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参考

合集下载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33页PP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33页PPT

END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 断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பைடு நூலகம்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来源:熊猫放射胶样囊肿概述•单房的含有粘蛋白的第三脑室囊肿影像>99%呈楔形进入室间孔•穹隆柱骑跨、覆盖在囊肿上•大多数的NECT呈高密度•密度与水合状态呈反比MR信号复杂多变•总体反映含水量•大多数在T2WI成像上,相对于脑组织呈等信号(小的囊肿很难发现)•25%呈低/高信号混杂(“黑洞”效应)•边缘可呈轻微强化(罕见)主要的鉴别诊断•神经系统囊虫病•脑脊液流动伪影(核磁的“假囊肿”)•椎基底动脉伸展扩张症或动脉瘤•室管膜下瘤•颅咽管瘤病理•起源于胚胎内胚层,而不是神经外胚层•与其他前肠起源的囊肿(神经管原肠囊肿、Rathke囊肿)相似临床要点•40%~50%无症状,偶然发现•头痛(50%~60%),急性的室间孔堵塞可导致快速起病的脑积水、脑疝、死亡•高发年龄=20~40岁(儿童罕见)(左) 轴位示意图显示室间孔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引起轻/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注意穹隆和脉络丛在囊肿上被抬高和拉伸(空箭)。

(右) 一例突然意外猝死的患者,大体病理轴位图片显示一个大的胶样囊肿(空箭),引起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存在一个小的透明隔腔。

穹隆(黑箭)在上面被覆囊肿。

(左) 65岁男性,“霹雳性”头痛,为明确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行NECT检查,轴位成像显示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呈高密度的占位(箭)楔形进人室间孔和第三脑室上部。

(右) 同一位患者,矢状位T2WI MR成像显示占位信号强度非常低,提示内含浓缩的蛋白质。

注意侧脑室显著扩大而第三脑室大小正常。

胶样囊肿被急诊手术切除。

(左) 矢状位TIWI成像显示一个微小胶样囊肿,患者无症状为偶然发现。

(右)一例巨大胶样囊肿患者,轴位T2WI成像显示“黑洞效应”,巨大病变内有一处更低信号(空箭),是浓缩、干燥的蛋白样内容物。

这样的囊肿很难吸出,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左)患者,轻度头痛,轴位T1WI成像显示室间孔有一小的胶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两种囊肿。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玩意儿通常是由于皮肤表面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想象一下,就好像是一群调皮的细胞,不听指挥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体”。

表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等等。

它的外观一般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摸起来有点像个小珠子,质地比较柔软。

表皮样囊肿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时候,可能是因为皮肤受到了损伤,比如刺伤、划伤,导致表皮细胞趁机钻到了皮肤下面,然后开始“生根发芽”。

还有的时候,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表皮细胞跑错了地方,结果就形成了囊肿。

从症状上来看,如果表皮样囊肿比较小,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只是在皮肤上能摸到一个小小的凸起。

但如果它长大了,或者发生了感染,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还可能会有脓液流出。

这时候,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得赶紧去看医生。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虽然名字相似,但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太一样的。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胚胎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皮肤组织没有正常分化,而是被困在了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形成了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通常出现在身体中线的部位,比如眼眶周围、鼻部、枕部、胸骨前等等。

它的质地一般比表皮样囊肿要硬一些,形状也不太规则。

而且,皮样囊肿里面的内容物也更加复杂,除了有表皮细胞,还可能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组织。

在症状方面,如果皮样囊肿比较小,同样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它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

比如,如果长在眼眶周围,可能会影响视力;如果长在鼻部,可能会导致鼻塞等问题。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摸、观察囊肿的外观、位置等进行初步判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作者:刘洪涛卢漫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33期[摘要] 目的探讨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皮样囊肿与7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

结果 12例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内部呈低弱或混合回声,壁厚11例,可见光点11例。

