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育
家长会语文老师发言稿(精选10篇)
家长会语文老师发言稿尊敬的家长和同事们: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老师,今天很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于语文教育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进行学习交流、思维体验的重要语言工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却一直没有改变。
不仅如此,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要通过语文来理解、表达和分享世界,而这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语文知识和运用技巧。
其次,我想谈一谈如何进行好语文教育。
首先,学生需要愿意学习语文。
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和同事们,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的趣味和实用性。
比如,有些学生喜欢诗歌、故事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带学生了解语文中的美和趣味。
此外,我们也需要注重口语、阅读和写作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语文运用习惯。
除了以上的一些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比如,语文教育中需要注意词汇量的积累、语文文化的传承、语文作文的训练等。
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
最后,我要表达的是,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涉及到我们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家长是我们的最大支持者和同行,我希望家长们能够多与孩子一起学习语文,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情况,与学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家长会语文老师发言稿尊敬的家长们,大家好!我是贵子女的语文老师,很高兴能够在此向各位家长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也感谢您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不仅教授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校的语文课程似乎越来越偏重了语言文字的表面知识,而忽视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为了让语文课重回“文”味的本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课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诗词、文章、戏剧、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应该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语文课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的灵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应该安排更多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精读、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语文课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安排各种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记叙文、议论文、作文等,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语文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
语文课应该与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知识和文化的综合理解和感悟。
语文课应该重回“文”味的本质,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
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如何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操和教育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有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坚定的教育理念。
只有通过自身的热情和激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中得到享受和收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榜样。
语文课堂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讲解词语的来历、讲述作者的生平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课堂演讲、作文等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和分享,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式教学、开展阅读感悟、带领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真理和价值,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和想象的自由,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
语文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服务,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怀,从而建立起对语文的积极情感认同。
只有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心中的爱的播种机。
对“狐假虎威”文本价值取向的再思考
对“狐假虎威”文本价值取向的再思考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而中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在学生受教育乃至将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上好语文课,通过《狐假虎威》范文来谈谈文本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文本价值取向;思维能力;领悟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个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所谓“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和读以及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说和写。
对于说和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的字好,语言顺畅,有写作能力”,而对于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正确”和“错误”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最终形成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之所以不同于理科教学,不同于其他文科教学,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本质属性,这本质属性就是听说读写的教学以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而语文教学若能真正实现这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还愁没有真正能够接班的后继人才吗?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用于交际的最基本的重要工具,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语文需求也集中表现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上面。
假如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这个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能以“过硬的本领、健康的人格、敏锐的判断力”面对社会的语文需求,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有什么遗憾?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学后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任月娇发布时间: 2010-8-9 11:52:58语文教学的,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自古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目标问题出现过多次争论,这些争论大多数与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古人重视“文以载道”,道为主,文为辅。
近代以来,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与道的兼容、排斥、孰轻孰重等方面。
进而由此引起了语文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许多争论。
到了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目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意见出现了靠拢靠近的发展趋向。
1991年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通过对上海《课程标准》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作者对近十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反映出的教学思想的几点看法,仅供讨论参考。
