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①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课堂作业:填一填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备注
)
教学反思:
{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教案总课时:
课 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共 课时
电教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到1米=100厘米。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
&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数学书的长是多少,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吗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模板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模板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身表演一个旋转。

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教学反思:同样重视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模板2《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了解比较角的大小。

力求学生能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

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

在利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重视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第2~10页。

知识梳理知识归类知识点统一长度单位1.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到准确估测。

2.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知道物体有多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2.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是几,物体就长几厘米。

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1.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般用“米”作单位。

“米”用字母“m”来表示,1米记作1m。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 m=100 cm。

认识线段画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测量长度。

2.线段的测量方法:先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右端点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是多少,就是几厘米。

也可以先以其他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对应的刻度,起点和终点对应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线段的长度。

3.画线段的步骤:①先画一个端点。

②再把直尺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

③从刻度0开始沿着直尺画,是几厘米的线段,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

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①头脑中要有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

②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估一估。

③根据实际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4.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复习重难点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复习方法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需要有“本”可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册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知识点的介绍和丰富的练习题,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等。

2.能够熟练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运用数字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比较身高、年龄等。

2. 授课-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

3. 操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算方法。

- 辅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做总结,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字大小关系和加减法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基本框架,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快速朗读0-100的数字。

2.能正确快速朗读-100-0的数字。

3.能辨别数表前的数字是大是小。

4.能会比较用“比”表示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0-100的数字,加法练习。

2.难点:区分0-100的数字,用“比”表示大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准备0-100的数字卡片。

3.准备比较大小的图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出示0-1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呈现: 1. 讲解0-100的数字的快速朗读。

2. 操练:教师快速朗读数字,学生跟读。

训练: 1.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比赛谁快速朗读数字准确。

2. 整体训练:学生识读数字卡片,教师随机点名。

操练:教师出示-100-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快速朗读。

第二课时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进行数字的快速朗读。

呈现: 1. 针对“比”字的辨认,讲解“比”的含义。

2. 学生分组用“比”字进行大小的比较。

训练: 1. 在生活中找寻实例进行“比”的训练。

2. 教师出示不同物品图片,让学生用“比”字表示大小。

操练:学生自由练习比较大小,互相检查。

第三课时导入:复习“比”的概念,分组比较大小。

呈现: 1. 讲解数表前的数字是大还是小,进行训练。

2. 学生练习用数表快速比较大小。

训练: 1. 数表大小比较游戏。

2. 数表前数字填空练习。

操练:小组合作,制定大家的游戏规则进行比较大小游戏。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0-100的数字,学会了用“比”字表示大小,能够快速认识并比较数表前的数字大小。

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示性和针对性,相当程度上反应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可采取问答法、暗示法、讨论归纳法等。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分。

教学重点区分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进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学前准备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二、探究新知1、创设谈话情形。

(1)了解学生外出旅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视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觉了什么?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1)视察情形,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2)说明:火车9:00动身,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量长时间吗?教师:怎样来运算经过的时间呢?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运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运算吗?引导学生回答。

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运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知道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3)集体交换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是一种新教材,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特别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课本以及数学教师使用,其涉及范围包括数字、数值、几何、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及简单的逻辑思维及拓扑学,对于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难度分布相对平衡,大致如下:第一单元:认识数字,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及计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认识及几何问题的讨论。

第四单元:数的扩展及加、减法的补充。

第五单元:时间及量的比较,乘法的应用。

第六单元:量的认识及围绕“周长”、“面积”的讨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的数学基础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习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2)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2. 教学重难点(1)0~100之间任意数字的读法;(2)大小的比较及数值的符号表示。

3. 教学过程3.1 学习一~十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0~10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0~10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2 学习11~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11~19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11~19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3 学习20~10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20,30,40,50,60,70,80,90,100让学生快速报出20,30,40等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拼读出100以内任意数字。

3.4 比较大小及数值的符号表示老师通过比较数字大小的语言表述和数字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比较数字的方法,运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 )”符号表示数字大小。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已整理)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已整理)

第1 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 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 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 课时第1 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新⼈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学⼆年级的数学学习为以后打基础的阶段,所以教师们在课前做好教案教育学⽣很重要。

那么新⼈教版⼆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有哪些?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希望⼤家喜欢! ⼆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cm,借助实物初步建⽴1厘⽶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法: 经历统⼀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的长度单位,⽤厘⽶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法 教学⼯具 课件、数学课⽂、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法,⼤多⽤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作测量。

下⾯每4个⼈为⼀组和⽼师⼀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的五拃长,⽼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的是不同的⼿,结果⼀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的直尺,看看上⾯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格⼤格厘⽶. 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上的0表⽰起点。

b我们⾝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字格本,⼩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操作量⼀量。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例3,完成教材P4上面“做一做”和P8“练习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主题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

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课件出示教材P2例1的情境图)师:观察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免费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免费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免费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免费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二、自主探究出示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交代写法,帮助学生认识余数。

交代读法。

议一议: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出示第一道练习题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免费教案2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课件出示)读一读、并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4=12 12÷3=4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空军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飞行表演。

这次飞行表演非常成功。

(课件展示飞行表演画面)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观这次飞行表演,而且老师还要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做一回飞行大队长,指挥飞机编队飞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目标: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图钉、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介绍古时候的长度单位:庹,拃。

人们用庹量石头的一面的长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量竹竿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

如何使这些字有着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着初学者,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着特别的意思。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圆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2.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合作。

