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赫鲁晓夫三和路线

合集下载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赫鲁晓夫的改革及其影响盐城市明达中学韦建纲盐城市教科院李梅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后来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改革。

具体做法有:政治方面: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政治报告,他根据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

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又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从而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苏联的报刊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也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西方国家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他们趁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不知所措,纷纷失望退党;在东欧国家造成了大的动荡:1956年6月,在波兰出现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了匈牙利事件;中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共发表《人民日报》社论,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这一切造成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党之间展开论战,苏联将两党关系扩大到两国之间,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经济领域: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推行“玉米运动”。

这些措施一开始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苏联地处高纬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不够,“玉米运动”失败,再加上1961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几百万公顷的新垦地的沙漠化,导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问题。

赫鲁晓夫一面恢复配给制,一面动用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和食品,这在沙皇时代和苏维埃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真实的赫鲁晓夫(转)

真实的赫鲁晓夫(转)

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提出“三和两全”理论、分裂国际共运的“老修”。

如果平心静气回顾史实,也许可以说,50 年前开始改变苏联的,正是这位评价不一的赫鲁晓夫。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赫鲁晓夫令人刮目相看是在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当年他即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同年5 月访问南斯拉夫时,为斯大林排斥南共向铁托道歉。

1956 年他更抛出重磅炸弹:在苏共二十大作了《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提出破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肃反扩大化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

他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 万人恢复了名誉。

苏联知识分子总算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苏联的政治气候变得空前宽松,苏联逐渐成为一个“正常社会”。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 年—1964 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至13.2%,普通民众生活明显改善。

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

斯大林时代造的数十栋“高干楼”、“高知楼”,只是让本来就住得不错的精英们锦上添花罢了;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虽然现在被嘲讽为“赫鲁破楼”,面临拆迁,但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就连斯大林的战友、骂赫鲁晓夫是“暗藏敌人”的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晚年也不得不承认,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过得轻松”。

1956 年10 月30 日,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基础的宣言》,承认犯了大国主义的错误,表示今后将采取措施予以克服。

上述种种变化对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对整个国际共运,产生了深远影响,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紧张局面,开始了苏联和国际共运思想解放的新阶段。

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及详细解析

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及详细解析

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答案解析专业课2: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2、让·莫内3、赫尔姆斯伯顿法4、科索沃战争5、三环外交二、简答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及其表现2、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论述1、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过程2、第三世界冷战时期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专业课1:政治学综合(注:2013年之前专业课1第一部分为《政治科学基础》部分,先该部分已经换成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一书)国际关系理论一、名词解释1、进攻性现实主义2、安全共同体3、社会共有知识二、简答国际合作下国家间为何存在欺骗三、论述无政府条件下一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分析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国际关系史真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1)50年代初,美国单独策划的对日和约。

(2)50年代初,亚洲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革命胜利,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于是加紧了单方面对日媾和。

1951年9月8日美国排斥中国、印度、缅甸等对日作战的亚洲国家,片面召集英法等国对日本签订的媾和条约。

主要内容: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放弃对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

(3)1951年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不承认这个非法和约。

苏、波、捷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2、让·莫内(1)法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因对欧洲一体化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欧洲之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让·莫内任法英经济协调委员会主席;1946年任法国计划总署署长,对法国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

1950年,他参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

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正式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赫鲁晓夫若干理论评析-文档资料

赫鲁晓夫若干理论评析-文档资料

赫鲁晓夫若干理论评析[内容提要] 赫鲁晓夫上台后,根据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对传统的世界革命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在时代问题、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问题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开把它作为苏联乃至国际共运制定新的战略与策略的原则和基础。

今天看来,这些新的看法和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这些理论观点在当时并没有成熟起来,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冲突,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赫鲁晓夫上台后,根据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对传统的世界革命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在时代问题、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问题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并把它作为苏联乃至国际共运制定新的战略与策略的原则和基础。