一、在语文教学的性质方面,强调思想性和工具性并存,工具性为主,思想性为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这两个大纲都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强调在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的同时,应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
上海《课程标准》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首先,《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各个环节,反映了工具性和思想性并存这一教学思想。
在总述“教学目标”时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材编选”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选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则强调,必须“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忽视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和脱离语言文学教学的思想教育,都有碍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教育的价值
语文教育的价值语文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去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王丽老师的《我的教育梦》一文中这样写到:“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这段文字中我明白了语文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是美育。
而这种教育,它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
那么它就要有一个过程,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可也就是这个“过程”使语文教师陷入了深深的尴尬之中。
现今的社会过于功利,商业化的运作使一切变得简单、直接、无遮无拦。
人性普遍的肤浅、浮躁,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甚至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师。
因此,产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类的“名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好”不为了提高修养,不为了国家民族,而仅仅是为了“不怕”,这其中的关系真是耐人寻味。
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观点反映到学校中,我们就可常常看到“那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这边”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是啊,在分数第一的这个年代,学生又有什么选择呢?他记住相应的公式,便可解决相应的题目,得到不错的分数。
何乐而不为呢?而这一切语文能给予吗?我看是不能。
语文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吗?没有。
有亘古不变的真理吗?答案还是没有,没有!那么语文还有什么用呢。
于是“语文无用论”的产生便也顺理成章了。
语文有用无用我想这无庸赘言,可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有用无用,或者说有没有真正的用处,这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让我们想一想高考试卷中有多少是语文教师真正能帮助学生解决的。
字音、字型、成语这类题,字典、参考书均可给予更为标准、权威的答案。
至于说名句记诵题,那可是全要看学生的记性如何了。
让我们再想一想大量的阅读题、诗歌鉴赏题、修改病句题、仿照句式题,这些常做常新的题那有章法可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观点论述题与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观点论述题及答案四、观点论述题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把“语文素养”的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容是一篇篇具体的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答: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训练与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
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
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
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据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
“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
“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2、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育教学心得(9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育教学心得(9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育教学心得【篇1】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性融合,师生能够共同享受愉悦、享受自由、享受人生,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生机盎然的。
但是,综观今天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甚至有种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小学语文教学的诗意和魅力在逐渐丧失,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得到提高。
在阅读课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作文课上,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六点经验和体会。
一、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阶段的末期,即将踏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开始发育,人格开始走向独立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亲近教师,从而对语文学习更加感兴趣,尊重学生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笔者在教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都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创设自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气氛,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课堂上,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解决,例如,碰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就应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这样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积累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所以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首先应该重视读。
早上或者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需要背诵的课文、古诗、名言警句等;课外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给学生指定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名著,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此外,教师还应该教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好的句子和段落摘抄到集锦本上,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较
深,引导学生对教
材进行
比G
语文
识学能 会通」
我通
对学生的能
,在学科会 后
在延
对于此,想强调的是两种
的前G
认识
到 教材的用,对教材进
行有把握,有点、有 性来
教学 而
点在 我
样 教材用,恰恰:要 我 取 的对策略。
第一步,统
G 教材
的
作 高中语文教材
的教学者,我在实有的教
学之前,首先
到对语文教
材的 把握,认
使得 教师
新的教学
常常 师感 e 高中语文
教 教一样,教 教
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这“一
|20何。9夂学教育
个样”看似对高中语文教学把握
的通透2事实上恰恰显示岀了很 多老师对高中语文学科专业性的
模糊认识,在教学中首先缺乏的
对学科专业性质的深入思考G盲 目从众;或者说在语文改革的大
背景下,有些人利用网络上碎片
化的教学快餐,一味地追潮流追
个性,没能对教材的系统把握和
对象宏观的指导,从而失去高中
语文教学有学 识的 O
高中语文教学,
在
教材的 上,深入 教学文
G 处理和运用教材,进行拓 展和深化。教材仅
的 人,
中了众多专
学者的专业 和学科
G 语文教材,
利
用众多专 学者的学科 和
G 离课本盲目
改教师 的教学 ,:
识点清晰G 考虑到学生
的学情后G我的事在教学 课文时,有目标的设置了两个延
展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将已学
过的必修教材中王羲 的《兰亭
序》和
文进行对比,让学
生深切地 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0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0篇)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前些时候,县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回来后,我又通读了一遍。
读完后,我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有了更明确的目的。
在这次新课标中,一些修改过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针对性,对于传递祖国的汉字文化无疑是更有益的。
