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教学案例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听说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听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14d62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8.png)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听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听说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葡萄的生长规律和产地特点,进一步学会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情感与价值:通过《葡萄月令》这篇文章,让学生懂得爱护大自然和珍惜食物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葡萄的兴趣。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葡萄的品种和产地,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葡萄生长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葡萄生长的自然美景,热烈讨论葡萄。
2.呈现篇章:给出《葡萄月令》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根据生词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其整体结构和内容。
3.朗读练习:教师依次指定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引导他们注意语音语调和读的速度。
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习,重点练习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达。
教师全文朗诵,让学生跟读,学生注意跟读速度和自然性。
4.思考互动:观察葡萄的花朵、果实,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力描绘它们的色彩、形状和味道。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加深对葡萄的了解。
5.思辨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葡萄不同品种的特点,以及不同的产区差异,从而了解和欣赏葡萄的多样性和魅力。
四、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听说课的学习,学生们的语音语调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盼望着学生可以修复他们的闪光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对语文知识和自然环境的关注。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ab8a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7.png)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全文;(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象征手法的欣赏和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葡萄月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勾画出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出疑问;(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教师点评并总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葡萄月令》;2. 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赏析文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2bae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4.png)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生态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
2. 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创意写作的训练。
难点:1. 课文中所用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如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解析:(1)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以“月令”为主题的小文章。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创意写作作业,以“月令”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e219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9.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作品背景。
1.1.2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1.1.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2.1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2.3 学会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1.3.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葡萄月令》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2.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长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3 课堂讨论3.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
3.4 分析与评价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2 学生通过分析与评价,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素养。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反馈4.1 作业布置4.1.1 学生书写课后感的文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46b8a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04.png)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a51fd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1.png)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3)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葡萄月令》的诗意和韵律;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2.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文本、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课堂讨论材料:包括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葡萄这一主题;(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韵律、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3)组织全班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提升表达能力;(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葡萄月令》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和建议;(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dcc93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d.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常识,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欣赏作品的文学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 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5. 主题探讨: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葡萄月令》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2.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分析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注意环境变化对人物心情的影响。
3. 让学生选取文中描绘葡萄生长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和分析。
4.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葡萄的生长过程反映人物的心情变化。
5. 课堂小结,强调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278b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a.png)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四季之歌,葡萄月令”中的重点阅读篇目《葡萄月令》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感受自然,增长知识,体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2. 理解文本,掌握文本蕴含的信息,理解文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通过教学探究、互动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健全他们的心理和品德。
三、教材分析《葡萄月令》是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葡萄生长发育的过程,描绘了葡萄生命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节:阅读理解训练1.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段教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义。
2. 进行问答环节,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其审美素养。
4. 分组小活动,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二节:语言练习与创新1. 课文背诵,提高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的敏感度,满足其审美需求。
2. 创编“葡萄月令”新儿歌,引导学生在以原有的作品为基础,融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作品,以提升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3. 书面表达训练,学生进行一篇自我感悟的书面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对葡萄生命的感悟。
第三节:拓展与延伸1. 了解葡萄的其他信息,如葡萄的起源、种类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
2. 可以让学生制作葡萄冰、葡萄酒等小手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葡萄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可以安排学生到葡萄园、果场等真实场景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随堂测验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定期和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汪曾祺《葡萄月令》上课教案
![汪曾祺《葡萄月令》上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90d45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c.png)
汪曾祺《葡萄月令》优秀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葡萄月令》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体会文本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葡萄月令》中的农业知识,如葡萄的种植、修剪、收获等。
2. 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葡萄月令》文本。
