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案和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案和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案和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说课

【说教材】

课文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曹冲称象”原是一则民间传说,作者根据这一传说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办法”、“点结果”思路展开的,“遇难题”——大象到底有多重;“议办法”——曹冲显示才智;“点结果”——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称出了重量。最后的结果点示照应了上文,起

到了映衬作用。

[说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2.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悟出故事所蕴含的意思。

[说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挖掘教材内蕴,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说教学方法]

文本对话,运用读读、想想、议议来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一.看大象图,揭示课题。(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3、说说看图、读题后的感受,……

(从小学生生活走中举例,设计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感受,整体把握

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带着疑问去读。

2、反馈初次读文后的感受和收获。(师随机板书)

3、说说自己最想学学哪些内容?

4、师导语调控。

(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将学的东西,心里有底了。)

三、读议思悟,突破重点

1、读懂第3小节,体会官员们议论的称象方法自由读

读,与同座一起学者官员议议,理解“议论”词义?

2、体会曹操听后有什么反应,找文中句子读读,。

3、理解“直摇头”,从中感受到什么了?

(师板书导语:正当官员们为难时,有个人确想好了一个办法,谁呢?什么办法?)

4、找找、划划、读读文中有关内容,

读懂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让学生多读几遍,口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5、曹操听了反应有吗?找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6、演示称象过程(指名学生读,放课件展示)

在此过程中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7、出示PPT学会抓重点简单的描述称象过程。

8、称象方法比较,显示曹冲的聪明。理解“才7岁”?

9、朗读3、4小节,体会一下曹冲是怎么想出如此妙法?可以找伙伴交流意见。

10、得出曹冲以船代称,以石代象,以水代人的聪明举措。(师板书)

(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看称象过程的课件,或让他们亲自做实验,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到学习,研究,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激情抒发,感情升华。

导语:(同学们,此时此刻,要是曹冲来到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学生同座互说,后指名说说。

2、你会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质疑激发学生去想去构思,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说效果】

本节课围绕“称象”这一思路去展开教学活动的,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尝试了自主学习,理解中悟情明理,在思考中发挥想像,求异求新,大部分学生很会。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一看就懂,既省事又收效好。

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在针对我这节课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朗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好。例如: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的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各读各的进行了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议论”的语气,同时,通过朗读加深对“议论”一词的理解。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才会对朗读有兴趣,朗读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二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章中明白道理,爱到启发。也就是教学的情感目标。《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我在这节课上的拓展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

三、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却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与合作,有条理地表达,突破课文重难点。]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

本文的重点是三、四自然段,于是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即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把学习的焦点直接放到第三、四自然段,然后再在比较中发现曹冲的办法好,从而自然的进入第四段的学习。在此,我先让学生在读、想、说的一级教学活动中初步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接着,我让学生进入二级教学活动,那就是观看动画课件,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边想象边再读,再说,这即是三级教学活动。而四级教学活动则是在找关键词,完善语言表达中进行的。这样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都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使同一个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理解也会更深。这一点我觉得预想的效果达到了。因而重点突破是成功的。

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首先回到第三段,在分角色读完后让学生说官员们的办法有何缺点。然后设计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别人在议论的时候,曹冲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在想、在看、在听。”接着我又追问“在想什么?”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竟然说出了在想怎样保护大象。随后我把学生的思维归结到“代替”二字上,这样学生在潜意识中就知道了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是有联系的。他是在认真看,仔细听,积极动脑的基础上才想出这样的好办法的。就课堂效果来说,虽有波折,但总算做到了。

本节课遗憾也不少,首先是学生的思维没有拓展,即没有在课堂上说出在当时还有什么称象的好方法。其次是语文中的字词训练也只做到了理解,没做到说话。最后回味整节课似乎只注重了读什么,而轻视了怎么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想出一个好方法称出了一头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我在讲这节课之前,深入钻研教材,在年级组进行了多次研究,并参考了众多的教学思路,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理解曹冲想出的办法,感受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在教学这部分时,结合我们班学生的思维水平,我是这么做的: 首先,帮助学生弄明白曹冲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称出大象的重量的,理清文章脉络。我先提出问题说说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可以分为哪几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读课文。然后点拨学生说说曹冲在称象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曹冲称象一步步的过程。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练习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刚开始学生不敢说、不会说,在我不断地鼓励下,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但是表达不如人意。于是我出示flash课件,让学生边看课件边练习说,在理解课文内容、重难点的同时,

