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 清晰实用

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 清晰实用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清晰实用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汇总与清晰实用一、引言高中物理作为理科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们接触自然科学的第一步,也是理解世界的窗口。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掌握经典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经典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汇总高中物理22个经典模型,并探讨它们的清晰实用之处。

二、运动学1. 位移、速度、加速度模型位移、速度、加速度是运动的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解释各种日常运动现象。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这个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受力的情况,进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解释了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引力现象。

4.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让我们能够准确预测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5.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模型适用于空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计算各种投掷运动。

6.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受力的情况,解释了各种圆周运动中发生的现象。

7. 谐振谐振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谐振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让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谐振的特性。

三、动能和势能8. 动能与势能转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为我们解释各种能量转化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9. 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模型说明了在某些力场内,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个规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动力学计算中。

四、波动10. 机械波机械波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机械波的传播规律,解释了声音、水波等机械波的传播特性。

1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模型适用于介质中光的传播规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路径。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高中物理中有许多经典的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物理世界的运作原理。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的24个经典模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吧!1.单摆模型:单摆模型用来研究摆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它包括一个质点和一个细线,可以通过改变细线长度或质点的质量来研究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平抛运动模型:平抛运动模型用来研究水平投掷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它假设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

可以通过改变初速度和仰角来研究物体的落点和飞行距离。

3.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模型认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了物体受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受力,m表示物体质量,a表示物体加速度。

5.牛顿第三定律模型:牛顿第三定律模型表明对于每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等大反向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力的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阻力模型:阻力模型用来研究运动物体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与速度和物体形状有关,在物体运动时会减小其速度。

7.功率模型:功率模型描述了物体转化能量的速度和效率。

它等于功的大小除以时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能量的转变和利用。

8.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描述了热量在物体间传递的过程。

它通过研究热导率和温度差来解释热量传递的速率和方向。

9.摩擦力模型:摩擦力模型用来描述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滚动时的相互作用。

它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可以通过摩擦力模型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10.力矩模型:力矩模型用来研究物体旋转的平衡和加速度。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M=rF,其中M表示力矩,r表示力臂,F表示作用力。

11.浮力模型:浮力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力。

它的大小等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推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和船只的浮力原理。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自然现象。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模型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它包括了三条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运用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2. 牛顿力学模型牛顿力学模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其中包括了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内容。

通过使用牛顿的运动定律和力的概念,我们可以解决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3. 弹簧振子模型弹簧振子模型是描述弹簧振动的重要模型。

它包括了弹簧劲度系数、振动周期和频率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弹簧的振动特性。

第二部分:电磁学模型1.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描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包括了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和计算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描述了磁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其中包括了洛伦兹力和磁感应强度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磁场对物体的作用力。

3.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描述了磁场变化对电荷的影响。

其中包括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由磁场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

第三部分:光学模型1. 光的几何模型光的几何模型描述了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其中包括了折射定律、焦距和成像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光的传播路径和成像特性。

2. 光的波动模型光的波动模型描述了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其中包括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双缝干涉等概念。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和计算光的波动特性和干涉衍射效应。

第四部分:量子力学模型1. 波粒二象性模型波粒二象性模型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重要模型。

高中物理常考18个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常考18个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常考18个模型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力或受力平衡。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
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施加在彼此
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转动定律:物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几何形状有关。

5.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量等于所受的合外力作用时间的
积分。

6. 守恒定律:系统总动量、总能量、总角动量守恒。

7. 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势能与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8. 功与功率: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积分,功率是功对时间的导数。

9. 简单谐振动:物体做周期性的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Acos(ωt+φ)。

10. 阻尼振动:物体在阻力作用下的振动,振动幅度逐渐减小。

11. 受迫振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振动频率为外力频率。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变化等于热量传递和功对系统做的功之和。

13.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自发地流向高温物体,热力学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14. 热力学循环:在热源与冷源之间循环进行的过程,包括卡诺循环、斯特林循环等。

1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为压强,V为体积,n为物质量,T为温度,R为气体常数。

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规律:等压过程、等体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

17. 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波动性,干涉是光的波峰和波谷叠加的结果,衍射是光通过小孔或物体边缘后发生弯曲和扩散。

