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广西区位优势

广西区位优势

广西区位优势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偏西地带,地处东南亚与南亚之间,靠近海南、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广西既是“西南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多元化的区位优势使广西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在经济、商贸、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广西南接东南亚,北毗泛珠三角,与中国的华南、华东、华中地区以及西南边疆区域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广西在地理位置上,可以利用其陆地与海洋的双重优势,实现中国内陆地区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并且可以借助东盟自贸区,使得广西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地区之一,广西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发达,港口数量多、规模大,配合海陆联运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条件。

其次,广西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

广西境内持续多年都有充足的水电资源,同时还有丰富的火电资源和多种新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

这些资源的优势,使广西在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具有巨大优势,可以帮助广西加强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广西在其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为广泛,其中铝土矿、铁矿、锌矿、锰矿、钨矿等是广西矿产资源的主要矿种。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西边境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有望在新的一轮扩张周期中获得更为广泛的机遇。

最后,广西在文化和旅游资源方面也拥有独特的优势。

广西是著名的中国旅游胜地之一,是中国南部最具特色的旅游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南部的文化名片之一。

其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景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广西拥有巨大的旅游潜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同时,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众多独特的民俗习惯、传统音乐、演艺文化等,打造世界级的文化赛事活动成为广西的又一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广西的区位优势显著,其地处南海经济区和环太平洋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完整版)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完整版)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目前 “长三角”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 业联系较密切,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 业集群。
•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 级制造业中心。
•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人力资源特 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应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 大隐患
• 3.在外向化程度上,黄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尚有
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
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
2021圈/7/2对6 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7
(二)长三角经济圈
• 基本特点:
•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 特征,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 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 代服务业时代。
2021/7/26
4
(二)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 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 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 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
2021/7/26
5
(三)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 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 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 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 “9+2”。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 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 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 程度任务迫切。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讲解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讲解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大连市第十三中学赵冬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理解各个经济地带应当根据各自优势和问题确定发展方向。

2、了解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理解协调发展对缓解三个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表分析归纳等。

教学过程:[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把表格投影到屏幕上)(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格。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带及其变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带及其变动

长江经济带主要涵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岭南、西南等地,它的形成可以追 溯到三国时期。由于长江流域水路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因此该地 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自南宋以来,长江经济带逐 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沿海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自明 朝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贸易的兴起,沿海经济带迅速发展起 来。该地区的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宁波等成为了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吸 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使节前来贸易。沿海经济带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 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其特点
1、北方经济带
北方经济带主要包括黄河、长江流域以及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带。 在秦汉时期,北方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 达。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加之人口密集,北方经济带成为 中国早期的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中心。
2、长江经济带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带及其变动
目录
01 一、三大经济带的形 成及其特点
03
三、中国历史的经济 中心与现状
02
二、三大经济带的变 化及其原因
04 四、总结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经济版图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三大著名的经济带,即北方经济带、长江经 济带和沿海经济带。这三大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 经历了许多变迁。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这三大经济带的形成、特点、变动及其 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影响。
三、中国历史的经济中心与现状
1、中国历史的经济中心
在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经历了多次变迁。在古代,北方经济带是中国的经 济重心。到了南宋时期,长江经济带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而在近现代,沿 海经济带逐渐崛起并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多样性和广阔的经济地理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自然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种多样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主要由广袤的平原组成,这些地区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例如,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农作物生长条件,成为中国主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

另外,这些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助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的运输和流通。

2. 高原地区:中国西部有大片高原地带,包括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等。

虽然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条件较苛刻,但它们也拥有独特的资源和经济潜力。

例如,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黄金、铜和锂等,这些资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3. 沿海地区:中国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航运的重要门户。

广东、上海和福建等地的沿海城市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此外,沿海地区也是中国航运业、造船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发达,西部省份经济相对落后,中部地区逐渐崛起。

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早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较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技术产业。

例如,广东、上海和浙江等省份在制造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 西部省份:西部省份相对经济发展滞后,但政府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资源和扶持农民等措施,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例如,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份在旅游、能源和制药等领域具有潜力和优势。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

