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场“有准备的仗”求职面试实战终极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战篇(一)
了解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工作,并且去寻找它。

要往前进的青年必须为自己决定希望做什么。

他必须由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热忱当中,获得动机和鼓励,作为他走向成功的生活的开始。

——亚历山大·葛兰姆·贝尔有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中外合资公司应聘求职。

她通过了一道道关卡,最后只剩下她和另一位男性求职者。

经理是外国人,他在与这两位求职者的闲聊中,极为随便地问了三句话:“会打球吗?”男的说:“会。

”女的答道:…打得不好。

”(其实她在大学校园里是个不错的羽毛球选手)经理又问:“给你俩一部小轿车,限一星期的时间,有没有把握学会驾驶这辆小汽车?”男的说:“有。

”女的说:“不敢保证。

”(其实她曾经学过开汽车)经理再问:“厨房里有的是蔬菜,你俩能不能给我做几样拿手好菜,我这人不挑剔。

”男的说:“没问题。

”而她却腼腆地说:“做得不好。

”(其实她的烹调技术不亚于一个三级厨师)最后,男性求职者被那家公司录取,而那位女大学生则被淘汰了。

公司对那位女求职者的评价是:工作能力差,缺乏自信心。

这位女大学生恪守“谦虚是最大美德”的古训,不敢表白自己的工作能力。

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她的身上郁积着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在求职过程中,如果招聘人员是从台、港、澳来的,他们或许会理解中国人的谦虚心理。

可当招聘者是来自历史文化背景截然相异的西方国家,则可能出现上述类似结果。

如今,中国女性已经呈现出一个崭新面貌,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崇尚自我的人日益增多。

然而,这样的女性毕竟为数尚少。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位雄才大略,政绩卓著的一代女皇在她临死前吩咐,在她“升天”之后,墓前只竖起一块谦逊的、沉默的无字碑……在求职面谈中,女性要勇敢地破除自卑情绪,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这样才不致在求职中受挫,并树立一个职业女性的新形象。

一般地说,在经过一番反复的面谈之后,招聘人员就会对求职者形成一个初步的总体看法。

求职者是位良才还是庸才,此时招聘人员已有相当的把握。

招聘人员往往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追寻求职者的底细。

在下文里是两个案例,有甲、乙两位求职者接受同一个招聘人员所提出的相同问题,我们从他们不同的回答方式中便会得出孰优孰劣的看法。

例一:招聘者:你对员工分配工作,是以什么为根据?
某甲: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能力,我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他们的工作。

招聘者:员工分别工作,你怎么知道他们成绩的好坏?
某甲:我自然会亲自检查他们。

招聘者:这样检查,岂不是要花大量的时间?
某甲:我是主管,有责任检查他们的工作,因此不怕花时间。

招聘者:你有那么多时间吗?
某甲:当然啦!几乎一天的时间全得花在这些事情上,因此每天都得很晚才能回家。

.某甲的答问显得十分笼统、概括。

他没有从具体管理工作的角度和细致的情况作回答,就事论事,没有能够提出有创见性的建议和举措。

他对自己在可能担任管理者的情形下,应该怎样开展工作和指导下属如何开展工作并不清楚明晰。

招聘者由此可以断定某甲没有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

或有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可能担任过管理者,但其管理方式生硬、不灵活,管理状况极为混乱。

我们再来看看某乙对招聘人员的答问:
招聘者:你对员工分配工作,是以什么为根据?
某乙:我将他们分成四组,各组分别负责某一特定部分的工作。

招聘者:员工分别工作,你怎么知道他们成绩的好坏?
某乙:我命令他们将完成的工作一一记录在各自的工作日记上。

如果是例行的工作,我会随时抽查;如果是重要工作,我便另作定时的检查。

招聘者:你这样检查或抽查,能有效果吗?
某乙:检查错误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这样一来我总结后可以匀出时间来注意别的事情。

