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昌歜补正
左传知识点总结
左传知识点总结一、《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名字在史书上并不常见,主要因为他是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闻名。
左丘明对于《春秋左氏传》的撰写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所以《左传》实际是他个人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正史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左传》的成书背景《左传》的成书背景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密切相关。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春秋时期末期,鲁国遭到晋国和齐国的联合侵略,国内外形势严峻。
鲁国先后派遣左丘明到晋国和齐国做外交使节,据此,左丘明切身经历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云,深受其影响,因此在《左传》中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镜像。
三、《左传》内容概要《左传》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为主线,以庄公、襄公、威猛公、定公和康公五世君主为主要史料,记载了鲁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左传》以描述春秋时期鲁国历史为主,描绘了君主和政治家的智慧和执政能力,表现了许多君主的善政和爱民之举,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客观和真实。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左传》的内容涉及到了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四、《左传》的思想内涵《左传》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的典范之一,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左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
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君臣之间的争斗和政治斗争的描写,体现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
2. 政治治国的智慧:《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鲁国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才能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才干。
3. 社会变革和风尚:《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社会风貌和社会变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状况和社会心态,对当时社会制度和观念有着深刻的反映。
国学宝典《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国学宝典《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七年》【原文】【经】二十有七春,齐侯使庆封聘。
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
卫杀其大夫宁喜。
卫侯之弟鱄出奔晋。
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冬十有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传】二十七年春,胥梁带使诸丧邑者具车徒以受地,必周。
使乌余车徒以受封,乌余以众出。
使诸侯伪效乌余之封者,而遂执之,尽获之。
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
齐庆封来聘,其车美。
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
』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
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卫宁喜专,公患之。
公孙免余请杀之。
公曰:「微宁子不及此,吾与之言矣。
事未可知,只成恶名,止也。
」对曰:「臣杀之,君勿与知。
」乃与公孙无地、公孙臣谋,使攻宁氏。
弗克,皆死。
公曰:「臣也无罪,父子死余矣!」夏,免余复攻宁氏,杀宁喜及右宰谷,尸诸朝。
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
衣其尸,枕之股而哭之。
欲敛以亡,惧不免,且曰:「受命矣。
」乃行。
子鲜曰:「逐我者出,纳我者死,赏罚无章,何以沮劝?君失其信,而国无刑。
不亦难乎!且鱄实使之。
」遂出奔晋。
公使止之,不可。
及河,又使止之。
止使者而盟于河,托于木门,不乡卫国而坐。
木门大夫劝之仕,不可,曰:「仕而废其事,罪也。
从之,昭吾所以出也。
将准愬乎?吾不可以立于人之朝矣。
」终身不仕。
公丧之,如税服,终身。
公与免余邑六十,辞曰:「唯卿备百邑,臣六十矣。
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
且宁子唯多邑,故死。
臣惧死之速及也。
」公固与之,受其半。
以为少师。
公使为卿,辞曰:「大叔仪不贰,能赞大事。
君其命之!」乃使文子为卿。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
如晋,告赵孟。
赵孟谋于诸大夫,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
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
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
国学宝典《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国学宝典《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昭公二十二年》【原文】【经】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大蒐于昌间。
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王室乱。
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冬十月,王子猛卒。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传】二十二年春,王二月甲子,齐北郭启帅师伐莒。
莒子将战,苑羊牧之谏曰:「齐帅贱,其求不多,不如下之。
大国不可怒也。
」弗听,败齐师于寿余。
齐侯伐莒,莒子行成。
司马灶如莒莅盟,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
莒于是乎大恶其君。
楚薳越使告于宋曰:「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寡君请受而戮之。
」对曰:「孤不佞,不能媚于父兄,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抑君臣日战,君曰『余必臣是助』,亦唯命。
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
君若惠保敝邑,无亢不衷,以奖乱人,孤之望也。
唯君图之!」楚人患之。
诸侯之戍谋曰:「若华氏知困而致死,楚耻无功而疾战,非吾利也。
不如出之,以为楚功,其亦能无为也已。
救宋而除其害,又何求?」乃固请出之。
宋人从之。
己巳,宋华亥、向宁、华定、华貙、华登、皇奄伤、省臧,士平出奔楚。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马,仲几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挽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
刘献公之庶子伯蚡事单穆公,恶宾孟之为人也,愿杀之。
又恶王子朝之言,以为乱,愿去之。
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
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
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王弗应。
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将杀单子、刘子。
王有心疾,乙丑,崩于荣錡氏。
戊辰,刘子挚卒,无子,单子立刘。
五月庚辰,见王,遂攻宾起,杀之,盟群王子于单氏。
晋之取鼓也,既献,而反鼓子焉,又叛于鲜虞。
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
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郑武公:名掘突,郑国第二位国君,约公元前770—前744 年在位。
南通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文言文解析新《春秋左氏传》
• 【答案】:A。
•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4分)
• 君人者将祸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正确语序应为“君人者将务去祸” 】务【从事;致力于】去,而速【招致】之,无乃不可乎【无乃……乎,恐怕 ……吧】?”
