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

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徐志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有着独特文学个性、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学家。
他的新诗、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席之地。
徐志从小受“诗书礼”教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短暂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丰富,曾留学美英,有双重留学经历,回国后又两次游历西欧,到过很多西方国度。
徐志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其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涉猎过多种文体;写作与自由体诗不同的格律诗、创制“跑野马”的散文、抒写“完全的抒情诗”式的小说与童话、与陆小曼合唯美风格的悲剧,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信和日记。
除了创作,徐志还译介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他的译作涵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39位作家,涉及多种文体和流派。
徐志在东西文化之间来去自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其能对不同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取舍,他横贯东西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位置。
徐志留学欧美时期,广泛涉猎过外国文学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作品,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受西方浪漫派、唯美派、悲观派以及象征派诗人多方面的影响。
他的诗有拜伦傲藐一切的反抗性格,有雪莱的理想与热情,也有济慈的唯美情绪;有华兹华斯的清脱高远,也有哈代的悲观厌世;有泰戈尔式的沉思、流丽,也有波德莱尔式的直面丑恶人生。
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一、贵族精英文化英国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偏于保守、讲求渐进、厌恶竞争、追求高雅、崇尚自由独立。
隶属于它的康桥文化,更富有精英气息。
康桥文化是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蕴涵了强大的贵族气、保守性与独立性。
1921年,徐志只身飘洋过海,来到康桥河畔,加入康桥社团,康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英美诗歌的气质和氛围中。
正如他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基于霍尔高低语境理论浅析汉语欧化现象

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基于霍尔高低语境理论浅析汉语欧化现象唐悦(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自西方文化传入,经洋务变法开蒙,至五·四民主革命。
破封建,废帝制,兴民主,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条效法西学的长河。
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欧化问题一直纷争不断。
该文首次利用霍尔高低语境理论对汉语欧化现象分四步进行逻辑论证:1、语言可以被影响;2、语言可以被其他语言影响;3、欧洲语言已对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4、无法避免欧洲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最终得出汉语欧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一结论。
关键词:欧化;霍尔理论;高低语境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04-0199-02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Based on Hall ’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 TANG Yue(Southwest University,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reform,to the Five-Four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feudal and monarchy has been abolished,then democracy has been sprung up.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western imitate.In this long process,Europeanization has been disputed constantly.Based on Hall ’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this thesis argues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phenomenon logically into four steps for the first time.First,language can be influenced.Second,language can be affected by other languages.Third,European languag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Fourth,there is no way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language to Chinese.Finally,the thesis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isinevitable.Key words:Europeanization;Hall ’stheory;high and low context1汉语欧化现象追述与简析汉语欧化现象主要指欧洲语言对汉语的语法、句式、风格及修辞等方面影响的结果或过程。
徐志摩散文句式特点

徐志摩散文句式特点浅析徐志摩散文的语言,远比不上鲁迅散文语言的锤炼,炉火纯青;不同于朱自清语言的平实质朴,鲜活自然;也不若冰心的典雅秀逸,清丽淡远,但它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
徐志摩散文语言的中西合并不仅仅体现在措辞上,这一点在句式也同样被他加以吸收利用,例如其中欧化句型的引进,倒装句型的使用、长句也同样很多。
句式在外型上加以包装外,更是结合多种修辞手法,让句子类型变的丰富多彩,使人不易生厌,感到新鲜。
融入欧化句法欧化的句法的运用,主要是多用长句,长短结合,还有倒装句的使用。
例如,《海滩上种花》中的:“时候已经很久的了,自从我们最后听见普遍的声音像潮水似的充满着地面。
