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刺蛾的发生病害及综合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题目:黄刺蛾的发生病害及综合防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2)
1. 黄刺蛾 (3)
1.1分类地位及寄主 (3)
1.2形态特征 (3)
1.3发生规律 (4)
2.黄刺蛾的危害 (4)
2.1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4)
2.2黄刺蛾的危害特点 (5)
3.黄刺蛾的综合防治 (5)
3.1利用黄刺蛾性引诱进行预测表预报和生物防治途径 (5)
3.2粉质拟青霉对黄刺蛾幼虫的致病性 (6)
3.3天敌昆虫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6)
3.4人工防治 (6)
3.4.1处理幼虫 (6)
3.4.2清除越冬虫茧 (6)
3.4.3消灭越冬虫源 (7)
3.4.4摘除虫叶集中销毁 (7)
3.5物理防治 (7)
3.6机械防治 (7)
3.6.1机械阻隔作用 (7)
3.6.2种苗热处理 (7)
3.6.3灯光、潜所诱杀 (7)
3.6.4人工捕杀害虫 (8)
3.7化学防治 (8)
3.8化学防治 (8)
3.9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8)
4. 结论 (9)
5.致谢 (10)
6.参考文献 (11)
7.学生论文评价表 (12)
摘要
黄刺蛾别名刺蛾、洋辣子、毒毛虫、白刺毛,属鳞翅目刺蛾科黄刺蛾属,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是林带、行道树、庭园树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
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其列入检疫对象,也是我国对内、对外的重要检疫对象。
此虫传播迅速。
黄刺蛾是亚洲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分布在我国多达21个省(区)。
为害木本植物多达34种以上。
几年前,在我省的双辽、梨树曾大量发生,虫口高达500—600头/株。
1979年—1984年,原来大量发生黄刺蛾为害的林分,由于黄刺蛾NPV的流行,使虫口显著下降。
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近年来在我国个地区发生严重,极大地威胁林果业及农业生产,因而成为我国重大是我入侵害虫,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六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控制对象之一。
黄刺娥综合防治技术:(一)灭蛹(二)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摘除卵块、虫苞(四)喷施农药(四)保护和利用天敌。
除人工、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外,更应注重生物防治来控制危害程度。
只有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才能实现根绝目标。
本文系统介绍了黄刺娥的分类地位、寄主、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着重论述了黄刺娥的危害、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黄刺娥,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综合防治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已成为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之一。
树木、花、草等各种环境植物是维护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良性循环的主体,是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切实保护好园林绿化植物,使其发挥绿化、美化、香化的作用,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中,始终贯彻综合防治(IPM)原则,实施健身栽培,利用自然因素控制生物灾害,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重视应用生物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将病虫害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于是,园林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既不同,程度地破坏或摒弃了许多原有植被和乡土植物,又引起了许多外来植物,形成了新的园林绿化格局。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偏离生态环境要求的倾向,导致了园林植物虫害的严重发生,并影响了城市的美化。
特别是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外来害虫频频传入我国而害虫天敌尚不能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性害虫比我国原产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例如近年来侵入我国的害虫黄刺娥。
