑人有重要的社会贡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可能具有重要的社会贡献。
如果对其提起公诉,可能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构可以考虑不起诉,以免因一己之私而损害整体社会利益。
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及完善的思考

不起诉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不起诉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立法和司法解释的不足。
二是检察机关内部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三是社会对检察机关的期望过高。
03
对不起诉制度完善的理论探讨
不起诉制度完善的必要性
适应司法改革的需求
不起诉制度是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的方式之一,随着司法改革的 深入,应对其进行完善以适应新的司法环境。
对不起诉制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当前对于不起诉制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
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合作,推动不起诉制度研 究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新兴问题,不断完善和发 展不起诉制度理论体系。
THANKS
感谢观看
2
不起诉制度是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的一种方式 ,也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3
不起诉制度包括酌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和附 条件不起诉等多种类型。
不起诉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不起诉制度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防止检察官滥用公诉权 而设立的。
在中国,不起诉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酌定 不起诉到现在的附条件不起诉等,不断完善。
提高司法效率
通过对不起诉制度进行完善,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司法 效率。
保障被害人的权益
完善不起诉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不 必要的伤害。
不起诉制度完善的理论基础
刑事诉讼理论
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完善其可以更好地 保障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司法独立原则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 独立行使公诉权,完善不起诉制 度可以更好地保障其独立性和公 正性。
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及完善的思考调研报告.doc

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及完善的思考_调研报告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及完善的思考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四款及第142条对不起诉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由于上级检察机关对不起诉有从严要求,加上受免予起诉权被取消的影响,一些基层检察院没有敢于大胆地行使这一权力,有些基层检察院甚至把很明显的不起诉案件也交付法庭审判,造成无罪判决案件和免于刑事处分案件增多,这于经济诉讼法则很不利,也不利于发挥检察机关应有的作用。
怎样看待不起诉权《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2款规定:“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据此,不难归纳出,所谓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或者经两次补充侦查尚未达到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决定。
所谓不起诉权,即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后作出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而终止诉讼的决定权。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的案件,鉴于该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具体情况,不将其交付审判和处以刑罚更符合诉讼经济的要求和政策目的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在权衡利弊后有决定不起诉的自由裁量权,也即原来的免予起诉权;2、经过侦查认为确实不构成犯罪而作出终止诉讼的决定权;3、人民检察院经过认真审查并提出补充侦查后,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决定暂不能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而作不起诉决定的职权。
不起诉,实质上是人民检察院对依法不应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或者不需要追究或无法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依法作出的一种终止诉讼的决定。
对我国有罪不起诉制度的反思

对我国有罪不起诉制度的反思
荣晓红
【期刊名称】《时代法学》
【年(卷),期】2007(005)004
【摘要】我国有罪不起诉制度在理论上认识不一致,执法实践中容易出现混乱,亟需对之进行深刻反思,找出不足,通过建立科学的有罪不起诉制度、健全相关刑法制度,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切实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荣晓红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北京,1007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
【相关文献】
1.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有罪判决证明标准适用情况的实证研究——兼谈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重构设想 [J], 李钢
2.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反思与构建 [J], 刘卉
3.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反思 [J], 董林涛;李广涛
4.无罪的快播与有罪的思维——“快播案”有罪论之反思与批判 [J], 刘艳红
5.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完善 [J], 董林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我国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适用的思考——充分合理行使不起诉裁量权

法律经纬对我国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适用的思考——充分合理行使不起诉裁量权□赵均锋(河南省淅川县人民检察院河南淅川474450)摘要目前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极不充分。
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监控体系的情况下,应当确立“充分合理适用不起诉裁量权”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不起诉裁量权适用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095-03酌定不起诉即不起诉裁量是我国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酌定不起诉权的充分合理行使,对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资源、保障人权、控制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出于对司法擅断的高度警惕和戒备,酌定不起诉权的行使存在适用范围狭窄、监控严密、运用不充分等现象,既不利于现时的司法,也不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不起诉裁量权的行使与制约这一对矛盾中,裁量权的制约固然重要,但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严密的监控体系的情况下,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充分合理行使应当予以重视和强调。
一、不起诉裁量权适用现状我国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监控的严密性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严密的监督制约体系,足可防范不起诉权的滥用。
这种严密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1.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不起诉制度《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可见,不起诉裁量权只能由检察委员会集体行使,而不能由检察长、办案人员个人决定,其权力行使主体的集体性很大程度上防范了不起诉权的滥用可能。
2.不起诉决定前的外部意见介入制度一是听取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意见制度。
刑诉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通过全面深入听取当事人意见,有助于检察机关公正、合理地做出不起诉或起诉决定。
不起诉裁量权的反思与构建——以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为视角

