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与幸福感的测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1

28

CHINA STATISTICS中国统计

HOTSPOT WORKSHOP

热点坊

渴望幸福,感受快乐,是每个人的生活所求;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如何评价和测定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政治学都将其列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衡量生活质量基本上都采取的是客观指标,如收入水平、财富数量、医疗卫生条件、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等。然而令人沮丧的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蓬勃高速的增长,并未给人们增添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自杀人数和忧郁症患者成倍增加就对此做了较为充分的佐证。鉴此,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逐步将生活质量的研究范围扩展,从用单纯的客观指标开始转向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并用来评价生活质量。

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反映了个人对生活的主观体验,它的基本假设是生活质量可以根据人们的主观意识对生活的快乐感和满意度的认识来决定。在客观生活质量指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或性格迥异,或文化背景有别,或视角相左)对生活质量的认识可能会有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主观指标反映了那些对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它是内在认识的外在显现,它可以进行量化分析。

在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过程中,研究生活质量主观指标至少可以有这样一些作用:(1)有助于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时,避免只注重物质方面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倾向,相对于物质指标,主观指标对政府决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2)主观指标可以反映公众的意愿和希冀,能使政府决策者从中获取大量的有价值的额外信息,在一定意义上,生活质量主观指标于政府决策较之宏观经济指标更具有前瞻性。(3)通过对主观指标的分析,政府部门可以分清公众的需要和欲望。需要是必须的,它是保证幸福生活的基础,创造条件予以满足是政府的职责;欲望是可塑的,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道德

幸福感与幸福感的测评

文/李 鸥

伦理的宣传、文化意识的灌输、宗教信仰的传播等方式予以适当引导。

生活质量主观指标又可称为幸福感测评指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感”是人类个体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兴趣、欲望)、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对幸福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看法:(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即幸福是建立在旁观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由被观察者自我判断。这种看法只注意了幸福的外在内容,忽略了幸福的内在体验,纯粹将幸福作为一种依附于客观标准的观念来认识。(2)以情绪体验界定幸福,即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比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感何者占优势来判断。这种看法忽略了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将幸福感导入了一种“忽阴忽晴”情绪化的层面。(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即认为幸福是依据被观察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它强调个人的主观看法,体现了个体在客观生活条件下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认知。这种看法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同。为区别于前两种看法,人们将其界定为主观幸福感,英文缩写SWB(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有三个主要特点:整体性,它是对情感反应和认识判断的综合评价;主观性,它是以被评价者内定的标准来评判,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相对稳定性,其测量的是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的满意度,而非一时一事的情绪变动。

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为何有些人主观幸福感较强,而有些人则相反?对此有多种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人格理论、判断一认知理论和目标与期望值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人具有快乐和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是由神经系统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SWB 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

同的人格特质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这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结论是“幸福和不幸福犹如命运一样,取决于性格”。

判断一认知理论认为,幸福是相对的,关键取决于判断的标准。判断标准可以是与其他个体做横向比较(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可以是以自己的过去处境做纵向比较(被称为“适应理论”),可以是以自我的理想概念做比较(被称为“自我理论”)。当现实情况好于判断标准时, SWB 就高,反之则低。这一理论的名言是“人生本来不缺少幸福,所缺少的只是对幸福的把握和感受”。

目标与期望值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现实。人的最大的幸福感来自于本能。当人们放弃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所谓现代文明的目标时,反而会降低幸福感。决定长久幸福感的是内在目标(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其远比外在目标(金钱、地位、美貌等)对SWB意义更大。与目标理论相似的还有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 SWB 决定于个体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对比,如果现实成就大于期望值则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情感。正如媒体以实例对什么是幸福所做的诠释:匆忙的富人认为有闲就是幸福,下岗工人认为有活干就是幸福;光棍汉认为取上媳妇就是幸福,而陷入婚姻之战中的人认为冲出“围城”就是幸福。总之,主观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朝着基于自身价值观所建立的生活目标前进过程中而形成的心理平衡或失衡的内在体验。

199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比利时召开了“国际生活质量协会”成立大会,并对生活质量的涵义和内容做了界定。 WHO 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和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

