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运动疗法即为“动气针法”

合集下载

针刺运动法治疗痛证的运用

针刺运动法治疗痛证的运用

针刺运动法治疗痛证的运用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平凉广济医院针灸科主任边立兵2019--12--24运动针法又有针刺运动疗法、动气针法之称谓,指针刺入特定穴,得气后开始行针,并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疼痛处可缓解,此时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能达到疏导及调整平衡的作用,是近些年广为运用的一种新兴针法,是在针刺同时运动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法。

本疗法适应证较广,既可用于运动系统疾患,也可用于内脏疾患和神经系统疾患,尤其是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这一针法较早(1975 年)见于台湾著名针灸家杨伟杰医学博士的针灸专著《针灸经纬》中,在书中被称之为“动气针法”,以后相继见于许多报道中。

因其简单易操作,功效强大,所以近些年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得到了针灸界的一致肯定。

一、基本特点针刺运动疗法的选穴、配穴方法有相应特点。

本法宜取穴少,尤其是一针疗法,更需要这一针法的配合运用,一针疗法若离开运动疗法则疗效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疗效。

近些年在临床中非常推崇一针疗法,因其操作简单,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并且作用迅速,所以广泛兴起,这与运动针法的开始运用密切相关。

因这一针法在针刺时必须配合患处的运动,所以施术时不应在患处取穴,故临床取穴选用远部取穴法,尤其以四肢取穴最为常用。

二、操作方法1. 确定穴位因为运动针法不能在局部取穴,所以应首先根据病变进行辨证,确立所取的穴位,不影响患处的活动,才能有效运用本法。

2. 针刺方法确定穴位后,应选择合适的针具针刺。

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同时配合活动患处,活动强度逐渐加大,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及行针次数,在每次行针时都要让患者配合患处的运动。

3. 验证穴位的有效性当针刺配合患处运动之后,一般病情皆有所缓解,这表明选穴是正确的。

若疗效不佳或没有疗效,应该重新考虑辨证是否正确,确定是继续留针还是重新选穴。

4. 运动方法较常用的运动方法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

动(气)三针的基本手法

动(气)三针的基本手法

动(气)三针的基本手法
详解:韩广泰动(气)三针的基本手法
动三针的方法是本人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等经典著作的针法和高树忠老师《一疗法》治腰痛一节,经过反复研究而得出的经验方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上基本没有失手,真正做到了,针到病除之功效,今将具体手法详解,给有缘人,以更快的让患者解除病痛。

症状:凡是腰痛(急性腰扭伤、叉气、腰肌劳损)、四肢麻木、严重疼痛不能活动的病症,越严重效果越好。

手法:男左女右手三里开穴。

首先将患者(男左女右)手三里部位,寻找压痛点,找到最痛的点后,保持不变的姿势,让患者随着术者喊123后大声咳嗽三声。

同时术者随着“嗨”的一声,跺脚将2寸至2寸半的银针刺入皮下,然后迅速提插候气,患者有了触电感后,停针。

再在中渚穴找压痛点用1寸针刺入,得气。

最后一个穴位是后溪穴用1寸半的银针刺入得气后,让患者保持不动的姿势,再把另一侧三个穴位也扎上。

这一侧不用开穴。

6个针都扎好后。

让患者起来活动患部,特别是哪个部位不能动,不敢动的部位和姿势,要进行活动。

活动两三分钟便行针一次,这时患者会告诉你身体的感受,10分钟左右就可以起针了。

如果是半侧疼痛,或者肩部疼痛,则在对侧进针,开穴后即可活动患部,中渚穴也可以从液门进针直接通过五穴到中渚。

患者会有即可病除之效。

抬着进来的患者就可以自己走了出去。

注:1、这种方法可以复制。

无需懂得经络,只要认识这三个穴位的部位就行。

动态针灸法(导引针刺)的具体运用操作

动态针灸法(导引针刺)的具体运用操作

动态针灸法(导引针刺)的具体运用操作运动针灸方法简称“动刺”,即在针灸施治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动态方式或结合其他外治方法配合治疗。

其特点是将传统的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体育疗法、心理疗法及音乐色彩疗法、气味嗅入(或吸入)疗法等巧妙地融为一体,注重整体与形态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学术思想。