时候己经很久的了,自从我们最后看见强烈的光明像彗星似的扫掠过地面,时候已经很久的了,自从我们最后为某种主义流过火热的鲜血,时候已经很久的了,自从我们的骨髓里有胆量,我们的说话里有分量。
这是一个极伤心的反省!我真不知道这时代犯了什么不可赦的大罪,上帝竟狠心的赏给我们这样恶毒的刑罚?你看看去这年头到哪里去找一个完全的男子或是一个完全的女子一一你们去看去,这年头哪一个男子不是阳痿.哪一个女子不是鼓胀!要形容我们现在受罪的时期,我们得发明一个比丑更丑比脏更脏比下流更下流比苟且更苟且比懦怯更懦怯的一类生字去!”其中修辞手法多样:反复、排比、比喻、倒装和欧化的长句。
倒装句有句子成分(例如状语)的倒装和分句的倒装,分句倒装目的在于强调,常常是以补充说明的形式出现,也有的只是重复,以求达到情感与音响上的节奏。
这也是徐志摩欧化句式的一个代表,徐志摩散文中的欧化长句一般是定语或者状语多,长,且复杂,句式自然就更增加了结构长度和理解难度。
欧化长句的融入让读者沉浸在一个句子一个画面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把欣赏语言享受意境时间延长了,这样读起来节奏就要慢于短句,同时长短句结合,有的让一个长句吧一串短句托举起来,有的是一个长句引领多个短句,很自然地会使人想到那一个主句带着一连串从句的英语常见表达格式。
徐志摩散文的语言艺术

一、徐志摩散文创作综述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在1924年徐志摩创作了散文集《落叶》,在1927年发表了《巴黎的鳞爪》。
1928年徐志摩创作了散文集《自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创作了《自剖》《再剖》《求医》《旅伴》《我的彼得》等散文[1]。
《自剖》这样的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并不多见,徐志摩写下这些散文,在对自我进行深刻地追问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二、徐志摩散文的诗情画意徐志摩的散文,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背景,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诗的一种变体,无论是韵律还是意境,细细读来都能看到诗的影子。
就《巴黎的鳞爪》而言,作者以他特有的诗化语言,道出了巴黎人特有的洒脱不羁的品质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虽然一时落魄,仍不忘对理想的坚持,即使贫困潦倒也并不碍对真善美的执迷;真诚而不攀附,洒脱而不放浪,这正是巴黎所特有的民间风气,巴黎的生活场景被徐志摩寥寥几笔勾勒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徐志摩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时常连他自己也无法抑制。
这一点在《巴黎的鳞爪》里也有所体现。
徐志摩倾注了他真挚的感情,使这篇文章染上了馥郁的情感色彩,读来只觉得甜蜜浓稠,回味无穷。
“赞美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2],徐志摩在这里将“巴黎”和“天堂”“地狱”相提并论,新奇而不突兀,寥寥几句,虽没有华丽的辞藻雕饰,却使作者对巴黎的恋恋不舍跃然纸上,这样的文字任谁看了也会对他笔下的巴黎心生向往吧。
徐志摩驾轻就熟地遣词造句,不但使它们简明扼要,而且赋予它真情实感,使得语句的串联浑然天成,同时又不限于言辞的修饰,注重对生活的反思。
或者直抒胸臆,或者婉转动人,有时慷慨激昂,有时抑郁愤懑。
读来回味悠长,别有深意。
[3]“诗化特征”是徐志摩散文最显著的语言风格。
读徐志摩的散文,只觉得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他的譬喻层出不穷,联想生动活泼,排比井然有序。
字里行间都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字驾驭功底。
他对长短句的把握恰到好处,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恰当的处理,巧妙地将文字的音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徐志摩散文研究分析

戴 河海滨的幻想 》 等散 文 。不 幸 的是 在 1 2 9 7年 , 由南 京飞
往 北 京 的途 中 , 雨 雾 在 济 南 附 件 触 山 , 机 身 亡 。 因 坠
当道 , 昏君 不 明 , 们 的 政 治 理 想 , 国 之 志 , 因 道 不 行 、 和 遗 憾 , 呼 “ 贼 ” 声 后 离 开 了 人 问 。 有 如 此 壮 烈 的 爱 他 报 却 大 杀 数 路 不 通 而 无 法 实 现 , 才 大 略 也 无 以 施 展 , 腔 热 血 、 片 国 激 情 , 此 诚 挚 的耿 耿 忠 心 , 不 能 横 戈 跃 马 , 现 理 想 , 雄 一 一 如 却 实
摘
要 : 现 代 文 学 史上 , 代 才 子徐 志 摩 在 中 国历 史 文 学 史上 留下 了优 美 而 浪 漫 的 篇 章 也 许 正 是 他 纯 真 的 感 情 是 在 一
俗 人 所 不具 有 的 ; 许 是 他 描 绘 的 自然 是 令 人 向往 已久 的 ; 许 是 他 无 暇 无 疵 的 爱 情 是 感 动 世 人 的 ; 许 是 他 那 简单 而 有 也 也 也
人 社 融 究 , 他 的散 文 作 品 中 , 种 浓 郁 的 感情 基调 、 灵 的 美 、 一 人 的 情 感 、 生 的 理 想 、 会 的 论 说 于 一 体 , 合 了 哲 理 与 在 那 生 诗
样 的韵 昧 、 实 的 感 情 … … 赋予 了他 散 文 风 格 的 艺 术 魅 力 。 真 诗情 , 成 了仅仅属于徐志摩 的独特的散文艺术形式 。 形 在 12 9 4年 徐 志摩 创 作 了散 文 集 《 叶 》作 为 初 期 的 散 落 , 文 作 品 , 到 资 产 阶级 人 道 主 义 理 论 的 影 响 , 作 品 中 彰 显 受 在 了一 种 “ 纯 ” 个 性 , 对 生 活 及 社 会 的 无 奈 , 谈 人 生 、 真 的 面 他 谈 社 会 、 政 治 、 艺 术 … … . 由 发 展 、 人 理 想 、 漫 的 谈 谈 自 个 浪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欧化语法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欧化语法,即受欧洲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日益明显,这既是中国语言国际化的体现,也是语言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认识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文章首先将对欧化语法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比分析现代汉语和欧洲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异同,揭示欧化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欧化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国际交流的影响、语言接触的作用、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等因素。
还将分析欧化语法现象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包括促进语言创新、丰富语言表达方式、改变语言习惯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特点和趋势,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加深而逐渐显现。
