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来源:熊猫放射胶样囊肿概述•单房的含有粘蛋白的第三脑室囊肿影像>99%呈楔形进入室间孔•穹隆柱骑跨、覆盖在囊肿上•大多数的NECT呈高密度•密度与水合状态呈反比MR信号复杂多变•总体反映含水量•大多数在T2WI成像上,相对于脑组织呈等信号(小的囊肿很难发现)•25%呈低/高信号混杂(“黑洞”效应)•边缘可呈轻微强化(罕见)主要的鉴别诊断•神经系统囊虫病•脑脊液流动伪影(核磁的“假囊肿”)•椎基底动脉伸展扩张症或动脉瘤•室管膜下瘤•颅咽管瘤病理•起源于胚胎内胚层,而不是神经外胚层•与其他前肠起源的囊肿(神经管原肠囊肿、Rathke囊肿)相似临床要点•40%~50%无症状,偶然发现•头痛(50%~60%),急性的室间孔堵塞可导致快速起病的脑积水、脑疝、死亡•高发年龄=20~40岁(儿童罕见)(左) 轴位示意图显示室间孔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引起轻/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注意穹隆和脉络丛在囊肿上被抬高和拉伸(空箭)。

(右) 一例突然意外猝死的患者,大体病理轴位图片显示一个大的胶样囊肿(空箭),引起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存在一个小的透明隔腔。

穹隆(黑箭)在上面被覆囊肿。

(左) 65岁男性,“霹雳性”头痛,为明确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行NECT检查,轴位成像显示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呈高密度的占位(箭)楔形进人室间孔和第三脑室上部。

(右) 同一位患者,矢状位T2WI MR成像显示占位信号强度非常低,提示内含浓缩的蛋白质。

注意侧脑室显著扩大而第三脑室大小正常。

胶样囊肿被急诊手术切除。

(左) 矢状位TIWI成像显示一个微小胶样囊肿,患者无症状为偶然发现。

(右)一例巨大胶样囊肿患者,轴位T2WI成像显示“黑洞效应”,巨大病变内有一处更低信号(空箭),是浓缩、干燥的蛋白样内容物。

这样的囊肿很难吸出,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左)患者,轻度头痛,轴位T1WI成像显示室间孔有一小的胶样囊肿。

口腔影像

口腔影像

一、解释1.曲面体层摄影片:是根据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利用体层摄影和狭缝摄影原理而设计的固定三轴连续转换的体层摄影技术。

它一次曝光即可显示全口牙齿,颌骨,鼻腔,上颌窦及颞颌关节等解剖结构的影像,显示范围广,适用于颌骨多发病变,双侧颌骨的对比及对原因不明症状的筛查,可分上颌,下颌,全口牙位三种。

2.牙内吸收:是由于牙髓受到不良刺激后,牙髓组织发生肉芽性变,其内产生破骨细胞而引起髓室内牙本质吸收。

3.致密性骨炎: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持续性的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4.骨化纤维瘤:一种边界清楚,由富于细胞的纤维组织和表现多样的矿化组织构成的病变5.骨膜三角:又称Codman三角,骨肉瘤所致的骨膜反应有层状和袖口状,后者指增生特别迅速的骨膜反应,被肿瘤突破并遭到破坏,其残端投影呈袖口状,称骨膜三角6.靶状回声:指回声区周围有低回声晕环围绕,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观察发现其形成基础是肿瘤中心变性坏死,仅剩纤维网架,组织结构松散,其周围组织结构仍较致密,尚未发生变性坏死。

7.图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息转换为能够更好的适应于观察者视觉能力的另一种图像即输入计算机一种图像而自计算机输出另一图像。

