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的狐
唐文学中的狐意象
![唐文学中的狐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30eb030ec5da50e2524d7fc8.png)
2 0 1 4 年第 1狐 白( 裘) ” 为狐 腋下 之皮 , 其色纯白, 集 以为裘 , 轻 柔难得 , 故贵 也 。 “ 狐裘 ” 表 面上看 是 昂贵 、 稀 缺 的缘
狐作怪 , 设计杀狐 , 其怪遂绝 ; 《 宣室志》 中裴少尹之 子被狐妖所缠 , 医药不能治 , 先后来 了三人 皆言另 外两人为狐 , 争相为其子治病 , 于是三人 闭户相斗
狐裘在华夏文明早期即为贵重之物 , 被看作显 贵者的服饰 , 高贵身份 的象征 。 “ 羔裘逍遥 , 狐裘 以 朝” 。身穿羔羊皮袄 时逍遥 自在 , 穿狐皮袄则要为 官处理政务 , 这里 “ 狐裘” 和高贵 、 权威 紧紧联系在 了一起 。朱熹《 集传》 : “ 锦衣狐裘 , 诸侯之服也 。 ” 冯 梦龙 的《 东周列国志》 : “ 狐裘 , 贵者之服。 ” 狐裘和贵 族高贵身份紧密相连 , 它是庄重 的朝服。 袁朗《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 邑》 : “ 狐 白登廊庙 , 牛衣 出草 莱 。 ” 诗 句 中“ 狐 白” 喻 富有 , 借指高 贵之 人, “ 牛衣” 喻贫寒 , 借指贫寒之士。赵居贞的《 云门 山投龙诗》 诗: “ 披展送龙仪 , 宁安 服狐 白。沛恩惟 圣 主, 祈福在方伯 ” , 诗中“ 狐白” 即至高无上权威的
殴 。不 久 , “ 三 狐 皆仆 地而 喘 , 不 能动 矣 。裴 君尽 鞭 杀之 。其 子后旬 月 乃愈矣 。 ” ⑦ 此外 , “ 狐” 可指 危 及 边 关 安 全 的侵 略者 , 如 辛
故, 实则是世人地位 、 权利的象征 , 狐被符号化了。
( 三) 忠 贞爱情之狐
爱情婚 姻是古往 今来文学作 品的永恒 主题 。
记・ 李参军》 开启 了人狐恋之先河 。 《 广异记 ・ 冯玢》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befc8a102de2bd960588f7.png)
唐诗中狐意象象征意蕴浅析提要:唐诗中,狐不再是自然意义上富有灵性的动物,而是被诗人赋予众多文化内涵的象征物。
唐诗中的狐意象意蕴丰富,既有祥瑞与高贵的光环,又有邪恶、蛊惑与多疑的阴影,体现出唐诗人对狐意象的多角度开掘和深层次把握。
关键词:狐;唐诗;意象;象征意蕴自然界的万物向来是文人传情达意的载体,其中富于灵性的狐便是历代文学家青睐的对象,频繁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
在文化典籍中,狐超越了动物本身的内涵,不再是流连山林间的小动物,而是被文人赋予了更多审美内涵的象征意蕴。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①典籍中狐意象即“这意义的表现”,其“意义”指狐丰富的象征意蕴。
《全唐诗》中写狐的诗歌有150余首,诗人达90余人。
从狐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狐象征意蕴有数端:(一)祥瑞的象征远古时代,狐作为部族图腾,具有神圣性。
狐作为一种灵异神兽,被视为祥瑞象征的传说和记载,见于诸文化典籍。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郭璞注云:“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可见九尾狐出是太平祥瑞的象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狐的毛色、体形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中庸、尊卑、仁义的美德,于是古人便对九尾狐肃然起敬并加以崇拜,视其为太平盛世的象征,继而狐祥瑞之说在民间盛传开来。
汉纬书《通帝验》云:“白狐,祥瑞兽也。
”白狐、九尾狐的出现在封建帝王社会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古人认为社会太平,政治清明,国家一统,便会有白狐、九尾狐出来献瑞。
唐代,人们以狐为祥瑞的寓意依然存在。
唐诗人在对狐意象的生发中,传达出中国民族意识中的祥瑞观。
李朝威的传奇《柳毅传》中有洞庭龙君作《宴柳毅诗》:“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
”诗句中,“狐神”指狐仙,这里狐脱离了原本的兽性,演化为高居神坛的神灵之狐。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cdf87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e.png)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之一,同时也是狐怪故事的繁盛期。
唐代的狐怪故事因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探讨唐代狐怪故事的独特叙事技巧。
一、启示式的开头唐代狐怪故事的开头往往采用启示式的叙述手法,即通过一句小小的提示,铺垫出整个故事的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比如《聂小倩》的开头:“南楼月已西,翠娥夜未眠。
”仅仅是句声律和美的诗句,却让人不禁联想到古色古香、幽静神秘的南楼和一个美若天仙的翠娥,让人欲罢不能地继续阅读。
二、对话式的情节推进唐代狐怪故事常常采用对话式的情节推进,这种叙事手法可以将故事情节推进得自然而然,同时又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心理。
比如《牡丹亭》中梅妃在梦里与梁山伯对话的场景,描写了梁山伯对梅妃的爱恋之情,以及梅妃对自己命运的不甘与无奈,这种情感交流加深了读者对两个角色的认识与理解。
三、借鉴古诗词的意境营造唐代狐怪故事通常会借鉴古诗词的意境,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和情感的渲染,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朦胧的氛围。
比如《婴宁》中描述了一场依依惜别的场景:“锦窝儿,薄网短,坠云纹,慕花钿。
金慢轮轻袅袅,啼砚掉松筠。
愁眉怨目看斜月,背影离人出小门。
”通过对锦窝、薄网等景物的描写以及背影离人的场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和临行前的忧伤。
四、让妖魔宛如现实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手法不仅包含传统的表现手法,更多地采用了写实手法,将妖魔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实,宛如现实。
比如《聂小倩》中聂小倩死后变成狐狸时,她不避世俗,仍然以人的身份活在世间,遇到中原的绅士刘仲甫并与之结成夫妻,凭借其聪明才智帮助刘仲甫发财,这种写实的手法可以更好地让读者接受并沉浸在故事中。
