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Tommy Y. Lo_, W.C. Tang, H.Z. Cu i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与建设系,九龙塘,香港,中国

2003年1月6日收到,2005年6月收到经修订的表格9 2006年6月29日回复

摘要

本文描述了对复合材料的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的几个因素的影响的研究:总量强度,W/C 及界面区的孔隙度和在硬化水泥浆体。三种不同的混凝土样本水胶比(即0.4,0.44,0.48)进行比较。三种膨胀粘土轻集料级的破碎优势(即25,15,5毫米)和硬化水泥浆体的孔隙分布进行了测定。提高水/水泥比被发现降低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毛孔内的号码的水泥粘贴和总结/水泥粘贴界面区发现增加。

2006年爱思唯尔版权所有。

关键词:轻质混凝土;强度;W/C,孔隙率

1.介绍

近年来,关注更多的是轻骨料混凝土的发展[1~5]。轻质混凝土降低了建设成本,简化施工并具有相对优势的是'绿色'建筑材料。传统上,混凝土是3相复合材料水泥粘贴,骨料组成和聚合/水泥浆体界面[6]。很多时候,在总量包括在最弱的组件混凝土复合材料[1]。越大的综合国力,便越高,混凝土强度。因素,如水胶比(W / C)比值与孔隙特征硬化水泥浆体的完整性也有助于混凝土。的综合国力和会费该界面区无疑孔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考虑的地方。

在对混凝土界面区的影响已认识到10年以上。陈[7]建议,历时约100毫米,从总体壳测量。相比之下,布列塔尼[8]发现界面区非多孔总量只有约0-15毫米宽。当多孔轻集料使用时,粘附粘贴的水泥材料,主要取决于总根据总表面孔径特性[9]。据认为,轻量级界面区具体应该是较低的尺寸比体重正常的混凝土。

在本研究中,试图将研究对影响力的几个因素造成的混凝土组合:综合国力,孔隙分布对界面区和内硬化水泥粘贴。有三个不同的水样混凝土水泥比率(即0.4,0.44,0.48)的比较,实验开始。在沉重的优势3膨胀粘土轻集料(即职系25,15,5毫米)和孔分布的硬化水泥浆体进行了测定。

2.实验方案

2.1.骨料抗压强度

合成轻质陶粒在此使用研究是由粘土和托盘组成下高温型蜂窝蓄热体在一个旋转窑烧1300集成电路。力量通常取决于总的生产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壳结构。累计破碎的优势进行了测试,以中国国家标准GB2842 - 81 [10]。烤箱干燥所有的样本在钢瓶存放于内部直径115毫米和145毫米高度。的优势样品的测定根据压缩钢柱塞到规定的20毫米的距离。结果在破碎强度和容重测量25,15和5mm总量列于表1。

2.2.组合详情

这三个等级的吸收率水总的测量,以GB2842 - 81。累计曾与一的混合水第三预湿,让总成为表面饱和之前搅拌。5水的吸收水平,15和25mm总计在30年预湿分分别为9.3%,8.2%和8.7%,分别为。该用的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与BS遵守12:1989 [11]。该混合比例该轻质混凝土载于表2。

对于每一个组合,六块标准进行了150毫米。该立方体被允许治疗24小时,然后demoulded 和空气在25 1C 和固化温度45%相对湿度控制在一个房间。在7,28和56天该立方体的优势混凝土样品进行了测定[12]。

2.3.测量孔径分布

经过28天治疗,该立方体切成样品厚度约为2mm 的使用低速,精密钻石刀片锯。对样品进行了浸渍下具有低粘度真空条件环氧树脂含有黄色荧光染料。固化后,在对样品进行抛光地形考试。一个尼康光学显微镜是用于查看和捕捉的电子影像的微观结构根据不同的放大倍率(如混凝土样本100,200)。样品的孔分布wereexamined 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的图像临加上'。并非所有的毛孔影响力,凝胶孔正一例如[13]。在本研究中,因此,只有1-100毫米在水化水泥浆体和孔径分布的30毫米范围内的总孔隙分布/水泥浆体界面进行了测定。

图表 1 破碎的优势和轻集料体积密度

图表 2 实验的具体批次混合比例(kg/m3)

3.结果和讨论

3.1.影响混凝土强度的综合能力

在图上的强项轻骨料强度按GB / T 2842给出了。 1.25mm 是具有优势的,15和5mm 总量为1.64,5.6和4.13 MPa 时,分别。如果比较的密度表1,密度给予总量的15毫米合计最高总额为25毫米,而最低。看来,综合能力不直接涉及到,但总的大小(直径)有些方法是涉及总密度。在图2-4上这个结果显示7 ,28 - 56天混凝土破碎不同瓦特优势/ C 比值。看来,当采用高强度骨料(15毫米),由此产生的混凝土强度测试是为所有年龄组。混凝土使用15毫米总体实现了比最高强度更大5和25毫米聚合。如图1所示的比较优势聚合。它似乎是对取得的直接成比例的总量抗压强度以及总密度的实力水平。在早期,用5至15毫米总量和混凝土的强度差异较小。对于在水的混凝土样品/ 0.44和0.48水泥比例,总的5毫米的优势,甚至稍微高于15mm 的骨料混凝土。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早期时代,综合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混凝土强度对界面区的结合而定。图3,4表明,低强度骨料(5和25毫米)的混凝土强度难与0.44和0.48 w/c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混合设计已经达到了总量上限的力量。采用高强度混凝土骨料(15毫米),1w/c (0.4),混凝土强度增加37.9MPa 43.8MPa 7天至28天,并进一步提高到46.4MPa 56天。从28 天6%的增长56日天表明,天花板总上限强度没有达到,配合比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

W/C 的比对,无论是界面区是一个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由于轻骨料是多孔的,其

吸水率比正常体重的具体展现,因此,他们在界面区自固化功能更高。水,在界面区的积聚会迁移到轻集料,通过表面的毛孔。由于水泥水化,这个本地化的地表水被释放到界面带回来[14]。此增强自我固化功能解释为什么轻质混凝土的强度可提高28后比正常体重的具体天甚至进一步。

