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选解10

习题选解10
习题选解10

第10章习题选解

5.甲乙两炮同时向一架敌机射击,已知甲炮的命中率是0.5,乙炮的命中率是0.6,甲乙两炮都命中的概率是0.3,求飞机被击中的概率是多少?

解 设=A {甲命中},=B {乙命中},则=+B A {飞机被击中},根据题意知

3.0)(,6.0)(,5.0)(===AB P B P A P

于是

.8.03.06.05.0)()()()(=-+=-+=+AB P B P A P B A P

6.设有100个圆柱形零件,其中95个长度合格,92个直径合格,87个长度直径都合格.现从中任取一件该产品,求:

(1)该产品是合格品的概率;

(2)若已知该产品直径合格,求该产品是合格品的概率;

(3)若已知该产品长度合格,求该产品是合格品的概率.

解 设=A {长度合格},=B {直径合格},=C {合格品},则AB C =,根据题意知87.0)(,92.0)(,95.0)(===AB P B P A P ,于是

(1)该产品是合格品的概率.87.0)()(==AB P C P

(2)若已知该产品直径合格,该产品是合格品的概率为

.946.092

.087.0)()()()()|(≈===B P C P B P BC P B C P (3)若已知该产品长度合格,该产品是合格品的概率为

.916.095

.087.0)()()()()|(≈===A P C P A P AC P A C P 7.已知随机事件21)|(,31)(,21)(,,===

A B P B P A P B A ,求)(),(B A P AB P +, ).|(B A P

解 .4

12121)|()()(=?=

=A B P A P AB P .583.0413121)()()()(=-+=-+=+AB P B P A P B A P .4

31341)()()|(=?==B P AB P B A P 10.一个人看管三台机床,设在任一时刻机床不需要人看管正常工作的概率分别为0.9,0.8,0.85,求任一时刻

(1)三台机床都正常工作的概率;

(2)三台机床至少有一台正常工作的概率.

解 设C B A ,,分别表示三台机床不需要人看管正常工作的事件,根据题意知C B A ,,相互独立,且85.0)(,8.0)(,9.0)(===C P B P A P ,于是

(1)三台机床都正常工作的概率为

.612.085.08.09.0)()()()(=??==C P B P A P ABC P

(2)三台机床至少有一台正常工作的概率为

)()()()()()()()(ABC P AC P BC P AB P C P B P A P C B A P +---++=++

)()()()()()()()()(C P A P C P B P B P A P C P B P A P ---++=

)()()(C P B P A P +

612.085.09.085.08.08.09.085.08.09.0+?-?-?-++= .997.0=

11.假设有甲乙两批种子,发芽率分别是0.8和0.7,在两批种子中各随机取一粒,求:

(1)两粒都发芽的概率;

(2)至少有一粒发芽的概率;

(3)恰有一粒发芽的概率.

解 设=A {甲发芽},=B {乙发芽},则.7.0)(,8.0)(==B P A P

{两粒都发芽}AB =,{至少有一粒发芽}B A +=,{恰有一粒发芽}B A B A +=. 于是

(1)两粒都发芽的概率为

.56.07.08.0)()()(=?==B P A P AB P

(2)至少有一粒发芽的概率为

.94.056.07.08.0)()()()(=-+=-+=+AB P B P A P B A P

(3)恰有一粒发芽的概率为

)()()()()()()(B P A P B P A P B A P B A P B A B A P +=+=+

.38.0)8.01(7.0)7.01(8.0=-?+-?=

13.某集体有50名同学,求其中至少有2人是同一天生日的概率.

解 设=A {50人中至少有两人是同一天生日},=0A {50人中没有两人同一天生日},则A A =0,于是

).(1)(1)(0A P A P A P -=-=

1年按365天计算,每个人可以在这365天里的任一天出生,于是全部可能的情况共有

50)365(365365365=???

种情况. 没有二人生日相同就是365中取50的排列50365P ,这就是0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于

365

365365)(503650???= P A P .0365316365363365364365365≈??

? ??????? ?????? ??????

??= 因此得 .1)(1)(0≈-=A P A P

即50人中至少2人是同一天生日的概率几乎是1.

15.一批产品共50件,其中46件合格品,4件废品,从中任取3件,其中有废品的概率是多少?废品不超过2件的概率是多少?

解 设=i A {3件中有i 件废品})3,2,1,0(=i ,则

,5774.0)(350

043460=?=C C C A P ,2211.0)(350

142461=?=C C C A P .014.0)(350

241462=?=C C C A P {取出的3件产品中有废品}0321A A A A =++=,

P {取出的3件产品中有废品}.5225.05774.01)(10=-=-=A P

{取出的3件产品中废品不超过2件}21A A +=,

P {取出的3件产品中废品不超过2件}2225.0014.02211.0)()(21=+=+=A P A P .

