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皇

合集下载

日本的开国者明治天皇的历史故事

日本的开国者明治天皇的历史故事

日本的开国者明治天皇的历史故事明治天皇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日本的开国者,为日本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为您讲述明治天皇的历史故事。

明治天皇,本名孝明天皇,是日本明治时代的第一位天皇,他的在位时间从1868年开始,直到1912年去世。

明治天皇的登基标志着日本从封建时代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转折点。

19世纪中叶,日本正面临着外来文明的冲击。

西方列强对日本进行武力侵略,并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不平等条约。

大量的财富被外流,国家受到严重削弱。

面对这一局势,明治天皇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他发动了明治维新,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改革,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迈向现代化。

这些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日本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

在政治领域,明治天皇废除了幕府制度,恢复了天皇的权威。

他把政权重新集中在国家中央,并创立了现代宪政体制。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控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经济方面,明治天皇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他鼓励发展重工业和现代农业,并大力推动铁路、电信、银行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些努力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领域,明治天皇推动了社会现代化和文化革新。

他鼓励人民学习外国知识,倡导近代科学和文化的传播。

他还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公共教育的普及,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明治天皇致力于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他派遣年轻人到国外学习军事科学和武器装备制造技术。

他还颁布了日本的第一部兵役法,建立了国家军队。

这为日本在后来的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奠定了基础。

通过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他坚定的决心和智慧的领导,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他被人们尊称为“明治天皇”,象征着这一伟大时代。

总结一下,明治天皇是日本的开国者,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改革,引领日本迈向了现代化。

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日本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甲午战争作文素材:明治天皇简介

甲午战争作文素材:明治天皇简介

甲午战争作文素材:明治天皇1854 年2 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终于叩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迫使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不久,英、荷、俄等国也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国家主权的丧失,使不少有识之士发起了“尊王攘夷” 运动,即重树天皇的权威,把外国人赶出去。

一向与幕府作对的西南各藩大造幕府与洋人勾结,出卖国家主权的舆论,他们想通过“尊王攘夷” 来推翻幕府的统治。

1867 年1 月30 日,年仅36 岁的孝明天皇突然去世。

14 岁的睦仁继位。

倒幕派立即开始筹划如何通过朝廷中倒向自己的公卿来控制朝政。

他们开始秘密地在公卿中活动,指使他们颁布了大赦令,将那些被关押的倒幕人士释放。

同年11 月8 日,倒幕派核心人物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人以天皇的名义下达了征讨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密诏,以天皇的名义调动军队。

1868 年 1 月 3 日天皇又下达了解除德川幕府指派的宫廷警卫的命令。

随后又宣布废除幕府统治,设立由总裁、议定、参与(日本的官名真有意思)组成的天皇政府。

德川庆喜当然不会交出权力,于是他们与倒幕派在伏见、鸟羽展开了激战。

幕府军战败,于1868 年5 月3 日投降。

德川庆喜被贬为平民,并遭流放。

这样,倒幕派就获得了实权。

9 月 3 日,天皇下令将江户改为东京。

10 月12 日,定年号为“明治”,1868 年为明治元年。

11 月4 日,明治天皇率百官从京都出发,迁都东京。

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天皇基本不过问国家事务。

因此,明治政府的一系列资产阶级 4 性质的改革其实都是由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倡议进行的。

明治维新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这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政治方面,政府首先通过“奉还版籍” 和“废藩置县”强化了中央集权。

这为其它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在地方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

颁布《政体书》,规定太政官制,实行三权分立。

颁布《五条誓约》,要求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日本历史上十大天皇

日本历史上十大天皇

日本历史上十大天皇经常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排行榜,可以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排行,这是见仁见智的,无非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皇帝,现在来看看有点新意的排名,就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天皇,看看你对日本天皇的了解有多深,排第一那位绝对是当之无愧(注意: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有大量神话色彩,不在讨论范围)。

十、崇神天皇崇神天皇为日本第十代天皇,其在《日本书纪》中被称作御间城入彦五十琼殖尊,在《古事记》里则名为作御真木入日子印惠命。

目前考古上最早可考的天皇,也有人认为他才是大和王权的创建者。

九、文武天皇文武天皇是日本第42代天皇,在位年自697年8月22日(文武天皇元年8月1日)至707年7月18日(庆云4年6月15日)。

文武天皇的本名是珂瑠、轻。

和风谥号有两个,一个是《续日本纪》707年(庆云4年11月12日)记载的“倭根子丰祖父天皇”,另一个是《续日本纪》797年(延历16年)追谥的“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

主要成就:颁布《大宝律令》、设立铸钱司。

八、天武天皇,名为大海人,约生于631年(舒明天皇3年),卒于686年10月1日(朱鸟元年9月9日),是日本第40代天皇。

天武天皇的在位年自673年3月20日(天武天皇2年2月27日),至686年10月1日(朱鸟元年9月9日)。

在天武天皇执政期间,进一步加强了天皇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巩固和发展了大化改新的成果。

