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第一篇: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幽默语言特色
1、异常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
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
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
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愚蠢可笑,他还善于描写人物的蠢话、假话。
“传家宝”中落后守旧婆婆李成娘蠢话边篇,还自以为是,真是可笑至极。
她笑媳妇走路不像女人家,力气太大,使水费,使油费……当面撒谎,更使人感到荒谬绝伦:三仙姑装神弄鬼,口吐谎言说神非叫于福(小芹爹)“马上打小芹一顿不可”。
《李有才话》中描写得贵跟着恒元屁股转时引起发李有才的段快板:“……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得贵就说‘打不烂’;恒元说‘公鸡能下蛋’,得贵就说‘亲眼见’。
”恒元说的是谎话、假话,得贵则谎上加谎,深刻地揭示了张得贵丧失贫农立于场,与坏人互通鼻息的劣根性。
《小二黑结婚》中写二诸葛见儿子小二黑被抓后自己心中恐慌的一段话,搞笑至极:“二诸葛连摇头说:‘唉!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去,才上到岭上,碰上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我今年是罗堠星照运,要谨防带孝的冲了运气,因此哪里也不敢去,谁知躲也躲不过?昨天晚上二黑他娘梦见庙里唱戏,今天早上一个老乌鸦落在东房上叫了十几声、、、、、、唉!反正是时运,躲也躲不过’。
”
异常会产生幽默。
异常有种种,有异常的表情,异常的动作,异常的语言等。
异常的语言也可以叫异常说法,有时候人物的语言与身份、地位、文化程度不相协调,失去了常格。
人们往往适应常态、不适应异常、反常,所以异常就法会引人发笑。
如:
(1)他一见老杨同志,就满面陪笑道:“这位就是县农会主席吗?慢待、慢待!……晌午我就听说你老人家来了,去公所望发好几次也没有遇面对面……
(2)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小二黑结婚》)例(1)张得贵本来是穷人,一个大字不识,可是多年跟着地主恒元转,耳濡目染,学会了几句半通不通的浮言客套,让人听起来觉得好笑。
例(2)“恩典恩典”是动词的重叠用法,是“给予恩惠”的意思,但是这种词并不经常使用,而动词用法,特别是重叠用法则更少见,令人发噱。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的话虽然因异常而令人发笑,但这些说法又是协调的,合乎情理的,他们不就这样的话谁说!所以说异常会产生幽默,也只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异常,才能产生幽默。
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也会产生幽默。
比如“小黑结婚”中与区长问二诸葛收的童养媳几岁的时候,二诸葛三句话不离本行,说:“属猴的,十二岁了。
”除了笃信属相的二诸葛,谁能说出这种话呢?所以这些都与二诸葛的人物性格是相符的。
同时这些说法又是异常的,一般人不这样说,所以好笑。
既不协调(异常)又协调,既协调又不协调,辨证统一于一体,幽默始生矣。
2、降用有不少语词,其基本义素相同,但在份量上却有轻重大小之别。
利用这一因素“降级使用”(也就是“大词小用”)词语也是转移语义而求诙谐的好办法。
“降用”在他的作中呼之欲出,俯拾皆是,可以说是赵树理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之一。
说孟祥英的婆婆找牛差差老婆商量对付媳妇的对策是“开个座谈会”;说《三里湾》中描写能不够教唆小俊与玉生闹,说“以上还只是她一些原则指示,后来的指示就更具体了。
”中的“原则指示”,《“锻炼锻炼”》中写李宝珠长得好“论人才是‘争先社’数一数二的”。
可惜她这个优越条件变成了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包袱中的“包袱”;当描写到李宝珠对丈夫张信不满意,“只把他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丈夫,因此她安排了一套对付张信的“政策”中的“过渡时期”和“政策”。
《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在区上遭嘲笑后,实
在觉得不好意
思,”回去对照镜子研究了一下,真有点打扮得不象话。
中的“研究”等等词语就是采用“降用”手法,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表面上看来好像用得不尽恰当,但仔细玩味,却是幽默有味,具有一种引人看下去或听下去的趣味和力量。
3、飞白所谓飞白就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
飞白可分为语音飞白、文字飞白、词语飞白、语法飞白和逻辑飞白。
赵树理多采用词语飞白。
例如:
(1)“地主刘石甫在太原混了几天,学了一套“官腔”,我们的中央军‘进行’到我们的‘原籍’来了。
他们的共产党都被捉住了。
我们国民党又都‘秩序’了。
我们的吴参谋来给你们训话。
大家要‘严肃’地听!越‘严重’吴参谋越喜欢。
就是这个‘问题’!”(《灵泉洞》)
