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
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演变

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演变作者:程晓勇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09期[摘要]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
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国家决策层主观认识的变化而相应变动。
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强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关键词]国家利益;安全利益;国家利益观[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22-03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
”[1]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深受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
如何认识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强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本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安全利益的演变以及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与扩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安全利益的内容与分析20世纪50年代,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全利益主要是防止美国的军事入侵和美国支持下占据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大陆的武装袭扰。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的扩张主义严重威胁中国的北方安全,所以中国的安全利益之重点是防御苏联的军事攻击和入侵。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是中国安全利益最为复杂和严峻的时期,且明显的分为与美国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与苏联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两个阶段,其间在1962年中国与印度就领土问题也发生了安全利益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时,绝大部分边界尚未正式划定,同大多数邻国都有边界争议,而与苏联、印度等重要邻国的边界问题尤其严重,长期得不到解决;同一些海上邻国也存在着岛屿归属之争和海权争端。
16个板块总体国家安全观互动教学内容

我国的国家安全观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为核心,通过发展和合作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构想。
在我国,国家安全观被分为16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的国家安全体系。
这些板块在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
在我国的国家安全观中,经济安全板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安全不仅关乎我国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安全也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国际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我国必须在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治安全是指的安全,包括政治制度的安全、国家的政治稳定等。
在我国国家安全观中,政治安全板块涉及政治体制、政权稳定、国家安全制度等多个方面。
我国在维护政治安全的也积极推动全球政治合作,加强国际政治交流,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政治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另外,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板块也在我国的国家安全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些板块不仅与我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也对全球的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以维护世界的共同安全和繁荣。
在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家安全观是一个立体、全面的体系,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不仅关乎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构建一个全面的国家安全观,我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挑战,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国的国家安全观的一部分,这16个板块的内容对我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我国自身安全的保障,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发展的基础。
我相信,随着我国国家安全观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我国将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要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内容丰富、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
五大要素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五对关系就是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总之,厘清五大要素、把握五对关系,是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所在。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换句话说,国家安全内涵丰富,既指国家处于安全状态,又指国家维持这种安全状态的能力。
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
维护国家安全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这个道理很硬,毋庸置疑。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家安全边界就要跟进到哪里。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
任何国家都存在三种基本需求:第一,确保国家生存,包括维护领土完整和保护本国公民的生命安全;第二,促进人民的经济福利与幸福;第三,保持社会制度和政府体系的自决与自主。
这些要素在国家利益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任何国家都必须加以维护。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四、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古人云:令之不行,政之不立。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023国家安全教育课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_国家安全教育课的心得体会感想

2023国家安全教育课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_国家安全教育课的心得体会感想今天是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以下是我在学习关于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网课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这次网课首先学习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知识。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根本的任务就是全方位保障人民安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各项权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生产生活环境。
还有就是关于生物与公共卫生安全。
从非典到埃博拉再到如今的新冠疫情,生物安全不断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
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各国对疫情的防控手段不断升级,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重创全球经济增长。
中国也一定会在面临冲击的同时也会抓住机遇,不断减少损失。
国家安全教育课的心得2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洞察新时代国内外安全形势,对新时代面临的复杂安全挑战进行了科学分析研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看到发展成就、光明前景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安全挑战。
现阶段,我国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外部阻力和挑战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发展利益的任务相当艰巨,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不断聚集。
作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日益频繁,相互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世界不安定因素对我国影响日益明显。
国际市场、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通道安全,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代安全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代安全战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时代安全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中国成功的一大特点。
安全战略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新时代安全战略的影响和践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共领导人智慧的结晶。
这一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经济等方面。
在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确定的安全挑战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时代的安全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安全战略的有机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安全战略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应对不断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愈加复杂的当下,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安全防御,确保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时代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务实的理念和方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国家安全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国家安全提供了全面保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党的领导,确保了国家各项工作的稳定和有序进行。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了国内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
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新时代安全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了新时代的安全战略,以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安全挑战。
新时代的安全战略突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的主题,以国家核心利益为核心,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着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秩序构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尊重和推动世界安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尊重并推动世界安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的理解