3.2. W/C比对混凝土强度

在7天,28天,56天对w/c的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比如图5-7所示。图5-7表明,减小混凝土破碎与在增加强度的W / C比,类似于对正常体重的具体作用[6]。正如在上段,用25毫米的混凝土强度特别低,由于其密度低。因此,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取决于使用的轻质骨料的优势和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的/在界面区的水泥浆。

3.3.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孔隙分布数量

并非所有的孔洞大小会影响强度,凝胶孔正一明显的例子[13]。本研究测量了1-100毫米孔径大小分布的水泥水化粘贴和30毫米的总孔隙分布/水泥混凝土浆界面治愈28天。由此产生的数据都显示在图8和9。

图8显示,毛孔的数量在硬化时随着W/C的增加水泥浆体也增加。这一发现为[6]显示,当水被水化消耗,它留下了在水泥浆体粗空隙率与以前的研究协议。图9显示了孔数在30毫米宽总/水泥石界面区。毛孔的数量为25和5mm的总量是随着W/C比例而增加的。然而,在15mm的骨料泰勒格外低了0.4W/C高孔案件数量。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考虑了15mm 的高强度的轻集料,如表2所示。该15mm的高强度总的特点是其低孔隙总表面。水,它周围的一个积累总量,不吸收到在更多情况下多孔轻集料集料。因此,'屏风效应'出现如案件正常体重的混凝土,在多孔界面区产生。这一发现与过去研究相符[15]显示,轻集料界面区对轻集料表面的孔隙率而定。

一般来说,当增加W/C的具体比例,毛孔的数量都在水泥浆体和总结毛孔/水泥浆体界面区增加。该孔的数量,对混凝土强度的显着影响。在图3所示,第8和第9,在孔隙数量增加将导致在混凝土强度相应降低。当高强度,轻骨料使用,一屏风效应,即在总高孔/水泥浆体界面,将显示在体重正常的具体情况。

图表1破碎的轻集料的强度

图表2强度发展W/C=0.4

图表3强度发展W/C=0.44

图表4强度发展W/C=0.48

图表 5 W/C对混泥土强度的影响(7天)

图表 6 W/C对混泥土强度的影响(28天)

图表7 W/C对混泥土强度的影响(56天)

图表8 在硬化水泥浆体孔隙

图表9 孔在界面区

4.结论

基于轻骨料混凝土进行的测试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取决于对轻骨料和使用的优势硬化水泥浆体,以及作为粘接总/界面、区的水泥浆.

2.当高强度,轻骨料使用,一屏风效应,即在总高孔隙率/水泥粘贴界面将显示,在正常的情况下,重混凝土.

3.当W/C增大,毛孔的数量在水泥浆体总和/水泥粘贴界面区的比值就会增长.

4.水泥内的一个孔数量增加粘贴和总结/水泥石界面区的比值导致在具体的相应减少实力。鸣谢

在此描述的工作文件是部分支持由香港城市大学[授予7001689号].

参考资料

[1] Short A, Kimniburgh W. 轻质混凝土。第三版。伦敦:应用科学出版社,1978.

[2] Spratt BH.对轻质混凝土的介绍。水泥和混凝土协会1980年.

[3] Anon.国际集邮联合会手册轻骨料混凝土。第二版。格拉斯哥和伦敦:萨里大学出版社1983

年.

[4] Alduaij J, Alshaleh K.轻质混凝土在高温沿海地区.水泥与混凝土复合材料1999; 21:453-8.

[5] Kayali O, Haque MN, Zhu B. 干燥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收缩含粉煤灰。水泥与混凝土研

究1999; 29:1835-40.

[6] Mehta PK. 混凝土:结构,性能,和材料。第二版。黄俊英,台北: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86.

[7] Chen YZ, Guo WJ.对骨料的粘结强度和贴在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时间:Mindesss S, Shah S,编辑.材料研究学会Smyposium诉讼,第一卷.114; 1988. p. 41–7.

[8] Breton D, et al. 贡献的形成机制岩石之间的过渡区水泥粘贴。水泥和混凝土研究1993

年; 23:335-46.

[9] Zimbelmann R. A 作出的贡献问题水泥,骨料结合力.水泥与混凝土研究1985; 15:801-8.

[10]中国国家标准.轻集料试验方法,国标/吨2842年至1981年,1981年.

[11]英国标准协会.BS12:波特兰水泥规范.英国伦敦,1989年.

[12]英国标准协会. BS1881:第一部分116: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方法。英国伦敦,1983年.

[13] Reinhardt HW.关系的微观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性能.在:混凝土技术:国际rilem研讨会诉讼。伦敦:电子及硕士论文,1994.

[14] Bentz DP, Snyder KA. 在具体的保护扩展到内部固化粘贴使用量饱和轻细骨料。1999年水泥和混凝土的研究; 29:1863-7.

[15] Zhang MH, Gjorv OE. 组织之间的轻集料与水泥石界面区.水泥与混凝土研究1990; 20(4):610 –617.

备注:此篇英文文献原稿1~3页由武浩翻译,4、5页由张吉庆翻译。

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

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1] 注:目前并没有计算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强度的准确方法,也就是没有水胶比计算公式,轻骨料砼的水泥用量、净用水量都是从表中选取,初步计算出配比后,通过试配得到目标强度等级的配比。 主要原因为:轻骨料强度严重影响混凝土强度;但目前尚无广泛适用的水胶比-胶材强度-轻骨料强度-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模型,故无法预算混凝土强度。 一、基本要求 1轻骨料混凝土按其干表观密度可分为十四个等级,如表4.1.3所示 2轻骨料混凝土根据其用途可按表4.1.4 分为三大类。 3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值应按表4.2.1采用