18. 电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容器电路、电感器电路、交流电路等。

高中物理模型汇总

高中物理模型汇总

高中物理模型汇总大全模型组合讲解——爆炸反冲模型[模型概述]“爆炸反冲”模型是动量守恒的典型应用,其变迁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炮发炮弹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弹簧两端将物块弹射将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能;核衰变时将核能转化为动能等。

[模型讲解]例. 如图所示海岸炮将炮弹水平射出,炮身质量(不含炮弹)为M ,每颗炮弹质量为m ,当炮身固定时,炮弹水平射程为s ,那么当炮身不固定时,发射同样的炮弹,水平射程将是多少?解析:两次发射转化为动能的化学能E 是相同的。

第一次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炮弹的动能;第二次化学能转化为炮弹和炮身的动能,而炮弹和炮身水平动量守恒,由动能和动量的关系式m p E k 22=知,在动量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质量成反比,炮弹的动能E mM M mv E E mv E +====2222112121,,由于平抛的射高相等,两次射程的比等于抛出时初速度之比,即:mM Mv v s s +==122,所以m M M s s 2+=。

思考:有一辆炮车总质量为M ,静止在水平光滑地面上,当把质量为m 的炮弹沿着与水平面成θ角发射出去,炮弹对地速度为0v ,求炮车后退的速度。

提示:系统在水平面上不受外力,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炮弹对地的水平速度大小为θcos 0v ,设炮车后退方向为正方向,则mM mv v mv v m M -==--θθcos 0cos )(00,评点:有时应用整体动量守恒,有时只应用某部分物体动量守恒,有时分过程多次应用动量守恒,有时抓住初、末状态动量即可,要善于选择系统,善于选择过程来研究。

[模型要点]内力远大于外力,故系统动量守恒21p p =,有其他形式的能单向转化为动能。

所以“爆炸”时,机械能增加,增加的机械能由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

[误区点拨]忽视动量守恒定律的系统性、忽视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对性、同时性。

[模型演练]( 物理高考科研测试)在光滑地面上,有一辆装有平射炮的炮车,平射炮固定在炮车上,已知炮车及炮身的质量为M ,炮弹的质量为m ;发射炮弹时,炸药提供给炮身和炮弹的总机械能E 0是不变的。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高中物理领域有许多经典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

以下是高中物理中的24个经典模型。

1.质点模型:物理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将物体简化为一个几乎没有大小的点,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学性质。

2.弹簧模型:用来研究弹簧和弹性体的力学性质,它可以模拟很多弹性形变的现象。

3.质点弹簧模型:结合了质点和弹簧模型,用于研究弹簧振动和简谐振动的性质。

4.轨迹模型:用来描述运动物体的路径,常用的轨迹有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

5.平衡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力学性质,如平衡条件、平衡位置等。

6.载体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在载体上的运动,常用的载体有斜面、轨道、绳子等。

7.力模型:用来描述物体受到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拉力等。

8.力矩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围绕固定点转动的性质,描述物体受到的力矩和力矩平衡条件。

9.阻力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如空气阻力、水阻力等。

10.平衡力模型:用来描述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达到平衡的条件,如平衡力的合成和分解。

11.载荷模型:用来研究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如悬链线、横梁等。

12.动力模型: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学性质,描述物体的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13.动能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能量和能量转化规律,包括动能和动能守恒定律。

14.位能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势能和势能转化规律,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15.电路模型:用来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在电路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

16.磁场模型:用来描述磁场和磁力在磁场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如磁场线、磁感应强度等。

17.光学模型:用来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光学现象,如几何光学模型、波动光学模型等。

18.波动模型:用来研究波的传播和波动性质,包括机械波、电磁波等。

19.音响模型:用来研究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如声音的频率、波长、音强等。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虽然说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但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内容归纳一下就是一些模型。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经典阶梯模型,供参考。

1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
生热等问题.
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
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
性和时空联系.
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
临界问题).
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
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归纳_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归纳_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归纳_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归纳高中物理的绝大部分题目都是有原始模型的,考生需要时刻总结归纳这些模型,掌握物理常见模型,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力学常见物理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