七、天智天皇是日本第38代天皇,生于公元626年(推古天皇34年),卒于公元672年1月7日(天智天皇10年12月3日)。

天智天皇在公元645年发动乙巳之变,公元661年开始摄政,公元668年在近江大津宫正式即天皇位。

天智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并颁布了《近江令》,使日本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在日本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六、后小松天皇后小松天皇(1377年8月1日一1433年12月1日),是后圆融天皇的长子。

1382年被立为天皇,1412年退位,一休和尚据说就是其私生子。

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

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

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日本天皇是日本国家的象征和精神领袖,他的精神权威性在日本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天皇的精神权威性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政治制度变迁,既受到了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了政治权力的塑造。

本文将从古代神道信仰、天皇制度及战后重新定位等方面探讨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

日本的天皇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道信仰。

神道信仰源远流长,自古代就是日本人信仰的核心。

神道信仰认为天皇是神的后代,代表着神圣的权威。

在日本古代,天皇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祭祀仪式是维护天皇权威的重要手段。

天皇被视为神灵的化身,其言行举止成为了绝对的规范。

祭祀神灵和神话传统的仪式成为了日本天皇权威性的根基,神道信仰也成为了天皇制度的主要支撑。

在日本古代,天皇制度也经历了不断地建立和加强过程。

通过实行婚姻政策、赋予土地和荣誉头衔来巩固其权威,并逐渐确立了天皇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天皇制度还通过建立宫廷制度和官僚体系来确保其政治实力。

而封建时代的日本,天皇在实际政治中的地位逐渐被武士团体和大名家族所取代,而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

但是在外交和宗教方面的权威性却得到了增强。

这些传统的仪式和制度为日本天皇的精神权威性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日本天皇的权威性也受到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改革动摇了传统的封建制度,重新确立了天皇的权威性。

明治维新后,天皇成为了日本现代国家的象征和统一的标志,其精神权威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强调。

此后,天皇成为了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威性和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巩固。

而在战后,日本天皇的地位和权威性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重新定位和调整,天皇成为了和平的象征和国家统一的标志。

战后天皇失去了军事的地位,但在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方面的精神权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在日本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天皇的地位和权威性,天皇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和个人的尊严。

天皇的地位和权威性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裕仁天皇简介

裕仁天皇简介

裕仁天皇简介概述裕仁天皇,原名裕仁(Hirohito),生于1901年4月29日,逝世于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天皇,并成为了第124位日本天皇。

他是日本大正天皇的长子,也是皇太子。

裕仁天皇在位达63年,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天皇。

早期生活裕仁天皇出生于日本东京汤河原宫。

他是大正天皇和皇后於子身边的第四个孩子,也是长子。

裕仁天皇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的学历包括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

在他的年轻时期,裕仁天皇成为了现代化的日本的象征。

他在日本青年时期展现出了对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裕仁天皇还参观了欧洲几个国家,了解了国际事务,并与许多国家的政要进行了会谈。

天皇登基1926年,大正天皇逝世,裕仁天皇继位,开始了他长达63年的在位生涯。

他在位期间经历了日本的许多关键时刻,包括大正时代的末年、昭和恢复西方化的努力,并在二战后帮助日本实现了和平与重建。

裕仁天皇在位期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与日本政府和各界人士紧密合作,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

在裕仁天皇的领导下,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二战与战后裕仁天皇在二战期间起到了重要的统一和鼓励作用。

尽管他并未直接参与战争决策,但作为日本的象征和统一的象征,他在战时对士气和国家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裕仁天皇在广播中宣布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此后,日本进入了战后重建阶段,裕仁天皇积极参与了国家的重建工作,并在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平与改革裕仁天皇一直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

他在世界各地展开了多次外交访问,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国内,裕仁天皇也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他通过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进程、促进教育发展等方式,为日本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逝世1989年1月7日,裕仁天皇在东京皇居去世,终年87岁。

日本的天皇制度

日本的天皇制度

日本的天皇制度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君主制度,由一系列规定和传统构成。

在这个制度中,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指导者,具有强大的威望和地位。

下面,我将就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职责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日本的天皇制度起源于古代的神权制度。

根据日本神话,天照大神是日本神道的首领,她被认为是天皇的直系祖先。

因此,天皇被视为天照大神的后代,并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掌握着神的权力。

自此之后,天皇成为日本国家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天皇的职责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天皇是国家的象征,代表日本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天皇还具有一定的宗教角色,需要进行一些祭祀和崇拜活动,以维系日本的宗教信仰。

此外,天皇还需要参与一些重要的国家事务,如国内外的典礼、招待外国元首的访问等。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从日本签署《日本国宪法》以后,天皇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

天皇在国家政治中没有实际的权力,国家的日常事务由政府和议会负责。

因此,在日本的实际政治中,天皇更多地作为一种象征和文化的存在,并不会直接干涉政治决策。

在日本的社会中,天皇仍然受到广泛的尊敬,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灵魂。

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和纪念活动都会有天皇的参与和祝福,这被视为一种国家统一和凝聚力的象征。

此外,天皇还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国民的关怀和祝福,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尽管天皇制度在日本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有批评者认为,天皇制度过于古老和保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此外,还有人质疑天皇本人的地位和身份,认为他们只是一种象征,缺乏真正的权力和责任。