表中值乘以系数0.80

5.3.3 采用绝对体积法计算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设计要求的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密度等级和混凝土的用途,确定粗细骨料的种类和粗骨料的最大粒径; 2 测定粗骨料的堆积密度、颗粒表观密度、筒压强度和1h吸水率,并测定细骨料的堆积密度和相对密度; 3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混凝土试配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5.1.2-1) 式中,f cu,o—轻骨料混凝土的试配配制强度,MPa; f —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MPa; cu,k σ—轻骨料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当无统计资料时,强度标准差可按表5.1.3取值。 表5.1.3 标准差σ值 (MPa) 4 按表5.2.1条选择水泥用量; 3 注:1.表中横线以上为采用32.5级水泥时水泥用量值;横线以下为采用42.5级水泥时的水泥用量值; 2.表中下限值适用于圆球型和普通型轻粗骨料,上限值适用于碎石型轻粗骨料和全轻混凝土; 3.最高水泥用量不宜超过550kg/m3。

混凝土骨料的要求规范

、粗骨料 (一)概念:凡混凝土中颗粒粒径大于5的骨料称为粗骨料。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粗骨料一般有两种:卵石和碎石。比较同等条件下,谁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大?答案:碎石。碎石是经过人工或机械破碎而成;卵石是天然岩石经风化而成。因为碎石的表面粗糙,与水泥石粘接度大;颗粒均匀,且坚固;不含杂质,清洁度好;针、片状含量少,所以,配制出来的混凝土强度大。 (二)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1、粗骨料中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是有害杂质。它们的危害与在细骨料中的相同。它们的含量一般应符合表6-3中规定。

2、形状:粗骨料成圆柱形或立方体的好,针、片状含量必须满足表6-3中规定

针状颗粒:凡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 4 倍的为针状颗粒。 片状颗粒:凡颗粒的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 4 倍为片状颗粒。 平均粒径: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3 、颗粒级配 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最大粒径。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比表面积减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减少。因此,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在满足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得大些。试验研究表明,骨料的最大粒径与构件的截面尺寸、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和施工工艺等有关。 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粗骨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碎石或卵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立方体强度和压碎指标两种方法表示。 (1 )用岩石立方体强度表示粗骨料强度。是将岩石制成 5 c m X 5cm X 5cm的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均为5cm的圆柱体)试件,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MPa)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作为碎石或碎卵石的指标,根据JG53—92 规定不应小于1. 5。 ( 2 )用压碎指标表示粗骨料的强度时,是将一定质量气干状态下10?2 0mm石子装入一定规格的圆筒内,在压力机上施加荷载到200KN,

细骨料对混凝土的影响

细骨料对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细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分,约占混凝土体积总量的30 %?40 %,其性质的好坏将直接影 响到新拌混凝土和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如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等。随着聚羧酸减水剂的 广泛使用,细骨料与其适应性好坏同样影响到新拌混凝土和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已有文献介绍,聚羧酸减水剂对混凝土中砂子含泥量十分敏感,既能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坍落度损失,在砂子含泥量超过3%时还会对强度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除了砂子含泥量之外,砂子的其他性质也将对聚羧酸减水剂的适应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各项指标。 实验实例 选用两组胶凝材料及两种砂子进行试验,其中1号砂是由于不合格而被施工方否定掉 的砂子,2号砂是施工最终选用的砂子。本实验中为了对比细骨料对混凝土所产生的影响,特选用这两种砂子做了一个对比分析。 试验中发现,采用2号砂子拌制的混凝土没有出现分层、离析,也没有出现泌水现场, 黏聚性和保水性较好;而采用1号砂子拌制的混凝土出现了泌水现象,和易性欠佳。 使用同一种砂子,选取不同组胶凝材料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基本一致,说明该工程现场使用的胶凝材料对混凝土和易性无不良影响。而在胶凝材料相同,砂子不同时,均需增加 50 %的减水剂,且W-1尚需多加2kg水才能勉强达到施工要求。此外,由表2还可以看出,1号砂子比2号砂子拌制的混凝土含气量高,含气量偏高将会影响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原因分析 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很多,如单位用水量、水泥品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骨 料性质、水泥浆的数量、水泥浆的稠度、砂率,以及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搅拌工艺、放置时间等。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在配合比一定的混凝土设计中,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最大的是胶凝材料和外加剂,尤其是近年来外加剂的广泛使用所引起的胶凝材料水泥适应性问题层出

轻骨料混凝土解析

幻灯片1 轻骨料混凝土 幻灯片2 第一节概述 定义:容重小于1900kg/m3的混凝土称作轻混凝土。 作用:轻混凝土主要用作保温隔热材料,也可以作为结构材料使用。一般情况下,容重较小的轻混凝土强度也较低,但保温隔热性能较好;容重较大的轻混凝土强度也较高,可以用作结构材料。 幻灯片3 第一节概述 分类: (1)轻集料混凝土。这是一种以容重较小的轻粗集料、轻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成的混凝土。制成的轻集料混凝土容重为700~l900kg/m3,强度可达5~50MPa。 (2)多孔混凝土。该混凝土是在混凝土砂浆或净浆中引入大量气泡而制得的混凝土。根据引气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加气混凝土和泡沫混凝土两种。多孔混凝土的干容重为300~800kg/m3,是轻混凝土中容重最小的混凝土。但由于其强度也较低,一般干态强度为5.0~7.0MPa,主要用于墙体或屋面的保温。 幻灯片4 第一节概述 (3)轻集料多孔混凝土。是在轻集料混凝土和多孔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轻混凝土,即在多孔混凝土中掺加一定比例的轻集料.该混凝土干容重在950~1000kg/m3时,强度可达7.5~10.0MPa。 幻灯片5 第一节概述 (4)大孔混凝土(或无砂大孔混凝土)。这是一种由粒径相近的粗集料、水泥和水为原料配制成的混凝土。由于粗集料粒径相近而又无细集料(砂),或仅有很少细集料对粗集料起粘结作用而无多余的水泥浆填充空隙,使混凝土内部形成很多大孔,从而降低容重,增加保温隔热性能。无砂大孔混凝土根据所用的集料是轻集料还是普通集料,容重可在1000~1900 kg/m3之间,强度一般为5.0~15.0MPa。 幻灯片6

