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的名词解释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全)1. 地理学 (Geography):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主要关注地球的物理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其相互关系。
2.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
3.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
4. 地球 (Earth): 人们生活的行星,它的物理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地壳、地幔、地核等。
5. 大气层 (Atmosphere): 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包括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发生的空间。
6. 地形 (Topography): 描述土地表面的形状和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山谷等。
7. 气候(Climate): 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8.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等。
9. 水文循环 (Hydrological cycle): 描述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等。
10. 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11. 大陆漂移 (Continental drift): 大陆在地球表面移动和变化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12. 磁极 (Magnetic pole): 地球内部磁场较强的区域,南磁极和北磁极。
13. 地质 (Geology):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历史和过程的学科。
14. 生物地理学 (Biogeography): 研究物种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
15.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现象。
16.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被水、风或人类活动侵蚀的过程,对农业和环境有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理概念1、地理:是研究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及其协调及其发展的手段的科学。
概念包括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研究。
2、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
根据地理五要素,可分为山川、河流、平原、海洋、湖泊等。
3、气候:指一定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平均气温、气压等大气环境,和其它气象因素由此产生的气候现象。
4、生态:指地球表面生物种类和地表植物等元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生物地理学中所指的生态地理学。
从这一概念的角度来看,包括地理因素、自然是及人类文明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
二、地理基本规律1、地球的形状与位置:地球上的物质的分布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球的形状和位置的重要反映,从地球表面看,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有明显水起山降的地形结构,受到太阳照射,气候因素又会形成不尽相同的表现。
2、地球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空气的运动具有阻力性,一般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就是赤道地区。
这种运动叫做大气环流,根据这种运动,形成了分布在地球周围的气候。
3、运动的距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物质的运动是不同的,从长距离的万里之行到短程的小步,物质运动的空间距离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4、时间的变化:物质运动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些瞬时几秒种的运动,物质所需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最短的;而有些运动需要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这种运动涉及到地壳构造的变化等长期演变,这种运动的时间则是最长的。
三、地理现象1、地质现象:指地球内部及地表岩石等各类物质交互变化的结果,以及它们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便是地质现象。
2、气候现象:根据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空气的不断流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它一方面受到地球表面物质的热量辐射影响并改变,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表面物质的分布和变化,它们各自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有秩序的气候现象。
3、生态现象:指地球表面物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植物、动物等重要成分,它们都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它们各自的生长变化为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生态现象。
地理高考名词解释
地理高考名词解释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和地球上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理名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名词往往涉及到地理学中的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等。
下面将对几个地理高考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第一: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科学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现象。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外层被划分为若干个大而坚硬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漂浮并随着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也是理解地球地壳运动及其影响的基础。
第二:地貌类型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演变的结果,地貌类型指的是在地质构造、气候、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的地球表面形态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丘陵、河谷、河流三角洲等。
不同地貌类型以其特有的地貌特征和环境条件而在地球表面上分布。
第三:环境变迁环境变迁指的是地球环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这一变化包括天气、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因素,与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相互作用而发生。
环境变迁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在地球上水的持续循环过程。
当太阳能作用于地球表面时,水体通过蒸发、降水、融化等形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形成水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水资源循环和分布的基础,也是维持生物圈稳定的重要机制。
第五: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与该地区面积的比值。
人口密度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也能够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口压力、资源利用程度等。
人口密度的差异往往导致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第六: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定居的过程。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化成为全球性的趋势。
城市化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布局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以上对地理高考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概念和现象,进一步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
地理名词解释与地理术语一、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因此有许多专有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地理名词的解释。
1.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热带风暴:是一种位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其特点是风力强劲、降水量大。
热带风暴包括飓风、台风和热带低气压等种类。
3. 地貌: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各种地形单位。
4. 洪水: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大规模涝灾。
洪水常常会导致城市和农田的淹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5. 气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因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范围。
6. 土地开垦:指对原本未经开发的土地进行开拓、改造和利用的过程。
土地开垦常常涉及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
7. 污染:是指对地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或能量的释放。