17.某一车间里有12台车床,由于工艺上的原因,每中车床时常要停车. 设各台车停车(或开车)是相互独立的,且在任一时刻处于停车状态的概率为0.3,计算在任一指定时刻里有2台车床处于停车状态的概率.

解 这是伯努利概型问题,.2,12==k n 则

P (有2台车床处于停车状态).8167.0)3.01(3.0102212=-??=C

19.两台车床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台加工的零件废品率是3%,第二台的废品率2%,加工出来的零件放在一起,并已知第一台加工的零件的数量是第二台的两倍.求任取一个零件是合格品的概率.

解 设=i A {第i 台加床加工的零件},==B i ),2,1({合格品},则

3

1)(,32)(,98.0)|(,97.0)|(2121==

==A P A P A B P A B P , 由于21,A A 互不相容,且U A A =+21,故 ∑==2

1)|()()(i i i A B P A P B P

.973.03

198.03297.0≈?+?= 21.某人从广州回天津,他乘火车、乘船、乘汽车、乘飞机的概率分别是0.3,0.2,0.1和0.4,已知他乘火车、乘船、乘汽车而迟到的概率分别是0.25,0.3,0.1,而乘飞机不会迟到. 问这个人迟到的可能性有多大?

解 用4321,,,A A A A 分别表示他乘火车、乘船、乘汽车、乘飞机回天津,=B {他迟到了}。

由条件知

4.0)(,1.0)(,2.0)(,3.0)(4321=====A P A P A P A P ,

.0)|(,1.0)|(,3.0)|(,25.0)|(4321====A B P A B P A B P A B P

由于4321,,,A A A A 互不相容,且U A A A A =+++4321,故

∑==4

1)|()()(i i

i A B P A P B P .145.004.01.01.03.02.025.03.0=?+?+?+?=

数学例题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例题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例题教学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给学生机会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评价者。因此,数学解题教学活动应师生合作交流、教学相长。 反思传统的例题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大多数情况是,教师把现成的例题,直接传授给学生,没有与学生交流,只是简单地分析、提问,再把题型及解法归纳出来,交给学生。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数学能力是不利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为此,对数学例题教学活动作以下探索尝试: 当教师把一个数学例题展示给学生时,对这个数学问题实际上有三种认识:一是课程标准的认识,二是教师的认识,三是学生的认识。其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认识包括对题目的提示,分析解答过程:教师的认识包括审题、分析理解题意、探求思路、理解教材解答过程、研究教法和学法等:学生的认识除教法外,与教师的认识过程的一样的认识只是认识的深浅程度的区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的过程中,有时比教师的认识更深刻更巧妙。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数学例题教学活动的合作交流的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构成的动态组合。从审美角度看,这个教学过程是完整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不美,分别就在于原来零散的因素组合为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从实质上决定着教学过程和谐与否。在具体的数学例题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学活动中没有或部分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而其他学生受到冷落,处于一种沉默或消极被动的状态,则这样的例题教学过程是不成功的,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 教师是数学例题教学的组织者,又是例题解答的引导者,还是教学法方式的设计者,教师只有把教学设计、组织、引导适当,数学例题教学的交流活动,才能充分进行。例如:对较容易解决的数学例题,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题思路,或通过分组讨论来寻求思路。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把各自思路都可以讲出来。最后教师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再与教材的解答思路及学生的思路相对照讲评。讲评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只要学生的思维有一点合理因素,都要给予肯定。然后,抽出有代表性的思路进行解答实施,在实施中比较优劣,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特别是教师不应害怕暴露自己的思维弱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时比教师要高明得多。对于一些难度大且没有现成答案的数学例题,只要教师合理组织设计教学过程,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解题思路的探索,是一个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教师可

材力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1矩形平板变形后为平行四边形,水平轴线在四边形AC边保持不变。求(1)沿AB 边的平均线应变;(2)平板A点的剪应变。 (答案:εAB=7.93×10-3γXY=-1.21×10-2rad)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 2-1 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并指出轴力的最大值。 2-2 一空心圆截面杆,内径d=30mm,外径D=40mm,承受轴向拉力F=KN作用,试求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答案:MPa 7. 72 = σ)

2-3 题2-1 c 所示杆,若该杆的横截面面积A=502mm ,试计算杆内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 (答案:MPa t 60max ,=σ MPa c 40max ,=σ) 2.4图示轴向受拉等截面杆,横截面面积A=5002mm ,载荷F=50KN 。试求图示截面m-m 上 的正应力与切应力,以及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 (答案:MPa MPa MPa MPa 50 ; 100 ; 24.49 ; 32.41max max ==-==τστσαα)