(2)“老相好都不来了,几个老光棍不能叫三仙姑满意,三仙姑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调皮.”(《小二黑结婚》)(3)“三仙姑见二诸葛老婆已经不要了命,自己先胆怯了几分,不敢恋战,少闹了一会就出来走了.”(《小二黑结婚》)
在赵树理的笔下,如例1“进发”、“家乡”、“恢复统治”和“严肃”,分别被飞白成“进行”、“原籍”、“秩序”和“严重”,极其有力地暴露了财主的贪“官”不化,无知可笑。
例2中的引诱被飞白成“团结”,表现了三仙姑的心灵的丑陋。
赵树理通过词语的飞白技巧,使一些平常的口语产生幽默的情境.4、绰号在赵树理的小说中,给人物起绰号是幽默讽刺常用的手段,也是他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志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老定额”,“牛差差”,“老驴”,“一只虎”,“杂毛狼”等等。
这些实际上是作者用以揭露人物思想,刻画人物个性,漫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
如《“锻炼锻炼”》中有段对“小腿疼”什么时候“腿疼”什么时候不疼的介绍,它诙谐地说明了和“吃不饱”其实吃得很饱一样,“小腿疼”其实腿也不疼,那些无非都是
他们用来对付集体图谋私利的一种手段罢了。
所以这些颇具幽默韵味的外号,不仅有助于显示人物的本相,而其中又是饱含着作者对落后行为的揶揄之情的。
他把自己的爱憎鲜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
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绰号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
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是三字格,因而比人物的正名生命力强。
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
5、谐音赵树理喜欢唱戏,他的家乡戏——山西上党梆子,他几十年来未与之断绝关系。
15岁学会了打上党戏的鼓板。
鼓板是指挥乐器的,要掌握好全剧的节奏,才能指挥好整个乐队,因此往往要把唱词和对白完全背诵下来。
他也喜欢曲艺,如快板、小曲等,有些曲艺内容也能背诵。
他在《李有才板话》`《“锻炼锻炼”》等作品中写了多段快板以及近似快板的其它韵文,除了内容的诙谐幽默外,音韵和谐的本身就显示出奇巧,使人觉得有趣。
相同韵脚的回旋反复不但奇巧,而且通过声音的反复又使语势增强,从而引导人们在反复回荡的旋律中深深体味,使人感受道袍无限的情趣。
例如《李有才板话》中有一段快板是讽刺刘广聚的:“刘广聚,假大头;一心要当人物头;抱粗腿,借势头,拜认恒元干老头。
大小事,强出头,说起话来歪着头,从西头,到东头,放不下广聚这颗头。
”这是谐音手法,“头”压韵,“头”的音同义各异,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锻炼锻炼”》开头也写了两段快板,有助于引出矛盾,揭示人物性格,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有时候顶真与谐音或回环联用,更是趣味横生。
例如《罗汉钱》就用这种手法介绍人物: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
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
赵树理善于利用谐音来增强幽默感,而且这种幽默感总是拌着讽刺而生的。
此外,赵树理还善于利用民间的“快板”形式来揭露矛盾,进行对比,显示实质,达到嘲讽的目的.例如《李有才板话》中阎家村政策不纯,被坏人操纵,但反而被不明真相的上
级封为“模范村”.对此,小说主人公李有才编了一首快板说道:“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东边吃烙饼,西边吃稀饭”.群众苦乐不均,则有怨言,这算哪门子“模范”?这首快板将农民的怨气巧妙的发泄出来,因而不胫而走.书中这样的快板还不少.它既揭露了矛盾,有增添了文章语言的幽默色彩.(二)赵树理小说语言幽默特色的修辞构成幽默作家在创造幽默作品的时候,都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但各有各所不同。
有的擅长比喻,有的喜欢夸张,而赵树理在创造幽默小说时,则较多采用以下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是语言艺术之花。
人人喜欢用比喻,在文学写作中用得很多,创作离一开比喻。
但并非所有的比喻都能造成幽默效果。
从赵树理小说看,要使比喻产生幽默效果,应具备两个条件:其
一、事物(本体)自身有明显缺陷,比喻句式则仿佛是一具功率放大器,对其缺陷加以强化,发使丑因喻而显,因显而谐。
如:(1)“干脆把耳朵贴在到纸窗上听李老师打电话,嘴张得像在皮球上挖了个窟窿。
”(《卖烟叶》)
(2)“(阎家祥)这个人的象貌不大好看,脸象个葫芦瓢子,说一句话目夹十来次眼皮。
”(《李有才板话》)
(3)“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象碾磨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
”(《孟祥英翻身》)这些比喻用得俏,常与讽刺相结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达到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其二,事物(本体)原于尊贵的,崇高的,而故意地低级的卑俗的喻体描绘之。
