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演变中的日本天皇及其文化背景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伊德日克
内容摘要:在日本一直被日本国民当作天照大神子孙来崇拜的天皇,究竟有什么来历;日本国民心目中的天皇是什么样的角色;还有天皇在日本历史长河当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天皇又是什么样的状况等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既熟悉又不了解的神秘问题。
本文中,根据有关历史记载和个人所见所闻,来谈谈虚构的日本天皇及其以神话编造出的神国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天皇日本社会神国
美国占领日本时期(1945年8月—1951年10月)公布的现行《日本国宪法》(1946年11月3日)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国民的整体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这里,用国家根本法上进一步确认了裕仁天皇在《人间宣言》里宣布的---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也没有“神权”的自我否定,而且完全剥夺了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中的天皇的“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这些法律规定及其实施,对当时刚刚从战争灾难脱离的日本国民,又雪上加霜般地带来失去精神寄托的痛苦和迷惑。
因为当时的日本国民,确实深信不疑地崇拜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神”。
在战后美国的民主主义宣传和改革的影响下,日本国民的民主自由意识比战前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当时民主人士们对天皇制进行的有力批判,大大推进了日本战后民主化发展进程。
但是,在日本国民中对天皇的崇拜意识一直没有彻底消失,反而有时候表现出复发的迹象。
尤其是,裕仁天皇在位的后期阶段的八十年代开始,对天皇制的支持率大幅度上升。
这些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一、从大王到天皇
其实从字面上看,我们一般都分不出“大王”和“天皇”两个词之间有什么不同。
都是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有他们不同的理解方式。
但是,把这两个词放在日本历史演变过程中去分析,就较容易理解它们各自的独特含义,而且能明白它们的不同性质。
如果想知道日本历史上的大王转变为天皇的问题,就需要了解这一岛国的历史变迁,追溯日本岛国的形成过程。
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很早很早以前的日本列岛是与亚洲大陆连接的。
后来,因为经过长期的地质地壳的变动,距今约1万年前与亚洲大陆分离而形成了现在的这些岛屿。
所以,就是从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出现的3.5万年算起,日本岛屿也是个年纪轻轻的新的人类栖息地。
这就是说,岛屿上有土生土长的原始土著居民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现代科技的多次考证证明,所谓日本原始居民是指“自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跨海而来的蒙古入侵者的后裔”⑴和来自欧亚大陆的各种人种和民族的混血后代。
这种居民的复杂来源和山多地少的国土特点,自然而然地助长了缺乏交流合作的孤立意识和各自为王的许多小部落“国家”的形成。
中国《汉书》记载,那时侯的岛上有“百余国”,《后汉书》(倭传)里记“三十许国”。
这些诸多部落国的首领被称为“王”,在日本语里oosama 。
随着这些部落国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之间开始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和战争,当时的整个列岛战乱不断四分五裂,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公元4世纪末,直到日益强大的大和政权统一列岛。
自4、5世纪之交的应神天皇开始,大和王朝的最高首领从普通的“王”变成了君临岛国的“大王”,但还不是天皇。
据有关历史记载,公元6世纪以前,在日本本土上还没有过“天皇”这一称呼。
后来因受大陆文化的影响,6世纪末,以圣德太子改革为开端的大化革新等一系列集权统一改革过程中,才把原先的大王改为天皇。
公元608年圣德太子摄政时期,第二次被派到隋朝的使者小野妹子所带的国书中,首次出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句。
而小野妹子在607年,第一次当遣隋使时所带的国书中还没叫“天皇”而叫“天子”,即“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的字样。
因为这时候已经有了与大陆频繁的文化交流,而且当时文化方面比较封闭而落后的日本,接受了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的精神及物质成果。
大约在
第十一代应神天皇时期的285年,中国大陆的《论语》、《千字文》等儒家经典,还有钦明天皇在位的552年,佛教经典从中国大陆进入了大和国。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当时的道教思想也传播到了日本。