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的理解1. 引言1.1 概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独特而特有的理念和原则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挑战的变化,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国家安全观道路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并进一步分析其重要意义以及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将明确该概念的定义与背景;其次,我们将阐述核心原则与价值观;然后,我们将回顾其发展历程与演变过程;接下来,我们将强调坚持这一道路的重要意义;最后,我们将介绍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并进行总结和未来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并探讨其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启示,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2.1 定义与背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在坚持维护国内稳定和发展为前提的基础上,强调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2.2 核心原则与价值观: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念和平衡发展思想。
它将“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核心原则之一,注重实现人民对于生活质量、幸福感和公正社会的期望。
同时,它也强调均衡发展,即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注重协调推进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等。
2.3 发展历程与演变过程: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道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建国初期,国家安全观主要集中在外部防御和国防建设方面,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观也逐渐演变。
解读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

• 3、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国际社会应增
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要摒弃冷
战思维和同盟对抗,通过多边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协力防止冲突和战争。 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建立公平有效的共同 安全机制。 4、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
不走西方“干涉主义”的老路,但的确需要发展 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来。因为在我们恪守 “不干涉”原则,而别人都在“干涉”的情况下, 我们的主张并不能发挥应有效果,我们对国际事 务的参与也会陷入被动。
中国安全面临的挑战
• 尽管中国国际安全形势总体有利,但同时也面临着 诸多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传统安全威胁,也 包括非传统安全威胁;既有现实的挑战,也有潜在 的威胁,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 极为不利的影响。 • 第一,在传统安全方面,“涉台问题”与“涉藏问 题”是对中国主权、领土安全和国内稳定的最现实 威胁 • 第二,在经济安全方面,随着中外经济互动更趋紧 密,中国的经济安全风险上升。 • 第三、从长期来看,能够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严重 威胁的依然主要是美国。面对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甚 至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美国的 戒备感必然会相应上升,其遏制与防范的力度也会 不断加强。
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2.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 作 • 1.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 • 中国和东盟建立新型安全关系, 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 请看视频
使东南亚和亚太长治久安有了 机制保障,促进了本地区的安 全与稳定,对合作各方都是一 种双赢的结果。中国和东盟地 区论坛(ARF)的安全关系具有特 殊的地位,这一点从新安全观 的形成就可见端倪。中国对新 安全观的几次重要的阐释都在 东盟地区论坛上。中国政府新 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也是在东盟 地区论坛上发表的。中国与东 盟地区论坛的安全关系对于处 理中国东南部安全问题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即使中国并不想 在其中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中 国新安全观的理念也将产生深 远的影响。无论是对台海政治 局势,还是对中国走出近海,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意涵

中国新安全观的理论意涵作者:王柏松刘彤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王柏松1,刘彤2(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摘要:冷战后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安全形势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多样化的安全挑战,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世界各种新安全观研究成果的精华,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安全实现的前提、特征、目标及其有效途径上进行了创新性的阐释,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了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和非凡特质。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对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国际社会持久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间新型关系的确立以及致力于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新安全观;相互安全;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1-0009-08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新安全观是对冷战思维为特征的传统安全观关于安全问题狭隘理解的重大突破,是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研究结合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的重要体现。
它在否定传统安全观思维模式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世界新安全观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合了中国在国家安全上的传统追求,在保持与世界大国新安全观研究的同一性基础上,对实现安全的重要保障、有效途径、最终目标等方面做了创新性的诠释和阐发,从而使中国的新安全观具有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的非凡特质和独特鲜明的理论意涵。
一、相互安全:安全政策实施的必要前提相互安全从根本上说就是相关国家为追求自身安全利益的思维模式不应受到现实主义“安全困境”的束缚,是在双边或多边基础上相互确保安全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苏关系由对抗趋向缓和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两国政治学者把相互安全共同视为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这与中国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文木中国走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概念已经是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已不是过去封闭体系中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此中国这时所面临的矛盾也就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矛盾。
我们封闭的时候,反倒是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得最快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结成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但随着中国开放和发展,新的矛盾特别是与西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的矛盾也就来了。
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
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
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现代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
地缘政治,并不是只与土地相关的学说,但却是从土地中诞生的学说。
这么说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活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二是地缘政治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类生活因而是扎根于土地而不是扎根天国的学说。
围绕生活资源,人类对地理的控制手段经过如下演变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从海上说,就是以印度洋为中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为两翼的构造;从陆地上说,则是以大中亚(整个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为中心,以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为两翼的构造。
从制陆权的角度看,大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
麦金德(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 1861~1947)认为这里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的轴心。
从古代希腊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前356-前323 ) 到蒙古帖木儿(Timur-I-lang,1336-1405),再到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历史上凡是造成世界性扩张的陆上帝国多发韧或结束于大中亚地区。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作者:唐永胜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5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被确立下来。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规律的系统概括,是对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的新局面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局势的特点和趋势当前国际体系正处在加速演变时期,中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的基本趋势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也将持续增强。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深刻变革,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作用,安全风险趋于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这种安全态势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攻坚阶段以及我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深度调整时期的突出特点。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形势趋于复杂严峻,安全风险分别来自大国战略博弈、周边现实及潜在热点、国际体系演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多等多个方面,也来自国内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矛盾的积累和叠加。
外部风险通过内部风险发生作用,内外风险相互交织、相互转化使得危害可能成倍放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威胁国家安全。
其中,中美关系结构性矛盾构成我国安全风险的一个外部主导性因素,既要针锋相对,又要努力保持大国关系乃至整个对外关系的总体稳定。
中美之间的竞争,首先是大战略的较量。
随着美国战略调整,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已进入新的阶段,在更深层面上和更广范围内展开,并将持续较长时期。
对新一轮中美战略竞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应有充分的认识。
尽管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遇到战略困难,但在未来较长时期里,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不会动摇。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金融资本的渗透扩张能力和转移危机的能力实际上空前加强,甚至越是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资本积聚效应越会明显表现出来,利益倾斜更趋严重。
总体国家安全观学纲要 47至54页内容

