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运动疗法

合集下载

运动扭腰不要怕,中医治疗有妙招

运动扭腰不要怕,中医治疗有妙招

运动扭腰不要怕 ,中医治疗有妙招在运动中由于姿势不正确、运动撞击、用力过猛等多种原因,可能引发患者出现急性腰部扭伤,患者可出现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对于运动扭腰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从针刺治疗、中药治疗、按摩治疗、其他治疗以及扭腰后的注意事项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一、针灸治疗对于腰部扭伤的患者,中医中的针刺疗法可以用于治疗腰部扭伤,如:可取患者手三里穴行泄法,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患者可自行进行幅度较小的腰部环转运动;或可使患者呈坐位,取腰痛部位相反手部的腰痛穴,使用毫针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行泄法,以患者感觉穴位处有酸胀感为佳。

患者自行活动腰部数分钟后,令患者呈仰卧位,取患者印堂与发际的中点以滞针手法进行针刺治疗;或选择针刺后溪穴,行提插泄法1分钟左右,患者自行活动腰部10分钟再取针;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也可选取患者的委中穴,使用三棱针进行针刺放血治疗,刺委中穴青筋直至出血,其后可拍打患者的腰腿部数分钟。

患者进行针刺放血治疗时针刺部位疼痛感不明显,血液颜色较深,进行针刺放血治疗后患者腰痛症状缓解,腰部活动受限的情况也随之改善。

进行针刺治疗的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风,针刺位置24小时内避免接触水及其他物质,以免引发感染。

患者在度过腰部扭伤急性期后,可以使用艾灸疗法辅助治疗,可选取肾俞穴、腰阳穴等,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一次,具有温热通经的效果。

注意艾灸疗法不可以应用于腰扭伤急性期的患者,此时期患者肿胀较为明显,不适宜进行艾灸。

二、中药治疗对于腰部扭伤的患者,中医认为患者多有既往腰伤史或存长期多度劳动或者多度锻炼的情况,在受到外在因素刺激后引发患者出现气血阻滞、腰络不通的症状。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患者多表现为腰痛症状剧烈、疼痛部位固定,疼痛呈现为刺痛,按压后疼痛加剧,患者腰部肌肉僵硬、活动困难。

治疗上以行气活血、舒筋解痉为主,可选择解痉汤进行治疗,以水煎服,每日两次;或选择服用七厘散进行治疗,日服2次,部分患者服药期间出现腹泻症状,待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也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内伤膏药进行外敷治疗:如可选择使用以下药膏进行治疗,选用羌活、麻黄、当归、公丁香、独活、生附子、苍术、草乌、升麻、半夏、白芷、将脾、桂枝、菖蒲等为原料加香油浸泡7日后进行熬制,去掉残渣药液,炼制滴珠状后加黄丹,待冷却后再加入细粉状的肉桂、乳香、没药、大黄和青皮。

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应用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研究

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应用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研究

4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应用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研究陈文杰 刘海永通讯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这使许多人逐渐意识到过度忙碌导致腰椎病的患病率上升。

其中急性腰扭伤就是人们常见的急性腰痛病症,如治疗及时,疗法得当,则预后良好,否则扭伤加重而转变为慢性腰痛。

为治疗这一病症,本课题对具有创新性的针刺运动疗法结合中药热敷疗法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急性腰扭伤疾病,采取的针刺运动疗法疗程短、奏效快。

中药热敷是通过加热使药物有效成分得到释放,透皮吸收,作用于患处能够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活络止痛。