7例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壁薄,内部为无回声3例、低回声4例,可见光点5例。

结论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特征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 R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82-02Ultrasound Diagnosi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LIU Hongtao1 LU Man21.Functio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101,China;2.Ultrasou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and their diagnosis. Methods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sed in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 and 7 patients with epidermoid cyst,an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ResultsIn the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weak or mixed with low internal echoes,and wall thickness and visible points in 11 patients. In the 7 patients with epidermal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 and thin wall and the visible point in 5 cases,with internal echo-free in 3 cases and low-echo in 4 cases.Conclusion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in ultrasonograph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Key words]Dermoid cyst; Epidermoid cyst; Ultrasonic diagnosis皮样囊肿(dermoid cyst)和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在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上均有不同,但二者超声却不易鉴别。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04 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与性别
要点一
发病年龄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成年人,而皮样囊肿则多见于儿童和青 少年。
要点二
性别分布
表皮样囊肿男女发病比例相近,而皮样囊肿男性发病率略 高于女性。
病变部位与数量
病变部位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颅内和脊柱,而皮样 囊肿则多见于颅内和后腹膜。
VS
病变数量
表皮样囊肿多为单发,而皮样囊肿则多为 多发。
03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X线影像
01
02
03
软组织密度影
X线平片可见病变部位呈 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 密度影,边界清晰。
骨膜反应
部分皮样囊肿可引起骨膜 反应,表现为线状或层状 骨膜增厚。
钙化
部分皮样囊肿内部可能出 现钙化,表现为散在或斑 片状的钙质沉积。
CT影像
1 2
囊性低密度影
CT扫描可见病变部位为囊性低密度影,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概述 • 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鉴别诊断 • 病例展示
01 概述
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 性占位病变,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有时可见脂肪或毛发等成分,与周 围组织分界相对模糊。
病变形态与边缘
病变形态
边缘特征
表皮样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皮样囊 肿则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表皮样囊肿边缘光滑锐利,而皮样囊肿边缘 则相对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一部分胚层分化第二部分表皮样囊肿第三部分皮样囊肿第四部分小结胚层分化神经外胚层(神经板):形成神经沟 神经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成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等。

表面外胚层:(位于神经管的两侧,在管的背侧靠拢并融合),分化为表皮及皮肤附属器、晶状体、口腔、唾液腺等。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Ø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

Ø组织学上属于良性,恶变罕见(约0.52%)。

Ø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2%-1.8%,是皮样囊肿的4-9倍。

Ø男性略多于女性,30-50岁多见。

Ø多数是无症状的,偶可导致占位效应,颅神经病变,或癫痫;囊肿破裂可能引起肉芽肿性脑膜炎。

Ø手术切除(包括囊壁)。

Ø根据部位分为硬膜内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少见):Ø最常见:桥小脑角区硬膜内型:分脑内型(脑室、脑实质内)与脑外型(桥小脑角区、鞍旁等)。

硬膜外型:颅骨和脊柱。

(40%-50%),为桥小脑角区第三常见病变,仅次于神经鞘瘤及脑膜瘤。

Ø其他:第四脑室(17%),鞍区或鞍旁(10%-15%),脑实质罕见。

Ø偏离中线。

发病机制Ø表皮样囊肿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反复腰穿或外科手术等,上皮成分进入组织内而形成。

Ø先天性:多见,胚胎发育3-5周神经沟形成神经管时,来源于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的包涵物残留于神经管内,这些残留物是发生囊肿的病理根源。

通过不断的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使囊肿逐渐增大,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病理特点Ø质地柔软,外观呈乳白色,类似珍珠。

Ø囊壁: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

Ø囊内容物:主要成分是固态胆固醇结晶与角化蛋白,少数含有液态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三脂,亦可有钙盐沉着、新旧不一的出血或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

