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

合集下载

基于区位商甘肃文化产业研究

基于区位商甘肃文化产业研究

基于区位商的甘肃文化产业研究摘要:本文站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大背景下,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区位商方法,对甘肃省各市(州)的文化产业专业化程度及集群化程度进行识别与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位商;甘肃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一、研究背景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但长期以来,其文化优势并未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文化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一直是甘肃并存的两大问题。

近期,甘肃省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

本文试图通过区位商方法,对甘肃十四个城市文化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找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潜在竞争优势、竞争劣势的区域,以期在未来发展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有规划,提出相应发展战略。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根据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03亿元,较上年增长19.1%,占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4%。

甘肃省现有文化产业机构3887家,从业人员9.65万人,资产为259.51亿元,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明显提高,内部结构变化明显,重点行业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分布高度集中,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三、区位商分析法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本文运用的区位商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就业人员数与该区域全部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数与全国所有行业就业人员数之比相除所得的商。

其计算公式为:lq=(n1/a1)/(n0/a0),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从业人员数)。

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精神文明建设【发文字号】市委发[2013]26号【发布部门】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10.08【实施日期】2013.10.0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发〔2013〕26号)永昌县委,金川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及中央、省属在金各单位:现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2013年10月8日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发〔2013〕3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金昌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十三板块”的重要区域。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托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文化兴市战略,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同精神家园,促进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推动金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金昌文化。

(二)战略定位。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把金昌建设成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文化创新的文化强市。

甘肃省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甘肃省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甘肃省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甘肃省将于2 月19 日在北京举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新闻发布会。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是甘肃省3341 项目工程三大战略平台之一。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围绕一带,建设三基地,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 工程。

一带,即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以丝路沿线文化遗址、文物保护单位为点,逐个进行保护、发掘和利用,打造知名文化景区。

以点串线、以线结网、以网汇带,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使丝绸之路这条黄金旅游线路的文化含量更加凸显,文化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形成文化产业带。

三基地,即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基地、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基地、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基地。

在陇东南文化历史基地建设方面,着重围绕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周秦文化等做文章,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

努力将天水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进一步支持做大做强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

深入挖掘陇东南四市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内涵。

在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基地建设方面,将着重围绕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西凉文化等,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

将分期分批实施马蹄寺石窟群、榆林窟、张掖大佛寺、骆驼城遗址及墓群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和开发嘉峪关黑山岩画、魏晋墓群。

实施对山丹峡口古城、张掖黑水国、高台骆驼城、瓜州锁阳城等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等。

在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将着重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11•【字号】甘政办发[2012]152号•【施行日期】2012.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52号2012年6月11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改西部〔2012〕340号,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就我省“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付诸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

总的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将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甘肃将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龙源期刊网
甘肃将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作者: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4期
2012年2月19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文化部部长蔡武,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介绍甘肃省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
板块”,简称“1313工程”。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3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新闻发布会 (2013年02月19日)

3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新闻发布会  (2013年02月19日)

目录国新办就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2)国务院批准设立兰州新区后刘伟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12年9月7日) (11)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2009年12月28日) (13)新闻发布会材料之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07年5月24日) (19)新闻发布会材料之二:甘肃省特色文化建设简介(2007年5月24日) (20)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系列报道之意义篇——构筑大平台实施大战略 (22)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系列报道之条件篇——借力大资源发挥大优势 (24)甘肃将培育五个新兴文化产业 (25)统计部门针对问题对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献良策 (26)甘肃省将建立“6551”文化产业体系 (27)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一期) (29)甘肃:一个富有强大实践性的“创意” (29)甘肃省文化产业大会在兰召开 (30)我省将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协调推进小组 (30)甘肃:加强地名文化建设重点保护8类地名 (31)我省文化界专家学者关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31)甘肃干部群众热议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3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甘肃迎旅游发展新契机 (33)春节期间甘肃共接待游客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 (3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新机遇 (34)【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惠及甘肃藏乡 (35)【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两当县开发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园区 (36)【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古秦州保护利用”留住文脉之根 (36)文化甘肃一飞冲天——连辑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2013年3月9日) (37)国新办就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2013年2月19日14:09 兰州新浪乐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蔡武,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介绍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高考题型练 7题型七 体现(反映)类主观题