动刺方式分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三大类。

主动运动又分肢体运动、按摩运动、呼吸运动、意念运动数种。

例如医生在为患者做针灸治疗的过程中,一边行针施行手法,一边嘱咐患者活动相应肢体、自行按摩病痛部位(平时更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配合不同节奏的呼吸、自我引动各种意念等。

被动运动又分为协助运动、推拿运动、拍打运动、运气运动数种。

例如医生在为肢体活动受到限制的患者做针灸治疗时,一边行针施行手法,一边由医生、助手或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做相关肢体的活动,为患者推拿或拍打病痛部位(平时更应加强这些方面的被动运动),有气功功底的医生还可向患者病变部位发布“内气”或“外气”等。

辅助运动是医生在为患者施治过程中,充分调动患者的心脑、五官、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

例如让患者听音乐、看色彩、嗅气味、吸氧(或药物)、进行心理疏导等。

现将针灸临床能体现动刺的种种做法简述如下。

1.叩头或干梳头(延伸至后发际的健脑、供血穴)失眠、脑萎缩、记忆力下降者在远端神门、内关、悬钟,大钟、三阴交等镇静宁神、健脑益智穴位行针时可以配合运用,以增强疗效。

2.张口抹面面部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均会不同程度出现面部不适、张口困难。

在远端穴位合谷、内庭、太冲行针时,嘱患者反复张口、闭口,并用一只手反复抹擦患侧面部,可促使面部气血流通,开口度扩大。

3.挤眉弄眼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不能蹙额、皱眉,眼闭合不全的体征在远端合谷、太冲、申脉、照海行针时,不妨令患者反复做上述难以做到的动作。

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

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

【 摘
要 】 目的:总结运 用动气针 法针刺董 氏奇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和 临床疗效。方法:20 年 6月~2 l 年 8 06 01
月,笔者运用动气针法针 刺董氏灵骨 、大白两穴 , 治疗 急性腰扭 伤 10 ,男 9 例,女 6 例 。结果:10 患者 ,1 6例 6 4 6例 次治疗治愈 15 ,2 3例 次治疗治愈 2 例 ,1 5 次治愈率 8./ 4 j总有效率 10 结论 :动 气针 法针刺董 氏奇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临床疗效满意。 3o D 0% 【 关键词 】 动气针 法;董氏奇穴;急性腰扭伤 ;针刺疗法
T e t g a u el b p a nb c p n t r h o d e e t r a i c t u a s r i y a u u cu e a ag o f c . n m r s
[ y r s D n i cp itD n ’o d oeA uel a ri; uu c r ea y Kewo d 】 o gQ u on; o gS d l; c t u r s a Acp t e hrp a h mb p n n u t
牛朝 阳 邓友章 孙永 强 ‘ 王上增 ( . 南省 中医院 ,河南 郑州,4 0 0 ;2成都 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 0 7 1 河 502 . 102) 中图分类号 :R 4 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8 0( 0 2 60 4 .2 6 476 2 1 )1.0 40
处常规消毒 ,取 03 . mm×3 mm不锈钢毫针 ,针刺双手灵骨、 0 大 白两穴 。灵骨穴定位 :在手背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 处。 白穴位于手背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 中间至 凹陷处 。 大 大 ( 白穴拳手取穴法 :拇指弯 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 口底处外 开五分处取之 。 )大 白穴即是手阳明大肠经三 间穴 。直刺 O5 .~ 1 ,同时并施 以捻转提插,使患者得气 。得气后嘱患者活动 寸 腰部 ,以后伸运动为主 ,配合左右摇摆 ,逐渐加 大幅度 。每隔 5 i 针 1次,留针 1mi。拔 针后 ,嘱患者在诊 断床上左右 a r n行 5 n 个翻身 1 ,改仰 卧位为俯卧位 ,再次仰卧位后,嘱 患者下地 次 室 内行走 。1日进行 1次治疗 ,若 1次治疗 未愈,次 日再治疗

运动针法

运动针法

运动针法
接触运动针法这个名字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但想想自己临床的运用,确实也不少。