表皮样囊肿-影像FTP

表皮样囊肿-影像FTP
第二鳃裂囊肿 第三鳃裂囊肿 第四鳃裂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皮样囊肿 喉气囊肿
中年
10~40岁 10~40岁 任何年龄 <2岁 10~30岁 成人
腮腺、外耳道
颌下间隙、颈血管外 左颈后三角 起源于左侧梨状窝的窦道 颈后三角、口腔 口底 喉上方,外侧
甲状腺腺瘤: 本病多表现为颈前区无痛性肿块质软, 边界较清楚,随吞咽活动但不随伸舌活动, 借助CT增强及放射性核素扫描可鉴别。
二、鳃裂囊肿
胚胎发育的早期,在头下部和颈侧方出现6对实
质性的鳃弓,各个鳃弓逐步互相融合形成面下部和
颈部的各个结构和器官后,鳃裂消失。
在发育过程中如果鳃裂没有完全失,有上皮组织
舌骨骨膜而膨出于颈部。
▼混合型:内、外型同时存在。
临床特征: 常见于成人。 症状取决于囊肿的部位和大小。 喉内型:声嘶、呼吸困难
喉外型:软组织受压。
影像学特征:喉旁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含气或/和
液体。
常见先天性囊肿特征
病变
甲状舌管囊肿 鳃裂囊肿
发病高峰
<20岁
常见解剖部位
中线,舌骨上下 2cm内
第一鳃裂囊肿
而不是囊肿或瘘管。
★第三鳃裂囊肿位置与第二相同,但瘘管位于颈 总和颈内动脉的后方,穿过甲状舌骨膜与梨状窝 或喉相通,典型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部。 ★第四鳃裂起源于梨状窝和舌骨骨膜,沿气管、
食管鞘下降至纵隔。
鉴别第三、第四鳃裂囊肿十分困难,
因为都与梨状窝相连。
部位较高的可能是第三鳃裂囊肿,较
低可能是第四鳃裂囊肿。
第二腮裂囊肿: 多位于颈动脉 三角区,肿物 多偏离中线, 与舌骨无关。 不随吞咽运动。 根据其部位基 本可鉴别。
异位甲状腺: 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 腺先天异常,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 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 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边 界清楚。放射性核素扫描是最有效的鉴别 方法。采用131I或99mTc扫描时,可见异位 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或颈部无甲状腺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精品课件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三性别、:表表皮皮样样囊囊肿男肿性和发病皮多样于囊女性肿,的皮样鉴囊别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近,如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精品课件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精品课件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 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39%,占颅内肿瘤的2~3%。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 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 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是一种由于皮肤表皮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而形成的囊肿。

简单理解,就好像是表皮细胞在不该聚集的地方聚集成了一团。

它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甚至是阴囊等地方。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肿物,摸起来质地比较柔软,有的时候还能感觉到它在皮肤下面滑动。

从外观上看,它的皮肤表面一般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的红肿或者疼痛。

但是,如果这个囊肿受到了感染或者挤压,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会有脓液流出。

那表皮样囊肿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皮肤受到了创伤,表皮细胞就有可能趁机进入到皮肤深层,然后慢慢形成囊肿。

另外,有些先天性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表皮样囊肿的出现。

再讲讲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表皮样囊肿不太一样。

它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某些组织没有正常分化和融合而形成的。

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像眼眶周围、鼻梁、枕部等地方。

皮样囊肿的质地一般比较坚韧,和表皮样囊肿相比,它的活动度可能没那么好。

从外观上看,皮样囊肿的表面皮肤也大多是正常的。

在诊断这两种囊肿的时候,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再结合一些检查手段,比如 B 超、CT 等来进行判断。

B 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

CT 则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治疗,如果囊肿比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定期复查。

但如果囊肿比较大,或者已经引起了疼痛、感染等症状,那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手术的目的就是把囊肿完整地切除掉,以防止它再次复发。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囊肿破裂。