因此,治疗急性腰扭伤时,在针刺运动疗法基础上加上中药热敷能够快速地缓解病症。

一、急性腰扭伤的病情分析(一)急性腰扭伤的定义急性腰扭伤大多是软组织突然遭受外力大力地牵拉而引发的急性疾病,尤其在费体力工作、剧烈运动时容易出现。

急性腰扭伤轻则影响腰部活动,重则会拉伤韧带。

(二)急性腰扭伤的临床表现患者在患病后腰部会马上感到疼痛,而且连续不间断,第二天痛感更加剧烈。

也有时只感觉到腰部被轻轻扭到,发生时并没有较大的疼痛感,但在第二天会感到腰部剧烈疼痛、感到腰部活动受到影响,这时轻微的动作都可使疼痛加剧。

(三)类型鉴别1. 腰肌损伤:腰部出现伴随酸胀感的疼痛等症状,影响身体坐姿,疲劳时会增大疼痛感。

2. 棘上韧带损伤:胸背痛或下腰痛,身体前屈时疼痛感加重,后仰时疼痛感减轻。

3. 棘间韧带损伤:在腰部伸展过程中因挤压引起疼痛,弯腰、劳累时疼痛感明显,长期不愈。

4. 腰椎小关节紊乱:腰痛且腰椎运动受限,腰无法伸直。

患者年龄多在40岁左右,且女性患者较多。

5. 腰骶关节损伤: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

这两种损伤都伴随着腰部疼痛且腰部活动受限,慢性损伤多见于急性损伤。

二、研究分析(一)研究方法我们在河北省三河市医院针灸科和三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选取了120名患有急性腰损伤的患者做的研究,遵循随机、对照、单盲的原则,将120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部分,其中每组60名患者。

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中运用

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中运用

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中运用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针刺方法,针刺运动疗法。

方法:结合临床并举例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中运用。

[主题词] 针刺/运动疗法;牵引针法/动气针法动气针法是古代导引术与针刺疗法的结合,祖国传统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没有“动气针法”这个词,现代的运动疗法与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导引术有相似之处,但相似并不相同。

典型代表即董氏的“动气针法”。

其特点为针刺治疗时采用交经巨刺的原则,得气后配合患处的运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根据临床的经验其疗效相当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症,往往能立即止痛,如常见之坐骨神经痛,董公针健侧灵骨、太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立即可以止痛。

动气针法强调于进针得气后或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动气针法的理论基础:《素问?缪刺论》则进一步解释:“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这进一步说明了巨刺是选取健侧经脉(非络脉)穴位、皮肤的针刺方法。

巨刺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样始见于《内经》。

《素问、调经论》日:“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素问?缪刺论》则进一步解释:“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这进一步说明了巨刺是选取健侧经脉(非络脉)穴位、皮肤的针刺方法。

动气针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治疗因素,即在针刺的同时主动的运动患部来违到增强及辅助疗效的功能。

狭义的针刺运动疗法,其强调的是在针刺的同时要求患肢进行主动性的运动。

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临床分析

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临床分析
2 0 1 3 年 7 月 第 2 O 卷 第 2 1 期
・中医中药 ・
基于《 内经》 “ 下病上取" 理论针刺运动疗法 治疗 膝痛 临床分析
何 采 辉
广东 省佛 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市顺 德 区中 医院康 复科 , 广东 佛 山 5 2 8 3 3 3
【 摘要】目的 探讨 基 于 《 内经 》 “ 下 病上 取 ” 理论 针 刺运 动 疗法 治疗 膝 痛 的临床 疗 效 。方法 选 取 2 0 0 9年 5月~ 2 0 1 2 年1 0月来 本 院康 复科 就诊 的 膝痛 患者 5 7例 , 随 机分 为治 疗 组 ( 针 刺运 动疗 法 组 ) 2 8例 和对 照 组 ( 常规 针刺 方 法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 a c u p u n c t u r e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e x e r c i s e t h e r a p y ro g u p , n:2 8 )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据患 者 寒热 虚 实等 辩 证 选取 几个 穴 位 ,如 寒 湿加 腰 阳关
CH I N A MODE R N ME DI CI NE 中 国 当代 医 药 1 31

中医中药 ・
2 0 1 3年 7月第 2 O卷 第 2 1期
瘀 血 加 膈俞 。 肝 肾亏 虚加 肝 俞 、 肾俞 。每 次取 主 穴 4个 , 配 穴1 ~ 2个 , 用 1 . 5寸 的毫 针按 常规 进针 方法 进 针 , 每 5分 针
ro g u p w a s 9 6 . 4 3 %,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w a s 7 5 . 8 6 %. T h e r e w a s a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尸<0 . 0 5 ) .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7页文档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7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莫扎特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次、治疗2疗程后的V AS积分和运动功能积分及总体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 AS积分和运动功能积分及总体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能改善粘连期肩周炎疼痛及运动功能,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治疗。

标签:肩周炎粘连期;针刺运动疗法;手法;疗效观察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又称“漏肩风”、“五十肩”等。

本病粘连期主要引起肩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常因慢性劳损、急性扭伤、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而发病。

我们运用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0例肩周炎患者均来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

按照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运用针刺运动疗法配合手法治疗,共50例,脱落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44~61岁,病程5个月~2年。

对照组运用手法治疗,共50例,脱落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42~59岁,病程4个月~2.5年。