2.5如图所示,杆件受轴向载荷F 作用。该杆由两根木杆粘接而成,若欲使粘接面上的正应力为其切应力的二倍,则粘接面的方位角θ应为何值(答案: ο6.26=θ) 2.6 等直杆受力如图所示,试求各杆段中截面上的轴力,并绘出轴力图。

2.7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还同时画出了低应变去区的详图,试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 、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与伸长率δ,并判断该材料属于何种类型(塑性或脆性材料)。 2.8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该曲线确定: ( 1)材料的弹性模量E 、比例极限P σ与屈服极限2.0σ; (2)当应力增加到MPa 350=σ时,材料的正应变ε, 以及相应的弹性应变 e ε与塑性应变p ε

四边形例题选讲

四边形例题选讲 类型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1.如图,ABCD 为平行四边形,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①求证:AECF 也是平行四边形;②连接BD ,分别交CE 、AF 于G 、H ,求证:BG =DH ;③连接CH 、AG ,则AGCH 也是平行四边形吗? A B C D E F G H 例2. 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BC 于E ,AF ⊥CD 于F ,若∠EAF =60 o ,CE =3cm ,FC =1cm ,求AB 、BC 的长及ABCD 面积. 60o A B C D E F 类型二、矩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3. 如图,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交于点O ,DE 平分∠ADC ,∠AOB =60°,则∠COE = . A B C D E O 例4. 如图,矩形ABCD 中的长AB =8cm ,宽AD =5cm ,沿过BD 的中点O 的直线对折,使B 与D 点重合,求证:BEDF 为菱形,并求折痕EF 的长. O F E D C B A 类型三、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例6. 如图,已知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AE 、AF 分别与对角线BD 相交于M 、N ,若∠EAF =50°,则∠CME +∠CNF = . F E D C B A M N 类型四、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相关的问题 例7. 如图,BD =AC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AC 、BD 交于E ,MN 与BD 、AC 分

别交于点F 、G ,求证:EF =EG . N M G F E D C B A 类型五、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相关问题 例8.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 =90°,E 为AB 上一点,且ED 平分∠ADC ,EC 平分∠BCD ,则你可得到哪些结论? 4 3 2 1 F E D C B A 例9.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D =CD ,AB <CD ,且∠ABC 为锐角,若AD =4,BC =12,E 为BC 上一点.问:当CE 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ABED 是等腰梯形?请说明理由. A B C D E 能力训练 1.在菱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DE ⊥BC 于点E ,且DE =OC ,OD =2,则AC = . 2.如图,正方形OMNP 的一个顶点与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交点O 重合,且正方形ABCD 、OMNP 的边长都是acm ,则图中重合部分的面积是 cm 2. 第5题图 第4题图 第3题图第2题图 C' A B C D E M A B C D M N B 3.如图,设M 、N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AB 、AD 的中点,MD 与NC 相交于点P ,若△PCD 的面积是S ,则四边形AMPN 的面积是 . 4.如图,M 为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对角线上一动点,E 为AD 中点,则AM +EM 的最小值为 . 5.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30 o 到正方形AB C D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6.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且AC =8cm ,BD =8cm ,则此梯形的高为 cm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典型例题

物体的受力(动态平衡)分析及典型例题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的受力,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的依据是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特点。 一.几种常见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特点。 1.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只要物体在地球上,物体就会受到重力。 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一个小难点。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假设法和运动状态分析法。 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弹力的方向的判断:面面接触垂直于面,点面接触垂直于面,点线接触垂直于线。 【例1】如图1—1所示,判断接触面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图a 中接触面对球 无 弹力;图b 中斜面对小球 有 支持力。 【例2】如图1—2所示,判断接触面MO 、ON 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水平面ON 对球 有 支持力,斜面MO 对球 无 弹力。 【例3】如图1—4所示,画出物体A 所受的弹力。 a 图中物体A 静止在斜面上。 b 图中杆A 静止在光滑的半圆形的碗中。 c 图中A 球光滑,O 为圆心,O '为重心。 【例4】如图1—6所示,小车上固定着一根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

