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概述共33页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2
2. 佛經的翻譯是從何時開始的?
Ans:佛經的翻譯是在 東__漢__桓___帝__建__和__二_ 年 ( _公__元__一___四__八__年_ )開始的,譯者是____安__世。高
他不但把佛經由 __梵__文__ 譯成漢文,而且把 ____ 老著子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 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既“須_求__真__,__又___須”喻,俗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
忠實、通順
8
2019/9/23
4
4. 誰首先設置譯場?
Ans: 以往的翻譯活動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 了符秦時代,在 __釋___道__安__ 的主持下首先設 置譯場。
註:佛教傳入中國後,雖有 大量佛經譯出,但由於佛經 文體艱深,加上翻譯者程度 不一,有鑑於此,道安大師 廣泛搜求各種譯本,加以篩 選整理後,道安大師建立了 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 先河,為整飭佛典,保存佛 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 貢獻。
英漢翻譯教程
第一章 我國翻譯史簡介
林席如 老師 Dr. Lin, Shih-Ru
1
1. 我國翻譯事業的歷史有多久?
Ans: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約 ___兩__千__年__ 的光輝燦 爛歷史。早在 ____西__漢__哀_ 時帝代 ( __________ ), 有個西名元叫前2__年____ 的人到中國口伊傳存一些簡短的 佛經經句, 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
譯的經典都是非常正確的。 6
鳩摩羅什漫畫
/comic/j mls.htm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 从月支来到洛阳的译师。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 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 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 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 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
娄迦谶 支亮 支谦
《安般守意经》
• 1、3 竺法护:月支人,译175部佛经
2、1释道安:设置“译场”
2、2 鸠摩罗什:天竺人 (即印度)主张“意 译”,他的译著为我国 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 3、1 真谛:印度佛教 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 到中国,他译了49部 经论,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影响。
❖4、1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 安世高年幼时,即以孝行闻名全国,禀性聪敏仁慈, 又勤奋好学,因此,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 理、医药、异术,没有不通达,甚至还擅长飞禽走兽 的语言。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头看见一群飞 翔的燕子,忽然转身告诉同伴说:‘燕子说,等会儿 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 众人都感到非常奇异,一传十、十传百,安世高俊逸 的美名,遍传整个西域。安息国王逝世后,安世高更 深深地思惟人间苦空无常的道理,更厌恶色身的系缚, 服孝之后,就让王位给叔父,专心致志出家修道。安 世高出家之后,精进不懈,于是博通经藏,并常常讽 诵修行禅经,能穷尽其中的奥妙。不久,便四处云游, 度化有缘,历经许多国家,最后来到我国。他的才华、 悟性高人一筹,凡是听闻过的事物,皆能通达,居住 在我国,很快即通晓华语。于是,他展开翻译佛经的 工作。
• 就译文的内容而言,纯粹译出他所专精的经典; 就译文的形式而言,偏重于直译,力求保存经典 的本来面目。安世高既通晓华语,又采取直译的 方式,故能正确地掌握经文的原意,且说理明白, 措辞稳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从安世 高翻译的经典中,所呈现的学说思想,几乎是属 于部派佛教上座部的系统。安世高在我国共二十 余年,译有《八大人觉经》、《安般守意经》、 《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大比丘 三千威仪》、《坚意经》、《处处经》、《道地 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 一卷)。不过,关于安世高的译经内数,历来的 经录家各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节 翻译的的定义与分类
1.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通过语言活动将某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
全部语义效果运用其他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 的语言形式尽量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际交 流过程,是关于不同语言的交流的理论与实践 的一门学问。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 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翻译是学习好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讨 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
的相貌 6)对语言的丰富:如“五体投地”、“因
缘”、“一尘不染”、“有缘”、“在劫难 逃”。对文学的其他影响。”
宋代
北宋 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 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赞宁 南宋 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 元代 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
三、明清时代
明代 :智光 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 徐光启---《几何原理》、《测量法义》
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
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 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 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 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论、苏俄及各国的进步文艺作品 鲁迅和瞿秋白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
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
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 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 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 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 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 了我国的翻译工作。
中国翻译简史-文档资料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 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 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 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 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 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 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 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 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 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 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 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 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 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 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 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 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 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 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 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 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 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 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 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 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 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7)参 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 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 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我国翻译史简介课件