权 的关 系。有的学者认为 , 起诉裁量权与不起诉裁量 例如羁押 、 逮捕等 , 这些 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司法 资源 。 权 是 同一概 念 ,不起诉裁 量权 既可 以表 现为提起 公 通过检察官的不起诉 裁量权 , 可 以将一些情节轻微或 诉, 也可 以表现为不起诉 , 在此意义上 , 不起诉裁量权 者证 据欠缺 的犯罪 过滤 出去 , 实现案件分流 , 减轻审 也包含起诉裁量权 的含义 , 因为不起诉是一种例外处 判压力 。
一
、
不起诉裁量权 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起诉法定 主义是指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对于犯罪嫌
疑人必须及时开展犯罪侦查工作 ,侦查发现有足够犯 罪嫌疑的, 检察官应 当提起控诉。 起诉法定主义是在 国
( 一) 不起 诉 裁 量权 的 内涵
研究 不起诉裁量权 首先要厘清不起诉 裁量权 的 内涵 , 这里必须与起诉裁量权做一个 区分 。起诉裁量
2 0 1 3 年第 1 期
总第 1 1 3期
・
天 津 法 学
T i a n j i n L e g S c i e n c e
No . 1 Ge n e r a l No . 1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司 法理 论 与 实践 ・
不 起 诉 裁 量 权 的 反 思 与 构 建
义” 。 所谓起诉便宜主义 , 是指公诉方依据法律 的授权 , 查起诉 阶段 , 主要表现 为酌量不起诉 、 辩诉交易 和提 基 于刑事惩戒的 目的和权衡各种利益 ,对其所审查起 起公诉 , 在审判 阶段 , 表现为变更起诉 、 追加起诉 和撤
诉 的刑事案件 ,选择是否做出控诉 以停止刑事程序 的 回起诉翻 。 这是起诉裁量权的定义 , 这个定义在理论界
不起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的一种行为方式。
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的种类和条件、不起诉决定书的制作和送达以及对不起诉的制约和救济做了规定,基本上形成了我国比较完善的不起诉制度,这为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但不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不起诉的学理分类和适用条件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部门)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其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处罚,以及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不将犯罪嫌疑人诉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款、2款和第140条第4款的规定及司法实践情况看,不起诉有三种:绝对不起诉,指人民检察院对于案件符合法定情形时,必须作出的不起诉决定;相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依法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存疑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证据不足的案件,经过补充侦查,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依法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这三种不起诉的条件分别是:(一)绝对不起诉的条件,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款的规定,具体指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②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③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④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⑥其他法律规定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
从诉权角度讲,对这类案件,人民检察院或不具有诉权或诉权已经消灭。
因此,人民检察院只能作出不起诉决定而毫无酌定余地。
(二)相对不起诉,又称酌定不起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的规定,其条件具体涉及到多个刑法条款,适用该种不起诉的法定条件是:(1)犯罪情节轻微,①这里的犯罪情节是指定罪情节,既包括犯罪实施过程中的事实情况,也包括行为人犯罪前的一贯表现和犯罪后的态度;②人民检察院认为被不起诉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其犯罪情节轻微。
[暂缓不起诉问题思考探讨]不起诉
![[暂缓不起诉问题思考探讨]不起诉](https://img.taocdn.com/s3/m/a268ed5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4.png)
[暂缓不起诉问题思考探讨]不起诉暂缓不起诉制度,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公诉改革所推行的一项举措。
这一制度的推行,在法律界引起了一场较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对该项制度合理性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暂缓不起诉制度缺乏法律依据,同时,也违背了法定主义和平等原则。
而笔者认为,对于某些特殊群体所实行的暂缓不起诉制度,不仅可以充分地体现刑事政策,而且也可以更好地达到刑罚的目的。
这对于完善司法制度而言,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一、暂缓不起诉是对现代西方国家某些合理司法制度的借鉴。
起诉便宜主义是当代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实行的是法定主义为主,便宜主义为辅的起诉原则,但检察酌定权的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发挥检察机关打击犯罪与保护权益的双重功能。
而暂缓不起诉制度的实行可以更好地教育挽救偶然的失足者,特别是青少年违法者,发挥刑罚的教育功能。
源于英国、盛于美国的现代观护制度规定凡具有改恶从善的初犯、少年犯或者其他罪犯,均适用观护法规。
至1945年,美国各州均已建立少年观护制度。
现在,美国所有第一审法院均设有组织庞大的观护人办事处,其发展日益成熟,对少年被告观护的考察期也相应从法院审判阶段提前至检察起诉阶段。
借鉴国外少年观护制度,对处于懵懂状态的青少年犯,试行暂缓不起诉,给其创造了反省过去、积极悔改、把握命运,争取从轻处罚的机会,发挥他们自我矫正的主观能动性,无疑会对完善我国青少年司法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暂缓不起诉是一种有益的司法探索。
暂缓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针对某些应当起诉的案件,本着预防、挽救、教育、感化与打击并举的原则,考虑到公共利益,体现刑事政策和案件自身条件,对一些特殊群体在一定考验期限内,不作处理,期满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起诉或不起诉决定的一项制度。
暂缓不起诉不是一个程序上的终局性处理决定,在考验期满后,它有可能导致不起诉,亦有可能起诉,因此它只是阶段性的处理结果。
这里所指的案件是包括哪些构成犯罪,但经法院审理最终判决免刑或仅判罚金的。
不起诉制度论文: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及发展初探