锻炼了学生复述、口头表达的能力。在练习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接着、然后、最后”有序表达曹冲称象的过程时,出现了困难,耽误了一点时间,课前我预设做的不充分,对学生情况不了解。 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演示课件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我想,学生对于这个称象的过程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你觉得曹冲称象的办法怎么样?好在哪?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出来。接着我问曹冲是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聪明表现在哪儿?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引导学生思考曹冲是用什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学生说出是船和石头,从而想到曹冲懂得这样的知识:同一条船,如果每次装载的物体重量相同,那么船身每次下沉的幅度相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每次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说明船上装载的物体的重量也相同。曹冲能给运用上述知识和现有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运用“船身下沉的幅度相同,说明船上装载的物体的重量也相同”的知识。先用一条船“称出”(找到)与大象重量相同的替代物——若干块石头,再一称一称地称这些石头的重量。这样,就把不能分开来称的身高,体重的大象,换成了可以分开来称的若干块石头,从而间接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善于观察、爱动脑筋。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重点比较突出,教学设计和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帮助,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的。【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辛弃疾《青玉案_元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玉案?元夕练习卷 1. “玉壶”在词中比喻。全词描写了的盛景, 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分) 2. “元夕”指的晚上,此夜又称(2分)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 “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 “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 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4. 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答案: 1. 明月?元夕之夜人们观赏灯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 2. 元宵节?元夜 3. C 4. C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 (1)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2分) (2)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2分(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分);表达作者耐得

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2 分)。 6. 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7.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 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 翻译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忽然回头一看,竟在那灯花稀落的僻静去处发现了她。 9.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通过描绘元宵佳节满城灯火,游人如云, 彻夜歌舞的场面,记叙了一对意中人在长街偶然相遇的情景。 10. 写下这首词的韵脚:雨、路、舞、去、度、处。 ■-------- *■.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 《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 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__■勺风俗,也称 ________ 。(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 的作品《_________ >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 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2分) 3. 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谜底: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谜底:_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谜底:

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上阕:元宵佳节空盛况浓墨重彩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万人丛中觅情人 一、导入 有些诗句也许我们不知道它们出自何处,但是能够铭记在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想想这些诗句出自谁的笔下? 作为一个词人,辛弃疾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青玉案·元夕》就是其中之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那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作者及解题 1、作者 在接触作品之前,首先请大家花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这首词, 结合阅读提示,作者背景和书下注释,疏通词义。重点要解决“花千树”、“星如雨”、“香”、“暗香”等字词的意思。

2、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题目。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宋代,人们庆贺元夕的 方式很多,比如:观灯、放焰火,猜字谜等等,现在一些专家认为,元宵节 是古代的情人节,因为古代女子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在元宵节破例允许出去,因此,在这一天,她们要戴着当时比较流行的蛾儿、雪柳盛装艳服或与情人 约会,或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我们一起去看看词人笔下的元宵节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 三、整体感悟: 1、联想画面。刚刚同学们已经吧这首词通读了一遍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借助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词作里的图景。 老师描绘:1 春风徐来,吹开了一城灯火灯似千树花开,彩光灼灼,美目炫神。更有那焰花怒放,如流星殒雨,缤纷灿烂。地上火树银花,空中曳光流彩,在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夜晚,人们乘坐华丽宝马香车意得兴浓来观灯。悠扬悦耳的笙箫清音中,月光流转,鱼龙灯舞了一夜。灯月交辉,令人心醉神迷。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习做了准备。然后我又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我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我还请了几个孩子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在拓展练习时,为了激发孩子

们的兴趣,我就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知道陈尚阳说出用人来代替石头进行称象之后,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7 青玉案·元夕

〖美文赏读〗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词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诗词主题〗 1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7 青玉案·元夕

此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诗词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7 青玉案·元夕2

《称象》教学反思.doc

《称象》教学反思 下面是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一)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二)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

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课上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智慧,而且还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起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不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三)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六步法 教学课题:《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对象:二年级课时: 2课时授课教师:单位: 一、描述教学行为 亮点:1.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2.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 遗憾:如果是你,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 二、解释内部原因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三、探索优选方案 在讲解曹冲称象时,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课的重难点,仅仅用视频播放让孩子理解称象过程,远远是不够的,在扩展环节中,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 其实这个环节细想,如果用实验的办法,让孩子亲身试验,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矿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亲身操作一下,可能孩子就会想出更多办法。 四、科学依据佐证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的讲解不如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肯定不会出现冷场的场面。

五、纳入实际教学 要将这个实验确实列入课堂中来,就需要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材料,教学用具,实地考察,备学生,精选学生参与,合理组织课堂,使得实验有秩序,有效果。 预设: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习做了准备。然后指导孩子根据课文的介绍做试验:用水盆模拟河面,用纵剖的旷泉水瓶做小船,分别用橡皮代替石头用转笔机代替大象。在实验中,请3个孩子自己来动手试一试。通过亲手实验,孩子们比较形象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 六、实践调节教学 总结以后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备课,做到备学生备课程重难点,为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不为课堂留下遗憾!语文课堂也要经常检验孩子动手能力,让孩子亲身参与,兴趣才会更浓厚。