招聘者:注意什么别的事情?请举个例子好吗?
某乙:例如新制度的规划和发展之类。

从某乙的答话中,又给求职者什么新的启示呢?招聘者对某乙所提的问题,开始和对某甲的提问基本相同,随着招聘双方谈话的深入,招聘者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谈话和提问的策略,从而使面谈取得较好的效果。

面谈伊始,某乙的答话就显露出他作为管
某甲:我的工作太杂,我简直没有办法事先规划。

随时都有新的问题出现,等着我处理。

因此我必须保持相当的弹性,总是用以顺利应付。

早上上班得早,电话便来得早。

我整天便是这样忙东忙西,处理这个,处理那个,一刻也不得休息。

招聘者:万一发生了预料之外的困扰,使得你不能做好工作,那么你怎么办呢?
某甲:我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你知道,有了工作,总非得做完不可。

招聘者:你是否有什么工作可以授权别人去做呢?
某甲:的确有部分工作可以授权别人。

可是由于我必须负责检查,所以我还是亲自动手,反而较为顺利。

某甲的面谈给人留下一种什么印象呢?这是一位工作毫无章节,茫然无头绪,不知轻重缓急办事职员的形象。

可以推断,甲的工作方式极为机械、呆板,毫无生气。

在面谈中,某甲对招聘人员的提问显得有点惊慌失措,语句也颠三倒四,杂乱无章,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某甲偶遇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招聘人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可惜这次某甲的回答,还是欠佳。

甲的表现可归结为工作态度勤恳有余,却是一杆子插到底,宁直勿折的态度。

某甲的第三个答话彻底暴露了他完全缺乏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最后结局必然是某甲不胜任公司的领导工作。

那么,某乙又是怎样对付上述问题的呢?
招聘者:你对一天的工作,是怎样规划的?
某乙:每天下午下班前,我总会为第二天的工作订下一个计划。

我将明天的工作,一项一项地,按重要的顺序列举出来。

我当然尽量按照计划一一做下去。

不过,有时候真的遇上了困难,总不能不修改计划。

但是我知道,我必然依优先顺序,先将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只有这样,我总深信应该做的均必然可以做成功。

招聘者:万一发生了预料之外的困扰,使得你不能做好工作,那么你怎么办呢?
某乙:部分工作可以稍为延后;还有部分工作我可以授权别人。

招聘者:是什么工作可以授权别人呢?
某乙:我们单位里每一位同事都有他专门精通的一面,因此,我按照他们的专门精通方面分别授权处理。

此外,我还鼓励他们独挡一面,专门负责某项特殊案件。

因此他们便可以培养有关的能力,以备需要时得以发挥。

我运用诸如此类的方式,至少发现了一项好处:他们都可以升迁得快。

某乙的面谈效果远远地优于了某甲的面谈效果。

某乙一开始便对招聘者的问话动机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

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他除了必须制订本部门的规章制度,还必须严格依照制订的规划办事,这是管理者职业角色所需要的。

但是,某乙的高超之处是他能够提示招聘人员,万一情势发生了较大的变更,那么他将相应地调整工作计划,保证完成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这从另一侧面反映某乙思维的变通性极强,具备了管理者机敏应变的心理品质。

某乙这些答话引起了招聘人员的兴趣并博得了他们的赞赏。

招聘人员肯定了某乙的管理思路之后,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以此观察某乙是否对问题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对策。

某乙则圆满地作了回答。

从头到尾,某乙的答话始终围绕着招聘者的思路进行。

他对每一个提问都显得成竹在胸,却又机敏、灵活多变。

他不但成功地对招聘者的问题作出准确、完整地解答,还不失时机地提出有若干创见性的工作建议,凡此种种均反映了某乙具备了管理督导的才能和良好的管理者心理品质,他理所当然能够获得公司所提供的职位。

肚子牢骚。

不过,任务总是能够准时
完成的。

招聘者:请问在你的单位里,员工流动率如何?
某甲:你知道,他们都是普通办公室秘书和办公职员。

在他们看来,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因此,流动率也是普普通通,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