两组年龄与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湖北“全国第二届肩周炎学术讨论会”上制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3)肩周炎粘连期诊断标准:参考《肩周炎》[1]中的粘连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及粘连期标准;患者年龄在40~65岁;能接受治疗、志愿受试、依从性好的患者。

针刺外关穴配合腰部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针刺外关穴配合腰部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作 用 有 关 。该 疗 法 不 会 烧 灼 皮 肤 和 在 针 道 周 围 组 织 留 下
【 】 彭 丽 岚 , 永 堂 . 集 型 压 痛 点 热 银 质 针 治 疗 类 风 湿 2 魏 密 性 关 节 炎 4 例 【 】 中 国 疗 养 医 学 , 9 9, 5) l— O. 2 J. 19 8( : 8 2 [ ] 万 崇 华 , 积 乾 , 明 丽 , . F 3 量 表 用 于 药 物 3 方 史 等 MOS S 一 6 成 瘾 者 生 命 质 量 测 定 的 对 比研 究 【 】 中 国 行 为 医 学 科 J.
中 成 药 , 有 补 肾 壮 骨 、 筋 通 络 、 炎 止 痛 的 作 用 。 当 具 舒 消 适 的 功 能 训 练 ,可 对 多 个 系 统 和 器 官 的 功 能 具 有 明 显 的 调
[]彭 丽岚 , 5 尚久 余 . D 辐 射 对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患 者 甲 皱 TP
底 清 除机 体 内病 变 软 组织 中全 部 压痛 点 ,才是 取 得R A、 A 远 期 愈 显 率 的 可 靠 保 证 ,术 后 加 强 局 部 功 能 锻 炼 和 心 S
物排 泄 ,炎 症介 质 清 除 ,增加 口服药 物 对 病变 部 位 的浓
度 , 高 药物 疗效 。 提
理 康复 尤 为重 要 。 银质 针序 贯疗 法 具有 经济 简单 、 热 疗效 显著、 易于 推广 应用 的优 点 。 参 考 文献 :
T et n op n 4 ) a rametg u (- 8 w s r
rcie c p ntr iunp itS5 c mbn dwi it p r a dcnrl ru (= 9 wa ee e cp n tr hnh ee dau u c ea Wag a on(J )o ie t was sot n ot op n 3 ) s rc i dau u c ea S e su, v u t h og v u t

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48例

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48例

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48例罗本华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疗效。

方法:针刺蠡沟穴配合运动治疗落枕。

结果:治愈45例,占93175%,好转11例,占6125%,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有疗效快,疗效好,取穴少等优点。

关键词:蠡沟穴 运动疗法 落枕 中图分类号:R27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3649(2008)02-0117-02 落枕是针灸临床上中老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在临床上自2003年至2006年采用针刺蠡沟穴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本病48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其中有明确颈肌劳损者10例,颈椎风湿病者7例,颈部扭挫伤者9例,颈项部肌肉筋膜炎症所致者8例;瘀滞型25例,风寒型23例。

1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06-28发布)的落枕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类依该书分为瘀滞型和风寒型。

2 针刺治疗方法211 取穴操作 取蠡沟穴。

端坐凳上,保持凳与双膝同高,用28~30号115寸沿胫后缘局部按压敏感处,直刺015~110寸;针患病的对侧,如双侧病重,针双侧;施用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

212 运动疗法 当针刺得气后,保持原坐位,即活动颈部、肩部或肩胛部,做前屈、后仰、侧屈,旋转活动头颈部;往前、后、外侧及旋转活动肩及肩胛部;一般宜往痛得较甚的方向活动,运动幅度要先慢后稍快,先幅度小再幅度大。

患者有越做越松的感觉。

留针期间保持活动25min以上。

213 疗程 每天1次,一般治疗1~3次。

3 疗效观察31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落枕的疗效评定标准。

针刺运动疗法取穴原则浅析及运用举验

针刺运动疗法取穴原则浅析及运用举验

针刺运动疗法取穴原则浅析及运用举验发表时间:2016-06-01T16:20:37.2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作者:黄金玉[导读] 活动幅度、范围由小渐大,该法取穴少,见效快,很多急性疼痛性疾病甚至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值得推广应用。

黄金玉(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针灸科 663000)【摘要】针刺运动疗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治疗因素,即在针刺的同时或在针刺之后或在针刺之前运动患部。