总之,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制度,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指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天皇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但他们仍然受到广泛的尊敬和崇拜。

无论如何,日本的天皇制度都是日本特有的一部分,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密不可分。

天皇介绍

天皇介绍

天皇一至三世纪日本首领称“王”或“君”,约到四--五世纪诸王的联合体设在大和地方,其首领改称为“大王”。

大约七世纪,圣德太子时代,公布宪法十七条,当时受中国儒教的影响,把大王改为天皇。

天皇的称号出自《日本书记》一书中遣隋使图书及法隆寺药师像铭文。

“天皇”两字意为“帝王”。

第一代天皇为神武天皇。

天皇的权利超越任何豪族。

大化改新后的半个世纪,日本实行中央集权,天皇的权利到达官僚制的顶点,天皇亲理朝政。

特别到天武天皇时,平息了壬申之乱,威望倍增,国民崇天皇为神,迎来了古代天皇的黄金时代。

镰仓时代是天皇政权转向幕府的过渡时期,镰仓幕府时代武家势力兴起,权利逐渐转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战国时代,日本成为分裂国家。

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

江户时代,天皇与政治完全无缘,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种荣誉)和拥有制定年号的权利。

1867年,德川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国家政权奉还明治天皇,但实际上不是奉还,应当说是让权。

明治政府最初的政者形态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为律令性亲政君主。

现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职责是任命首相(内阁総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的外事活动和国家典礼等。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统称。

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亲王、亲王妃、内亲王、王、王妃、女王。

皇室中无姓氏,天皇赐予皇室人员“宫”的称号。

明治宪法时,皇室成员与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记户口,也不受国家法律的制约,只受到皇室令的约束。

二战后的新宪法规定,除继承皇位即摄政资格外,无任何政治特权。

而且规定皇室成员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皇位由皇族血统的男子继承,如天皇长子、长孙以及长子的子孙、天皇次子及其子孙、天皇兄弟及其子孙、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孙等。

天皇驾崩之时,皇嗣(应该继承皇位的第一个人)立即继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许收要养子。

天皇比日本首相地位高,但政事全由首相负责日本把裕仁天皇生日4月29日定为日本的建国纪念日。

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日本天皇制度是日本宪政体系的核心,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天皇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不具有政治权力。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

天皇制度的起源日本古代的天皇是神的化身。

神道教视皇族为出自天照大神的皇祖神,皇族和天皇被认为是神族后裔,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

在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中,明确规定了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天皇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明确的法律地位。

公元710年,日本首都迁至奈良,天皇在此建立了道场(宫殿),并成为日本古代中央政权的核心。

天皇制度的崩溃与恢复到了公元794年,天皇迁都至京都,建立了平安时代。

在平安时代中,宫廷政治占据了主导地位。

天皇的地位和权力逐渐减弱,实际政权被贵族和将军夺取。

此后,日本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包括幕府政权的建立和战国时代的乱世。

尽管如此,天皇的象征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政府对天皇制度进行了大力推广和改革,将其确立为日本政治文化的核心。

天皇被提升为国家的最高象征,旨在加强对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

同时,政府通过制定新宪法,明确规定在战争时期以及与国外交涉时,天皇是国家最高权力代表。

天皇的形象也被改变,从神的集合体转变为普通人。

战后日本的天皇制度在二战期间,日本战败,天皇制度遭受重创。

美国占领之后,日本政府被迫进行大规模改革,天皇制度被削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新宪法中规定了天皇的象征地位,彻底打破了天皇是政治统治者的传统看法。

天皇只是象征日本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存在。

尽管如此,天皇制度在日本社会中的存在并未被削弱。

日本政府一直对天皇制度进行维护和推崇,认为它是日本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天皇制度在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总的来说,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其地位和权力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其象征地位从未改变。

战后,天皇制度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减弱,但它在日本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日本天皇的法律规定(3篇)

日本天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日本天皇作为日本国家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日本宪法中,天皇的地位和职责被明确规定。

本文将从日本天皇的法律规定、天皇的权力与义务、天皇的象征意义以及天皇制度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日本天皇的法律规定1. 宪法规定根据日本宪法第1条规定,天皇是日本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之大和民族全体之意志为根据。

天皇的职责是维持国家的 continuity 和象征国家的统一。

此外,宪法第7条规定,天皇不拥有政治权力,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2. 天皇法天皇法是日本关于天皇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天皇地位法》、《天皇摄政法》、《天皇退位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天皇的地位、职责、继承、退位等方面的内容。

(1)天皇地位法《天皇地位法》规定了天皇的地位和职责。

根据该法,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之大和民族全体之意志为根据。

天皇的职责是维持国家的 continuity 和象征国家的统一。

(2)天皇摄政法《天皇摄政法》规定了天皇在特定情况下行使摄政权的法律依据。

当天皇因健康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由天皇指定的摄政代行天皇职权。

(3)天皇退位法《天皇退位法》规定了天皇退位的条件和程序。

根据该法,天皇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提出退位申请,经内阁会议、国会审议通过后,天皇正式退位。