量为m 的球,试分析下列情况下杆对球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1)小车静止;(2)小车以加速度a 水平向右加速运动;(3)小车以加速度a 水平向左加速运动;(4)加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杆对小球的弹力沿着杆的方向。 3.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1)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方向为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摩擦力有无和方向的方法:假设法、运动状态分析法、牛顿第三定律分析法。 【例5】如图1—8所示,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A 与接触面间有、无摩擦力。 图a 中物体A 静止。图b 中物体A 沿竖直面下滑,接触面粗糙。图c 中物体A 沿光滑斜面下滑。图d 中物体A 静止。 图a 中 无 摩擦力产生,图b 中 无 摩擦力产生,图c 中 无 摩擦力产生,图d 中 有 摩擦力产生。 【例6】如图1—9所示为皮带传送装置,甲为主动轮,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P 、Q 分别为两轮边缘上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P 、Q 两点的摩擦力方向均与轮转动方向相反 B .P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Q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C .P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Q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D .P 、Q 两点的摩擦力方向均与轮转动方向相同 【例7】如图1—10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水平地面光滑,外力F 作用于物体B 上使它们一起运动,试分析两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力的合成与分解经典知识总结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肖伟华审稿老师:肖伟华责编: 郭金娟 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概念: 1、合力与分力; 2、力的合成、分解; 3、矢量与标量; 4、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5、理解一种物理学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并能用这种方法解决有关力学问题。 一、合力与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合力与分力有等效性与可替代性。求力的合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与几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求力的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寻找几个与这个力等效的力的过程。 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中学阶段,我们主要处理平面力学中的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1、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选定一定正方向,我们用“+”、“-”号代表力的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前面加“+”号,与正方向相反的力前面加“-”号。有了这种规定以后,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就可以转化为代数加减了: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相加,方向与分力的方向相同;当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数值上相减,方向与大的那个分力相同。 2、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分解: 实验表明,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即以表示合力的有向线段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与合力作用点共点的两个邻边就表示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力与分力在效果上是相同的,可以互相替代。在求力的合成时,合力只是分力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同样,在求力的分解时,分力只是合力产生的效果,实际并不存在。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同时把合力与分力都当作物体所受的力。

浅谈数学例题的教学

浅谈数学例题的教学 例题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得以联系的桥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例题教学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要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定理以及方法和思想进行正确的理解、掌握和使用必须要经历例题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成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不仅能通过有效的例题教学熟悉数学的基础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使用方式,还会增强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技能,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解题技巧,提升数学素养。要进行例题教学不仅需要对相关概念、法则以及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控,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开展立体设计和教学已经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标签:数学;例题教学;老师 一、突显本质——概念型 让学生在教学期间对基础教学概念进行理解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技能并开展推理证明技能的基础依据。在教学期间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举例例题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对较为抽象的概念进行总结,通过典型的例子掌握具体内容,对数学概念进行正确理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两元一次方程属于一个非常难理解的概念,老师讲课过程中举出以下两个例子: 例1:y=x2可以用来表示正方形面积y和边长x之间的关系,x≥0为x的基础取值范围; 例2:根据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月收入超出3500但低于5000的部分需要按照15%的个人所得税进行缴纳。假设某位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应纳税为X元(35000时,在y轴的正半轴上。当k0且b≠0时,y的值会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函数会经过一、二、三象限或者一、三,四象限,在该情况下函数是一个增函数。k 叫做函数的斜率,k=tan∮,∮表示的是函数图像与x正半轴的夹角,0°<∮<180°(∮≠90°)。 在典型例题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提起高度重视,善于发现解题规律,将解决问题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进而使学生找到解题规律,自己去对新问题进行解答。 结束语 总体来讲,例题教学指老师可以通过例题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其技能、发展能力和提升思维方式的重要步骤和方式。老师在实施例题教学期间,应该对遵循或者是模仿方式、问题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敏捷的解题思路

材料力学习题册答案-第9章-压杆稳定

第 九 章 压 杆 稳 定 一、选择题 1、一理想均匀直杆受轴向压力P=P Q 时处于直线平衡状态。在其受到一微小横向干扰力后发生微小弯曲变形,若此时解除干扰力,则压杆( A )。 A 、弯曲变形消失,恢复直线形状; B 、弯曲变形减少,不能恢复直线形状; C 、微弯状态不变; D 、弯曲变形继续增大。 2、一细长压杆当轴向力P=P Q 时发生失稳而处于微弯平衡状态,此时若解除压力P ,则压杆的微弯变形( C ) A 、完全消失 B 、有所缓和 C 、保持不变 D 、继续增大 3、压杆属于细长杆,中长杆还是短粗杆,是根据压杆的( D )来判断的。 A 、长度 B 、横截面尺寸 C 、临界应力 D 、柔度 4、压杆的柔度集中地反映了压杆的( A )对临界应力的影响。 A 、长度,约束条件,截面尺寸和形状; B 、材料,长度和约束条件; C 、材料,约束条件,截面尺寸和形状; D 、材料,长度,截面尺寸和形状; 5、图示四根压杆的材料与横截面均相同, 试判断哪一根最容易失稳。答案:( a ) 6、两端铰支的圆截面压杆,长1m ,直径50mm 。其柔度为 ( C ) A.60; B.66.7; C .80; D.50 7、在横截面积等其它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压杆采用图( D )所示截面形状,其稳定性最好。 8、细长压杆的( A ),则其临界应力σ越大。 A 、弹性模量E 越大或柔度λ越小; B 、弹性模量E 越大或柔度λ越大; C 、弹性模量E 越小或柔度λ越大; D 、弹性模量 E 越小或柔度λ越小; 9、欧拉公式适用的条件是,压杆的柔度( C ) A 、λ≤ P E πσ B 、λ≤s E πσ C 、λ≥ P E π σ D 、λ≥s E π σ