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
![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54bf0fbba0d4a7302763ab5.png)
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韩瑜摘要: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
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
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关键词:小说;狐故事;民间信仰狐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经久不歇的传统题材,早在魏晋时期志怪小说《搜神记》里就记载有不少的狐故事,后代有代表性的如唐小说集《广异记》、唐传奇名作《任氏传》、清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清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等作品中,都不乏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
从形象类型来看,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狐经历了动物性狐→神性狐→妖性狐→人性化狐的转变过程。
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有三个阶段:魏晋志怪小说时期,即妖性狐(狐怪)时期;志怪传奇兼而有之的唐小说时期,是妖性狐向人性狐过渡时期;唐以后基本进入人性化狐时期。
这其中以唐小说中的狐故事最具代表性,这一阶段的狐形象经历了由“狐怪”到“狐精”的发展过程。
不同时期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的变化。
一、《广异记》之前——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时期唐小说经历了从志怪到传奇的发展过程,初盛唐时期仍是志怪小说的天下,上承魏晋时期风格的妖性狐(狐怪)故事自是少不了的题材。
不过,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狐故事开始表现出一些不同于魏晋时期的特点:唐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狐是初唐时期王度《古镜记》中的一只“妖狐”,在神奇古镜的逼照下现出了原形后哀哀而歌:“(狐)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
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
”[1]3 这个“老狸”和魏晋小说中的“狐怪”相去不远,故事本身也带着浓厚六朝色彩。
不过,此篇中的“狐怪”在临死之前颇有不卑不亢之风度,正是这样的谦谦风度使其形象平添了几分可爱。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cf78fc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e.png)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论文关键词:孤象征意义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演变论文摘要: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试着从这些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梳理出孤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
本文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
在先秦典籍中已有多处提及,如: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有亢者狐,率彼幽草。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诗经·小雅·都人士》)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
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
见则天下大旱。
(《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东次二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大荒东经》)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
![分析狐文化的发展与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4e5dbb9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6e.png)
一、狐文化释义
狐,俗称狐狸。依照正规说法,狐和狸事实上是两种动物。 只有狐有仙气,狸只是俗物。只因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的形象意义,始终亦正亦邪。自其产生以 来,就与中华民族渊源颇深。它曾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和 瑞兽象征,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同为中国古代民间动物祭 祀的五仙,又简称黄白柳灰。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逐 渐分化为狐仙文化和妖精文化两大文化,而后者是狐文化的主要 方面。作为妖精,狐妖为妖精群中的一个庞大分支,堪为妖精之 最。中华瑰丽的狐魅文化在不断演变中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文 化史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即使到了今天,狐文化对人 们的影响依然有迹可循。
二、狐文化的历史发展
狐在中国有很多分类,青狐、白狐、九尾狐等。一般认为, 中国关于狐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著的“青丘之 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 蛊。”以及《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所著的“青丘国在其北,其狐 四足九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是它 的动物性,它以其模仿人的特性和食人的恶性令人心生畏惧,并 没有太多的神话色彩。
