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一)1、俱:全、都从:随着缥碧:青白色奔:飞奔的马轩:高邈:远戾:至经纶:筹划反:同返,返回柯:树木的枝干2、(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清、深、急;高、多、寒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抒写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由总到分(二)1、处所;知道;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体会、领会;亲戚旧友;有时;就;期望;竟不;空寂;经常;安然自若的样子;过完自己的一生;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的;辈、同类;酒杯2、(1)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2)常常写文章娱乐自己,稍微展示自己的志趣;忘记了自己的得失,凭借这个过完自己的一生。

(3)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4、喝酒、读书、写文章5、不汲汲于富贵6、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志趣高远(三)1.①即使;②因为;③通“现”,显现;④等同,一样;⑤驱使;⑥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2. 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通过对食马者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蔑视、愤怒的思想感情。

5. ①扣住“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来回答即可。

②围绕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回答即可。

(四)1.①放松;②填塞,充满;③询问;④终于;⑤通“披”,穿;⑥腰佩。

2. ①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我却穿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八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精品课件

八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精品课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家累千金( 积累 ) ②敏而且恃多能( 聪敏 ) ③父遂呼其子( 于是 ) ④愀然改容(神情、面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译】 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 世间的事务呢?
②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鲁君使人往贻邑焉( 赠送 )
②反,复往 ( 通“返”,回去 )
③予人者骄人( 给予

④足以全其节也( 保全,使……得以保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即使鲁君对我有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①。他日曷能克 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②多能,岂有不通世 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 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 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③取来。”其父愀然 ④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 “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 【注释】①世务:事务。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③布囊: 布袋。④愀qiǎo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
受人者畏人 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鲁国国君派人去那里把当地 给他作封邑。并说:“就用这封邑的收入让你穿上贵 重点的衣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又去,还是不接 受。出使的人说“这不是先生你求别人的,而是别人 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这 句话,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对人家有亏欠,给予 别人东西的人会对人家傲慢,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 不对我傲慢,可我自己能不觉得对别人有亏欠吗?” 最终也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 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咸来问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项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项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
MING XIAO KE T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G
(五)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南康太守①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 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 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 居,杉之阴,府吏之所蹲伏②,而簿书之所填委③,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 而以“直节”命焉。
MING XIAO KE TANG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②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 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晳(xī)③嗜羊枣,非不嗜脍炙④也,然 谓之嗜脍炙,曾晳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 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 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MING XIAO KE TANG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请舍.其过 (2)法不可违. (3)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4)我安.能亏法
( 舍弃,引申为赦免 ) ( 违犯 ) ( 另外 ) ( 怎么 )
MING XIAO KE TA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C )
MING XIAO KE TANG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③,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 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 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选自《南史》) 【注释】 ①畋(tián)猎:打猎。②麞(zhāng):同“獐”。③马圈:古地名,今 河南省镇平县内。

八年级下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八年级下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 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 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①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

人人为便,用于当代。

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盌②,别为一家之楪。

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注】①楪(di é):同“碟”,盛食物的小盘。

②盌(w ǎn ):同“碗”。

(1)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 )A.病其熨指B.蜀相奇之C.愈新其制D.人人为便(2)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句话的意思。

(3)本文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猿)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②言:尝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袁山松言再⑦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④,莫识其名,高者千仞⑤,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⑥,不辨见此远山矣。

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⑦见远峰耳。

江水又东径⑧白鹿岩。

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⑨。

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⑩下开,暗彻⑪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⑫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选自《水经注·江水》,有删改)【注】①泠泠:拟声词,形容声音清脆。

②山松:东晋时大臣、文学家袁山松。

③记:记载,记述。

④数十百重:这里指山重重叠叠的样子。

⑤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烟寨雨霁:指烟散雨收的好天气。

⑦再:两次。

⑧径:经过。

⑨游:这里指游乐。

⑩合:闭。

⑪彻:通、达。

⑫文:花纹。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一处)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 .. 。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 篇,含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 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 )(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 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 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1、(1)毛病 (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 .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不善内而情外者,未有不为黑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诗文选注》)【注】①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风烟俱(全、都)净,天山共色。

从(随著)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青白色),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高)邈(远),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筹划)事物者,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横柯(树木的枝干)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清、深、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高、多、寒虽乘(指置酒相照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课外阅读所知,说说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他的处世之道) 他有济世之志,但时不与人. 看着天下一片黑暗,但又无可奈何.那种痛苦的心情恐怕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5、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选择了逃避. 借用现代人的说法,这叫做"没出息"吧但如果后人用他们的时代去评价前人的话,是很不公平的.三、阅读《马说》,回答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不以.千里称也:因为③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⑥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2.理解填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八级下期末文言文复习之阅读理解答案卷 (1)

