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继续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2001年,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工业生产适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01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0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40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570亿元,增长11.9%。

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0∶52.7∶36.3变为10.3:51.3:38.4。

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55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50元),增长8.8%。

二、农业2001年是浙江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全省农业经济在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工业增势强劲,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粮食作物生产大幅调减,蔬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粮经比例渐趋合理。

200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75.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0%,粮食总产量1055.8万吨,比上年下降11.8%。

经济作物面积为1370.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7%。

蔬菜、甘蔗、药材播种面积分别为628.0千公顷、17.4千公顷、19.7千公顷,分别增长10.4%、6.4%、19.9%。

花卉种植面积33.9千公顷,增长99.1%。

二OO四年路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OO四年路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OO四年路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03-26)2004年,路桥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六个路桥”和“平安路桥”战略,积极应对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制约,努力降低14号强台风给我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5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是1999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8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87.12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61.11亿元,增长17.8%。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5.0:55.8:39.2调整到4.4:56.2:39.4。

人均生产总值达37013元,可比价增长14.5%;按照8.3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460美元。

二、农业200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其中,农业产值5.5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154万元,减少22.6%,畜牧业产值9460万元,增长0.6%,渔业产值4.9亿元,增长3.3%。

农作物粮食生产明显好转,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65公顷,比上年增长33.7%;产量达5.07万吨,增长18.6%。

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品种继续发展,形成了西瓜、香瓜、枇杷、杨梅、葡萄等农产品产业带。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6家。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

年末生猪年末存栏4.39万头,比上年增长5.5%;全年出栏7.07万头,下降2.5%。

家禽年末存栏44.16万只,减少6%;出栏57.71万只,减少22.5%。

全年肉类总产量7543吨,减少3.2%;其中禽肉1275吨,减少9.6%。

禽蛋产量3642吨,比上年减少2.7%。

2004-2005年度浙江经济分析报告

2004-2005年度浙江经济分析报告

2004-2005年度浙江经济分析报告
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04(000)024
【摘要】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2004年浙江经济运行呈现新的情况,2005年将是这一运行态势的平稳延续。

在土地、能源、水资源等的约束下,促进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转机。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55
【相关文献】
1.浙江“小升规”企业呈高速增长态势--浙江2013年“小升规”企业2014年度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J], 杜华红;应运进;王国勇
2.2010-2011年度浙江经济分析报告(下) [J],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3.经济运行态势和增长方式转变——浙江省2006-2007年度经济分析报告 [J], 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4.2005-2006年度浙江经济分析报告 [J], 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5.认清两个落差再创体制优势——浙江省二○○一年度经济分析报告 [J], 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4年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指标比较

2004年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指标比较

4 杭州 4149 29.9
5 青岛 3334 29.4
6 大连 2018 28.9
7 成都 1231 27.8
8 宁波 3522 26.6
9 武汉 1678
26
10 厦门 1648 25.4
11 深圳 6509 24.8
12 广州 5043 22.9
13 西安 789 22.9
14 长春 1713 13.9
(6509亿元)、广州(5043亿元)、杭州(4149亿元)、宁波(3522亿
元)、青岛(3334亿元)。与去年相比,各城市均有显著增长。
15市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按增幅排序)
位次 城 总值(亿 增幅 市 元) (%)
1 沈阳 1493 36.1
2 济南 1754 35.9
3 南京 3285 30.3
从GDP绝对值看,与2003年相比位次基本没有变化,广州仍高居榜 首。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依然是广州(4115.81,+15%)、深圳 (3422.8,+17.3%)、杭州(2515,+15%)、成都 (2185.7,+13.6%)、青岛(2163.8,+16.8%)。
15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
(按总量排序)
济南 青岛 杭州
118.7 161.8 139.1
7.8 742.4 19.8 2.7 1171.4 21.1 5.1 1332.9 16.7
757.8 830.6 1043
13 14.2 14.3
556.8 874.1
26.9 1630.2 26.9 3320.3
4083.6
33.3 28.9 30.7
15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8.03.26【实施日期】2008.03.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7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3月26日浙江省统计局)2007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着力推进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快社会建设,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继续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统筹和谐发展水平提高、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21亿元,分别增长2.8%、15.4 %和15.1%。

人均GDP为371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83美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5.9∶54.0∶40.1调整为5.5∶54.1∶40.4。

图1 2001-2007年浙江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见表1)。

其中居住类上涨5.3%,食品类上涨11.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3%。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1%。