现择三例而述之,以抛砖引玉。

刚刚实习的时候,接诊了一个肩周炎的病人,我带教老师为其做了5次针灸推拿不见疗效。

中途我查阅自己的教科书里面的古文,方:针刺中渚透液门可获奇效。

经病人同意,遂于中午为其施术治疗,针之则气至病所,旋即令其摇动手臂,顿感痛失。

(因其为出差病人,未做回访。

)得此一念,感叹针刺威力之巨,遂专攻针灸推拿也。

今年七月,有一外来之客突感腰痛难忍、不能动摇,遂取后溪针之(强刺激--泻法),并令其先行蹲立之动作而后旋转腰部,不出5分钟而腰痛立愈。

一星期前,接诊一面瘫后遗症之患者(一年余),自觉患侧皮肉分裂麻木,取列缺透外关滞针法,并令其以手撮患部(15分钟),一次觉,二次而病大愈。

(先行一般治疗无效而加用此法)
运动针法,顾名思义:先行针刺而后行主动或被动运动,以促进患部气血运行,以乞收取最大的治疗效果,其实质为补泻之一,循经而按导气而行,气行而淤化痛止,多用于气滞之本病则效果良。

胡光医师针方要诀

胡光医师针方要诀

胡光针法特点及针方要诀胡光医师针法容有四:1、倒马针法;2、动气针法;3、牵引针法;4、不定穴针法;另有左右、上下传针法,类似平衡针法,最为精妙处,为刺血疗法,泻络远针,奏效神速,即显反应,立除沉疴。

总之,本针法极少在患侧取穴,但能最大限度、最快速激发人体在潜能,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病、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

1、倒马针法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本讲义奇穴有很多本身既是组穴,需要倒马应用。

如驷马上穴、中穴、下穴倒马针,正筋、正宗倒马针。

十四经穴亦可运用倒马针,如关、间使同时取穴。

倒马针法的应用乃是本针法的独创,临床疗效非凡。

2、动气针法在某个特定穴道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达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好,即可出针,若病程较久,则宜留针。

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同时令病人不断活动患处以引气,如果病在胸腹或在脏腑,或属气郁、神志病变,则可同时配合按摩胸腹,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未能,即动引其气之义。

3、牵引针法先以健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再于患处远端取相关穴道为牵引针,然后两端同时捻针,交互感应,遥遥相引,这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通而调之,往往立见奇效。

4、和谐对应针法和谐对应针法即是上病下取,左病右取。

临床常结合四肢的全息律,与手足对应相配合。

多用于治疗四肢疾病。

5、横三针横三针也为倒马针的一种针法,即在同一区段上,不同的经络上,去横列的三个穴位,形成倒马针法。

大部分用于治疗四肢疾病。

例如,上白穴、次白穴、中白穴。

6、三角针法三角针法也为倒马针的一种针法,即在原本治疗脏腑时的用法是在同一延伸线上取两针,在另一邻近延伸线上取一针,而呈现三角形,用来加强前一经络两针之效果。

7、放血疗法久病难病大病必有瘀,有瘀必放血。

放血后,再针相应穴位,令患者得到满意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14

针刺运动疗法14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是一种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特殊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运动来促进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

而运动疗法则是利用运动来增强身体的功能和促进健康。

针刺运动疗法的原理
针刺运动疗法的原理在于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促使身体的气血得以顺畅流通,调整阴阳的平衡,从而增强自愈能力。

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综合运用针灸和运动,可以更全面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的应用领域
针刺运动疗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运动创伤康复中,针刺运动疗法可以帮助加速伤口愈合,促进肌肉恢复,减轻疼痛。

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针刺运动疗法也常被使用,可以帮助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在康复治疗、运动表现提升等方面,针刺运动疗法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尽管针刺运动疗法有许多优点,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针刺运动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指导和操作,确保安全性和准确性。

其次,患者在接受针刺运动疗法前,应告知医师自身的病史和健康状况,以便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最后,患者在接受针刺运动疗法后,需根据医师建议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运动,以达到最佳疗效。

针刺运动疗法作为一种结合针刺和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效果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运动的结合,针刺运动疗法在促进康复、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都展现出良好的潜力,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文学会“针刺运动疗法”,轻松治疗各种痛症

一文学会“针刺运动疗法”,轻松治疗各种痛症

一文学会“针刺运动疗法”,轻松治疗各种痛症针刺运动疗法是针刺与运动相互结合,相互配合的疗法,在痛症治疗方面有独到疗效;运用得
当可以一次减轻80%的疼痛,效果显著。