这样,比喻句就仿佛是一具传感器,崇高的本体因喻体的作用而鄙俗了。
如:(1)“他这几年才成了落窝鸡儿吧,从前还不是能飞能跳的来?”(《铁定额》)。
(2)“福贵这个人,在村里比狗屎还臭。
”(《福贵》)
此外,以不同语体色彩的形象来移植比喻通常也是诙谐的,尤其是以专业术语描写情感生活是时更是如此。
2、夸张夸张就是运用语言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修辞效果主要是壮美的,从赵树理的小说看,要使
夸张而改谐美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其一,以夸张暴露人事、生活的缺陷,使得这种原先并不引人注目的缺陷变得非常明显。
如:“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了,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不是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上去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小二黑结婚》)
其二,把夸张和精细结合起来,也会产生喜剧效果。
如:
(1)“小元说道:‘你这老汉见不得事,只怕柿叶掉下来碰破你的头’。
”(《铁定额》)
(2)“(李家详)眼一挤嘴一张,好象母猪打哼哼”(《李有才板话》)
其三,夸张不一定就是夸大,也可以缩小。
缩小夸张的结果势心便表达对象的形象变得非常渺小,与此相对,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也就比较容易得到顺利的舒展。
因此,缩小夸张一般说来也都是诙谐有趣的。
例如:
(1)袁天成说:“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家歇歇吧!活儿我也不做了!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三里湾》)
(2)她的做法是张信上了地她先把面条煮得吃了,再把汤里下几颗米熬成糊糊粥让张信回来吃。
(《“锻炼锻炼”》)
3、反复反复是一种强化矛盾的修辞手法,表现形式可以是同样的动作,表情的反复,也可以是同样的话的反复。
赵树理的作品中多处运用了反复手法,有的反复描写了同一个动作。
如《孟祥英翻身》中写孟祥英的婆婆,小女婿无法对付工作越来越积极的孟祥英时说:“梅妮(祥英的小女婿)没法,吸一吸嘴唇;婆婆也吸一吸嘴唇?”这里三次重复他们的尴尬动作,强化了他们的尴尬相,滑稽可笑。
有时故意反复某些话和与之相关的情态。
如:听说四十军来了要先杀共产党的干部以后,孟祥英的婆婆,小女婿胆战心惊:“……娘看看孩子,低声说:‘这回可在闯大祸!’孩子看看娘,低声说:‘这回可要闯大祸’”这段话又用“娘看看孩子”和“孩子看看娘”这一回环形式描写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更有助于强化矛盾,再加上
多次强化,就使人感到幽默风趣。
另外,有些重复的词语很像是口头禅,被人反复地说,很可笑。
有时则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缺憾。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叙述人反复提到某些词语,或让人物自己多次重复某些词语,或让别人故意重复某人物的某些口头禅来“揭短”,就会在多次反复中表现出幽默感来。
比如《“锻炼锻炼”》的篇名就是争先社主任王聚海的口头禅。
这个主任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不讲原则,爱当和事佬,倚老卖老,看不起青年干部,凡事要讲究“性格”,对青年干部念念不忘“锻炼锻炼”。
在一定语境中多次重复这些词语,强化了矛盾,收到了幽默讽刺效果。
赵树理的反复手法还有一种独物的形式,我们索性叫作“故意啰嗦”。
比如《传家宝》中有一段话:“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
”这种写法本身就新奇,再看内容,更生奇趣。
前而交代三口人,不用“一个”去限定已很清楚,而且按常规,一般都必须是一个娘,一个老婆,既然三口人,那么当然一个就一定是“他自己”,这不是故意啰嗦吗?这种故意啰嗦的形式给语言增加了轻松幽默的情趣。
除以上修辞之外,赵树理也用比拟、顶真、借代、反语等来增强幽默效果,但是用得较少。
他主要不是借助多种修辞方式来表现幽默讽刺的谐趣的,主要还是通过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简炼流畅,轻松幽默,含蓄俏皮的朴实语言自身显示出来的。
这里要说的就是,有时你也说不出某些语言结构是哪种表现形式,但却十分有趣儿。
赵树理是一位严肃而机智,质朴而幽默的作家.赵树理的幽默既是他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生活的提炼.赵树理小说的幽默特色,从根本上说,正是用幽默的语言手段和修辞手段表现出来.赵树理的小说语言,识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是大众化的模范,其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群众口头语言。