• 【译文】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接纳他。
• 及卫州吁立,将修【11A.修,整治,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先君之怨【郑、 卫两国前代常有战争,隐公二年郑因公孙滑之乱又伐卫。修怨,指报复怨仇。 先君之怨,指前代君主结下的怨仇。先君,当包括庄公、桓公以上诸君。】于 郑,而求宠【讨好】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君民关系和谐,即安定百姓。】,使 【派使者】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指宋公子冯,他对宋殇公的君位 是个威胁。】,君为主,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卫国自称】以赋【兵赋, 指作战所需的人力财物。】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委婉的外交辞令】也。”
• 【译文】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 老头子年纪老迈,不能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请您趁此机会 除掉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个人抓住,请卫国派人来陈国处理。九月,卫国人派右宰 丑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管家獳羊肩在陈国杀了石厚。
• 7 君子曰:“石碏,纯臣【忠臣,毫无私心之臣】也,恶【憎恨】州吁而厚与 【结交】焉【代词,他】。大义灭亲,其【表示推测,大概】是之谓【宾语前 置句,“谓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乎!”
不同。 • B.公,指鲁隐公。因《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鲁及诸侯国的事件,故常用“公”代鲁
君。 • 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孔子等。文中是对石碏
左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左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左传》的作者和撰写背景《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左丘明,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5世纪初的时期,是鲁国贵族出身,对鲁国的政治和社会非常了解。
《左传》是左丘明根据春秋经传编写的史书,他采用了史记的编写方法,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价。
左丘明在《左传》中展现了他的史学理论和史书编写的技巧,对后世的史书编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左传》的内容和体裁《左传》共包括32篇,按照时间顺序成文,内容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宗法制度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左传》的体裁是古代史书中的编年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体现出了左丘明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三、《左传》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左传》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主要包括礼乐教化、忠恕仁义、宗法制度等方面。
在《左传》中,左丘明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乐的教化可以使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还强调了忠恕仁义的观念,主张君臣之间应该忠诚相待,亲友之间应该互相忠诚和宽容。
同时,左丘明对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族风俗的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左传》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左传》作为春秋时期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首先,《左传》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左传》中所展现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左传》作为一部古代史书,展现了史学家左丘明的史学理论和史书编写的技巧,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史书的编写方法和史书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总之,《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展现了左丘明的史学理论和史书编写的技巧,对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昭公-昭公三十二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左传》昭公·昭公三十二年关于左传《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昭公三十二年原文【经】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取阚。
夏,吴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幾、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传】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
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
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
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
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
我一二亲昵甥舅,不皇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