在深入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学纲要第47至54页内容之前,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概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立足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总结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经验新成果,对国家安全事务作出战略性的理论阐释和战略性的原则性解决方案。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还包括对国家领土安全、国家制度安全、国家利益安全、国家权益安全等新安全领域的全面觐见。
第47至54页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国家利益安全和国家权益安全进行详细阐释。
国家利益安全是指国家生存、发展和国家治理秩序的安全,包括国家政治利益、国家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国家制度、国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安全。
在新时代,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国际治理体系的调整,国家利益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和威胁。
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构建更为严密的国家利益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国家利益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国家利益保护和维护能力。
国家权益安全是指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的安全,包括国家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安全权益、发展权益等各方面的权益安全。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家权益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要全面梳理和建立国家权益清单和权益保障清单,完善国家权益保护机制,创新国家权益保护方式,增强国家权益保护的能力。
国家利益安全和国家权益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和根本保障。
在新时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利益和权益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严峻。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国家利益安全和国家权益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理论研究、规划设计和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国家利益和权益的保障能力。
个人观点来看,国家利益安全和国家权益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观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两个方面。
只有牢牢守住国家利益和权益的安全,才能确保国家长期安全稳定,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_0

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摘要: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
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积极建设者,同时下决心维护陆地和海洋利益,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安全观;厉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
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积极建设者,同时下决心维护陆地和海洋利益,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国家安全观念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格局的急遽变化中,安全是任何国家战略目标的首要乃至最高的诉求。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
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
但是,与以往不同是,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关系的内涵大大丰富,国际关系日益多极化、制度化和有序化;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的作用增强,并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国际关系中的复合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表现在安全问题上,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非此即彼”的零合(Zero-Sum)博弈模式在减少;出现国际缓和与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双赢博弈越来越普遍。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国家安全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合作安全、全球安全等新的认识模式。
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全球安全治理的贡献