黄刺娥是一种对绿色植物通吃的外来有害物种,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害虫。
黄刺娥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寄主非常广泛,能对多种阔叶树和果树、农作物野生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黄刺蛾是亚洲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分布在我国多达21个省(区)。
为害木本植物多达34种以上。
几年前,在我省的双辽、梨树曾大量发生,虫口高达500—600头/株。
1979年—1984年,原来大量发生黄刺蛾为害的林分,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幼虫食性很杂,为害花桃、山楂、苹果、西府海棠、紫荆、海仙花、月季、丁香、梅叶梅、天目琼花、芍药、黄刺枚、红叶李、枫香、黄杨等百余种。
幼虫体上有毒毛易引起人的皮肤痛痒。
初孵幼虫啃食叶片,使花木叶片呈白色透明网状。
大龄幼虫分散为害,常把叶片吃成孔洞,影响花卉正常生长及观赏。
目前,在我国国内仍有继续扩大蔓延之趋势,应引起高度警惕。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重中重,利用综合防治方法来控制其危害程度,扑灭黄刺娥在中国的危害,对保护我国森林资源、保护果木生产、保护环境绿化和美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
2
1 黄刺蛾
1.1分布、寄主
黄刺蛾Cnidoccampa flavescens (Walker)又名痒辣子、八角、毒毛虫等。
属鳞翅目刺蛾科。
黄刺蛾除四川、广西、云南、湖南、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和贵州等省(自治区)目前尚无记录外,几乎遍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国内分布很广。
还有日本、朝鲜半岛、苏联、西伯利亚南部等有分布。
其幼虫食性很杂,为害100多种林木、果树,是重要害虫。
黄刺蛾天敌种类较多,抑制作用大。
其寄主为害花桃、山楂、苹果、西府海棠、紫荆、海仙花、月季、丁香、梅叶梅、天目琼花、芍药、黄刺枚、红叶李、枫香、黄杨、枣、梨、柿、李、枇杷、石榴、甘桔、榛、枫杨、桑、柳、榆、法国梧桐等百余种。
可将叶片吃成很多孔泂、缺刻或仅留叶柄、主脉,严重影响树势和果实产量,影响花卉正常生长及观赏。
黄刺蛾初孵幼虫往往群居在产卵的叶片上,啃食叶肉,留下叶脉,使被害叶片呈白色透明网状。
幼虫3龄后分散活动,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严重时叶被吃光只留叶柄,影响光合作用、树体生长和籽实产量。
黄刺蛾幼虫体表具毒刺,触及人皮肤,即刻使皮肤红肿,令人疼痛难受,严重影响林(圃)间作业。
1.2 形态特征
1.2.1成虫
雌蛾体长15-17毫米,翅展35-39毫米;雄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30~32毫米,橙黄色。
头、胸部黄色,腹背黄褐色。
触角丝状、棕褐色。
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黄褐色,有两条暗褐色细斜线纹汇合于顶角,呈“八”形,里面一条伸到后缘近中部,成为两部分颜色的分界线,外面一条伸达近臀角处。
后翅灰黄色,近翅基和中室处各有一黄褐色圆斑。
在翅顶角向内后方伸出两条有倒“v”形暗褐色斜线,另有两褐点。
内面1条伸到中室下角,几乎成为两部分颜色的分界线。
横脉纹为1暗褐色点。
后翅黄色或赭褐色。
卵长径约1mm,扁平,椭圆形,初黄绿色,后变黑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24mm~26mm,头小、淡褐色。
胸、腹部肥大,黄绿色。
体背有1大型前后宽、中间窄的紫褐色斑,并有毒毛,多数体节上有4根枝刺,其中以胸部上的6根和臀节上的2根特大。
蛹体长12mm,椭圆形,黄褐色。
茧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茧壳上有几道褐色长短不一的纵纹,形似雀蛋。
1.2.2卵
扁平、椭圆形、初黄绿色,后变黑褐色,表面光滑有线纹。
长约1.4mm,宽约0.9mm。
多产在叶面上,几粒或几十粒产在一起。
1.2.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9~25毫米,似长方形,前端略大。
体色鲜艳,头小、黄褐色。
常缩在前胸之下。
胸、腹部肥大,黄绿色。
身体背面有一大型的前后宽、中间细的似哑铃形状的紫褐色斑花纹相同和许多突起枝刺,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
体两侧各有9个枝刺,体侧中部各有2条蓝色纵纹。
似麻雀
3
蛋。
前翅有1条褐色细斜线自顶角伸向中室下方,将前翅分为黄色和褐色2部分,在外方的褐色部分另有1条深褐色细线自顶角伸至后缘。
后翅灰黄色。
枝刺以腹部第一节的最大,依次为腹部第七节、胸部第三节、腹部第八节;腹部第二至第六节的枝刺小,其中第二节的最小。
体自第二节起,各节背线两侧各有枝刺1对,以第三、第四、第十节的较大。
两侧下方,还有9对刺突,刺突上生有毒毛。
腹足退化,但具吸盘。
1.2.4 蛹
椭圆形,淡黄褐色,上有灰白色或褐色纵纹,茧石灰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茧壳上有几道长短不一的长(12~14mm),似鸟卵,黑褐色纵纹,形似雀蛋,为黄色与褐色线。
黄刺蛾成虫
1.3 发生规律
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在北方多为1年1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一年发生二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