混凝土骨料的要求规范

混凝土骨料的要求规范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6.2.4粗骨料、水 一、粗骨料 (一)概念:凡混凝土中颗粒粒径大于5的骨料称为粗骨料。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粗骨料一般有两种:卵石和碎石。比较同等条件下,谁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大?答案:碎石。碎石是经过人工或机械破碎而成;卵石是天然岩石经风化而成。因为碎石的表面粗糙,与水泥石粘接度大;颗粒均匀,且坚固;不含杂质,清洁度好;针、片状含量少,所以,配制出来的混凝土强度大。 (二)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1、粗骨料中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是有害杂质。它们的危害与在细骨料中的相同。它们的含量一般应符合表6-3中规定。 表6-3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2、形状:粗骨料成圆柱形或立方体的好,针、片状含量必须满足表6-3中规定。 针状颗粒:凡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的为针状颗粒。 片状颗粒:凡颗粒的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为片状颗粒。 平均粒径: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3、颗粒级配 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最大粒径。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比表面积减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减少。因此,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在满足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得大些。试验研究表明,骨料的最大粒径与构件的截面尺寸、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和施工工艺等有关。 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粗骨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碎石或卵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立方体强度和压碎指标两种方法表示。 (1)用岩石立方体强度表示粗骨料强度。是将岩石制成 5c m×5c m×5c m的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均为5c m的圆柱体)试件,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M P a)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作为碎石或碎卵石的指标,根据J G53—92规定不应小于1.5。 (2)用压碎指标表示粗骨料的强度时,是将一定质量气干状态下10~20m m石子装入一定规格的圆筒内,在压力机上施加荷载到200K N,卸荷后称取试样质量(m0),用孔径为2.5m m筛筛除压碎的细粒,称取试样的筛余量(m1)。 二、拌和用水与养护用水 1、宜采用饮用水。 2、其他水应经过检验才能使用。

有害骨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有害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某些成分的骨料在水的影响下,可以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混凝土的化学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而降低强度,使混凝土遭到破坏,这种骨料称为有害骨料。 有害骨料与水泥的反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碱硅反应 1、反应现象 碱骨料反应是混凝土原材料中的水泥、外加剂、混合材和水中的碱(Na2O或K2O)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反应,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逐渐反应,形成了碱的硅酸盐凝胶,反应生成物吸水膨胀使混凝土产生内部应力,膨胀开裂、导致混凝土失去设计性能。由于活性骨料经搅拌后大体上呈均匀分布。所以一旦发生碱骨料反应、混凝土内各部分均产生膨胀应力,将混凝土自身胀裂、发展严重的只能拆除,无法补救,因而被称为混凝土的癌症。 2、反应机理 在最近40 年期间,观察到了骨料和周围水泥净浆之间的一些有害化学反应。最普通的反应是骨料的活性硅成分和水泥中碱之间的反应。二氧化硅的活性形式是蛋白石(无定形),玉髓(隐晶纤维),和鳞石英(结晶)。这些活性材料存在于:蛋白石或玉髓、燧石、硅质石灰石、流纹石和安山凝灰岩与千纹岩中。

活性二氧化硅的特点是所有的硅氧四面体呈任意网状结构,实际的内表面积很大,碱离子较易将其中起联结作用的硅氧键破坏使其解体,胶溶成硅胶或依下式反应成硅酸盐凝胶: 活性SiO2+2mNaOH(KOH)→mNa2O(K2O)·SiO2·nH2O 对膨胀的解释可粗分为两种理论:其一认为碱骨料反应是由水泥中的碱(Na2O和K2O)形成的碱性氢氧化物对骨料中的硅质矿物间的反应开始的,由于形成了碱-硅凝胶,骨料界面发生蚀变。这种胶体是“无限膨胀型”的,它在吸水后有增加体积的趋向。由于此胶体受到周围水泥净浆的约束,结果产生内压,最后导致水泥浆的膨胀、开裂和破坏(突然爆裂)。由此看来膨胀是由于渗透而产生的液压引起的,但碱硅反应的固态产物的膨胀压也会引起膨胀。因此,可以说坚硬骨料颗粒的膨胀对混凝土是有害的,某些较软的凝胶体是由于后来被水浸出并沉积在由于骨料膨胀而产生的裂缝中。硅质颗粒的大小影响着反应的速度,细颗粒(20~30 微米)在一两个月之内便会产生膨胀,只有比较大的颗粒要在几年之后才产生膨胀。 另一种湿渗透压理论,是指包围活性集料的水泥浆体起着半透膜的作用,使反应产物的硅酸根离子难以通过,但允许水和碱的氢氧化物扩散进来,从而认为渗透压是造成膨胀的主要原因。 3、影响因素 通常认为,只有在水泥中的总碱量较高,同时骨料中又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上述有害反应。 3.1 碱含量

轻骨料混凝土现场拌制工艺

轻骨料混凝土现场拌制工艺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规定了轻骨料混凝土现场拌制的施工准备、操作工艺、质量标准和质量验收资料等。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轻骨料混凝土的现场拌制。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水泥:水泥的品种、标号、厂别及牌号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进场试验报色。 2.1.2砂:砂的粒径及产地应符合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要求。砂中含泥量;当混凝上强度等级≥C30时,其含泥量应≤3%;混凝土强度等级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 用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水泥胶凝材料和水配制而成的混凝土,称之为轻骨料混凝土。若粗、细骨料均是轻质材料,又称全轻骨料混凝土。若粗骨料为轻质,细骨料全部或部分采用普通砂,则称砂轻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一般用水泥胶凝材料,但有时也用石灰、石膏硫磺、沥青等作为胶凝材料。 一、概述 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不同之处,在于骨料中存在着大量空隙,也正是如此,才赋予其许多优越的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和耐火等性能特点,并且变形性能良好,由于弹性模量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其收缩和徐变也较大。虽然多孔轻骨料的强度低于普通骨料,但是由于轻骨料的孔隙在拌和料搅拌时具有吸水作用,造成轻骨料颗粒表面的局部低水灰比,增加了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力。这样,在骨料周围形成了坚强的水泥石外壳,约束了骨料的横向变形,使得骨料在混凝土中处于三向受力状态,从而提高了骨料的极限强度,使得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与普通混凝土接近。 二、轻骨料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指标 轻骨料混凝土除满足普通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外,还需要满足下面的要求: (1)砂轻混凝土和全轻混凝土宜采用松散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计算,砂轻混凝土也可采用绝对体积法。配合比计算中粗细骨料用量均应以干燥状态为基准

