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史诗艺术美的实现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月 Vol.31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8-09-01

作者简介:于莉莉(1981-),女,山东日照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49-

《诗经》史诗艺术美的实现方式

于莉莉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诗经》史诗不仅记叙了客观的历史事实,更在人们心里描画了活生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其艺术美所以得到相当高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不自觉的高超技巧。

关键词:《诗经》史诗;艺术美;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1-0049-03

The Way to Realize Artistic Beauty about the Epic in

“The Book of Songs ”

YU Li-li

(Literature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Abstract: Epic in “The Book of Songs ” not only narrates the significant history events, but also depicts vivid historical pictures in people's hearts. They create extremely large artistic appeal to people, and highly realize their artistic beauty. There are many means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 realization of artistic esthetics. It shows mainly in epic structure, narrate means, image portray, rhythm or cadence and so on.

Key words: the epic in “The Book of Songs ”; artistic beauty; realizing way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共同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周民族史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史诗产生于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在内容方面有其特殊要求:一般而言,它以描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具备实体性的绝对真实的意蕴——这是史诗艺术美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史诗艺术美的实现更取决于恰当的形式以及内容与形式妙合无间的相互生发,这涉及史诗的结构安排、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需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发掘。

一、《诗经》史诗的独特结构与多样化叙事手段 《诗经》史诗艺术美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对历史事迹的展开上。叙事性与客观性是史诗的两大特征,它要求展现完整的世界状况,“诗人必须完全熟悉他所描述的情况、观照方式和信仰,对他基本上仍是现实的题材只需提供诗的意识和描述的艺术。”[1,p110-111]“如果诗人自己的精神与他所描述的

民族生活和事迹所由产生的那种精神根本不同,那就会产生一种分裂现象,使人感到不合适乃至不耐烦。”[1,p111]周民族史诗创作者十分注重叙述的客观性,叙述人悄然隐退于文本之后,采用极其素朴简省的语言叙述了周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事迹,无论是影响深远的豳岐之迁,还是艰苦卓绝的定疆垦荒,无不平实客观,在不动声色的叙描中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动人心魄的效果。

当然,我们所说的客观性是相对于抒情诗的主体性而言,客观性不等于内容表达的单调乏味与艺术手段的缺失,也不意味着史诗中绝对不含有著述者的感情色彩,而是指在触及抒情因素时,不破坏史诗所应有的平静的稳定前进的语调。史诗毕竟是诗,而非单纯记叙社会事件的历史著作,文学性是其应有之义。周民族史诗历史事迹的展开,其叙述既充分注意到整体的结构布局,又兼采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使整个史诗不乏摇曳生姿之处。

第31卷第1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

-50- 史诗成分由多种多样的带有客观独立性的精神和现实

材料构成,它们形成一种本身独立的内在或外在的形状。关于史诗的结构特点,黑格尔有两个方面的论述:一是它的事迹必须贯穿着体现民族精神和伦理观点的矛盾冲突,不能简单地按事迹先后平铺直叙;二是为了表现广阔的世界情况,它容许有较广泛的节外生枝,以便把当时人们世界观所涉及的世界情况展现出来。一般而言,史诗的创造者、传承人不注意对材料的采用和发挥创造技巧,从外表看来,史诗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是松散的,材料的意义及编排的效果受制于产生它的民族文化环境,不仅是单纯的个人主观行为。

本文所论五篇史诗,其结构谋篇,以《生民》最为严密而井然有条:全诗前三章盛称后稷的神奇降生和屡弃不死的灵异,而推本溯源于姜嫄,是从姜嫄叙入后稷;后五章叙写后稷在种植方面的高超本领,农业的丰收与祭祀之事,而以第六章承前启后,从后稷递入祭祀,如此运笔,似峰断云连,语意贯通,脉络清晰。至于其余四篇,史诗结构讲究线性发展的同时,内在理性与情感意识在逻辑结构安排方面不自觉地起着作用。如《公刘》篇,全文六章均以充满崇敬爱戴之情的“笃公刘”起始来组织情节,而第一、二、三、五、六章均是叙写公刘为发展壮大周族所进行的不辞辛苦的劳作;《皇矣》八章,以上帝为外在线索,以人的奋发进取为内在意蕴,将上帝的符合理性的意旨与周民先祖的英雄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结构安排与叙述。在这里,简洁的重复安排,并非艺术匠人的贫乏、抄袭和简单重叠,它对生成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主人公对同一级次不同使命的实践,表现他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同时将描述触角涉及社会经济、地理、习俗、道德等多个层面,充分体现了“创作上的弹性与节外生枝”。这些具体内容的展开,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当时的社会全貌。