他的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质朴无华,简洁明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为现代文学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命。
他的文学语言,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没有丝毫的粉饰、做作和卖弄,句句出自肺腑,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并有着
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对人物的行动和对话的描写特别简练、精当,有时即便是极短的一句话也能见其功力,含义深刻而隽永。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质朴自然,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选用方面。
他在词汇、语法以至语气方面都是口语化的。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运用,主要是针对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兴趣和爱好,即便是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的语言运用,也都是以农民看得懂听得懂为原则。
他的创作是把农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
单就表达时间的词语,都是以农历节令等表示的。
像“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二伏过后”、“从晌午睡到太阳落”等用法,都是农民所熟悉和欢迎的。
再就文章的开头来看,也没有虚设的文字,一落笔就要触到所要表达的中心,三言两语就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特色就是顺口顺耳,活泼明快。
他的小说作品,大部分是给农村中识字人读的,并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特别注意声律的和谐,节奏的匀称,贴近
口语又不拖沓。
所以其小说语言很少有地区的局限性,各地的人都可以阅读,而且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有节奏感。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节奏感强,活泼明快地通过叠字壮声渲染气氛来表现。
赵树理有时也常用词组和句子的反复来增强声音的节奏,达到节奏明快,活泼的效应。
赵树理在作品中还故意运用语言上的同音手段,句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对节奏感也是很重视的,随处都可以使人感受到优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也正因此而吸引了更多读者。
三、赵树理小说的又一特色就是具体形象,幽默风趣。
他的小说,无论写人叙事,写景抒情,总是有血有肉,散发着生活的体温,具体生动,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身临其境。
为了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赵树理在其小说中经常用比喻的手法。
这些比喻,具体形象,容易形成联想,让人一听就不会忘记,十分贴切、自然。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幽默风趣,有时会通过人物的主要言行的描写来表现,有时也会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来加以表现。
像取绰号,就是作者常用的一种方法,像“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等等
这些绰号,就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音容笑貌跃于纸上,饶有风趣,形象鲜明,而且有很强的讽刺力,小说中还常出现诗歌、快板、顺口溜和歇后语、谚语等等,都足以使小说显得幽默诙谐,新颖别致,生意盎然。
总之,赵树理和劳动人民有至深至切的关系,他生活在农民中,工作在农民中,而且善于向农民学习,以自己的执着实现了他的大众化、民族化的主张,写出了一部部大众化、民族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朴素自然、精确简练、饶有风趣的小说语言,尤为大家所喜爱。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出生于山系,所以他的文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所以作品与农村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作者继承了“五四”的启蒙思想和反封建思想,因此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外由于长期从事解放区文艺工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是赵树理1943年发表的,被誉为“文艺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一个胜利”。