笔者自2003 年运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疼痛性疾病,针刺运动疗法采用远部取穴,必要时配合局部取穴,该法见效快,疗效肯定,现将其取穴原则及运用举验报道如下:【关键词】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取穴原则【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11-01取穴原则:1. 经络辩证取穴法:将疼痛部位按经络辩证,如颈部疼痛属少阳经病变,可取少阳经之外关穴,右病取左,左病取右,针刺得气后边提插捻转行针边嘱患者左右旋转颈部,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行针后疼痛消失者即可出针,疼痛减轻或疼痛缓解不明显者可配合局部取穴,留针20 分钟后先取局部针灸针,再在外关边行针边嘱患者运动颈部;如项部疼痛属太阳经病变,可取太阳经之后溪穴,针刺得气后边提插捻转边嘱患者前屈、后伸项部,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必要时可配合局部取穴。

案1.:刘某,女,42 岁,干部,晨起突感颈部牵扯左肩疼痛,左右旋转不能,既往有颈椎病史,经外用云南白药膏、口服双氯芬酸钠不缓解,遂来诊。

查体:颈椎活动度,前屈5 度,后伸5 度,左右旋转5 度,左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完骨、肩井穴压痛(+),余(-)。

诊断颈椎病,经络辩证属少阳经病变,予针右侧外关穴,针刺得气后边行针边嘱患者左右旋转颈部,行针1 分钟,患者即感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出针而愈。

案2. 李某,男,28 岁,农民,因车祸跌伤右肩关节疼痛,上举受限,至当地人民医院行X 线检查无脱位骨折,经外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不缓解,一周后仍感上举不能,遂来诊,查体:右肩关节活动受限,上举、水平外展时上臂外侧中线疼痛剧烈,经络辩证属少阳经病变,取左侧外关,针刺得气后边捻转行针边嘱患者上举、外展上臂,行针2 分钟,患者即感疼痛疼痛明显减轻,再在局部针刺取穴肩髃、臂臑、肩前、肩贞穴,留针20 分钟出针,针刺两次而愈。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是一种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综合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针刺刺激,结合适当的运动训练,以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康复的目的。

这种疗法源自古代中医学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而结合运动则可以增强身体的功能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针刺运动疗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和穴位学说,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同时,结合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和提高心肺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针刺运动疗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和运动损伤,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肌肉拉伤等。

针刺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在针刺运动疗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针灸师和运动治疗师共同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疗程和训练计划。

针灸师负责选择和刺激穴位,而运动治疗师则负责指导和监督运动训练的进行,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针刺运动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综合疗法,通过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优势,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恢复。

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寻求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针刺运动疗法,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运动针刺疗法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运动针刺疗法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运动针刺疗法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621700运动针刺疗法是一种结合了运动疗法和针刺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本文讲述的是通过在特定的运动姿势下进行针刺,以达到促进人体气血循环、舒缓疼痛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运动针刺疗法具有可塑性、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等特点。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取相应的运动姿势和适当的针刺穴位进行治疗。

运动针刺疗法属于特殊治疗方法,运动针刺疗法属于特殊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运动针刺疗法治疗时,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注意个人的身体感受和康复效果。

一、运动针刺疗法的原理针刺对身体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经络系统:针刺可以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人体的经络系统,改变经络的流动,疏通气血循环。

这有助于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等生理状态,促进身体的健康。

2.调节神经系统:针刺能够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种刺激作用可能产生类似于物理疗法的效应,如舒缓疼痛、释放紧张和压力、提高局部血液循环等。

3.促进内分泌调节: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穴位的反射作用,影响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通过调节内分泌的分泌和平衡,针刺可以对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消化功能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4.改善微循环:针刺可以引起周围组织的生理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局部血液流量的改变等。

这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废物的排除,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5.调节免疫功能:针刺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它可能通过激活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细胞,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因子的产生,对抗病原体和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针刺疗法的具体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刺激部位、刺激力度、个人体质等。

因此,在接受针刺治疗时,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运动针刺疗法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针刺可以直接刺激穴位,通过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关系,改善器官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义定一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针运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简称“理原二,,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产生运动针感、针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采用针刺疗法, 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点优三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当场兑现给”“疗效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治疗方法四针刺疗法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1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

道刺,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取穴依据1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4种作用。

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在右侧对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①左右对应: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

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四肢上下四肢上下对应,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

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

《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外,均属此两臂曲池妙””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

除“范围。

是指上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或者下肢左侧穴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