“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

“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

“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

【电磁学常见物理模型】“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

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

“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

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度、力能角度。

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

“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

想提高物理考试成绩,基础一定要掌握的牢。

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听课很吃力,主要是因为前面落下了很多内容。

因此,请做好预习工作,在这一点上,不要学班里的学霸们,他们不预习,是因为他们考点掌握的很牢固了。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

高中物理经典解题模型归纳高中物理24个经典模型1、"皮带"模型: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2、"斜面"模型:运动规律.三大定律.数理问题.3、"运动关联"模型: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4、"人船"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数理问题.5、"子弹打木块"模型: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数理问题.6、"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7、"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8.电磁场中的"双电源"模型:顺接与反接.力学中的三大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9.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耳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10、"平抛"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11、"行星"模型: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12、"全过程"模型: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全过程整体法.13、"质心"模型:质心(多种体育运动).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14、"绳件.弹簧.杆件"三件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15、"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16、"追碰"模型:运动规律.碰撞规律.临界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17."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18.远距离输电升压降压的变压器模型.19、"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用.20、"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21、"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22、"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23、"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24、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力能角度.高中物理11种基本模型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完整版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完整版高中物理模型总结

1、追及、相遇模型火车甲正以速度v1向前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前面距甲 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马上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快度 a 应满足什么条件?(v1v2 ) 2故不相撞的条件为 a2d2、传达带问题1.( 14 分)以以以下图,水平传达带水平段长L =6米,两皮带轮直径均为D=0.2 米,距地面高度 H=5 米,与传达带等高的圆滑平台上有一个小物体以v0=5m/s 的初速度滑上传达带,物块与传达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g=10m/s2,求:( 1)若传达带静止,物块滑到 B 端作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 S0。

( 2)当皮带轮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物体平抛运动水平位移 s;以不一样样的角速度ω值重复上述过程,获得一组对应的ω, s 值,设皮带轮顺时针转动时ω>0,逆时针转动时ω<0,并画出 s—ω关系图象。

解:( 1)s0v1t v12hg1( m)110rad / s( 2)综上 s—ω关系为:1070rad / s770rad / s2.( 10 分)以以以下图,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安装有水平传达带,用水平传达带传达工件,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水平传达带以恒定的速率v2m/ s 运送质量为的工件,工件都是以v01m / s的初速度从A 地点滑上传达带,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2 ,每当前一个工件在传达带上停止相对滑动时,后一个工件马上滑上传达带,取g10m / s2,求:(1)工件滑上传达带后多长时间停止相对滑动(2)在正常运转状态下传达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3)在传达带上摩擦力对每个工件做的功(4)每个工件与传达带之间因为摩擦产生的内能解:(1)工作停止相对滑动前的加快度a g2m / s2①由 v t v0at 可知: t v t v02 1 s②a2( 2)正常运转状态下传达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s vt20.5m 1m③(3)W 1 mv2 1 mv21(2212)J④2202( 4)工件停止相对滑动前相关于传达带滑行的距离s vt (v0t1at 2 )2(1122 )m(10.75)m0.25m ⑤22E内fs mgs⑥3、汽车启动问题匀加快启动恒定功率启动4、行星运动问题[例题1] 如图6-1 所示,在与一质量为M,半径为R,密度均匀的球体距离为 R 处有一质量为 m的质点,此时 M对 m的万有引力为 F1.当从球 M中挖去一个半径为 R/2 的小球体时,剩下部分对 m的万有引力为 F2,则 F1与 F2的比是多少?5、微元法问题微元法是解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

高中物理力学44个模型物理力学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力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下面将介绍高中物理力学中的44个模型,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力学知识。

1.质点模型:假设物体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位置。

2.运动学模型: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3.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不断改变的直线运动。

5.抛体模型:研究物体抛出后在重力作用下的轨迹运动。

6.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定律。

7.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定律。

8.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9.惯性系模型:描述物体的力学规律需要建立的参考系。