这一点,可以从圣德太子在他的《三经义疏》中,所引用的《老子》的“古土未剖,阴阳不分,混沌如鸡子……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神圣生焉”等字句得到证实。
“天皇”一词原出于中国道教神话,神话中说:世上有“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天地初立,有天皇氏”⑵。
“天皇”是道教中的天帝,是天上神仙们的首领。
那么,为什么这时候的统治者大王把尊称改为天皇呢?首先从内因来看,是当时大和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需要。
正如前所述,长期的战乱给日本居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折磨,也阻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发展。
到6世纪末7世纪初的推古天皇时代,尤其是圣德太子执政的年代,与大陆的频繁的各种交流和来往,使当时的贤哲们开始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政权集中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想实现集权统一,必须有充分说服力统治理论,要有一个统一的全体岛民意识,而且不能保留传统的大陆移民的混血后代意识。
大陆的“现人神”天皇思想和岛上原有的“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也很吻合,于是当时的朝廷统治者和贤哲们就利用大陆文化与岛上原始信仰的相似点,开始编造和宣扬他们统一王朝的合“法”性。
因此将“大王”改叫了“现人神”的“天皇”,“天皇”所统帅的岛上居民也跟着都变成了“天帝”的后代了。
其次从外因分析,大和朝廷为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争取与当时十分强大的大陆国家平等资格的需要。
当时强大的大陆王朝是公元589年统一中国的隋朝,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势强,而且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特别发达的国家。
对生存在弹丸之地的大和国来说,是一个既羡慕渴望,又害怕恐惧的庞大邻居。
所以,发现这一庞然大物以后,一方面不断派遣使节来靠近求教,另一方面又尽量表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姿态。
不过这也许是大和国为顺利进行集权统一事业,强化民族的独立自主的精神的表现吧!?公元前57年与中国汉朝来往的邪马台国女王,受汉武帝的“汉倭奴国王”金印,随从了这个大陆大国。
公元421年,《宋书》记载“高祖永初二年,诏曰: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绶”⑶,这也意味着大和朝廷与刘宋的册封体制的建立。
但是现在已经统一并强大起来了的大和国,可不再愿意走那条老路子,而是要独立自强。
再从文化层次方面去考虑,中国大陆的道教理论观点,与日本当时的土著宗教以及神道的内容,不仅互相不冲突,反而有很多相似之处。
土著宗教里的天照大神和万物有灵的神道中的多神,都是由诸多神首领的天皇神所控制的说法,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
最后从地理位置和原始意识的结合方面看,四面无边无际的大海环绕的“日出处”大和国,也许认为除了“日出处”的他们和“日落处”的隋朝之外,没有其他陆地及人类,所以“日出处”理应“日落处”之上的,“天皇”尊称非他们首领莫属。
这样既能达到提高自身地位的目的,又能占居宗教意识领域的中心点。
这一点,在以后的很多历史事件中都能不断地表现。
就是说,大和国及其之后的诸朝廷,只要有了一定的能力就攻打或侵占西边的朝鲜及其中国大陆,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二、天皇的神格化
太阳是日本原始神道所崇拜的对象,大约到6世纪之后崇拜对象转变为天照大神,最后固定于天皇。
原始状态时候的神社没有什么固定的祭祀神社,后来到6世纪后才出现专门祭拜神社,有了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和专门祭祀天皇的近代的明治神宫。
天照大神是“位于天上普照大地之大神”,意思就是太阳神,与天皇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孙子琼琼杵尊到岛上,杵尊的孙子沿着海岸来到大和地区,在公元前660年2月11日,他作为“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开始了统治……。
这就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书里面所说的天照大神与天皇的关系及其“神国”起源的神话。
从那个年代算起到现在为止,按以上两个史书的记载,作为天照大神的后代的天皇已经出现了百余多代。
不过现在学术界公认第一代至第九代天皇是虚构的,第十代的崇神天皇才是真正的“肇国”天皇。
而且,被岛民所接纳并受到真正崇拜的神化的天皇也不是从第一代的神武天皇开始的,而是在以后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种种宗教文化和动荡历史事件的影响之后,在幕府统治末期和明治前期开始出现的。
这就说,大和民族最神圣的天皇的出现及其经历,有很多童话般的梦幻故事和神秘不解的宗教色彩。
关于天皇的这种神神秘秘的过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分析中了解的比较深刻。