到了清代,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聊斋志异》、《阅微 草堂笔记》等著作的狐妖、狐仙的故事更数不胜数。在清代《醒 世姻缘传》中,狐精仍被视为破坏封建伦理道德的祸水。经历了明 清时期,狐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由纯情少女一变而为亡国破家 的祸首,是狐狸形象的又一大转变。
经过上述的演变与发展,狐给国人留下了“妖媚”、“邪 气”、“仙灵”、“神秘”、“狡猾”等印象。至此,中国狐文 化基本形成和奠定起来。当代中国狐文化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狐文化 都与爱情题材密不可分。但与以往文学中狐的狡诈、破坏者、迷 惑他人的形象和悲剧结局不同,今天以狐为主题的爱情文学中, 无论是狐的形象还是故事的结局都具有明显的变化,更有甚者, 有的甚至还多少帯有褒扬狐的倾向。如现代很多以狐为主题的网 络小说和电视剧,改变了以往狐狸的悲剧结局,多以美满结局收 尾,展现了狐狸对爱情的忠贞,表达了新时代下人们对于爱情与 浪漫的释放与倾述。
浅谈唐代的狐
![浅谈唐代的狐](https://img.taocdn.com/s3/m/4f4c8755312b3169a451a4a0.png)
其 次 , 于 与 胡 有 着 很 多 联 系 , 在 最 初 让 人 相 信 它 由 狐
会 带来 厄 运 . 且 多记 仇 。 而
盛 行 于 唐 代 的 神 怪 故 事 中 多 会 谈 到 动 物 类 , 其 中 又 以 狐 最 为 突 出 , 代 的 狐 狸 故 事 可 谓 脍 炙 人 口 。唐 小 说 中 唐 最 早 出现 的 狐 是 初 唐 时 期 王 度 《 镜 记 》 的 一 只 “ 古 中 妖
本 文 以 《 平 广 记 》 例 。 过 对 其 深 入 解 读 , 析 唐 代 狐 太 为 通 分 的 基 本 特 征 及 狐 的 人 性 等 内容 ,说 明 唐 代 狐 的 形 象 及 其 所反 映的 唐代 的 一 些社会 现 象。
关键 词 : 代 传 奇 小说 唐
《 平 广记 》 狐 太
于此 , … …某 , 人 也 。 长秦 城 , 本伶 伦 , 表 姻族 , … 秦 生 家 中 多为 人宠 媵 , 是 长安 狭斜 , 与之 通 。 有 殊 丽 , 而 不 以 悉 或 悦
的基 础 上 又进 一 步 发展 , 内容 更 为 丰 富 , 式 更 为 多 样 , 形
其 中 , 说 传 说 中有 关狐 的故 事数 量 较 多 , 具 代 表 性 。 小 很
讫 , 拜 , 为 老狸 而 死 。” 此篇 中 的“ 怪 ” 临死 之 前 再 化 ( 狐 在
颇 有 不 卑 不 亢 之 风 度 ,正 是 这 样 的 谦 谦 风 度 使 其 形 象 平
人 掠 夺 中 原 妇 女 带 回 本 国 的 明 确 记 载 , 类 似 情 况 的 文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f2be0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c.png)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文化与艺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狐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题材,唐代文学家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
唐代狐怪故事在叙事结构上非常讲究,通常采用“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模式。
在开头部分,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细节来引出故事的主题,同时也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接着是故事的发展部分,通过角色的对话、行为等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逐渐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
然后是高潮部分,也就是故事的冲突与转折点,通过狐怪的变化与行为来展现出故事的紧张与悬疑,使读者的情绪达到高潮。
最后是结局部分,通过一些情节的安排来给予故事一个合理的结论,同时也反映出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
唐代狐怪故事在人物刻画上非常讲究。
在这些故事中,狐怪往往是故事的主角,而它们的性格特点与行为举止往往是故事的重点所在。
文学家通过对狐怪的描写,使它们具有丰富的个性,有些是聪明机智,有些是心机敏捷,有些是善良仁慈,有些是阴险奸诈。
这些丰富多样的性格特点使得狐怪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吸引读者的眼球。
唐代狐怪故事中还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形象,如道士、官员、普通百姓等,这些人物形象在故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抗衡狐怪的力量,有的是受狐怪欺骗与迷惑,这些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唐代狐怪故事在描写手法上非常用心。
文学家们通过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这些狐怪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描写狐怪变化的过程中,往往用上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如“白狐化作美女”、“黑狐化作老人”等,这些形象的转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在描写狐怪的行径时,往往用上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狐怪诈骗百姓”、“狐怪迷惑人心”等,使得狐怪的邪恶本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往往用上了细腻的笔触,如“道士法力无边”、“官员忠良侠义”等,这些描写手法为故事增添了不少亮点。
青丘初心的九尾狐,竟然是姻缘的象征