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在初期阶段,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翻译文学的兴起,一些欧化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开始进入汉语。
这些欧化元素主要集中在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如“民主”“科学”等词汇,以及“的”“了”等助词的使用。
这一时期的欧化现象主要以词汇为主,语法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少。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白话文运动的推广,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开始加速发展。
白话文运动主张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这使得欧化的语法结构和句式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例如,被动句、倒装句等欧化句式开始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并逐渐被接受和使用。
徐志摩的语言观、修辞观和修辞实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徐志摩的语言观、修辞观和修辞实践王 希 杰 [日] 加藤阿幸 概 要 徐志摩,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对语言文字的美有着特殊的偏爱,在不懈地追求语言艺术化的道路上,理智地认识到,语言本是一种具有缺陷的交际工具,并且从表达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考虑,语言文字的不完善性,深刻地揭示语言文字的本质。
徐氏在认识到语言文字的缺陷和不足后,却更为重视修辞,并以弗洛贝尔为榜样,努力实现其唯美主义的修辞理想,把语言表达,把修辞活动同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度重视“诚”和“适度”。
文章还论述了徐氏修辞实践的失败与不足、追求与成功。
徐志摩的语言观、修辞观对中国语言学、修辞学的跨世纪的转向,非常重要,很有意义。
关键词 语言观 修辞观 修辞实践 徐志摩一、语言观: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家的工具。
文学家,尤其是诗人,没有不重视语言的。
有一些文学家甚至偏爱到了迷信的地步,把“语不惊人死不休”当做追求目标的文学家,甚至于甘心做语言艺术化的奴才和殉道者。
文学家在自己的实践中,对于语言的体会显然比一般人更加深切强烈,对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也往往别有特殊之处,比一般人更加深刻一些。
徐志摩,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对语言文字的美有着特殊偏爱,在不懈地追求语言艺术化的道路上,很自然地深切地感受到了、体会到了语言的困惑,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陷入对于语言文字的盲目狂热之中,而保持了冷静的清醒的头脑,不是从感情上,而是从理智上来认识人类的语言,深沉地明白地指出语言本是一种具有缺陷的交际工具。
徐志摩的散文集《落叶》是北新书局1926年初版的。
其中的《话》是作者在燕京大学的讲演记录。
在这篇讲演中,徐志摩明确地说:“……真消息与真意义是不可以人类智力所能运用工具———就是语言文字———来完全表现。
”这一观念在徐志摩来说,显然是一贯的。
赵家璧在《写给飞去了的志摩》中,回忆说:“Renaissance里那篇conclusion,你曾经费了二三小时讲解,许多节段落你自认不能用言语文字可以使我们理解的,你就叫我们静静的想。
徐志摩接受西方文学错位现象的辨析(本站推荐)

徐志摩接受西方文学错位现象的辨析(本站推荐)第一篇:徐志摩接受西方文学错位现象的辨析(本站推荐)徐志摩接受西方文学的错位现象辨析以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和在海外更短暂的留学时间而言,他对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的接受视域是相当宽阔的,而他的热情开朗的性格,偶然的个人机遇,也为拓展他的西方视域提供了难得的条件,这就导致了其接受视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徐志摩22岁时,肄业于北京大学法科预科,随后便店铺。
他先于1918年赴美国修政治经济学,后又于1920年转赴英国,不久即放弃伦敦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投身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研习与创作,1922年秋回国,继续从事诗文创作并在南北的一些大学执教,直到1931年死于意外空难,结束他短暂而浪漫的一生。
徐志摩的留学生涯虽然不长,留美整整2年,但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为业;留英也是2年,但转入剑桥皇家学院是赴英半年后的事,真正投身文学研创不过一年半,而这一年半的时间对徐志摩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了徐志摩将以诗人作为自己的终身归宿,也决定了他对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的选择和接受方式。
他在留英期间不仅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文学经典,特别研习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大量诗作,而且还借助某种特殊的机遇,直接交往和接触了许多英国文学和艺术界的精英人士,他们是哲学家罗素、文学家哈代、萧伯纳、威尔斯、狄更生、卡本特、曼殊菲尔、福斯特、文艺理论家瑞恰慈、奥格登、弗莱伊,及经济学家凯恩斯、传记作家斯屈奇、汉学家魏雷、翟尔斯等这里所列人名的原文依次为:Bertrand Russell, Thomas Hardy, George Bernard Shaw, H.G.Wells, G.L.Dickinson, Edward Carpenter, Katherine Mansfield, E.M.Forster, I.A.Richards, C.K.Ogden, Roger Fry, Maynard Keynes, Lytton Strachey, Arthur Waley, H.A.Giles。
汉语欧化与近代散文文体解放

2005年9月 第22卷 第3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 t hwest U niversity of Sc i ence and T echno logySept .2005vo.l 22N o .3收稿日期:2005-04-11作者简介:周逢琴(1973-),女,安徽无为人,文学硕士,讲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引进人才项目汉语欧化与近代散文文体解放周逢琴(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汉语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漫长的欧化之路,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汉语欧化痕迹均十分明显。