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

“ 水港 +空港 ”双 功能的保税 港区 ;而 成都是承 接华南华 中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连接西南西北 、沟通 中亚 、南亚 、东南亚 的重要交 汇点 ,是
西部特 别 是西 南地 区各种 要 素和 商 品的 重要 集 散地 ,是 云
贵藏青甘等省 区经济发 展的重要 依托 。
西部 三 大 经 济 区 交 通 情 况 比较
中心 ,自古 以来就 是承东 启西 、连接南 北的枢纽 ,具备我 国 内 陆型经 济 开发 开 放战 略 高地 的地 域优 势 。关 中 一天 水经 济 区科技 教育综 合实力位 居全 国前列 ,但高等 院所 、科技教
育的地位 和经济发 展的地位 不相称 ,确立 以统筹科 技资源改 革示范基地 为战略定 位 ,有 利于军 民科技 互动发展 ,促 进科 教优势 向经 济优势转 化 。 成 渝 经济 区的 主要 功能 定位 是 西部 大 开发 的增 长极 或
成 渝经 济 区工 业 基础 较 好 、科 技 实力 雄 厚 、资源 匹 配 较好 ,拥 有丰 富的水能 、天然气 和生物矿藏 资源。 因此 ,成 渝经 济 区重 点发 展 的产业 如下 :以发 电设备 、输 变 电设 备 、
公 里 中 ,无 一 二 级 航 道 ,绝 大 多 数 航 道 为 四级 及 以下 等 级 ,且通 航 能力 季 节变 化 较大 。第 二 ,川 渝 两省 市公 路 等 i 级 偏 低 。2 0 0 8年 川 渝 两 省 市 等级 公 路 里 程 19 4 9 7 3公 里 ,
经济高地 。成渝经济 区产业基 础较好 、资源优势 丰富 、科技
力量雄厚 .具备成为 西部经济 发展高地 的基础 。从城 市化水
平 看 ,成渝 经济 区的人 口密度 、城镇密度 在全 围和西部 都达 到了较高水 平 ,增长极 区域一 定是一个人 口和城镇 的高度密 集 区。从人 口密度看 ,成渝经济 区人 口密度 达到 4 0人 /平 9 方公 里 ,大 大高于东部 (5 4 6人 /平方 公里) 、中部 (6 2 0人 /平方 公 里 ) 、西 部 (3人 /平 方公 里 ) 和全 国平 均 水 平 5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3-1东、中、西差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1-3-1东、中、西差异

济发展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地区优 势, 发展第三产业 和集约农业, 发挥
主要农业基地、 能源 、 原材 东部 工业区,交通尤
料 不足,环
经济 其是 海运 便利, 境污染严重,
技术创新优 地带 城市化、科技化、 江河下游多 势,产品向 高、 国际化水平高 洪涝灾害 精、尖 方向发展
自主·学习区
第1课时
经济地带 范围(包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川(蜀)、 渝 、 ⑩
辽、 冀、 京、 津 、 黑、吉、 ③
括的省级 行政单 位)
鲁、 苏、 沪、 浙 、⑦ 内蒙古 、 贵(黔)、 ④ 云(滇)、 闽、粤、⑤ 桂 、 晋、豫、鄂、 藏、 陕 (秦)、 ⑪ ⑥ 琼 (暂未包括台、⑧ 湘 、 皖 、甘(陇)、 宁 、 ⑨ ⑫ 港、澳) 赣 青、新
(1)三大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 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部最发达,________部次 之,________部较落后。
互动·探究区
第1课时
(3) 从 图 中 可 看 出 , 经 济 发 展 速 度 最 快 的 是 ________ 部 , ________部次之,________部较慢。 (4)根据材料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有关理论分析, 哪个地区农业经
渝 10 个
互动·探究区
第1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自然条件 经济基础
发展水平
优越 雄厚 较高 高
较优越 较薄弱 较低 较低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全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25%,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1%,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5%。而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从工业基础和人才的集聚分析,上海所处的长三角远远比香港所处的珠三角强大的多。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我国的重要的钢铁、石化、机电基地。
从经济腹地来比较,上海的优势明显。发展的潜力香港也不如上海。
4.经济总量的比较
2001年,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是599亿美元,人均GDP4510美元/人。上海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10.2%,增长幅度连续第10年保持两位数水平。香港2001年国民的生产总值是1621亿美元,人均 GDP24100美元/人。过去20年 来,香港经济增长差不多三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有5%的实质增长,表现超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越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香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是20年前的两倍余,相等于每年平均实质增加约3.6%,2001年的数字达24,100美元,比多个西据五普资料,在上海6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179.5万人,占11.4%;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337.67万人,占23.8%;接受初中教育的603.86万人,占38.2%;接受教育的310.66万人,占19.6%。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6534人上升为10940人,十年间增长67.4%,其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为5247人,增长61.4%;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由19539人上升为23018人,增长17.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由31592人上升为36803人,增长16.5%;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为18934人,下降16.5%。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为5.4%,下降5.7个百分点。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三大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趋势