中世纪翻译的兴起
中世纪是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的梵文经典被翻译成汉语。
中世纪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典著作如《道德经》、 《易经》等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03
我国翻译史的重要人物
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他翻 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印文化交 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原文, 追求准确传达原意,他的翻译风格和 技巧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
严复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包 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需要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翻译需求。
翻译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面临着语言多样性、文化差异、语境理解等 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
翻译对未来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 发展。
西方文化翻译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引入了西 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 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西方文化翻译也促进了中国与 世界的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 人的视野。
多元文化翻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02
01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元文化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 次高潮,涉及多种语言和文化。
中国翻译历史概况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中国翻译历史概况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古代翻译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中国近代的翻译中国近现代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清末.1894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善译"的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能"心悟禅解,振笔而书".简言之,译者在翻译时应做到内容与风格的高度统一.此后不久,严复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的翻译标准,也就是"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的翻译活动和理论建树后来成为这一时期的翻译成就的代表.翻译的标准我国学者所创立的本土翻译标准如前所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翻译标准的提出者是严复.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号几道.1853年生于福建侯官.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攻船舶驾驶专业.1871年毕业,做军舰驾驶工作.1876年被派往英国留学,1879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同年归国并执教于母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纳21年病逝于故里.从1898到1911年13年间是他译介生涯的鼎盛时期.严复译介的作品多系西方资产阶级著名思想家的代表作;内容涉及进化论,哲学,社会政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他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本是他本人关于翻译的感慨,但也自然而然成了一种翻译标准.这个标准今天虽然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严复之后,又有许多文学家,翻译家提出自己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人.伟大作家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实践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题未定"草》1935)著名翻译家傅雷根据自己的文学翻译实践,在1951年提出翻译"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高老头·重译本序》)我国通学大儒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比傅雷更进一步,他的标准(毋宁说是方法)是一个"化"字.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1979)在我国有影响的国外翻译标准同我国一样,西方在翻译上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一公元前43).他在一部著作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继西塞罗之后,西方历史上又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以下几位.英国人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ion of the idea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应具有原作的流畅性(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前苏联的费道罗夫提出了等值的翻译思想: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2)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奈达(Eugene A.Nida)是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美国翻译学家.他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中的语言符号;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采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奈达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翻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与奈达的翻译理论相对应,另一位翻译理论家英国的纽马克(Peter Newmark)则提出真正的翻译应该充分体现作者的意图.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读者和译文,并根据原文所使用的语言种类来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从而确定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观点.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真知灼见虽各不相同,但都旨在提高翻译水平,使译本精益求精.这也是每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所努力的方向.大学英语学生应掌握的翻译标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理解正确"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基本信息,译文达意"就是要求译文基本通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要求就是译文"基本忠实"和"基本通顺"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缺一不可.没有忠实,再通顺的译文也不是好译文;但是如果译文不通顺,让人不能卒读,同样达不到翻译的目的.所以在翻译的实践中,如何掌握这两个尺度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种倾向:既不要"宁顺而不信",也不要"宁信而不顺".大学英语的学生的译文两种倾向都有,但往往在"顺"的方面更不合要求,表现在不敢放开手脚,被原语的形式锁链紧紧套住,结果造成诘屈聱牙之病.如何学习翻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克服轻视翻译的心理英汉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技能,经常受到某些学习者的轻视.有的人认为理解就等于翻译,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认识.严复的翻译标准来自于他"译事三难"的慨叹,他还曾经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话,可见翻译之难.对于外文的正确理解只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才是最费心神的一步.这个表达的过程需要打破两种语言的藩篱,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是行不通的.