期望与方差例题选讲含详解)

概率统计(理)典型例题选讲 (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 (A )=) ()(I card A card =n m ;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 ① 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n ; ② 设所求事件A ,并计算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③ 依公式()m P A n =求值; ④ 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 (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 (A +B )=P (A )+P (B );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 (A )+P (A )=P (A +A )=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 (A ·B )=P (A )·P (B );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 n (k )=k n k k n p p C --)1(.其中P 为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此式为二项式[(1-P)+P]n 展开的第k+1项. (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合”: ① 求概率的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即所给的问题归结为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 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 ?和事件积事件 即是至少有一个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 第三步,运用公式()()()()()()()()(1) k k n k n n m P A n P A B P A P B P A B P A P B P k C p p -? =???+=+?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求解 第四步,答,即给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典型例题分析 1.有10张卡片,其中8张标有数字2,有2张标有数字5.从中随机地抽取3张卡片,设3张卡片上的数字和为ξ,求E ξ与D ξ.

受力分析经典题型

专练3 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1所示,质量为2 k g的物体B和质量为1 k g的物体 C用轻弹簧连接并竖直地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再将一个质 量为3 k g的物体A轻放在B上的一瞬间,弹簧的弹力大 小为(取g=10 m/s2)() A.30 N B.0 C.20 N D.12 N 答案 C 2.(2014·上海单科,9)如图2,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固定在竖直平面内,A端与水平面相切,穿在轨道上的小球在拉力 F作用下,缓慢地由A向B运动,F始终沿轨道的切线方向, 轨道对球的弹力为F N,在运动过程中() A.F增大,F N减小B.F减小,F N减小 C.F增大,F N增大D.F减小,F N增大 解析 对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根据共点力平衡 条件,有:F N=mg cos θ和F=mg sin θ,其中θ为支持力 F N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当物体向上移动时,θ变大,故F N 变小,F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 A 3.(2014·贵州六校联考,15)如图3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 上的物体A上叠放着物体B.A和B之间有一根处于压缩 状态的弹簧,物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B.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地面对A的摩擦力向右D.地面对A没有摩擦力 解析弹簧被压缩,则弹簧给物体B的弹力水平向左,因此物体B平衡时必受到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则B对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故A、B均错

误;取A 、B 为一整体,因其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则地面对A 没有摩擦力作用,故D 正确,C 错误. 答案 D 4.图4所示,物体A 置于水平地面上,力F 竖直向下作用于物 体B 上,A 、B 保持静止,则物体A 的受力个数为( ) A .3 B .4 C .5 D .6 解析 利用隔离法对A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A 受到重力G A ,地面给A 的支持力N 地, B 给A 的压力N B →A , B 给A 的摩擦力f B →A ,则A 、 C 、 D 错误,B 正确. 答案 B 5.(2014·广州综合测试)如图5所示,两梯形木块A 、B 叠放在 水平地面上,A 、B 之间的接触面倾斜.A 的左侧靠在光滑的 竖直墙面上,关于两木块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 B 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作用 B .木块A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C .木块A 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D .木块B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解析 A 、B 之间可能不存在摩擦力作用,木块A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选项A 、C 错误,B 正确;木块B 也可能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选项D 错误. 答案 B 6.(2014·佛山调研考试)如图6所示是人们短途出行、购物 的简便双轮小车,若小车在匀速行驶的过程中支架与水平 方向的夹角保持不变,不计货物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货 物对杆A 、B 的压力大小之比F A ∶F B 为( ) A .1∶ 3 B.3∶1 C .2∶1 D .1∶2 解析 以货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利用力 的合成法可得tan 30°=F B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 B =F B ′、F A =F A ′,解得F A ∶F B =3∶1,选项B 正确.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题力的合成与分解计划课时 2 节 教学目标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理解共点力的概念 3、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4、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物体往往会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如何求解物体所受的合力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的合成和分解 1.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力。 3.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运算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图1 4.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的过程。 (2)遵循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①按力产生的效果分解;②正交分解。