现在我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方面减少了会写字的人,减轻了学生写汉字的负担,也减轻了一些学习压力。
现在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好奇心和探索新事物的能力也更强。
然而,我们的教育仍然把他们牢牢地锁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使他们失去了发展自己兴趣和培养自己爱好的时间。
适当的缓解一些学习压力,可以让学生尝到更多的童年乐趣,在这些童年乐趣中积累的经验也会促进他们以后的学习。
2.在阅读目标中,增加了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提问的要求。
在怀疑中学习是昂贵的。
你可以提出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在的教育还停留在老师教的阶段,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不足。
但是,发现式学习已经被多次证明,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
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举一反三,形成强大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习作目标中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这个目标的提出比原先“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更具体,也更明确了。
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在写作时突出重点,抓住细节描写。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和释放学生天性以及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进的一面,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大学为什么要学语文
大学为什么要学语文教育部要求高校必修语文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说到底就是素质教育.语文是其他各科知识的基础,影响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发展,基础不行,不会说不会写,很难有大成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要学语文的原因和大学生学好语文的标准,一起来看看吧!大学要学语文的原因语文,中国的文化和底蕴,中国人首先要学好自己的语言,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工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汉语不学好,将来做什么事都会显得吃力,所以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把汉语学好.通过看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频频出错,就能够看出语文的重要性,不重视民族语言就是一种国耻.说到底必要的语言文字修养是一的基本素质,中国的语文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刻苦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分子,是社会的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学习好语言,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怎样才算学好语文呢怎样才算学习合格要有个标准,当然我们不能以文学家的标准去要求大学生.可是现在的某些大学生如果中文没学好,写一篇文章都要从网上下载,是极为可悲的事情.大学生们运用语言和写文章的表达能力明显退化.语文不过关的表现:一句简单的话语存在着错字和语句不通等等很多毛病,文章写不出,字又写不好.有的大学生甚至连汉字都写不好,甚至自己的名字都写得不像样子,这样的"人才"不能算人才。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英语一样.不过就是四条:听说读写!生活处处有语文语言能力很重要.自古到今凡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应是"能说会道",写得一手好字,写得出好文章,能呤诗作对,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一个人终其一生有待提高的能力,个人连基本的说写能力都不能胜任,还能立足社会?母语不好的人一定无法学好外语,过于重视英语教育也是大学生语文水平普遍降低的原因之一.拿来一篇外语自己翻译,不同语文水平的人翻译出来的是大不一样的.对语文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是个中国人就语文没问题了,会说中国话就行了,转而去刻苦攻读英语.很多人英语学了也等于白学,学了十多年英语到最后还是个"聋哑人",过不了"听说"关,英语成了摆设,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但国语和英语两者不可偏废,学习掌握两种语言是对高级人才的基本要求.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若不从事专业研究,步入仕途的那些高材生们没有哪一个是使用外语从事行政管理的,因为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只会说汉语。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精选12篇)
语文教育教学心得〔精选12篇〕篇1:语文教学教育心得透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理论及理论》这一专题的学习,我明白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步课堂教学效率,是老师追求的目的。
一、正确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同的效率观各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学生会不会学,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考虑的广度与深度怎样样学生学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答案的正确与否,不是一个是与不是,更重要的是好与不好。
同时,我们就应明确好的课堂不仅仅有质,而且有量,假如老师一节课讲多了,而学生还是知之甚少,言之无序、无物,就不是好的课堂;假如一节课只是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也不能算是好课。
高质量的课堂要求老师既能完成教学目的,又能根据课堂实际状况进展教学。
二、提早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潜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此刻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透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考虑,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超多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根底,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
课堂教学中减少了超多的时间,老师先要进展纠正、引导、稳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的,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获得的收获。
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此刻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可以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此刻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潜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
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
语文学习总结15篇
语文学习总结15篇语文学习总结1一,语文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
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
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会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
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爱因斯坦……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因为,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
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学的、“课堂”上学的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习。
“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
校园里的通知、墙报,商场里的商品介绍、牌价,街上的路边牌、招牌、广告牌,课外读物《科学画报》《十万个为什么》等上的语言文字,旅游景点里的楹联、题词、诗词、摹刻,庙宇里的碑文,报刊上的__,电影上的人物语言……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
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而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新人耳目,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
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才能使学习语文“与时俱进”。
三.充分调动现代化是手段来学习语文。
时代在飞速发展,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技术、新的科技……不断涌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
我们学习语文要“与时俱进”就是要要充分运用这些为人类造福的新成果。