操作时主要分针刺和运动两个方面。

针刺
针刺运动疗法中的针刺法传统习惯用《黄帝内经》中的巨刺法或缪刺法,以及一些特定穴;经
过发展,当代医家总结为:左右相应取穴法、前后相应取穴法、同名经相应取穴法等。

左右相应取穴法如针刺左手外关治疗右手外关处疼痛。

前后相应取穴法如用腹部穴位治疗腰部疼痛。

同名经相应取穴法如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手三里穴位处疼痛。

当然,以上举例只是为了说明这种取穴方法,临床取穴比这个要灵活。

另外,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经过几千年中医学临床实践锤炼出来的特定穴,如条口透承山治疗
肩痛、大陵治疗足跟痛等,效果要优于古板的对应取穴。

运动
运动方法分为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混合运动。

主动运动即嘱患者自己运动疼痛部位或肢体,如活动肩部、活动面部、深呼吸、咳嗽、跺脚
等。

被动运动即医生帮助患者活动疼痛部位或肢体。

混合运动即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混合。

具体操作
第一步:循经切按,确定患者疼痛部位,根据疼痛部位确定针刺穴位。

第二步:在所取穴位处针刺。

第三步:进行疼痛部位的运动。

一种新的针法:动气针法

一种新的针法:动气针法

一种新的针法:动气针法按: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级针灸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郭鑫等介绍的一种新的针法,可增强疼痛性疾病的止痛效果,值得参考。

一动气针法的概念及渊源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是指在针刺穴位进行手法操作的同时,让患者主动活动患部肢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动气针法是古代导引术与针刺疗法的结合,在中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没有“动气针法”这个词,现代的运动疗法与传统医的导引术有相似之处,但相似并不相同。

动气针法最早见于1975年版台湾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的《针灸经纬》,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气针法”。

董氏奇穴创始人董景昌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故针刺治疗时采用患侧远端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局部按摩或运动,尤其对于疼痛性病症,往往能立即止痛。

编辑: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1978年何广新等在《新医药学杂志》正式发表《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针刺一运动疗法》,这是动气针法在大陆针灸界的报导之中首次出现。

编辑: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何广新[3]等认为,运动对针刺止痛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运动具有加强针刺止痛的作用,提高针刺止痛疗效的作用。

二动气针法的机制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感觉传入与运动传出之间,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4]。

国外研究也表明,运动传出对感觉输入具有控制作用,而且运动引起的传入对躯体感觉输入也产生抑制性影响。

编辑: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动气针法,利用人体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通过针刺配合运动,使感觉传入因运动传出的参与而得到抑制,从而有效地改善疼痛等症状,从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运动具有止痛作用。

运动引起的传入信息可激活脊髓上位中枢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抑制,产生止痛效果。

因此针刺主穴及配穴时配合患部运动,能提高痛阈,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疏经通络,解除粘连[5]。

因此,运动确有其特有的止痛作用,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三动气针法的操作和适应症动气针法操作时需要注意:1. 首先决定针刺穴道;2. 进针、行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患部;3. 症状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相通,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___奇穴三种特效针法

___奇穴三种特效针法

___奇穴三种特效针法本文介绍了三种实用的针法,它们能够显著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

这些针法不仅可以用于___奇穴的穴位上,也可以在传统的针灸穴位上使用,并且熟练掌握后也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针刺手法中的补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有一些医师在治疗时并不使用补泻手法,而是使用一些独特的针法,这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个人最常应用的几种特殊针法,期望能够对针灸学术和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动气针法是我已经应用四十年的针法,临床数十万人次,曾写于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

___奇穴的施术非常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针等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的治疗效果。

由于不拘泥于补泻,___奇穴的创始人___博士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和倒马针法。

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

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刊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1988年《北方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___则更久矣。

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1985年______著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

___博士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

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___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

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动气针法不仅限于奇穴有效,更适用于十四经穴,不仅适用于止痛,也适用于内科治疗。

动气针法的具体操作如下:1)先决定针刺穴道。

牵引针法是一种常用的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患侧该经的荥俞穴来缓解疼痛。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是一种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综合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针刺刺激,结合适当的运动训练,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康复的目的。