因为一旦囊肿破裂,里面的内容物就可能会扩散到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参考34页PP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参考34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 诊断参考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பைடு நூலகம்、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临床医学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临床影像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
一、CT影像表现
(一)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0~15HU,边缘清楚。

(二)两种形态为扁平型和团块型。

扁平型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蛛网下腔蔓延。

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混杂密度。

(三)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上,也可在囊内。

(四)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肿瘤可致脑干受压、变形。

(五)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弧形增强。

二、MR影像表现
(一)鞍上池或桥小脑角池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缘锐利。

(二)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

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DWI可见高信号。

(三)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影。

(四)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皮样囊肿
一、CT影像表现
平扫肿瘤呈球形低密度,边缘锐利,CT值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密度,看不到囊壁,无强化效应。

二、MRI影像表现
(一)皮样囊肿呈囊状,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 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

(二)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

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睾丸表皮样囊肿、腹腔粘液包块、皮肤表皮样囊肿等超声洋葱皮螺纹征影像表现

睾丸表皮样囊肿、腹腔粘液包块、皮肤表皮样囊肿等超声洋葱皮螺纹征影像表现

睾丸表皮样囊肿、腹腔粘液包块、皮肤表皮样囊肿等超声洋葱皮螺纹征影像表现
睾丸表皮样囊肿
典型表现为靶环征,洋葱皮样表现,肿块边缘光滑伴强回声,肿块局限伴囊壁钙化,通常不可探及血流,这点可与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洋葱皮征是由囊壁鳞状上皮细胞发育成熟并角质化坏死脱落排列而形成。

“靶环”征表现为病灶大部分为低回声,内见部分强回声。

皮肤表皮样囊肿
囊肿位置表浅,易受摩擦碰撞导致角化物分布不均以及含水量不一,内部可出现特征性的裂隙样或管道样无回声,洋葱皮征或螺纹征作为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表现更多见于睾丸表皮样囊肿。

腹腔粘液包块
腹腔内包块部分或全部呈现为典型洋葱皮样表现,腹腔粘液性新生物的特征性表现。

表皮样囊肿——精选推荐

表皮样囊肿——精选推荐

表⽪样囊肿表⽪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名表⽪样瘤、上⽪样瘤、胆脂瘤或珍珠瘤。

该病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0.5%-1.8%,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青年,⽆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桥⼩脑⾓及鞍旁,可以多发,⽣长缓慢,所以常在40岁左右才发现,另外约有25%发⽣在颅⾻板障和脊柱。

肿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带⼊的结果,也有⼈提出外伤起因的学说。

此类肿瘤特征的外貌,为⾊泽洁⽩的带有珍珠光泽的块状肿物,表⾯不规则,⼩结节状;瘤壁薄⽽透明,内容物为⾖渣样略带油腻的脱屑细胞堆积⽽成。

肿瘤⽣长缓慢,但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临床上⽆特征性症状,常因肿瘤部位不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但不论肿瘤部位,常有精神症状,另有50%常有癫痫发作的症状(⼀)桥⼩脑⾓表⽪样囊肿主要代表症状为三叉神经痛,部分有患侧⽿鸣、⽿聋、晚期出现桥⼩脑⾓综合征。

神经系统检査发现第Ⅴ、Ⅵ、Ⅶ脑神经功能障碍,但⼩脑体征不明显。

【男性,28岁。

发作性左侧⾯部针刺样疼痛17天。

】颅脑MRI⽰:图A-C,左侧桥⼩脑⾓区囊性占位,边界清楚,见占位效应,脑⼲、⼩脑及四脑室明显受压,占位周围⽔肿不明显:横断⾯T2WI(图A)呈脑脊液样均匀⾼信号,T1WI(图B)呈低信号,DWI(图C)呈明显⾼信号:图D-F,横、冠、⽮状位增强扫描⽰囊性占位及囊壁均⽆明显强化。