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吴镇宣(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

在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本文通过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总结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为三大经济圈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发展趋势;评价1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概况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人口7861.4万。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知识归纳:
东部沿海市区
东部
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
发展速度:最快
我 国 的 三 个 经 济 地 带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中部9省区
中部 经济发展水平:次于东部
发展速度:次于东部 西部10省区
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发展速度:较慢
自然原因:地形、 气候、地理区位 不同 影 响 因 社会经济原因:社 素 会经济基础存在着 地域差异,心理特 征不同,东部地区 的产业结构相对较 优;东部改革开放 起步早
社会 历史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地域差异。近代工 因素 基础 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开放 政策
改革开放首先在沿海起步,东部地区首先接受海 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经营方式
四、三个地带经济的发展特征
东部经济地带
优势: 1.工农业基地
2.交通便利 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4.高科技文化水平 5.城市密集、人口稠密 问题: 1.能源原料不足 2. 北方各省淡水不足 3.环境污染 4.大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2、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3、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技术改革,新兴产业
——加强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 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
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得到提高,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 也会得到缓解。
总结:每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为了实现 三大经济地带共同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的 战略。一是地区间的协调:即各地区的经济发 展差距逐渐减少;二是产业间的协调:各地区 产业的发展应该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逐步形 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东部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建 设,西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国家急需资 源)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对中国湾区的经验启示1. 引言1.1 概述湾区经济是指三大湾区,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和韩国的汉城湾区。

这三大湾区以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近年来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的湾区,如珠三角、杭甬湾、京津冀等。

这些湾区正在逐步崛起,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中国的湾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优势。

本文将探讨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对中国湾区发展的启示,分析湾区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分享三大湾区发展的经验,探讨中国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借鉴三大湾区发展经验的启示,并给出加快中国湾区发展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湾区发展的背景和意义湾区发展是指以湾区为核心地带,建设一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湾区地处海陆交通便利的位置,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群的潜力。

湾区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建设湾区,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湾区发展还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才流动和交流。

湾区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湾区发展可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湾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发展价值。

2.2 三大湾区发展的经验分享1. 旧金山湾区的成功经验:旧金山湾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湾区之一,其成功经验包括先进的科技产业和创新生态、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旧金山湾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三大经济地带3

三大经济地带3

优势 东 部 中
1.工农业基地
2.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 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4.高科技文化水平 高科技文化水平 5.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 1.能源、矿产优势 能源、 2. 农业较发达 ( 天然林 牧场) 场、牧场) 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铁路、 5.外贸:边贸优势 外贸: 外贸
东部地带区域 影响因素 Nhomakorabea中、西部地带
山地高原为主, 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 非季风区, 非季风区,多干旱或高寒
能源、矿产、森林、 能源、矿产、森林、草场等资源丰富
平原丘陵为主, 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低平
自 地形 然 气候 因 自然资源 素
季风区,湿润, 季风区,湿润,雨热同期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水资源不足 较高
西部部经济地带
国境线, 优势:1.国境线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能源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4.生态恶化
问题
1.能源原料不足
2. 淡水不足 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4.长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长江河下游防洪问题 1.晋煤外运的压力 晋煤外运的压力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 过度砍伐( 过度砍伐 东北森林) 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 洪水危机( 洪水危机 黄河中下游) 5.洪涝(长江中游) 洪涝( 洪涝 长江中游) 6.风沙问题(长城沿线) 风沙问题( 风沙问题 长城沿线)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概念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

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

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

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

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202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练习题答案

202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练习题答案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练习题1.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依据是()A .自然条件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 .历史背景D .产业结构2.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非由于()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B .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C .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D .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3.我国下列重点建设项目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A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B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C .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D .霍林河煤矿建设工程4.下列省区既有经济特区,又有沿海开放城市,且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A .广东、广西B .广东、福建C .广东、海南D .浙江、福建5.下列地理事物是由大到小或由强到弱排列的是()A .人类活动:东部季风区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青藏高寒区B .作物熟制:东部一中部一西部C .所占面积:东部一中部一西部D .经济 GDP 的增长:西部一中部一东部读“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回答6~8题。