高考题型练 7题型七 体现(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七体现(反映)类主观题体现(反映)类试题的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涵”“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知识点的”“材料体现了某某范围内的哪些道理”,或者要求学生“运用某某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等。

这类试题能够很好地实现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结合,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1.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

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

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制定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1)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三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这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

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逐步向政府加大社会的治理模式转化。

第三,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四,优化职能配置。

为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

第五,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2)阐述材料二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务院是我国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②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国务院在党的领导下,具体执行全国人大的各项决议,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项目推进研究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项目推进研究

第14卷第11期2016年11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4 No. 11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 2016DOI :10.3969/j .issn .2095-333X .2016.11.025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项目推进研究杨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重大项目建设构建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建设的主体框架,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呈现出设计规划空挂、压力传导受阻、建设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市场驱动乏力、智力支撑不强、项目 推进受阻等问题,制约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

从完善协调机制,构建压力传导系统;明 晰职能区划,理顺管理体制;设计规划科学,项目建设落地;项目建设强调原生态保护与开发,防止 利益驱动文化断脉;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文 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速华夏文明 传承创新区重大项目推进的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项目推进中图分类号:F 127.42文献标识码:A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自2013年1月份获批以 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 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 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 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 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 三板块”的工作布局,提升基础平台,推进重大项目建 设。

同时,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发展,凸显出文 化保护与开发的冲突,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跨界 融合和对外推广力度不足等矛盾。

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夯实文化示范性项目建设基础,创新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性项目发展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省实施了 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搭建学术平台,大景区建设、“历 史再现”工程、旅游创新示范区等一批文化建设示范 性重大战略项目全面实施。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12.14•【字号】嘉办发〔2019〕49号•【施行日期】2019.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争取在2019年年底,创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0年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二、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基础(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革命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五个认同”,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市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分级负责(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紧紧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嘉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5.28•【字号】甘发[2013]3号•【施行日期】2013.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发〔2013〕3号2013年5月28日)各市、州党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现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批复精神落到实处,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特制定本意见。

一、重大意义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对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任务要求,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是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部署要求的实际举措,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创新之举,将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更好地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导读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导读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 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 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 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 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 集聚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 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出版业、发行业、印 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 动漫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 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甘肃华夏文明 传承创新区导读
背景
•3341项目工程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3341”项目工程简介
• 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打造以兰州新区开 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 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 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 施三大基础建设(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 通和城镇化)、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大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特色优势 产业、着力打造富民多元产业和培育壮大 区域首位产业),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 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5万亿元。
“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为轴线, 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 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 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 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 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2.大遗址保护
• 加强长城保护,重点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 程,建设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文化。
开展长城重点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加大对 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力

试论微博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微博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作用
以上 ,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馐 这—建设方案也称“ 1 3 1 3 工 程” 。下文以甘肃省“ 1 3 1 3 工程” 为例 , 从政治、 经济 、 文化 、 生态
国民经济是— 个 国家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是—个国家综合实力 的重要组 成爵 分, 也是其他事业快速推进
微博是集手机短信 、 I M、 论坛、 社交型网站、 博客等诸多产 力量和智慧, 让人民群众成为“ 1 3 1 3 工程” 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 听 品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媒介。 作为新型媒介, 微博传播具有明显 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出谋划策。政府问政于民,
认真履行 自己的职责, 就为华夏文明传 的特征 : 门槛低、 草根与精英平等; 碎片化的言语; 全时和及时 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 中图分 类号 ] G 2 0 6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3 ) 1 8 — 0 优势
经济以及其彳 世 魁会事务的管 理 中履行职责及发挥 作 用。 £ 府
投人资金、 宣传推广等工作, 也需要密切联系广 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担当 着权威信 息 源, 扮演着对外发布信息 需要制定政策、 大人民群众, 不仅要向人民群众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 还要积极 的重要角色,是人们生活中获取 息 不可缺少的—个重要途
径。
主动 听取人 民群众的宝 贵意 见和建议 , 以人为本 , 凝 聚人 民的
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 保护和充分展示 , 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
台。微博担负着“ 1 3 1 3 工程” 的宣传、 推广的重要任务, 为政府
( 二) 微博在甘肃地方经济发展 中的促进作用
宣传甘肃、 发布消息提供了契机。 化服务体系, 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 西部现代文 履行职责、 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 D P 的比 重达到 5 %