(2)根据设计要求的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用途,确定粗细骨料的种类和粗骨料的最大粒径; (3)测定粗骨料的堆积密度、筒压强度和1h吸水率,并测定细骨 料的堆积密度。 各种轻骨料混凝土性能指标 三、轻骨料混凝土施工技术 1、轻骨料的堆放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 轻骨料应按不同品种分批运输和堆放,不得混杂;轻粗骨料运输和堆

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

镇江科创园三期-丁卯精英公寓配套用房项目 十项新技术应用总结之 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 二0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项目应用新技术概况 (2) 三、施工工艺 (2) 1、施工准备 (2) 2、施工方法 (2) 3、施工工艺 (3) 四、质量保证措施 (4) 1、质量保证措施 (4) 2、安全保证措施 (5)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总面积为27338.5㎡,建筑层数为:地下2层、地上5层,结构形式:框架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5度。 本工程质量目标位确保镇江市“金山杯”和江苏省:“扬子杯”。 二、项目应用新技术概况 本工程屋面采用150mm厚轻质泡沫混凝土保温材料,地下室底板采用100mm 厚轻质泡沫混凝土材料。 本工程共使用轻质泡沫混凝土1285m3。 三、施工工艺 1、施工准备 1.1主要材料、设备及人员准备。 1.1.1主要材料:3 2.5水泥、HF30型发泡剂、水。 1.1.2主要设备:YT-40型发泡搅拌机、YT-30型泡沫混凝土输送泵、手推车、皮卷尺。 1.1.3人员准备:混凝土工8人、其他人员4人。 2、施工方法 2.1配制泡沫浆体 根据MLC泡沫混凝土配比和生产工艺,配制发泡浆体。 配制浆料过程发泡剂发泡过程 2.2拌制水泥浆

按设计选用的泡沫混凝土型号,先将定量的水加入搅拌机,再将称量好的水泥添加料投入搅拌机内搅拌,时间不少于2分钟。将预发泡沫倒入水泥浆体的搅拌机,搅拌约6分钟,使水泥泡沫浆料达到均质化要求,即可进行现场直接浇筑或泵送浇筑。预拌好的水泥泡沫浆料应在4小时内用完。 MLC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表 成品干密度kg/m3500 32.5复合硅酸盐水泥kg/m3450 水kg/m3100 植物性溶解发泡剂kg/m320 3、施工工艺 3.1基层处理 基层面清扫干净、无积水、无垃圾现象。 3.2浇捣泡沫混凝土 3.2.1将泡沫混凝土中预埋件、预留孔(水管、排水孔等)在浇筑泡沫混凝土前做好,严禁在浇筑后在保温隔热层上凿孔打洞。 3.2.2按设计选定的保温层厚度,设定浇筑面标高线,有找坡要求的尚应设定找坡线。 3.2.3在泡沫混凝土保温隔热层施工完成时,同时保证底板泡沫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100mm,屋面厚度不得小于150mm。 底板浇筑屋面浇筑

混凝土骨料性能要求

混凝土骨料性能要求 经长期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粒径小 0.005mm的颗粒,“淤泥”是指粒径比黏土大、比砂小的土粒,“细屑”是指其他粒径很小的细碎云母片、非矿物质杂质等。由于泥粒一般较细,增加了骨料比表面积,并且由于黏土类成分的吸水性质,当含泥量较高时,要达到预期的施工性能和强度,不仅会增加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和胶凝材料,还会对混凝土干缩、徐变、抗渗、抗冻等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当有泥块存在时,会降低混凝土密实度,成为混凝土中的薄弱成分。因此,国内外规范均严格限制}昆凝土骨料中的含泥量,如GB/T 14685-2011《建筑用卵石、碎石》规定碎石中的最大含泥量不得大于1. 5%、最大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GB/T14684-2011《建筑用砂》规定天然砂中的最大含泥量不得大于5.0%,对于强度等级高于C60的混凝土,则最大含泥量不得大于1.0%。

人工砂中亦有粒径小于o.08mm的颗粒,这 些颗粒性质与天然骨料中粒径小于0.08mm的泥粒 有本质差异,相关规范亦规定了人工砂中的石粉 含量限值,但普遍大于天然骨料中的含泥量限值。目前,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已 成为热点,随着研究深入,人工砂中的石粉含量 有可能进一步放宽。 2.砂中云母含量 砂中云母一般呈薄片状,表面光滑,强度很低,且易沿节理错裂,与水泥浆的黏结力差,当 砂中云母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拌和物和 易性、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均有显著降低。因此,国家标准和许多行业标准都限定砂中云母含量,如《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和电力行 业标准《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01)均限定砂中云母含量不得大于2%,但与上述规范配 套的试验方法只能测试砂中粒径大于0. 3mm的游 离云母含量。天然砂中的云母颗粒粒径基本上大

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摘要:针对目前天然中砂匮乏的现象,对比研究了天然中砂和不同混合比例的混合砂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和天然细砂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配制出拌合物工作性能好、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满足要求的C30混凝土。 关键词: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性能 1 前言 混凝土价格低廉、性能优良、原材料丰富易得,是当代用量最多、最普遍、最重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1]。从组成上看,骨料占混凝土总量的70~80%,其中,细骨料不仅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和硬化后混凝土综合物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有重要影响。一般,配制混凝土选用天然河砂作细骨料,并以优先选用中粗砂、就地取材、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为基本原则。天然砂资源是一种地方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且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对砂石开采行业及其它建材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出现天然砂资源逐步短缺,甚至无天然砂可用的状况,混凝土用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砂的价格亦越来越高,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展,推行应用机制砂配置混凝土已经势在必行。针对天然中砂匮乏的现象,本文通过天然细砂与机制砂混合,讨论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水泥:由华润水泥(龙岩曹溪)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级水泥,其主要性能见表1。 表1 水泥物理力学性能 外加剂:选用龙海市富敏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FM-Ⅲ缓凝高效建水剂,减水率为21%,收缩率比(28d)为65%。 粗骨料:由马坑石场生产的5-31.5mm花岗岩碎石,其性能见表2。 表2 碎石性能