10.非惯性系模型:在非惯性系中描述物体的力学规律需要引入惯性力。

11.作图模型:通过绘制物体受力情况的示意图来帮助分析解题。

12.叠加原理模型: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合力来简化分析。

13.平衡模型:研究物体所受力使合力为零的情况,包括静平衡和动平衡。

14.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受力大小成正比的物理模型。

15.胡克定律模型:描述弹簧弹性力与伸长(压缩)长度成正比的定律。

16.重力模型: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

17.动力学模型:研究物体受到的力对其运动状态的影响。

18.动能模型: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9.势能模型: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0.机械能守恒模型:封闭系统机械能总量在没有非弹性碰撞的条件下保持不变。

21.动量模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22.动量守恒模型:封闭系统内动量总量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不变。

23.质心模型:多个物体的质心位置与各物体质量与位置的加权平均值。

高中物理24个模型总结电子版

高中物理24个模型总结电子版

高中物理24个模型总结电子版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模型是理解物理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这些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物理现象,并且可以帮助他们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

这篇文章将总结高中物理课程中的24个重要模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概念。

1. 等速直线运动模型在物理学中,等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情形。

当一个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移动时,我们可以使用等速直线运动模型来描述其位置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根据这个模型,物体的位移与其速度成正比,速度大小不变。

2. 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是物理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其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就可以用自由落体模型来描述。

根据这个模型,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垂直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速度不断增大。

3.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个模型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平衡关系非常重要。

4.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运动的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力成正比。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推断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5.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向第一个物体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这个模型对于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6. 弹簧振子模型弹簧振子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振动系统,它由固定在一端的弹簧和一个连接在另一端的物体组成。

根据弹簧振子模型,振子的振动频率与弹簧刚度和振子的质量有关,可以用简谐振动的理论来描述。

7. 阻尼振动模型阻尼振动是指振动系统受到阻尼力的影响,振动幅度逐渐减小的运动。

根据阻尼振动模型,振动系统的振动幅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受到阻尼系数的影响,阻尼系数越大,振动幅度减小得越快。

8. 复式电路模型复式电路是由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组成的电路系统,根据复式电路模型,可以分析交流电路中各种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流、电压的关系。

高中物理最全模型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最全模型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最全模型归纳总结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众多物理模型,这些模型为我们解释自然现象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中最常用的模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在车上突然刹车时会向前倾斜。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合力以及其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划船时推水就能向后移动。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引力的方向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椭圆轨道和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热力学模型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气体过程中计算温度、压强和体积的变化。

2. 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用于描述热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的过程。

它遵循热量自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规律。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触摸金属杯时会感觉更冷。

3. 热辐射模型热辐射模型用于解释物体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热量。

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而产生的电磁波辐射。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太阳能的产生和传递。

第三部分:电磁学模型1. 静电模型静电模型用于描述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电荷的性质,带电物体可能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何我们的头发梳理之后会挑起纸片。

2. 电流模型电流模型用于描述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

根据导体的电阻和电压差,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知识点总结一、板块模型的基本概念。

1. 板块模型组成。

- 板块模型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滑块(可视为质点)和木板组成。

滑块和木板之间存在着摩擦力等相互作用,并且它们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这个平面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存在摩擦力。

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在板块模型中,我们既可以单独选取滑块或木板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将滑块和木板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往往需要分别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当整体的外力情况比较明确,且不涉及它们之间的内部摩擦力做功等问题时,可以采用整体法。

二、受力分析。

1. 滑块的受力。

- 滑块受到重力G = mg(其中m为滑块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 如果滑块在木板上滑动,它受到木板对它的摩擦力。

当滑块相对木板滑动时,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μ 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滑块与木板间的正压力(在水平面上N = mg)。

如果滑块有相对木板运动的趋势但未滑动,则受到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求解,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 木板的受力。

- 木板同样受到重力G'=M g(M为木板质量)。

- 它受到滑块对它的摩擦力,大小与滑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方向相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如果木板放在水平面上,还受到水平面的支持力F_N=(m + M)g(整体法分析时),若水平面不光滑,木板还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

三、运动分析。

1. 加速度的计算。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计算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 对于滑块,例如受到水平拉力F和摩擦力f时,其加速度a_1=(F - f)/(m)(假设拉力方向与摩擦力方向相反)。

- 对于木板,若受到滑块的摩擦力f和其他外力F'(如水平面的摩擦力等),其加速度a_2=(f+F')/(M)。

2. 相对运动情况。

- 当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不同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相对运动。