![青丘初心的九尾狐,竟然是姻缘的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c91d19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0.png)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 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 九尾狐,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也是中国文化史上 极常见的意象之一。 有意思的是,这个文化意象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巨大的更迭变化, 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汉代,九尾狐普遍被人们视为祥瑞之物,备受尊崇;而自唐宋 以来,它却逐渐跌落神坛,成了妖魅精怪的代表。 那它到底是如何跌落神坛,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妖狐呢? 青丘山—九尾狐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九尾狐的是《山海经》。 《大荒东经》说:“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海外东经》也说:“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在这些记载中,九尾狐只是作为一种上古神兽被记录,并没有好 恶之分,正邪之别。 但到了汉代,九尾狐已被人们视为祥瑞,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据汉代的秘传文献讲,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即位为天子时,曾有九 尾狐出现。 而在周文王时,东夷前来归顺,也出现了九尾狐。 更早在夏朝的缔造者大禹年轻时,一只白色的九尾狐曾出现在禹 面前,预示他将娶涂山氏之女,家族兴旺,并将成为王者。 历史演变 但好景不长,因为有了“物老为怪”的思想以及“子不语怪力乱 神”的儒家思想的盛行。又因为史书记载九尾狐食人,九尾狐开始被 妖化。慢慢的九尾狐就变成了魅惑的形象,代表人物狐狸精。 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
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此时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 是什么瑞狐、神狐了。
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 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 “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 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 年) 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
浅谈唐代的狐
![浅谈唐代的狐](https://img.taocdn.com/s3/m/719fe52a581b6bd97f19ea9d.png)
浅谈唐代的狐摘要: 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其中,小说传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
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例,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关键词: 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狐唐代是继秦汉以后的又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原有的中原文化礼法精神,在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后呈现了新的面目,伴随唐朝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神灵精怪形象在唐人生活中随处可见。
唐代传奇小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中心,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一狐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经久不歇的传统题材。
盛行于唐代的神怪故事中多会谈到动物类,其中又以狐最为突出,唐代的狐狸故事可谓脍炙人口。
唐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狐是初唐时期王度《古镜记》中的一只“妖狐”,在神奇古镜的逼照下现出了原形后哀哀而歌:“(狐)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
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
”①此篇中的“狐怪”在临死之前颇有不卑不亢之风度,正是这样的谦谦风度使其形象平添了几分可爱。
《太平广记》卷447中《朝野佥载》的“狐神”条就说,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狐神流行之广,可见一斑。
狐在唐代还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二为何唐代关于狐的故事异常之多呢?黄永年先生《论陈寅恪先生的〈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已经清楚阐明,这与唐代“胡化”问题有关,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狐狸的故事之多,对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分析唐代狐自身的特点。
从《任氏传》看唐人小说中的狐意象
![从《任氏传》看唐人小说中的狐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f3d5dec77c1cfad6195fa76a.png)
从《任氏传》看唐人小说中的狐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几乎贯穿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独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原型。
狐意象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狐形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神、妖、人三个阶段。
最初,狐在中国典集中是作为有德的祥瑞之物出现的,上古有禹在涂山遇狐而娶涂山女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国,有狐,九尾。
”郭璞注:“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把九尾狐视为吉祥的征兆。