6.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A .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B .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C .东、西部地区同步发展D .沿边省区的省会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7.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A .交通便利B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C .劳动力资源丰富D .土地资源丰富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A .1980年B .1984年C .1988年D .1992年9.三个经济地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差别是()A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 .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配置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D .经济发展度和产业结构配置10.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东部占50%以上B .中部占1/4以上C .西部占1/5以上D .东部在增加,中西部在减少11.长江沿岸从下游到上游体现了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的基本趋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沿江城市分布顺流排列正确的是:重庆、宜宾、武汉、九江、南京、南通B .沿江钢铁工业中心逆流排列正确的是:上海、武汉、马鞍山、重庆、攀枝花C .旅游资源由下到上逆流排列正确的是:峨眉山、三峡、黄鹤楼、苏州园林D .穿过长江的铁路由上游到入海口,依序分布的是:成昆、成渝、川黔、焦柳、京广、京九、京沪12. 有关我国三个产业地带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地带三类产业比例合理,产业结构相对较优B. 中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产业都大于三产业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D.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的优劣,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比重越大13. 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东部经济地带的是()A. 北京、上海、南宁B. 重庆、武汉、南京C. 天津、大连、合肥D. 沈阳、长春、哈尔滨14. 可以作为东部地带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 )A.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B. 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C. 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D.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海洋开发基地15. 有关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把部分污染型工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B、把农牧产品的加工企业逐步转移到东部C、优先安排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D、充分发挥三个地带各自的优势,实现协调发展1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A. 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B. 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C. 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D. 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17. 就东部经济地带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B. 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C. 能源原材料不足,水资源相当丰富D. 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具有科学文化优势18.我国西南地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淡水资源相当缺乏B.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C.地形崎呕,交通困难D.过垦过伐,生态环境恶化19.中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铁路运输能力不适应山西煤炭外运的需要②淡水资源短缺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④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⑤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A.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⑤24.读图1-10,回答问题。

219435038_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

219435038_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

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撰文|李旭辉,何金玉,严晗制图|柠语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引领下,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圈”格局初具规模,迅速崛起的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为80010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13.4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1%,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4.9%。

海洋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强调,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为引领,充分利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空间布局。

然而,在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的同时,由于三大海洋经济圈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大局。

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已成为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羁绊。

由此,科学考察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和失衡影响因素,对于“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和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统筹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岛自然风光Ocean World重点推介>>协调推进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意义。

海洋经济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外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大多关注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等问题,选取定量模型进行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国内学者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静态定性研究,这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海洋经济提升策略及对策建议与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及趋势等方面。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发展历史 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社会因素 思想观念开放、 劳动力素质高 相对合理,第二、 第三产业比重大
产业结构 城镇化水 平
较高,生产力发达
较低,经济发展缓慢
从上图分析我国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格局,由于对外开放时间 早晚不同,对三个经济带经济发展有何差异? 东部开放早,依据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和国家政策,吸引外 资、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占 据经济发展先机,中西部开放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水 平。
从上图分析: 1、1980~1999年期间,哪个地带经济GDP增长最快?哪个地带增长 增长最慢?三个地带经济发展差距是在扩大还是缩小? 东部最快、西部最慢,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2、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采取什么政策?
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 联合,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分析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哪个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东部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均 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该地带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 力发达。而中西部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 力落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7个沿边省会: 11个内陆省会: 13个边境开放城市: 重庆、武汉、岳阳、九江、芜湖 5个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28.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 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 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 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 识,读右图和下表回答:
( 1 )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 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青 川或蜀 藏 ① ② ③ 。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 (%) 1978 1990 1998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 (单位:元) 1978 1990 1998

山东三大经济圈记忆口诀

山东三大经济圈记忆口诀

山东三大经济圈记忆口诀摘要:一、引言二、山东三大经济圈的概述三、鲁南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四、山东半岛经济圈的产业布局与创新驱动五、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的资源禀赋与生态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三大经济圈的概念,即鲁南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圈。

本文将对这三个经济圈的概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山东三大经济圈的概述1.鲁南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位于山东省南部,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个城市。

该经济圈以临沂市为地理中心,总面积占全省的29%,人口占全省的32%,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2%。