不起诉制度论文: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及发展初探我国现行检察制度下的不起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它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其行使的好坏事关检察机关的威信和法律的公平正义。
如何使不起诉制度存在的不足得到完善,确保不起诉权的正当、充分行使,笔者就我国的不起诉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及对不起诉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不起诉制度虽然是刑事诉讼中起诉阶段的一个制度,却深刻体现了刑事诉讼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理解其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对不起诉制度的改革方向指明方向。
1、不起诉制度具有诉讼经济效益价值。
诉讼效益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也就是指必须使刑事诉讼的操作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使司法资源的投入和消耗降低,同时使大量刑事案件较快地得到处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国家财力比较紧张,司法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司法活动的需要,这就要求法律程序应尽量缩小诉讼成本而达到最大诉讼效益。
不起诉制度则体现了诉讼经济原则。
不起诉制度使不必要或者不应当进入诉讼程序的刑事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终结,从而减化了刑事诉讼程序。
可以使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更为严重的刑事案件的起诉和审判中去,以提高诉讼质量和诉讼效率。
2、不起诉制度符合刑罚个别化的刑事理论,有助于刑罚功能的实现。
传统刑法注重刑罚的报应功能,刑罚强调报复和惩罚,突出刑法对犯罪实行特殊预防的作用,而单一地采取罪刑相适应原则,有罪必罚,罪罚相当;现代刑法,刑罚的重心已由犯罪转移到犯罪人。
刑罚的个别化,是指适用刑罚时注重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防止犯罪人再犯罪为宗旨,刑罚已不是回顾已然的犯罪而是前瞻未然的犯罪的手段,而是以预防犯罪和再犯罪为其重要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起诉制度更有助于刑罚实现功能。
3、不起诉制度符合国际上“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趋向,有利于我国严打整治斗争的顺利开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对不起诉制度的看法及完善的思索

对不起诉制度的看法及完善的思索对不起诉制度的看法及完善的思索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四款落第142条对不起诉作出了详细规则。
但由于下级检察机关对不起诉有从严要求,加上受免予起诉权被取消的影响,一些基层检察院没有勇于大胆地行使这一权利,有些基层检察院甚至把很清楚的不起诉案件也交付法庭审讯,形成无罪判决案件和免于刑事奖励案件增多,这于经济诉讼规律很不利,也不利于发扬检察机关应有的作用。
怎样看待不起诉权《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则:“关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然以为证据缺乏,不契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议。
”《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2款规则:“立功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则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议。
”“关于立功情节细微,依照刑法规则不需求判处刑罚或许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议”。
据此,不难归结出,所谓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许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以为立功嫌疑人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则的不清查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许立功嫌疑人立功情节细微依法不需求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或许经两次补充侦查尚未到达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停止审讯的决议。
所谓不起诉权,即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后作出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停止审讯而终止诉讼的决议权。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关于立功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立功的案件,鉴于该立功嫌疑人立功的详细状况,不将其交付审讯和处以刑罚更契合诉讼经济的要求和政策目的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在权衡利害后有决议不起诉的自在裁量权,也即原来的免予起诉权;2、经过侦查以为确实不构成立功而作出终止诉讼的决议权;3、人民检察院经过仔细审查并提出补充侦查后,依然以为证据缺乏,理想不清,决议暂不能统一功嫌疑人提起公诉而作不起诉决议的职权。
不起诉,实质上是人民检察院对依法不应清查立功嫌疑人刑事责任,或许不需求清查或无法清查立功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依法作出的一种终止诉讼的决议。
关于不起诉的建议