翌年五六月间化蛹,成虫6月出现,白天静伏于叶背面,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产卵于叶背面近末端处,散产或数粒在一起。
单雌平均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
卵经5~6天孵化,初孵幼虫取食卵壳,然后食叶,仅取食叶的下表皮和叶肉组织,留下上表皮,呈圆形透明小斑。
4龄时取食叶片,呈网眼状,5龄后可吃光整叶,仅留主脉和叶柄。
幼虫体上的毒毛,人触及后引起皮肤剧烈疼痛和奇痒。
7月,老熟幼虫先吐丝缠绕树枝,后结茧,茧一般多在树枝分叉处。
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出口呈圆形。
新一代的幼虫于8月下旬以后大量出现,秋后在树上结茧越冬。
4
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
1代区(如沈阳、西安)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
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
二代区(如上海、武汉)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羽化后不久即交尾、产卵。
卵多产于叶背,排列成块,偶有单产。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多聚集在叶背啃食叶肉,稍大后逐渐分散取食。
幼虫长大后,食量大增,常将叶片吃光。
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
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
合肥地区黄刺蛾幼虫于10月在树干和枝柳处结茧过冬。
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
5月下旬至6月为第一代卵期,6—7月为幼虫期,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婉期,7月下旬至8月为成虫期;第二代幼虫8月上旬发生,10月份结茧越冬。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以17-22时为盛。
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
雌蛾产卵多在叶背,卵做产或数粒在一起。
每雌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
幼虫多在白天孵化。
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剥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小班,隔1日后小班连接成块。
4龄时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
幼由食性杂,各地喜食的林木、果树种类不一:江苏太湖地区,以危害枫杨、朴树为主;在哈尔滨则以苹果为主;在青岛以苹果、梨、桃为主;江西中部以桃为主;在安徽杨山果区以苹果为主,怀远以石榴为主,合肥第一代黄刺蛾幼虫多危害枫杨、核桃;第二代幼虫多危害梨和标类叶片。
幼虫共7龄。
第一代各龄幼虫发生所需回数分别是:1—2天,2-3天,2-3天,2-3天,4-5天,5-7天,6一8天;共22-33天。
幼虫老熟后在树枝上吐丝作茧。
茧开始时透明,可见幼虫活动情况,后凝成硬英。
英初为灰白色,不久变褐色,并露出白色纵纹。
结茧的位置:在高大树木上多在树枝分叉处,苗木上则结于树干上。
一年2代的第一代幼虫结的英小而薄,第二代茧大而厚。
第一代幼虫也可在叶炳和叶片主脉上结茧。
天敌上海青蜂、刺峨广肩小蜂、一种姬蜂 CmptuS Sp.、螳螂、核型多角体病毒。
5
2 黄刺蛾的危害
2.1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根据黄刺蛾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天敌的自然控制力,为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
种群年生活史同时存在1年1代和1年2代现象,其中1年1代的个体数占大多数,大约占虫口总数的3/4。
1世代或2世代的个体越冬后的成虫羽化都集中于5月中、下旬;茧内滞育虫态(含预蛹和蛹)长达8~10个月;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越冬代有很强的自然控制力,冬季茧的平均寄生率达34%。
成虫的黑化个体占2.75%。
室内养虫笼中黄刺蛾产下的卵粒有3种形状。
研究期间(2004~2007年)发现黄刺蛾的寄主植物有所不同,认为不同年份嗜食寄主植物有明显不同。
2.2黄刺蛾的危害特点
黄刺蛾初孵幼虫往往群居在产卵的叶片上,啃食叶肉,留下叶脉,被害叶片呈网状。
幼虫3龄后分散活动,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严重时叶被吃光只留叶柄,影响光合作用、树体生长和籽实产量。
黄刺蛾幼虫体表具毒刺,触及人皮肤,即刻使皮肤红肿,令人疼痛难受,严重影响林(圃)间作业。
其寄主广泛,可危害红叶李、梅花、樱花、桃花以及海棠等多种园林植物和花卉。
成、若蚜以刺吸式口器群聚在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和顶芽上吮吸汁液,引起植物生长畸形,造成叶片皱缩、卷曲,导致植物落叶,生长停滞或延迟,提前老化、早衰,也可影响开花,甚至使植物枯萎病亡。
每年发生数十代以上,以卵在桃、李、梅、樱桃等的枝梢芽腋、小枝分杈及树皮缝里越冬,翌年8月开始孵化,群集芽上为害,展叶后,群集叶背。
5月至初夏时繁殖最为迅猛,并转寄主为害,晚秋时,有翅蚜迁回桃、李、梅等产生有性蚜或产卵越冬。