8.关节强直是指由于疾病、损伤或外科手术而导致的关节固定和运动丧失。

颞下颌关节强直表现为开口困难或完全并不能开口,在临床上分为真性关节强直和假性关节强直。

二、填空9.牙科X线机组成:X线机头,支臂,控制部分。

X线机头:X线管,变压器。

10.曲面体层X线机:X线机关、头颅固定装置、胶片架、机械部分、控制部分。

11.口内片包括根尖片,合翼片,合片。

口外有上下颌第三磨牙片,下颌骨测斜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华特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颏顶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髁突经咽侧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X线头影测量片。

12.根尖片分为根尖片分角线投影技术、根尖片平行投影技术13.投照上颌后牙时,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与地平面平行。

口腔影像学题库

口腔影像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龋病:牙齿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硬组织出现无机物脱矿有机物破坏的一种疾病牙内吸收:是由于牙髓受到不良刺激后,牙髓组织发生肉芽性变,其内产生破骨细胞而引起髓腔内牙本质吸收。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由放射线照射导致的、不能愈合的、细胞缺氧性损伤,而非受照射骨的真性骨髓炎含牙囊肿:又名滤泡囊肿,属于颌骨发育性牙源性囊肿,是牙胚胎期在釉上皮和牙冠之间或缩余釉上皮之间出现液体积聚所致,包围着一个未萌出的牙冠且附着于该牙颈部面裂囊肿:面裂囊肿是由胚胎期面突融合线内残余上皮发展而来,包括鼻腭管、正中囊肿、球上颌囊肿Albright综合征: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合并皮肤淡咖啡样色素沉着及内分泌疾病(特别是女孩性早熟)。

关节强直:指由于疾病、损伤或外科手术导致的关节固定和运动丧失椒盐症:颈动脉体瘤MRI检查,因病变内丰富的血管留空所致特征性的椒盐症二、问答题1、皮样和表皮样囊肿区别:答:皮样囊肿囊壁较厚,内含皮肤及其附件,好发于口底与颏下中线区,内容物为液态脂类,T1WI及T2WI高信号;表皮样囊肿不含皮肤附件,好发于眼脸、鼻和耳下区,内容物为胆固醇结晶,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成釉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答: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多见于20~39岁,下颌磨牙和升支区。

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病变发展可使颌骨向唇颊侧膨隆,面部不对称;可致密质骨受压变薄,扪之有乒乓感;侵犯牙槽骨可致牙松动、移位和脱落。

X线:①颌骨膨胀,以向唇颊侧为主;②牙根可呈锯齿状吸收;③肿瘤侵入牙槽侧可致两牙根之间牙槽骨浸润及硬骨板消失;④肿瘤边缘可有部分增生硬化;⑤肿瘤区牙可被推移位或脱落消失;⑥瘤内罕见钙化;⑦瘤内可含牙1)多房型:多见。

分房大小不等成群排列相互重叠,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光滑的高密度骨嵴,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为密度增高的白线包绕,继发感染时白线可模糊;可向唇颊侧膨胀使颌骨不对称,密质骨受压表现为薄纸样白线;瘤内可含牙,牙根可呈锯齿状或截断状吸收;肿瘤可向两牙根间的牙槽骨内生长致牙槽骨吸收,牙根推压移位。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作者:刘洪涛卢漫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33期[摘要] 目的探讨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皮样囊肿与7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

结果 12例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内部呈低弱或混合回声,壁厚11例,可见光点11例。

7例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囊性团块,壁薄,内部为无回声3例、低回声4例,可见光点5例。