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用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和水泥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其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kg/m3,称为轻骨料混凝土。当粗细骨料均为轻骨料时,称为全轻混凝土;当细骨料为普通砂时,称砂轻混凝土。凡是骨料粒径为5mm以上,堆积密度小于1000kg/m3的轻质骨料,称为轻粗骨料。粒径小于5mm,堆积密度小于1200kg/m3的轻质骨料,称为轻细骨料。选择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时,必须根据结构种类(保温的,结构保温的或结构的)及使用条件,使混凝土的配合比满足强度和和易性,耐久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用水量为净用水量与附加用水量两者之和;二是砂率为砂的体积占砂石总体积之比值;三是配合比设计对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应满足要求。 在设计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之前应具备设计上规定的最大干表观密度和设计强度等资料,应了解配筋情况,施工条件及构件混凝土所处的环境条件。 一、水泥标号和用量 用于拌制轻骨料混凝土水泥标号应随混凝土强度的增高相应提高,用低标号水泥配制高强度混凝土,不仅技术上困难,而且水泥用量多。用高标号水泥配制低强度混凝土也不经济。水泥标号的选用可按照1-1资料确定。 不同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水泥等级和用量1-1 序号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用量(Kg/m3)水泥标号 1 ﹤LC 5.0 200 32.5 2 LC7.5 200-250 3 LC10 200-320 4 LC1 5 250-350 5 LC20 280-380 6 LC25 330-400 7 LC30 340-450 8 LC40 420-500 42.5 9 LC50 410-530 10 LC60 430-550 注:1、表中:下限值适用于圆球型(如粉煤灰陶粒、粘土陶粒等)和普通型(如页岩陶粒、膨胀珍珠岩等)的粗骨料。上限适用于碎石型(浮石、膨胀矿渣等)粗骨料和全轻混凝土。 2、轻骨料混凝土的最高水泥用量不宜超过550Kg/m3。 增加水泥用量,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当水泥用量平均增加20%,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约增高10%,但是随着水泥用量的提高,水泥用量每增加50 Kg/m3,容重增加约30 Kg/m3。水泥用量过高时,不但容重大、水化热高、收缩大,而且在经济上也不适宜。我国对高标号轻骨料混凝土的最大用量规定不宜超过550 Kg/m3。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轻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最小水泥用量不宜低于200 Kg/m3。 二、用水量和水灰比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总用水量减去干轻骨料一小时吸水量为净用水量。净用水量根据混凝土施工条件和稠度要求按表1-2选用。再根据表1-3选择附加水量。若缺乏轻砂吸水率的数据时,可增加10Kg左右的水,作为轻砂吸水率的附加水。而在试拌时,可根据工作性的要求再进行适当调整。

混凝土骨料的要求规范

6.2.4粗骨料、水 一、粗骨料 (一)概念:凡混凝土中颗粒粒径大于5的骨料称为粗骨料。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粗骨料一般有两种:卵石和碎石。比较同等条件下,谁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大?答案:碎石。碎石是经过人工或机械破碎而成;卵石是天然岩石经风化而成。因为碎石的表面粗糙,与水泥石粘接度大;颗粒均匀,且坚固;不含杂质,清洁度好;针、片状含量少,所以,配制出来的混凝土强度大。 (二)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1、粗骨料中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是有害杂质。它们的危害与在细骨料中的相同。它们的含量一般应符合表6-3中规定。 表6-3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2、形状:粗骨料成圆柱形或立方体的好,针、片状含量必须满足表6-3中规定。 针状颗粒:凡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 2.4倍的为针状颗粒。 片状颗粒:凡颗粒的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为片状颗粒。 平均粒径: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3、颗粒级配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最大粒径。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比表面积减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减少。因此,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在满足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得大些。试验研究表明,骨料的最大粒径与构件的截面尺寸、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和施工工艺等有关。 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粗骨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碎石或卵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立方体强度和压碎指标两种方法表示。 (1)用岩石立方体强度表示粗骨料强度。是将岩石制成5c m×5c m×5c m的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均为5c m的圆柱体)试件,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M P a)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作为碎石或碎卵石的指标,根据J G53—92规定不应小于 1.5。 (2)用压碎指标表示粗骨料的强度时,是将一定质量气干状态下10~20m m石子装入一定规格的圆筒内,在压力机上施加荷载到200K N,卸荷后称取试样质量(m0),用孔径为 2.5m m 筛筛除压碎的细粒,称取试样的筛余量(m1)。 二、拌和用水与养护用水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标准2020版

目次 前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符号 (1) 4 分类与等级 (3) 5 要求 (3) 6 试验方法 (6) 7 检验规则 (8) 8 标志、贮存和运输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粗骨料不规则颗粒含量试验方法 (1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人工砂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方法 (12)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石粉亚甲蓝值试验 (14)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石粉流动度比试验 (16)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人工砂需水量比试验 (18)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粗骨料的氯化物含量试验 (19)