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知识翻译理论技巧是前人在翻译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所以掌握基本的理论技巧知识是必要的.它可以在两个方面帮助我们的翻译工作:一是"监督"的作用,翻译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的翻译做到尽量正确.二是"指导"的作用,在我们翻译实践中,翻译的一些技巧可以引导我们少走弯路,多取捷径.进行大量的实践翻译课是实践课,只有理论技巧的讲解是很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印证所学到的理论和技巧,加深印象,从而进一步为以后的实践服务.在翻译实践中还可以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寻找新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技巧知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才能最终把翻译工作搞好.最后我们提倡学习者在学问方面不拘泥,不胆怯,根据翻译标准,敢于怀疑,敢于实践,敢于对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有译文和自己的译文的不同以及各自的长处或不足,从而促进自己翻译能力的提高.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echniques词汇的理解一词多义同汉语一样,英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根据搭配,语境等要素判断一个词的意义.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必须打破头脑中的一些机械对等的模式.如"chair"一词,其词义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电刑,主席,教授等;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其词典的词义价值与其在上下文中所体现的词义价值是不等值的.正如英国伦敦语言学派创始人弗思(Firth)指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不同的."(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例子:1. book1) the Book《圣经》2) a book 0f matches一盒火柴3) Her face was an open book.她心里有什么事就表现在脸上.4) It's a sealed boo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5) She is a book—keeper.她是管账的.6) Have you booked your passage to New Y ork and arranged for a cabin你到纽约去的船舱位订好了吗2. steal1) We are completely in the dark as to who stole the coffin and why it was stolen.谁偷走了棺材,为什么要偷棺材,我们一无所知.2) Edward,later Duke of Windsor,rather steals the b00k.爱德华,就是后来的温莎公爵,成了本书的主角.3) The morning light was stealing through the shutters.晨光悄悄地穿过百叶窗.3. story1) This war is becom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ory of this generation.这场战争正演化成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2) It is quite another story now.现在则是另一回事了.3)Last December,the Post first reported that probes were beingmade in each of those cities,but officials refused to confirm thestory.去年12月,《邮报》首先报道了那些城市正在进行搜索,但官员们拒绝对该报道加以证实. 4) The story about him became smaller and by and by faded out from the American television.对他的报道越来越少,并且渐渐地从美国电视上消失了.5) The Rita Hayworth story is one of the saddest.瑞特·霍勒斯的遭遇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个了.4. appreciate1) He can appreciate modern music.他很欣赏现代音乐.2) I do not appreciate fully what he means.我没有完全听懂他的意思.3) 1 appreciate the regard you have for me.but I'm not qualified to take on the job.多谢您的关照,可是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5. work1) Pushing or puling,however,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doing work.推拉物体不见得就会做功.2) The works of these watches are aU home—produced and wear well.这些手表的零件都是国内制造的,性能良好.3) It's a gas works.这是一家煤气厂.4) Shakespeare's original works are not understandable to today's most readers.今天的读者大多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6.develop1) His plane developed engine trouble only seven miles after taking 0ff.他的飞机起飞后刚刚飞行七英里,发动机就发生了故障.2) Modern aircraft are so heavy that the wings must develop a very large lift force in order to sustain the aircraft.现代飞机重量很大,机翼必须产生巨大的升力才能使飞机升入空中.3) Inspired by these ideas,in 1752 Franklin developed a practical lightning rod.富兰克林受这些想法的启发,于1752年发明了一种实用的避雷针.4) A hypothesis is a specific statement developed by a scientist from observation.假说是科学家从观察中得出的一种特定的论断.5) Most of the money came from selling the secret of a new type 0f potato he had developed.大部分钱是靠出售他培育出的一种马铃薯新品种的秘诀而挣得的.词汇的色彩一词多义的概念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仍无法概括两种语言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即使是在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两种语言的两个词的涵义和使用习惯也难以重合.比如说,英语中不论什么场合都可以用"wife",和汉语中的"妻子"大致相当.但是鉴于不同的语气和语境,"wife"可以分别翻译成"夫人","爱人","老婆","内人","老伴","女人",甚至是更随便的"我们那口子","家里的"等等.由此可见,不同词汇的语义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相同的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语义密度也并非完全一样.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词汇的色彩问题,力图在译文里找到恰当的表达法.具体来讲,我们把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别归纳为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气轻重和语体色彩等几个方面.比如surprise这个基本概念,有astonish,amaze,astound,shock,electrify等轻重的不同;也有catch with one's pants down这样的文体和形象意义的不同;再比如wise,它的近义词如intellectual较正式,not born yesterday语气诙谐,cunning有感情色彩上的贬义,wise as a serpent 有联想意义和贬义,wise as Solomon有联想意义和褒义.汉语也是如此,比如聪明,狡猾,"鬼机灵","高智商"等等.词汇所具有的色彩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炼字",以求在信息上和原词做到等值. 感情色彩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工具,所以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它们或褒扬或贬低,或热烈或冷峻,以供人们说话,写作时候驱遣使用.在翻译的时候,我们也要认清这一点,充分把握作者的情感,准确使用具有相应感情色彩的词汇.例如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lf you are a man,you can point out that most poets and men 0f science are male,if you are a woman,you can retort that so are most criminals.如果你是男子,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性;如果你是女子,你可以反驳说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人.此句中关于man,male和so(male)的译法分别为"男子,男性和男人",男子是比较尊敬的口气,男性表中性,而男人用在这里则带有蔑视口气.译语在选词上体现了男女双方对待性别歧视的偏见.下面是其他一些例子:1.thanks to1) Throughout that period we and other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have survived and prospered to a large degree thanks to the help and prot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整个时期内,基本上多亏了美国的帮助和保护,我们和其他西欧国家才得免于遭难并获得极大的繁荣.2)Thus,in the Far East,thanks to the Japanese fascist imperialists,there also arose the first seat of war.