结论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特征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关键词] 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 R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82-02Ultrasound Diagnosi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LIU Hongtao1 LU Man21.Functio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101,China;2.Ultrasounal Division,the AffiliatedHospital of 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and their diagnosis. Methods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s were analysed in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 and 7 patients with epidermoid cyst,an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pathologically. ResultsIn the 12 patients with dermoid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weak or mixed with low internal echoes,and wall thickness and visible points in 11 patients. In the 7 patients with epidermal cyst,ultrasound showed cystic lumps and thin wall and the visible point in 5 cases,with internal echo-free in 3 cases and low-echo in 4 cases.ConclusionDermoid cyst and epidermoid cyst in ultrasonograph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Key words]Dermoid cyst; Epidermoid cyst; Ultrasonic diagnosis皮样囊肿(dermoid cyst)和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在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上均有不同,但二者超声却不易鉴别。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04 鉴别诊断
发病年龄与性别
要点一
发病年龄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成年人,而皮样囊肿则多见于儿童和青 少年。
要点二
性别分布
表皮样囊肿男女发病比例相近,而皮样囊肿男性发病率略 高于女性。
病变部位与数量
病变部位
表皮样囊肿多见于颅内和脊柱,而皮样 囊肿则多见于颅内和后腹膜。
VS
病变数量
表皮样囊肿多为单发,而皮样囊肿则多为 多发。
03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X线影像
01
02
03
软组织密度影
X线平片可见病变部位呈 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 密度影,边界清晰。
骨膜反应
部分皮样囊肿可引起骨膜 反应,表现为线状或层状 骨膜增厚。
钙化
部分皮样囊肿内部可能出 现钙化,表现为散在或斑 片状的钙质沉积。
CT影像
1 2
囊性低密度影
CT扫描可见病变部位为囊性低密度影,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概述 • 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 • 鉴别诊断 • 病例展示
01 概述
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皮样囊肿
在CT和MRI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 性占位病变,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 ,有时可见脂肪或毛发等成分,与周 围组织分界相对模糊。
病变形态与边缘
病变形态
边缘特征
表皮样囊肿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皮样囊 肿则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表皮样囊肿边缘光滑锐利,而皮样囊肿边缘 则相对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骨化。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一部分胚层分化第二部分表皮样囊肿第三部分皮样囊肿第四部分小结胚层分化神经外胚层(神经板):形成神经沟 神经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成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等。

表面外胚层:(位于神经管的两侧,在管的背侧靠拢并融合),分化为表皮及皮肤附属器、晶状体、口腔、唾液腺等。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Ø表皮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

Ø组织学上属于良性,恶变罕见(约0.52%)。

Ø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2%-1.8%,是皮样囊肿的4-9倍。

Ø男性略多于女性,30-50岁多见。

Ø多数是无症状的,偶可导致占位效应,颅神经病变,或癫痫;囊肿破裂可能引起肉芽肿性脑膜炎。

Ø手术切除(包括囊壁)。

Ø根据部位分为硬膜内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少见):Ø最常见:桥小脑角区硬膜内型:分脑内型(脑室、脑实质内)与脑外型(桥小脑角区、鞍旁等)。

硬膜外型:颅骨和脊柱。

(40%-50%),为桥小脑角区第三常见病变,仅次于神经鞘瘤及脑膜瘤。

Ø其他:第四脑室(17%),鞍区或鞍旁(10%-15%),脑实质罕见。

Ø偏离中线。

发病机制Ø表皮样囊肿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反复腰穿或外科手术等,上皮成分进入组织内而形成。

Ø先天性:多见,胚胎发育3-5周神经沟形成神经管时,来源于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的包涵物残留于神经管内,这些残留物是发生囊肿的病理根源。

通过不断的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使囊肿逐渐增大,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病理特点Ø质地柔软,外观呈乳白色,类似珍珠。

Ø囊壁: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囊构成。

Ø囊内容物:主要成分是固态胆固醇结晶与角化蛋白,少数含有液态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三脂,亦可有钙盐沉着、新旧不一的出血或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皮样囊肿,也称为囊性畸胎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错构瘤。

这种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它主要起源于外胚层的细胞,属于先天性疾患。

皮样囊肿的特点是其囊壁较厚,由皮肤和皮肤附件所构成。

囊腔内部则包含表皮的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等。

这些附属器有时会向腔外突出而形成结节,或向腔内呈乳头状突起。

治疗皮样囊肿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

由于皮样囊肿的囊壁较厚,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所以手术时需要彻底切除,以避免复发。