八级下期末文言文复习之阅读理解答案卷 (1)

八年级(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阅读理解答案卷《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阚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一、解释加点词语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喜欢、爱好)(用船)(进入)2、计.之日(盘算,谋划)之(中间)(偷看)4、虎见.之(看见)3、蔽林间窥..5、尽.其肉,乃去.(吃完)(离开)6、驴不胜.怒(经得住,能承担)7、觉无异.能者(奇特的,特别的)8、益.狎(更加)其声(渐渐的)(熟悉)10、虎大骇,远.遁(遥远)9、益习..11、莫相知.(知道)12、以为且噬.己也(咬)二、句子翻译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

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

5、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6、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三、阅读理解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所写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一文。

黔,地名,包括现湖南、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老虎对驴的认识和态度是有个过程的。

驴给老虎的第一个印象是庞然大物,以为神;第二个印象是叫声可怕,因而“大骇”、“远遁”、“甚恐”,说明老虎对驴的害怕程度加深了;第三个印象是无异能,一个“觉”字,说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已开始由表及里了,一个“习”字,说明老虎对驴已由害怕变为适应了。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③允:符合(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女有归________③及为相________④上常临镜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下列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D.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4)在【甲】【乙】两文中,谈到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什么相同的观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古文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②跪:蟹脚。

③螯:蟹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道:________(2)然后能自反也反:________(3)学不可以已已:________(4)冰,水为之为:________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虽有嘉肴虽乘奔御风(《三峡》)B.而寒于水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C.蚓无爪牙之利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D.蟹六跪而二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答案

初二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如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古之君人,有以干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遗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②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③之五百金,现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注】①涓(juān)人:近传之臣。

②反:酒“返”,返回。

③买:花费,④期(qī)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③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________④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3)【甲】文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寄寓怎样的情感?(4)【乙】文“涓人”千金买马首给你怎样的启示?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文言文阅读: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C.愿王察之: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2.翻译句子: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文言文阅读。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5.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⑵日月广明之道()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7.8.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1.渔人行踪:
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
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 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 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 活。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考点聚焦整合
重视词语含义的归纳和记忆
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 (1)古今异义词——古义和今义差别很大的文言词语。针对这一点可以列表总结,注明它们
的古义和今义并写出它们出自的原句。 (2)通 假 字——这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可以把所学
过的通假字的字音、字义、所通的字及其所在句子、出处等进行列表总结,这样更便于记忆。 (3)一词多义——这类词比较常见,一定要结合文言文句子解释。 (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考查的重点,但对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2)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 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马厩)之间,..(并列而死)于槽枥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人之子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儿子很 笨,儿子的老爸又不教他。一天,儿子的老师对富人 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以后 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 明,而且很乖巧。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老师说:我们 来试一下他,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甘 愿受罚。富人把儿子找来问了,儿子笑嘻嘻地说:怎 么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富人改变面容说:你 这笨儿子,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老师说: 唉,有这样的父亲,儿子又能怎么样呢?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①。他日曷能克 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②多能,岂有不通世 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 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 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③取来。”其父愀然 ④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 “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 【注释】①世务:事务。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③布囊: 布袋。④愀qiǎo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家累千金( 积累 ) ②敏而且恃多能( 聪敏 ) ③父遂呼其子( 于是 ) ④愀然改容(神情、面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译】 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
世间的事务呢? ②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 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 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 “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姓刘的一个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一个孩子。 白天在田间努力种田,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 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 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 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 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和 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 情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 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 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 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译】 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
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 的。 【答】 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千,声音如团聚在一 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 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 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 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 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 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 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 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 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 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 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 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 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 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 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 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 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 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 了什么?
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 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 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虎丘记》(节选)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①部署, 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②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 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 ③,寂然停声,属④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 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⑤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 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 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注释】①分曹:分组 ②妍媸(chī):美丑 ③瓦釜:比 喻粗俗的歌调。釜:锅 ④属:跟随着 ⑤竹肉:指管乐与 歌喉。
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
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 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布席之初” “未几”“已而” “比至夜深”等词句 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
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 的歌艺?属于什么描写?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 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声若聚蚊( 好像 ) ②寂然停声( ……的样子)
③比至夜深( 等到 ) ④竹肉相发 ( 发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译】月亮西斜,树影散乱。 ②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译】 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 就 ) ②心有憾( 怨言 ) ③母卒三年( 死 ) ④方悟母之善举( 才 )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译】 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 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译】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
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