针刺神经干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30例

针刺神经干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30例

2 2・
Ju a fE tr a h rp fT M u 01 2 ( o r l xen l ea y o C A g2 2,1 4 n o T
针刺 神 经 干结 合 运 动疗 法 治疗 中风 偏 瘫 3 O例
龚 国胜 , 以蔚 , 朱 全 坤 , 小燕 康
( 北 省 十 堰 市西 苑 医 院 康 复科 , 北 十堰 湖 湖 4 20 ) 4 0 4
激 活方 法 : 上 述 位 置 摸 得 神 经 后 , 规 消 毒 皮 肤 , 在 常 以长 短 适 宜 的毫 针 刺 破 皮 肤 后 , 边 缓 慢 进 针 , 边 左 右 ( 前 后 ) 动 针 一 一 或 拨 体 当 出 现 肌 肉跳 动 或 触 电 感 时遂 止 , 针 接 60 毫 8 5针 灸 仪 , 以疏
脑中风是 中老年人易发 的病症 , 复发率 高 , 致残率 高 , 死亡 率高 。约有 6 0% 一 0%的缺血性脑 中风患者经 过抢救治疗 后 7
神 志 可恢 复 , 一 般 都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后 遗 症 , 但 以偏 瘫 最 多 见 。从 而 使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下 降 , 社 会 和 家 庭 带 来 沉 重 负 担 。 本 文 拟 给 通 过 神 经 干 针 刺 激 活 疗 法 结 合 运 动 疗 法 治 疗 中风 偏 瘫 , 得 满 取 意疗 效 , 现报 道 如 下 。
瘫 1 6例。对照组 3 0例 , 1 , 1 男左侧偏瘫 1 5例 , 侧偏瘫 1 右 5例。两组 患者 的性 别构成 比和年龄经统计学 处理 无显 著性 差异 ( P>0 0 ) 具有 .5 ,
可 比性 。 1 2 诊 断 标 准 .
2 2 运 动 疗 法 .
6 0例患者系 20 0 9年 1 ~2 1 年 1 月 01 1月间我科住 院患者 , 均符合《 各类脑 血管病的诊断要点》 1中偏瘫 的诊 断标准 , [ 2 将其

针刺运动疗法配合电针治疗肩周炎30例

针刺运动疗法配合电针治疗肩周炎30例
刺激 以局 部 出现 明显 酸麻胀 感 或沿上 肢 向肩 部放 射为 度, 留针 1 5分 钟 , 期 间行 针一 次 ; 留针 期 间嘱患 者 自主 活动 肩关 节 , 活动 幅度 逐渐 加大 。 1 . 5 . 2 电针 体 针 取 穴 以肩 隅 、 肩髂 、 肩贞、 臂牖 、 曲 池、 手 三里 、 外 关为 主 , 可 根据 病 情 酌 加 天宗 、 肩前 ( 在
为 主者 , 取鱼 际 、 合谷、 中渚 ; 以肩后疼 痛 或外 展受 限为
主者 , 取 合谷 、 中渚 、 后 溪 。患者 取坐 位或 站立 位 , 穴位 局部 皮肤 常规 消毒 , 取0 . 3 0×2 5 mm华 成牌 针灸 针 ( 苏 州东 邦 医疗器 械 有 限公 司制 造 ) , 进针 0 . 7寸 左 右次观察 中的 3 0例 患 者 均 来 2 0 1 1
年 9月 一 2 0 1 2年 2月克 拉 玛依 市 人 民医 院 针灸 门诊 ,
其 中男 性 2 0例 , 女性 l 0例 ; 年龄最 大 6 3岁 , 最小 4 0 岁, 平 均年 龄 5 3岁 ; 病 程 最 长 2年 , 最 短 2个 月 , 平 均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9月 第 2 8卷 第 9期
C J G MC M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9
・1 8 8 7・
法 同前 述 , 4次后 改 为一周施 针 一 次 , 时 间 仍 选在 傍 晚 9点 多。后 虑 其三 焦有 受 阻之 象, 恐有癌 肿 转 移 , 建 议 患 者复 查 , 然 患者 觉放 化 疗后 身体 状 态极差 , 且 副反 应
小结: 笔 者仅 从 “ 发病 有 定 时 ” 来对灵枢 经文“ 病