第一、天皇的神化。
大约开始于推古天皇时期的圣德太子(574—622)执政年代。
在圣德太子执政时
期,已经开始用从大陆引进的汉字和各种宗教理论编撰了日本神化历史。
圣德太子以当时的大陆大国隋朝为范例,建设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国家为目的,开始编撰国史。
比如,《天皇记》和《国记》等。
可惜的是身为朝廷首位的苏我氏,在645年被中臣镰足等消灭时把那些书籍都纵火烧掉。
在《日本书纪》记载着“是岁,皇太子、岛大臣共仪之,录《天皇记》及《国记》……”等事情。
如前所述,在圣德太子时期开始“大王”变成了“天皇”,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神话般的历史。
这些都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对内集权统一,对外争取独立平等的目的。
因为当时的圣德太子本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及拥有自己独有的传统历史的重大意义。
“他不仅是个驰骋疆场的勇士,‘兼知未然’的神人”⑷,也是一个留下“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一句的忠诚佛教徒。
直到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他是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相媲美的圣人。
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深入地影响着其后代,给以后的天皇神化打下了思想基础。
但是,这时候的天皇还没有进入平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及其意识领域里。
第二、从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到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的五个世纪,是为天皇的神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之源的时代。
其中,有《古事记》和包括《日本书纪》在内的“六国史”,还有民间文学形式的《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等历史和文学书籍,为天皇神化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公元712年,奉元明天皇命令,由太安马吕编录而成的《古事记》共3卷,自创世神话开始,到推古时代结束。
上卷写的是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创世神话、天照大神与须佐之男姐弟神冲突、大国主神与少名毗古那神的建国故事以及海辛彦、山辛彦兄弟的故事等;中卷里从初代天皇神武记至第15代天皇应神;下卷是由第16代仁德天皇始,到第33代推古天皇。
在首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世界起源的神化叙述:宇宙之初,混沌不清。
天地初分之时,在天上神圣世界之高天原生成诸神,为主宰天地的天之御中主神、具生成万物灵力的高御产巢日神、及具同样灵力的神产巢日神……生成后隐身不见。
次后又生成两个“隐身不见”的神,统称为天神五神。
后加上生产出诸岛屿和天皇及其臣民的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两位神,共生成了“神世七代”。
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所生的诸多神里的天照大神,作为自然神的太阳神,又是作为人格神的女性皇祖神,即天皇的祖先。
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来岛上,又其孙子沿着海岸来到大和地区,在公元前660年2月11日,作为“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开始了统治……等等。
因为当时是通过各种革新和长期的岛内治乱岁月后,国家终于到了趋于稳定、制度趋于完备的年代,也是皇室力图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富有说服力的历史依据的时候。
如果说,《古事纪》是针对所统治的国民,那么公元720年,由舍人亲王主持编写的《日本书纪》是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神国”的自我介绍。
此书共30卷,1、2卷是记录古神化传说,3 –30卷是记录神武统治的历代天皇。
书中主要表达各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这一纯种“血统”关系;天皇所统治的大和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神圣的“万世一系”的“神国”……等思想观点,以此来表现出本国在国际上的独立及平等地位的同时,借天皇及其国家的“神”性,想满足抬高其国际地位的心愿。
还有奈良末期的《万叶集》和平安时期延喜5年(905年)纪贯之所编的《古今和歌集》是两部日本古代诗歌集,也是围绕这种“天皇神”的“神国”意识来编写的作品。
《万叶集》里所收集的大多数是民间流行的,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古老诗歌,而《古今和歌集》里主要收集了出自于宫廷贵族的繁华奢侈生活的诗歌。
两部诗歌集中,既有反映普通民间生活状况的诗歌,也有表现民间流传已久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歌谣。