这种疗法源自古代中医学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而结合运动则可以增强身体的功能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针刺运动疗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和穴位学说,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同时,结合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和提高心肺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针刺运动疗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和运动损伤,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肌肉拉伤等。

针刺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在针刺运动疗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针灸师和运动治疗师共同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疗程和训练计划。

针灸师负责选择和刺激穴位,而运动治疗师则负责指导和监督运动训练的进行,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针刺运动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综合疗法,通过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优势,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恢复。

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寻求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针刺运动疗法,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

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

针刺疗法操作方法及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用于抗疲劳治疗,是源于中国传统医学针、药同用的理论思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人体各器官、皮肤、肢体相连,又通过阴阳互动,维系着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转,保持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传统中医学中的针、药两大治法延续至今,仍是各有所长、互为替代、互相为用。

一般而言,中药能防治的“未病”和“已病Q针灸和其外治疗法均能胜任。

特别是在抗疲劳、延年益寿方面,针灸更有其长处,它无毒副作用,同时在调整人体阴阳升降,气血、经络通畅等方面,又有立竿见影的功效。

因此,应用针灸疗法对症治疗运动性疲劳,是目前抗疲劳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运动中,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从外周到中枢所有的神经系统将产生一系列反射活动,心脏局部亦将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穴位刺激可促进和加强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过程,以维持机体各脏器间的动态平衡。

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针、药同用理论及古代医籍中的抗疲劳经验,应用针灸疗法抗疲劳所采取的穴位,多为俞募穴、五输穴、原穴和络穴、都穴、下合穴、八会、八脉、交会穴和人体背腰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所循经部位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等。

实践证明,针刺能解除人体疼痛和痉急痹阻,并具有安神、镇静、疏通经血、调理气机的作用。

(—)操作方法L选择针具针刺疗法用针应以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为宜,临床上有金质、银质和不锈钢三种针具。

金、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

临床中一般以不锈钢针为多用。

选针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以及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穴位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如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

至于根据腌穴所在部位进行选针,一般是皮薄肉少处和针刺较浅的月俞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月俞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

胡光医师针方要诀

胡光医师针方要诀

胡光针法特点及针方要诀胡光医师针法容有四:1、倒马针法:2、动气针法:3、牵引针法:4、不泄穴针法:另有左右、上下传针法,类似平衡针法,最为精妙处,为刺血疗法,泻络远针,奏效神速,即显反应,立除沉痢。

总之,本针法极少在想侧取穴,但能最大限度、最快速激发人体在潜能,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病、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

1、倒马针法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本讲义奇穴有很多本身既是组穴,需要倒马应用。

如驷马上穴、中穴、下穴倒马针,正筋、正宗倒马针。

十四经穴亦可运用倒马针,如关、间使同时取穴。

倒马针法的应用乃是本针法的独创,临床疗效非凡。

2、动气针法在某个特定穴道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达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好,即可出针,若病程较久,则宜留针。

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同时令病人不断活动患处以引气,如果病在胸腹或在脏腑,或属气郁、神志病变,则可同时配介按摩胸腹,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未能, 即动引其气之义。

3、牵引针法先以健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再于患处远端取相关穴道为牵引针,然后两端同时捻针,交互感应,遥遥相引,这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通而调之,往往立见奇效。

4、和谐对应针法和谐对应针法即是上病下取,左病右取。

临床常结合四肢的全息律,与手足对应相配合。

多用于治疗四肢疾病。

5、横三针横三针也为倒马针的一种针法,即在同一区段上,不同的经络上,去横列的三个穴位,形成倒马针法。

大部分用于治疗四肢疾病。

例如,上白穴、次白穴、中白穴。

6、三角针法三角针法也为倒马针的一种针法,即在原本治疗脏腑时的用法是在同一延伸线上取两针,在另一邻近延伸线上取一针,而呈现三角形,用来加强前一经络两针之效果。

7、放血疗法久病难病大病必有瘀,有瘀必放血。

放血后,再针相应穴位,令患者得到满意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义定一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针运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简称“理原二,,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产生运动针感、针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采用针刺疗法, 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点优三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当场兑现给”“疗效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治疗方法四针刺疗法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1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