小说以小芹和小二黑的爱情为线索,围绕冲破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束缚以及暴露农村生活中的落后面貌和落后思想来反映新时期农村思想新的进步和新的发展。
,这篇小说也集中体现了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一,问题小说,这是一篇典型揭露农村存在的问题的问题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揭露了三仙姑和二诸葛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深刻揭露了农民的愚昧。
此外小说业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解放后解放区遗留下来的恶霸作风,和欺上瞒下的行为;也反映出农民自身的小农意识。
再有,文中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揭露也很到位。
如三仙姑不顾女儿的反对希望将其嫁给“插起招军旗,就有种粮人”的吴先生;还有二诸葛家养育的童养媳等等都可反映这些问题。
二,强烈的政治色彩,也由于过分注意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因此给赵树理的创作带来了一些明晰那的局限,如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
单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
有时会因政策事物而累及作品等。
但是由于赵树理常年生活在农村,扎根于基层,
凭借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切了解,对中国农村革命历程的深切体验以及他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作态度也使得他的问题小说得以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取得不凡的思想成就。
从〈小二黑结婚〉〉看,他把解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婚姻以及解决金旺兄弟恶霸行为,还有使得三仙姑和二诸葛思想得以开化的这些问题都交由区长一人负责,文中也是由于区长这个关键性人物使得这些矛盾迎刃而解。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其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也正因为这样在表写和刻画各色人物时,岁鲜明富有个性,但却总觉得缺乏点什么。
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受“五四”时期思想的影响,加上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封建主义的表现相当了解,所以他的作品有对封建意识下的农村社会关系和道德伦理观念有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抨击。
在文中,描写的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神婆行为深刻揭示了封建的迷信思想。
以及文中农民对于金旺兄弟的所作所为采取敢怒不敢言的态度也反映了农民思想的弊端。
此外他的西欧按说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
他的小说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但却又不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又不同于那种假现实主义,然而这样的现实主义可能导致狭隘的经验主义。
如在小说中描写的解决各种矛盾的方式。
但比起虚假,浮夸来说则不失针砭时弊的意义。
而且他的小说没有那么咄咄饿理想化色彩,人物质朴如本色。
四,小说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构建作品,刻画人物;即他是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坚定实践者。
“五四”以来,“西化”
和“民族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问题一直是作家,批评家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赵树理的方向很明确,从〈〈小二黑结婚〉〉中,他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述,刻画人物。
而且采用故事体小说的叙述方式,既少采用“横截面”式的段篇结构,也不太用跳跃式的或组合式的长篇结构,而是继承了中国评话式小说的特点,努力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完整性。
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序叙述故事。
而且为了让读者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极少采用跳跃,省略的方式来叙述,即便是交代故事的人物家庭,也是不惜对牺牲对人物的刻画,来照顾读者,在文中先交代三仙姑,二诸葛的人物,家庭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