污染会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地质量下降,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地理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门用于描述地理现象和研究方法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术语。
1. 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与本初子午线的角度差异,也称为经度。
通过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空间位置。
2. 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任意点距离地球赤道的距离,也称为纬度。
纬度可以用来确定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纵向位置。
3. 峰谷系:指一块地球上连续的山脉和河谷。
峰谷系通常由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组成。
4. 生物圈:指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命群落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活动的居住和交互关系的区域。
5.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模式。
6.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展示的技术体系。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的学科,关注地球的自然与人文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3. 大洲:大洲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区域,有七个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4.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自己的政府、领土和人民。
5. 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通常是该国或地区的最重要城市。
6. 山脉:山脉是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地形,它们通常在地壳板块碰撞时形成。
7. 河流:河流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流,流经地表到达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
8. 湖泊:湖泊是由淡水填充的地理形态,通常由地壳运动或冰川形成。
9. 海洋:海洋是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的咸水区域,包括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10. 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缺乏水源和植被,通常有极高的温度和少量降水。
11. 气候:气候是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3.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自然现象,可能引发地震海啸和地质灾害。
14.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的开口,通过火山口喷发岩浆、热气和火山灰。
15. 水循环:水循环是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并流回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过程。
16.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单元。
17.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
18.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古生物的学科,通过化石记录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9. 地图:地图是用符号和比例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用于导航和理解地理信息。
2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大气和海洋系统的长期变化,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地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1. 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口等。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各个区域和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 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有陆地和水域,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使得地球成为了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3.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是地球的外部面貌,包括陆地、水域和冰冻区等。
地球表面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4. 地形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高度变化。
地形的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沙漠等。
地形对气候和生物分布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5. 气候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时间的平均天气情况。
它与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因素有关。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6.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覆盖着的一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是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植被植被是指生长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植被等。
植被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8. 水域水域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水域是生物栖息地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9. 人口人口是指居住在某个地区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 山脉山脉是指由一系列山岭组成的地形地貌,通常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山脉对气候形成和物种分布有重要影响。
11. 河流河流是地表的水流系统,由源头、支流和河口组成。
河流是水循环和水资源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湖泊湖泊是一种较大的静态水体,由降水和地下水聚集而成。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13. 沙漠沙漠是缺乏水源的干旱地区,植被稀少。
沙漠的特点是高温、大风和少雨。
14. 冰冻区冰冻区是地球表面温度极低、几乎全年都被冰雪覆盖的地区。
冰冻区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二、潜水位线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
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高考地理常考名词解释与分析
高考地理常考名词解释与分析在高考地理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
这些名词不仅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考的地理名词进行解释与分析。
一、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公转轨道近似于一个椭圆形,公转周期约为 365 天,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则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自转周期约为 24 小时,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同时也使得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了不同的地方时。
在高考中,关于地球公转与自转的知识点,经常会以图表、计算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比如,给出某一时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让我们判断季节、昼夜长短等;或者给出不同地点的经度,计算地方时的差异。
二、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包括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低纬度环流,也称为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环流,其形成是由于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而在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中纬度环流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环流。
在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后向南北分流,其中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与来自赤道的气流相遇,被迫抬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就在这两个气压带之间形成。
高纬度环流是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环流。
极地地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空气由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地东风。
大气环流对全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季风气候的形成就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
在高考中,可能会要求我们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据大气环流的原理来判断某个地区的风向、降水等情况。