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可以通过比较它们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归纳整理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模型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用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

在质点模型中,物体被视为一个质点,忽略了物体的体积和形状。

质点模型常用于描述运动学问题,例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用来描述弹性体的性质和变形规律。

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而弹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形变和恢复力。

弹簧模型在弹簧振动、弹性碰撞等问题中有广泛应用。

3. 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运动学模型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可以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常见的运动学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考虑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

动力学模型通过牛顿定律和其它运动定律,可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运动情况。

常见的动力学模型包括斜面运动、摩擦力、弹力等。

5. 光学模型光学模型用来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光学模型根据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可以通过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建立不同的模型。

常见的光学模型包括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6. 电路模型电路模型用来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量之间的关系。

电路模型通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可以分析电路中的电流分布、电压分布和电阻等。

常见的电路模型包括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网络等。

7. 磁学模型磁学模型用来描述磁场和磁力的作用规律。

磁学模型通过安培定律和洛伦兹力等,可以分析磁场中导体受到的力和磁力线的分布。

常见的磁学模型包括电磁感应、电磁铁、电动机等。

8. 热学模型热学模型用来描述物体的温度和热能的传递规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68个解题模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中常见的68个解题模型。

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重力模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 弹簧模型: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6. 摩擦力模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压力成正比。

7. 斜面模型: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8. 动量守恒模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9. 能量守恒模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热学部分10. 热传导模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11. 热膨胀模型: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

12. 热平衡模型: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13. 热容模型: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成正比。

1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模型:PV = nRT,描述了理想气体的状态。

15. 热力学第一定律模型:热量的增加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与对外做功的总和。

三、光学部分16. 光的直线传播模型: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17. 光的反射模型:光线与平面镜或曲面镜相交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18. 光的折射模型: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遵循折射定律。

19. 光的色散模型:光在经过棱镜等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20. 光的干涉模型:两束相干光叠加时,会出现干涉现象。

21. 光的衍射模型: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22. 光的偏振模型:光的振动方向只在一个平面上。

四、电学部分23. 电流模型: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最全面高中物理模型汇总

最全面高中物理模型汇总

最全面高中物理模型汇总经典力学:1、质点:是指由一个物理量组成的一体物,没有内部结构,其受到的外力可以用向量的思想来描述。

2、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的性质和关系,如速度、加速度、距离、时间等变化的规律。

3、动量:指上时间变化的质量和速度之积,它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各种特性,是基本定律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4、功和能量:是指一种物质或物理量在发生变化时所消耗的能量。

5、库仑定律:物体任一点上受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沿着任一虚拟空间,同一方向绕该点旋转一周后,外力和原来大小和方向相等,此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

电学:1、回路:指电流从一点经过一定电阻、电容或电感等设备后又返回至原点的系统,电路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线路和电子器件。

2、电压和电流:是指流过导体中的电荷的速度和数量,单位分别是伏特和安培,它们也是电路的基本量。

3、电容:是指电介质中存在的一种气体电荷,它可以把电流储存起来,是电路中常用的设备。

4、电感:是指一个电路中由于电流产生磁场,以抗影响电流流动的装置。

5、磁学:是指用磁场理论解释电磁相关现象的科学,它可以用来研究电磁感应和电磁干扰的原理。

光学:1、衍射:是指光线在不同材料介质间发生折射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它可以用来研究光波传播过程中不同物质之间的光学折射现象。

2、反射:是指当光线照射到不同方向时,它们会反向发射,这种现象就是反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在不同物质间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等现象。

3、折射:是指当光线穿过不同物质介质时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物质的光学性质决定的,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光的理解。

4、几何光学: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光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以用全局几何的方法来描述它们的相互作用,这些规律也是光的传播的基础。

5、量子光学:是指用量子理论来研究光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特性,如电磁相互作用、波动特性等。

物态变化:1、电离:是指温度、压力等能量介质作用,使原子或分子电荷分布发生变化,而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由原子团脱离,形成新的原子或分子体系,这种现象叫做电离。

108个高中物理模型

108个高中物理模型

108个高中物理模型1. 力的作用点模型:描述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位置和方向。