汉语欧化进程中,近代散文文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散文对语言欧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新文体、逻辑文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政论散文由于欧化而趋向浅近、平易,表达方式趋于严谨,语意更加曲折。
但是散文文体的解放仍然有限,近代散文家对古文的复杂态度,古文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基础,构成散文文体全面解放的阻力。
关键词:汉语欧化 近代散文 文体解放中图分类号:H 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05)03-0010-04L i b eralization of Prose in t he Process of Chi n ese EuropeanizationZhou Fengqin(Schoo l of Chinese L iterature and Arts ,Sou t h w estU 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 l o gy ,M i a nyang 621010,S i c huan ,China)A bstract :In the l a te 19t h century ,Ch i n ese proceeded on European ization ,wh ich w asm a i n ly on pronunc-iation ,vocabu lary ,and sen tence .I n th is process ,the sty le o fCh i n ese prose w as libera lized greatly .By ana -l y zi n g t w o sty les :ne w style of prose and log ical article ,it is found that the great changes Chinese European -izati o n bri n gs to Ch i n ese ancient prose ,is :The politica l articles beca m e popu lar and si m ple ,w hile the sen -tence tends to be log i c a.l But the liberation o f pr ose w as still i n co m p l e te ,si n ce anc ient prose still had a w i d e-rang i n g base for there are qu ite a l o t of suppo rters inc l u d i n g bo th w riters and readers .The w riters .attitudes to ancient prose also m ade a hindrance to ne w literature .K ey words :Chinese European iza ti o n ;modern prose ;li b eration of prose 汉语欧化是汉语史上的大事,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事。
“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辨析

“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辨析
邓伟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总页数】5页(P113-117)
【作者】邓伟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论五四文学语言空间的开创——兼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关系
2.“五四”文学语言变革与文体渗透的现代型变
3.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看“五四”散文的成功
4.试
析五四时期语言文字建构的若干逻辑——以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为中心5.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观与钱玄同的“五四”文学革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贺阳提要本文依据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
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现代汉语语法受到印欧语言的影响,但由这些影响而引发的语法演变通常并不能摆脱汉语语法已有资源的制约,而只是对这些已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语法演变主要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而很少波及日常口语。
关键词欧化语法现象语言接触语言演变本文将从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出发,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
本文是对作者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具体考察的一个总结。
一欧化语法现象及其识别1.1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本文所谓的/欧化语法现象0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
/欧化语法现象0既指汉语在印欧语言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汉语中罕用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日益广泛,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以及汉语书面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西方语言对汉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
王力(1944:434)曾指出:/从民国初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之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至清,有过之无不及。
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咱们对于这一个大转纽,应该有一种很清楚的认识。
0自白话文取代严重脱离现实口语的文言文之后,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汉语达到了言文一致,实际上这种感觉是不准确的。
一致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文言文的情况而言的。
从理论上*本研究得到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0(批准号:05J A740033)的资助。
论现代汉语句法的欧化

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
欧化的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中汉语句法的欧化越发明显。
本文对汉语句子的复杂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包括汉语主语的增加,系词“是”引入汉语,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连接成分的使用,插入语增加,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等等。