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用骨料的术语和符号、分类与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贮存和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用的骨料,不包括轻骨料和重骨料等特殊骨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601 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 602 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2419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T 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T 50733 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 JG/T 223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3 术语和符号 下列术语和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3.1术语 3.1.1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以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对混凝土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选用优质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绿色预拌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 3.1.2骨料aggregate 在混凝土中起骨架、填充和稳定体积作用的岩石颗粒等粒状松散材料。 3.1.3粗骨料(石)coarse aggregate 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包括卵石和碎石。 3.1.4卵石pebble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混凝土用细骨料定义及性能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混凝土用细骨料定义及性能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一、部分细骨料定义 1.机制砂定义 将岩石、尾矿、建筑垃圾等通过破碎、筛分形成的细骨料称为机制砂,俗称机制砂。发展机制砂产业,可以利用一些废弃采石场,有效解决我国庞大的尾矿资源再利用问题,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并可以为建筑业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天然砂匮乏的问题。 2.尾矿砂定义 尾矿砂是铁、铜等矿山开采后的废弃物,经破碎、筛分而制成的机制砂。试验研究证明,尾矿砂MB值不大于1.4,石粉含量不大于7%,混凝土收缩并无明显增大。尾矿砂的保水性不如天然砂,因此,在配制混凝土时应注意避免泌水。 3.钢渣砂 钢渣砂是炼钢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经陈化、热闷、风淬、水淬等工艺稳定化处理后,再经磁选除铁处理,具有砂级配的细骨料。因为经过热闷处理,钢渣砂中的游离氧化钙和氧化镁已被有效消解,从而消除了钢渣砂的不稳定因素。钢渣砂中存在耐磨矿物如蔷薇辉石和橄榄石等,使其具有耐磨、硬度高等特点。 根据我国目前的行业标准,钢渣砂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级。钢渣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规定为25%%大部分钢渣砂都能满足此要求。钢渣砂表观密度大于2800kg/m2,空隙率平均47%表面粗糙多棱角,可采用浸水膨胀率对钢渣砂的体积稳定性进行检查。浸水膨胀率不大于2.0%合格。钢渣砂无须测定泥土、石粉和泥块含量。 二、砂子性能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1.砂子过细、过粗会带来什么影响? 细度模数1.6~2.2的砂为细砂,1.5~0.7的为特细砂。砂子太细,混凝土需水量上升,当混凝土用砂从中砂变为细砂时,若保持相同流动性,则单方用水量需上调5kg。同时,用细砂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可泵性和保塑性都很差,混凝土强度会下降,梁板结构易开裂。 细度模数3.1~3.7的砂为粗砂。采用粗砂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可泵性差,不黏稠,极易泌水。此时应掺入一些细砂,将细度模数降到2.7左右。例如:粗砂细度模数为3.3,细砂细度模数为1.5,此时,可用70%

混凝土中细骨料的要求

混凝土中细骨料的要求 混凝土中粗骨料之间的空隙是由细骨料填充的。水泥同细骨料混合,形成坚硬的水泥石,它们粘裹在粗骨料的表面上,与粗骨料一起共同承担承受荷载的重任。选用的砂子如果过细,会使水泥石强度大大的降低,因此在混凝土结构中所使用的砂,应选用粗砂或中砂。 砂的粗细程度用细度模数μf来表示,它是由2.5、1.25、0.63、0.315和0.16等五种孔径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经计算而得,砂子按细度模数可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三个等级,三级中每一级的范围是这样确定的:粗砂:μf=3.7~3.1 中砂:μf=3.0~2.3 细砂:μf=2.2~1.6 这样的确定使我们得知建筑工程用砂的粗细程度是怎样划分的,联想到建筑工程选择配制混凝土使用的砂,它的细度模数至少应在2.3以上,这是对细骨料的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是尽管砂的细度模数满足要求,如果砂中的含泥量过大,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谓砂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0mm的颗粒含量,特别是当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时,对砂中含泥量的要求越发严格。 对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含泥量应不大于3.0%。强度等级C10及C10以下的混凝土用砂中的含泥量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可以根据水泥的强度等级予以放宽。 砂中泥块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泥块对混凝土的抗压、抗渗、

抗冻及抗收缩等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包裹型的泥块更为严重,泥块遇水后会形成浆状,胶结在一颗或数颗砂子的表面,影响水泥石的黏结力,需要做出限制。 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用砂,其泥块含量应不大于1.0%。对于C10和C10以下的混凝土用砂,应根据水泥的强度等级其泥块含量可予以放宽。 仅有上述的认识还是不够的,混凝土工程用砂,还有另外的要求,砂的坚固性就可以说明在气候、外力或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抵抗破碎的能力,对于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求的混凝土用砂或有腐蚀介质作用或经常处于水位变化地区的地下结构混凝土用砂,其坚固性重量损失应小于或等于8%,这样的要求同样适用于严寒或寒冷地区室外使用并经常处于潮湿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只有在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重量损失要求小于或等于10%。砂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涵盖了云母、轻物质、硫化物及硫酸盐和有机物等成分的含量,在一般混凝土结构中要求云母含量应在2%以下;对于有抗渗、抗冻要求的混凝土砂中云母含量不应大于1%。砂中如发现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则要进行专门的检验,确认能够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一般情况下砂中硫化物、硫酸盐和轻物质含量应小于或等于1%。此外,对于重要工程使用的砂,还应进行集料的碱活性检验,一旦发现有潜在的危害时,应使用含碱量小于0.6%的水泥或采用能够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掺合料,如果使用含钾、钠离子的外加剂时,

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郭福安 摘要:混凝土是目前最大宗的建筑材料,而粗骨料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材料之一,其性能将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概括总结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混凝土性能提供参考和依据并为HPC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关键词:粗骨料;混凝土;化学成分;形貌;级配;性能影响 引言 混凝土是目前最大宗的建筑材料[1],它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其强度取决于水泥石、粗骨料以及粗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强度。粗骨料是混凝土的骨架,据统计,粗骨料可占混凝土体积的50%~70%,它会影响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性以及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2]。近年来,由于天然砂资源短缺,人们加强了对细骨料的研究,使机制砂的生产与使用得到迅速发展[3],但是对于粗骨料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随着混凝土工程的超高层化和大型化,高强混凝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在高强混凝土中,粗骨料相对来说才是薄弱环节[4-6],粗骨料本身的特征,如种类、颗粒形状及大小、表面特征和级配,无论是对新拌混凝土还是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地探讨粗骨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粗骨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粗骨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人们认为粗骨料是一种惰性材料,通过水泥浆的粘结作用与水泥砂浆构成混凝土。实际上粗骨料并不是没有活性的,它的物理化学性质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7]美国着名混凝土专家Metha曾指出:“将粗骨料作为一种惰性填充材料应画上一个问号”。我们可以将国内外学者对粗骨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点。 粗骨料的刚性骨架作用 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一般认为粗骨料抗压强度应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的2倍左右,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倍[8],粗骨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通常要比水泥石高,其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也是混凝土各组分中最好的,而且粗骨料体积超过混凝土体积的一半,因此粗骨料在混凝土中起着刚性骨架的作用。在混凝土承受压荷载时,其内部由粗骨料传递应力,当混凝土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时,裂缝很难贯穿粗骨料而是绕过粗骨料在骨料周围出现,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混凝土破坏时可能会吸收更高的

