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

合集下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一)1. (2022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p 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p 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p 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 (2022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

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

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高考考查的内容包括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改革,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11.(2015·北京文综,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解析根据时间“1880年”判断属于明治维新时期。

根据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选项B,再结合“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分析,目的是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臣民,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积极引进西方科技,A、C项错。

答案 D2.(2014·重庆文综,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C.光绪帝 B.乾隆帝D.宣统帝解析光绪帝亲政时,正当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是以“春秋方富”;“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指的是光绪帝和帝师翁同龢甲午战争中主战而最终战败;“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指的是重用维新人士,变法图强。

光绪帝符合材料所述,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3.(2015·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題彙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0分)1.(2008年上海高考25題)19世紀70年代有個日本人對來訪的德國友人說:“我們的歷史自今日始!”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一時期的日本()A.正開始建設現代國家B.剛準備抵制西方文化C.才決定學習儒家經典D.已成為世界重要強國2.(2008年上海高考A12題)有首上海的舊民謠,講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與戊戌政變有關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順治帝登基享現成B.林則徐嚴禁吸洋煙,忠心報國無人識C.曾國藩團練起湘鄉,淮軍還有李鴻章D.好頭顱六個憑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2010高考安徽文綜20題)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採取的措施是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境C.建立“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 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4.(2010年高考重慶文綜16題)近代重慶總商會會所楹聯曰:“登高一呼,直召喚四百兆同胞共興商戰;縱目環球,好憑此數千年創局力挽利權。

”該楹聯所反映的主張,最早提出的是A.洋務派B.早期維新派C.康梁維新派D.民主革命派5.(2011年高考安徽文綜17題)奧利維爾·克裏斯汀說:法國的宗教改革邁出了猶豫不決的步子。

這時,對福音的嚮往、路德教的影響、激進派的誘惑等都交錯在一起。

”與之相關的正確史實是A.法國由鎮壓胡格諾派最終轉為宗教寬容B.法國因篤信上帝在新舊教之間搖擺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權威而不願改革天主教D.胡格諾戰爭後新教在法國佔據主導地位6.(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20題)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遊戲時,用10種最值得採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0分)1.(2008年上海高考25题)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2.(2008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中的必修,地位非常重要。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一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唐代币制改革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卷0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中国古代的改革(2022·全国乙)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

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二、——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1·全国甲)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

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

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

“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级中学考试真题集锦.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级中学考试真题集锦.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题汇编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 A .梭伦改革前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 .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 .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 .使用铁器和牛耕 B .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 .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 .重农抑商 B .统一度量衡 C .迁都咸阳 D .按军功授爵 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 .商鞅变法 B .王安石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张居正改革 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 .佛教的传入 B .疆域的扩大 C .民族的融合 D .全国的统一 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 .统治衰退B .起义频繁C .兵力不足D .吏治腐败 10.(2000,上海)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 .王莽改制B .周世宗改革C .王安石变法D .张居正改革11.(2001,全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 .汉武帝改革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 .宋代王安石变法12.(2004,春季)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自-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题汇编

自-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题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一、选择题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 A .梭伦改革前 B .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ﻭ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 .使用铁器和牛耕 B .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 .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 .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 .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张居正改革 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 .疆域的扩大 C .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 .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 .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10.(2000,上海)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 .王莽改制B .周世宗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11.(2001,全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 .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12.(2004,春季)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合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合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题1.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2.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3.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

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重,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

如果不改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容易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

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的保护。

材料二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

第二项重大措施是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

第三项重大措施是设立新的国家政权机构,限制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

第四项重大措施,则是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据材料一、二中有关解负令的叙述,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上海历史卷, 16)“1895年, 适逢甲午惨败, 日本逼签条约, 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签条约, 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答案: 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 17)明治维新时期, 西服流行的同时, 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 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 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纵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五年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五年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二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1.(2015·重庆文综,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解析题干材料意思是:不能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能因为馋言而使忠心的人受到伤害,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与当时官场风气相关,故选B项。

“世卿世禄制”“王室特权”“分封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答案 B2.(2014·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户籍什伍制”“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形成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稳定,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A项正确。

B项错在“以抑兼并尔”,C项错在“迅速发展”,D项错在“没有实现”。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3.(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析四项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与题干“倾邻国而雄诸侯”相符的只有商鞅变法,它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A项正确。

答案 A4.(2014·上海单科,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为解决北宋积贫的局面,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

募役法、保甲法、将兵法属于强兵之法;科举新法属于取士之法。

故可排除A、C、D,故应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全国卷文综历史选修试题一直是最令广大师生最头疼的,而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属于其中。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9分)【答案】(1)主张:灾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涟;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点拨】(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

(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

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3(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1题)(9分)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⑴“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

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⑵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答案】⑴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⑵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点拨】(1)本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回忆所学知识即可,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为:德意志的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

(2)可从对欧洲天主教势力的打击、对宗教信仰自由原则确立的影响、对民族意识的增强、对人民思想解放的影响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4(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9题)(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3分)【答案】(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侵略战争失败;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管制日本。

(5分)(2)促进日本非军事化,民主化;使之符合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3分)【点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5(2011年海南高考32题)(8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

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

(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

(5分)【答案】(1)规模扩大,由地方发展到全国,由争取社会权到扩大到争取政治权利。

(3分)(2)组织者和领导者;提出明确的目标;采取了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斗争方式,比较可行,能够为各阶层广泛接受;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5分)【点拨】第(1)题,从材料中的“抵制乘坐公共汽车”““入坐”等方式反对”“为工作和自由”“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等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变化,注意斗争领域、规模、形式、地点等多方面归纳变化。

第(2)题,本问可以从黑人运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特点中归纳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6(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分)【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点拨】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

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