针刺运动疗法为主治疗肩痹23例疗效观察

针刺运动疗法为主治疗肩痹23例疗效观察

内蒙古 中医药
分钟 , 艾灸每次 3 1 壮,0次为 1 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 5 天。
密 切 的联 系 。近年 来 的耳 穴经 络感 传 实验 , 也表示 耳 与经 络 的相 关性。 有研 究证 明 , 耳穴 肩一 锁 骨” 主穴 , 耳针对 肩痹 病 以“ 为 针刺 3 疗 效标 准与治 疗结 果 31 .疗效 标准 : 据 《 依 中医病证 诊 断疗 效标 准 , 疼 痛消 失 , 肩部 肩 人 肩部 镇痛 及改 善肩 关节 活 动总效 率 超过 8%, 治疗肩 周炎 并 5 是 关 节 活动 功能 基 本恢 复 正 常为 治 愈 ; 部疼 痛减 轻 , 关节 活 动 能 够快 速见 效 的一种 方法 [ 肩 肩 4 1 。
疴隋的好转而消失 针刺阿是穴配合温灸治疗有散寒除湿 , 。 通经
活络 之用 。 参 考文献 【 石柳 芳 , 业 娟 , 曦 . 节周 围 炎的 中 医治疗进 展【 . 医文 1 ] 钟 覃 肩关 J中 】
献 杂志 ,0 3 2 2 0 ,.
功能有改善为好转; 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45 .诸邪气客于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出现疼痛、 酸麻、 条索、 结
3 治疗 效果 : . 2 两个 疗 程后 , 愈 l 例 , 转 7 , 治 5 好 例 无效 1 , 有 块等异常表现 ,千金要方》里提及 :有阿是之法……灸刺借验, 例 总 《 “ 故 云 阿是 穴也 。”作 为疾 病 的反 应点 常伴 随病 情 的 出现 , 随着 , 并 效率 为 9 . %。 55 6
1 临 床资 料
肩关 节 周 围炎 又 称漏 肩 风 、 五十 肩 、 冻结 肩 , 简称 肩周 炎 , 是 以 肩关节 疼痛 和 活动 不便 为主 要症 状 的常 见病 症 , 早期 以疼痛 为 主, 日轻夜 重 ; 期则 以功能 障碍 为 主 , 展 、 旋 及后 伸 等动 作 晚 外 外 受 限最 明显 。如得 不 到有 效 的治疗 , 可能 严 重影 响 肩关 节 的功 有 能 活动 , 碍 日常 生活 。 妨 针灸治疗肩痛在《 针灸甲乙经》《 、备急千全要方》 《 、针灸资生 经》 针灸大成》 及《 等著作 中, 均有记载。目前 , 针灸及各种穴位刺 激法 的疗 效大 致类 似 , 总有 效率 在 9 %以上 【 5 l 年来 , 者采 用 】 。近 笔 针刺运动疗法为主治疗患该病的 2 3例患者 , 现报道如下 :

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临床分析

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临床分析

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膝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0月来本院康复科就诊的膝痛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运动疗法组)28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选取内外膝眼、陽陵泉、梁丘、血海、膝阳关为主穴,按寒热虚实选取1~2个配穴进行针刺。

屈膝取穴,每次选取4个主穴,各穴位行常规消毒后,内外膝眼穴用1.5寸(40 mm)的毫针向内向膝关节腔方向斜刺,针刺深度为1~1.2寸;血海、梁丘穴用1.5寸(40 mm)的毫针,直刺,深度为0.8寸左右,诸穴捻转进针,得气为度。

配穴用常规针刺方法。

以上穴位每5分钟捻转一次,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寒湿型及虚证可加灸,留针30 min。

治疗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基于《内经》“下病上取”理论,针对膝痛患者在上肢肘关节附近取穴治疗。

方法:主要选肘部的天井、小海、曲池、少海、尺泽,左膝取左侧,右膝取右侧,选穴时按膝痛的部位对应肘部的部位选取。

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等辩证选取几个穴位,如寒湿加腰阳关,瘀血加膈俞,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

每次取主穴4个,配穴1~2个,用1.5寸的毫针按常规进针方法进针,每5分针捻转行针1次,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

运动疗法:进针后运针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时嘱患者活动膝关节,如坐位时前后摆动小腿、下蹲起立,作行走、屈伸等各种动作。

采取何种运动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肿痛甚者以不负重运动为主。

运动以患膝温热、出汗为度。

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3]痊愈:膝痛完全消失,行走、伸屈自如;显效:膝痛明显减轻,行走、伸屈基本自如;好转:膝痛减轻,行走、伸屈较前自如;无效:膝关节功能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运动疗法一定义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 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二原理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三优点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四治疗方法1 针刺疗法(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

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1)取穴依据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①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

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

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

《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

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范围。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

是指上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者下肢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