2. 课件: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葡萄种植、收获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葡萄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们对葡萄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葡萄的文章——《葡萄月令》,大家猜猜这篇文章会讲述哪些内容?”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葡萄月令》中的农业知识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葡萄月令》农业知识:葡萄的种植、修剪、收获作者表达技巧:丰富的修辞手法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ccb74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d.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葡萄园景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葡萄月令》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个葡萄园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和作者与葡萄园的情感联系。
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葡萄园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葡萄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简介作者贾平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理解上的困难。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课文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3c2e7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意思,逐行翻译。
2.能根据所学知识,描述各个季节的天气和自然环境。
3.能理解课文中相关的节气,以及具体生活常识,如何种植葡萄。
4.能结合自身所在地的季节气候,对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比较分析,整理所得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1.对课文进行逐行解读,建立正确的语感和语音。
2.理解生词、词组、语句的含义,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理解节气的含义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同时了解种植葡萄的细节。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语言与人文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得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葡萄生长的过程,引入《葡萄月令》的课文。
2.逐行朗读和解析课文,理解每一段所述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对节气有一定的了解。
4.学习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进行必要的翻译。
5.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通过课堂讨论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情境设计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生长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葡萄的美妙成长。
2.老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留意,尝试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葡萄月令》。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行朗读和解析课文,在理解基础上,逐渐提高朗读和理解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5.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观点,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经验。
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进一步加深课文的理解,阅读和讨论营造出和葡萄有关的生活场景。
2.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入葡萄的生长环境和必要的物理条件。
3.学习一些关于葡萄植株和园艺的常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葡萄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增进对小班文章的发现和学习。
情境设计1.通过展示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葡萄的生长环境和必要的物理条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范本
![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ae6902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1.png)
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范本《葡萄月令》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葡萄月令》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3.培养细致入微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如何细致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有关葡萄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1.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到课题,想了解什么?3.解释“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记中,记述每年夏利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1.出示词语,指名读。
正音。
一锹一锹刨坑葡萄藤挖窖打梢掐须水气泱泱筑垄土墩墩玛瑙瘪果慵懒璀璨琳琅妥当大秃子一览无余2.理解词语慵懒:懒惰,懒散。
泱泱:水势浩瀚的样子;气魄宏大;云起的样子。
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
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懒:看;余:剩余。
璀璨琳琅:眼前充满了美玉。
形容光彩夺目。
琳琅:精美的玉石,珍稀的物品、文章或人才。
3.指导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4.同桌轮读,互听互评。
三、理清脉络,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填表:2.小组讨论、交流。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在哪里。
(2)为什么这样安排?3.汇报反馈,概括内容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人的栽培过程和葡萄生长过程。
四、自主品读,学会写法1.我们知道,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有:(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ef357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2.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葡萄月令》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翻译诗句:(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翻译。
4. 分析诗歌:(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教师引导并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
5. 欣赏诗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葡萄月令》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c32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a.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故乡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文章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文章,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葡萄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葡萄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找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写作背景;(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表现;(3)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4ec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b.png)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葡萄生长过程和月令特点,感受自然之美。
2、品味文章质朴而典雅的语言,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
3、体会作者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平淡叙述中蕴含的对生活和劳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品尝到美味的葡萄,那你们知道葡萄是怎样生长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去探寻葡萄生长的奥秘。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葡萄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的生长过程和相关农事。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每个月葡萄的生长情况和需要进行的农事分别是什么?完成表格。
|月份|生长情况|农事||||||一月|葡萄睡在窖里|检查葡萄窖,“掘开”“打扫”。
||二月|葡萄出窖|把葡萄藤上架。
||三月|葡萄上架|给葡萄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四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给葡萄浇水、喷药、打药、掐须。
||五月|葡萄开花、坐果|喷药、打梢、掐须。
||六月|葡萄结果|给葡萄喷药、“打条”、追肥。
||七月|葡萄膨大|“消了果”,掐穗尖,喷药。
||八月|葡萄着色|下葡萄,装筐。
||九月|葡萄成熟|“拆”葡萄架,施肥。
||十月|葡萄下架|入窖。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0ef5f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2.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葡萄月令》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葡萄月令》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2)概述《葡萄月令》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品味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深入研究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了解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3. 选择一部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ae05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5.png)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简介《葡萄月令》的作者和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和短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3)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讨论。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味;(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3f87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0.png)
《葡萄月令》小学六年级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理解《葡萄月令》这篇文章。
2.让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能够从文中学到有关葡萄的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实际中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对《葡萄月令》进行准确理解。
2.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让学生掌握葡萄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听懂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如何将文章中的葡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葡萄的基本知识,比如葡萄起源、种类、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教师可以引入《葡萄月令》,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文言文,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地认识。