招聘者:那么百分比有多大?
某甲:每年大约是30%。

招聘者:你这样做,公司将出现什么样的人事问题呢?
某甲:可能会出现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

招聘者: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某甲:我将裁掉那些持观望态度的职员。

不难看出,某甲在管理作风上倾向于家长式的领导作风,未免显得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这种管理作风容易导致公司员工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可能导致陷入僵局。

从短时期来看,某甲的管理作风不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直接危害性后果;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紧张,人心浮动,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不利于公司稳定发展。

据管理心理学家的统计,适量的人员流动有助于公司的发展(流动比率不超过5% -10%)。

相反,人员流动比率太高,将直接损害公司的根本利益。

某甲显然对这些管理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在面谈之初,招聘人员对某甲的管理作风并无直接的否定表示。

在面谈的最后,招聘者提出几个问题,是希望某甲提出一些能够促进公司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某甲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某甲的答问令公司方面感到深深的失望。

那么,某乙是怎样回答招聘者的问题呢?
招聘者:如果你碰上了一项万分火急的任务,请问你会怎样让你手下的员工赶工呢?
某乙:我会邀集齐全体员工,向他们解释这项任务的性质,使大家都能够了解限期完工的重要性。

之后,我再问他们有没有什么特别意见,能使我们限期完工。

招聘者:你这样做,结果能有效吗?
某乙:我们都能互助合作,成为一个团体。

大家共同努力,最后总能如期完工。

招聘者:请问在你单位里,员工流动率如何:
某乙:我们的流动率很低。

在我们单位里,很少有人因为工作不满而离职。

即使有少数离职人员,也都是因为个别因素,例如有人怀孕了,跟随丈夫迁居别处了,等等。

大致说来,我们员工的流动率,每年约为8%左右。

招聘者:公司还会存在一些人事问题吗?
某乙:我想是会的,不过我将尽力量妥善解决这类问题。

招聘者:你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某乙:我将继续同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双方之间密切沟通,出现人际冲突问题我将尽一切办法进行调解,并予以妥善解决。

某乙的管理作风倾向于民主温和型。

这种管理作风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和谐沟通,保持双向良性和谐的互相关系。

不难想像,某乙的管理作风会得到员工的支持,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某乙的管理作风能够同公司本身的作风相互适应,不致于发生消极冲突。

而某甲的管理作风很难会受到公司其他员工的欢迎和爱戴,不利于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企业团体。

事实上,某乙的管理作风为现代企业倍受欢迎。

这两种不同结果的求职面谈,再一次说明,在竞争管理职位过程中,求职者除应明确招聘者提出的问题之外,还应审慎地考虑应聘工作的性质、特点、工作环境,把握各种有利时机,提出自己对开展该种职业有创见性的建议,以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

如果对自己应聘的职业工作具体内容不清楚,或者讲话没有目标,没有要点时,很容易不知不觉犯上重复前面答问的错误,这会破坏面谈的气氛,因为重复相同的话会使对方厌烦。

这类重复会破坏面谈的深入发展,并且会使对方认为求职者是一个没有什么见解的人。

本篇中例一、例二、例三中的应聘者某甲,存在着上述的错误和缺点。

当求职者发现所提的问题是自己不熟悉的,他可以巧妙地离开面谈话题,转移对方的注意力,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自己对这项工作的见解,避免哕嗦重复、牵缠胡扯等毛病。

假戏真做,确立职业角色意识某些特殊职业如记者、演员以及节目主持人等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特殊的职业工作能力。

这些职业对工作人员的口才要求更高,在求职面谈中,应聘者往往会遇到一些“刁钻”的问题,此时他(她)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确立应聘的职业角色意识,进入角色状态,使用职业化语言,假戏真作,才能使面谈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深圳商业电台记者罗亚莉求职面谈的整个过程,我们看看她是怎样进行面谈的。

招聘者看了我的高中文凭,说:“你在学历上要吃很大亏的。


罗说:“是的,但我相信深圳更重视实际工作能力。


(罗承认了招聘者的看,但并不灰心,却从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谈起自己能够胜任电台记者工作。