今天,对这些新的看法,应给予重新评价。

一、关于时代问题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

这里所说的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历史过程。

对时代的科学概括,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已经到来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总体概括,它是制定纲领和战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列宁根据19世纪末1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据此,他提出了20世纪初开始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著名论断。

赫鲁晓夫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时代观。

在他所有的讲话和报告中,凡涉及到时代问题时,他总是强调时代的性质、内容没有改变。

他认为,现在时代的性质是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代,社会主义世界已占支配地位,帝国主义力量已大大削弱。

他指出: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主要内容的时代,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斗争的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崩溃、殖民主义体系消灭的时代,是越来越多的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的时代。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一、背景介绍赫鲁晓夫是苏联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赫鲁晓夫的改革活动对苏联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重要的工业措施和其对苏联工业的影响。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在1953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挑战。

苏联工业的现代化和提高生产力成为了其改革的核心目标。

苏联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具体工业措施。

三、重点发展重工业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赫鲁晓夫决定重点发展重工业。

他计划大规模建设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这些措施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苏联加快了钢铁和石化行业的发展,建设了一系列钢铁厂和化工厂。

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工业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四、农业现代化赫鲁晓夫的改革计划还包括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苏联农业一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赫鲁晓夫引入了机械化农业的概念。

他提倡使用拖拉机、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化设备,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五、加强科技创新赫鲁晓夫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并鼓励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

他还建立了一系列工业研究所,致力于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提高了工业的水平。

六、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赫鲁晓夫认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对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业生产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劳动条件,如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改进工作环境和加强劳动保障。

同时,赫鲁晓夫还推动了住房建设,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给苏联人民。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七、改革的影响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在苏联的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指什么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指什么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指什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压力,其中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十分著名。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指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介绍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和平的关系并平稳发展国内经济。

其次是声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和平的政治手段在获得一定的决策地位。

最后是对各个发展中国家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并通过外交手段掌控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轨道,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谐发展,而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美国与苏联对其他国家的统治继而当上世界霸主。

三和政策虽然目标不纯,但在初期还是为社会主义阵营一致对抗资本主义强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让以中国为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苏联因为用和平代替了对抗与扩张,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苏联的的国际地位,一定程度地为苏联争取到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扩大了苏联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影响力。

但是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过于强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国地位,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之外,必须关注苏联的利益,这引起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使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内斗,无形中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赫鲁晓夫简介赫鲁晓夫起初出生在一个贫困的俄国家庭之中,因为家境贫寒,赫鲁晓夫的学业不得不中断了,小小的年纪就成为了一个工人,后来他因为帮助在屠杀中去世的金矿罢工者家属筹集捐款被工厂解雇,所以他来到了一个矿井工作,在此期间他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上政党的宣传活动中。

后来在一战时期,赫鲁晓夫还积极的参加到罢工反战的活动当中。

后来随着俄罗斯帝国的灭亡,赫鲁晓夫也正式踏上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是成为了鲁钦科夫苏维埃的主席,之后又成为了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在内战结束之后,赫鲁晓夫成为了鲁钦科夫煤矿的副主任,因为在此期间作出了不错的政绩,所以赫鲁晓夫请求的去培训班学习被许可了,但是因为事情太多,他也没有学好。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飞跃(空想——科学,科学——实践,一国——多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赫鲁晓夫的_揭盖_与_解冻_

赫鲁晓夫的_揭盖_与_解冻_

□ 王铁群(文史学者、河北大学教授)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揭盖”是毛氏词语。

1956年3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开了盖子,这是好的,表明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探其本源,“解冻”一词源于苏联作家爱伦堡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书名寓意冰冻溶解,春到人间。

该书引发了以揭露社会阴暗、解放社会思想为主题的“解冻文学”。

回顾和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可用“揭盖”和“解冻”作比喻。

“揭盖”:批判斯大林斯大林去世后,经过激烈的权力角逐,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掌控了苏联政权。