通常干旱年份发生更为严重。
黄刺蛾为杂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很多,除危害银杏外,主要有法桐、枫杨、杨树、柳树等被害状:初孵幼虫仅取食叶的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呈圆形透明小斑;4龄幼虫取食叶片,呈网眼状;5龄后可吃光整叶,仅留主脉和叶柄。
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及果树主要的食叶害虫之一。
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多聚集在叶背啃食叶肉,稍大后逐渐分散取食。
幼虫长大后,食量大增,常将叶片吃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
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此虫在四川1年发生2代,10月上旬以幼虫在树枝上结茧越冬。
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以下午17--22时最盛,喜欢夜间活动,但趋光性不强,白天静伏于叶背;卵也多产在叶片背面,孵散产或数粒产在一起,产卵量在49--67粒/头,卵粒多在白天孵化;秋天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
3黄刺蛾的综合防治
3.1利用黄刺蛾性引诱进行预测预报和生物防治的途径
在吉林省双辽县实验林场进行了研究
3.1.1材料与方法
6
从林中采集黄刺蛾茧(蛹),室内羽化后,即收拣未交尾的活雌蛾为试验材料,雄峨皆为林中自然羽化。
(1)活体和性外激素粗提物诱雄效果试验:分别用5,10,15个活俸装纱笼内,在林地上风头边缘随机排列为诱捕点,(各点距200米).纱笼置于树干1.5米高处,诱来的雄蛾用手捕获并记数.试验重复8次.(2)晚10时用镊子抽取性成熟后雌蛾生殖腺体60具,分别投入装有30毫升二氯甲烷和二化螟绒茧蜂结茧4日之内的茧块在5℃条件下冷藏5~011,其羽化率可达90.37~100,而结茧5日的茧块冷藏5日后的羽化率为100,冷藏10日后的羽化率为73.96%,结茧2日之内的茧块在冷藏15日后,羽化率仍可达67.47%~90.74,而结茧3~5日的茧块冷藏15日后,羽化率仅为7.45~42.17%,在冷藏20日后,所有茧块很难羽化.8.室内饲养的二化螟绒茧蜂不同温度条件下从产卵至蛹羽化的发育历期结果如下,20℃为30.56±.20日,23℃为21.78±.07日,26℃为18.19±.16日,27.6℃为15.74±.7日,29℃为5.±.收10毫升(各代表10个活体的性外激素),与10个活体作诱雄试验进行比较,每处理重复0次,话俸与黑光灯诱雄效果的试验:于1989年6月21,22日晚分别用10,15个活体和一台20瓦黑光灯作诱雄试验,试验地间距30米,黑光灯诱蛾用水盆收集.5.活体诱雄距离的试验:均以0个活体在距林缘50,100,150米处(上风头)空旷地作试验,每处理重复3欢,诱捕点间距200米.二,结果1.活体和性外激素粗提物诱雄效果:试验结果(附表)看出,用5,10,15个活俸每晚(10~12时)分别平均诱捕394,430,462头雄蛾,诱雄效果均较好,诱雄量与活体量成正相关10个活体的诱雄量(430头,358头)远近超过等量二氯甲烷或乙醚性外激素粗提物的诱雄量(16头,2头)。
3.2粉质拟青霉对黄刺蛾幼虫的致病性
粉质拟青霉9905菌株对黄刺蛾幼虫的致病性。
研究表明,在菌液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黄刺蛾幼虫死亡率逐渐上升。
当粉质拟青霉孢子浓度为5.0×10^9孢子/ml时,10天后幼虫死亡率为84%。
另外,从试验结果可知,粉质拟青霉9905属于偏低温型虫生真菌,适合防治在秋末盛行的黄刺蛾幼虫,因比在大面积的果林中应用粉质拟青霉防
3.3天敌昆虫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自然界中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在田间对害虫的种群密度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要善于保护和利用。
具体措施有:
①对害虫进行人工防治时,把采集到的卵、幼虫、茧蛹等放在害虫不易逃走而各种寄生性天敌昆虫能自由飞出的保护器内,待天敌昆虫羽化飞走后,再将未被寄生的害虫进行处理。
②化学防治时,应选用选择性强或残效期短的杀虫剂,选择适当的施药时期和方法,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喷施杀虫剂时尽量避开天敌活动盛期,以减少杀虫剂对天敌的伤害。
③保护天敌过冬。
瓢虫、螳螂等越冬时大多在干基枯枝落叶层、树洞、石块下等处,在寒冷地区常因低温的影响而大量死亡。
因此,搜集越冬成虫在室内保护,翌春天气回暖时再放回田间,这样可保护天敌安全越冬。
④改善天敌的营养条件。
一些寄生蜂、寄生蝇成虫羽化后常需补充花蜜。
如果成虫羽化后缺乏蜜
7
源,常造成死亡,因此,园林植物栽植时要适当考虑蜜源植物的配置。
3.4人工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
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3.4.1处理幼虫
多种刺蛾如丽绿刺蛾、漫绿刺蛾、纵带球须刺蛾等的幼龄幼虫多群集取食,被害叶显现白色或半透明斑块等,甚易发现。
此时斑块附近常栖有大量幼虫,及时摘除带虫枝、叶,加以处理,效果明显。
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虫常沿树干下行至于基或地面结茧,可采取树干绑草等方法及时予以清除。
3.4.2清除越冬虫茧
刺蛾越冬代苗期长达7个月以上。
此时农、林作业较空闲,可根据不同刺蛾虫种越冬场所之异同采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虫茧。