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两篇及习题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两篇 篇一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 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 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总是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 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我 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篇二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 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 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 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透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 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这天的这么先进的

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之后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 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明白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 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 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到达了激发学生兴趣,开 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 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 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 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 导学生透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 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 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 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 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 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 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 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 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 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

《曹冲称象》课堂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课堂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 的聪明孩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还在等什么快来一起看看吧。 上课一开始,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 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 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刘湛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我乘机 导入:“你说得很好。大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 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 当同学们说完了他们的想法后,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 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大家根据我的问题开始了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 举起的小手像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刘海洋着急了,自己站了起来:“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伐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 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化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刘梓涵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 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杀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学生在学 习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孩子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了孩子们。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 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 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 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原文】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学案

《青玉案?元夕》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车凤箫 ..蓦.然阑.珊 2.解释词语 元夕千百度 蓦然阑珊 3.文学史常识填充 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最初称为“”或“”,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 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故又称“”。 除此之外,词还称为“”、“”。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文学常识 1.关于词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 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 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 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2. 关于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辛词现存六百多首,为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多以国 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统一南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北方地区怀念和抗金斗争的赞扬,对南宋朝 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 3..写作背景简介 该词是词人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大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 闹情景,以反衬“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作者当时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 他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但他操守不变、志向不改,不愿随波逐流,不肯 同流合污。 五、新课学习 一、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题目为元夕。从这首词的题目不难看出本词主要写的 是元宵节夜晚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三、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⑴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20部编4曹冲称象精品教案

4 曹冲称象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1)(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2)(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课件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课件出示5)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6) zhù zuò chènɡɡǎn zhàn rán dǐ suì chuán 柱做秤杆站然底岁船 cáo chēnɡ yuán yì lùn zhònɡ liànɡ kǎn ɡē xiàn zhǐ曹称员议论重量砍割线止 1.指名领读,正音。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 “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然、站、杆、论、砍、线”是前鼻音。“称、秤、重、量”是后鼻音,“论”是边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都想出什么办法?(课件出示7) (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称) 2.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出示8)

2021年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给你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的道理。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特别是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一、教学效果 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敢想敢做,难能可贵,尤其是他才七岁,正好二年级的孩子们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孩子们共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把孩子们带到了不同的高度。另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思路较清晰,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指导阅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在第三自然段中,讲解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时,我设计了先读后思考,有效引导学生读出了“议论”的语气,加深了对“议论”一词的理解。这样,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随着有了提高。 2、让孩子们从文章中明白道理,受到启发,达到育人的目的。《曹冲称象》告诉了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道理浅显易懂,可能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为此,我结合实际,及时提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孩子们在思考、回答、听取别人意见时,自然从心灵深处,得到更好的启发启迪。 三、不足之处 我细细想来,也有欠妥之处,对学生的 ___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堂课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收获,

青玉案 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引语:今天我们组讲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古代写上元灯的词,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首词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呢?在词作的背后,又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绪和情感。现在让我们来一一品读。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了解辛弃疾呢?) 作者生平(出示ppt):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格,二人合称“苏辛”。他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在22岁便率领两千多家乡父老兄弟骑兵抗金。高中学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表达了对人们依旧享乐的暗叹。不过后来辛弃疾因病逝世,年仅68岁,就葬在我们江西上饶的铅yán山县。 (如果有的话可以出示辛弃疾墓前的楹联PPT)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郭沫若对他的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词牌名《青玉案》: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就是放食品的小几(形如有脚的托盘)有图可出示图片)一诗。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以《青玉案》为词派名的词。 介绍这首词背景:这首词作于南宋都城临安。当时辛弃疾刚从北

方投奔到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但是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他们沉迷于歌舞享乐,用来粉饰太平。辛弃疾恨自己没找到知己为国效力,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就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出示有古诗的PPT,讲解古诗)现在就让我们作者是如何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注解 ①青玉案:(刚刚词派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 ②元夕:那么元夕呢,就是元宵节,这天的夜上就称元夕或者元夜。 ③花千树:形容灯火灿烂,花灯之多,如千树花开。 ④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焰火。(花千树和星如雨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但是的景色真的是十分迷人) ⑤宝马雕车:就是指装饰华美的车马。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程柳新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

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曹冲称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曹冲称象》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 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 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 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 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中想用什么 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 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 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 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 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第二课时 一、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