3. 其他相关法律除了宪法和天皇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法律与天皇制度有关,如《皇室典范》、《皇室经济法》等。

(1)皇室典范《皇室典范》规定了皇室的组成、成员的资格、继承顺序等内容。

根据该法,天皇的继承人为皇太子,皇太子之女为皇族成员。

(2)皇室经济法《皇室经济法》规定了皇室的财政管理和皇室成员的俸禄、津贴等经济待遇。

三、天皇的权力与义务1. 权力根据日本宪法和天皇法,天皇的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家象征天皇作为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出席重要活动,如国宴、庆典等。

(2)礼仪性职权天皇具有礼仪性职权,如颁发勋章、接受外国使节递交的国书等。

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

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

日本天皇精神权威性的形成自古以来,日本天皇一直被视为日本国家的象征和精神领袖。

日本天皇的权威性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源自神道教和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

在日本神道教的影响下,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后代,具有神的力量和神圣的地位。

这种神权思想使天皇在日本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人们崇拜和敬仰。

根据传统的祭祀仪式,天皇也扮演着连接神与民众之间的角色,代表国家祈福和居民的安康。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也为天皇的权威性奠定了基础。

在传统的天皇制度中,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无上的权威和权力。

他是国家的象征和最高决策者,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利。

天皇还掌握着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的权力,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精神权威。

在近代的日本,天皇的权威性得到了更多的强化。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将天皇的权威性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相联系。

天皇被赋予了象征日本国家的作用,并被提升为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天皇的地位更加突出,被视为民众的精神支柱和战争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天皇的权威性也受到了宗教信仰和全日本性的民族主义的影响。

在日本的神道教中,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是国家的灵魂。

这种信仰使得天皇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更具有象征意义。

与此全日本性的民族主义也将天皇视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凝聚力的来源,使得天皇的权威性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天皇的权威性逐渐减弱。

特别是在二战后的新宪法中,天皇的权力被大大削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尽管如此,天皇的精神权威仍然在日本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宗教仪式、传统节日和一些重要场合。

日本天皇的精神权威性的形成是由神道教和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所决定的。

其象征性的地位和神圣性使得天皇在日本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崇拜和敬仰。

尽管天皇的权力在现代日本被削弱,但他的精神权威仍然在日本社会中存在,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简述日本天皇在现代日本宪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简述日本天皇在现代日本宪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简述日本天皇在现代日本宪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简述日本天皇在现代日本宪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
地位:日本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天皇的皇位继承:皇位世袭根据国会议决的皇室典范的规定继承;
2、日本天皇的权限、天皇国事行为的委任:天皇只能行使本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天皇可根据法律规定,对其国事行为进行委任;
3、日本天皇的摄政:根据皇室典范的规定设置摄政时,以天皇的名义行使有关国事的行为;
4、日本天皇的任命权: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天皇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法官。

作用:
1、公布宪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条约;
2、召集国会、解散众议院、公告举行国会议员的选举;
3、认证国务大臣和法律规定其他官吏的任免、全权证书以及大使和公使的国书;
4、认证大赦、特赦、减刑、免除执行刑罚以及恢复权利;
5、授予荣誉称号。

日本天皇的来历和历史

日本天皇的来历和历史

日本天皇的来历和历史
天皇之名始于中国。

古代大和朝廷的首脑被称为“大王”,而在中国的文献中,则称之为“倭国王”。

如中国史籍《宋书》中记载的向南朝宋朝贡的赞、珍、济、兴、武五王,当时也只是“大王”。

一般认为,7 世纪前后日本才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相传于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从神话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到现任德仁天皇共126代。

日本天皇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689年日本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维新后宣称“万世一系”并写入宪法,即日本从古代起没有改朝换代,始终都是皇室一系。

二战后期日本以无条件投降为条件,使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了下来。

1946年,美
国迫使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否定其人间“神”的地位,承认其不再具有神性。

依照《日本国宪法》,天皇如今主要职责为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

天皇

天皇

天皇(日本)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为日本的国家元首和国家象征,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乃现今世界中唯一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日本皇室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皇室。

根据日本史书的记载,天皇的族系一脉相传,至今不断。

日本天皇并不会像中国等邻近国家的君主一样,因为改朝换代而被轮替,这是由于天皇在历史上能掌握实权的时间很短,所以反而能避过战争戡乱,使皇室更加长寿。

概述皇居二重桥由于被认为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后裔,故具有神性),因此天皇与其家族没有姓(历史学上称其为天皇氏),日本宪法也未赋予其公民权。

虽然昭和天皇以后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弃历史上其被赋予的“神性”,但多数日本人仍认为天皇代表着“国家”。

日本君主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相当于中国唐朝的时期。

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皇后并称二圣,这可能影响到日本天皇称号的采用。

日本天皇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制定的《飞鸟净御原令》。

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时期。

在日本的历史上,出现天皇的称号以后,还曾有天皇和皇帝的称号并用的情况。

这种两个称号并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圣武(追谥)、46代孝谦、50代桓武。

到了近代的明治元年(1868年)后,日本致外国首脑信件、国际条约批准书、宣战诏书使用的都还是皇帝称号。

1936年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统治后,对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称号了。