同时,手术后也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

表皮样囊肿,也被称为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或表皮包涵囊肿,是一种可以压缩但没有波动性的囊肿型肿块,直径可以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部分表皮样囊肿为原发性,即病因不明。

部分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植入性上皮。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为常见。

皮损为界限清楚的结节,临床上可见一中央孔,代表了该囊肿所起源的毛囊。

微小表浅的表皮样囊肿称为粟丘疹。

通常无症状,挤压可挤出具有难闻气味的囊内容物。

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可导致剧烈的疼痛性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样囊肿:囊肿为单房,囊壁较厚,类似完整或不甚完整的皮肤结构,含有表皮附属器结构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

表皮样囊肿:囊壁较薄,主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内部为角质样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层细胞,而表皮样囊肿则可能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植入性上皮。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加以区分。

查找编码:表皮样囊肿查:囊肿皮肤:表皮,表皮样L72.0例如:躯干皮下囊肿:L72.000X002头颈部皮下囊肿:L72.000X003手术操作编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病损或组织其他局部切除术或破坏术:86.3皮样囊肿按照肿瘤编码规则,部位编码+形态学编码例如:手部的的皮样囊肿形态学编码:皮样(囊肿)(M9084/0)-另见肿瘤,良性部位编码:查肿瘤表肿瘤-皮肤--手D23.6编码:D23.6 上肢(包括肩)皮肤良性肿瘤M9084/0 皮样囊肿手术操作编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病损或组织其他局部切除术或破坏术:86.3。

中级口腔主治医师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知识-1-2_真题-无答案

中级口腔主治医师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知识-1-2_真题-无答案

中级口腔主治医师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知识-1-2(总分32.5,考试时间90分钟)一、1. 造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为A.有骨质的破坏和骨膜反应B.房隔不清,边缘无切迹,牙根移位C.多房,分房大小不均,瘤内牙根吸收,边缘有切迹,房隔清楚D.分房不清,房隔粗大,有骨化现象E.分房大小均匀2. 第二鳃裂囊肿多位于A.乳突附近B.下颌角附近C.颈前正中D.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E.颈根部3. 以下哪项不是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表现A.多发性角化囊肿B.皮肤基底细胞痣C.分叉肋D.小脑镰钙化E.泛发的骨纤维异常增生4.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区别是A.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B.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C.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有皮肤附件结构D.皮样囊肿不含有角化物E.表皮样性囊肿不含有角化物5. 患者晨起发现刷牙时右侧口角漏水,照镜发现右侧口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