随身听、电视、VCD、DVD、光盘、电脑、软件、网络……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比如说,一个光盘就能容得下几部甚至几十部世界名著,让我们在声、光、电中学语文,使学习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用电脑上网就更精彩了,互联网以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超越国的学习内容,其资源共享,让你更加感到语文内容的丰富多彩——简直是浩瀚的“语文”的海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育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育?——对北京高考改革的一点认识2013-11-202013年的10月份,北京市教委在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上透露,北京市高考将作出重大改革,语文卷分值将增加至1 80分;英语卷分值减至100分,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成绩三年有效;文理综合分值均增加至320分;数学的分值维持不变,拟在2016年始实行。
此消息一出,一石千层浪,全国多家媒体均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提升中学语文重要性的做法呢?大家无论是基于对历史的梳理,还是出于对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考察,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把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视为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部,毫无疑问应该把如何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核心理念视为推进国民教育的自觉,使之成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举措。
在这里我们要将国民教育的责任和社会的需要两个概念分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天职,而英语、德语等外语教育虽是社会的需要,却更多应该交付社会和市场加以解决。
当然,近几年社会上不时有加强优秀中华文化教育的呼声,如果仔细分析,重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绝不什么情绪性的宣泄,更不是文化上的保守,而是基于对民族未来命运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理性认知。
首先,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保持向心力、凝聚力的最重要原因,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换一句话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和支柱。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被肢解,这个民族必然会分崩离析。
大家观察世界的历史,西方国家很少有多民族的国家,更难做到多民族之间和睦共处。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多民族的共生共荣,其中原因众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海纳百川”、“道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重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实际上涉及“国基稳固”的大问题。
因此,学习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是传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维系本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在需要,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
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初中阅读教学的目的一一、阅读教学: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
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
而语文学科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它各门学科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至力于发展语文能力,同时,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心理意志,拓展视野等等。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学生阅坊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1998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登载了记者李建平的__《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阅读教学丞待加强》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
”可以说,这是对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客观的评价和非常深刻的反思。
文中提到“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集锦15篇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集锦15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
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1)落实德育为先;(2)突出能力为重;(3)反映时代精神;(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三个特色:(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突出了时代特征;(3)体现了国际视野。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凸显识字与写字教学课标(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语文:要重视并发挥课程的多重功能——关于于漪语文课程观的对话
I
m
0 C
石
育 博 客
■于漪茶座
语 文 :要重视 并发
我 们 的思 维 方 式 应 该 是 多维 的 思 维 。 新课 程 标 准 明确提 出 三维 ( :知 识 注
关于于漪语
落实 , 而对 它的发展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等 ,既缺乏足够的认识,更 谈不上认真落实。……语文 由于其个 性特点,在培养学生的任务 中必然有 许多功能, 关键在于教师意识到没有 , 施教 时有无 自觉性。……发挥语文课 程的多重功能, 既由语文性质所决定 ,
端 》 文章 , 等 为语文课程改革打下 了坚 实的基础 。于漪老
师 的课 堂教 学之 所 以 能 直 面 于 “ ” 植 根 于 “ ” 人 , 爱 ,发 轫
于漪老 师教 学的着眼点就在 于学生语 文综合素养 的形成 ,
其 实质 是 发 挥 语 文 课 程 的 多重 功 能 。
于 漪 老 师 强调 , “ 个 维 度 形 成 立 体 的 三 维 空 间 ,互 三
文课程观是 变与不变的辩证统 一。 不变的是她 的语文教育
实乃 “ 一体” :知识 的掌握 与能力的形 成 离不开感受、体 核 心理 念一 验 的过程和正确方法的运用;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有别 于我
们过去所理解的 “ 思想 目标 …‘ 育 目标 ” 德 ,它不仅仅 是对
教 文育人 , 中包括她 的人 文说——语文 学 其
次 语 文教 学大 纲 的 审查 和 语 文教 材 的 审 查 ,过 去 讨 论 问 题 的 时候 总是 以知
价 的标 准 ,体 现 了一 种新 的哲 学思 考。……三个维度 的内涵是极其丰富 的, 它们紧密相联 , 三个维度 , 三个支
你听得到语文
你听得到语文摘要:一、引言1.提到“你听得到语文”这个说法2.表达对此说法的好奇心和探讨欲望二、分析“你听得到语文”的含义1.从字面意义理解2.思考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探讨“你听得到语文”的社会现象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语文的忽视2.分析原因,如应试教育、快餐文化等四、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1.语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2.提升语文素养,增强个人综合素质五、结论1.总结“你听得到语文”的探讨2.呼吁重视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正文:当我们听到“你听得到语文”这个说法时,或许会感到有些困惑。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你是否能听到语文课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你是否能感受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你听得到语文”似乎是在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
语文课是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门课程,它教会我们如何阅读、写作、表达,是我们获取知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许多人对语文课并不重视,甚至将其视为“副科”,只求应付考试。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次,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你听得到语文”是在提醒我们关注语文学科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文不仅仅是阅读、写作、表达的工具,更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个信息爆炸、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许多人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充实,导致语文学科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这无疑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从个人层面来说,提升语文素养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从社会层面来看,重视语文教育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总之,“你听得到语文”这个说法让我们反思了当今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育?