民间则称天皇为君上或大君。

日本的现任天皇为明仁,年号平成,于1989年即位。

名称由来在西元第一至三世纪,日本各小国君主称“王”或“君”,约到西元第四、五世纪诸王形成联合体,首脑设在大和地方,王的首领改称为“大王”。

大约七世纪圣德太子时代,公布十七条宪法,受当时中国儒教的影响,把大王改为天皇。

隋炀帝时,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国书中有“东天皇敬曰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但是,中国《隋书》对此国书的记录为“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

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在世界的政治制度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制度比日本的天皇制度更为独特。

这个制度源于日本自古以来的统治思想和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的演变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形式。

本文将着重介绍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一、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和演变日本的天皇制度可追溯至公元前660年,当时日本的始祖神武天皇即位,建立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天皇成为祭祀和统治的重要权力。

在日本古代,天皇高度垄断着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的权力,是统治者。

然而,在公元6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渡来人时期,日本开始引入强大的中国文化,随着唐朝文化的传入,日本开始接受了中国皇朝的封建制度,给日本天皇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开始采取了中国皇帝模式,设立了类似于宰相、大臣等职位,实行了皇族、贵族、百姓不同的阶层制度。

在这一时期,天皇制度逐渐走向封建化。

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平氏和源氏的决战,日本上层社会的权利逐渐向武士阶层转移。

此时期的日本天皇步入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的局面,天皇的权力逐渐削弱。

在明治维新时期,天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本天皇正式成为了一国君主。

二、日本天皇制度的特点1、天皇地位至高无上日本天皇制度制定的第一条规定明确指出“(天皇)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日本的宪法中,天皇被尊奉为国家的象征,日本的天皇制度区别于其他君主制度,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皇始终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统一的纽带,为人民所敬仰和崇拜。

在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和仪式中,天皇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

2、继承方式独特在日本天皇制度中,皇位不是通过选举获得的,而是通过家族的继承。

日本天皇一般是长期寿命的,所以其继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根据日本天皇制度的规定,新天皇必须由现任天皇提名,并经过日本国内权威的确立手续,才能正式继位。

这在其他君主国家是非常罕见的。

3、宗教意义浓厚在日本天皇制度中,天皇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象征,他的地位和权力来自于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演变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演变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各国都有自己的统治制度,其中天皇制度就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

天皇制度起源于中国的封建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日本天皇制度。

而这个制度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天皇制度的诞生天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世纪的古代。

当时的日本被多个部落所控制,没有统一的国家。

直到公元710年,日本第一位天皇——天武天皇统一了全国,日本才被确立为一个封建国家。

在这个新国家中,天武天皇担任国家元首的角色,并且真正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天皇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国家的象征。

这一制度在沿用至今,也就是一直将天皇置于日本政治和文化的最高层。

天皇制度的发展日本的天皇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体现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特点。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天皇的地位受到了弱化,但到了室町时代,天皇重新被推上了尊崇的地位。

江户时代,武士阶层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但天皇的地位在文化领域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直到明治维新后,天皇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成为了现在的模样:由天皇作为国家元首,首相作为政府首脑,共同治理国家。

天皇制度的现状现在的日本天皇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并且严格遵守传统礼仪。

天皇的角色已经从政治领袖转变为国家的象征和文化瑰宝的守护者。

天皇不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致力于促进日本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不过,作为国家元首的天皇依然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每年的一系列仪式上,天皇会发表讲话,重点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问题。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天皇还需要代表国家进行外事活动。

天皇制度的未来尽管现在的天皇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前不久,日本天皇已经传位于皇太子德仁,也就是即将成为日本新天皇。

虽说皇太子德仁在一定程度上是已经被公认的合适人选,但也有一些人对这次传位难免会产生一些质疑,认为这个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尽管如此,日本的天皇制度始终扮演着日本文化极为重要的角色。

日本为什么要设天皇

日本为什么要设天皇

日本为什么要设天皇?
646年,日本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是日本依照我国唐朝实行封建统治的开始。

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法令》,将以往的“大王”一律改称为“天皇”。

712年和720年编纂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有一段“天皇神话”。

神话说:“在天上界‘高天原’,有男女二神,他们创造了日本国土,还生了三个神,其中一个女神便是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就是日本皇室的祖先,她派孙子‘天孙’降临日本,‘天孙’的曾孙就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神武天皇建立大和国并于公元前660年即位。

所以日本是‘神国’,天皇是神的子孙。

”这个神话显然是编造的,是为了神化天皇的统治帝位,这和中国皇帝称为“天子”一样,表示皇权神授。

直到1946年,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关于天皇的神话才被否定。

历史上天皇是谁

历史上天皇是谁

历史上天皇是谁天皇是盘古后裔中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帮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后来成为中国道教中的神祇北极星君,称作天皇和天皇大帝,又名勾陈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他与地皇氏、钜灵氏、人皇氏居方氏、提挺氏、通姓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蚩尤氏,合称为九皇,且为九皇之首。