尽管在日后仍遭遇过内斗排挤,但赫鲁晓夫保住了权位,直到1964年10月被迫辞职。

赫鲁晓夫接掌的苏联已处于危机状态。

以集权专制为根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亦称苏联模式)严重束缚着苏联社会的进步。

在政治上,苏共标榜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但由于不存在实质性监督和制约,导致个人独裁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干部任命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远远背离了宪政民主的世界潮流,不过是皇权专政的延续而已。

斯大林去世时,数百万人仍被关在遍布全国的“古拉格群岛”中。

在经济上,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被法律化、凝固化。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垄断钳制,大搞一言堂,把追求民主的言行称为“对西方的卑躬屈膝和谄媚逢迎”。

在国际关系上,受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理念束缚,苏联与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关系紧张。

2009年12月俄罗斯总理普京说,苏联在斯大林掌权时代所得到的进步,是用压迫百万人民这个令人无法接受的代价换来的。

这就是斯大林的遗产,这就是赫鲁晓夫面对的腐败僵化、外强中干的苏联。

清除障碍,改变现状,挽救危机,避免崩溃,成为苏联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赫鲁晓夫的历史使命。

揭开斯大林的“盖子”,既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起点,也是其改革的中心内容。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全民的党”、“全民的国家” “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
•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突然下台,毛泽 东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11月5日,周 恩来、贺龙、伍修权、刘晓、潘自力、 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 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 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 系的信息。但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 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 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复杂,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总的 合力”的结果,中苏论战是诱发“文 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基于反修防修 考虑的,其任务是以苏联出现赫鲁晓 夫修正主义为鉴,对全党、全民进行 “反修、防修”的思想教育运动,其 政治口号是“挖出睡在身旁的赫鲁晓 夫式人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 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 而毛泽东反修防修的思想正是在中苏 论战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的。
• 中苏论战还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对马 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论战中, 除了反对苏联“老子党”、“大国主 义”的一面,双方分歧的核心就是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说,中苏论战 既反映了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 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党和毛泽 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教条主义倾向。
• 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即三评)一文中,依据南斯拉夫政府 允许城市中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存 在,允许农村中个体经济、小生产者 经济的存在,允许“城乡资本主义的 发展”,就认为南斯拉夫正在走一条 “恢复资本主义的道路”,南斯拉夫 已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8]。这就否定 了南斯拉夫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 国社会主义建设并进行探索的理论和 实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ppt课件--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ppt课件--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新变化
New changes in socialist countries
第一部分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United socialist reform path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自主思考】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
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 ✓ 就第一阶段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方面又提出一 些新措施 ✓ 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 严格控制新上基建项目 ✓ 把企业物质鼓励基金的形成指标 ✓ 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
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 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 些修补措施,僵化的理论和体制使问题越积越多
三和路线
三和路线: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党中央工作报 告中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 渡”的“三和路线”。“三和路线”是斯大林资本主 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奠定了苏联对外政策新的理论 基础。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较准确的把握了国际 形势发展的脉搏,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对缓和国 际紧张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苏联和平建设提供 了条件。尽管这一路线还缺乏严密的理论根据,却是 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与推进。
1. 1 60年代初,赫鲁晓夫改革已成全面失败之势,但却更加独断专 行。
2. 1964年10月初,苏共领导层趁赫鲁晓夫去克里米亚休假,酝 酿了“倒赫”密谋。
3. 赫鲁晓夫被迫退休,领取特种养老金。 4. 1971年9月11日病逝,终年77岁。
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
第一阶段: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 ✓ 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 ✓ 在坚持集中计划勃的列前日涅提夫执下政,时期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 ✓ 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 ✓ 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

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史真题回忆及参考答案

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国际关系史真题回忆及参考答案

2023年北大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846国关史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库楚克开纳吉条约1774年7月21日俄国与土耳其在库楚克-开纳吉(Kuchuk-Kainarji或Kücük Kaynarca,在今保加利亚境内)缔结。