2.阅读老师可以将文章大概的意思用现代汉语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理解。
可以逐句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一遍,理解其内容。
3.活动(1)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文章中的人物,反映葡萄的生长过程。
(2)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展板,展示他们对葡萄知识的了解,比如葡萄的种类、产地、营养价值和用途等。
(3)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使用葡萄的经验,比如葡萄干的制作、葡萄酒的制作和葡萄醋的制作等。
4.评价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葡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综合素养,了解文化知识,收获生活知识。
五、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课本2.资料:介绍葡萄的书籍、图片等。
六、教学反思《葡萄月令》虽然是一篇古代的文章,但是值得我们进行生活运用。
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提供有趣和实用的知识。
同时,在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注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1da2d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d.png)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和关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葡萄月令》,激发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1)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诗歌。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2)讨论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 诗歌主题:(1)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葡萄月令》的鉴赏文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挑选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葡萄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2)探讨不同诗人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2. 文化背景:(1)介绍葡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葡萄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b52d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7.png)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和追求。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课文《葡萄月令》,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2. 写作技巧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让学生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葡萄的意义和价值。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3. 写作技巧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让学生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葡萄月令》。
2. 相关图片或实物:葡萄或其他相关植物。
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葡萄月令的意义和象征。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月份,解释其象征意义,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 创意写作:要求学生以葡萄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教学案例《葡萄月令》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
为方便教学,语文*作者整理了葡萄月令导学教案。
该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葡萄月令导学教案,一起来学习下!葡萄月令导学教案由语文*作者整理,仅供参考: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
我自己阅读的时候,醉心于汪曾祺朴实自然的行文风格,亲切口语化的语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
于是我就想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来体会语言的朴素自然之美。
然后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
课前布置了常规的预习作业:初读本文,你有什么印象和感受?有什么疑惑?学生的感受相对比较集中。
我根据学生作业中的理解和质疑组织教学,重点探讨结构、语言和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初读文本:自由朗读全文,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1、给加点字注音:茵陈蒿()葡萄窖()铁锹()摽紧()泱泱()园圃()嘬奶()一铰()笤帚()玛瑙()慵懒()瘪果()筑成垄()沁人心肺()琳琅满目()()2、完成表格:月份栽种过程(人)生长过程(物)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文本内容研读:1、从图表中我们发现本文内容和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1)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种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葡萄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开头与结尾呼应,栽种过程与生长过程年复一年,人与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明确:不是。
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明确: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声明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4、其余部分作者是不是就是一笔带过、草草了事?明确:略写的部分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比如第一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宁静和美丽,大雪,无声,葡萄“睡”着,多么祥和安静啊,而到结尾处,葡萄又入窖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也没有了”,与开头呼应起来,虽然简略,但意韵深远。
5、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只是摆出一副流水账的架势,但仔细品味却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
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将葡萄的栽种过程和生长过程有机结合,不但结构严谨,而且详略有致。
它的结构和内容是紧密相关,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板书:结构严谨详略有致)四、文本主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提示: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体现着怎样的.心境?明确:确实如此,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
(板书:热爱生活乐观积极)2、那么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人生呢?补充资料: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
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
散文《午门》中,记述了他夜晚独自站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惧寂满天繁星的况味:“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尔多液的能手”,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填写学案:汪曾祺,江苏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他的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从文的印记。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之称,代表作有小说《》、《》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高邮短篇圣手受戒大淖记事)五、文本语言体味: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本文的语言有没有如其性格那样,展示闲适自由、从容不迫、淡雅素净的行文风格呢:1、整体上感知语言特点。
明确:平实自然、口语化(板书)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2、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
(1)、我们以第一部分为例:“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教师范读,创造意境。
请学生轻轻地齐读,然后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学生发言)明确:“开头就是下着大雪,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却没想到与之俱来的是可爱的葡萄。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同刚出生的BABY躺在温暖的床上。
”“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板书:想像联想用心)(2)、你能通过想像和联想来体会汪曾祺文字间蕴藏的情感和意境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喜欢的段落。
(请学生找段落再次朗读并点评)例如:二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
(动词)例如:五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那么富有生命力,令人狂喜。
(感叹句、疑问句、短句)例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几个逗号将几个葡萄栽种过程的重要工作简洁地交代出来。
(标点)例如:九月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
(形容词、比喻)例如:“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
”(三月葡萄上架的情形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上架后的葡萄舒展自在的情态,仿佛在地窖里藏了一个冬天,现在苏醒过来,又快活又舒坦。
) 例如:“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哎!……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四月葡萄喝水的情形把葡萄喝水比喻成“小孩嘬奶”,仿佛能听到葡萄象孩子一样呼喊:“我渴了,要喝水啊!”然后又听到葡萄咕嘟咕嘟拼命地喝水,多有意思啊。
种葡萄的汪曾祺,仿佛是一位母亲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 例如:“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了吧,那也不够用呀!”例如:八月葡萄“着色”的情形葡萄的色彩丰富,“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璀璨琳琅。
”让人仿佛进入一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
(3)教师总结归纳:品味语言,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A、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B、句式的选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的恰当表达;C、标点的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使用;D、修辞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文学表现力。
五、总结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流云,是地上的泥土。
物我同在,江山共适,这才是至善至美。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玄妙的哲理,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没有发人深省的警句,有的只是平常的劳作,平淡的语言,平和的心态,平静的人生!但它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温暖、喜悦和幸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活着的乐趣。
以上就是作者分享的葡萄月令导学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作者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