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
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弛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
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
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
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
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
”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
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
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
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
”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
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
先秦:历史散文之《左传》、《国语》
先秦:历史散文之《左传》、《国语》第二节《左传》、《国语》《《左左传传》》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备......一、成书:《左传1[1]》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而写作的一部编年史。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指公羊高,“谷梁”指谷梁赤)。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为今文,且注重揭示春秋之微言大义,属经学(解经之书);而《左传》为古文,记事详瞻、文采生动,实质上是一部以春秋为纲独立撰写的史书............2[2](此乃今古文学派的区别)。
【释】“独立史书”:《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下迄哀公十三年,计242年),但是,《左传》后面多出十三年。
不止于此,《左传》在鲁哀公二十七年末,又附鲁悼公四年(前454年)灭智伯、赵魏韩三家分晋事。
三家分晋乃战国开始的标志。
全书18万字,为《春秋》字数的十倍多。
3[3]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汉书·艺文志》,并认定左丘明就是《论语》中提到的与孔子同时的鲁太史,唐代以后颇有人怀疑)。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三家分晋乃战国掌故),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儒家观念)。
本来,春秋与左传“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著《春秋左氏1[1]传,释也。
2[2]晋王接、唐赵匡、宋朱熹皆认为《左传》为独立的史书。
3[3]《春秋》现存1.6万字,但曹魏张晏及晚唐徐彦引《春秋说》为1.8万字。
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
二、内容思想: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斗争,通过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浚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古文斫.读左国史汉例言
古文斫.读左国史汉例言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
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辟的史论被誉为“春
秋繁露”,对后世影响深远。
《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大夫左丘明,他以鲁国的立场,对春秋
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评述。
《左传》的文风简练,
语言凝练,富有哲理,被誉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合称“春
秋左氏传”。
在《左传》中,左丘明以自己的观点评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风气、人物品行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和评价。
他的文笔雄浑,思想深刻,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领域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详尽记录,
更在于其对当时社会风貌、政治斗争的深刻剖析和思想内涵的丰富。
它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总之,《左传》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之一,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秦晋崤之战》课件
义词解
析
国可得也:古指都城,今泛指国家。
4
蹇叔之子与师:古指参加战争,今指加 入队伍或军队。
3
穆公访诸蹇叔:古义为访问、咨询,今 常指访问某地。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 解析
超乘者三百乘:古指跃上兵车的勇士,今不常用。 无礼则脱:古义为失礼或不谨慎,今多指行为不检点。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古指做买卖,今指商业活动。 以乘韦先:古指四张熟牛皮,今常指车辆。 为从者之淹:古义为随从人员停留时间长,今不常用。
历史地位
作为第一部详尽编年体史书,开史书叙 事先河,对后世史学与文学发展有重大 影响。
课文分析
01
秦晋崤之战矛 盾梳理
前四段焦点:秦与 郑的矛盾、秦国内 部主张与反对出师 的冲突。
02
后续矛盾揭示
秦与晋、晋内部伐 秦师与纵秦囚的分 歧成为核心。
03
文章主旨探究
以蹇叔论战为线索, 揭示战略眼光的重 要性,强调知己知 彼的战争原则。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文言文陈述语气 格式
常用有“有以”“无以”“有所”“无所”等,表 示“有”或“没有”用来做什么。
文言文疑问语气 格式
“奈何”“何如”“如……何”等,用于询问方式或 结果。
文言文感叹语气 格式
“何其”“一何”“何……之”等,表达惊讶或强烈 情感,意为“多么”或“怎么”。
文言文反问语气 格式
02
不替孟明:古指不撤换将领,今不常用。
一词多义