天皇是盘古后裔中第一位最有卓越成就的领袖,寿命一万八千岁,有十二个儿子,帮助他治理日益增多的人民。

因为从盘古开天辟地后期,到人类群居和社会成形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的。

在蒙昧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能凭借一代一代的拙劣的记忆来叙述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仅凭记忆流传下来的事情已经没有多少真实性可言,这时候中国神话学家们出现了,他们把远古漫长岁月中对人类有贡献的部落领袖们变成了一个人,就是天皇或曰天皇氏,这是人们把他们想象成一种神祇,即上天派来领袖人类的。

这些人虽都是盘古的后裔,但年代太久远了,分散四方,布满四岳,互相间早已生疏,有的还因利害冲突,而成为仇敌,纠纷争执,层出不穷。

天皇就把他们分为若干部落,每个部落推选或指定一位能干的人担任酋长。

中国人自此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具备国家的雏形。

天皇死后,又经过了漫长的若干万年,地皇在龙耳山诞生。

中国的很多民族传统一直影响着周边的国家,日本是素来奉行拿来主义的国家,它想效仿中国秦汉隋唐的礼仪及宫庭制度,又不想全盘照搬,所以会改成具有日本实用特色。

比如它把国王称号改成天皇,一说,“天皇”在中国道教中,表示北极星。

在中国隋朝年间开始,日本开始效仿中国的一些制度,后来倭国首领喜欢中国的道教,所以把作为君主的“大王”改用“天皇”作为君主的称号,遂自称“天武天皇”。

天皇的称号在《日本书记》一书中遣隋使图书及法隆寺药师像铭文中载有,其“天皇”两字意为“帝王”。

另一说,源于中国新王朝王莽的两个年号,即天凤、地皇,取其中二字,合为天皇。

其所谓的“万世一系”是想学中国秦始皇,但在它的历史上也有好多权臣杀死国王而称“天皇”的,但却不改国号,这就是所谓的“万世一系”之说。

日本天皇为什么可以传承那么多年

日本天皇为什么可以传承那么多年

日本天皇为什么可以传承那么多年
日本的天皇制度,非常的奇特,存在的时间相当的久远。

有一些人认为“天皇”这个称呼来源中国,其实并不是这样,早在推古朝时期,日本的官员向日本君主提出了这个称谓。

在日本古代,“天皇”的意思是,把君主比作宇宙中心的北极星,而其他的形成围绕在他的身边,天皇就是北极星,是政治的中心,永远不会改变。

从此之后,这个观点在日本延续了2000多年。

一,天皇之所能延续,是因为成立之后,从来没有间断过。

日本不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的“天命”思想,即使某个家族在一定的时期内,主持日本国内的政治,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推翻他,在者也没有这个实力去这样干。

日本的传承,一般都是以祖孙制度,君臣制度,延续族谱血统关系。

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德川幕府时期,还是藤原时期,他们一直都是天皇的家臣。

二,日本的主导势力,都不愿意放弃,传承千年的体制。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遭受制裁,可是有一个结果出人意料,日本接受任何处罚,唯一的条件就是必须维持“天皇制度”的延续性。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管任何时期,日本的主导势力,都不愿意去改变这种“日本是律令国家直系传承”的这种情节,可以说不愿意改变,日本传统的国家体制。

日本简直这种传统,也是有一定的根据地。

从倭五王的后代,都是这种律令国家君主,从律令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作为国家的基本属性性格,没有任何改变。

到了近代,明治维新时期也是如此,当时
日本宪法第一条就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所统治”,而二战之后,天皇制度能够延续,只能用“日本至始至今是律令国家直系继承”来解释。

日本天皇制度

日本天皇制度

日本天皇制度日本天皇制度是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源远流长。

自公元前660年成立至今已有约2700年的历史。

在这个制度下,天皇被认为是神权的象征,国家最高领导者。

下面主要介绍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和特点。

日本天皇制度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

据传,最早的天皇神武天皇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他被认为是日本民族的共同祖先。

因此,天皇被认为是津波神、神风神等神灵的后裔。

在日本神道教义的影响下,天皇被奉为“天照大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神圣性。

在公元6世纪,天皇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宗教、政治、军事的最高领导者。

在平安时期(794-1185年)期间,天皇的权力更加加强,成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

然而,从平安时期开始,日本天皇的实际权力逐渐被贵族阶层(如政治家和武士)掌握,天皇成为虚位元首。

在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日本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天皇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变化。

明治天皇被尊奉为国家的象征,但实际上,政府的实际权力被中央政府掌握。

日本天皇制度通过皇室典范法(1947年)得到法律化,明确了天皇的地位和职能。

按照日本宪法,天皇是国家的象征和团结的象征,他没有政治权力,也不干预政府的日常事务。

天皇的职责包括参与宪法规定的国事活动,如国家主权的行使、外交活动、国会会议等。

此外,天皇还扮演一种国民精神和价值观的象征角色,以及发展和保持日本文化的领导者。

尽管天皇的权力已经大大削弱,但他在日本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天皇被崇敬为神灵的后代,具有无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合法性。