如在右侧手三里处疼痛,可取左侧足三里。

④前后对应:针对躯体前(后)侧患位,可选其后(前)侧相应部位的腧穴治疗,用之多效。

如:治疗急慢性腰痛,在腹部相对应的位置选穴,常可收显效。

2)取穴方法为了不妨碍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根据取穴依据,我们在远离病变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其方法有四种:本经对应取穴,手足同名经对应取穴、表里经对应取穴、对症取穴。

①本经对应取穴:有两种方法:本经近部(患病处附近)取穴和远部(患病处远端)取穴,而在针刺运动疗法中,则以远部取穴为主,以防止妨碍患部关节活动。

如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督脉经型)取人中穴即属此类。

②手足同名经对应取穴:手足同名经相通且相应,当某一手经发生病变,便可取其同名的足经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样当某一足经发生病变时,也可取其同名的手经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如右肘关节疼痛,疼痛重点在曲池穴(手阳明经),即可取与右肘关节相对应的左膝关节的犊鼻穴(足阳明经)。

③表里经对应取穴:本法是从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取穴依据。

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施治。

④随证取穴:亦称对症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功能主治而提出的。

如筋病时取阳陵泉穴是因为“筋会阳陵”。

以上四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选用,亦可在远道取穴依据的指导下相互配合应用。

(2 )针刺方法取穴部位常规消毒,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泻法,病人可出现沉、胀、麻和向患部放射的感觉,谓之“得气”。

2 运动疗法进针后,运针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患部。

主动运动宜缓慢,运动幅度宜逐渐加大。

被动运动则用力不宜过猛,要轻缓而柔。

损伤在胸腹部都宜配合呼吸运动。

如腰部扭伤在针刺后溪后即可主动或被动地做前弯、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不受留针的影响,不受原腰痛的限制,活动的结果能使腰痛越来越轻。

人体各部位具体运动方法见临床应用章节。

3 治疗反应远道针刺疗法和患部运动疗法有机的结合,产生三大治疗反应,这是其它任何一种疗法所没有的。

(1 )运动针感运动能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即运动针感。

患部越运动,针感越强,患部疼痛越减轻,可见运动针感的产生标志着针刺手法的成功。

(2)针运热感运动以患处温热、出汗为度,此时患者即感患部酸软舒适、疼痛消失。

这种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使患部所产生的温热感,称为针运热感。

(3 ) 疼痛逃移现象在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人患部肿痛明显减轻,功能大部分恢复,但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如外翻、背伸痛等),则保持此疼痛体位,并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疼痛即可解除。

然后再继续运动,找到引起疼痛逃移的新体位,继行上述方法,直到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疼痛逃移现象。

4 疗程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进行运动疗法,急性损伤每日一次,慢性损伤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五临床应用1 肩关节周围炎取穴:肩部臑臂内侧酸痛,痛引缺盆,放射至拇指,肩关节后旋、伸提功能障碍,肩前云门穴处压痛明显,为手太阴经型,取阴陵泉;肩峰臑臂外前廉疼痛,痛引肘臂,方向至拇、食指,肩关节外展、后伸功能障碍,巨骨、肩髃穴处压痛明显,为手阳明经型,取条口透承山;肩关节外廉疼痛,痛引颈项,放射至臑外及无名指、小指,肩关节外展、上举受限,肩髎、肩井穴处压痛明显,为手少阳经型,取阳陵泉;肩臑外后廉及肩胛牵掣疼痛,痛引颈项,放射至肘臂外侧及小指,肩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天宗、肩外俞穴处压痛明显,为手太阳经型,取昆仑穴。

若表现2个或2个以上经痛,则可多经取穴。

取患肩的同侧穴,双肩同病取双侧穴。

进针后,运动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肩,作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上举等各种动作。

2 急性肩部软组织损伤取穴:肩凝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透阴陵泉,中平奇穴(经外奇穴,足三里下一寸,上巨虚上二寸处)。

取患肩的同侧穴,双肩同病取双侧穴。

进针后,运针务使“得气”,在“得气”的同进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肩,作肩关节外旋、内收、内旋、上举等各种动做。

3 肱骨外上髁炎取同侧阴上穴(阴上穴在阴陵泉上方1.5寸处,股骨内髁之高点下方,内膝眼与腘横纹头联线之中点处,是经外奇穴),阴谷穴。

针刺得气令患者做内外旋转、握拳等动作,病人感觉痛减大半或全部消失。

4 指腕关节扭伤扭伤取穴:上下对应点(如腕关节扭伤取踝关节对应点),三阴交。

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指腕关节,作屈伸动作,以患部不痛为度。

5 失枕取穴:悬钟、后溪、液门透中渚。

针刺得气后,嘱病人活动颈部,作颈左右旋转和前后活动。

6 颈椎病取穴:后溪透合谷、液门透中渚、悬钟。

针刺得气后,嘱病人主动或被动活动颈部。

病人可主动作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环旋运动;病人被动运动时,医者可点按天宗穴、弹拨胸锁乳突肌、颈部斜扳等。