——对北京高考改革的一点认识
2013-11-20
2013年的10月份,北京市教委在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上透露,北京市高考将作出重大改革,语文卷分值将增加至1 80分;英语卷分值减至100分,一年两考,学生可多次参加,成绩三年有效;文理综合分值均增加至320分;数学的分值维持不变,拟在2016年始实行。
此消息一出,一石千层浪,全国多家媒体均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提升中学语文重要性的做法呢?
大家无论是基于对历史的梳理,还是出于对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考察,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把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视为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部,毫无疑问应该把如何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核心理念视为推进国民教育的自觉,使之成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举措。
在这里我们要将国民教育的责任和社会的需要两个概念分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天职,而英语、德语等外语教育虽是社会的需要,却更多应该交付社会和市场加以解决。
当然,近几年社会上不时有加强优秀中华文化教育的呼声,如果仔细分析,重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绝不什么情绪性的宣泄,更不是文化上的保守,而是基于对民族未来命运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理性认知。
首先,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保持向心力、凝聚力的最重要原因,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换一句话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和支柱。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被肢解,这个民族必然会分崩离析。
大家观察世界的历史,西方国家很少有多民族的国家,更难做到多民族之间和睦共处。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多民族的共生共荣,其中原因众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海纳百川”、“道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重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实际上涉及“国基稳固”的大问题。
因此,学习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是传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维系本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在需要,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其次,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时代潮流与民族性结合的有机统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现代文明模式,绝不应该是对既有现代文明模式的模仿,而应该是基于对现代文明领悟之上的再创造。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身的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诚然,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暴露的问题多多,但不可否
认的是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大国,其对人生、宇宙、天人关系等等问题的思考,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智慧。
正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使得我们不仅可以有能力学习近代以来人类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时代潮流,而且在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国与国之间的紧张、人类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困境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应对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重视对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不仅是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再次,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多元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融汇,一个固步自封的民族,无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我们进一步追问: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融汇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呢?我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一次给学习德语的学生上课,我问他们:“你们能够翻译康德的书吗?”一般人都知道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家,其对人类学术和思想的贡献有目共睹。
很多学生摇头:我们读不懂他的书。
学习德语的人,为什么不能读懂德国哲学家的书呢?很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伟大哲学家,并不是你懂了德语就可以理解康德的思想。
就如同一个会说汉语的人,未必就读懂老子的书、惠能大师的书。
由此也给我一个启发:学术研究如同登山,只有真正攀登上一座高峰,才能真正懂得登山的感觉,才能更容易攀登其他的高山。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道德经》、《庄子》、《大学》、《中庸》、《易传》、《六祖坛经》
等等,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高峰,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本民族的经典后,我们也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黑格尔、罗素等西方思想史的大家。
因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只要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流的思想家,他们关注的问题往往有共同性,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和思考,也往往有相通之处。
这就如《易传》所言:天下何思何虑,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真的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不仅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够培养我们理解、消化、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
我们常说“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海纳百川呢?一句话,我们只有奠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根基,才能真正做到“和而不同”与“海纳百川”。
值得欣喜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吹响了全面改革的号角,而且专门强调了国民教育体系对于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所肩负的责任。
应该说,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中文教育看似是一个小事,实则是一件大事。
从小处说,关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大处看,则关乎民族慧命的延续,关于民族认同和向心力、凝聚力的培养,甚至关乎国基是否稳固。
但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调整一下考试分数的问题,而是应该真正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典籍和内在精神渗透给受教育者,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优秀中华文化内化成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简而言之,任何文化形态,不管多优秀,如果将其放置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那她的生命力就停止了。
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内化成人们的修养,外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不是“文物”。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伦理学研究所郭继承
201 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