01
焉的多义词解析
作语气助词,不译;作兼词,表 地点;作代词,他们、其。
02
且的多义词解析
连词,况且,表递进;连词,并 且,表并列;副词,将要。
03
以的多义词解析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
文言文《左传》复习要点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5) 《左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9、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11、可以一战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五、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六、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凭。
对曰: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虽不能察:弄清楚。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遂逐齐师:就,于是。
//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一鼓作气:振作。
彼竭我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七、理解性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aoguilunzhankejian
讨论最能激发自己的思维
• 1、我眼中的曹刿
• 2、我眼中的鲁庄公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齐 齐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鲁
鲁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大国,难测也, 夫战,勇气也。一鼓 惧有伏焉。吾视其 作气, 再而衰,三 辙乱,望其旗靡, 而竭。彼竭我盈, 故逐之。 故克之。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国宫廷内部 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 知所杀,几个月后,无知又被人杀死。 齐襄公兄弟之中逃到鲁国的公子纠和逃 到莒国的公子小白闻讯后,都抢着回国 继承君位,结果,公子小白设计先到, 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齐桓公,而公子纠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 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他的重要谋臣管仲 也被罗致到了齐桓公手下。
公将战,曹刿请见。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 衣食所安, 小大之狱, 乃入见。问: 弗敢加也, 弗敢专也, 虽不能察, 必以信。 必以分人。 公曰: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何以战? 可以一战。 民弗从也。 神弗福也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站在 了公子纠一边,曾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 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桓公在巩固 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 的谏阻,决定兴兵伐鲁,以报复鲁国支 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 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于是,历史 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爆发了。
guì
曹刿
fú
又何间焉
bià n
jià n
肉食者鄙
bó
bǐ
弗敢专也
左传原文及翻译
左传原文及翻译《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一部注疏,共有五十九篇。
全书共记载了鲁国庄公到昭公二十四位君王的事迹,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计二百四十一年。
《左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左丘明,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
《左传》的创作目的是通过批判、评价和记录历史事件,来发掘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作为《春秋》注疏,它叙述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国家兴衰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时局的变化和封建王国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品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左传》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左传》中的篇章以年号为标题,每篇以“鲁庄公三年”之类的年号开篇,然后详细叙述相关事件,以左丘明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贯穿其中。
以下是《左传》中的一段原文及翻译:《左传》第二篇:庄公二十五年吾闻之也,君不可如是而治也。
齐桓公,葬之日,言于国曰:“有臣有过,请和。
”公曰:“有臣,吾用之;有过,吾弗能改也。
如其过之,无以加于已。
有臣者,吾用之;如无有臣,吾取诸敌。
是亦君之过也,无能改也。
有过者,君之师也;无过者,君之贼也。
”如是者,可以无敌,不可不务也。
今君霸王之事虽云勉矣,弗怠能弗敌,吾是以知君之过也。
杀臧罪也,不胜任杀,不仁;曰杀而不喜,杀不足以代民,不智。
罚人以罪,德之贼也;不胜任德,不怀其民;曰予犹善也,罚不怠也,罚不至于民也;予小伯之德,予之罪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暴戾,不仁。
虽杀无罪,有罪者,不忍;不胜任杀也。
曰杀无罪,不胜任杀也,不辜罪;不胜任诛也。
曰小伯之德,小伯犹罪也。
诚念小伯之德,则不失矣。
夫失君者,罪之也;失臣者,过之也。
如夫背君之师,而求胜敌以亡国,则可乎?有背君之师,则众怨背矣。