这样,由于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的作祟,就在远东形成了第一个战争策源地.2. committed1) If there are those who don't want to vote for me because I am a deeply committed Christian.I believe they should vote for someone else.如果有人为了我是一名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不投我的票,那我认为他们就该去投其他人的票.2)He said,"I feel that my existence in the world is completely mine,more than when 1 was a committed Nazi."他说:"我现在感到我今天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这与当年我是一名死心塌地的纳粹分子时的情况大不一样."形象色彩所谓词汇固有的形象色彩是指词汇的原义是对一个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的描述,后来被引申用做抽象意义,而且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一般也不再想到它的本义.这是一种理据丧失现象.比如在《诗经》的《卫风·淇奥》里,有这样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的"琢磨",意思本是对玉石进行雕琢,研磨,后来人们就用它指对一件事情进行反复考虑."切磋"与此类同:加工骨器谓之"切",加工象牙谓之"磋",后来被喻为"研讨".实际上,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此类的词汇.比如英语中的spring,它用于指一年里的第一个季节是因为spring的原义是rising into existence.而我们日常说的good—bye则来自God be with you.现在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有如此丰富的形象联想呢可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会经常见到作者积极使用词汇的形象意义从而为表达服务的情况.这属于作者的修辞手段,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译者就要努力把它翻译出来.比如下面的例子:1.The inspector,Frost by name and by nature,came into the kitchen,stood beside me.这位警官姓霜,生性冷若冰霜.他走进厨房,站在我身旁.2.He wolfed his jam roll,wiped his mouth,and said,"I move we have our teas."他把面包酱卷狼吞完毕,擦了擦嘴巴,发了话:"咱们吃茶吧!"3.He electrified the audience by an unexpected announcement.人们听到他宣布的意外消息,都像电击了一样一动不动.4.He stood still with an angry glare.他两眼喷火,僵僵地站在那里.5. "Y ou stupid girl!" thundered Li.李像打雷一样咆哮道:"你这个蠢丫头片子!"6. "Old fool,1 was trying to reason with you,but you dare to insult me,eh "he hissed through clenched teeth."老蠢物,我还说和你理论理论,而你竟敢侮辱我,嗯"他咬着牙,冲他咝咝示威.值得一提的是,当形象由于民族差异不能直译时,为了忠实于原文的寓意,同时不失表达的生动,译文常常将原文中的形象替换为另外一个形象.如:If the Times prints that Watkins story in tomorrow's paper.along with today's attack,the Leader will look like hell.如果明天《纽约时报》在刊登今天的袭击事件同时又登出沃特金斯事件,《导报》就要见鬼去了.在这里,"like hell"如果直接翻译成"像地狱",会使读者难以理解.译文"见鬼去了"通过改变形象,使意思更加明确.更换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交际效果,但新形象必须符合作品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译者从原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出发,了解形象的特定寓意,在尽可能传达原文形象的文化涵义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努力保持原作的民族色彩.以下将介绍英译汉常用的技巧:拆分转换换序增补正反重复减省合并译法转态译法一,拆分译法拆分译法主要用于长句的翻译.英语中有很多长句是由众多的从句,分句或短语组合而成的,这类句子是翻译中的难点.因为汉语句式多半简短,所以,在翻译这类句子时,经常用拆分法把一个长句译成几个短句.下面是几种最常见的类型.(一)拆译复合长句英语语篇中含有各种从句的复合长句比比皆是.翻译时,常常根据译语行文的需要,把从句拆分出来,使其单独成句.如:1.It is fairly well known that wild animals survive from year to year by eating as much as they can during times of plenty the summer and fall, storing the excess, usual in the from of fat, and then using these reserves of fat to survive during the hard times in winter when food is scarce.野生动物得以年复一年地生存下去,主要依靠在夏秋生长旺季尽量多吃.它们通常将多余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到了冬季食物稀少的艰难时期,它们就用这些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这种情况几乎是尽人皆知的.(拆译主语从句)2.We must clear away this biggest obstacle,the removal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governments.我们必须扫除这个最大的障碍.这个障碍的扫除要靠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拆译定语从句) 3.It depends merely on the not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of the cost—and it is not very important,though I mention it incidentally.这件事只取决于并不十分重要的费用问题.费用问题的确无关紧要,我只是顺便提一下而已.(拆译状语从句)4.When reports came into the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伦敦动物园接到报告,说伦敦以南45英里的地方发现一头野山狮,当时这些报告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拆译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二)拆译含有各类短语的长句英语长句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五花八门的短语,其中包括各种非谓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等.它们在句子中除了不能单独作谓语外,其他什么成分都能充当.在汉译时,那些较长的句子中所含的短语,往往需要单独处理.见例句:5.In 1861,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testing whether the new nation would win fame for or add shame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这场战争将检验这个新生国家是给世界文明带来荣誉还是增添耻辱.(拆译现在分词短语)6.It was pleasant to review the past without anger or bitterness,although God knows he had cause enough for bitterness;the Theatre going to the dogs as it was and all these inexperienced muttering young actors playing leading parts in the West End.在既不生气,也不难受的情况下来回顾过去是愉快的,尽管他心中有足够使他感到难受的地方,不过不为人所知罢了.例如,看到戏剧界堕落到现在这个样子,一些毫无经验的,连台词都念不清楚的年轻小伙子,却在伦敦西区的大舞台上当起主角来.(拆译分词独立结构)7.Thus it happened that when the new factories that were springing up required labor,tens of thousands of homeless and hungry agricultural workers,with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were forced into the cities in search of work, any work, under any condition, that would keep them alive.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当新办的工厂纷纷成立,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成千上万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携妻带儿,被迫流入城市:他们要找活儿干,不管什么活儿,不讲什么条件,只要不让他们饿死就行.(拆译介词短语)虽然英语长句多,汉语短句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见到长句就一定要拆译.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二,转换译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形成和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机械地逐词逐句对译,是根本行不通的.很多词语在翻译时都需要经过"转换"处理,也就是改变原文的词类或句法结构,使之符合译语的语法规范和习惯用法.