高中地理三年常考【世界地理】名词解释
世界地理名词解释一、地理概念1. 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环境、人口社会等内容。
2. 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位于第三位的行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组成。
3. 风成沙地:由于气候干燥、风力大,可能腹地纹动大,形成的风成堆积沙丘。
4. 极地气候:指位于地球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包括寒冷、干燥、冰冻、白昼长短等特点。
二、自然地理1. 山脉:地球表面起伏的地形,相对高度较高的一处地形,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2. 河流: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到达海洋、湖泊、沼泽、其他河流的河道,如黄河、长江、尼罗河等。
3. 湖泊:由降雨、河水或地下水积聚而成的天然水体,大部分被陆地包围。
4. 干旱:气候干燥,盛行蒸发大于降水的地区,土地干裂、植被稀少,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内陆等地。
三、人文地理1.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计算。
2. 环境保护: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改变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包括采取防治污染、节约能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3.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聚过程,涉及城市规划、人口流动、资源分配等方面。
4. 交通枢纽:陆地或水路的交通要道,为各种交通线路的交叉点,如铁路站、港口、机场等。
四、地理相关理论1.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造成日夜交替、地理经度等现象。
2. 气候变化:地球大气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量、风力等。
3. 人口迁移: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定居迁移现象,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有关。
4. 大陆漂移:由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的地质学理论,主张大陆在地质时期内有过运动的说法。
总结:以上是关于高中地理三年常考的世界地理名词解释,地理学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希望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能够深入理解,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希望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明日之星就在我们身边。
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
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已经成为中国各省市的主要选拔方式之一。
高考地理作为其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解释一些新高考地理中常见的重要名词,希望对学生们备考有所帮助。
1.经纬度:经度(longitude)是指地球表面上南北两极的任意一点(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到该点东西半球任意一个点之间的角度,单位为度、分、秒。
纬度(latitude)是指地球上某处的南北方向角度,与地球自转轴面垂直的大圆的境点到赤道大圆的境点之间的角度,单位为度、分、秒。
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分布在我国中部,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植被稀疏,土壤肥力差,所以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人口聚集区,也是重要水源涵养区。
3.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自然和人造环境中的某一部分,由于物质、能量和扰动等作用,达到或者超出自然系统中某些要求而导致它的功能受到破坏的过程。
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的生活、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4.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指不同地区根据气候特征划分的类别,主要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5.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在总人口和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趋势。
6.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域的经济活动规律和地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以及地域经济的联系和互动等问题。
7.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地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形态、地势、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球表面及其环境变化规律等问题。
高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轻松搞定考试
高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轻松搞定考试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升学考试中常见的一部分。
因此,熟悉和理解地理名词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高中地理名词解释的大全,帮助你轻松搞定考试。
让我们开始吧!自然地理1.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相对于地球的地壳自行漂动的现象。
这一理论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曾经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 地球纬度(Latitude)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由南向北的纬线。
纬度是用来衡量地点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的。
赤道是地球上纬度最大的圈,为0度纬度。
北纬和南纬分别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
3. 地球经度(Longitude)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由西向东的经线。
经度是用来衡量地点相对于地球子午线的位置的。
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线,被定义为0度经度。
东经和西经分别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
4. 工程地图(Topographic Map)工程地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表示地球上地理特征的专业地图。
它通常包括各种地形要素,如山脉、河流、湖泊、岛屿等,并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
5. 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上包含生命的所有区域和环境的总称。
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互动的保护盖,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1.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人口密度指在单位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它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负荷。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意味着相对较多的人口和较密集的人口居住。
2.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它通常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释及易混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释及易混概念比较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天体】: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流星,彗星,星际尘埃等,人类发射进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
以地球为例,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化石燃料中按埋藏的能量的数量的顺序分有煤炭类、石油、油页岩、天燃气、油砂以及海下的可燃冰等,是不可再生资源。
当发电的时候,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从而推动涡轮机产生动力。
旧式的发电机是使用蒸汽来推动涡轮机的。
现时,很多发电站都已采用燃气涡轮引擎,那是利用燃气直接来推动涡轮机的。
人类不断地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来源之一),是加快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
【生物能】: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蕴藏量极大。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
因此靠种植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减低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能】:太阳的辐射能几乎全部来自其内部的热核反应。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地球称之为太阳辐射。
【太阳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实际利用值一般小于理论值。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如复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控制光照强弱和成分增加CO2浓度、合理施肥)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
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和整体性(同步起落)。
地理高考知识点术语总结