欧化是大势所趋,既要有着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有着谨慎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皆不可取。
关键词:现代汉语句法欧化一、引言王力(1985)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以前,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不受语法约束的文字。
汉语无冠词、无形态变化、无格位变化,可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因此,语言的组合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
这一传统与逻辑性较强、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印欧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语重领悟、重意会而不重形式;印欧语则注重形态结构,具有模式性。
自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门洞开,西学东渐。
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
汉语这种古老文字的开放性体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随着和西方精神的接触,一种逐渐增长的形式化趋势引入汉语……”。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进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句法上,判断词(是)、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的扩大,连接词、代词、主语的增加,插入语、补足语的频繁使用打破了汉语的意会传统,冲击乃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汉语的语言规范。
二、欧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自20世纪初国语运动以来,从文言发展到当时的旧白话,再从当时的旧白话规范到现在的新白话,汉语语法在这数十年间的变化比由汉到清的变化还多。
对于一向渐变的语法来说,汉语语法的急剧欧化,凸显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群众的思维规律。
认知视角下“哦”的语法化研究

认知视角下“哦”的语法化研究毛继光;蒋敦【摘要】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看,语气助词“哦”的语法化过程是从最初的动词虚化为叹词,并进一步虚化为语气词,这一语法化过程具有不连续性和非单项性的特点.从概念隐喻角度来看,“哦”是由具体的概念转向更为抽象的概念,而其抽象的概念又是具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哦”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灵活度也越来越强.“哦”的语法化过程既满足人们的语用需求,同时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5)011【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哦”;语法化;隐喻;主观化【作者】毛继光;蒋敦【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语气词,作为日常会话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专家学者们对语气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语气词意义的空灵,研究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局限性,导致语气词的研究陷入窘境。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对“哦”产生了新的兴趣,主要原因是该语气助词的使用广泛性。
周洋从语用学角度对句末语气助词“哦”和叹词“哦”进行分类研究[1]。
丁倩探讨现代汉语叹词“哦”的语义及其制约因素[2]。
陈启萍对新生语气词“哦”的分布、语气意义,以及和其它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语气词“哦”兴起的原因和机制[3]。
张邱林探讨了“哦”出现的句法位置,并认为“哦”主要来源于台湾口语,与本土方言基础也有关[4]。
虽然前人对“哦”作了大量研究,但大部分是从共时的角度来分析“哦”的语用、语义和分布,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详述。
本文探讨“哦”的语法化过程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主观化来解释其语义发展过程。
(一)“哦”的最早用法“哦”最早出现在隋唐五代,用作动词,意思是“吟咏”。
例如:(1)哦吟但写胸中妙,饮酒能忘身后名。
(2)哦松庭院忽闻笙。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思 , 这 是滥 用 词 缀 的表 现 。 3 . 复数助词 “ 们 ” 的用 法扩 大
传 统 汉 语 是 通 常 会 把 较 长 的定 语 放 在 所 修 饰 的 名 词 或 代 词 的后 面 。 例 ( 9 ) “ 思想 的根 源 ”和 例 ( 1 0 ) “ 生命”
语 言本体研 究
徐志摩散支 欧化语菘观 获研 宪
口林 英魁
摘
要; “ 欧化”研 究角度纷呈迭 出,但语料 庞杂,缺 少结合作 家作品的研 究缺 乏 本丈 以徐志摩散 文为语料 ,从徐 散文 欧化语法
志摩散文的词 汇、句法层 面考察徐 志摩散文的 “ 欧化”语法现 象,并探讨 ‘ ‘ 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产 生的影响。
客 ,研 究科 学的 ,做 了非科 学的官。 ( 秋》 ) ( 4)我 没有 那样 的天 才。我 的心 灵的 活动是 冲动 性
的 ( 落 叶》 ) 例 ( 3 ) “ 非 科 学 ” 中 的 前 缀 “非 ” 是 英 语 前 缀
“nOD
_ 一
” 的 直 译 ,用 于 此 处 , 具 有 简 化 汉 语 表 达 方 式 , 丰
在极颓丧时感到安慰。 ( 一个行乞的诗人》 )
( 6 )在每一颗新凝 成的露珠里 ,星月存储 着它们 的光
辉 (( ( 波特 莱的散文诗 )
汉 语 中 的复 数 助 词 “ 们 ” 曾经 只 用 于 指 人 ,而 例 ( 5 ) 复数助 词 “ 们 ” 只 用 于 指 人 的 功 能 ,使 语 意 更 加 明确 , 表 达更加精密。 4 . 量 词 频 繁使 用
3 . 第 三 人 称 表 达 丰 富化 五 四 白话 运 动 以前 ,汉 语 第 三 人 称 的 表 达 词 只有
汉语语法欧化综述

汉语语法欧化综述
汉语语法欧化综述
谢耀基
【期刊名称】《语文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一桩大事.文章从欧化的成因、现象和规范三方面作一综合评述:一、汉语语法自20世纪以来的急遽欧化,显示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寄托了不少语文工作者的期望;二、汉语语法的欧化,通过词、语、句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三、欧化有恶有善,如何消除恶性、加强善性,联系着人们对欧化的辨识、态度、取向、原则等;进行规范,可以把要求和标准分开.