In the twenty-fifth year of Duke Zhuang's reign...I have heard that a ruler cannot govern as you have. When Duke Huan of Qi died, on the day of his burial, he said to his subjects, "Some have served well, some have made mistakes. I ask for harmony." The duke said,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continue to use them. As for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I cannot change that. If I were to change it, it would not add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Thos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use them. If there are none who have served well, I will take them from enemies. This is also a mistake of the ruler, one that cannot be changed. Those who have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teachers; those who have not made mistakes are the ruler's enemies." In this way, one can be invincible and one must strive for it. Now, the ruler's ambition to become a hegemon is commendable, but if he does not slack off, he will not succeed. This is how I know the ruler's mistake. Killing Zang was a crime that Duke Zhuang was not capable of. To kill him was not benevolent. He said he killed him but did not rejoice in it. Killing him is not enough to replace the people; it is not wise. Punishing people for their crimes is the enemy of virtue. He was not capable of virtue, did not care for his people. He said he was still good, that he would not slack off in hispunishments, but his punishments did not reach the people. He compared himself to Xiaobo, but used Xiaobo's crime to punish him.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innocen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was impulsive and not benevolent. Even if killing him is without fault, to kill those who have faults, he could not bear it. He said killing him, who was without fault, was because he was not capable of killing him, that he did not deserve punishment. He said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was like punishing him. If he truly considers the good he did for Xiaobo, he will not lose his way. To lose a ruler is a fault; to lose a subject is a mistak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and seeks victory over the enem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is that possible? If one turns away from the ruler's teachings, then one will be hated by the people.。
国学宝典《左传》:襄公二年
国学宝典《左传》:襄公二年《襄公二年》【原文】【经】二年春王正月,葬简王。
郑师伐宋。
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
六月庚辰,郑伯仑卒。
晋师、宋师、卫宁殖侵郑。
秋七月,仲孙蔑会晋荀罃、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于戚。
己丑,葬我小君齐姜。
叔孙豹如宋。
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戚,遂城虎牢。
楚杀其大夫公子申。
【传】二年春,郑师侵宋,楚令也。
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
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
夏,齐姜薨。
初,穆姜使择美檟,以自为榇与颂琴。
季文子取以葬。
君子曰:「非礼也。
礼无所逆,妇,养姑者也,亏姑以成妇,逆莫大焉。
《诗》曰:『其惟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
』季孙于是为不哲矣。
且姜氏,君之妣也。
《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
』」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
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逼之。
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
公曰:「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
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昵我?免寡人,唯二三子!」秋七月庚辰,郑伯仑卒。
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
晋师侵郑,诸大夫欲从晋。
子驷曰:「官命未改。
」??会于戚,谋郑故也。
孟献子曰:「请城虎牢以逼郑。
」知武子曰:「善。
鄫之会,吾子闻崔子之言,今不来矣。