全面发展天水历史文化建设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步伐

全面发展天水历史文化建设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步伐

128三农论坛1.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天水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天水独特、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系。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文化文物的保护传承,对伏羲庙、胡氏民居、大像山、大地湾遗址等众多的文保单位进行了恢复性维修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及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展示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我们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掘地域文化特色。

1.1羲皇故里和伏羲文化品牌。

依托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筹建陇东南始祖文化研究院,进一步加大对始祖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1.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进一步加强名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协调推进的新路子,充分彰显名城古韵特色。

1.3国家5A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品牌。

坚持科学规划,着眼永续利用,深度开发麦积山景区,加快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把天水建成甘肃东翼连接周边省区的旅游集散中心。

2.建设三大文化产业区,围绕总体规划推进建设要围绕 “一带三区十三板”的总体布局来推进。

天水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践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努力实现更大作为。

2.1规划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区,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

以伏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主线,将秦州区西关及北山片区和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整体规划,联动开发,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范围较大的华夏始祖文化区。

2.2规划建设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区,打造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麦积山景区为依托,在麦积区东柯河—颍川河流域规划建设集旅游集散、温泉度假、休闲娱乐、养生保健、文化展示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区,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通渭小曲教学发展的优势

通渭小曲教学发展的优势

7 4 3 3 1 3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国 家 的 重 视
通 渭 小 曲 是 流 行 于 通 渭 境 内 的 一 种 民间 民族 音 乐 形 式 . 据考证 , 通 渭 小 曲 在 明 代 已经 非 常 盛 行 , 到 了 清代 . 小 曲 发 展 趋于成熟 。 至 于 民 国年 间 , 通 渭 县 马 营 镇 有 专 门 演 唱 小 曲 的业 余团体 , 而且 当地 秦 腔 艺 人 大 都 会 唱小 曲 。 通渭人民热爱生活 、 热 爱 小 曲 。耕 读 之 余 , 唱 奏 小 曲成 为 他 们 生 活 的调 味 剂 , 他 们 用 小 曲表 达 着 对 生 活 酸 甜 苦 辣 的 感 受, 抒 发 着 喜 怒 哀 乐 的 情 绪 。小 曲 已经 与通 渭 人 的生 活 密 不