关于不起诉的建议关于不起诉的建议:一、加强证据收集与审查1. 为了确定是否起诉,应加强案件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工作。
对于案件中的关键证据,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可信度。
2. 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电话录音等,获取更多的证据,以便在不起诉决定中能够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3. 在证据审查过程中,要注重遵循程序规定,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对于非法获取的证据,应及时排除。
二、注重案件性质与社会影响评估1. 在决定是否起诉时,需要综合考虑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考虑采取非诉方式解决,以减轻司法资源压力。
2.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背景和社会影响的案件,需要审慎评估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影响,避免因个别案件的处理方式引发社会不稳定。
3. 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区分不同案件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精确施策。
三、采取适当的教育与预防措施1. 对于一些初犯或轻微违法行为的当事人,可以考虑采取教育与预防措施替代起诉。
通过教育和帮助,引导其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防止再次犯罪。
2. 建立健全的社会矫正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违法犯罪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
3. 针对一些特定群体,如未成年人犯罪、精神病人犯罪等,应加强预防工作,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帮助,尽量避免其参与犯罪活动。
四、加强司法公正与透明度1. 在不起诉决定中,应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增加公众对不起诉决定的了解和认同,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2. 建立健全的不起诉决定制度和程序,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加强内部审查和监督,防止不起诉决定的滥用和乱用。
3. 鼓励社会各界对不起诉决定进行监督和评议,及时纠正不当的决策,保障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1. 在不起诉决定中,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与沟通,确保不同部门的行动一致,形成合力,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不起诉制度的变化趋势

不起诉制度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不起诉制度在很多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治化倾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法治,不起诉制度也逐渐被纳入法治的范畴,实现了对司法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
立法机构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明确了不起诉的条件和程序,使其有法可依,确保不起诉决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有效行使检察权:随着法治意识的提高,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制度中的作用逐渐凸显。
检察机关不仅负责对犯罪嫌疑人的起诉,也要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进行不起诉裁决。
这使得不起诉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强调社会和解:不起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社会和解,鼓励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或社会组织进行调解达成和解协议。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对犯罪问题的综合考虑,力图找到更加灵活和多元的解决方式,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4. 加强程序保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不起诉制度中加强了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
例如,加强取证程序、提供法律援助等,确保在不起诉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和权益平衡。
总体而言,不起诉制度的变化趋势是朝着法治化、有效行使检察权、强调社会和
解和加强程序保护四个方面发展的。
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司法公正、增加法治效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中不起诉制度的思考

关于我国刑事诉讼中不起诉制度的思考
张映雪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2)006
【摘要】在中国语境中,真正反映起诉裁量的是酌定不起诉制度.我国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制度运行实践中处境尴尬.要摆脱如此困境,制度上的保障和改变是必要的,作为决定不起诉主体的检察机关也应当转变观念,使每一个不起诉决定的作出都是建立在对案件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和吸收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基础仍是立足现实.要完善不起诉制度,必须使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不起诉制度可以真正建筑于人权保障的基石上.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张映雪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72
【相关文献】
1.对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权"的思考 [J], 冉军
2.关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审前羁押问题的思考 [J], 孙岩;毛丹
3.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再思考 [J], 赵堃
4.辩诉交易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适用的辩证思考 [J], 张慧欣
5.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的思考 [J], 白军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内部制约机制 提高免诉案件质量