2. 弹簧振子模型:描述弹簧的伸缩和振动过程。

3. 摆锤模型:描述摆锤的摆动过程和周期。

4. 斜面滑动模型: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过程和摩擦力的影响。

5. 圆周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圆形轨道上的运动过程和向心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模型: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和距离的关系。

7. 电磁感应模型:描述磁场变化时产生的电动势和电流。

8. 静电场模型:描述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9. 电荷分布模型:描述电荷在物体表面的分布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10. 电路模型:描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和电阻、电容等元件的作用。

11. 磁通量模型:描述磁场通过闭合曲面的数量和磁通量密度的关系。

12. 热传导模型:描述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递和导热系数的关系。

13. 热辐射模型:描述物体表面辐射出的热量和温度的关系。

14. 气体分子运动模型:描述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15. 液体静力学模型:描述液体中的压力分布和液体高度的关系。

16. 液体动力学模型:描述液体中的速度分布和黏度的关系。

17. 声波传播模型:描述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和速度的关系。

18. 光的传播模型:描述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反射等现象。

19. 光的干涉模型:描述两束或多束光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20. 光的衍射模型:描述光通过狭缝或小孔时的衍射现象。

21. 光的偏振模型:描述光的振动方向和偏振现象。

22. 光的吸收和散射模型:描述光在物质中的吸收和散射现象。

23. 光电效应模型:描述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电子和能量转移。

24. 原子结构模型:描述原子中电子的能级结构和原子光谱。

25. 核反应模型:描述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核反应过程。

26. 量子力学模型: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和量子态的变化。

27. 相对论模型:描述高速运动物体的时间、长度等物理量的相对性变化。

28. 黑洞模型:描述黑洞的形成和引力场的极端情况。

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

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高中物理必考18个模型总结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除非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3.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弹簧振子模型:弹性力与重力之间的竞争作用形成振动。

5.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 热力学模型:物体的温度与其内部粒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7. 熵的增加模型: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中的熵一定会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8. 热传导模型:高温物体中的热量会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9. 安培环路定理模型:电路中的各个元件形成一个回路,所通过回路的电流总和等于零。

10. 电容器模型:电容器存储电荷,它的电容量与板之间的距离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有关。

11. 磁场模型:一个带电的粒子在磁场中会受到一个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力。

12. 波动模型:波动是沿着传播方向传递的能量或信息。

13. 等离子体模型:由气体中的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的四态物质。

14. 半导体模型:半导体的电流与掺杂类型和施主、受主杂质的浓度有关。

15. 能带模型:固体的电导率与其能带结构有关,能带上的电子以电荷载流子的形式参与电导。

16. 布拉格衍射模型:X射线穿过晶体时遇到空间周期性结构,会产生衍射。

17. 激光模型:激光的产生是通过激发原子的外部电子,使它们释放急速衰减的光子。

18. 星际物质模型:由物质和不同类型的辐射组成,对宇宙学和天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必考的18个模型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本文旨在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模型进行总结归纳,将不同模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案例整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模型。

一、力的叠加模型力的叠加模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个基本模型。

根据该模型,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的矢量合成为一个合力矢量。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和斜向上的斜力时,可以通过叠加模型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是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可表达为 F = m * a,其中 F为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该模型在解决力与加速度问题时非常实用。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和质量时,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

三、动量守恒模型动量守恒模型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之间的动量总和在相互作用前后保持不变。

即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之间的动量转移和相互碰撞可以通过动量守恒模型来解释。

例如,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可以利用动量守恒模型推导出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变化。

四、万有引力模型万有引力模型是描述质点之间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型,也是描述行星运动等天体现象的重要模型。

根据该模型,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相对方向成反比。

万有引力模型可以解释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天体运动的规律。

五、波动模型波动模型是描述波动现象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波是一种通过介质或者空间传播的能量传递现象。

波动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现象。

例如,根据波动模型可以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等行为,解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六、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势差相互作用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电路中的电流通过导线的闭合回路流动,而电势差则推动电流的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追及、相遇模型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v v a 2)(221-≥2、传送带问题 1.(14分)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水平段长L =6米,两皮带轮直径均为D=0.2米,距地面高度H=5米,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平台上有一个小物体以v 0=5m/s 的初速度滑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g=10m/s 2,求:(1)若传送带静止,物块滑到B 端作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S 0。