通 渭 小 曲在 甘 肃 华 夏 文 明 传 承 创 新 区 建 设 中 的地 位 如 何 是 实现 “ 中 国梦 ” 的关 键 。 2 0 1 3 年1 月, 国务 院办 公 厅 批 复 同 意 支 持 甘 肃 省 以建 设 华 夏 文 明传 承 创 新 区为 平 台整 体 推进 文化 大 省 建设 , 甘 肃省委 、 省 政 府 按 照 国家 关 于 甘肃 发展 战 略 定 位 和 建 设 文 化 大 省 的要 求, 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带 , 建 设 以 师 祖 文 化 为 核 心 的 陇 南 文 化 历 史 区 , 以敦 煌 文 化 为 核 心 的河 西 走 廊 文 化 生 态 区 和 以黄 河 文 化 为 核 心 的兰 州 都 市 圈文 化 产 区 .将 总 体 规 划 为 十 三 个 板 块, 包 括 文 物保 护 、 大遗址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等 . 即 围 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 , 简称“ 1 3 1 3 工程 ” 。 通 渭 小 曲 在 党 和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政 策 的 指 引 下, 在县委 、 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 在 文 化 部 门 的努 力 工 作 下 . 2 0 1 1 年5 月 被 国务 院公 布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项 目 无疑是十三板块之一 , 在 新 时 期 被 赋 予 文 化 建 设 的使 命 . 它 积 淀着通渭历史文化精神 , 散 落 着 通 渭 文 明的 碎 片 , 文 化 建 设 是 中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通 渭 小 曲在 甘肃 华 夏 文 明传 承 创 新 区 建 设 中 占有 重 要 一 角 .通 渭小 曲 的 繁 荣 与 发 展 是实现“ 中 国梦 ” 不 可 或 缺 的一 部 分 。 也就是说 , 今 天 通 渭 小 曲 所 处 的 历 史 时 期 要 归 功 于 党 的 好 政 策 ,这 样 的政 策调 动 了 政 府与民间的两种资源 , 官 民并 举 , 引 导 社 会 各 类 资 源进 入 通 渭 小 曲的 发 展 领 域 , 无 疑 是 通 渭 小 曲 发 展 和传 承 的一 大 福 音 。 三、 通 渭 小 曲进 校 园 通 渭 县 李 店 小 学 是 通 渭 县 李 店 乡 的 中心 小 学 ,李 店 乡 民 对 小 曲 的 兴趣 浓厚 , 再加上学 区 、 学 校 领 导 重 视 学 生 个 性 特 长 的发展 , 他 们 将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和第 二 课 堂 紧 密 结 合 。 将 通 渭 小 曲引入校园 , 由此 组 织 开 展 了通 渭 小 曲 学 习 班 , 在 课 余 时 问 让 学 生 通 过 二胡 、 笛 子 学 习演 奏 通 渭 小 曲 , 并 且 同 民 间小 曲爱 好 者 一 道走 上 舞 台 , 合作表演。 李店 小学 小 曲 学 习 班 现 有 学 生 2 0 多 名 ,大 部 分 是 小 学 中 高 年 级学 生 , 他 们 大 多 已有 两 年 多 的器 乐 学 习史 。 可 以准 确 演 奏通 渭小 曲并 与 民 间 艺 人 合 作 登 台 。 在2 0 1 2 年、 2 0 1 3 年 的丝 绸 之路 艺术 节 上 , 登 上 了通 } 胃 县 城 的小 曲 表演 舞 台 , 使 一 些 关 注 小 曲传 承 事 业 的人 士耳 目一 新 .使 他 们 看 到 了通 渭 小 曲 的希 望, 他 们 由 衷地 赞 誉 : 在通渭 的乡下乃至县城“ 绝 无仅 有 ” 。为 此, 曾 参 观 过 李 店 小 学 通 渭 小 曲表 演 的姜 智 先 生 慷 慨 解 囊 . 捐 献 了二 胡 和笛 子 等 乐 器 , 并 时刻 关 注 此 项 事 业 的 发 展 。 虽 然 孩 子们 的小 手 还 很 稚 嫩 , 技巧不太娴熟 , 但 他 们 毕 竟 是 发 展 的 下 代, 虽 然 关 注 者仅 仅 是 姜 先 生 一 个 人 , 但我们应 该看到黎 明 的曙光 , 通 渭 小 曲传 承 事 业 将 受 到更 多 人 的关 注 和 支 持 。 学 生 的 表 演 和 社 会 人 士 的 关 注 对 此 项 事 业 的 发 展 有 更 深 远 的

1313解读

1313解读

编者按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我省确定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系列解读,或梳理资源,或展望前景,或探求路径,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1313工程解读之一挖掘资源潜力构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在这条神奇古道上,以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其上、璀璨夺目。