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

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

(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

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18÷2=63÷9=三、学中做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通过以前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厘米这部分,教材上是这么安排的,组织学生认识古人是如何计量物体长度的,并进行实践活动,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组织学生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一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例如成人和孩子都是用拃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二方面,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和文具盒的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这又让学生产生疑问,难道他们一样长吗?让学生在这样疑问和矛盾相碰撞下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例如:教材上厘米的教学时,先用接受的方式教学厘米,也就是直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由小精灵说:“这是1厘米。

”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接着再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建立1厘米的表象。

如:指一指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大约是1厘米,想象一下我们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量一量食指的宽度,剪一剪1厘米长的纸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第一单元关于长度单位的相关内容,我们都已经学完了,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这一个单元共学了哪些知识呢?预设答案:长度单位有米、厘米等。

老师:对了,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棒,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思路,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再总结一下吧。

(板书:长度位置)二、知识点回顾老师总结知识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请各位同学相互合作,一起测量一下吧!教师请同学说出答案。

(提示: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和测量)教师: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7拃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4本英语书那么长,又有的同学说课桌有9支笔那么长。

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测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教师: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教师: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统一用尺子来量。

(板书:短:用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板书:大小刻度、数字、cm 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生活中的1厘米:手指的宽、图钉的长等。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厘米作单位吗?预设作答: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第2~10页。

知识梳理
知识归类知识点
统一长度单位
1.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做到准确估测。

2.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知道物体有多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2.在厘米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3.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是几,物体就长几厘米。

认识米厘米和米的关系1.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般用“米”作单位。

“米”用字母“m”来表示,1米记作1m。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 m=100 cm。

认识线段画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可以测量长度。

2.线段的测量方法:先把直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看右端点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是多少,就是几厘米。

也可以先以其他刻度为起点,再找到终点对应的刻度,起点和终点对应的两个刻度的差,就是线段的长度。

3.画线段的步骤:①先画一个端点。

②再把直尺的刻度0与这个点对齐。

③从刻度0开始沿着直尺画,是几厘米的线段,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

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①头脑中要有1米和1厘米的长度表象。


用自己身上的“尺子”估一估。

③根据实际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4.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对物体或距离的
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复习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复习方法
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需要有“本”可依。

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使所学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是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训练,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某些知识点要进行
归纳和对比,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从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本课中教学采用实物演示法、探究法、观察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引用导入:
师:万圣之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意思就是说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重新学习、温习的方式可以加深印象,这样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也可以把知识记得更牢固。

今天我们要一起上一节复习课,现在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

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指生回答)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

“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出示课题) 【品析:教师引用孔子的一句名言,不仅突出复习总结的重要性,而且渗透学习方法。

在猜老师身高的思考中导入复习课。


趣味日记导入:
出示小猪皮皮的日记: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快速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用40米长的毛巾擦脸。

然后坐在80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牛奶。

我以每分钟100厘米的速度跑到学校,刚到门口就碰见身高165米的大象校长,我连忙向校长问好。

到教室后,我拿出1米厚的课本看起来。

小朋友们,看完小猪皮皮的日记,你一定笑破了肚皮!我们已经学完了长度单位的知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帮小猪皮皮改一改吧!(详见课件部分)
【品析:创设趣味日记的情景,引来学生的发笑,在笑声中感悟长度单位的选择在语言表
达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复习厘米和米。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小结: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它们分别用字母“m”和“cm”表示。

2.回忆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1米呢?
(1)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比画出1厘米。

(2)张开双臂用庹表示1米的长度,指一指从地面到自己身体什么部位是1米的高度。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

如:手指宽、图钉长、数学书的厚度等。

(4)具体估测,请大家拿出数学书,用你的手指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度。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1)先估一估课桌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

(3)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4)刻度0不见了怎么办?
◎复习线段。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征?
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2.画线段。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2)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对了,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并同桌互相检查。

【品析:在复习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实践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第一关:填空题。

(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加以实物演示说明)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子的(),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3)一把尺的刻度从0到5是()厘米,从6到10是()厘米。

(本题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是计算还是推算。

)
(4)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10厘米,原来的绳子全长()厘米。

(本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20厘米、30厘米或者40厘米,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实物演示的教法,将40厘米长的彩带进行对折再对折,得出结论。

)
(5)用一把25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的纸条,需要量()次。

(学生可能会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在黑板上演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
第二关:判断题。

(1)厘米是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学生1厘米和1米的长度。

)
(2)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
(学生可能会认为是对的,提醒学生注意线段的特点,中间的一段是直的。

小组合作,上讲台说明判断的理由。

)
第三关:在括号里填“米”或“厘米” 。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室长8()黑板长4()课桌长50()小明身高120()
第四关:计算题。

1米-10厘米=()厘米7厘米+8厘米=()厘米
30米+6米=()米21米-4米=()米
94厘米+6厘米=()厘米=()米
第五关:在里填上“>”“<”或“=”。

(小组讨论,说出结果,并说明理由)
3米3厘米20厘米2米2米26厘米2m+30m 50m
提示:先计算再比大小,或者数字相同看单位,单位相同看数字等。

第六关:画线段。

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幻灯片补充画法:先用5厘米减去2厘米,等于3厘米,再用刻度尺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第七关:解决问题。

小明家离学校50米,离超市70米。

小明从家走到超市比从家走到学校要多走多少米? 【品析:通过闯关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轻轻松松学知识,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答案】
第一关:(1)尺子(2)刻度0(3)54(4)40(5)4
第二关:(1)√(2)×
第三关:米米厘米厘米
第四关: 90153617100 1
第五关:><><
第六关:略
第七关: 70-50=20(米)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品析: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这一课时的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米与厘米,能在生活中熟练地应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其次,对线段知识的掌握又得到了巩固。

这种课型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我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