(2)当皮带轮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物体平抛运动水平位移s ;以不同的角速度ω值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一组对应的ω,s 值,设皮带轮顺时针转动时ω>0,逆时针转动时ω<0,并画出s —ω关系图象。

解:(1))(12110m ghv t v s ===(2)综上s —ω关系为:⎪⎩⎪⎨⎧≥≤≤≤srad s rad srad s /707/70101.0/101ωωωω2.(10分)如图所示,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安装有水平传送带,用水平传送带传送工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水平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s m v /2=运送质量为kg m 5.0=的工件,工件都是以s m v /10=的初速度从A 位置滑上传送带,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μ,每当前一个工件在传送带上停止相对滑动时,后一个工件立即滑上传送带,取2/10s m g =,求:(1)工件滑上传送带后多长时间停止相对滑动 (2)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传送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 (3)在传送带上摩擦力对每个工件做的功(4)每个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解:(1)工作停止相对滑动前的加速度2/2s m g a ==μ ① 由at v v t +=0可知:s s a v v t t 5.02120=-=-=② (2)正常运行状态下传送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m m vt s 15.02=⨯==∆ ③ (3)J J mv mv W 75.0)12(5.021212122202=-⨯⨯=-=④ (4)工件停止相对滑动前相对于传送带滑行的距离)21(20at t v vt s +-=m )5.02215.01(5.022⨯⨯+⨯-⨯=m m 25.0)75.01(=-=⑤J mgs fs E 25.0===μ内 ⑥3、汽车启动问题 匀加速启动 恒定功率启动4、行星运动问题[例题1] 如图6-1所示,在与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密度均匀的球体距离为R 处有一质量为m 的质点,此时M 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1.当从球M 中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小球体时,剩下部分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2,则F 1与F 2的比是多少?5、微元法问题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

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

例1:如图3—1所示,一个身高为h 的人在灯以悟空速度v 沿水平直线行走。

设灯距地面高为H ,求证人影的顶端C 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某一时间人经过AB 处,再经过一微小过程Δt (Δt →0),则人由AB 到达A ′B ′,人影顶端C 点到达C ′点,由于ΔS AA ′= v Δt 则人影顶端的移动速度:v C =CC t 0S lim t'∆→∆∆=AA t 0HS H h lim t '∆→∆-∆=H H h -v 可见v c 与所取时间Δt 的长短无关,所以人影的顶端C 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6、等效法问题例1:如图4—1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竖直的光滑墙壁A 和B ,相距为d ,一个小球以初速度v 0从两墙之间的O 点斜向上抛出,与A 和B 各发生一次弹性碰撞后,正好落回抛出点,求小球的抛射角θ 。

由题意得:2d = v 0cos θ⋅t = v 0cos θ⋅02v sin gθ可解得抛射角:θ =12arcsin22gdv 例2:质点由A 向B 做直线运动,A 、B 间的距离为L ,已知质点在A 点的速度为v 0 ,加速度为a ,如果将L 分成相等的n 段,质点每通过Ln的距离加速度均增加an,求质点到达B 时的速度。

因加速度随通过的距离均匀增加,则此运动中的平均加速度为: a 平 =a a 2+初末=(n 1)aa a n 2-++=3an a 2n -=(3n 1)a 2n - 由匀变速运动的导出公式得:2a 平L =2Bv -20v 解得:v B =20(3n 1)aLv n-+7、超重失重问题【例4】如图24-3所示,在一升降机中,物体A 置于斜面上,当升降机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A 恰好静止不动,若升降机以加速度g 竖直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时,以下关于物体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仍然相对斜面静止,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均不变B .因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C .因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所以物体所受重力变为零,其它力不变D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物体除了受到的重力不变以外,不受其它力的作用 点拨:(1)当物体以加速度g 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其视重为零,因而支持物对其的作用力亦为零.(2)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物体,地球对它的引力即重力依然存在. 答案:D4.如图24-5所示,质量为M 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根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拴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在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地面.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小球加速度的大小为[ D ]A gBC 0D ....()()M m g mM m g m-+8、万有引力问题例、宇航员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小球。