依约:土向俄赔款400万卢布;俄在克里米亚地区获得金布恩、叶尼卡尔和刻赤等地,并将其领土扩大到南布格河;允许俄国商船自由通过亚速海、黑海和黑海海峡,俄国并享受最惠国待遇;俄可在土各地建立领事馆,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太区修建东正教教堂;克里米亚汗国宣布独立,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获自治并转入俄保护之下。

该约减轻了土对俄的威胁,加强了俄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地区的政治影响,创造了进一步在巴尔干和中亚扩张的条件。

2、福田主义福田主义是1977年8月东盟创立10周年之际,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表演说,首次以日本官方身份公开提出要与东盟进行积极合作。

“福田主义”是日本重视东盟的开始,也标志着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正式形成。

自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后,美国有步骤地从东南亚地区收缩势力。

苏联乘虚南下,插手东南亚事务。

为了填补美国势力撤离形成的“真空”,维护自由主义制度,美国希望日本作为补充力量,加强经济援助和合作,在该地区发挥政治作用。

而东盟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也希望在经济大国日本进一步发挥经济方面的作用。

伴随着东南亚地区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同时,提出了日本对东盟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是日本逐步认识到东盟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地区事务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日本要尽快采取措施,消除70年代初期、特别是1974年东盟各国反日运动的后遗症,这成为日本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二是在东西对立的形势下,日美在东南亚政策上意见不尽一致,而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日渐加剧,为了摆脱这种相对孤立的处境,日本准备在东盟寻找出路;三是日本外务省欧美派倡导的“经济外交”处于转折时期,“亚洲派”势力逐步抬头。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

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

“三和政策”的评价
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核武器的掌握 控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等等新情况的出现,客观 上要求出台新的对外政策,而赫鲁晓夫顺应时代要求,从苏 联的国家利益出发对此做出了较为现实主义的回答,并在 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局势的缓和。 “三和” 路线的提出,并不是真的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最终 目的的,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实现苏联的国家利益,各种和 平友好的口号不过是掩盖“苏联利益至上主义”“的幌子。 苏联一方面在世界舆论上制造和平形象,另一方面却从未 放松与美国在各方面的较量,也没有真正视东欧各国为主 权国家,同时开始了在第三世界的渗透扩张。
“三和政策”内容
和平共处——赫鲁晓夫将不同社会制度下各国的 和平共处视为苏联对外政策的总原则和总路线。 他认为,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力量的壮大, 新兴民族国家中的和平愿望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中 的和平运动已发展成为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在这 种情况下“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在 目前形势下,世界只有两条道路:或者和平共处,或 者发动最具毁灭性的战争 。”赫鲁晓夫特别强调 了苏美关系的重要性,声明要与美国建立全面友好 合作的关系,并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宣称“世界上两 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哪一种制度更好更 进步,特别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体 系 在这一竞赛中必将获胜的依据,在于社会主义生 产方式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优越性。
和平过渡——赫鲁晓夫在二十大总结中,论述了不同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问题,指出了通往社会主义的不同 道路,却突出强调了和平过渡的方式。赫鲁晓夫在报告中 指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完全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在工人阶级力量已经很强大的 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工人阶级把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 国力量团结在 自己周围,“就有可能使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 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力量”;“在那些资本主义 还很强大并且拥有庞大的军事警察机构的国家,反动势力 必然要进行顽强的抵抗。在那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在尖 锐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的条件下进行。”并指出“过去 的殖民地国家”“也可以通过和平过渡的方式实现社会主 义。