他被广泛认为是日本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稳定和连续性。

总之,日本天皇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尽管在现代化进程中,其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天皇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在日本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演变中的日本天皇及其文化背景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伊德日克内容摘要:在日本一直被日本国民当作天照大神子孙来崇拜的天皇,究竟有什么来历;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天皇是什么样的角色;还有天皇在日本历史长河当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天皇又是什么样的状况等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既熟悉又不了解的神秘问题。

本文中,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个人所见所闻,来谈谈虚构的日本天皇及其以神话编造出的神国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天皇日本社会神国美国占领日本时期(1945年8月—1951年10月)公布的现行《日本国宪法》(1946年11月3日)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这里,用国家根本法上进一步确认了裕仁天皇在《人间宣言》里宣布的---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也没有“神权”的自我否定,而且完全剥夺了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中的天皇的“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这些法律规定及其实施,对当时刚刚从战争灾难脱离的日本国民,又雪上加霜般地带来失去精神寄托的痛苦和迷惑。

因为当时的日本国民,确实深信不疑地崇拜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神”。

在战后美国的民主主义宣传和改革的影响下,日本国民的民主自由意识比战前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当时民主人士们对天皇制进行的有力批判,大大推进了日本战后民主化发展进程。

但是,在日本国民中对天皇的崇拜意识一直没有彻底消失,反而有时候表现出复发的迹象。

尤其是,裕仁天皇在位的后期阶段的八十年代开始,对天皇制的支持率大幅度上升。

这些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一、从大王到天皇其实从字面上看,我们一般都分不出“大王”和“天皇”两个词之间有什么不同。

都是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有他们不同的理解方式。

但是,把这两个词放在日本历史演变过程中去分析,就较容易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含义,而且能明白它们的不同性质。

如果想知道日本历史上的大王转变为天皇的问题,就需要了解这一岛国的历史变迁,追溯日本岛国的形成过程。

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很早很早以前的日本列岛是与亚洲大陆连接的。

后来,因为经过长期的地质地壳的变动,距今约1万年前与亚洲大陆分离而形成了现在的这些岛屿。

所以,就是从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出现的3.5万年算起,日本岛屿也是个年纪轻轻的新的人类栖息地。

这就是说,岛屿上有土生土长的原始土著居民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现代科技的多次考证证明,所谓日本原始居民是指“自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跨海而来的蒙古入侵者的后裔”⑴和来自欧亚大陆的各种人种和民族的混血后代。

这种居民的复杂来源和山多地少的国土特点,自然而然地助长了缺乏交流合作的孤立意识和各自为王的许多小部落“国家”的形成。

中国《汉书》记载,那时侯的岛上有“百余国”,《后汉书》(倭传)里记“三十许国”。

这些诸多部落国的首领被称为“王”,在日本语里oosama 。

随着这些部落国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之间开始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和战争,当时的整个列岛战乱不断四分五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末,直到日益强大的大和政权统一列岛。

自4、5世纪之交的应神天皇开始,大和王朝的最高首领从普通的“王”变成了君临岛国的“大王”,但还不是天皇。

据有关历史记载,公元6世纪以前,在日本本土上还没有过“天皇”这一称呼。

后来因受大陆文化的影响,6世纪末,以圣德太子改革为开端的大化革新等一系列集权统一改革过程中,才把原先的大王改为天皇。

公元608年圣德太子摄政时期,第二次被派到隋朝的使者小野妹子所带的国书中,首次出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句。

而小野妹子在607年,第一次当遣隋使时所带的国书中还没叫“天皇”而叫“天子”,即“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的字样。

因为这时候已经有了与大陆频繁的文化交流,而且当时文化方面比较封闭而落后的日本,接受了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精神及物质成果。

大约在第十一代应神天皇时期的285年,中国大陆的《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还有钦明天皇在位的552年,佛教经典从中国大陆进入了大和国。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当时的道教思想也传播到了日本。

这一点,可以从圣德太子在他的《三经义疏》中,所引用的《老子》的“古土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神圣生焉”等字句得到证实。

“天皇”一词原出于中国道教神话,神话中说:世上有“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天地初立,有天皇氏”⑵。

“天皇”是道教中的天帝,是天上神仙们的首领。

那么,为什么这时候的统治者大王把尊称改为天皇呢?首先从内因来看,是当时大和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需要。

正如前所述,长期的战乱给日本居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折磨,也阻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发展。

到6世纪末7世纪初的推古天皇时代,尤其是圣德太子执政的年代,与大陆的频繁的各种交流和来往,使当时的贤哲们开始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政权集中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想实现集权统一,必须有充分说服力统治理论,要有一个统一的全体岛民意识,而且不能保留传统的大陆移民的混血后代意识。

大陆的“现人神”天皇思想和岛上原有的“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也很吻合,于是当时的朝廷统治者和贤哲们就利用大陆文化与岛上原始信仰的相似点,开始编造和宣扬他们统一王朝的合“法”性。

因此将“大王”改叫了“现人神”的“天皇”,“天皇”所统帅的岛上居民也跟着都变成了“天帝”的后代了。

其次从外因分析,大和朝廷为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争取与当时十分强大的大陆国家平等资格的需要。

当时强大的大陆王朝是公元589年统一中国的隋朝,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势强,而且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特别发达的国家。