加强内部制约机制提高免诉案件质量
李广来
【期刊名称】《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凡需要提起公诉或者免予起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这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一项职权。
免予起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创举。
正确理解和健全免予起诉制度,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对提高免予起诉案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李广来
【作者单位】上海市检察院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加强基层检察院案件质量管理 [J], 曾璟
2.对加强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的思考 [J], 黄治文
3.改变免诉过宽严格免诉标准之我见 [J], 薛连清;顾继鸣
4.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努力提高检察队伍素质——访杨浦区检察院检察长唐周绍[J], 张玥;宏观
5.完善农行内部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监审工作水平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遏制不起诉案件上升势头的自贡思考
作者:刘亚非曾静杨驰
来源:《现代世界警察》2017年第07期
编者按:近年来,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公安分局全面深化“警务运行机制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和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作为法制监督、服务的切入点,多措并举,有力推动了全局执法办案质量的提升,被评为“全省2015年度执法质量考评县级公安机关优秀单位”。
然而,当本刊编辑向该局了解他们提升执法办案质量的具体做法时,他们却表示分局近年来不起诉案件呈上升势头,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撰文回顾真实案例、分析不起诉案例的成因、提出解决对策。
这种实事求是、勇于自我剖析、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执法办案质量推进工作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进行,也必然会收获丰硕成果。
从两起不起诉案件说起
案例一:
2013·12·17华西能源被盗案
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公安分局板仓派出所接华西能源员工报警称,2013年12月17日,有人在收购废弃油漆桶时趁机偷走了15桶油漆,被公司员工发现后逃离现场。
板仓派出所立即立案侦查,犯罪嫌疑人甘某、杨某被抓获。
经讯问,犯罪嫌疑人交代了以下犯罪事实。
甘某自2013年7月起,多次利用回收废旧油漆桶的机会,盗窃该厂各类油漆、稀料40余桶,并低价卖给内江人杨某,涉案金额一万余元。
后高新区公安分局将本案移送审查起诉。
在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杨某进行讯问时,杨某突然翻供。
检察院遂将本案退回补充侦查。
高新区公安分局补充侦查重报。
但检察机关仍然认为高新区公安分局认定的杨某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现有证据不能认定杨某在本案中明知油漆是盗窃犯罪所得而予以收购,不符合起诉条件。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决定对杨某不起诉。
案例二:
2014·7·19王某被敲诈勒索案
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公安分局接王某报警称,其因合伙人邓某的债务问题,被付某及其同伙非法拘禁和敲诈勒索。
高新区公安分局遂立案侦查,付某主动投案,其他犯罪嫌疑人均被抓获。
2014年7月15日21时许,犯罪嫌疑人付某等人得知其债务人邓某回家后,便纠集同伙找邓某讨债。
当他们得知部分借款被邓某用于向被害人王某支付利息时,遂以商谈债务偿还为由要邓某将王某骗至一处停车场。
付某等人尾随至此,强行拉开其驾驶的英菲尼迪轿车车门并将其拖下车,带至杨某的家庭茶坊内。
邓某按照付某的授意,将借款的去向指向王某。
最后王某被迫拿出30万元存款、一套价值70余万元的住房以及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英菲尼迪轿车用于偿还邓某债务。
被害人王某被限制人身自由长达23小时,被敲诈勒索财物总计价值约131万元。
土地证过户到杨某名下,付某等人也对其他涉案财物进行了分配。
在检察院讯问犯罪嫌疑人杨某时,杨某拒不交代其犯罪事实。
后检察院两次将此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高新区公安分局也两次将此案补查重报。
但是,检察机关最终还是认定杨某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证明杨某主观上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掩饰、隐瞒,不符合起诉条件。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决定对杨某不起诉。
两起不起诉案件的共性
一是不起诉的原因同属检察机关因证据不足不起诉。
二是均系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案件。
三是均以犯罪嫌疑人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移送起诉。
四是均在口供上遭遇“滑铁卢”。
华西能源被盗案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但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时翻供,导致公安机关的讯问材料未被检察机关采信;王某被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杨某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在讯问中一直不正面回答民警的提问,公安机关没有取得有价值的口供,导致检察机关先后退补两次,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有说服力的新证据。