就诊后查体,右侧口腔颊、舌及口底黏膜较对侧干燥,无光泽;右侧舌前2/3味觉较对侧迟钝,听力较对侧差,Schirmer试验发现右侧泪液分泌少于对侧。

该患者面神经损害的部位可能在A.茎乳孔以外B.鼓索与镫骨肌神经节之间C.膝状神经节D.膝状神经节以上E.镫骨肌神经节与膝状神经节之间6. 上、下中切牙切缘间距在1cm以内,称为A.轻度张口受限B.中度张口受限C.中重度张口受限D.重度张口受限E.完全性张口受限7. 临床上最多见的鳃裂囊肿来源于A.第一鳃裂B.第二鳃裂C.第三鳃裂D.第四鳃裂E.胸腺咽管8. 哪种脉管瘤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A.毛细管型血管瘤B.海绵型血管瘤C.蔓状血管瘤D.淋巴血管瘤E.淋巴管瘤9. 始基囊肿好发于A.上颌前牙区B.下颌磨牙及升支部C.上颌尖牙区D.上颌磨牙区E.上下颌双尖牙区10. 在拔除以下哪个残根时,如果用力不当最容易将其推入上颌窦A.上颌前磨牙牙根B.上颌第一磨牙中颊根C.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D.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根E.上颌第二磨牙颊侧根二、以下提供若干个案例,每个案例下设若干个考题。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
陈文裕;刘春生;杨玉山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2002(30)7
【摘要】@@ 1987年-2000年我院共收治椎管内表皮样囊肿14例,皮样囊肿9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合有关文献就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讨论如下.【总页数】2页(P433-434)
【作者】陈文裕;刘春生;杨玉山
【作者单位】300060,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300060,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300060,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J], 李明利;石海峰;陈正光;张燕;尚伟;陆菁菁;金征宇
2.椎管内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和畸胎瘤的治疗 [J], 姚建华;胥少汀;时述山;孙天胜;王仁润;季新民
3.CPA表皮样囊肿继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刘霄;李锴;郭亚洲;王常伟;刘禹;张晓阳;刘德中
4.第四脑室表皮样囊肿的诊治体会(附14例报告) [J], 李革军;方树民;郑光明;袁冬;张文学
5.颅后窝表皮样囊肿的诊治体会 [J], 仁增;翁宇;吾金蛋白;扎多;王洪国;蒲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腔影像学:第7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口腔影像学:第7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牙源性角 化囊性瘤
成釉细胞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颌骨多发性角化囊肿 分叉肋 脑廉钙化 蝶鞍韧带钙化 脊柱弯曲或椎体与附件畸形
3、X线检查要点:
术前检查——全景片较好(全面了解) 术后定期复查(1月、半年、3年)排除复发 复发性病变及向软组织侵犯者作CT、MRI检查
(三)牙源性腺样瘤 (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
颌骨内类圆形X线透光区,边缘光滑 囊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牙齿的牙冠部分, 可含1个牙或多个牙,囊壁常附于牙颈部; 以单囊性多见,邻牙有移位或根吸收 诊断注意:
投照角度与影象的变化 X线分型:
中央型、侧位型、包裹型 上颌窦内囊肿可用CT冠状面检查
鉴别诊断
含有牙齿的其他病变 正常牙滤泡
(三)面裂囊肿
囊壁信号——在T1,T2加权像上等于或略低于 周围肌肉;继发感染时T2增高并 增厚
囊液信号——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高信号。 继发感染时T1信号增高
第二节 颌骨良性肿瘤
一、牙源性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
(一)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1、与X线有关的病理特点
– 组织来源与其他牙源性肿瘤及囊肿相似, 故有时难鉴别;
3、下颌:下颌侧位+后前位 (查颏部肿物——加前部合片)
4、CT与MRI:仅在怀疑囊肿恶变、复发性囊肿、
囊肿与上颌窦关系难以确定时用
(二)X线表现:
1、单房或多房密度减低区,多为圆或卵 圆形;
2、界限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外周有致 密白线;
3、可有邻牙移位,根吸收;
外形变化:
囊肿较大,可失去圆形而呈分叶状; 囊肿合并感染,外周白线可模糊不清。
一)病因 、病理与临床特点 二)影像检查与表现

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的CT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的CT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的CT诊断
明道红;阚国良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6
【摘要】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在CT应用之前,诊断有一定的难度,误诊较多。

本文收集2005-2006年15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颅骨表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借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总页数】1页(P534)
【作者】明道红;阚国良
【作者单位】阳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阳新,435200;阳新县中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相关文献】
1.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 [J], 葛体池;许崇永;王志强;赵雅萍;贺辉
2.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 [J], 俞冠民;金中高
3.1例颅骨表皮样囊肿致脓肿破入脑室患者的护理 [J], 张琼芳; 温忠辉; 尹军花
4.顶骨表皮样囊肿伴颅骨内外板破坏1例 [J], 朱丽莎; 张晓东; 陈为为; 李超; 张毛松; 杨俊杰; 王勇; 张卫东
5.颅骨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X线诊断(附9例报告) [J], 陈巨坤;高育璈;施丁一;曹士兵;沈玉兰;张和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病鉴别诊断

常见病鉴别诊断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临床医学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临床影像表现、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
一、CT影像表现
(一)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CT值0~15HU,边缘清楚。