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齐故也。
寡君之忧不唯郑。
罃将复于寡君,而请于齐。
得请而告,吾子之功也。
若不得请,事将在齐。
君子之请,诸侯之福也,岂唯寡君赖之。
」穆叔聘于宋,通嗣君也。
冬,复会于戚,齐崔武子及滕、薛、小邾之大夫皆会,知武子之言故也。
遂城虎牢,郑人乃成。
楚公子申为右司马,多受小国之赂,以逼子重、子辛,楚人杀之。
故书曰:「楚杀其大夫公子申。
」【译文】二年春季,郑国的军队侵袭宋国,这是受楚国的命令。
齐灵公进攻莱国,莱国人派正舆子把精选的马和牛各一百匹赠送给夙沙卫,齐军就退兵回去。
君子因此而知道了齐灵公所以谥为“灵”的缘故。
国学宝典《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导语】⼆⼗三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初⼀,周、晋两国的两⽀军队包围郊地。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左传》:昭公⼆⼗三年。
欢迎阅读参考! 《昭公⼆⼗三年》 【原⽂】 【经】⼆⼗有三年春王正⽉,叔孙□若如晋。
癸丑,叔鞅卒。
晋⼈执我⾏⼈叔孙□若。
晋⼈围郊。
夏六⽉,蔡侯东国卒于楚。
秋七⽉,莒⼦庚舆来奔。
戊⾠,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胡⼦髡、沈⼦逞灭,获陈夏啮。
天王居于狄泉。
尹⽒⽴王⼦朝。
⼋⽉⼄未,地震。
冬,公如晋,⾄河,有疾,乃复。
【传】⼆⼗三年春,王正⽉壬寅朔,⼆师围郊。
癸卯,郊、鄩溃。
丁未,晋师在平阴,王师在泽⾢。
王使告间,庚戌,还。
邾⼈城翼,还,将⾃离姑。
公孙锄⽈:「鲁将御我。
」欲⾃武城还,循⼭⽽南。
徐锄、丘弱、茅地⽈:「道下,遇⾬,将不出,是不归也。
」遂⾃离姑。
武城⼈塞其前,断其后之⽊⽽弗殊。
邾师过之,乃推⽽蹶之。
遂取邾师,获锄、弱、地。
邾⼈诉于晋,晋⼈来讨。
叔孙蹶如晋,晋⼈执之。
书⽈:「晋⼈执我⾏⼈叔孙□若。
」⾔使⼈也。
晋⼈使与邾⼤夫坐。
叔孙⽈:「列国之卿,当⼩国之君,固周制也。
邾⼜夷也。
寡君之命介⼦服回在,请使当之,不敢废周制故也。
」乃不果坐。
韩宣⼦使邾⼈取其众,将以叔孙与之。
叔孙闻之,去众与兵⽽朝。
⼠弥牟谓韩宣⼦⽈:「⼦弗良图,⽽以叔孙与其仇,叔孙必死之。
鲁亡叔孙,必亡邾。
邾君亡国,将焉归?⼦虽悔之,何及?所谓盟主,讨违命也。
若皆相执,焉⽤盟主?」乃弗与,使各居⼀馆。
⼠伯听其辞⽽诉诸宣⼦,乃皆执之。
⼠伯御叔孙,从者四⼈,过邾馆以如吏。
先归邾⼦。
⼠伯⽈:「以刍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于都。
」叔孙旦⽽⽴,期焉。
乃馆诸箕。
舍⼦服昭伯于他⾢。
范献⼦求货于叔孙,使请冠焉。
取其冠法,⽽与之两冠,⽈:「尽矣。
」为叔孙故,申丰以货如晋。
叔孙⽈:「见我,吾告⼥所⾏货。
」见,⽽不出。
吏⼈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
及将归,杀⽽与之⾷之。
叔孙所馆者,虽⼀⽇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
夏四⽉⼄⾣,单⼦取訾,刘⼦取墙⼈、直⼈。
左传高考知识点汇总
左传高考知识点汇总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
对于高考来说,左传的知识点作为重要的历史考点之一,常常出现在考试题中。
本文将就左传一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左传的作者左传是由左丘明所撰写,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期,共有74篇。
左丘明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鲁国大夫,他借左传一书记录了鲁国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他对鲁国的忠诚与担当。
二、左传的内容1. 鲁国的政治斗争与变迁左传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斗争与变迁。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僖公七年》、《宣公十三年》等篇章,这些篇章中记录了不同时期鲁国的政治形势、统治者的政策以及诸侯间的外交关系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鲁国的兴衰以及贤臣良将的出现与作用等。
2. 社会风俗与礼乐制度左传还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乐制度。
如《昭公十一年》、《襄公二十四年》等篇章,记载了鲁国贵族的仪式、宴会、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
同时,左传还对礼乐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宗庙祭祀、乐舞演奏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和文化特点。
3. 军事战争与外交左传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战争与外交的记录,这些篇章反映了当时诸侯间的相争与外交斡旋。
这些篇章包括《襄公二十一年》、《共公四年》等,通过对这些篇章的研读,可以了解到当时军事战争的形式、鲁国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诸侯联盟的形成与变化等。
4. 名臣良将的形象塑造左传中还塑造了一批名臣良将的形象,如管仲、隐公、鲍叔牙等。
这些篇章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和言论的记录,展示了这些人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才能与智慧。
通过研读这些篇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三、左传的意义与价值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左传是我们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通过研读左传,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掌握更多历史知识。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它之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汉书》所记,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
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
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便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实际上,此书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体史书,不能说它是“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