混凝土骨料的要求规范

一、粗骨料 (一)概念:凡混凝土中颗粒粒径大于5的骨料称为粗骨料。 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粗骨料一般有两种:卵石和碎石。比较同等条件下,谁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大?答案:碎石。碎石是经过人工或机械破碎而成;卵石是天然岩石经风化而成。因为碎石的表面粗糙,与水泥石粘接度大;颗粒均匀,且坚固;不含杂质,清洁度好;针、片状含量少,所以,配制出来的混凝土强度大。 (二)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1、粗骨料中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是有害杂质。它们的危害与在细骨料中的相同。它们的含量一般应符合表6-3中规定。 表6-3混凝土用粗骨料的质量要求

2、形状:粗骨料成圆柱形或立方体的好,针、片状含量必须满足表6-3中规定。 针状颗粒:凡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倍的为针状颗粒。 片状颗粒:凡颗粒的厚度小于平均粒径倍为片状颗粒。 平均粒径: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3、颗粒级配 粗骨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最大粒径。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比表面积减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减少。因此,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在满足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得大些。

试验研究表明,骨料的最大粒径与构件的截面尺寸、混凝土的强度、水泥用量和施工工艺等有关。 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粗骨料都必须是质地致密、具有足够的强度。碎石或卵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立方体强度和压碎指标两种方法表示。 (1)用岩石立方体强度表示粗骨料强度。是将岩石制成5c m×5c m×5c m的立方体(或直径与高均为5c m的圆柱体)试件,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M P a)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作为碎石或碎卵石的指标,根据J G53—92规定不应小于。 (2)用压碎指标表示粗骨料的强度时,是将一定质量气干状态下10~20m m石子装入一定规格的圆筒内,在压力机上施加荷载到200K N,卸荷后称取试样质量(m0),用孔径为筛筛除压碎的细粒,称取试样的筛余量(m1)。 二、拌和用水与养护用水 1、宜采用饮用水。 2、其他水应经过检验才能使用。

轻骨料混凝土

2混凝土技术 2.1高耐久性混凝土 高耐久性混凝土是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并采用优质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作为必要组分来生产的具有良好施工性能,满足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耐久性非常优良的混凝土。 1.主要技术内容 (1)原材料和配合比的要求 1)水胶比(W/B )≤0.38。 2)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普硅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立窑水泥。 3)粗骨料的压碎指标值≤10%,D max ≤25mm,采用15~25mm 和5~15mm 二级配合,饱和吸水率<2.0%,且无碱活性。 4)采用优质矿物微细粉和高效减水剂是高耐久性混凝土的特点。矿物微细粉宜采用硅粉、粉煤灰、磨细矿渣及天然沸石粉等,所用的矿物微细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且宜达到优品级。矿物微细粉等量取代水泥的最大量一般为,硅粉≤10%,粉煤灰≤30%,矿渣≤50%,天然沸石粉≤10%,复合微细粉≤50%。 5)配合比设计强度应符合以下公式: σ645.1,,+k cu o cu f f > 式中:o cu f ,——混凝土配置强度(MPa ); k cu f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 ) ; σ——强度标准差,无统计数据时,商品混凝土可取5.5~6.5MPa 。 (2)耐久性设计的要求 1)处于常规环境的混凝土结构,满足所处的环境条件下服役年限提出的要求。 如抗碳化耐久性要求 B W /≤%3.3883.5?? ? ??+?t a C

式中:W/B——水胶比; C——钢筋保护层厚度(cm); a——碳化区分系数,室内1.7,室外1.0; t——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对于处于严酷环境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应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67进行耐久性设计,考虑的环境劣化因素有: ①抗冻害耐久性要求:a)根据不同冻害地区确定最大水胶比;b)不同冻害地区的耐久性指数k;c)受除冰盐冻融循环作用时,应满足单位剥蚀量的要求;d)处于有冻害环境的,必须掺入引气剂,引气量应达到4%~5%。 ②抗盐害的耐久性要求:a)根据不同盐害环境确定最大水胶比;b)抗Cl-的渗透性、扩散性,应以56d龄期,6h总导电量(库仑)确定,一般情况下,氯离子渗透性应属非常低范围(≤800库仑);c)混凝土表面裂缝宽度符合规范要求。 ③抗硫酸盐腐蚀的耐久性要求:a)用于硫酸盐侵蚀较为严重的环境,水泥中的C3A<5%;C3S<50%;b)根据不同硫酸盐腐蚀环境,确定最大水胶比;c)胶砂试件的膨胀率<0.34%。 ④抑制碱—骨料反应有害膨胀的要求:a)混凝土中碱含量<3.0㎏/m3;b)在含碱环境下,要采用非碱活性骨料。 2.技术指标 (1)工作性 坍落度≥200mm;扩展度≥550mm;倒筒时间≤15s;无离析泌水现象;黏聚性良好;2h 坍落度损失小于30%,具有良好的充填模板和钢筋通过性能。 (2)力学性能 抗压强度等级≥C40;体积稳定高,收缩小,弹性模量与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 (3)耐久性 按主要技术内容中的耐久性技术指标控制,结合工程情况也可参照《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中提出的指标进行控制;耐久性试验方法可采用《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规定的方法,主要有: 盐冻试验方法; 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 抗硫酸盐腐蚀试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