(二)两种形态为扁平型和团块型。

扁平型形态不规则,肿瘤沿蛛网下腔蔓延。

团块型多位于硬膜外,呈球形,为混杂密度。

(三)肿瘤可有钙化,但不常见,多位于囊壁上,也可在囊内。

(四)脑桥小脑角池、环池、四叠体池肿瘤可致脑干受压、变形。

(五)增强扫描时病灶不强化,偶见边缘轻度弧形增强。

二、MR影像表现
(一)鞍上池或桥小脑角池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缘锐利。

(二)T1加权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

T2加权呈明显的、均匀一致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DWI可见高信号。

(三)肿瘤包膜于T1加权呈中等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影。

(四)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皮样囊肿
一、CT影像表现
平扫肿瘤呈球形低密度,边缘锐利,CT值低于脑脊液,但高于脂肪密度,看不到囊壁,无强化效应。

二、MRI影像表现
(一)皮样囊肿呈囊状,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 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

(二)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

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表皮样囊肿——精选推荐

表皮样囊肿——精选推荐

表⽪样囊肿表⽪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名表⽪样瘤、上⽪样瘤、胆脂瘤或珍珠瘤。

该病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0.5%-1.8%,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青年,⽆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桥⼩脑⾓及鞍旁,可以多发,⽣长缓慢,所以常在40岁左右才发现,另外约有25%发⽣在颅⾻板障和脊柱。

肿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带⼊的结果,也有⼈提出外伤起因的学说。

此类肿瘤特征的外貌,为⾊泽洁⽩的带有珍珠光泽的块状肿物,表⾯不规则,⼩结节状;瘤壁薄⽽透明,内容物为⾖渣样略带油腻的脱屑细胞堆积⽽成。

肿瘤⽣长缓慢,但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临床上⽆特征性症状,常因肿瘤部位不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但不论肿瘤部位,常有精神症状,另有50%常有癫痫发作的症状(⼀)桥⼩脑⾓表⽪样囊肿主要代表症状为三叉神经痛,部分有患侧⽿鸣、⽿聋、晚期出现桥⼩脑⾓综合征。

神经系统检査发现第Ⅴ、Ⅵ、Ⅶ脑神经功能障碍,但⼩脑体征不明显。

【男性,28岁。

发作性左侧⾯部针刺样疼痛17天。

】颅脑MRI⽰:图A-C,左侧桥⼩脑⾓区囊性占位,边界清楚,见占位效应,脑⼲、⼩脑及四脑室明显受压,占位周围⽔肿不明显:横断⾯T2WI(图A)呈脑脊液样均匀⾼信号,T1WI(图B)呈低信号,DWI(图C)呈明显⾼信号:图D-F,横、冠、⽮状位增强扫描⽰囊性占位及囊壁均⽆明显强化。

