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资料(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申遗成功了

端午节申遗成功了

端午节申遗成功了端午节申遗成功了——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里程碑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21年,端午节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传统风俗”、“申遗背景”、“申遗意义”三个方面,对端午节申遗成功进行分析。

一、“传统风俗”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龙舟竞渡和吃粽子。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南方,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刎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水上运动和民间体育活动。

龙舟竞渡不仅考验着选手的体力和技巧,也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艺术。

吃粽子则是端午节的另一项传统风俗。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肉、豆、蛋、枣等馅料包裹而成的食品,形状呈三角锥形,象征着端午节的象征物之一——龙舟。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和风味,但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申遗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为了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名录。

在申遗过程中,需要提交包括申请书、相关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多个材料。

对于端午节来说,申遗的背景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兴起,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和文化逐渐失传,申遗则是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

三、“申遗意义”端午节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这一成果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此外,端午节申遗成功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实现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总之,端午节申遗成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端午节传统风俗、申遗背景和申遗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端午节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相信在未来,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和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五⽉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这天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起来制作端午节主题的⼿抄报吧!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精⼼整理的“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屈原在端午抱⽯跳汨罗江⾃尽,后来⼈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

个别地⽅也有纪念伍⼦胥、曹娥及介⼦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恶⽇”起于北⽅,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化内涵。

据说,屈原于五⽉初五⾃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哀之,每于此⽇投五⾊丝粽⼦于⽔中,以驱蛟龙。

⼜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体。

那时,恰逢⾬天,湖⾯上的⼩⾈⼀起汇集在岸边的亭⼦旁。

当⼈们得知就是打捞贤⾂屈⼤夫时,再次冒⾬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们荡⾈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竞赛。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囊,备牲醴,赛龙⾈,⽐武,击球,荡秋千,给⼩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和时令鲜果等。

1、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成索,或悬于门⾸,或戴⼩⼉项颈,或系⼩⼉⼿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特别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宽敞,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依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利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季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奇异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关于端午节的祝愿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奇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予以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快活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围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开展,寄予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午节在历史进展演化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环节上的差异。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省。

在这个地区过端午节,是许多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节日。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岭南地区端午节的资料。

1. 岭南地区的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端午节主要是祭祀龙神、护龙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在岭南地区,端午节的起源也和祭祀龙神有关,而祭祀的对象则被称为“龙船爷”。

2. 岭南地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岭南地区的传统端午节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a. 吃粽子:岭南地区的粽子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粽子的馅料则因地域而异。

例如,广东人喜欢吃咸肉蛋黄粽、豆沙粽,而广西人则偏好用糯米皮包裹南瓜和糖水制成的甜粽子。

b. 赛龙舟:在岭南地区,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赛事之一。

赛龙舟的起源也与祭祀龙有关。

岭南地区的龙舟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略有不同,主要是龙舟的龙头和尾巴造型更为华丽。

3. 岭南地区特色的端午节活动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岭南地区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活动。

a. 龙船爷进香:在岭南地区,许多地方会请来自己的“龙船爷”,并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进香活动。

龙船爷往往在宣传队伍的带领下,长途跋涉前往宗庙或其他庙宇,完成进香祈福的仪式。

b. 走皮艇:广东等地区的传统皮艇赛,有一项就是“走皮艇”,即选手团队在水上表演各种难度的动作,比赛其既考验个人竞技能力,也考验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

c. 五毒对垒:这是广西南宁一带的民间特色活动,是指五种有毒动物实行人为对垒比武,刺激程度极高,而且相传参赛者的身体内有“毒粉”,致使蚊子和苍蝇接近时迅速离去。

4. 岭南地区端午节的意义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是一段节日时光,也是岭南文化的体现。

这个节日承载了许多人的情感,又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代表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体现了人民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重视和维护。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的逝世。

为了缅怀屈原,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

端午节除了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它起源于赛龙舟的古代民间习俗。

龙舟竞渡通常是由两支或多支队伍参与的比赛,比赛中每支队伍都要划着龙舟尽快地划过终点线,以争取最快的速度获得胜利。

龙舟船上有一位舵手,他负责指挥龙舟前进的方向,而队员们则在节奏感极强的鼓声中划动桨,并呼喊着助威声。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包裹着肉或豆沙等馅料的传统食品。