(一)词类转换词类转换非常复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所有的词类(包括名词,介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相互转换,有些甚至非转换不可.名词的转换1.The teacher gave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老师进一步解释了那个句子的意思.(名词转换成动词)2.She covered up her embarrassment with the enthusiasm of her hospitality.她用热情的款待掩盖自己的窘态.(名词转换成形容词)介词的转换3."Coming!"A 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up the path,up the steps,across the veranda,and into the porch."来啦!"她蹦蹦跳跳地跑了,越过草坪,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介词转换成动词)当代汉语语法家大都认为,现代汉语口语中并没有真正的介词,差不多所有的英语介词译成汉语时看起来都像动词.例如:with一般译作"用","拿","同","跟"等;by译作"用","通过","乘坐"等;against译作"依","靠","反对"等.动词的转换4.The purchasing power of the whole people will increase step by step as production grow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masses is improved.随着生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将逐步增长.(动词转换成名词)5.I couldn't wait to get back home and read his letter.我急着赶回家来读他的信.(动词转换成副词)形容词的转换6.There was a steady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in this factory.该厂生产稳步增加.(形容词转换成副词)7.She was gazing across the sea,apparently ignorant of him.她在眺望大海,显然没有看见他.(形容词转换成动词)8.They expect us to show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oblem.他们期待我们对他们的问题表示同情和理解.(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副词的转换9.Our proposal was warmly welcom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委员会全体成员的热烈欢迎.(副词转换成形容词)10.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evening今晚放映什么电影(副词转换成动词)(二)句法结构转换句法结构转换主要指句子成分之间的转换.见例句:11.Man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since he became the Mayor.自从他就任市长以来,该市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语转换成宾语)12.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华盛顿州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公路交通和空中航线都已陷入停顿. (状语转换成定语)。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2-中国翻译简史

▪ 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在 天演论 卷首的译例 言 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八九八年)
▪ 《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一八九四年提出了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一、译 者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 语气,把它表达出来;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经》。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他 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 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他 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译著文字优美、畅 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鸠摩罗 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他 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 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 一也是从他开始的。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 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 鲁迅译《毁灭》、《死魂灵》等。他的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反对胡译乱译,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原 则。他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不同于“死译”。
▪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翻译工作在党的领 导下不断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
《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写道;“译事三 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主次突出。因此尽管人们对这三个字尤其是对“雅”字的解释存在着 分歧,但许多年以来,“信、达、雅”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 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总之,严复 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y-翻译简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 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 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 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 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 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 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议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 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德国)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 主义观点;(法国)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 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 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第11页,共33页。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 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英国) 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 是艺术的观点;(英国)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 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德国) 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德国)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英国)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 点。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早 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 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 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 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 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 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发展史
中国翻译史研究简述PPT课件

• 问题: • 1 资料的间接性 • 2意识形态的影响(《圣经》的翻译史、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史)【视野】 • 3翻译话语系统的总体关照不足 • 4对史料的解读问题。述多于论。
第42页/共49页
Further reading
• The serious discussions on translation did not begin until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the coun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222-589) when Buddhist monks set about translating classics of Buddhism into Chinese.