诊断:左侧桥⼩脑⾓区占位,考虑表⽪样囊肿。

诊断依据:①囊性均质占位;②边界清楚,脑实质及颅⾻⽆侵犯,考虑为良性占位;③DWI呈⾼信号;④增强后病灶及囊壁均⽆明显强化,说明病变⽆⾎供。

下图为患者病理证实的表⽪样囊肿:(⼆)鞍区表⽪样囊肿早期主要症状为视⼒减退,视野缺损,久之可出现视神经萎缩。

少数病⼈可有内分泌障碍。

【男性,36岁。

主诉:反复短暂失神发作1年,加重1天】颅脑MRI CT平扫⽰:图A-D,右侧鞍旁见类椭圆形囊样占位,边界清楚,囊壁可见,周围见脑⽩质挤压征,瘤周⽆⽔肿:横断⾯T2WI(图A)及T1WI(图B)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图C)呈低信号:DWI(图D)呈低信号:图E-F,横、冠状位增强⽰病灶内⽆明显强化,囊壁呈环形强化,⽮状位⽰肿块向上⽣长呈哑铃状:图G,横断⾯CT平扫⽰,病灶呈极低密度,CT值约-67HU,边界清楚,囊壁可见钙化:图H,⽮状位CT增扫⽰病灶⽆明显强化。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
• 而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后,囊内脂肪外溢, 囊体塌陷萎缩,只显示病变周围的脂肪滴 而未见囊肿。
MRI表现
• 脂肪滴的位置取决于脑脊液动力学、重力 作用、局部有炎症反应及粘连的情况,而 一旦脂肪滴进入蛛网膜下腔则移动困难, 可并发脑积水。
• 通过病理与MRI对照发现高信号均位于胆固 醇堆积区域用。
MRI表现
额和头顶等部。ຫໍສະໝຸດ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而发生于颅内的表皮样囊肿,又称珍珠瘤 或胆脂瘤,是脑内发病率较低的良性肿瘤。
• 因为血供稀少,生长缓慢。颅内的表皮样 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其次为鞍区、大 脑纵裂、脑室内和颅骨板障等。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 颅内表皮样囊肿有“钻缝匍行”的生长特 点。桥小脑角或鞍旁区者常沿蛛网膜下腔 蔓延生长,占位效应轻微,常没有周围水 肿。
• ②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 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压增加以致破裂。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造成: ①来自由表皮分化的外胚叶残留组织;
• ②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阻塞; • ③皮肤损伤或手术所致,由上皮植入引起,
故又称植入性囊肿。
表皮样囊肿
• 生长缓慢。一般无特殊症状;恶变较少。 镜下病理见囊壁为薄层鳞状上皮,角化层 向腔面,表皮细胞受压变扁。
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 鉴别诊断
发病机制与病理
•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为胚胎发育时期 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形成的囊肿。
皮样囊肿
• 皮样囊肿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属器 (如汗腺、毛囊等)组成。
• 囊腔内有脱落的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发 和汗腺等结构。
表皮样囊肿
• 表皮样囊肿也可由于后天各种原因(如损伤、 手术等)使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 发病率: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常见。
• 三性别、:表表皮皮样样囊囊肿男肿性和发病皮多样于囊女性肿,的皮样鉴囊别肿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 年龄:表皮样囊肿以20~50岁多见,皮样囊肿以
20岁以下多见。
• 部位: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第四脑
近,如
室,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附
鞍区。椎管内两者发病部位相似。
以下)。 • 颅内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
常见于后前颅窝及鞍旁。头痛、呕吐、癫 痫为常见临床表现。 • 椎管内皮样囊肿以胸腰段、圆锥和马尾部 多见,以腰部疼痛、下肢无力和小便功能 障碍为常见症状。
精品课件
病理特征
• 皮样囊肿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是起 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是在妊娠3~5周时 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于神 经管内,出生后则形成胚胎类肿瘤。
• 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囊壁 厚,内容物为黄白色,除有皮肤结构外, 还有大量水分和油脂,少数有钙化。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皮样囊肿多表现为卵圆形、圆形不均 匀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楚,由于含有大量 脂肪,CT值更低,在-20~80Hu,有时可有 钙化呈混杂密度影,可合并皮毛窦。 增强 扫描肿瘤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精品课件
一、表皮样囊肿
(eoidermoid cyst)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胆脂瘤或珍 珠瘤,是先天性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是 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 其发病率甚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1.39%,占颅内肿瘤的2~3%。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椎管内的表皮样囊肿多发生于髓外硬 膜内,约1/3的发生于髓内,少数发生于硬 脊膜外。以腰骶部多见。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 临床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桥小脑角 区的肿瘤 主要为三叉神经痛,后颅凹肿