把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塑造成一条“文化发展带”优势显著,对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意义重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甘肃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并因此成为黄河文明与印度、欧洲、阿拉伯文明交汇的门户,孕育了丰富厚重、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

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大多贯穿在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上,赋予了“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独特的资源禀赋。

从东向西,华夏文明的最初星火,从大地湾的茅草房燃起,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在华夏儿女中代代相传;马家窑彩陶,既是我国史前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世界古代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小作坊,让人想起丝绸古道上忙碌的穆斯林商人和工匠们的身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 限,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 区为平 台 , 统筹全 省文化 资 院批复的《 关中一天水经济 区发展规划》 和《 陕甘 宁革命
源和各类生产要素 , 以文化为 主题 , 以经济结构 战略性 老 区振 兴规划 》 , 加大 文化建设 力度 , 推 动我 省陇东南 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为主线 , 围绕“ 一带” , 建设 四市融 人其 中 , 着重 围绕始 祖文化 、 大地湾 文化 、 先秦 “ 三区” , 打造“ 十三板块 ” ( 简称“ 1 3 1 3工程” ) , 积极 探索 文化 、 道教文化 、 农耕 和民俗文化 、 红色文化等 , 重点发 经济欠发达但文化 资源富集地 区科学发展 的新路子 。
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 绕 黄河文化 、 彩 陶文化 、 民族文化 、 宗教 文化等资源 , 充
作用 , 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 发展力度 , 促进文 化事业全 分发 挥省 会城市对周边城市 的带 动作用 ,把 兰州 建设
面繁 荣 、 文化产业 创新发 展 , 成为 推动甘肃 转 型跨越 、 成为华夏 文明的展示区 、文化创 意研 发 的核心 区和文
F A z H A N ・ W E N H U A G A N s U
文 化 甘 肃

开栏 的话 : 备受全省人 民和社会各 界关注的华夏文 明传承创
新 区建设 规划 已获 国务院 正式批复 ,这 是我 省发挥文化 资源优 势、 加 快推进文化 大省建设 的战略之举 , 对 经济欠发达 但文化 资 源 富集地 区探索科学发展 、 转型跨越的新路子具有重 要意义 。从 本期开始 , 本刊从“ 人 文” 的视 角 , 运 用 多种 文体报道全 省各地 独 具特色 的文化资源传承 、 创新 - 9发展 的最新动 态, - 9您一道为 推
进 文 化 大 省 建 设 鼓 - 9 呼 ! I u L I
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日 月 传承创新 区
— —
围绕“ 一带” 建设“ 三区” 打造“ 十三板块”
1 月2 1 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
承创新 区。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意见 , 甘肃将打破现有行政
三 区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 实施国务
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 , 形成 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化 、 五凉文 化 、 西 夏文化 、 边 塞军旅 文化 以及现代 工业 系, 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 、 西部现代文化创 和科技文化等 , 以促 进文化生态发展 、 保护 文化形态多 新 发展的新高地 ,文化产业增加值 占 G D P的比重达到 样性 为重点 , 实施综 合开发 , 整 体推进 , 沿铁路 、 公路 向 5 %以上 ,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物保护 。开展各级文物调查 , 建立各类 文物 资源 掘民族 团结互助历史事实 , 大力弘扬 民族团结精神。建
数据库 。加大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力度 , 坚持保 护第一 的 立甘肃少数民族出版基地 。开展少 数民族特色文化保 原则 , 打造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示 范性工程 , 实施 以天 护工 作 ,重点推动少数 民族语言 、文字科学保护 和图 水 麦积山石窟 、 瓜州榆林窟 和东 千佛洞石窟 、 武威天梯 书 、 报刊 、 影视的译制 、 出版 、 播 出等 工作 。加强对少数 山石窟 、 永靖炳灵寺石窟 、 张掖马蹄寺石 窟群等为重点 民族 特别是东乡 、 保安 、 裕 固 3个甘 肃独有少数 民族文 的石 窟寺保护项 目, 并延展到全省其他石窟寺。加强对 化遗 产的保护传承 , 完成 文化 资源保护项 目的数 字化 、 甘肃彩陶 、 临夏古生物化石以及武威 白塔寺等重要历史 建档 、 修复等基 础性保护工作 。 文化遗址 的保护 。 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 目, 重点保护夏 古籍整理 出版 。依托省内外 高等 院校和科研院所 , 河拉 卜 楞寺 、 张掖大佛寺 、 武威文庙 、 鸠摩罗什寺 、 天水 对 6 万多枚汉简进行整理研 究。 对人选《 国家珍贵古籍 伏羲庙 、 永登鲁土司衙 门等古建筑 。加强工业遗产 、 乡土 名录》 的古籍进行保护 和整理 出版 。对夏河拉 卜 楞寺 、 建筑 、 文化线路 、 文化景观等新 品类文化 遗产的保护工 张掖大佛寺 、武威文庙所藏珍 贵经 卷和文献进行整理 作。加强对高 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 、 果 园—新城墓群 、 张 出版 和科 学保护 实施文溯阁《 四库全 书》 的影 印出版 掖黑水 国遗址 、景泰 永泰龟城等濒危 田野文物和遗址 工程 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 程
两个阶段
展文化旅游 、 文化创意 、 民俗农耕文化展示 、 红色旅 游 、 演艺会展 、工艺美术 品制造等产业 。形 成以天水为 中
2 0 1 2 — 2 0 1 5年为第一 阶段 。 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 心 ,以始祖文化为重点 ,以再现农耕和 民俗 文化为手 创新 区建设总体规划 ,启 动实施华夏文 明传承创新 区 段 , 以文化 旅游为载体 , 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的保护传承 生态 陇 建设重 点项 目, 到2 0 1 5年 , 重点 历史 文化遗产 得到保 和创新发展体 系。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天水 、 护 ,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基本建立 ,文化 产业增加值 占 南 、 养 生平 凉 、 民俗庆 阳以及 红色南梁 、 周祖圣地 、 岐黄