【总页数】6页(17-22)
【关键词】欧化;语言因素;社会因素;现象;善性;恶性;规范
【作者】谢耀基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中文系,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综述 [J], 周娟
2.汉语法学的旧邦新命:有关《汉语法学论纲》的讨论综述[J], 张芳霞
3.述往思来构建汉语历史语法学读《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J], 张诒三
4.现代汉语语法歧义现象分析 [J], 孙玲玲。
徐志摩散文研究分析

徐志摩散文研究分析作者:戚莹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7期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徐志摩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留下了优美而浪漫的篇章。
也许正是他纯真的感情是俗人所不具有的;也许是他描绘的自然是令人向往已久的;也许是他无暇无疵的爱情是感动世人的;也许是他那简单而有华丽的词藻是那么的有神韵;也许是他那眼中的事物是那么的美好……我们被他独特的艺术美感所同化。
根据徐志摩及散文作品概述,结合近些年学者们对徐志摩散文作品的研究分析,浅议的分析了徐志摩散文作品的特点,以此为文学作品中加以借鉴。
关键词:徐志摩;作品评价;浓郁;爱;灵感;美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24-02在20世纪初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由与自我成为当时的文化主题。
而徐志摩一方面接受了我国文学对他的熏陶,同时资产阶级的思想也他的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文风形成产生了影响。
他是一个真实的作家、有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理想者,他那优美的文字篇章,感动了多少世人,至今那熟悉的诗句如歌曲一样被人们所传唱。
他的人生历程、爱情、作品等一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那种浓郁的感情基调、生灵的美、诗一样的韵味、真实的感情……赋予了他散文风格的艺术魅力。
1 徐志摩及散文作品概述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曾参与发起成立了新月社,担任过《晨报》的主编,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与陈梦家等创办了《诗刊》,著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我所知道的康桥》、《印度洋上的秋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等散文。
不幸的是在1927年,由南京飞往北京的途中,因雨雾在济南附件触山,坠机身亡。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一方面对于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展了新诗格律化运动,推动了我国新诗艺术的发展。
汉语语法欧化现象论文

汉语语法欧化现象论文汉语欧化体现在语言的多个方面,比如说语言要素上,汉语欧化既反映在语法上也反映在章法上,语句上。
接下来整理了汉语语法欧化现象,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摘要:五四运动以后,汉语受以英语为主的印欧语言的影响,走上了欧化的道路。
汉语语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使汉语语法从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演变和发展。
我们要理性地面对汉语欧化现象,找到中西语言的契合点,促使汉语健康发展。
关键词:欧化;语法;利弊一、汉语欧化现象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的变化极大。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文也渐渐走上了西化的路子。
有人称这是汉语面临的西化危机。
危机与否我们先不要下定论,西化现象已经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
我们只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这个过程和现象,才能评判西化现象的利弊。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这篇文章,用大量的事实和例子,写出了现代汉语受英文语法的影响而欧化的现象。
例证详实,论证严密,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语语法未来发展状况的担忧。
自从开放国门以来,汉语语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词法和句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例如词汇多音化趋势加强,词缀化倾向日益显著,被动结构的扩大等,种种变化打破了汉语意合的形态,使中文的常态优势尽失。
本文拟通过对余先生观点的思索,来进一步探究汉语欧化的道路及其这条道路上的利与弊。
二、汉语语法欧化的表现(一)词法上的变化在欧化过程中,最先产生、最易辨别的词法上的变化。
例如,词的组合结构趋向复杂;多音化趋势不断加强;词缀化倾向日益显著等。
1.多音化趋势不断加强多音化趋势是指汉语多音节词汇占有愈来愈大的比重。
王力认为汉语多音化趋势是汉语自身发展趋势所在,但外来语的影响加速了汉语多音化的进程。
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等。
由于英语词汇的一个音节至少与汉语的一个汉字相对应,所以音译词也多为多音节。
另外意译和音译兼意译,更要求外来词和汉语的成词习惯相对应,所以,翻译过来的词所含的义素一般都多于两个音节以上。
语域视角下《徐志摩文集》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语域视角下《徐志摩文集》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林丽端【摘要】文章以《徐志摩文集》为语料分析对象,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分析了与语码转换之间的关系,探讨语城理论在语码转换中的实际应用,发现时代、社会、语言个体和语言行为与语码转换的数量和频率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应用于书面文本中语码转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11【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语码转换;语城理论;《徐志摩文集》【作者】林丽端【作者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外语系,福建武夷山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语码转换是指“在一次语言交际中出现了两个属于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