知识点二、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求和时按代数法则相加。 三、典型例题分析 【例1】(多选)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则( ) A.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解析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选项A正确;F1、F2同时增加10 N,F不一定增加10 N,选项B错误;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可能变化,选项C错误;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选项D正确。 【例2】一物体受到三个共面共点力F1、F2、F3的作用,三力的矢量关系如图4所示(小方格边长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三力的合力有最大值F1+F2+F3,方向不确定 B.三力的合力有唯一值3F3,方向与F3同向 C.三力的合力有唯一值2F3,方向与F3同向 D.由题给条件无法求合力大小 解析先以力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其合力与F3共线,大小F12=2F3如图所示,合力F12再与第三个力F3合成求合力F合。可见F合=3F3。 答案 B 【例3】(多选)如图5所示,电灯的重力G=10 N,AO绳与顶板间的夹角为45°,BO绳水平,AO 绳的拉力为F A,BO绳的拉力为F B,则(注意:要求按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两种方法求解)( ) 图5 A.F A=10 2 N B.F A=10 N C.F B=10 2 N D.F B=10 N 解析效果分解法在结点O,灯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沿AO向下的拉紧AO的分力F1,二是沿BO向左的拉紧BO绳的分力F2,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

如何进行有效的中学数学例题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中学数学例题教学 摘要:数学例题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具体研究在教学例题中常见的一些误区和寻找一些注意点,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例题教学数学教学误区教学注意点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本例题既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精典,也是思维训练的典范。虽然一节课中有时只有一个例题,但是正是它的典范作用,才使学生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虽然如此不过现行教学过程,不少老师教法过于陈旧,传统教法占主导地位,对例题讲不清,讲不透,造成这种原因主要原因是例题教学中存在误区,影响到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学效果有影响。下面就对教学中存在的几种误区进行剖析。 一、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 教师从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一讲到底,自己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的讲完一题,学生却听的目瞪口呆,云里雾里没懂。这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作用,教学变成了个人表演,学生成了旁观者,其主导作用也未充分发挥。 二、教师教法单一,学生沉闷。 教师讲授例题不践行新课程理念,教法陈旧单一,凭经验,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堂上缺乏激情、思维未跟上,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差、学生沉闷。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因例题而异,合理选择教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原因:新课程观念淡漠,课改意识不强,备课不充分或教材挖掘不够。草率应付,照

本宣科。不备课或者备课不够充分,例题教学只好照本宣科,书上怎样解就怎样讲,学生不明白为什么。 三、选题不精,忽视基础,贪多贪偏 教师选题时,往往贪多求全,造成大容量,或是例题迭加,或是机械重复。一节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挥汗如雨,学生却满头雾水、不知所云,教学效果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对讲授例题的目的不明确,例题的作用不明了造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搞清数学概念,并能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例题,这些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是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的好素材。然而有些教师却舍弃这些通俗易懂的例题,而盲目追求一些晦涩的偏怪题。殊不知这些偏怪题题意混沌、过程复杂、结论抽象,以它们为例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无异是隔靴搔痒。 四、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忽视思维过程教学 教师出示题目之后,若不等学生思考,或当学生的思路刚刚起步时,便急于提示,或重音明确的读题,或抽出题中的关键语句,或直接端出思路和方法,使题目很快得以解决,表面上看来,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误差,但实质上使以教师的经验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思考,以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主动探求,学生坐以待哺,只能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很多造成这种原因的是教师在备课时对例题解法有了预设,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在课堂上表现出解题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分析例题只是把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解法上引,思维展不开,有的甚至三言两语就分析完了,学生还没弄清为什么。显然,这忽视了学生的声音和想法,也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的数学解题和数学思维的训练极为不利。

材力题解第10章

10-1. 某型柴油机的挺杆长为l =257mm ,圆形横截面的直径d=8mm 。钢材的 E=210GPa ,σp =240MPa 。挺杆承受的最大压力P=1.76kN 。规定n st =2~5。试校核挺杆的稳定性。 解:(1)求挺杆的柔度 挺杆的横截面为圆形,两端可简化为铰支座,μ=1,i=d/4 计算柔度 1 1 9.925.1284λλσπλμμλ ∴===== P E d l i l 挺杆是细长压杆,用欧拉公式计算临界压力 (2)校核挺杆的稳定性 () KN l EI P d I cr 31.6 642 24===μππ 工作安全系数 58.3max == P P n cr 所以挺杆满足稳定性要求。 10-5. 三根圆截面压杆,直径均为d=160mm 材料为Q235钢,E=200GPa , σp =200MPa ,σs =240MPa 。三杆均为两端铰支,长度分别为l 1、l 2和l 3,且l 1=2l 2=4l 3=5m 。试求各杆的临界压力P cr 。 解:(1)求柔度极限值 查表得Q235钢:a = 304MPa, b = 1.12MPa 573.9921=-= ==b a E S P σλσπλ (2)求各杆的临界压力Pcr 1杆: () KN l EI P d I d l i l cr l 2540 641254 /12 2 1411 11==∴==?== μππλμλ 2杆:

KN A P MPa b a i l cr cr cr l l 4705 2345 .6221 222 2===-=∴==σλσλλλμλ 3杆: KN A P i l S cr l 482525.3132 3 3==∴==σλμλ 10-7. 无缝钢管厂的穿孔顶杆如图所示。杆长l =4.5m ,横截面直径d=150mm ,材 料为低合金钢,E=210GPa ,σp =200MPa 。两端可简化为铰支座,规定n st =3.3。试求顶杆的许可压力。 解:(1 () KN l EI P d I d l i l E cr P 5.254341204/18.1012 241 1=== =?====μππλμλσπ λ (2)求顶杆的许可压力 kN n P P st cr 8.770][== 10-9. 在图示铰接杆系中,AB 和BC 皆为细长压杆,且截面相同,材料一样。若 杆系因在ABC 平面内丧失稳定而同时失效,并规定0<θ<π/2,试确定P 为最大值时的角。 P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__物理受力分析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3.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触面均不光滑. 4.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 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V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球 (2)在力F 作用下静止水 平面上的物体球 F (4)在力F 作用下行使在 路面上小车 F V v (5)沿传送带匀速运动的物体 (6)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运动的物体 F>G F A V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接触面光滑) A V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A V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A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A. A F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6)沿传送带匀速上滑的 物块A A F 1)A 静止在竖直墙面上 A v (2)A 沿竖直墙面下滑 A (4)静止在竖直墙轻上的物体A F A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B A F F B A (2)A 、 B 同时同速向右行 使向 (6)在拉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斜面上的物体A F A (5)静止在竖直墙轻上的物体A F A

5.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 6.如图所示,匀速运动的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向上运输 (2)向下运输 7.分析下列物体A 的受力:(均静止) (4)静止的杆,竖直墙面光滑 A (5)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6)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α B A B A (光滑小球A ) A B α

高中物理知识讲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求合力的取值范围 例1、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 N,7 N,8 N B.5 N,2 N,3 N C.1 N,5 N,10 N D.10 N,10 N,10 N 【答案】C 【解析】分析A?B?C?D各组力中,前两力合力范围分别是:2 N≤F合≤12 N,第三力在其范围之内:3 N≤F合≤7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4 N≤F合≤6 N,第三力不在其合力范围之内;0≤F合≤20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故只有C中第三力不在前两力合力范围之内,C中的三力合力不可能为零. 【点评】共点的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分析方法是:这三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最大值等于这三个力大小之和;若这三个力中某一个力处在另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中,则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是零. 举一反三 【变式】一个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它们的大小分别为F1=7 N、F2=8 N、F3=9 N.求它们的合力的取值范围?【答案】0≤F≤24 N 类型二、求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作用,每个拉力都是20 N,夹角是6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析】本题给出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夹角为60°,所以可以通过作图和计算两种方法计算合力的大小. 解法1(作图法):取5 mm长线段表示5 N,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量得对角线长为35 mm.合力F大小为35 N,合力的方向沿F1、F2夹角的平分线. 解法2(计算法):由于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用计算法求得合力F,如图乙所示,【点评】力的合成方法有“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解法各有千秋.“作图法”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但不够精确,误差大;“计算法”是先作图,再解三角形,似乎比较麻烦,但计算结果更准确. 【高清课程:力的合成与分解例2】 例3、如左图在正六边形顶点A分别施以F1~F55个共点力,其中F3=10N,A点所受合力为;如图,在A 点依次施以1N~6N,共6个共点力.且相邻两力之间夹角为600,则A点所合力为。

数学例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数学例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摘要 数学例题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内容,强化解题过程,实现从未知向已知、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也是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更好的应用数学例题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从例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数学例题教学的原则,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例题的教学这三方面种阐述了数学例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例题教学原则