对生存在弹丸之地的大和国来说,是一个既羡慕渴望,又害怕恐惧的庞大邻居。

所以,发现这一庞然大物以后,一方面不断派遣使节来靠近求教,另一方面又尽量表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姿态。

不过这也许是大和国为顺利进行集权统一事业,强化民族的独立自主的精神的表现吧!?公元前57年与中国汉朝来往的邪马台国女王,受汉武帝的“汉倭奴国王”金印,随从了这个大陆大国。

公元421年,《宋书》记载“高祖永初二年,诏曰: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绶”⑶,这也意味着大和朝廷与刘宋的册封体制的建立。

但是现在已经统一并强大起来了的大和国,可不再愿意走那条老路子,而是要独立自强。

再从文化层次方面去考虑,中国大陆的道教理论观点,与日本当时的土著宗教以及神道的内容,不仅互相不冲突,反而有很多相似之处。

土著宗教里的天照大神和万物有灵的神道中的多神,都是由诸多神首领的天皇神所控制的说法,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

最后从地理位置和原始意识的结合方面看,四面无边无际的大海环绕的“日出处”大和国,也许认为除了“日出处”的他们和“日落处”的隋朝之外,没有其他陆地及人类,所以“日出处”理应“日落处”之上的,“天皇”尊称非他们首领莫属。

这样既能达到提高自身地位的目的,又能占居宗教意识领域的中心点。

这一点,在以后的很多历史事件中都能不断地表现。

就是说,大和国及其之后的诸朝廷,只要有了一定的能力就攻打或侵占西边的朝鲜及其中国大陆,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二、天皇的神格化太阳是日本原始神道所崇拜的对象,大约到6世纪之后崇拜对象转变为天照大神,最后固定于天皇。

原始状态时候的神社没有什么固定的祭祀神社,后来到6世纪后才出现专门祭拜神社,有了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和专门祭祀天皇的近代的明治神宫。

天照大神是“位于天上普照大地之大神”,意思就是太阳神,与天皇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孙子琼琼杵尊到岛上,杵尊的孙子沿着海岸来到大和地区,在公元前660年2月11日,他作为“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开始了统治……。

这就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书里面所说的天照大神与天皇的关系及其“神国”起源的神话。

从那个年代算起到现在为止,按以上两个史书的记载,作为天照大神的后代的天皇已经出现了百余多代。

不过现在学术界公认第一代至第九代天皇是虚构的,第十代的崇神天皇才是真正的“肇国”天皇。

而且,被岛民所接纳并受到真正崇拜的神化的天皇也不是从第一代的神武天皇开始的,而是在以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种种宗教文化和动荡历史事件的影响之后,在幕府统治末期和明治前期开始出现的。

这就说,大和民族最神圣的天皇的出现及其经历,有很多童话般的梦幻故事和神秘不解的宗教色彩。

关于天皇的这种神神秘秘的过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分析中了解的比较深刻。

第一、天皇的神化。

大约开始于推古天皇时期的圣德太子(574—622)执政年代。

在圣德太子执政时期,已经开始用从大陆引进的汉字和各种宗教理论编撰了日本神化历史。

圣德太子以当时的大陆大国隋朝为范例,建设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国家为目的,开始编撰国史。

比如,《天皇记》和《国记》等。

可惜的是身为朝廷首位的苏我氏,在645年被中臣镰足等消灭时把那些书籍都纵火烧掉。

在《日本书纪》记载着“是岁,皇太子、岛大臣共仪之,录《天皇记》及《国记》……”等事情。

如前所述,在圣德太子时期开始“大王”变成了“天皇”,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神话般的历史。

这些都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对内集权统一,对外争取独立平等的目的。

因为当时的圣德太子本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及拥有自己独有的传统历史的重大意义。

“他不仅是个驰骋疆场的勇士,‘兼知未然’的神人”⑷,也是一个留下“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一句的忠诚佛教徒。

直到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他是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相媲美的圣人。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深入地影响着其后代,给以后的天皇神化打下了思想基础。

但是,这时候的天皇还没有进入平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及其意识领域里。

第二、从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到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的五个世纪,是为天皇的神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之源的时代。

其中,有《古事记》和包括《日本书纪》在内的“六国史”,还有民间文学形式的《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等历史和文学书籍,为天皇神化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公元712年,奉元明天皇命令,由太安马吕编录而成的《古事记》共3卷,自创世神话开始,到推古时代结束。

上卷写的是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创世神话、天照大神与须佐之男姐弟神冲突、大国主神与少名毗古那神的建国故事以及海辛彦、山辛彦兄弟的故事等;中卷里从初代天皇神武记至第15代天皇应神;下卷是由第16代仁德天皇始,到第33代推古天皇。

在首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世界起源的神化叙述:宇宙之初,混沌不清。

天地初分之时,在天上神圣世界之高天原生成诸神,为主宰天地的天之御中主神、具生成万物灵力的高御产巢日神、及具同样灵力的神产巢日神……生成后隐身不见。

次后又生成两个“隐身不见”的神,统称为天神五神。

后加上生产出诸岛屿和天皇及其臣民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两位神,共生成了“神世七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