鲁南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万元。

2.山东半岛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位于山东省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日照六个城市。

该经济圈以青岛市为地理中心,总面积占全省的37%,人口占全省的22%,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6%。

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 万元。

3.黄河三角洲经济圈黄河三角洲经济圈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包括德州、滨州、东营三个城市。

该经济圈以东营市为地理中心,总面积占全省的19%,人口占全省的10%,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1%。

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 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 万元。

三、鲁南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鲁南经济圈地处中国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该经济圈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对外联系便捷。

同时,鲁南经济圈位于山东省南部,靠近苏北、皖北等地区,具有承接南北、连接东西的纽带作用。

鲁南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区域。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单元之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大纲版)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单元之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大纲版)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知识归纳⎪⎪⎩⎪⎪⎨⎧←⎪⎪⎪⎪⎪⎪⎪⎭⎪⎪⎪⎪⎪⎪⎪⎬⎫⎪⎪⎪⎪⎪⎪⎪⎩⎪⎪⎪⎪⎪⎪⎪⎨⎧⎪⎩⎪⎨⎧⎪⎩⎪⎨⎧⎪⎩⎪⎨⎧东部改革开放起步早结构相对较优东部地区的心理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基础存在着社会和经济原因地理区位不同气候地形自然原因影响因素较慢发展速度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个省市区西部西部次于东部发展速度次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个省市区中部中部最快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个省市区东部沿海东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0914——学法建议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是要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各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组成的省市区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加以识记,同时结合区位特征、地区特征加以识记,如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台湾省外的所有沿海的省市区和北京市(不临海),西部经济地带包括西北地区的5个省区和西南地区的5个省市区。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统计图及统计数据的运用。

一是根据三个经济地带田)P 的增长、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比较和三个地带田)P 所占比重的变化,总结三个经济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二是根据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与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差异的关系。

3.要注重对经济地带性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可将三个经济地带进行成因比较。

如对三个经济地带自然原因的分析如下表:潜能开发思路分析A选项中北京、上海、南宁均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B选项中重庆属西部经济地带,武汉属中部经济地带;C选项中的合肥及D选项中的长春、哈尔滨也均属中部经济地带,均不符合题意。

思维诊断解答此题时由于对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识记不清晰,容易错选C 或D。

排除障碍的方法是:除北京市外,其他东部经济地带的所有省市区都濒临海洋,某城市是否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看该城市所在的省市区是否濒临海洋即可知。

思路分析目前我国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都远大于第一产业,这说明东部地带生产力水平较高,各行业都得到了发展,经济发展能力在第二、三产业得到了充分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的评价吴镇宣(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高速增长有赖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

在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

本文通过三大经济圈的区位条件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总结三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为三大经济圈保持自身经济发展优势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发展趋势;评价1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概况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

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圈主要有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基本概况如下: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路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

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平方公里。

长三角,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人口7861.4万。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

2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位分析2.1珠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2.1.1区位条件独特,自然条件较好珠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南部沿海,行政区域上跨越广东和香港、澳门,自然地理条件相同,地缘、血缘关系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政治区位条件独特,具有沟通海内外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联系世界各国的桥梁与窗口,是中外文化及制度交流的重要平台。

经济圈内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及部分丘陵、低山,具有天然的港口及岸线水运资源;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四季如春,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2.1.2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珠三角经济圈交通网络以广州、香港为中心,以香港、广州、澳门、深圳和珠海5个国际性机场、广一深一港高速公路、广一珠一澳高速公路、广九铁路、珠江水运为骨架,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网、信息网、供水网、供电网、天然气(LNG)网等也在日渐的发展和形成。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行政边界淡化、市场行为的强化,以及粤港更紧密的经贸关系(CEPA)、珠港澳大桥建设的推进,大珠三角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特征将更加突出。

2.1.3经济发展迅速,轻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不含港澳)依靠毗邻港澳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和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了全国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快的都市圈之一。

目前是中国大陆经济最活跃、实力最强的经济圈。

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含港、澳资)企业涌入珠三角,珠三角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及经济关系,珠三角因此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以IT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日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居全国之首。

2.1.4城市化发展迅速,三足鼎立的大都市圈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的联系加强,城市化步伐加快,一批中小城市快速成长,城镇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之间的距离因高速路网延伸日益拉近,城市(镇)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成为了我国城市化速度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都市圈。