数学例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引言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初步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步骤,它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基本技能的附体,是学生理解和巩同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例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1 数学例题的教学价值 例题在数学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数量,其教学价值主要在于,它在数学概念、命题、习题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只有启发引导学生看懂、理解、会做例题,才能有效地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命题.尤其是例题教学在思路、方法、格式等方面为学生做习题提供了解题的示范模式,这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数学例题对学生的作用 1.2.1 例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启发性 正确的思维来源于对定理、公式的透彻理解,所以在讲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它的形成过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定理和公式的本质特征. 例如,《切线长定理》的教学,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如图一l是⊙O的切线.这条切线可以度量吗?然后问过⊙O外一点P.可作⊙O的几条切线.给出切线长定义后,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二,直观判断图中PA是否等于PB,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关键是作出辅助线OA、OB,要证明PA=PB.学生容易想到连结OP,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便可证得两切线长相等.同时还能得出∠OPA=∠OPB.最后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切线长定理的具体内容.

第十章-梁的应力-习题答案

习题 10?1一工字型钢梁,在跨中作用集中力F,已知l=6m,F=20kN,工字钢的型号为20a,求梁中的最大正应力。 解:梁内的最大弯矩发生在跨中kN.m 30 max = M 查表知20a工字钢3 cm 237 = z W 则 MPa 6. 126 Pa 10 6. 126 10 237 10 306 6 3 max max = ? = ? ? = = - z W M σ 10?2一矩形截面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梁的长度为l,截面高度为h,宽度为b,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试求梁下边缘的总伸长。 解:梁的弯矩方程为()2 2 1 2 1 qx qlx x M- = 则曲率方程为() () ? ? ? ? ? - = =2 2 1 2 1 1 1 qx qlx EI EI x M x z z ρ 梁下边缘的线应变()()? ? ? ? ? - = =2 2 1 2 1 2 2 qx qlx EI h x h x z ρ ε 下边缘伸长为() 2 3 2 02 2 1 2 1 2Ebh ql dx qx qlx EI h dx x l l z l = ? ? ? ? ? - = = ?? ?ε 10?3已知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平面弯曲,当截面为下列形状时,试分别画出正应力沿横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 解:各种截面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都是沿高度线性分布的。中性轴侧产生拉应力,另一 b h

侧产生压应力。 10?4 一对称T 形截面的外伸梁,梁上作用均布荷载,梁的尺寸如图所示,已知l =1.5m ,q =8KN/m ,求梁中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 解: 1、设截面的形心到下边缘距离为y 1 则有 cm 33.74 108410 4104841=?+???+??= y 则形心到上边缘距离 cm 67.433.7122=-=y 于是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距为 4 2323cm 0.86467.24101241033.3841284=??? ? ????+?+???? ????+?=z I 2、作梁的弯矩图 设最大正弯矩所在截面为D ,最大负弯矩所在截面为E ,则在D 截面 MPa 08.15Pa 1008.15100.8641033.710778.168 2 31max t,=?=????==--y I M z D σ MPa 61.9Pa 1061.910 0.8641067.410778.16 8 232max c,=?=????==--y I M z D σ 在E 截面上 MPa 40.5Pa 1040.5100.8641067.4100.168 2 32max t,=?=????==--y I M z E σ MPa 48.8Pa 1048.810 0.8641033.7100.16 8 231max c,=?=????==--y I M z E σ 所以梁内MPa 08.15max t,=σ,MPa 61.9max c,=σ C

受力分析经典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2、如图所示,重力G=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 同时受到大小为10N的,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大 小和方向是( ) A.2N,水平向左B.2N,水平向右C.10N,水平向左D.12N,水平向右 3、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拉力F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的作用。在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条件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F增大时,f也随之增大B.当F增大时,f保持不变 C.F与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F与f合力为零 4、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在与水平面成θ的推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滑行,已知 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A.μmg B.μ (mg+F sinθ) C.F cosθD.μ(mg+F cosθ)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方向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F cosα/(mg-F sinα)B.F sinα/(mg-F sinα) C.(mg-F sinα)/F cosαD.F cosα/mg 7、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均为m,A、B之间以及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均为μ水平拉力F 拉着B物体水平向左匀速运动(A未脱离物体B的上表面)F的大小应为( ) A.2μmg B.3μmg C.4μmg D.5μmg 8、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若稍许增大水平力F, 而物体仍能保持静止时() A..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一定增大 B.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都不一定增大 C.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支持力不一定增大 D.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支持力一定增大 9、重为10N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θ=300的斜面上受到一个F=2N的水平恒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F 的方向与斜面平行)则木块与斜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A.2/10 B.0.6 C.3/3 D.无法确定 10、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力F挤压相同的木板,木板中间夹着两块相同的砖,砖和木板均保持静止,则() A.两砖间摩擦力为零B.F越大,板与砖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大 C.板砖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砖的重力D.两砖之间没有相互挤压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