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7de7bb3169a4517723a3b6.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https://img.taocdn.com/s3/m/646bf9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1.png)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培养人类智力、品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教育学专业被广泛设立于各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在教育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将分享全国12所重点院校的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北京大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是北京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重要内容。
教育思想史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将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法律课程则介绍了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法律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中,教育社会学课程旨在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教育科学与技术课程,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该校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此外,教育经济学课程则介绍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
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统计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艺术教育心理学则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五、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课程提供了实地教学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锻炼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察能力。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3282d2f0b4e767f5acfce9b.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https://img.taocdn.com/s3/m/f99a3d0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b.png)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教育学基础》第⼀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性D、社会性、历史性、⽂化性⼆、教育的三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对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为的⼀种“规定”②学习者:1、使⽤“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2. 跟“学⽣”相⽐,“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形式:教育⼿段、教育⽅法、教育组织形式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的放⽮;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之炊、⽆源之⽔,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标,也都⽆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员、机构及其运⾏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1]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ce1655603968011ca300917c.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厂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L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 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e64587625727a5e9856a6162.png)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409cf8d960590c69ec37651.png)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464ed81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2.png)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i章教育与教育学i.i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七duc^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 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969cea360cba1aa911da22.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1]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537b5039bed5b9f3f90f1c9f.png)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1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01f2504f111f18583d05adc.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美化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美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570527bed5b9f3f90f1c70.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a6274e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b.png)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教育的基础在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相互作用;研究者是主动的,他们需要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它应该是针对个体和社会的需要而确定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指教育活动所发生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氛围等方面的因素。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促进研究者的研究和发展,提高教育效果。
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个体的意义1、教育有助于个体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2、教育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3、教育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对于社会的意义1、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教育有助于培养社会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3、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因此,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的历史发展中,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
教育影响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包括教育系统的形式化程度、教育系统所处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以及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在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时,需要考虑到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教育形态之间的历史连续性。
2、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思想影响3、大学的建立和学科分化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1、___(John Amos Comenius)2、让-___(Jean-Jacques Rousseau)3、___(___)4、___(___ ___)5、___(___)三)教育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方法逐渐形成2、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3、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逐渐建立三、教育学的现代化发展(20世纪)一)教育学的新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2、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3、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不断发展和壮大二)教育学的新理论和新成果1、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教育学的贡献2、教育学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方法3、教育学的新成果和新理论三)教育学的新挑战和新任务1、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2、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并重的新要求3、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2、教育学的发展与近代科学发展和科学方法论密切相关。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c05f3ce7c1cfad6185fa720.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ecf271d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7.png)
6.2课后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7.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8.2课后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9.2课后习题详解
9.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 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谢谢观看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
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知识
题
知识点
典型
名校
教育
习题
教材
教育学 习题
第章
第版
真题
学生
笔记
教师
复习
工作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作为 这些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 名师讲授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 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第3版)的课后思考 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 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 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4.归纳典型题, 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