瘤可出现小脑症状,鞍区和中颅凹的肿瘤 可表现为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椎管内 的肿瘤多表现为腰部疼痛、运动障碍和膀 胱、直肠功能障碍。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MRI:皮样囊肿T1WI为高信号,T2W多为灰信 号。皮样囊肿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 有短T1和等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像脂肪 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肿瘤无强化。如肿 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脊液” 平面。
精品课件
CT:病变位于中 线左侧鞍上区, 呈低密度,囊壁 可见钙化。 MRI:病变内信 号不均匀,呈高 低混杂信号,因 肿瘤破裂大脑外 侧裂和环池内可 见脂肪进入。
精品课件
• 组织成分: 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胚胎外胚层结
构,因此其内不含皮肤附件;皮样囊肿含 有胚胎中胚层和外胚层结构,因此其内含 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起源于中胚层的 结构。
精品课件
或信号;皮样囊
肿内的脂肪含
影像学表现量高于表皮样囊
肿,因此CT
肿,MRI上表
值低于表皮样囊
现为脂肪信号。
号或密度较均
• MRI:信号接近于脑脊液信号,T1加权像上 呈略高于脑脊液的均匀低信号,其内布满细 小颗粒样物质,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 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渐高,肿瘤内若伴有钙 盐沉着、陈旧出血时,信号变得极其复杂。 Gd-DTPA造影后多数肿瘤无强化,在有肉芽 肿形成、大血管包饶、周围组织胶样变性 及肿瘤恶变时,可出现强化。
表皮样囊肿的信
因其内含有毛
匀,而皮样囊肿
发等,多不均匀。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囊壁:皮样囊肿囊壁较表皮样囊肿厚,两
者均可出现钙化。
精品课件
• 男性发病略多于临女床性,特男征女之比为1.2:1。
• 年龄分布很广,以20~50岁多见。 • 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根据其部位分为硬膜内
型(约90%)和硬膜外型(10%)。硬膜内 型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可见于脑室 和脑实质内,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前角和 脑实质内常见,后者常见于桥小脑角区, 其次为鞍旁、中颅窝等。硬膜外型少见。
精品课件
病理表现
• 表皮样囊肿于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上皮组织 移置于神经管内发展而成,它通过进行性脱屑而 生长,由细胞脱屑、角质素和胆固醇组成。
• 表皮样囊肿由内层层状的鳞状上皮和外层的纤维 囊构成。肿瘤质地柔软,有包膜,囊液内因含有角 蛋白和胆固醇,呈白色蜡样结构。由于其外形呈 颗粒状,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瘤”。肿瘤内不含 皮肤附件如毛发、汗腺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女,3岁,CT显示 肿瘤呈低密度, 囊壁有钙化
精品件
精品课件
颅内囊肿的部位特征
脉络丛囊肿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室管膜囊肿 松果体囊肿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 颅颊裂(Rathke 裂)囊肿
两侧侧脑室脉络丛 基底节下部、中脑 侧脑室 松果体区 中颅凹颞极前方 第三脑室顶壁前端 桥小脑角池-四室-蝶鞍周围 中线的鞍区、鞍旁区及鼻额区 后颅窝中线脑干前方 鞍内或/ 和鞍上
精品课件
钻缝样生长,包绕神经和血管 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 生长。
精品课件
CT:中颅窝占位性病变,病变形态不规则,其内以低密度为主,夹杂等密 度,病变向鞍上池延伸
精品课件
MRI: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在T2WI上病变呈高 信号,边缘较清晰,大小约4.0 × 3.5 × 3 cm,并且病变通过Meckel’ s 室向左侧桥脑前延伸。
精品课件
MRI:为同一病人术后6个月复发,病变在侧脑室前角 也出现了病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皮样囊肿 (dermoid cyst)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一样,与原始 神经管闭合期间组织成分移行异常有关, 较表皮样囊肿更加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 1%。
精品课件
临床特征
•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少年所见(20岁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 CT:肿瘤密度较为均匀,形态不规则,CT 值近似于脑脊液在-20~12Hu之间,造影增强 后无强化,当肿瘤内含有较多角蛋白或有钙 化及出血时,可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其周围 有肉芽肿形成时,病灶可有环状强化。 如肿瘤破裂进入脑室内可形成“脂肪-脑 脊液”平面。
精品课件
影像学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