美苏第一次缓和原因

美苏第一次缓和原因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 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 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 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 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这只是苏联的一厢情愿)
实力变化(小结)
苏 :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对外战 略进行重大调整, 略进行重大调整 , 因国内各方面实力增强 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实现美苏合作, 美国平起平坐, 要求与 美国平起平坐 , 实现美苏合作 , 共 同主宰世界。 同主宰世界 。 然而苏联毕竟是在实力落后 的情况下追求与美国平等的地位苏联领导 人既想对外扩张,又感到力不从心, 人既想对外扩张 , 又感到力不从心 , 因而 采取缓和战略 战后随着美国经济、 美 : 战后随着美国经济 、 军事实力的 膨胀,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而经历后朝 膨胀 , 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而经历后朝 鲜战争后, 鲜战争后 , 一个相对缓和的国际环境有利 于其国家利益的实现, 于其国家利益的实现 , 但其实美国并没有 做出积极的回应
美国方面
1953年1月,杜勒斯在出 任国务卿前夕于国会做 证时说,“遏制”政策 是消极被动的“单纯防 御政策。解放并不就是 解放战争,解放可以用 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
左图为美国国务卿 杜勒斯
政治 战
• 鼓吹“共产主义”扩张 和红色威胁 • 签订条约拼凑军事集团 • 限制苏联势力的进一步 扩张
心理 战 宣传 战
二战结束前,世界的重心在欧洲 二战结束前,世界的重心在欧洲 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 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
美苏第一次缓和的原因
20世纪 世纪50-60年代初国 世纪 年代初国 际局势发生变化
美苏国家实力变化
美苏领导人的更迭, 美苏领导人的更迭,思 想的变化及政策的调整

“三和两全”理论名词解释

“三和两全”理论名词解释

“三和两全”理论名词解释“三和两全”理论名词解释:“三和两全”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全民国家”、“全民的党”。

“三和两全”理论是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逐步提出来的。

他们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即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进行修正,不顾1957年八十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莫斯科宣言的革命路线,大肆宣扬他们的所谓“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理论,鼓吹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矛盾、没有阶级斗争、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的“全民国家”和“全民的党”。

赫鲁晓夫等人把“和平共处”说成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总路线,主张在国际范围内用阶级合作代替阶级斗争,违反莫斯科宣言所指出的关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列宁主义原则,把和平共处仅仅解释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和经济竞赛。

说什么“必须努力使两种制度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变成只是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变成和平竞赛——或者用资本家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说——竞赛”;他们还违反莫斯科宣言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存在着和平的和非和平的两种可能性的论点,关于“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论点,提出了“通过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并认为“和平过渡”具有“越来越大的现实可能性”、“对于一系列国家来说,已经是现实的前景”。

在苏共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等人不仅把他们的所谓“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理论系统化,而且还宣布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必要了,提出了所谓“全民国家”、“全民的党”的谬论。

他们鼓吹说,“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而产生的国家,在新的阶段即现阶段上已变为全民的国家了”;“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维埃社会的一致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为全体人民的党”了。

浅析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

浅析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

浅析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作者:顾结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叙述了 20 世纪50 年代赫鲁晓夫提出“三和”理论的内容和背景,评价了这一理论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认为它是在继承列宁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结合当时世界国际政治复杂情况和苏联国内改革现实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虽然最终的外交实践并没有如赫鲁晓夫所愿,但是该理论确实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三和”理论;苏联;美国一、“三和”理论“三和”理论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者相辅相成。

1、和平共处理论和平共处理论并不是赫鲁晓夫独创性的理论,实际上早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就曾提出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随后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也在曾多次提出并贯彻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

与前两位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赫鲁晓夫上台后不再仅将和平共处的理论作为一种策略考量,而是将“承认各种制度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1] 此外,赫鲁晓夫还将和平共处理论进一步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强调和平共处的对象是整个非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则谈不上和平共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联盟,是亲密的朋友关系。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理论不仅仅是理论宣传,确实配合了一定的外交实践。

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其次,从内容上看,赫鲁晓夫认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仅限于在政治上不干预他国内政,在经济领域不互相制裁保持正常的贸易往来,而在思想领域仍然要进行“不断革命式的斗争”。

再次,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现实基础。

赫鲁晓夫认为,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简单地认为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力量不再是最优的战略选择,迫使西方统治集团的某些阶层改变了以往在面对国际争端时的惯有做法,转而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