诊断:左侧桥⼩脑⾓区占位,考虑表⽪样囊肿。

诊断依据:①囊性均质占位;②边界清楚,脑实质及颅⾻⽆侵犯,考虑为良性占位;③DWI呈⾼信号;④增强后病灶及囊壁均⽆明显强化,说明病变⽆⾎供。

下图为患者病理证实的表⽪样囊肿:(⼆)鞍区表⽪样囊肿早期主要症状为视⼒减退,视野缺损,久之可出现视神经萎缩。

少数病⼈可有内分泌障碍。

【男性,36岁。

主诉:反复短暂失神发作1年,加重1天】颅脑MRI CT平扫⽰:图A-D,右侧鞍旁见类椭圆形囊样占位,边界清楚,囊壁可见,周围见脑⽩质挤压征,瘤周⽆⽔肿:横断⾯T2WI(图A)及T1WI(图B)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图C)呈低信号:DWI(图D)呈低信号:图E-F,横、冠状位增强⽰病灶内⽆明显强化,囊壁呈环形强化,⽮状位⽰肿块向上⽣长呈哑铃状:图G,横断⾯CT平扫⽰,病灶呈极低密度,CT值约-67HU,边界清楚,囊壁可见钙化:图H,⽮状位CT增扫⽰病灶⽆明显强化。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 而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后,囊内脂肪外溢, 囊体塌陷萎缩,只显示病变周围的脂肪滴 而未见囊肿。
MRI表现
• 脂肪滴的位置取决于脑脊液动力学、重力 作用、局部有炎症反应及粘连的情况,而 一旦脂肪滴进入蛛网膜下腔则移动困难, 可并发脑积水。
• 通过病理与MRI对照发现高信号均位于胆固 醇堆积区域用。
MRI表现
额和头顶等部。ຫໍສະໝຸດ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而发生于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 或胆脂瘤,是脑内发病率较低的良性肿瘤。
• 因为血供稀少,生长缓慢。颅内的表皮样 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区、大 脑纵裂、脑室内和颅骨板障等。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 颅内表皮样囊肿有“钻缝匍行”的生长特 点。桥小脑角或鞍旁区者常沿蛛网膜下腔 蔓延生长,占位效应轻微,常没有周围水 肿。
• ②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 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压增加以致破裂。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 ①来自由表皮分化的外胚叶残留组织;
• ②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 • ③皮肤损伤或手术所致,由上皮植入引起,
故又称植入性囊肿。
表皮样囊肿
• 生长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恶变较少。 镜下病理见囊壁为薄层鳞状上皮,角化层 向腔面,表皮细胞受压变扁。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 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与病理
•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为胚胎发育时期 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
皮样囊肿
• 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属器 (如汗腺、毛囊等)组成。
• 囊腔内有脱落的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发 和汗腺等结构。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也可由于后天各种原因(如损伤、 手术等)使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一 部分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
一 一
第二 部分
(epidermoid cyst)
概述
> > > > >
>
概述
>
> > >
发病机制
>
>
病理特点
> > >
>
影像表现-CT
> >
> >
影像表现-MR
> > > > > > >
鉴别诊断
A
蛛网膜囊肿
B
皮样囊肿
C
脑囊虫病
D
囊性肿瘤
蛛网膜囊肿 (arachnoid cyst)
> > >
脑 囊 虫 病 ( neurocysticercosis)
(dermoid cyst)
概述
> > > > >
>
病理表现
> > >
影像表现
> > > > >
>
Sagittal T1-weighted MR
Ruptured dermoid cyst was confirmed at surgery.
鉴别诊断
A
表皮样囊肿
B
颅咽管瘤
C
畸胎瘤
D
脂肪瘤
颅 咽 管 瘤 ( Craniopharyngioma)
> > > >
第四 部分
发病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MRI:为同一病人术后6个月复发,病变在侧脑室前角 也出现了病变。
12
13
14
15
二、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一样,与原始神 经管闭合期间组织成分移行异常有关,较 表皮样囊肿更加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
16
临床特征
•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所见(20岁
30
影像学表现
• 囊壁:皮样囊肿囊壁较表皮样囊肿厚,两 者均可出现钙化。
• 强化:两者一般均无强化,当有感染出现 肉芽组织时可见囊壁的强化。
27
三、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鉴别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性别:表皮样囊肿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皮样囊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近,如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21
22
23
24
女,3岁,CT显 示肿瘤呈低密度, 囊壁有钙化
25
26
颅内囊肿的部位特征
脉络丛囊肿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室管膜囊肿 松果体囊肿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 颅颊裂(Rathke 裂)囊肿