粽子的形状是三角锥形,因为它是根据楚国屈原的传统形象而来的,他据说曾经投身于浣溪沙洋中,故而有了“落花满楼”的传说。

人们在吃粽子的同时,也会送粽子给亲朋好友,将它作为礼物表达感情。

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艾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根据古时的传统仪式,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捆成小束,然后挂在门上或悬挂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希望能够辟邪驱瘟,保护家庭平安健康。

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它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端午节的资料简介节日基本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简介节日基本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简介节日基本资料端午节的资料简介节日基本资料端午节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节日名称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它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吃粽子有关的节日。

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我们可以制作一份有关端午节的手抄报,以下是一些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的内容。

1.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唐朝时期,民间流传着关于屈原的传说,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被王室所恼,最终在五月初五选择投江自尽。

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设立端午节。

在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还有驱瘟、戒鬼、祛病的作用。

2.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时,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冲凉水、蒸香包等。

其中,吃粽子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一种用箬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的食物。

粽子里面的馅料因地理环境和习俗习惯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特别的美味。

3. 端午节的传统饮食在端午节当中,要吃粽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除了吃粽子之外,许多地方还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如湖南的“牛肉粽”,福建的“岭南肉粽”,广西的“法红粽”等等。

除了这些传统的食品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人们会煮蛋,或者煮粥等等,彰显了节日的浓浓文化底蕴。

4. 端午节的民间文化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端午节传统,如南方地区的赛龙舟、吃粽子,北方地区则有鸟枪冶等传统。

此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有标志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器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民艺术的特色。

5.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其文化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总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汇总整理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汇总整理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汇总整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汇总整理》篇一端午节,那可是咱中国的一个老传统节日了,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了千百年。

咱先说说这端午节的起源吧。

我觉得吧,最出名的说法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那可是个超级大忠臣,爱国爱得那叫一个深沉。

可当时的君主不咋地,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屈原给流放了。

屈原心里苦啊,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最后,他实在是绝望了,就跳进了汨罗江。

老百姓们可舍不得他,就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这就有了龙舟竞渡的习俗。

而且呀,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啊虾啊什么的啃食屈原的身体,大家就往江里扔粽子,这粽子就这么和端午节挂上了钩。

不过呢,我也听说还有其他的起源说法,像纪念伍子胥啥的,但屈原这个说法在咱心里那是根深蒂固了。

说到端午节的习俗,那可就多了去了。

首屈一指的就是包粽子。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

奶奶会把粽叶、糯米、红枣啥的都准备好。

粽叶在水里泡着,绿莹莹的,就像翡翠一样。

我就好奇地在旁边看着,想帮忙又怕搞砸了。

奶奶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三两下就包出一个漂亮的粽子。

她还会笑着跟我说:“小娃子,你看这粽子,像不像个小枕头?”我就觉得特神奇。

然后粽子下锅煮的时候,满屋子都是粽叶和糯米混合的清香,那味道,直往人鼻子里钻,馋得我在锅边转来转去,就盼着能早点吃到。

除了包粽子,还有挂菖蒲和艾叶呢。

我家的大门上,每到端午节就会挂上一把菖蒲和艾叶。

奶奶说这是为了辟邪,蚊虫什么的都不敢靠近。

我就想啊,这菖蒲和艾叶就像两个小卫士,守护着我们的家。

那艾叶的味道有点特殊,有点像草药的香,闻着就觉得很安心。

还有赛龙舟。

我只在电视上看过赛龙舟,那场面可壮观了。

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条条蛟龙在水面上穿梭。

划船的汉子们都光着膀子,肌肉鼓鼓的,喊着整齐的号子:“一二,一二……”那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去。

岸上的观众也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扯着嗓子喊加油,感觉嗓子都要喊破了。

我就想,要是我能在现场,肯定也会跟着喊得声嘶力竭。

2020端午节资料大全

2020端午节资料大全

2020端午节资料大全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 ___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 ___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 ___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习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端午节风俗。