烛革可集中用纱网紧扣,使害虫天敌羽化外出。
为免受茧上毒毛之害,可将茧埋在30cm深土坑内,踩实埋死)。
3.4.3消灭越冬虫源
根据刺蛾的结茧地点分别用敲、挖、翻等方法消灭越冬茧,从而降低来年的虫口基数。
3.4.4摘除虫叶集中销毁
刺蛾的低龄幼虫有群集危害的特点,幼虫喜欢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被害寄主叶片往往出现白膜状,及时摘除受害叶片集中消灭,可杀死低龄幼虫。
⑸消灭老熟幼虫:老熟幼虫下地结茧时,多数于晚上或清晨下地,可在老熟幼虫下地时杀灭它,以减少下一代虫口密度。
3.5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
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如47~51℃温水浸泡桐种根1小时,可防治泡桐丛枝病。
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习性,在松毛虫春季上树前在树干上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3.6机械防治
利用简单工具、温度、热、电、放射等来防治病虫害。
3.6.1机械阻隔作用
人为设置障碍,如在花木栽培地早春地面覆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了机械阻隔作用,可大幅度的减少叶部病害的发生,容器育苗可减少苗木猝倒病的发生,挖障碍沟可防止幼虫和不善飞翔的成虫迁移扩散。
3.6.2种苗热处理
用热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等可防止种苗病害的发生。
如用40~65℃的温水处理有根结线虫病的植物,可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3.6.3灯光、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性,设黑光灯、毒饵、饵木等诱杀害虫。
如设黄板诱集温室中的蚜虫,效果显著。
利用害虫在某一时期喜欢某一特殊环境的习性,人为设置类似的环境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潜所诱杀。
如在树干基部绑扎草把或麻布片,可引诱某些蛾类幼虫前来越冬;在苗圃内堆集新鲜杂草,能诱集地老虎幼虫潜伏草下,然后集中杀灭。
3.6.4人工捕杀害虫
对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的昆虫进行人工捕杀。
如人工摘除袋蛾越冬虫囊、剪除黄刺蛾越冬茧、振落树上金龟子并集中处理,都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3.7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病毒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以菌治病等。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可以通过慎用化学农药、保护害虫的天敌,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创造鸟类生活环境,推广应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害虫以及性外激素防治害虫来控制病虫危害。
注意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猎蝽等捕食性天敌;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蜘蛛和螨类等天敌。
充分利用苏云金杆菌(Bt)等细菌;蚜霉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微孢子虫等原生动物来消灭病虫害。
开发利用藜芦碱醇溶液、苦参、苦楝、烟碱、双素碱等植物源农药。
病害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如5406菌肥、木霉素、枯草杆菌B1等。
Bt制剂(含100亿孢子/g或ml)125g(或ml),对水100L喷雾,若与90%晶体敌百虫30~50g混用效果更好。
大蓑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青虫菌的混合液,每公顷树冠覆盖面积喷3000L左右,效果很好,同时能兼治大蓑蛾。
天敌昆虫上海青蜂可将卵产于黄刺蛾幼虫体上寄生,幼虫在寄主茧内越冬,翌年4~5月成虫咬破寄主茧壳羽化,其寄生率可达58%;此外黑小蜂、姬蜂、寄蝇、赤眼蜂、步甲和螳螂等天敌对发生量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8化学防治
若遇到病虫害大发生时,可适当考虑化学防治,但尽量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适时用药并注意农药的交替和混用使用,确保人、畜、园林植物的安全。
刺蛾幼龄幼虫对药剂敏感,一般触杀剂均可奏效。
例如,90%敌百虫晶体8000信液对纵带球须利蛾,1500倍液对黄刺蛾;1000倍液对窃达刺蛾、黑眉刺蛾、白德姹刺蛾;80%敌敌畏乳油 2000信波对纵带球须刺蛾, 1000倍液对枣刺蛾、揭边缘刺蛾、白痣姹刺蛾;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对球须纵带刺蛾及黑眉刺蛾; 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对揭边缘刺蛾,5000倍液对黑眉刺蛾;20%氰戊菊酯用册倍液对黑眉刺蛾均很有效。
此外,也可用 50%杀螟松乳油、 50%辛硫磷乳油、 50%对硫磷乳油、 25%亚胺硫磷乳油 15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