五是围绕检方补充侦查提纲开展工作不到位,退补效果不理想。
由于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没有把握住战机,加之一些条件的灭失,如两名犯罪嫌疑人都是取保候审,华西能源被盗案的犯罪嫌疑人杨某被取保候审后,未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考察,致使被取保候审人一定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
办案部门无法联系到被取保候审人配合开展续侦工作,无法取得新的证据材料。
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有通话记录,存在串供、妨碍司法程序的可能性,公安机关无法印证。
不起诉案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原因一:考虑打击处理任务和排名过多,客观上造成移送起诉标准降低。
近年来,部分办案单位为了完成考核打击处理任务降低移诉标准,某种程度上导致办案质量下滑。
这类情况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故意伤害、开设赌场等案件中表现尤为突出。
上述两起不起诉案件均是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移诉的。
原因二:案件侦办忙乱粗糙,争办“铁案”“精品案”意识不强。
个别民警对案件取证不及时,办案存在拖拉、推诿等现象,在办理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中,材料搜集不够深入、全面、细致,没有抓住重点,没有与相关人员的调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证据锁链,导致证据不足,造成案件无法提请起诉,功亏一篑。
原因三:年轻民警办案经验不足。
由于高新区公安分局侦查部门和派出所从事执法办案的新警较多,办案经验不足,对公安机关办案流程熟悉程度不够,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熟练运用还很机械。
特别是对关键性证据的搜集、甄别、固定能力明显不到位。
华西能源被盗案中,对犯罪嫌疑人杨某的讯问过程没有同步录音录像,导致对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等证据固定不力,以至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之后,犯罪嫌疑人翻供,无法起诉。
原因四:法制部门监督整改不力,沉积执法办案“顽疾”。
移送起诉中“证据不足”的案件有些本该直接释放犯罪嫌疑人的,却将犯罪嫌疑人进行取保候审作为处理结案方式。
有的案件在侦查机关搜集到的证据达不到移送起诉标准或难以认定时,办案人员认为如果检察院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还可以退补,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件会有转机。
对于各方关注的案件,办案单位往往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移送起诉。
而法制部门也“网开一面”,存在监督不力的情况,没有围绕易产生执法问题环节开展经常性治理,也未能及时督促办案部门整改执法突出问题,防止不起诉等执法质量问题发生。
遏制不起诉案件上升的建议
一、主动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对于重特大、疑难刑事案件,法制部门要提前介入,及时了解案情,运用法律研究处理办法,指导办案单位(部门)补齐相关证据,切实保证案件办理质量,为侦查破案、惩处违法犯罪提供法律支撑,为实战执法服务。
要积极构建适应实战需求的执法培训体系,以开展旁听庭审、模拟法庭培训、专家授课等方式,使办案民警迅速适应庭审实质化的新常态、新要求,强化依法规范取证,提升侦查办案质量。
同时,强化与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力度,对重大、疑难、敏感案件由检察院、法院先期介入,指导办案,形成工作机制,有效防止上述案件在实体、程序方面出现瑕疵和问题。
二、针对执法质量短板,全面规范民警执法执勤行为。
在王某被敲诈勒索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始终未能交代其主观故意性。
对付异常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要讲究讯问策略,有针对性地制订讯问提纲,灵活运用语言技巧,采取多种沟通策略,刚柔并济,通过加大讯问力度,打开讯问僵局,获取必要的嫌疑人供述,改变被动局面。
在华西能源被盗案中,由于在讯问过程中未同步录音录像,导致犯罪嫌疑人杨某翻供后,没有其他强有力的证据锁定其犯罪事实,最终无法起诉。
因此,落实讯问犯罪全程录音录像制度,才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达到打击犯罪的目的。
三、打破思维惯性,转变工作思路,认真克难攻坚。
王某被敲诈勒索案中,高新区公安分局按照检察机关的要求进行了两次补充侦查工作。
在第一次退补期间,分局对犯罪嫌疑人杨某再次进行了讯问,从其交代来看,其并不知道被害人王某来到茶坊是否自愿,也不知道付某与王某之间有债权债务关系。
检察机关认为分局第一次补充侦查仍未能排除杨某知道付某与王某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需要进一步查证。
但第二次补充侦查仍然没有达到检察机关认为可以起诉的标准。
因此,办案民警要紧紧围绕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依法规范操作,掌握工作方法和策
略,强化案件调查取证,严格对案件证据的甄别审核,做到“事实清、证据实”,把案件办成“铁案”。
四、强化“两统一”,法制部门把好移送起诉审核、出口关。
发挥法制部门审核把关作用,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水平和执法办案质量。
针对办案过程中的易出问题环节,案件侦查终结后,经法制部门审核,分管法制的局领导审批后再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加强监督考评,坚持执法月查、专项检查等机制,完善法制预警、约谈问题突出所队、倒查通报问责等机制,提升民警执法办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