道刺,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取穴依据1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4种作用。

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在右侧对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①左右对应: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

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四肢上下四肢上下对应,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

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

《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外,均属此两臂曲池妙””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

除“范围。

是指上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或者下肢左侧穴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

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研究

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研究

-研#报告-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研究;梁海松1白新文1惠小苏2<曹勇1姜仁建2(1.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745X(2021)04-0638-04doi:10.3969/j.issn.l004-745X.2221.04.010【摘要】目的观察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上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

两组疗程均为7d。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肿胀周径、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优良率为934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0.05)。

两组疼痛VAS评分、肿胀周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0.05)。

结论基于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可明显改善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动气针法董氏奇穴针刺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kle Varus Sprain by Acupuncture at Dong Shiqi Point withExercise Acupuncture Therapy Liang HaiSong,Bai Xinwen,Hui Xiao s o,Cao Yong,Jiang Renjian.Chongq­ing Orthopedic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edSSn ,Chongqing44001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xercise acupuncture on Dong Shiqi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ccctr anile varus sprain.Methods:A totai of6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CeX intr treatmen-groopand coomol group,30patients in each group.Oc the basis of Sasic treatment(Rest,Ice,Compressioo-Elevatioo-RICE),the comroi groop tooo cclecoxin capsules oraliy,the treatmen-groop anopmn exercise acypuccture therapyc-D oc Shiqi poic-.The cobrse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ops was7day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pain scores,spelling circumference,and Ameocan OoUopaenio Foot and A ii CI c Society(AOFAS)anale and hinedoot fuacyobscores before and aftee treatment were observen ant comparen between the twc grobps,ant clinicai efficaca wasevaluaten.Reseltt:Aftee meatmen-,the exccllen-and rats in the treatmen-gvbp was93.33%,which wassignificantly bettee than77.33%in the grobp(P<0.05).The VAS score,,.611111-circhmferenco and AO­FAS score in both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n comparen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0.05),and the improvemen-in the treatmen-grobp was more sicnificant than thal in the0x0x1grobp(P<0.05).Concle-sion:The treatment of acute varus sprain by cchpuacture at D o—Shiqi poin-with exercise cchpuacturetherapy can sicnificantly improve pain-swelling and fuaction-a n d has a sicnificant clinicai effect,【Key words】Acote angle varus sprain;Exercise ccupuncturc;Dong Shiqi point;Acupuacture;Clinical study急性踝关节扭伤后容易导致踝关节岀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皮肤瘀斑等临床表现。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一定义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 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二原理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三优点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四治疗方法1 针刺疗法(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

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1)取穴依据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①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

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

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

《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

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范围。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

是指上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者下肢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

临床上动气针法的运用

临床上动气针法的运用

临床上动气针法的运用新野颈椎病专科骨病知识分享临床上动气针法的运用: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

此种手法为定名为动气针法《北方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我的老师耿恩广40年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动气针法。

我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

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

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著效。

例如个人用束骨治后头痛,用公孙治前头痛,用陷骨治太阳穴偏头痛,用中渚治腰痛,支沟治腿痛,取穴均只一穴,立即止痛,动气针法的功用是居最大原因的。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1)先决定针刺穴道。

(2)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起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积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

(4)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

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即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

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

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值得推广应用。

究其作用原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穴皆可治疗十数种病或更多,《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若针后不活动患处,则作用可能向各处放散而不能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运动疗法即为“动气针法”
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我常用于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效果非常好!
附:
目前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县。

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

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悬壶青岛数载,怀救世之心,挟济人之术,未几,医名鹊起。

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1953年,蛰居台北。

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算。

其医术日见精进,造诣更为深厚。

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

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朝野,时人盛誉其为"
当代针圣"。

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常规,开门授徒,一时虔诚求师者日众,可谓桃李满天下,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

董公厥功伟矣!
例如急性腰扭伤,疼痛在脊柱而不是腰背肌时(也就是痛在督脉),可取双手腰痛点,透刺对侧手掌皮肤下深度,方向向手腕部,后取双后溪,向手掌心方向(或者人中穴,方向鼻根部),强度一般捻转,令患者活动腰椎,主要做前屈后伸动作,常效果理想,一般针到痛除大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