结构严谨与脉络清晰只是一个方面,周民族史诗历史事迹的展开与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段的运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纵观这组系列性史诗,在客观叙事中充分调动语言功能,不自觉地以文运事,采用想象、比喻、排比等多种表达方式来组织文本,极大地丰富了史诗的表现力。

如《生民》中对祭祀场面的描写:“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2,p455]这里有的捣,有的舀,有的扬,有的搓;有“叟叟”的淘米声,有腾腾的蒸气;有的商量,有的谋划;有袅袅徐升的薄烟,有香气弥漫的萧脂;丰富的祭品中有大公羊,有烧的肉和烤的肉。诗人虽然没有描写总体场面和人的神情,只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推出一个个特写镜头,但我们却能很自然地从这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声色交汇的“浮雕式”描写中,感受到那轰轰烈烈的场面、忙忙碌碌的人群、虔诚喜悦的神情,以及对发展生产获得更大丰收的企盼与追求。《绵》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2,p436],以瓜瓞自小变大代代相继来比喻周民族的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世代延续,源远流长。开篇即以比喻构成意蕴深长的意象总领全诗,丰富了史诗的内蕴,增强了史诗的形象性。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多种表达手段的运用,才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乏味,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二、《诗经》史诗形象的类型化特征

史诗事迹的展开是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实现的,这是史诗艺术美实现的关键。“特殊的史诗事迹只有在它和一个人物最密切地融合在一起时,才能达到诗的生动性”[1,p134],因而在史诗中“个别人物及其行动和遭遇就成了真正冲突的地方”[1,p136],史诗部族精神的表达只能从某些个别人物身上获得生命。周民族史诗塑造了鲜明生动而又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既充满了奇异瑰丽的幻想,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又具有实用功利的特征,显示了民族思维的早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史诗体裁的艺术特征给予了深刻阐释,认为史诗是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艺术形式,这种创造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有可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艺术本身也发展以后,人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化的形式”创造出史诗来。由此可见,逻辑推理能力相对缺失、想象力极大丰富的原始神话思维是史诗作品诞生的重要条件。周民族史诗《生民》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和大胆奇特的想象,“在儿童般的天真中发散着永久的艺术魅力”的作品。

面对周民族起源问题,原始初民运用神话思维,以饱满热烈的感情充分发挥想象力,幻想出一个感上帝脚印而生的祖先后稷,通过叙写后稷降生过程的灵异,铺叙、渲染其屡遭遗弃却总有奇迹发生,从而遇难呈祥,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接下来,史诗叙写了后稷超凡的种植本领和创立祭祀的伟大功绩,从而在神话与历史杂糅、真实与虚幻交织中完成了一个源天而生、本领超强、勤劳虔诚的伟大祖先形象的创造,整首诗充满了跌宕多姿的神奇色彩。

周民族史诗的英雄形象还带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所谓人物的类型化特征,是指人物在道德、行为等方面大体相似的外部显现。周民族史诗的英雄形象大都不畏艰辛、重德爱民、不尚武力。这样一种“向善”的类型化特征,隐含有浓重的功利色彩,目的在于凸显民族本位的自豪之情,更好地发挥“颂”的作用。同时,史诗对这些“大一统”祖先形象的塑造与赞美往往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对重大事件、具体行为绘声绘色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公刘》中,几乎每章都把“笃公刘”为民操劳的情形与周人的赞美爱戴之情交替着来写,塑造了一个具有胆识、智慧和组织能力的部族英雄形象。同时,史诗充分显示了历史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