2.2长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2.2.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长三角经济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长三角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长三角经济圈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位置,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

在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形势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流域所形成的紧密结合“T”字型态势,而长三角大都市圈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地位,空间优势十分明显。

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的区位优势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发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

由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通港、镇江港和南京港等10多个大中型港口组成的港口群是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南京、上海、杭州等铁路枢纽把京沪、京杭、浙赣、宁芜、杭甬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新长铁路联结成了稠密的铁路网;宁沪、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通一级公路及众多的二级、三级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上虹桥、浦东、萧山、朱家尖、奔牛、硕放等大型国际国内机场共同构成了辐射全国、畅通海内外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2.3雄厚的经济实力,素质良好的经济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各城市以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城市上海为依托,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经济区域。

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机械、汽车、钢铁、石化、轻纺、建材、电力、电子通信、医药、造船等工业均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人才聚集度和科研实力远高于我国周围一些新兴国家和都市圈,并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2.2.4城市网络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和都市区发育比较完善,已呈现出大都市圈的网络整体发展优势。

目前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5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5个,形成了以超大城市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上海、苏锡常通、宁镇扬、杭嘉湖、甬绍舟等5个都市区。

各都市区首尾连接为一体,形成“多心多核”的大都市圈空间网络形态。

长三角大都市圈内各城市职能及产业分工合理,发展定位明确。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贸、航运中心及最大的城市,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基础工业发达;南京是次中心城市,石化、电子工业发达;杭州是次中心城市,轻纺、旅游发达;宁波石化及港口工业发达;苏州是新兴的制造业名城,IT产业和旅游业发达;无锡集成产业、常州精密机械工业等较具特色。

2.3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及作用2.3.1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华北、东北、华东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组成部分,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拥有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因而有着对外交往、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经济的优势和广阔渠道。

环渤海经济圈是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云集之地,具备发展现代经济的一切自然资源。

其次人文古迹多多,旅游资源丰富。

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北京、民俗风情独特的天津、疗养旅游胜地的秦皇岛、武术故乡沧州等,构成宏伟的“皇都”、壮美的北国风光、古老的燕韵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环渤海经济圈建立和发展多种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交通网络体系发达,东西南北之要冲环渤海经济圈的交通四通八达,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圈内铁路网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倍,是贯通全国东西南北的总枢纽。

公路密如蛛网,环绕大都市圈四周为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廊坊-天津,天津-沧州-德州,石家庄-衡水-德州四条公路干线,是全国公路最稠密都市圈。

在“C”型海岸线上,密集分布着大、中、小型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港口群。

天津、秦皇岛、唐山等大中型港口均与铁路干线直接相连,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都市圈有着经贸关系。

以北京航空港为中心的航空运输,与国内外城市密切相连,开辟了上百条国内航线和几十条国际航线。

2.3.3产业基础较好,重工业特征明显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

圈内的产业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产业部门比较齐全,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小。

同时,随着北京“中关村”及其它科技园的建立,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正在崛起。

而且第一、第二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果、油料、牛肉等产品产量较大。

以旅游业和金融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也较好。

2.3.4呈现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环渤海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但小城市发展较慢,数量比较少,城市体系规模不完善。

从城市分布的地域空间结构来看,三个特大城市沿铁路分布,与周边城镇形成了多中心的组团式空间结构。

每个中心形成各自都市区圈层式的结构,即围绕着中心由内向外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有机组成的“市-郊-县-乡镇”四个层次,构成了由首都圈(北京)、天津圈(天津)和冀东都市圈(唐山)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三个次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来看,城市职能分工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经济技术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业服务业发达,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和环渤海都市圈经济中心,是石油、海洋和精细化工基地,也是华北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和枢纽;河北环京津唐都市圈经济发展也有相当基础和势力,唐山是冀东以煤和铁为主的能源、原材料生产的重工业城市;秦皇岛以交通运输、工业、休闲疗养旅游业为主;圈内产业关联度和城市功能互补性日渐增强。

2.3.5文化教育发达,科技智力密集京津唐大都市圈历来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人文荟萃。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集中了大量文化、教育、科技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是全国知识人才的宝库,科技智力密集;各类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聚集,共集中了60多所高等院校与中国科学院等一流水平的研究院所;特别是中关村智力密集程度高,不仅居全国之冠,在世界也属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