地理高考知识点术语总结1.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其赤道直径约为12756千米,南北极直径约为12714千米。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其几何尺寸主要有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地球的极半径、地球的周长等。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地球的地方时间,公转则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时间计量。
3.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坐标系统。
地理坐标主要是由经度和纬度两个进行组成的。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的半圆线,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的半圆线。
4. 地球的气候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的总和。
气候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纬度、海陆分布、地势高度、洋流和风带的影响。
气候有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5.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土壤、水、气候、植被和动物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环境。
6. 地球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突发的、引起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主要有地震、火山、洪涝、风暴、滑坡、泥石流、干旱和沙漠化等种类。
7. 地球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地球上自然固有的、人类利用和消耗的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总称。
主要包括陆地和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8. 地球的人口和城市人口是地球上人类数量的总体。
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集聚地,主要有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9. 地球的区域分布地球上的区域分布主要包括自然区域划分和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根据地表的地貌、气候、地质、水文和植被特征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北美自然区、欧洲自然区、非洲自然区、亚洲自然区和大洋自然区。
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
新高考地理重要名词解释
一、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地质年代:指地球上生物界出现以来的时间跨度,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3.地貌: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等。
4.气候: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5.水文:研究地球上水体(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
1.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城市地理:研究城市发展、布局及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关系的学科。
3.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的布局、地域差异及农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旅游地理: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旅游业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5.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的数量、分布及人口迁移规律的学科。
三、区域地理
1.区域地理:以某一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流域:指一个河流及其流域的地理环境,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
3.海岸带:指海岸线附近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包括陆地和海洋部分。
4.资源:自然界中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
四、环境与发展
1.环境与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以下是50个地理名词及其简要解释,适合高中水平:1.地壳(Crust):地球的外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2.板块(Tectonic Plate):地球表面的大块岩石,可以移动并导致地质变化。
3.地理经度(Longitude):衡量地球东西方向的坐标线。
4.地理纬度(Latitude):衡量地球南北方向的坐标线。
5.赤道(Equator):地球的中心线,分隔北半球和南半球。
6.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7.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8.气候(Climate):长期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
9.地形(Topography):地球表面的自然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和河流等。
10.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单元。
11.洪水(Flood):大量水流超过了正常水位,通常导致地区广泛的淹水。
12.海岸线(Coastline):沿海地区陆地和海洋的交界线。
13.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14.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15.地球自转(Earth's Rotation):地球绕其自身轴旋转的运动。
16.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土地质量下降,失去原有的生产力。
17.沙尘暴(Dust Storm):大风引起的大量沙尘在空气中携带,影响能见度。
18.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19.地震(Earthquake):地壳内的断层突然释放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20.冰川(Glacier):长期积雪形成的大型冰体,随时间缓慢流动。
21.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和天气现象的科学。
高中地理要知道75个地理名词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胯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2019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
高考地理知识点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地理术语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所以对于掌握地理知识点术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的各种要素,包括大地形要素、气候要素、水文要素等。
了解地理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地球表层的特征和变化。
1.大地形要素大地形要素是指地球表面的相对高低的地形特征。
它主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这些地形要素的形成是由地质运动、风化、侵蚀、沉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指构成气候特征的各种要素,如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
地球各地的气候要素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而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地理气候区域。
3.水文要素水文要素是指地球表层各种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特征。
包括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冰川、冻土等。
水文要素不仅影响着地球的水资源分配,也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现象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了解地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
1.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各种地理变化和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
这些现象是地球演化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
2.人文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主要指人类活动在地球表层上所产生的各种人文现象,如城市发展、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
人文地理现象反映了人类在空间上的活动和地域特征的形成过程。
三、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指地理学中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的概念和原理。
熟练掌握地理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描述地理现象、分析地质问题。
1.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气候带、地形等基本概念。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大气圈的分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这是两个经常被搞混的概念,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
30.为何同纬度的海洋上暖流流经地区海水盐度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答:暖流流经地区水温高,蒸发强;并且溶解的盐分多,所以同纬度暖流比寒流的盐度高。
31.山前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有何异同?