周边辐射 , 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 聚人气 , 形成集遗产保护 、 景 观旅 游 、 事业 服务 、 产业发展 、 产 品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 以丝绸之路为轴线 , 以亚欧 交易 、 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 ,充分挖 掘悠久 的历史 文化资源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 的兰州 都市圈文化产业 区 。围
G D P的 比重 达 到 3 % 以上 。
故里等特色文化 品牌 。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 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 区。 围绕
2 0 1 6 — 2 0 2 0年为第二 阶段 。 全面实施 华夏文明传 承
长城 文化 、 丝绸之路 文化 、 石窟文化 、 简牍文 创新区建设项 目, 到2 0 2 0年 , 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 到 敦煌文化 、
业, 形 成以 中心城 市为依 托 , 以教育 、 科技 、 人才 为支 文化名镇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 护工作 , 发扬培育优秀
撑, 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 , 以产业发展 为突破 口的高层次 的传 统村落 ,并将符合条件 的村落 推荐为 中国历史 文
文化 产业 圈 。
十 三板 块
化名村 , 保护好 利用好 乡村 的优秀历史遗存 。 民族文化传承 。深入开展民族交 流交融史研究 , 挖
科学发展 、 民族 团结 、 富民兴 陇的核 心地带 。
2 0 1 3年第 0 8 期, 总第 2 7 4 期
化创新拔尖人 才的集聚区 , 重 点发展文化创 意产业 大
4 5
文 化 甘 肃
F A z H A N ・ W E N 游业 、 出版业 、 发行业 、 e p ,  ̄ l J 和文县碧 口镇 、 通渭县 马营镇 、 华亭 县安 口镇 、 碌 曲朗 业、 广告业 、 演艺业 、 会展业 、 数字 内容 和动漫等文化产 木寺镇 、 华池县南梁镇 、 积石 山县 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