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安全的范围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军事安全,而是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
在这一背景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新型国家安全理念应运而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提出“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发展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的理念。
本文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行论述。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特点1. 综合安全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综合安全观,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
这种理念使国家在制定安全战略时能够全面考虑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有效应对多种安全挑战。
2. 共同安全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理念,强调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合作来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
这种理念有利于打破以往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促进全球安全治理的多边合作。
3. 多元化安全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多元化安全理念,主张在尊重各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来维护安全。
这种理念有利于保障各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平等地位,避免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滋生。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全球安全治理的贡献1. 推动国际安全合作总体国家安全观注重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倡导在平等和协商基础上,通过多边机制推动国际安全事务的解决。
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地区热点问题解决等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促进各国的合作。
2. 构建安全合作网络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多元化安全理念,主张通过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安全合作网络,来共同应对挑战。
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组织、国际组织的安全合作,可以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3. 推动全球发展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发展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的理念,强调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紧密。
在全球安全治理中,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促进全球发展安全,提高各国的发展水平,减少不平等现象,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作者:王义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1期【摘要】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取得广泛国际影响。
今天的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
国内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难以区分;维稳与维权难以区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难以区分;海外安全与国内安全难以区分。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亚洲新安全观,倡导安全共享、安全共担、安全共建、安全共赢理念,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安全文明,超越了西方二元对立式安全文明,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亚洲新安全观大安全观总体安全安全文明【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苏联解体后,中国联合俄罗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相对于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而言,这是巨大历史进步。
如今,国际安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首先,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
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既是国内问题,这也是国际问题。
新疆等地的暴力恐怖事件,也非单纯的国内安全问题。
一句话,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安全全球化挑战。
其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
海上安全问题既可能是传统海上岛屿、岛礁领土争端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引发,原有的传统—非传统安全区分可能过时。
再次,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
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既有防范黑客攻击的难题,也有维护网络开放、安全、自由的矛盾,甚至其威胁来源也往往不明了,既可能是有政府背景的网络部队攻击,也可能是黑客组织或个人行为。
最后,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
传统上,猫和老鼠的游戏角色分明,逻辑清晰。
如今,网络恐怖袭击等行为表明,安全威胁来源,安全管理机制更趋复杂化、多元化。
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深度思考 (1)实现材料中二○三五年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怎样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点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 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 道路。
(2)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什么强调要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2)结合图片内容,谈谈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答: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①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有保障, 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②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 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 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 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去维护生态安全”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国家安全是 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我国要 构建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 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国家安全体系。③我国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生态 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去维护生态安全体现了国家对生态安全的 重视,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十条: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 环境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障 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
[摘要]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
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
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积极建设者,同时下决心维护陆地和海洋利益,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安全观;厉害共同体;战略通道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
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布局,应以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新安全观的理念指导下,创立和发展国际利害共同体,进一步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可预期的积极
建设者,同时下决心维护陆地和海洋利益,确保战略通道的畅通并积极扩展战略通道。
国家安全观念的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格局的急遽变化中,安全是任何国家战略目标的首要乃至最高的诉求。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1]“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
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
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
但是,与以往不同是,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关系的内涵大大丰富,国际关系日益多极化、制度化和有序化;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增强,并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国际关系中的复合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表现在安全问题上,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非此即彼”的零合博弈模式在减少;出现国际缓和与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双赢博弈越来越普遍。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合作越来越成为国际
关系的主流,国家安全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合作安全、全球安全等新的认识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安全问题的跨国性和综合性日益突出,安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安全,日益涉及社会、环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全球化不仅导致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越来越重要,而且使得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成为安全利益的新内容。
鉴于此,合作安全成为维护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各国需要通过加强各领域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提高应对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与效率。
和平只能建立在相互的、共赢的安全利益之上,共同安全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终目标。
过去,中国最担心的是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现在,周边国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国对中国崛起是否会带来
威胁充满疑虑。
正是这种内外互动,促使中国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型安全观,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付诸实践,并将延伸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之中。
新安全观是一种“立体安全观”,它不
仅强调国家安全的外部性变革,也扩大到政治昌明、社会安定等国内安全,体现了将国际战略与国内战略综合考虑的高度。
新安全观体现的防御性现实主义思想,代表着中国在安全问题与国际认同的深化、合作型战略文化的内化,成为构建中国新世纪国际战略的基石。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国家战略利益在拓展,国家安全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逐渐扩展,如加强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的维护,强调人类安全的重要意义等。
鉴于此,中国国际战略应强调有所作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国家战略利益。
在实践上,中国应主要采取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新
型安全模式,强调加强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在军事战略层面,秉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要求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军队建设上,要由数量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
中国国家安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是国家利益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否
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标尺。
当然,随着安全综合性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战略的实施维护国家安全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实际上,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安全概念可谓无所不包,而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也变得多样了,当然其难度无疑也在增加。
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崛起,端视其国家安全能否得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能否得以拓展。
建立、发展利害共同体
迄今为止,中国崛起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中国采取的积极进取、承担大国责任的战略作为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中国崛起必然冲击国际社会固有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必将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既得利益较多之大国的不安、不快与应对措施,而它们的某些应对措施可能构成中国崛起的障碍。
鉴于此,我们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建立和发展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的利害共同体应视为促进中国顺利崛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