后代史书中也多有九尾狐出现与政事相关的记载。
《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认为狐是有德的神兽。
狐被视为神灵,在民间地位及高,广受推崇。
唐代就有“事狐神”的民间风俗。
《朝野佥载》中记述:“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同之。
”就现有文献来看,狐变为妖的观念始于西汉。
汉昭帝时焦延寿作《易林》,其中有这样的文字:“长女三嫁,进退多态。
牝狐作妖,夜行离忧。
……老狐多态,行为蛊怪。
为魅为妖,惊我主母,终无咎悔。
”已明确指出其为妖的属性。
汉魏六朝时,狐成为志怪小说中的内容,由祥瑞之物变为妖兽,被普遍视为一种善于幻化、蛊惑的精怪,并且突出其淫的特征。
郭璞《玄中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心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此后,关于狐幻化为女子的记载逐渐多起来。
《搜神记?阿紫》结尾引用《名山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古其怪多自称‘阿紫’。
”“阿紫”的形象,是狐首次以女性出现,并且,“雌狐更具淫性”。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狐幻化为人的故事是《洛阳伽蓝记》中的“孙岩妻”。
但在唐之前,狐故事并不是志怪小说的主流。
到了唐代,狐精形象超出其他神仙鬼怪,成为主要角色。
虽仍将狐看作一种善化的精怪,但已渐具人性,逐步褪去物类的特征。
数量上的急剧增加,提高了狐在小说中的地位,从此,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形象之一。
从故事模式上看,唐前的狐精故事大多是狐幻化为美貌女子引诱男子,然后又害了他。
唐代狐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狐故事对后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ba49115551810a6f42486af.png)
已经摒除妖性,与人间清修之士无异。 明代随着道教的兴盛和崇欲思潮的风行,明代小说戏曲中
平广记·计真》、《任氏传》等,尤其是《任氏传》中的任氏,作者沈 既济闻秉持着“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①的创作主旨,将自身
出现了立志修炼成仙的狐仙形象,并往往将房中术纳入到狐仙 心志寄托在狐妖任氏身上。任氏不仅“妍姿美质”,“举措皆艳”而
成野狐,从窦中出去,其钱亦留。”③薛迥与妓女厮混,最后发现妓 色彩。
女是野狐所化,直接点名了妓女与狐精之间的关联。宋代以后,
狐化作饱学儒士向杨伯成求亲,杨伯成拒绝后,天狐先是施法迷 元丰夫妻恩爱,帮助王家抵御政敌。《辛十四娘》中冯生痴心追求
惑了杨伯成的女儿,后又将杨伯成派去的人,全都戏耍了一番, 辛十四娘,辛十四娘有感于冯生的痴情而下嫁,辛十四娘嫁做人
皇上听说了这件事,后诏令十几个道士、术师去到杨伯成家,结 妇后,勤俭持家,谁知冯生竟遭人陷害身陷囹圄,辛十四娘孤身
自唐代开始,狐的形象开始妓化,《广异记·薛迥》中有“唐河 东薛迥与其徒十人于东都狎娼妇。后一夕午夜,娼偶求去。迥留
1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学新论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21-01
待曙,妇人躁扰,求去数四,抱钱出门。妇人持钱寻审,至水窦,变 然她在历尽尘世沧桑后,看破红尘,飘然远去,又有着“仙狐”的
果全被两耳涂泥并上了绑。最后幸得神仙下凡,才将这只天狐捉 救夫,尝尽世态炎凉后,决意摒弃人间人根本拿这只天狐毫无办法。又如《广异记·长孙无
冯生依依不舍,恳求辛十四娘留下,足见夫妻之间情义深厚。 (三)妓狐
作 者 简 介 :李 倩 ,文 学 硕 士 ,中 共 河 源 市 委 党 校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中 国 古代文学。
关于九尾狐的一些知识
![关于九尾狐的一些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d073b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0.png)
关于九尾狐的一些知识〖九尾狐,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奇兽。
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
善变化,蛊惑。
幸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
〗九尾狐出,乃世将大乱之象。
【传说】白狐之一夜情缘----兼论东夷人的狐仙情节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2公里处的天台山中有一山谷叫女巫谷,谷中流水潺潺,山岩苍苍,林木茂密,花香鸟语。
在女巫谷的中部有一座积石冢,石上长着厚厚的青苔,乡人称之为女巫墓。
女巫墓的下方有一斜躺着的岩石,岩石上有甲骨文石刻,经过千百年的风化,更显得古老苍桑。
甲骨文被翻译成现代文字如下:女巫之歌女巫魂兮,灵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尸兮。
万年睡兮,帝俊生兮;子炅鸷兮,祖羲和兮。
行人安兮,神赐福兮。
译成今文如下:我是阴魂未散的女巫,象幽灵在密林中漫步;守卫着昔日的家园,看护着先祖的尸骨。
我是沉睡万年的女巫,出生在帝俊的国度;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辈,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
好心的路人放慢脚步,你会得到神灵的祝福。
在天台山周边的村庄里,有着许多有关女巫谷,女巫墓和九尾狐的传说。
更有如下文字记载:<< 女巫谷奇遇记>>(东海居士)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女巫之墓,在东海一隅。
每每月落星稀之日,鸡不鸣狗不叫之时,可闻谷中声响:时而人声鼎沸如闹市;时而劳作之声不绝于耳;时而八音之乐悠悠;时而歌舞之声绵绵。
乡人莫敢近者也。
有好事者男,于夜深人静之时往而窥之。
遇一年轻女子,披发长裙,相貌清丽。
随女子拾阶而上,但见古木参天,野花遍地;路人衣着简朴,举止有礼。
谷顶有女子芝兰之室,曰:神巫雅居。
神巫者,氏族部落首领也。
遂生情缘。
说不尽柔情脉脉,诉不完爱意绵绵,自有族人殷勤服侍。
然玉鸡一唱东方渐白,女巫恋恋不舍,乃轻歌一曲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又指天为誓,情定三生方去。
男子醒来不见部落与女巫,惟见谷中积石一堆,又见石上诗文,方知是女巫之墓,遂自殉于墓石之下,一点灵犀追随女巫而去。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2dce53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7.png)