第17页/共49页
• 孟昭毅 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189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2001) •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2000)【理论史】 • 孙致礼《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译林出版社(1996)
第32页/共49页
• 第二编 17年间的英美文学翻译家 • 莎剧翻译家、诗歌翻译家、小说翻译家、综合型翻译家 • 第三编 17年的经验与启示
第33页/共49页
• 重在介绍译家,以译家带作品,对个别作品进行评论 第34页/共49页
• 谢天振 查明建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 • 上编和下编: • 上编:文学翻译发展史(翻译活动、翻译事件。主要的文学社团。翻译家的贡献和成就 • 下编:
第18页/共49页
• 万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北大学出版社 • 黎难秋《中国口译史》青岛出版社,2002 • 李亚舒《科技翻译史》 • 西方翻译史书: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2004
中国翻译史概述ppt课件

佛经 翻译 概览
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 北朝进一步发展,唐代臻于极盛,北宋 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马祖毅,1819)
四个阶段:
草创时期(beginning):东汉桓帝末 年到西晋
发展时期(development):东晋到隨 全盛时期(highlight, flourishment):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西方翻译简史
28
西方翻译实践史
开端《七十子希腊文本》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 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 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 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 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 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际
(八卷),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
的
的最早著作
翻
《圣经》翻译:贺清泰(P.L. De Poirot) ,艾儒略
译
活
动
清末 的翻
译
林则徐 : “组织翻译活动的 先驱”。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
林则徐在使粤和督粤期间 (1839-1840年)曾组织人员 翻译编纂了《四洲志》
鲁迅
巴金
五
胡适
梁实秋
四
郭沫若
冰心
时
郑振铎
林语堂
期 的
朱生豪 周作人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课件( 33页)

第三节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外翻译学者都曾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过流派划分,以期把握其发展 的内在规律。一种方法是将西方翻译理论划分为四个基本学派:即语 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理论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文学派主要关 注原文的文学特征,重原文而忽略读者,注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 和组织的方式”,“详细分析修辞手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该 学派提出了“到底是让信息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信息”的问题,并 针对直译和意译展开辩论。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 支,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以及源语和译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强 调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但主要是在表面层次的),并试图制定对等转 换的规则,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交际理论学派力 图从信息源、信息和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问题,认为应 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交流而非语言对等,其代表人物 包括德国莱比希学派的卡德和纽伯特等。社会符号学派以皮尔斯的符 号学为理论基石,强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他符码的关系” 以及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译者关注文字以 外的更多信息,认为许多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影响信息的传递,所以译 者应该注意文字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是 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传统翻译学阶段成就了众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中英国翻译理论家 亚历山大·佛雷泽·泰特勒(1747—1814年)的学术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他的翻译理论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在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泰特 勒在该书中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作出了定义,然后提出了翻译的三大 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这 对后来有关“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中国翻译简史》PPT课件.ppt

❖ 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 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
❖ 在其后的元代,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 论方面无从谈起,停滞状态。
明清时代
❖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 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 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 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 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 理》、《测量法义》等书。
符秦时代
❖ 释道安 ❖ 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 不懂梵文,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Leabharlann 。❖ 鸠摩罗什 ❖ 主张意译,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
《法华经》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 石。
❖ 真谛 ❖ 到中国来翻译佛经。,《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翻译高潮迭起,
翻译家难以计数, 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一、汉代-符秦时期 ❖ 二、隋-唐-宋时期 ❖ 三、明清时期 ❖ 四、五四时期 ❖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符秦时期
❖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家交往
❖
语际翻译活动 西汉佛经翻译
❖ 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 ❖ 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 ❖ 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