29

CHINA STATISTICS

2

0061

中国统计

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六个方面。这是国际上较为权威且为多数学者认同的意见。

一个社会能否为每一成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并为其实现合理的人生目标创造机会也是衡量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主体生活质量指标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也是政府统计部门的责任。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统计活动,其中美国开展得最早,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操作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尽管美国的主观生活质量标准主要是依靠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政府有资助),但由于理论基础坚实、指标体系完整、调查方法科学,因而所提供的资料可信度较高,有一定权威性。在欧洲,生活质量是被认为是客观生活状况和主观幸福的集合。荷兰是欧洲第一个运用主观指标体系测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国家。从1974年,荷兰每隔三年就生活领域各方面展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调查一次,并发布相应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列出居民休闲、社会参与、居住环境、健康、社会关系、工作生活条件及满意度方面的指标,并按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亚洲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其研究主体是各大学的研究机构和非政府部门,成效突出的有泰国、菲律宾及新加坡等。如菲律宾有个专门从事社会发展指标研究的社会气象站,长期对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对贫困状态、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对生活质量、国家经济的预期,对现任总统、民主生活、言论自由、政治效率的满意度等。

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90年代以后逐步进入了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群体、(如上海市民、中学生、老年人、儿童等),利用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进入21世纪,一些科研机构开始以全国城乡居民为总体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证性研究,起因是居民收入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却也在增加,原因何在?学者们开始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在国家统计局的协助下,利用城乡居民住户常规调查样本框对6835个家庭进行了调查。调

查设计了一个自我生活主观评价的问题“总的来说,您觉得幸福吗”,要求家庭户主或对家庭情况熟悉的主要成员回答。调查结果显示:主观幸福程度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即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主观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上升,但当收入水平较高时,主观幸福感并未随收入的增长而上升,反倒表现为下降的态势;年龄与幸福感之间表现出“U”字型关系,幸福感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2004年零点调查公司和指标数据网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对北京、上海等7个大城市和浙江绍兴诸暨、辽宁锦州北宁等7个小城镇及周边农村共3859名18—60岁(农村是16—60岁)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幸福感和生活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要强于城镇;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物价变动、个人经济状况、个人业余生活等;财富的增加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并非决定因素,财富与幸福感的变化关系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按年龄分析,幸福感最高的是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最低的是36—55岁的中年人群。

以上两项调查基本上属于非系统的研究性调查,而不属于反映全中国人民幸福感整体状况的描述性调查。最近一个受国家计委委托名为“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项目已经启动,此项研究将于明年3月制定出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据课题组负责人周长城教授介绍,评价生活质量不仅包括衣、食、住、行、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客观指标,还包括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社会积极性等主观指标。将生活质量主观指标作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要依据,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基本上采用的是由被调查者填写自陈量表的方法。自陈量表可设计为简单表或复合表。简单表只设一个问题:“从总体上你感到幸福吗?”,有5—7个表示程度的答案(如非常幸福、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非常不幸福)供选择,可对答案给予不同的分值,以求得调查对象平均分值,用以反映总体的幸福程度。复合表将幸福感划分为若干具体项

目,每一项目再设若干组成因子,要求被检查者逐一填写。如国外有的学者将生活质量的主观测评分为四个板块:身体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功能、休息与睡眠、肢体缺陷等);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智力水平、各种正向和负向的心理活动情绪、紧张程度等);社会健康状况(包括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爱情婚姻、社会地位等);精神健康(包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国内有的学者从家庭生活、职业收入、文化休闲、公共设施、住房和环境、社会关系、子女教育等8个方面对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考察。复合表对每一小项及大项都设定不同的分值(权数),以便计算总分值,用以了解被调查者对生活总的满意程度。无论简单表还是复合表,都要列示出若干反映个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标志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前者如性别、年龄,后者如职业、收入、受教育年限等,据此汇总研究者可对幸福感做结构分析。

自陈量表的设计关键是项目的选择和权数的确定。项目应选择那些最为社会关注、最为居民在意的内容。项目不宜过多过细,否则枝蔓横生容易冲淡主题,也会加重被调查者填写的厌烦情绪,影响调查质量。权数的确定可先做一个试验性调查。这一先行调查将幸福感的调查项目列示出来,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确定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分值。根据这一调查,可将各项目的平均分值计算出来,经过适当修正(如取整数),确定为幸福感调查各项的权数。

由于幸福感属于纯主观的感觉,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量化指标的确定和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要不断修正,才能使之趋于完善。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自陈量表对个体幸福感具有诊断性功能,对总体幸福感具有描述性功能,所以在编制我国主观幸福感量表,应当注重对体现幸福感的相关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力争实现描述性功能和诊断性功能的统一。

(作者单位:天津行政学院)

HOTSPOT WORKSHOP

热点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