因此,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
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
它与《国语》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也基本一致。
不过,《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
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首先,在《左传》的记事中,明确地表达了民重于天、神的观念,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见解,并以不少生动史实,表达了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体现了在《国语》基础上的进步。
这样的观点,与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已经较为接近了。
春秋时期,神权政治日趋没落,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这在《左传》的记述中有充分反映。
如季梁鲜明地提出:“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桓公六年)闵子马作出了“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的论断(襄公二十三年);子产更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昭公十八年)。
这些见解无疑是对天命神权思想的背离,意味着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傳》“昌歜”補正蘇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左傳·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
”杜預注:“昌歜,昌蒲葅。
”孔穎達疏:“昌歜,饗之所設必是籩豆之實。
《周禮·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有昌本、麋臡’,鄭玄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爲菹’。
彼昌本可以爲菹,知此‘昌歜’即是昌蒲菹也。
齊有邴歜,魯有公甫歜,其音爲觸。
《說文》云‘歜,盛氣怒也。
從欠蜀聲’。
此‘昌歜’之音相傳爲在感反,不知其字與彼爲同爲異。
徧檢書傳,昌蒲之草無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
”1孔穎達最早提出關於“昌歜”之“歜”音義的疑問,顧炎武《日知錄》對此作出考證:“今考顧氏《玉篇》有字,‘徂敢切,昌蒲俎也’。
然則《傳》之‘昌’正合此字,而唐人已誤作‘歜’。
是知南、北之學,陸、孔諸儒,猶有不能遍通。
”2顧氏之後,關於“昌歜”的認識,觀點有二:一類認同顧說,以“歜”爲“”之誤,清代學者陳樹華3、沈欽韓4、丁晏5等皆述顧說,高郵王氏父子亦持此說,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王念孫《廣雅疏證》卷第八上《釋器》:“、鮆、鮨,鮺也。
……《說文》:‘䰼,鮺也。
一曰大魚爲鮺,小魚爲䰼。
’《玉篇》作‘’,音才沈、才感二切。
僖三十年《左傳》注云:‘昌歜,昌蒲菹也。
’《釋文》‘歜,在感反’。
在感與才感同音。
昌蒲菹謂之歜,猶魚鮓謂之矣。
”6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七“昌歜”:“《廣韻》入聲一屋,,《說文》本才六切,歍也,‘才六’之音轉爲‘在感’,乃幽、侵二部之通。
從鼀聲,而音在感切,猶燅從坴聲,而音徐鹽切,鼀坴皆以爲聲也。
若從蜀聲之字,徧考諸書無讀入侵部者,以是知其當從鼀,不當從蜀也。
特以字或省作,黽字隸書作,與蜀相似,故傳寫者誤作歜。
《史記·倉公傳》‘肝氣濁而靜’、‘心氣濁躁而經’、‘腎氣有時閒濁’、‘心脈濁’,徐廣並云‘一作黽’。
可知‘黽’與‘蜀’字常相亂也,‘歜’爲‘’之誤,‘’爲‘’之省,依字正當作‘’。
爲《左傳》音者,有服虔、嵇康、高貴鄉公諸家,《玉篇》作‘’,音徂感反,蓋師承有自矣。
《廣韻》雖誤作‘歜’,而亦音徂感切。
孔氏《正義》亦云‘昌歜’之音相傳爲在感反,段氏乃欲改爲尺玉切,而云香氣觸鼻,故名昌歜,我未之前聞也。
”7日本學者安井衡《左傳輯釋》8和竹添光鴻《左氏會箋》9皆用王引之《經義述聞》之說。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亦用王說:“昌歜之歜,據《釋文》,不音觸,而音蠶上聲。
王引之《述聞》謂當作,傳寫致誤,或然。
”10另一類觀點否認顧說,别立新解。
以段玉裁、朱駿聲、劉文淇、劉壽曾等爲代表,具體意見如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欠部》:“歜之讀在敢反者,語之轉也。
與歜同在三部,音轉皆可入八部,是以《玉篇》云‘亦徂感切,昌蒲葅也’。
蓋古本《左傳》有作‘昌’者,二字可相假借,皆可讀屋沃本韵之音,非必定當在敢反也。
”11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卷上“有昌歜”條:“按歜者,欿之誤字,借欿爲灆也。
灆,葅也。
故歜相承讀如諂音不誤,《玉篇》所引則又誤作,字必無徂敢切之理。
”12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黃承吉云:‘段氏《說文注》云:“言昌陽氣辛香以爲葅,其氣觸鼻,故名曰昌歜。
”其說至當;然又狃於《玉篇》字之音訓而云:“蓋古本《左傳》有昌者,二字可相假借”,則非也。
蜀之制字,其義本同於觸,故觸之字起於蜀。
《說文》解蜀字,謂“葵中蟲,上目象蜀頭形”者,正是上觸之象,故加蜀以角,則爲角之觸,加蜀以欠,則爲氣之觸。
《說文》解歜爲盛氣怒者,是氣觸之本字也。
後經籍中一切引伸,皆通用觸字,因於氣觸,亦書爲觸,而置歜字不用,其實與觸一字也。
夫觸字之音義皆如觸發之觸,觸向升而上,故昌葅之氣出取之。
若之音義,則皆如蹙縮之蹙,蹙反向內而向外,於昌葅何取焉?’文淇案:‘此傳昌歜字,自《正義》謂歜之音,相傳爲在感反,而人不知昌歜之歜當音觸,自《玉篇》以爲昌蒲葅,而人不知昌歜之字本當作歜,不當作。
黃說是也。
’壽曾曰:‘……朱氏(朱駿聲)駁《玉篇》是也。
其謂作欿,又叚爲灆,義轉迂曲,傳文審是欿字,則服注不必言昌本之葅矣。
杜注“昌歜,昌蒲葅”,用服說。
《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昌本”注:“昌蒲根也。
”《公食大夫禮》“醓醢昌本”注:“昌本,昌蒲本葅也。
”服以昌本釋昌歜,用《周禮》文。
鄭君義與服同。
《說文》:“葅,酢菜也。
”《韓非子·難四》:“文王嗜菖蒲葅。
”’”13或因前人觀點的分歧,至今《左傳》校本幾乎全作“昌歜”,《漢語大詞典》也只有“昌歜”的詞條,而無“昌”。
實際上,藉助日藏《玉篇》殘卷材料,可爲顧氏觀點提供新證。
《玉篇》殘卷卷九欠部:“:子合、子陸二反。
《說文》:‘嗚也。
’野王案:口相嗚之聲也,或爲噈字在口部。