简评赫鲁晓夫的“三个和平”理论

简评赫鲁晓夫的“三个和平”理论

简评赫鲁晓夫的“三个和平”理论文/李向东20世纪50至60年代,赫鲁晓夫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他这一理论的提出最终导致了社会阵营的分裂,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不良影响。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总方向。

一、赫鲁晓夫提出的“三个和平”理论一、和平竞争。

苏共在22大纲领中指出:现在的基本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已成为亿万人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苏共指出:现在防止战争的可能性问题,在过去几十年内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危险的加大等因素,时代的特征和基本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当代世界仅“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这一马列主义的论断是不够的,因为它只提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战争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在战争会不会发生的问题上,阶级力量即政治力量的对比,人民的组织性和觉悟程度,起着很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进步的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所进行的斗争在这个上,能够起决定作用。

苏共认为:和平和社会的力量无比地壮大了,同帝国主义势力对抗的有团结着九亿人口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摆脱了殖民地附属的许多国家,在现代的国际条件下,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及其发展壮大,不仅具备了防止战争的精神手段,而且也具备了物质手段,此外,其它国家的数亿人民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也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所以苏共认为,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

苏共在二十二大上进一步提出:现在已经不能单纯从资本主义规律的作用着眼来看现时代根本问题,例如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目前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对比,使得社会主义各国同所有爱好和平力量一起能够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完全现实的任务,防止新的世界战争,保障各国人民的和平与安全。

苏共之所以强调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竭力倡导战争可以避免论,主要因为,第一、基于热核战争的认识,苏共指出:在我们这个创造了毁灭性如此之大的战争手段的时代,已经没有战争与和平之间的中间地带了。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

俄国学者关于赫鲁晓夫的最新评价及其思考李兴耕[内容提要]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又有严重错误;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

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

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但是没有取得成功。

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也有左的东西。

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关键词]俄国学者;赫鲁晓夫;评价[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5)01-0113-04 在苏联领导人中,赫鲁晓夫可能是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无论过去和现在对赫鲁晓夫都存在多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

直到200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诞辰110周年之际,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现在根据掌握的部分资料,简单介绍俄罗斯有关赫鲁晓夫问题的各种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俄罗斯对赫鲁晓夫的评论1·总的评价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赫鲁晓夫奉行的是右倾修正主义。

例如,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原先属于俄共党内的“列宁纲领派”、后来加入舍宁派“共产党联盟—苏共”的科索拉波夫认为,赫鲁晓夫上台后奉行的是“右倾修正主义”。

他说,苏联制度的演变发生在20世纪后期,即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1]他还说,赫鲁晓夫从思想政治上动摇和瓦解苏共开始,然后提出以“全民”国家取代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正是他开始了把苏联共产党推向失败的过程。

[2]舍宁也采取与科索拉波夫同样的立场。

第二种看法: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模式的“灵魂”——党的垄断权力。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生平和改革》中认为:苏共二十大后结束了斯大林模式一个最负面的特点——大规模的迫害。

关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政策调整的思考_兼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关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政策调整的思考_兼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50年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执政时期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该报告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在国际上蔓延开来。

这成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作为苏共最高领导层的一员,经过几次党内权力斗争,到1956年基本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利,黯然离开了权力中心。

在他执政这一段时间,特别是在1956年后,赫鲁晓夫逐步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思想,他从经济改革着手,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苏共政治生活也逐步正常化。

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进行了批判,由于对国内外反应准备不足,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对外战略上,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他提出了“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的这一系列举措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苏关系也在20实际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分歧走向恶化并最终全面破裂。

作为广受争议的人物,赫鲁晓夫一直受到众多史学家的关注,研究的文章也很多。

但由于历史局限所致,对其执政时期的政策及其本人评价存在广泛的分歧。

而多数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对于其国内改革的评价、三和路线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这几方面。

关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政策调整的思考———兼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邵亚楼,肖建军(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5)【摘要】赫鲁晓夫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包括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对外战略上的“三和路线”等。

这些政策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后果,无论是对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中苏关系还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使赫鲁晓夫也成为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