[1]即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或同一种语言中变体之间的转换。
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语言学家们纷纷从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和语用学等角度开展大量研究并有许多论著问世,但是多数研究以口语语料为研究素材,而对于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研究略显不足。
近年来,这一弱势有所改观,如申智奇、李悦娥和冯丽云以《围城》为语料,分别从功能、语言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语码转换进行分析;[2-3]吕黛蓉、黄国文等以报纸为语料,从功能分析和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一些探讨;[4]陈建生等以《傅雷家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语域理论对书面语码转换的影响。
[5]事实上,以徐志摩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异国他乡的留学经历,《徐志摩文集》①也是语码转换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语料。
本文以《徐志摩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为研究内容,从语域理论视角来探讨语码转换的现象,试图揭示语码转换与时代、社会、语言个体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语域理论与《文集》中语码转换分布特征1.语域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的基础上。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发源于“英国的语境主义”。
徐志摩散文艺术探析

作者: 杨莉
出版物刊名: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9-22页
主题词: 散文艺术;徐志摩;散文语言;文坛;诗人;散文家;音乐性;语言节奏;探析;英语
摘要:徐志摩是20年代蜚声文坛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韵味独特,别有一种自己的气质。
浓艳绚丽是其散文的总体风格。
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渲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在语言的驾驭上,徐志摩尤其强调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且还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欧化句、英语等多种成份,形成了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后使人经久难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欧化”研究角度纷呈迭出,但语料庞杂,缺少结合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
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从徐志摩散文的词汇、句法层面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标签:徐志摩散文欧化语法
一、引言
五四时期,汉语“欧化”被大力提倡,在英汉语言的接触中,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呈现出显著变化,并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语法规则,即“欧化语法现象”。
徐志摩长期游学英美,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影响,思想和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作品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
在其散文中,西方语言词汇、文学典故以及表达方式大量出现,而且往往直接夹杂外文及译音词。
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系统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欧化语法现象简述
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
王力指出:“欧化在语法上说,就是照搬西方语法的框架,或模仿西方语法形式去建构汉语法体系。
”[1](P258)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王力设专章讨论欧化语法,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和“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
[2](P335~373)在《汉语史稿》(1958)中王力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使成式的增加”“共动和共宾等新兴平行式”“新兴的词序”以及“新兴的插入语”5种欧化语法现象。
[3](P57)德裔美国学者Cornelius C.Kubler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论证欧化语法现象,并将各类现象进一步细分。
谢耀基(1990)指出,汉语的欧化主要表现为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并从词法、词的形态变化、词的组合、词类、句子、句式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同时提出了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欧化的形式和用法是善是恶,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避免滥用欧化语法。
[4](P15)贺阳(2008)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8种:动词和形容词,代词,区别词和数量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共用格式,“被”字句的发展以及语序的欧化。
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例如代词的欧化现象就细分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等五个小类。
[5](P1~4)