又音徂感反,《左氏傳》:‘響有昌歜白黑形塩。
’杜預曰:‘蒲葅也。
’鮓名,《說文》爲魚字,在魚部。
”14此段文字是《玉篇》日藏古寫本,訛奪滿紙,當先加校理。
查核《說文》和《大廣益會玉篇》(下文簡稱廣益本《玉篇》),“”即“”字,引《左氏傳》“昌歜”之“歜”當是“”字形訛,疑梁代《左傳》傳本“”已與“歜”訛混,亦或是後人抄撮之誤。
15《玉篇》殘卷“鮓名,《說文》爲魚字”,“魚”胡吉宣《玉篇校釋》校作“䱹”16,恐誤,此處“魚”當是“䰼”字的殘文。
《篆隸萬象名義·欠部》:“,子合反,噈字。
䰼也。
”17“”即“”字。
《玉篇》殘卷“”音徂感反、《廣韻》“䰼”音徂感切,“”與“䰼”音同;《說文》大徐音與《集韻》“䱹(鮺)”注音皆作“側下切”,音義皆同“鮓”字18,卻與“徂感反”有别,可知《玉篇》殘卷的“魚”字不當是“䱹”誤。
又,《說文》“䰼,鮺也。
一曰:大魚爲鮺,小魚爲䰼”,義與《玉篇》殘卷“鮓名,《說文》爲䰼字”亦合。
校正後這段《玉篇》作:“:子合、子陸二反。
《說文》:‘嗚也。
’野王案:口相嗚之聲也,或爲噈字在口部。
又音徂感反,《左氏傳》:‘響有昌白黑形塩。
’杜預曰:‘蒲葅也。
’鮓名,《說文》爲䰼字,在魚部。
”參考以上材料,回顧《左傳》“昌歜”之“歜”的音義問題,顧炎武等學者對“歜”是“”字誤的判斷、王氏父子對“歜”字音義的認識都可得到證實。
“”讀作“徂感反”或“在感反”19,含義當與《說文》“嗚也”之義無關,而與“䰼”字音同義通,當指“菖蒲根製作的醬料調味品”,誠如王念孫所言“昌蒲菹謂之歜,猶魚鮓謂之䰼”。
而《玉篇》殘卷亦有“歜”字,作“充燭反,《說文》:‘盛氣怒也。
’《左氏傳》周大夫有甘歜”20,并未及與“”字關聯,段玉裁“歜”“”可相假借之說恐不可信。
另外,《玉篇》殘卷的“”字亦可證王引之“‘歜’爲‘’之誤,‘’爲‘’之省”的推斷。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歜”字,音項(二)據《廣韻》“徂感切”作“zàn”,釋義作“切斷的菖蒲根,可佐食,也可入藥”,並引廣益本《玉篇》“”字材料判斷“疑‘歜’釋菖蒲葅,誤”。
21“”字,音項(三)據廣益本《玉篇》“俎感切”作“zàn”,釋義作“切斷的菖蒲根”。
22“”字,據《集韻》“徂感切”,注音作“chù”,義“同‘歜’,切斷的菖蒲根,可佐食,也可入藥”。
23此三處釋義皆可商榷。
“”,是“昌歜”之“歜”的後起字,當爲區别“盛氣怒”義的“歜”在原字形上加“艸”,注音作“chù”誤,與“徂感切”不合。
然而,如若再進一步溯源,“”字从、从黽、从欠,音“在感反”或“徂感反”,查《廣韻》《集韻》24,“感”韻下除“歜”字外,另有“黕”“眈”“抌”“”“衴”“紞”“”“”“”“”“”“”“髧”“”“䏙”“”“”“醓”“”“”“”諸字,皆从“冘”得聲,其中“黕”《說文》釋“滓垢也”,“䏙”《說文》釋“肉汁滓也”,“”《說文》釋“血醢也”,似均與“昌”之“”義有關聯。
疑“昌”之“”本或从“冘”,“欠”或是“冘”形譌。
25該字左半構件从、从黽,亦或另有所原,至南朝梁代,字形已與“”完全混同,故顧野王將其附於“”字下。
又,《周禮·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實。
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26疑《左傳·僖公三十年》“饗有昌、白黑、形鹽”之“昌”或本是二物,“昌”爲昌本,“”爲醓醢之屬,後爲合稱,即菖蒲葅。
以上兩點推斷且留待日後新材料驗證。
關於“昌歜”之“歜”的認識可歸納如下:該字形在南朝梁代已作“”,音“徂感反”,至唐代又與“歜”字混同,然其讀音仍有相傳,孔穎達審其音而不能明其字,後人爲區別“歜”字,又造“”以示差異。
清儒多從“歜”字構件“蜀”出發探討其得聲之由,或失之毫釐,該字讀音疑與“冘”有關。
至于其義,杜預釋“昌歜”爲“昌蒲葅”,王念孫以“昌蒲菹謂之歜,猶魚鮓謂之䰼”,均可取。
附記:本文初稿寫成於2012年3月,原爲徐復先生百年誕辰會議而作,後在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杭州)報告,又投寄《中華文史論叢》,應編輯部要求刪節成3篇補白的形式合刊於2013年月第3期。
此處是未刪節稿。
1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1831頁。
2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56頁。
該說亦見於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歜字誤。
《玉篇》作‘’,徂敢切,菖蒲葅也。
”《清經解清經解續編》第1冊,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5頁。
3 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七:“《玉篇》‘’字諸家俱未之及至亭林顧氏始舉出。
”《續修四庫全書》第14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4頁。
4 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卷四“有昌歜”條用顧說,《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頁。
5 丁晏《左傳杜解集正》卷三“又傳饗有昌歜”條用顧說,《續修四庫全書》第1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6頁。
6 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45頁。
7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4頁。
8 安井衡《左傳輯釋》,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卷七第5頁。
9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台北:天工書局,2005年,第532頁。
1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482-483頁。
1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2頁。
12 朱駿聲《春秋左傳識小錄》,《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53頁。
13 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443頁。
14 顧野王《玉篇》殘卷,《續修四庫全書》第2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8—329頁。
15 敦煌文獻P.2509《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作“歜”,後世《左傳》傳本皆作“歜”,結合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對“昌歜”之“歜”音義的疑問,可知早在孔穎達的時代,《左傳》傳本“昌”已皆誤作“昌歜”,《玉篇》殘卷的抄寫時代或晚於此,抄寫者所見《左傳》其時可能已皆誤爲“昌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