1. 北方吃粽子:在北方地区,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糯米、红豆、豆沙等包裹在竹叶或者芦苇叶中煮熟的食物,外形像长方体。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驱邪、避恶、增加福气。

因此,北方人在端午节期间会互相赠送粽子,祝福对方平安幸福。

2. 南方赛龙舟: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龙舟竞赛。

龙舟是一种长约10余米的木船,前端雕有龙头,尾部装有彩旗。

比赛时,一群人划着龙舟,响亮地鼓声和欢呼声穿梭在水上,非常壮观。

这项民间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方式,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3. 悬挂艾草和艾叶: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还会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除瘟疫和鬼神。

人们相信艾草可以驱邪、清除病气。

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还会用艾叶拍打自己的身体,以驱散疾病。

4. 挂菖蒲:挂菖蒲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门前或者房间内挂上菖蒲,以驱邪避灾。

传说菖蒲有辟邪的功效,可以保护家人平安。

5. 穿五彩线:在一些地方,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穿上五颜六色的绳子,代表幸运和吉祥。

这些绳子通常会系在手腕上,有些人甚至会互相交换绳子作为友谊的象征。

6. 玩艾草香囊: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会制作艾草香囊并佩戴在身上。

香囊里通常装有艾草和一些香料,散发出清香的味道。

人们相信佩戴艾草香囊可以辟邪、驱鬼、保平安。

7. 登高望远: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人们会攀登高山,以迎接节日的到来。

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远眺,展望美好的未来。

8. 端午节民俗表演:在一些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这些表演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风俗习俗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们不仅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间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所在。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关于端午节的资料(6篇)关于端午节的资料1端午节来历资料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精选14篇)端午节的资料1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浴兰节,民间主要的说法是因为在古代,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为防止生病,古人就在此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如汉代典籍《大戴礼》中就说:“午日以兰汤沐浴”,而《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古人对于五月初五的端午洗浴是十分重视的,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

《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

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

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

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

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我国宋代,每到端午时皇帝还要把朝臣召来,命于宫内洗浴兰汤。

大文豪苏轼有诗为证:“喜辰共喜沐兰汤,毒诊何须采艾镶。

但得奉夔调鼎鼐,自然灾授变休祥。

”从诗中看,苏轼对“采艾镶灾”的做法并不赞成,因为这是迷信,但他对“沐兰汤”却深以为喜,认为这是医治皮肤病等症的科学做法。

而在其他朝代,诗词曲中也多有描写女子端午沐浴的作品,这些都反映了兰汤浴的习俗,如元代张可久《重午席间》的开头即写道:“浴兰芳荆楚风流,艾掩门眉,符映钗头。

”当女子浴罢,全身香洁,再参加节日的宴席,的确令人感到神爽。

端午节的资料2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端午节课程资料

端午节课程资料
社会活动: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各种端午节庆祝活动,如龙舟比赛、包粽子比赛等,吸引广 大民众参与,增强文化认同感。
媒体传播: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传播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扩大其影响力。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
端午节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庆 祝端午节,可以 传承和弘扬中华
简介:五黄饭 是端午节期间 的传统美食, 由黄鱼、黄鳝、 黄瓜、咸蛋和
米饭组成。
寓意:五黄饭 寓意着五谷丰 登、身体健康, 是端午节期间 必备的佳肴。
制作方法:五 黄饭的制作方 法简单,只需 将食材洗净切 块,加入适量 调料煮熟即可。
营养价值:五 黄饭富含蛋白 质、维生素和 矿物质,具有 很高的营养价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旅游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利用。
汇 报 人 :
历史: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春秋时期,最初是用来祭奠先祖和神灵的祭品。
种类:粽子的种类繁多,根据地区和馅料的不同,可以分为肉粽、豆沙粽、咸蛋黄粽等。
文化意义:粽子不仅是美食,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端午节的重要象征 之一。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简介:咸蛋赛跑是一种有趣的端午节传统活动,参赛者需用煮熟的咸蛋进行竞 跑,争夺冠军。
伍子胥鞭尸:纪念忠臣伍子胥
孝女曹娥救父:孝行感动天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纪念越王 勾践战胜吴国的历史
赛龙舟:为了 纪念屈原,人 们会划龙舟竞