答:三者都是由于流水的冲积作用,但位置有所不同,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平原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
12.
太阳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和日冕层为何看不到?
答:主要由于光球层的亮度非常高,色球层和日冕层发出的微弱光芒便黯然失色,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只有借助光学仪器或在日全食时才能肉眼观察到色球层和日冕层。
13.
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
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答:不能,因为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东侧也有一个内流区,名为:乌裕尔河内流区。
3.
西藏的江南指的是哪些地区?
答:西藏的江南包括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林芝察隅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兼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片浓郁的亚热带甚至热带风光,植被景观体现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
4.
什么是草甸?草甸和草原的区别是什么?
o学校
o班级
1.
什么是绿肥?
答:绿肥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有时将绿色植物体直接翻压于农田耕地之中以增强土壤肥力。例如:常见的豆科绿肥,黄豆、绿豆、豌豆,黄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肥,以增加土壤肥力。豆科绿肥的优势在于种植期短而且可以与作物套种。
2.
能否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均属于外流河?
17.
地球上有几个无风带?
答:两个,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度之间】和副热带无风带【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附近地区气压差小,故而风力相当小。
注:【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无风带可以说是世界上风浪最小的海峡。】
18.
三峡工程如何蓄清排浑?
答:首先三峡水库保证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发电、通航、供水。由于长江上游冬季降水较少,河流的含沙量也小,进入10月后开始蓄水在11月水位便提升至175米。而夏季由于河流的含沙量大,为避免三峡水库的淤积和河口三角洲的退化,三峡库区的水位在4月以前又退回到了145米以利于汛期排浑。当然在长江流域洪水来临的时候,为保住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使河水的含沙量再大,也只有滞留在三峡水库之中。
37.为何要在背斜处开挖隧道?而不在向斜处?
答:因为向斜处利于汇集地下水,况且容易塌陷。而背斜岩层上拱符合力学原理,又不容易出现地下水汇集。
38.为何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自流井盐度较高?
答:地下水来源于东部山地,长途跋涉,溶解了很多的盐类物质,矿化度高!离东部越远盐度越高。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实质是来自大分水岭东侧的大气降水。
【通常河道中的石头被打磨得越来越小,这增加了河流的矿物质,地下水也是一个道理】
39.夏季暴雨前为何人感觉很闷热?
答:夏季暴雨前通常气压会降低、空气中水汽含量高,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呼吸系统功能不好的人很不适应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40.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答:秋高是指的秋季高气压控制的晴朗天气,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含氧量高,人感觉呼吸顺畅,故称之为“气爽”。
32.水文里的水深和水位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
答:水位时水表面到海平面的高度——海拔高度;水的深度是水面到河谷(海底、隔水层等)之间的相对高度
33.北美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与亚洲相比为何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答:北美大陆比亚欧大陆小了很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对较小,受海洋影响大。
34.雨影效应和焚风效应的区别?
22.
等值线有多少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什么信息?
答:无数多种,等值线的疏密程度都是反映的某一地理量的变化率,例如:①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大小,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水流越急;②等潜水线的疏密则反映出地下水流速的快慢,等潜水线越密,地下水流速越快;③等压线的疏密反映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也是在夏季进行,一般为6—7月】
19.
什么是套种?什么是轮作?什么是休耕?
答:套种是同一块耕地,同时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例如玉米地里套种豆类作物;轮作即是同一块耕地轮番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休耕即是在某块耕地本该种植作物的时候,让地休养生息一年,以积累一定的肥力。
20.
什么是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26.
低压就是气旋这句话对吗?
答:99%的情况下是对的。一般情况下低压就是气旋,但是不是绝对的,倘若在赤道附近有一个低压中心,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几乎为0,所以气流无法旋转也就无法形成气旋。
27.