论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昌盛。
在唐代,狐怪故事是民间故事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它们既反映了唐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入手,探讨唐代狐怪故事的特点。
一、抓住人物,出彩狐怪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之一,便是通过抓住人物,塑造出彩狐怪。
在狐怪故事中,人物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其生动的形象、不同的性格、独特的语言使得故事更加鲜活。
例如《野史》中的《白字尚方》讲述了一个官员欺民横行,被狐仙降服的故事。
主人公白字长得十分相貌平凡,但是他有执念,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这些性格的特征也成为他与狐仙形成反差的重要原因。
而在《新唐书》中,也有一个很出名的狐怪故事《唐玄宗神异记》,这个故事就通过人物的塑造营造出一个神秘的氛围。
主角唐玄宗陷入了一片神秘的氛围中,因被奉为上帝的观音菩萨以及神兽白马所保佑,从而能够成功拯救黎民百姓。
整个故事通过对唐玄宗这一英雄形象的建构,以及对白马、菩萨等形象的描绘,增强了故事的善良和古老神秘的感觉,并对人物进行了塑造和加工,使故事更加生动。
二、借助描写,增加氛围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之二,就是通过借助描写增加氛围。
唐代狐怪故事种类多样,有些是具有神秘感的,有些则充满了恐怖的气息,而在这些故事中,恰是描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读者更加容易陷入故事中。
例如在《新唐书》中所述的《长安怪狐传》中,通过形象地描写长安城里出现的狐狸,比如狐狸的叫声、外貌等等,构建了一个越来越神秘的氛围。
这样一来,读者也就更容易被故事的氛围所感染,并且产生共情。
在唐代狐怪故事中,描写氛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会用风景的描写来调节气氛,有些则会借用色彩或者声音的感觉,来营造以收获更好的叙事效果。
三、运用比喻,增强想象力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之三,就是通过运用比喻来增强想像力。
比喻与描写一样,都有着将故事情感和意义传达给读者的功用。
在唐代狐怪故事中,常常出现一些比喻,这些比喻会替代一些传统语言中的固定的词语,从而让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那种神秘、猥琐、可怕的氛围。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91be286137ee06eef91889.png)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三篇摘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众多兽类意象之中, 狐狸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且狐意象在远古时期呈现出文化层面的变迁发展, 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其中主要包含九尾狐、玄狐、天狐三种, 并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演变历程及狐形象演变的内在动因, 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兽类意象,狐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洗礼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意象,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世俗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就历史发展规律而言, 社会生产技术及文化的进步推动着人们认识能力及觉悟水平的提升, 从远古时期的无性别文化到雄性文化, 再到雌性文化的演变之中, 文学作品皆受到社会中主导性别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狐形象充溢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创作之中, 而狐女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美丽女性的人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一) 九尾狐在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影响之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文化形象。
狐狸与其他动物形象不同, 其拥有着一种观念载体, 具有精神性、超物质性, 并携带着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古代作品中, 狐形象丰富多样且形态各异, 其中, 九尾狐这一形象主要分为两种, 即祥瑞的九尾狐及生殖崇拜的九尾狐。
祥瑞的九尾狐形象是太平祥瑞征兆, 如青丘国的九尾狐是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时至汉代时期, 符命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 《白虎通》认为九尾狐、凤凰、麒麟等为太平盛世的祥瑞之物。
[1]生殖崇拜的九尾狐在后世解说纷纭, 其中主要包含两种说法, 一是九尾狐是以天命启示的意义出现在大禹面前, 并暗示其娶涂山女为妻;二是九尾狐即是涂山女的化身, 代表着图腾民族的生育观念, 代表着子孙繁息。
古代志怪故事——崔氏狐
![古代志怪故事——崔氏狐](https://img.taocdn.com/s3/m/a62720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6.png)
古代志怪故事——崔氏狐崔氏狐唐开元年间,有一个狐狸精自称崔参军。
到韦明府这里来,向他求婚。
韦氏知道这位崔参军是妖物,但是还是以礼相待,把他打发走了。
那狐狸没走,他找到后房,对韦氏的女儿说,他就是她的夫婿,女儿便哭泣起来。
这狐狸说了不少狂妄的话。
韦氏多次延请术士,狐狸说话更加傲慢,无法把他赶走。
听说峨嵋山上有一位道士能治邪魔怪病,就请求到蜀地任县令,希望借着他的本事消灾。
到了蜀地之后,道士设了一个法坛对付狐狸。
不多时,狐狸来了,把道士捉住,绑上,挂在树上。
韦氏来到院子里,问道:“尊师为什么在这儿?”狐狸说:“他胆敢施行禁术对付我,刚才让我把他暂时绑起来了。
”韦氏从此甘愿把女儿送给狐狸,不再有什么希望。