经过时间t ,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 。

若抛出时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 。

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数为G 。

求该星球的质量M 。

例、小球A 用不可伸长的细绳悬于O 点,在O 点的正下方有一固定的钉子B ,OB=d ,初始时小球A 与O 同水平面无初速度释放,绳长为L ,为使小球能绕B 点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如图9所示。

试求d 的取值范围。

解.为使小球能绕B 点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则小球在D 对绳的拉力F 1应该大于或等于零,即有:dL V m mg D-≤2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D d L Om B C A 图9[])(212d L d mg mV D --= 由以上两式可求得:L d L ≤≤539、天体运动问题 7.(16分)火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为同一平面内同方向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火星的轨道半径m r 11105.1⨯=火,地球的轨道半径m r 11100.1⨯=地,从如图所示的火星与地球相距最近的时刻开始计时,估算火星再次与地球相距最近需多少地球年?(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0、牛顿第二定律问题例3 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 v=120km /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下,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s .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f 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 至少应为多少?取 g=10m /s 2.11、平抛问题10.如图所示,在一次空地演习中,离地H 高处的飞机以水平速度1v 发射一颗炮弹欲轰炸地面目标P ,反应灵敏的地面拦截系统同时以速度2v 竖直向上发射炮弹拦截. 设拦截系统与飞机的水平距离为s ,若拦截成功,不计空气阻力,则1v 、2v 的关系应满足( )A .1v =2vB .1v =2v sHC .1v =sH 2v D .1v =2v Hs 12、曲线运动问题 17.(10分)如图所示,支架质量M ,放在水平地面上,在转轴O 处用一长为l 的细绳悬挂一质量为m 的小球。

求:(1)小球从水平位置释放后,当它运动到最低点时地面对支架的支持力多大?(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到最高点时,支架恰对地面无压力,则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是多大?13、图线问题1. 质量为的m 物体放在A 地的水平地面上,用竖直向上的力拉物体,物体的加速度a 和拉力F 关系的a-F 图线如图中A 所示。

质量为m’的另一物体在B 地做类似实验所得a-F 图线如图中B 所示。

A 、B 两线延长线交Oa 轴于同一点P 。

设A 、B 两地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 和g’ ( )A 、m’>m g’=gB 、m’<m g’=gC 、m’=m g’<gD 、m’>m g’<g甲乙丙OFaa P A B[提示:由a=g mF-可知斜率、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 2. 物体A 、B 、C 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和m C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 ,μB 和μC ,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F ,分别拉物体A 、B 、C ,它们的加速度a 与拉力F 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A 、B 、C 对应的直线分别为甲、乙、丙,甲、乙两直线平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μA =μB ,m A =m B ; B 、μB =μC ,m A =m B ; C 、μA >μB ,m A >m B ; D 、μB <μC ,m A <m B 。

14、直线运动问题推论1.物体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t =0)计时起,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间隔(△t=1s )内的位移比为连续奇数比。

即:S 第1s 内∶S 第2s 内∶S 第3s 内…=1∶3∶5∶…推论2.物体作匀加速(加速度为a )直线运动,它经历的两个相邻相等的时间间隔为T ,它在这两个相邻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S ,则有△S=aT 2推论3.物体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初始位置(S=0)开始,它通过连续相邻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为15、共点力平衡问题1.如图所示,轻质光滑滑轮两侧用细绳连着两个物体A 与B ,物体B 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均静止.已知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 BD ) A .物体B 受到的摩擦力可能为0 B .物体B 受到的摩擦力为mg A cos θ C.物体B 对地面的压力可能为0 D .物体B 对地面的压力为m B -m A gsin θ16、功和动量结合问题[例题1] 一个物体从斜面上高h 处由静止滑下并紧接着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量得停止处对开始运动处的水平距离为S ,如图8-27,不考虑物体滑至斜面底端的碰撞作用,并设斜面与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因数相同.求摩擦因数μ.17、碰撞问题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 完全弹性碰撞 18、多物体动量守恒1.(14分)如图所示,A 、B 质量分别为,2,121kg m kg m ==置于小车C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