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更加干旱,高纬度变得湿润?
答: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蒸发更为旺盛,山体冰川逐渐退缩终将无冰可融,干旱地区的河流逐渐消失,河流下游的绿洲也会逐渐消失,会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水汽上升易凝结成云致雨,降水反而增多,变得适宜耕作。
21.
关于在野外如何扎营的问题?
答:野外扎营一般遵循“平坦开阔、近水当道”的原则,即在地形平坦(或山脊的缓坡)、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开阔地扎营,以利于紧急事件的处理。不宜扎营于山谷之中,以防滑坡、洪流;不宜扎营于山顶之上以防雷击;不宜扎营于陡崖之下以防崩坡、坠物、山洪等。不宜扎营于密林之中,以防森林火灾或野兽突袭。
答:二者大致相同,都是讲气流越过山地后在山地背风坡温度升高、降水很少的情况。
雨影效应只不过强调降水少而已,提到焚风,人们通常联想到高温的情况,但是二者是同时存在的。
35.什么是井排井灌?什么是井渠系统?
答:【以北丘洼为例】:井排就是钻去浅层机井抽去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井灌就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失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
井渠系统:井(竖井)渠(横向沟渠):输送地表淡水和深层地下淡水用于灌溉。
深层地下水:(上百米深)上有隔水层保护极难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属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后不易恢复,容易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区,还会造成地质灾害;滨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层。
36.太行山西坡的自然带为何要高于东坡呢?
答:我在【第1辑】第27问中已经提到,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太行山东坡、西坡的降水量都超过了400毫米,但是东坡降水略多于西坡,则造成了东坡的光照热量不如西坡,故而西坡的自然带延伸得较高。
14.
如何简单识别月相?如何用月相来辨别方向?
答:上弦月呈“D”字形,月面朝西,可能有人说既然是“D”字形,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月面是应该朝东啊!但实际观察月相的时候对中国的观察者来说总是必须面向南方的天空,那么就成了“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残月呈“C”字形,月面则是朝东的。
15.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为何不是夏季?
10.
伊犁河谷为何成为西北的湿岛?
答: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遇天山山脉的抬升作用,成为新疆降水最为丰沛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
11.
国土和领土有何区别?
答:国土的概念比领土要大,国土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及其专属经济区。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而中国的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960万+300万】,其中的300万是由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拓展出的专属经济区。
答: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在7—8月降水特别充沛,而在冬季风力又特别的强,相对来说只有4—6月(春季),9—10月(秋季)为攀登的最佳季节。
16.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珠穆朗玛峰为何南坡较北坡的雪线低?
答:对于雪线处必然是(降雪量=积雪消融量),故雪线的高低既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又受气温的影响,虽然珠穆朗玛峰南坡光照强积雪消融量大,但是它的降雪量也大,因此南坡的雪线比北坡的雪线低500米也就不足为奇。请自己分析天山是南坡还是北坡的雪线较低?
28.如何区别风化和侵蚀?
答: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29.墨累-达令河冬夏均出现汛期的原因?
答:墨累-达令河源头部分主要是亚热带湿润气候,中游大部是热带草原气候,这两种气候都是夏季降水多,因此出现夏汛,下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雨型,因此出现冬汛。
答:白尼罗河流域和青尼罗河流域的气候主体确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同样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实也有一定的差异,白尼罗河的源头逼近赤道,虽由于地形原因只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但靠近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的时间显然要比青尼罗河流域长得多,因此书上提到了白尼罗河处于“赤道多雨带”更加之白尼罗河上游有稳定的湖泊水补给,所以白尼罗河水量稳定。当青尼罗河进入汛期的时候,尼罗河干流也迎来了汛期。
41.为何新疆天山上的“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答:因为塞里木湖位于天山北坡紧邻伊犁河谷地带,地处西风的迎风坡,有来自大西洋的充足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充沛降水,造就了这个淡水湖。
42.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区位于哪里?
答:孟加拉国沿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和大面积的人工红树林。
8.
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