家人对狐狸说:“你要想做女婿,可以送两千贯钱作聘礼。
”这位崔参军就让人在檐下放好坐席,准备好穿钱的小绳等着,然后房檐上就往下掉钱,婢女们就把钱穿起来,正好穿了两千贯。
又过了好长时间,才把女儿许给他。
他让韦氏请假送礼,同时去会见一下亲戚朋友。
等到去那里一看,车马很多,声势很大,迎送客人的人就有三十多位。
迎到韦氏的时候,送给他杂彩五十匹,红罗五十匹,其他东西也令人叫好。
韦氏于是把女儿给了他。
又过一年,儿子有病,老两口就让女儿问崔郎。
崔郎回答说:“八叔房中的小妹,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叔父让她选个富贵人家。
他之所以有病,是因为小妹进到他屋里去了。
”韦夫人骂道:“死不了的野狐狸精,你公然魔去我一个女儿不够,还打我儿子的主意!我们夫妇已到晚年,就指望这个儿子了。
给你们狐狸当女婿,这不断了我们的后代吗?”崔参军不吱声,只是笑。
韦氏夫妇从早到晚地求他,骗他说:“你要能治好我儿子的病,女儿的事就再也不提了。
”好长时间他才说:“治好病倒容易,就是怕你们说话不算数啊!”韦夫人频频地在他面前盟誓,表示绝不反悔。
另一天,崔参军才从怀里取出来一张文字,让韦夫人照样书写,又弄一个喜鹊窝在儿子房前烧了,又让儿子拿着喜鹊头自卫。
他说这样做就能治好病。
唐代小说中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_高崇霞
![唐代小说中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_高崇霞](https://img.taocdn.com/s3/m/48d78bdab9f3f90f76c61be3.png)
*[收稿日期]2012-06-25**[作者简介]高崇霞(1984—),女,山东诸城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摘要:狐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象。
在唐代小说中,有关狐的故事众多,狐的形象也比较复杂。
唐代小说继承了六朝志怪的特点,塑造了一批媚人、害人的妖狐形象,但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塑造了一些助人、帮人的人性化的狐形象,这对《聊斋志异》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狐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小说;狐形象;继承;创新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6-0076-03(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高崇霞唐代小说中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文化中狐是一种文化蕴涵比较复杂的动物,贬之者称之为怪,褒之者敬之为仙。
在文学作品中,狐的故事也一直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话题,从上古神话到六朝志怪、再到明清小说,狐形象层出不穷,而且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就狐形象的塑造而言,成就最高的无疑是《聊斋志异》,但在唐代小说中,狐形象已大量出现,并取得了较高成就。
李昉的《太平广记》中专列了“狐”门,从卷447至卷455,共收集有关狐的作品83篇,其中大部分是唐代作品。
唐代小说中塑造的狐形象千姿百态,既有媚人、害人的妖狐,也有助人、帮人的人性化的仙狐。
总的来看,在狐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小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狐形象最早是以图腾的形式出现在人们意识之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狐被视为灵智和吉祥的象征,特别是传说中的‘九尾孤’和‘白狐’,更被视为国家之祥瑞。
”[1]在《吴越春秋·赵王无余外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代的狐
摘要: 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其中,小说传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
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例,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关键词: 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狐
唐代是继秦汉以后的又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原有的中原文化礼法精神,在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后呈现了新的面目,伴随唐朝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唐代文化在继承中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神灵精怪形象在唐人生活中随处可见。
唐代传奇小说中有关“狐”的故事数量较多,很具代表性,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中心,通过对其深入解读,分析唐代狐的基本特征及狐的人性等内容,说明唐代狐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一
狐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经久不歇的传统题材。
盛行于唐代的神怪故事中多会谈到动物类,其中又以狐最为突出,唐代的狐狸故事可谓脍炙人口。
唐小说中最早出现的狐是初唐时期王度《古镜记》中的一只“妖狐”,在神奇古镜的逼照下现出了原形后哀哀而歌:“(狐)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于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
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
”①此篇中的“狐怪”在临死之前颇有不卑不亢之风度,正是这样的谦谦风度使其形象平添了几分可爱。
《太平广记》卷447中《朝野佥载》的“狐神”条就说,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狐神流行之广,可见一斑。
狐在唐代还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
二