招聘者:“如果你是商业电台记者,一天早上上班时,发现起了很大的雾,街道、房屋、汽车、行人都看不见了。

这时,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罗笑笑反问他:“你说的反应指面对这种现象会发生什么事还是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招聘者:“我不能提示。


罗想了想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今天有雾。


(罗尚不明白招聘者的问题,她的反问是希望对方暗示,当遭到拒绝后,灵机一动,作
出了正确的回答。

这时求职者已进入记者职业角色状态,为求职成功走出了关键一步。

)招聘者:“如果让你主持畅销小说广播节目,你准备怎么做?”
罗:“我首先会请贾平凹、陈忠实及以写财经小说见长的梁凤仪,再请深圳一些以写纪实、畅销小说见长的作家担任我的特约撰稿人”。

罗机智地抓住。

畅销,,二字作文章。

以此作为面谈的突破口,对自己的记者工作做了一个模拟的策划。


招聘者:“假如这星期贾平凹来深圳开会,你去采访他,而且只有半小时提问,你要请他为我们电台写稿,他不说话,现在假设我就是贾平凹,你可以采访了。

”(又是一道怪题)下面是罗对假贾平凹的采访:
“贾老师,您好,我是深圳商业广播电台记者罗亚莉,听说您来了深圳,我特别高兴。

您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也是受全中国读者欢迎的作家,您的作品我都拜读了,《废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尽管也有各种议论。

但是,贾老师,请您相信,我永远是站在您这边的。

前一星期我在书店看到一本著名贾平凹的小说《霓裳》,我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

当时,我先生在一边说,这本书是假的,我没听他的,因为我对您是绝对信任、崇拜的,回家一看内容,我真的很失望,很伤心,我不明白贾老师您怎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呢?我难过了两天,直到第三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是一位冒名作家写的书,心里舒服多了。

我知道,贾老师,您不会让您的读者失望,也不会令我失望。

我们商业电台刚刚开始创办,很需要像您这样富有爱心、责任心,深受读者爱戴的作家支持我的工作,相信你这么善良的人,是不会拒绝我们千千万万深圳听众的,对吗?”
招聘者听得频频点头。

接着,他又请罗再评价一下贾平凹的《废都》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

罗轻轻一笑,又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遍。

随后,招聘者问罗:“如果让你担任商业电台白领节目主持人,你能胜任吗?”
罗笑着答道:“没问题,我相信自己能和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


一个月后,深圳商业电台正式聘用罗亚莉小姐。

在面谈进入关键阶段,招聘者突出一道怪题,让罗作为模拟电台记者来采访贾平凹,旨在测试求职者能否成功地运用记者的职业语言扮演一位记者。

求职者很快地对问题作出了反应,侃侃而谈。

她先是作为贾平凹的忠实读者立场,肯定了贾平凹的贡献。

随后,她又故意制造了一个悬念,以她自己把冒名作家写的《霓裳》一书误认为是贾平凹的书,导致自身心理上发生的波折这个层面,对贾平凹的创作人格作了进一步的肯定。

随后,她以电台记者身份又娓娓道来,邀请贾平凹作为电台畅销小说的特约撰稿人。

她的谈话人情入理,摒:一般职业记者那种死板生硬、冷漠僵滞的不采访模式,很能使被采访者由心底漾起感动之情。


的谈话也使招聘者忘乎所以,招聘者似乎进入了真正的被采访状态。

罗成功地确立了职业记者的角色意识,巧妙地运用职业语言,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假采访。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在演员、记者、节目主持人这些特殊职业中,职业工作者往往在各种各样的模拟情境中,以语言为主要工具,进行各式各样的表演。

假戏真做假亦真,这不正是这类职业特点的高度概括吗?天才的表演离不开天才的表演口才。

因此,求职者在参加这类职业应聘面谈时,应该预先确立职业角色意识,对招聘者提出的问题要灵活机变,准确运用职业角色语言,在模拟的表演情境中假戏真作,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面谈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