表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

杭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杭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杭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1.24•【字号】•【施行日期】2005.0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杭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1月24日)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积极实施“五大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全面完成“十五”规划、“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9 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构成为5.5 :53 :41.5。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8858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35113元。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95.75 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农业200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农业产值108.09亿元,增长9.0%,林业产值20.68亿元,增长13.2%,牧业产值45.76亿元,增长9.6%,渔业产值 26.41亿元,增长13.5%。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6.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9%;粮食总产量达到106.80万吨,增长6.5%,粮食生产扭转了多年持续下降的局面。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9.30•【字号】浙政办发[2005]82号•【施行日期】2005.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8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各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继续加大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00五年九月三十日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04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总体发展特点(一)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先后出台了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调整企业最低工资、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等政策;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制定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1号),就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城乡配套改革等作出具体部署;为全面繁荣社会事业,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和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为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加强了应急机制建设,成立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等工作意见。

(二)发展水平继续提升。

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6.03.13【实施日期】2006.03.1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3月13日)2005年,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财政、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场价格涨幅明显回落,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3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3%和14.9%,“十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3.6%、14.0%和13.7%。

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0%、55.0%和44.0%。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0∶53.6∶39.4和2000年的10.3:53.3:36.4变化为6.5:53.5:40。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7552元,比上年增长10.8%,“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7%。

经初步测算,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809亿元,占28.5%,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9556亿元,占71.5%,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7618亿元,占57%,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见表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0%;居住类价格上涨4.4%。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07年 3月13日)2006年,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经济社会正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协调性和均衡性增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资源要素环境状况改善,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4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8亿元,分别增长3%、13.9%和15.1%。

人均GDP为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增长11.6%。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6.6∶53.4∶140调整为5.9∶53.9∶40.2。

图1 2001-2006年浙江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1.1%(见表1)。

其中居住类上涨4.8%,食品类上涨1.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2.5%。

表1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2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1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2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56万人,增加51.7万人。

全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8.2亿元,增长21.7%。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col/col164/index.html2000---2012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体:[ 大中小 ] 日期:2013-02-08 09:01:13 发布机构:2012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着力促发展,抓转型,惠民生,全省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增长,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9.3%。

人均GDP为63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22美元),增长7.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2:43.9调整为4.8:50.0:45.2。

图1 2007-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8%。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全年财政总收入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7万人,其中42.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2%;粮食总产量783.5万吨,增长0.2%(见表2)。

台州市三门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台州市三门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平安三门”,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7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19.50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12.91亿元,增长20.8%。

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6:44.7:29.7调整为22.6:46.6:30.8,人均生产总值为10365元,比上年增长14.8%。

二、农业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

全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7.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074公顷,比上年减少2.9%。

粮食播种面积扭转了下滑的趋势,出现恢复性增长。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87公顷,比上年减少1.8%,减幅比上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

分季看,除春粮播种面积延续上年下降外,夏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253公顷,比上年增长2.9%,秋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213公顷,增长3.1%。

粮食总产量为7.4万吨,比上年减少3.9%。

全县油料、花卉苗木、蔬菜、果用瓜等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60.7∶39.3变化为61.2∶38.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4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70公顷,封山育林5479公顷,零星植树22万株。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

全年肉类总产量为8105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猪肉产量为7075吨,减少4.2%,禽肉产量778吨,增长9.3%。

200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处室:办公室发布日期:2005-01-21 点击数:273【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积极化解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

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趋势,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及全年的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分别为15.2%、16.1%、15.3%和15.5%,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抗波动性增强。

产业结构。

“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1230.2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804.33亿元,增长15.8%。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0%和37.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60.4%和37.5%。

市场物价。

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但从全年走势看,物价上涨的幅度自年中以来逐月减缓。

受钢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6.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7.93%。

就业和再就业。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06万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59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465个,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591家,对2.95万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其中2.51万人获得各类合格证书,培训后就率业56%。

至年底,全市有7.0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3万名。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75%,成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最容易就业城市之一。

2024浙江高考真题政治(1月)(教师版)

2024浙江高考真题政治(1月)(教师版)

2024浙江高考真题政治(1月)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D.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3.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靠的正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正是制度优势。

由此可知()①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党的领导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制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由于各项政策措施叠加发力,全国个体工商户明显复苏。

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个体工商户1719.6万户,同比增长11.7%;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22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3%;超过7万户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

这表明我国()①部分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在发生变化②非公有制经营主体在经营主体总量中的占比上升③个体工商户受益于“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④非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具备某种量的优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数字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也带来诸如互联网平台垄断、隐私信息安全、限制数据共享等治理难题。

面对此类挑战,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有()①转变企业经营理念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③加强企业行为监管④依法依规进行处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4]12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4]12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4]1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有关专业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今年是我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进“八八战略”,进一步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