为何唐代关于狐的故事异常之多呢?黄永年先生《论陈寅恪先生的〈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已经清楚阐明,这与唐代“胡化”问题有关,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狐狸的故事之多,对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分析唐代狐自身的特点。
首先看其基本特征
第一,姓氏与道行。
在唐代,由于“胡”的原因,“狐”常自称姓胡,《太平广记》卷449《李元恭》条中的狐,自称“狐郎”,同卷《焦练师》条中狐自称“阿胡”,而且狐狸精与常人有相似姓氏:“任氏,女妖也。
……郑子既告,亦向之,对曰:‘姓任氏,第二十。
’”②姓氏有时也与道行深浅有关:“彼我虽是狐,我已千年。
千年之狐,姓赵姓张。
五百年狐,姓白姓康。
……”③第二,狐之称呼。
唐代各种小说传说中的狐狸精会幻化成各种样子出现,因此在不同场合称呼也各不相同,如:“日暮,宰至舟旁,馔已陈设,而妻子不至。
宰复至宅寻之,云去矣。
宰惊,不知所以。
复出城问行人,人曰:‘适食时,见一婆罗门僧执幡花前导,有数乘车随之。
比出城门,车内妇人皆下从婆罗门,齐声称佛,因而北去矣。
’……宰迟明问于叶师。
师曰:‘此天狐也。
’……”④
第三,狐之职业。
唐代胡人以从事商业和娼妓较多,而且唐代两京地区的狐类故事中对狐职业的记载也集中于此,“‘……某,秦人也。
生长秦城,家本伶伦,中表姻族,多为人宠媵,以是长安狭斜,悉与之通。
或有殊丽,悦而不得者,为公致之可矣。
愿持此以报德。
’崟曰:‘幸甚!’鄽中有鬻衣之妇曰张十五娘者,肌体凝洁,崟常悦之。
因问任氏识之乎,对曰:‘是某表娣妹,致之易耳。
’”⑤此则中狐狸精张十五娘为商人之妇,可看出狐也时常为人妾。
除了与商业有关,狐为娼妓者也很明显,《太平广记》卷450出《广异记》的“薛迥”条就有“薛迥于东都钾娼妇,一夕午夜,娼化狐而去。
”
其次,由于与胡有着很多联系,狐在最初让人相信它会带来厄运,而且多记仇。
唐代的胡人随处可见,但对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胡人形象开始是陌生的、新奇的,胡人所具有的某种野性,使唐人对其行为产生了恐惧和排斥感。
《旧唐书》卷127《张光晟传》说:“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种胡等自京师还国,舆载金帛,相属于道,光晟讶其装橐颇多,浅令驿吏以长锥刺之,则皆替归所诱致京师好人也。
”这是胡人掠夺中原妇女带回本国的明确记载,类似情况的文献记载亦不少。
如此,唐人最初认为狐对人是不利的,狐本性中也有不为人喜的一面,如:“初入丘,曛黑不辨,其逐翁已复本形矢。
遂见一狐跳出,尾有火焰如流星。
让之却出玄堂之外。
门东有一筵已空。
让之见一几案,上有朱盏笔砚之类,有一帖文书,纸尽惨灰色,文字则不可晓解。
……后数日,水北同德寺僧志静来访让之。
说云:‘前者所获丘中文书,非郎君所用,留之不祥。
其人近捷上界之科,可以祸福中国。
’……未几,遂有敕捕,内库被人盗贡绢三百匹,寻踪及此。
俄有吏掩至,直挈让之囊检焉。
果获其缣,已费数十匹。
执让之赴法。
让之不能雪,卒毙枯木。
”⑥此则表明狐会给人带来灾难,是不吉利的,这可能源于狐多在丘中或人墓中做窝,故人们对狐狸之物较为忌讳。
⑦
《太平广记》卷450出《广异记》“狐四·唐参军”条中,赵门福及康三者(狐)向唐参军求饭,因不给而“骂云:‘彼我虽是狐,我已千年。
……奈何无道,杀我康三?心当修报于汝。
终不令康氏子徒死也!’……久之,园中樱桃熟,唐氏夫妻暇日检行。
忽见门福在樱桃树上,采樱桃食之。
唐氏惊曰:‘赵福门,汝复敢来耶?’门福笑曰:‘君以桃物见欺,今聊复采食,君亦复之否?’乃频掷数四以授唐。
唐氏愈恐。
……”这只狐说话还真算话,来为同类复仇,很有意思,这些无不体现狐所代表的人的性格。
最后,狐化人形。
唐代的狐与前朝的狐相比,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变化。
在唐代大量小说中,狐也化为人形,与人相处共事,无论意图好坏,结果如何,其由妖性狐向人性狐转化的趋势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一方面,狐化为女子。
其实在唐人甚至现代人的眼中,狐化为年轻女子或少妇与人发生故事是最为常见,因而唐代的传奇小说才会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美貌出众,多诱男子。
“偶值三妇人行于道中,中有白衣者,容色殊丽。
郑子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
白衣时时盼睐,意有所受。
郑子戏之曰:‘美艳若此,而徒行,何也?’……郑子随之,东至乐游园,已昏黑矣。
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
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女奴从者一人,留于门屏间,问其姓第。
郑子既告,亦问之,对曰:‘姓任氏,第二十。
’少顷,延入。
郑絷驴于门,置帽于鞍,始见妇人年三十余,与之承迎,即任氏姊也。
列烛置膳,举酒数觞。
任氏更妆而出,酣饮极欢。
夜久而寝,其妍姿美质,歌笑态度,举措皆艳,殆非人世所有。
”这则故事中的任氏果然姿色美艳,难怪郑子一见便“惊悦”,主动上前搭讪。
女狐诱媚男子会留其夜宿,“与之共欢饮,享受人间。
……”,⑧这类的情形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比比皆是,反映唐代一些女子独有的开放与主动的一面。
第二,擅长音乐。
“……任氏曰:‘市人易致,不足以展效。
或有幽绝之难谋者,试言之,愿得尽智力焉。
’崟曰:‘昨者寒食,与二三子游于千福寺,见刁将军缅张乐于殿堂,有善吹笙者,年二八,双鬟垂耳,娇姿艳绝。
当识之乎?’任氏曰:‘此宠奴也。
其母即妾之内姊也,求之可也。
’”
⑨这也许是吸引男子的一点原因,向达先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西市胡店与胡姬》一文,已经表明当时长安以音乐舞蹈侍酒为生之胡姬不少,狐化成女子亦以音乐见长,绝非巧合。
第三,性情中的狐狸精。
最初狐的本性是让人害怕的,但到中唐以后,狐的人性化成分渐增,书中有大量的故事都是对狐与人相识、相恋的描写,使人感觉狐也是重情意、有伦理道德的,印象很是深刻。
“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方张灯炽炉。
郑子憩其帘下,坐以候鼓,因与主人言……主人曰:‘此聩墉弃地,无第宅也。
’郑子曰:‘适过之,曷以云无?’与之固争。
主人适悟,乃曰:‘吁。
我知之矣。
此中有一狐,多诱男子偶宿,尝三见矣。
今子亦遇乎?’……郑子遽呼之,任
氏侧身周旋于稠人中以避焉。
郑子连呼前迫,方背立,以扇障其后曰:‘公知之,何相近焉?’郑子曰:‘虽知之,何患?’对曰:‘事可愧耻,难施面目。
’郑子曰:‘勤想如是,忍相弃乎?’对曰:‘安敢弃也,惧公之见恶耳。
’郑子发誓,词旨益切。
任氏乃回眸去扇,光彩艳丽如初。
谓郑子曰:‘人间如某之比者非一,公自不识耳,无独怪也。
’郑子请之与叙欢。
对曰:‘凡某之流,为人恶忌者,非他,为其伤人耳。
某则不然。
若公未见恶,愿终己以奉巾栉。
’……任氏知其爱己,因言以谢曰:‘愧公之见爱甚矣。
顾以陋质,不足以答厚意;且不能负郑生,故不得遂公欢。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