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基底节下部、中脑 侧脑室 松果体区 中颅凹颞极前方 第三脑室顶壁前端 桥小脑角池-四室-蝶鞍周围 中线的鞍区、鞍旁区及鼻额区 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 鞍内或/ 和鞍上
8
钻缝样生长,包绕神经和血管 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 生长。
9
CT:中颅窝占位性病变,病变形态不规则,其内以低密度为主,夹杂等密 度,病变向鞍上池延伸
10
MRI: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 高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4.0 × 3.5 × 3 cm,并且病变通过Meckel’ s室向左侧桥脑前延伸。
28
• 组织成分: 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胚胎外胚层结构,因
此其内不含皮肤附件;皮样囊肿含有胚胎 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因此其内含有毛发、 皮脂腺、汗腺等起源于中胚层的结构。
29
影像学表现
• 密度或信号:表皮样囊肿接近于水样密度 或信号;皮样囊肿内的脂肪含 量高于表皮样囊肿,因此CT 值低于表皮样囊肿,MRI上表 现为脂肪信号。 表皮样囊肿的信号或密度较均 匀,而皮样囊肿因其内含有毛 发等,多不均匀。
2
临床特征
•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 • 年龄分布很广,以20~50岁多见。 • 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根据其部位分为硬膜内
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硬膜 内型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可见于脑 室和脑实质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 和脑实质内常见,后者常见于桥小脑角区, 其次为鞍旁密度较为均匀,形态不规则,CT 值近似于脑脊液在-20~12Hu之间,造影增强 后无强化,当肿瘤内含有较多角蛋白或有钙 化及出血时,可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其周围有 肉芽肿形成时,病灶可有环状强化。 如肿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 液”平面。
7
影像学表现
• MRI:信号接近于脑脊液信号,T1加权像 上呈略高于脑脊液的均匀低信号,其内布满 细小颗粒样物质,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 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渐高,肿瘤内若伴有钙 盐沉着、陈旧出血时,信号变得极其复杂。 Gd-DTPA造影后多数肿瘤无强化,在有肉芽 肿形成、大血管包饶、周围组织胶样变性 及肿瘤恶变时,可出现强化。
19
影像学表现
• 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 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 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 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 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 平面。
20
CT:病变位于 中线左侧鞍上区, 呈低密度,囊壁 可见钙化。 MRI:病变内信 号不均匀,呈高 低混杂信号,因 肿瘤破裂大脑外 侧裂和环池内可 见脂肪进入。
3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膜 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脊 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4
临床特征
• 临床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桥小脑角 区的肿瘤 主要为三叉神经痛,后颅凹肿瘤 可出现小脑症状,鞍区和中颅凹的肿瘤可 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椎管内的 肿瘤多表现为腰部疼痛、运动障碍和膀胱、 直肠功能障碍。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17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18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5
病理表现
• 表皮样囊肿于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上皮组 织移置于神经管内发展而成,它通过进行性脱屑 而生长,由细胞脱屑、角质素和胆固醇组成。
• 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 囊构成。肿瘤质地柔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 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结构。由于其外形呈 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肿瘤内不含皮 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1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 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神经管 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其发 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39%, 占颅内肿瘤的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