三、徐志摩散文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一)词汇层面
1.新兴介词“关于”和“对于”
传统汉语中的动词“关”和介词“于”作为动词性词组组合,表示“关系到”和“涉及到”,并非介词。
“对于”也是作为动介词组存在于汉语中,一般是由介词“于”来表明对待关系,或者不用介词。
介词“关于”和“对于”产生于汉语同印欧语言的对译过程,并逐步具有联结功能,发展成介词。
如:
(1)关于每一种花他都有不少话讲:花的脾,花的胃,花的颜色,花的这样那样。
(《家德》)
(2)一个民族都有他独有的天才,对于人类的全体。
(《义大利与丹农雪乌》)
例句中的“关于”和“对于”是受印欧语言词汇“about”“on”和“with regard to”等的影响。
但徐志摩散文中大量出现的“关于”和“对于”,有些是不必要的,删去之后,句子更加干净利落。
例(1)中的“关于”即可删去,并不影响文意表达。
2.新词缀增多
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词缀少于英语。
将词缀附加在别的实词素之上构成新词的方法,是印欧语言常用的构词法。
汉语词缀在欧化过程中形成了前缀和后缀两种,如“反、非”等前缀,“化、性”等后缀。
如:
(3)为了不曾辨认清楚的目标,我们的文人变成了政客,研究科学的,做了非科学的官。
(《秋》)
(4)我没有那样的天才。
我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
(《落叶》)
例(3)“非科学”中的前缀“非”是英语前缀“non-”的直译,用于此处,具有简化汉语表达方式,丰富构词能力,增加文字表现力的功能。
例(4)“冲动性”的“性”是受英语后缀“-ity”构成的名词影响,但此处去掉后缀“—性”,直接使用“重要”即可表达同样的意思,这是滥用词缀的表现。
3.复数助词“们”的用法扩大
汉语里名词没有数的变化,而注重形态变化的印欧语言借用名词词尾来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区别,例如“-s,-es,-ies”等,这些词尾翻译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
徐志摩散文中的复数助词“们”,除了出现在名词之后表示复数之外,应用范围扩展至非指人代词“它”,构成“它们”,表示物类的复数。
如:
(5)这些细小的恩情是人道的连锁,它们使得一个人在极颓丧时感到安慰。
(《一个行乞的诗人》)
(6)在每一颗新凝成的露珠里,星月存储着它们的光辉。
(《波特莱的散文诗》)
汉语中的复数助词“们”曾经只用于指人,而例(5)和(6)中的“它们”与英文“they”相同,扩展了汉语中复数助词“们”只用于指人的功能,使语意更加明确,表达更加精密。
4.量词频繁使用
量词在古代汉语中便已出现,但数量较少,使用频率也极少。
欧化后的汉语表达中量词使用频率大大增加。
以徐志摩散文中量词“个”的使用为例。
(7)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翡冷翠山居闲话》)
例(7)“一个”的用法是受印欧语言不定冠词泛指功能的影响,但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例中的“一个”并无必要,删去后也不影响文意表达。
(二)句法层面
1.句子主语增加
汉语是意合语言,主语处理精练,主谓宾无需样样俱全,一般会省略分句中与主句相同的主语。
英语是形合语言,每个句子的主谓宾成分都不能缺少。
受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五四以后汉语写作大力提倡补足主语,主语数量大幅增加。
如:这河身的两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葱翠的草坪。
从校友居的楼上望去,对岸草场上,不论早晚,永远有十数匹黄牛与白马,胫蹄没在恣蔓的草丛中,从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黄花在风中动荡,应和着它们尾鬃的扫拂。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椈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
徐志摩从康河的草坪、黄牛白马、垂柳、椈荫、水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且对每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通过增加句子附加成分,在描写中容纳了许多细部信息,如“恣蔓的草丛”“澈底的清澄”“星星的黄花”等,康河的自然、幽静、美丽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
(二)表达婉曲复杂
张卫中指出:“旧白话与繁复的心理描写具有天然的不匹配性——旧白话更适宜通过暗示、点化,进行一种诗性的叙事——用现代语言学术语来表述,就是旧白话的构成、组织特点和它的语气、语感一般不引导人们进行大量的心理描写。
”[8](P35)因此传统汉语很难把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欧化后的汉语吸收了印欧语言的表达法、句法结构等,使句法结构变得精密,描述能力极大增强。
徐志摩散文中繁复细致式的的心理描写经常出现,将人物婉转曲折的心理变化描摹地十分到位。
《印度洋上的秋思》写到: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
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
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这段描写使用了“只要”“因为”“但”等连词,意思层层相扣,其中又包含有转折,形成了复杂婉曲的语言风格,将作者对于“月华”非常渴望、但一直未能实现的心情描述地淋漓尽致,体现了汉语欧化后产生的功能变化。
五、结语
现代白话文学为建成具有审美品质的文学语言,自觉地选择了欧化方向。
鉴于徐志摩的生活及写作背景,文中以徐志摩欧化语的语用为例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徐志摩写作中对欧化语语用的研究,可以发现徐志摩散文创造性的将大量欧化思想、思维方式、概念融入散文,使新文学语言形成全新的语言面貌、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语句变得更加严密、精确和重理性,丰富了白话语言的表达功能,对白话文的发展成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徐志摩散文中也存在过度欧化现象,超出了汉语规范的标准,产生背离汉语语法的句子,削弱了汉语的交际能力。
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欧化对传统汉语产生的双重影响。
因此,无论是吸收外来语词还是外来句法,都要受到汉语内部发展规律的限制,汉语欧化必须是在汉语基本语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加以吸收融化,形成良性欧化,避免恶性欧化。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0.
[5]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张卫中.汉语与汉语文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林英魁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