如何看待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对赫鲁晓夫本人的历史评价。

【关键词】赫鲁晓夫;政策调整;秘密报告;三和路线;中苏关系【中图分类号】K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24(2007)02-0116-04ThoughtontheAdjustmentofPolicyWhenKhrushchevRulingSovietUnionandtheAppraisementOfKhrushchevSHAOYa-lou,XIAOJian-jun(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anghai200025,China)Abstract:KhrushchevmadeaseriesofadjustmentsofpolicyafterhebecamethetopleaderofSovietUnion,in-cludinghissecretreportonthe20thNationalCongressoftheSovietCommunistParty,domesticpoliticalandeconomicreform,guidelineof“threepeaces”offoreignpolicy.Thesepolicieshavehadafar-reachingconsequenceontheworldsituation,Sino-Sovietrelationsandtheinternationalcommunistmovement.AllofthesemakeKhrushchevbecomeacontro-versialfigure.TheviewaboutthesepolicyadjustmentsisdirectlyrelatedwithKhrushchev’shistoricalappraisement.KeyWords:Khrushchev;policyadjustments;SecretReport;Guidelineof“ThreePeaces”;Sino-Sovietrelations【收稿日期】2007-01-18【作者简介】邵亚楼,男,河南周口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

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

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全世界都在谈论战争与和平问题。

万恶的帝国主义制度,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数次战争,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祸。

帝国主义的战争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同时也教育了人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人民普遍地强烈地要求世界和平。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要保卫世界和平,就必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

全世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有责任重视人民群众要求和平的情绪,站在保卫世界和平斗争的前列,有责任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斗争,揭穿他们的骗局,挫败他们的战争计划;有责任教育群众,提高群众觉悟,把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相反,现代修正主义者却适应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帮助帝国主义用谎言欺骗群众,转移人民的视线,削弱和破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为帝国主义准备新战争的计划打掩护。

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同修正主义的路线,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是有利于争取世界和平的正确路线。

这就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一切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贯坚持的路线。

修正主义的路线,是助长新战争危险的错误路线。

这就是苏共领导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路线。

苏共中央公开信,苏共领导的大量言论,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制造了很多谎言来诽谤中国共产党人,但是,这并不能掩饰这种分歧的实质。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下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同现代修正主义路线的主要分歧。

历史的教训自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以后,战争与和平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修正主义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帝国主义的和平欺骗政策和战争政策是交替使用的。

帝国主义常常用和平的谎言,来掩盖他们的侵略罪行和发动新战争的准备。

列宁和斯大林都不倦地号召各国人民要同帝国主义的和平骗局作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赫鲁晓夫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三和路线是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一项指导性方针,该方针于1954年至1964年间实施。

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历史上具
有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但也有一些人对这一路线持有批评意见。

赫鲁晓夫三和路线提倡“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在当时的国际
形势下,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紧张关系非常明显。


鲁晓夫试图通过与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合作,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保持战争的最小化。

这种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有助于避免军事冲突,
保护苏联的国家利益,并为各国人民谋求共同繁荣的稳定环境。

在这
一点上,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赫鲁晓夫三和路线还提倡“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内部政策。

他认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通过提
高农业生产力和发展轻工业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这一政策的目的在
于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更多的物资供应,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虽然
在当时的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在科技领域进行了一些科技
创新,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导致
苏联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对工业领域过分强调
而忽略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使得食品供应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带
来了实实在在的困扰。

然而,赫鲁晓夫三和路线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他过分强调和平
共处的外交政策,忽视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目的。

尽管可以缓和紧张
关系,但这种和平共处的政策无法解决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二是他对农业集体化的过度推动,导致苏联农业生产力下降,而
且在农村造成了大量的不满情绪。

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赫鲁晓夫下
台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外交和经济
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但是,这一路线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尤其是在对待帝国主义的态
度和农业集体化问题上。

因此,在今天我们评价赫鲁晓夫三和路线时,应当看到其积极面和问题所在,进一步吸取历史教训,为国家和人民
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