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按照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要求和部署,抓住机遇,调整结构,优化环境,求真务实,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1%,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1.5%;第三产业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推进效益农业的发展。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3.16【实施日期】2004.03.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年3月16日)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取得的成就也出乎意料。

尽管相继遭受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和持续高温干旱、电力能源供应紧张等的严重影响,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社会呈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3648亿元,增长13.2%。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8.9∶51.1∶40.0变化为7.8∶52.5∶39.7。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3730亿元,占40.5%,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为5470亿元,占59.5%,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4790亿元,占52.1%,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9730元,比上年增长13.2%。

二、农业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65.2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7.5%,粮食等播种面积下降,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427.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3.9%。

粮食总产量为793.4万吨,下降15.8%;油料、棉花播种面积也呈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减少13.2%和5.9%,产量分别下降6.8%和6.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2.13•【字号】浙政发[2004]5号•【施行日期】2004.0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通知(浙政发[2004]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国务院决定2004年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3]2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省的普查工作,现将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普查的目的与范围此次普查,目的是全面掌握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地区分布、行业结构、组织形式、经济效益等基本信息,更好地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改进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引导企业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适时作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统计参考,为社会公众正确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参与国家事务,自主进行就业、消费和投资等提供相关信息,为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等提供良好条件。

此次普查是一项集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情国力调查。

普查的对象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等在内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普查的内容包括单位标志、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状况,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能力,主要原材料、能源消耗及科技开发的投入状况等。

2004年浙江省工作报告

2004年浙江省工作报告

200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2月10日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吕祖善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200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我们先后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和持续干旱、电力紧缺等方面的困难。

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使全省继续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胜利实现。

全省生产总值9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7亿元,增长3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7亿元,增长10.9%;外贸进出口总额614亿美元,其中出口416亿美元,分别增长46.4%和41.5%;财政总收入14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6.5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5%和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实际分别增长11.9%和7.8%;人口自然增长率3.28‰;新增就业人员61.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5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

国民经济主要增长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一年来,我们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一系列事关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坚持“两手抓”,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双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周密部署,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非典防治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及时公布疫情,加强舆论引导,开展群防群控,严防疫情输入和蔓延,全力进行医疗救治,取得了全省无二代传染病例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重大胜利。

针对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对相关行业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加快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浙江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5.03.11
【实施日期】2005.03.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5年3月11日)
2004年,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1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04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2亿元,增长13.9%。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
9.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2.2%,房地产业增长8.8%。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7∶52.6∶39.7变化为7.3:53.7:39。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3942元,比上年增长13.5%。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160亿元,占37%,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为7083亿元,占63%,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

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6195亿元,占55.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

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4.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1.1%,服务价格上涨2.9%。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2% 就业人数增加。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29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4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796万人,增加46万人。

全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1.6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十分明显,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提高了中低收入群众改善住房的门槛等等。

二、农业
2004年全省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

2004年,随着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促进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作物播种
面积回升。

全年总播种面积2778.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54.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8千公顷,增长1.9%;棉花播种面积18.8千公顷,增长6.5%;果用瓜种植面积102.0千公顷,增长4.6%;药材播种面积27.2千公顷,增长
4.1%。

油料播种面积237.3千公顷,下降
5.4%;蔬菜种植面积661.0千公顷,减少
5.7%;花卉苗木面积114.1千公顷,减少0.2%。

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0.4:49.6调整到52.4:47.6。

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34.9万吨(见表2),比上年增加41.5万吨,增长5.2%。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肉类总产量为161.8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猪肉为126.4万吨,增长7.8%。

牛奶产量为26.0万吨,增长4.9%。

全年生猪出栏1893.1万头,增长5.6%;家禽出栏19174.8万只,下降7.6%。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4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增长1.2%,淡水养殖产量增长1.7%。

2004年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6.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053.2千公顷,增长0.6%。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3.3万吨,比上年增长
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全年工业增加值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4173.4亿元,增长21.1%(见表3)。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2198.9亿元,占52.7%;轻工业1974.5亿元,占47.3%。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696.5亿元,增长
13.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575.8亿元,增长29.6%。

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8%提高到27.1%。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分别为93和4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1%和1.3
倍,购置技术成果费用7.2亿元,增长26.3%。

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9.5%。

光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0.7%、38.3%、12.5%和1.15倍(见表4)。

汽车产量10万辆,增长12.9%,其中轿车产量2万辆,增长21.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40.5亿元,增长47.2%。

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与上年持平。

列入国家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55.9,比上年提高 1.3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103亿元,增长23.8%;税金总额118亿元,增长24.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