7 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取穴:脊柱正中疼痛,多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损伤,为督脉型,取人中穴;脊柱外侧疼痛,多见腰背肌筋膜损伤,为足太阳经型,取后溪穴;一侧腰痛,牵扯至臀部,大腿根和后部,多见骶棘肌、腰臀肌筋膜损伤,为足少阳经型,取液门透中渚;腰胀痛及腹,不能左右回顾,多见合并腹膜后组织损伤直接刺激腹膜或交感神经链,或合并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为足阳明经型,取手三里。

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指导或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腰部。

病人能站立者,主动作前俯弯腰、左右旋转、下蹲踢腿等各种动作;病人不能站立者,卧于硬板上,医者协助病人作斜扳、后伸扳、运旋叩打等动作。

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如前屈痛、侧弯痛等),则保持此疼痛体位,并行捻转提插泻法,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疼痛即可解除。

8 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外缘下行,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疼痛,多见L4~5椎间盘突出,为足少阳经型,取液门透中渚;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外缘,经小腿后侧至足跟疼痛,多见L5~S1椎间盘脱出,为足太阳经型,取后溪透合谷;具有足少阳经型及足太阳经型的特点,全小腿痛,多见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为混合型,取液门透中渚及后溪透合谷。

针刺得气后,指导或帮助患者主动和/或被动运动腰腿部。

运动以患处温热出汗为度,此时患者即感腰腿部酸软舒适,疼痛消失。

9 膝关节痛膝关节痛包括增生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风湿寒性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扭伤、骨折后膝关节后遗疼痛等。

取膝痛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内、外侧端,一肘两穴)。

用28号毫针针刺2.5~3.5寸,进针得气后,使患者活动膝关节,作行走、屈伸、下蹲等各种动作。

运动以患膝温热,出汗为度。

10 急性踝部软组织损伤取穴以外关为主穴。

外踝部损伤配阳溪透太渊;内踝部损伤配神门透阳谷。

针刺得气后,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踝关节,作屈伸、旋转、内外翻、行走、跳跃等各种动作,运动以患部不痛为原则。

11 跟骨刺取穴:足跟内侧疼痛,压痛者取神门;足跟外侧疼痛,压痛都取养老;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压痛都取足跟痛点(大陵穴下0.8寸)。

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足跟部。

嘱患者用足跟着地行走、跺脚,踩在木棒等硬物上由轻到重自行滚压足跟痛点,或者医者以痛为俞,用木棒叩击、压推患足跟,被动运动患部。

12 胸胁屏伤取穴以胸痛点(拇指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为主穴。

配穴:胸前部损伤者配内关穴,腋中线损伤者配合谷穴,腋后线损伤者配外关穴。

在留针期间让患者尽可能的做深呼吸、咳嗽动作,由小到大的转动身体。

六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比较1 与传统针刺疗法的比较传统针刺疗法是在疼痛处施术,在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时,病人难以接受,特别是伴有肿胀、瘀血等病理变化的病人往往拒绝医生触摸,在这种情况下,针刺运动疗法即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由于其针刺是远道取穴,从而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疼痛区,使医生能在健侧仔细寻找对应点从容施术。

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后往往在患部遗留酸、麻、胀、重等针感,不能立刻见效,而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的同时即嘱病人适当活动患肢,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活动自如,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

针刺运动疗法的诞生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炙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丰富了针炙的治疗手段,为中国针炙学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2 与传统口服药物、局部制动疗法的比较对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传统的处理方法,除了注意局部休息或者做一些理疗外,就是口服药物、局部制动,等其自然恢复。

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治疗,恢复慢,耗时长,且往往遗留功能障碍。

而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恢复快、疗效好,并且未发现针刺运动疗法加重软组织损伤的现象,穷其原因有二:一是运动疗法有其康复的原则,二是针刺疗法有镇痛不全,肌松不满意的特点。

损伤早期的运动并不是无限制的运动,而是有其康复的原则:主动为主,被动为辅,主动活动宜缓慢,被动活动宜轻缓而柔;不痛为度,不断调整,具体掌握,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度,活动强度在最大限度内;严禁超负荷运动,区分不利与有利的锻炼方式,如严禁快速转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