挂艾草、菖蒲: 为了驱邪避疫, 家家户户都会 悬挂艾草、菖

吃粽子:端午 节吃粽子是必 不可少的习俗, 寓意团圆和丰

端午的资料

端午的资料

端午的资料哎,说到端午,那可是咱们中国人心里头的一抹亮色,比夏日的阳光还耀眼几分。

这不,一提到这节日,我的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似的,那些画面儿,一帧帧的,清晰得很。

先说粽子吧,这玩意儿简直就是端午的代名词。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大人就开始忙活起来,泡糯米、洗粽叶、准备馅料,那叫一个热闹。

我跟在奶奶屁股后头,看着她那双巧手,把一片片翠绿的粽叶卷成小船,再把泡得晶莹剔透的糯米和香甜的豆沙、咸香的五花肉一股脑儿地塞进去,三下五除二,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成型了。

那时候不懂,只觉得好玩,现在想起来,那才是家的味道,是端午的味道。

再来说说龙舟赛吧,那可是端午节的另一大盛事。

河岸边,人山人海,热闹得跟赶集似的。

龙舟上,鼓声震天,桨手们个个精神抖擞,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他们喊着号子,划着桨,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

我们这些看客,也不闲着,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比他们还激动。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和龙舟上的勇士们是连在一起的,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还有啊,端午的艾草和香囊也是不能少的。

老一辈的人说,挂艾草能驱邪避瘟,保一家平安。

所以,每到端午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楣上挂上几束艾草,那清香,闻着就让人心里头舒坦。

至于香囊嘛,那更是女孩子们的最爱了。

她们会自己动手,或者用针线缝制,或者把干花、香料装进小布袋里,做成一个个精致的小香囊,挂在腰间或者手腕上,既好看又提神。

当然了,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这些。

像什么喝雄黄酒啊、挂菖蒲啊、编彩绳啊……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藏着一段古老的故事,一份深厚的情感。

这些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说到底,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连接着我们和祖先的情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很多东西,但端午这个节日,总能让我们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温暖和力量。

端午节的资料和来源

端午节的资料和来源

端午节的资料和来源端午节又称为“五月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的中国古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一、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有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他是楚国的大臣,被誉为楚国的国士。

可是由于嫉妒心重,不断遭到其他大臣的排挤,被开除出宫。

在此情况下,他发表了《离骚》这一令人瞩目的诗篇,号召楚国人民反对压迫独立,荣耀祖国的精神,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门阀贵族的破坏和官场斗争的煽动,在屈原逝世后,人们纪念他,遂改革踏青习俗,举行赛龙舟活动,以及将粽子投入江河之中,希望不浪费食粮,也防止屈家遭难之鬼神苦恼。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人们所知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习俗1、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民族烈士屈原。

2、赛龙舟——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运动之一,具有文化价值和体育意义。

赛龙舟也成为了现代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3、挂艾蒿——民间的端午节习俗是在房屋门前挂上艾蒿,据说可以驱走瘟疫。

现在画有艾蒿等图形的装饰品也十分普遍。

4、佩香囊——端午时节,别忘了佩戴香囊。

中药以橘皮、苏合汁、艾草等为主要原材,堆制成具有清香之味的玲珑小器,以佩带于身,能够驱蚊避毒、除味消食,具有很好的去虫效果。

5、草雕编织——端午节草编与民间的传统技艺、古代文化渊源密切相关,通常是采用竹编、棕编、稻草编、藤编等材质制成。

三、端午节的作用与意义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它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又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彩性。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彰显了中国二千多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端午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是家人和朋友们相聚的日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

三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

三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三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听到这首儿歌,就想起了端午节。

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下面梳理了三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端午也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是开始的意思。

《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

端者,初也。

”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

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的故事一:纪念东汉孝女曹娥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

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二:毒月恶日驱避说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

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

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风俗习惯)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以下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方便各位同学了解端午节的小知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XX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
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
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
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 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
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