宗教信仰方面,主要是歌颂以太阳神为主的各种地方神灵。
因为岛上原始居民,几乎普遍有“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观念,并且其中以太阳神为中心。
所以,大和朝廷的天皇家族及其贵族,为了利用太阳神来巩固天皇家族的统治,巧妙地编造出太阳神和从天照大神那里降临尘世的天皇“神”的神化体系,并借用诗歌颂扬宣传他们的“神”性。
第三、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至江户时代(1603—1868)末期的7个世纪,是天皇实现了脱离世俗而真正成为宗教意义上的神的转化,即天皇“神”性的现实化年代。
在1192年,源赖朝得到“征夷大将军”头衔并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以后,经过室町、江户幕府,一直到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统治权都在幕府的将军手中,而天皇大权旁落,只是个傀儡。
但是,天皇的宗教权威地位一直保留,国家的一切重大事情,包括任命有最大权力的将军等仍要通过天皇的诏敕形式。
这些年代,天皇虽然在政治上受到冷落,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天皇血统更有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首先,掌握统治大权的各时代“征夷大将军”,都没有动过天皇血统的朝廷统治地位,反而对他“宣誓忠诚”。
其实凭他们的势力,完全能夺
回天皇血统的位置,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没有那样做。
这就给天皇更加增添了无形的神秘权威。
而且幕府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中对主君“忠节”之心,随着它的深入普及与民间的过程中,更加强化了平民对天皇的崇拜之心。
其二,在这一年代刮的两次“神风”,大大增强了日本国民对天皇神及其神国的崇拜意识。
从13世纪初的开始,东北亚是蒙古族的天下。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征服了中亚和南亚,远征欧洲建立蒙古大帝国后,1274年(文永之役)和1281年(弘安之役)两次远征日本。
但是两次都由于遭到大风暴雨,气势汹汹的蒙古大军战败于区区弱小的日本。
战后,日本人在两次暴风雨上大做文章,说什么“神风”、“八幡宫镝矢西风”、“天野明神出阵”等等。
因此国民心目中更加坚定了日本国及其天皇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
其三,南北朝时代(1333—1392)的南朝政治家北田亲房所著的《神皇正统记》,大大发展了天皇神及其神国思想。
他为论证南朝天皇的正统性,借朱子学里的“大义名分论”,通过对由来已久的“国土生成”和“天神”降临等神话的论述,为所谓的“神国”及“皇位神圣”说赋予了深奥的哲学理论。
此书,虽然当初只是为了南朝天皇的正统性而写,但是宣扬天皇神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著作。
还有一部以“大义名分论”加强天皇血统的神圣性的历史著作,是1657年由德川光国开始编撰的《大日本国史》。
此书中提倡皇统、崇尚大义思想,为以后的“尊王倒幕”和维新运动影响重大。
其四,神道与基督教的冲突中,以天皇为崇拜对象的神道占上绝对位置。
日本传统的神道与西方基督教是格格不入的两种宗教。
天主教是人间万物惟有上帝一个主宰者,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神道是万物有灵而且都有可能升为神,天照大神是人间“现人神”天皇的先祖,将军是人间“神国”的绝对统治者,从天照大神、“现人神”天皇和将军及其平民之间,是层次分明的主从关系。
所以,朝廷及幕府都无法容忍基督教的“上帝观”及其平等观。
1587年,丰臣秀吉的第一次禁教令中就说“日本是神国”;1591年,丰臣秀吉写给葡领东印度总督的信中又一次强调“我国是神国,神是万物的根源”⑸;1612年,德川家康致西班牙总督信中,“吾国乃神国也。
尊神崇佛,始自日本肇国……乃吾日本向神誓忠”⑹。
这样以“日本是神国”为理由的幕府的禁教锁国及其“大殉教”和“踏绘”等事件,既增强了幕府的“保神”威慑力,又强化了国民对天皇及神国的信仰意识。
其五,从18世纪中叶产生及发展的“国学”,为近代天皇的“绝对神圣”打下了坚实的“现代”理论基础。
“国学是从寻求日本为受儒教和佛教等外来思想影响之前的古代思想来研究日本古典”⑺。
契冲(1640—1701)为国学之祖,作为独立学派始于荷田春满(1669—1735),发展者是贺茂真渊(1697—1769),集大成者是为复原“大和心”而编写出《古事记传》的本居宣长(1730—1801)。
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中的主张是:《古事记》所记载的都是事实,“天照大神之道”和“天皇统治天下之道”曾是实有其事的世界。
他进一步发展国学派中主要的文化复兴思想的同时,把历史与神话关系混同起来,使天皇制更加神秘化。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学派主流平田笃胤(1776—1843),继承宣长这种极端的历史文化的民族主义思想,大力提倡和宣传神道及天皇家族的“万世一系”、“天皇绝对神圣”思想。
这对幕府末期的尊攘派的国家神道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政治促进意义。
第四,明治时代(1868—1912)至昭和时代(1927—1988)前期的将近一个世纪,是天皇神化的顶峰时期。
1870年,政府以天皇的名义把神道指定为国家神道,并先后建立了专门为天皇及其祖先祭祀的平安神社、明治神宫等神社。
与此同时,又指定了“身行敬神爱国;心明天理人道;奉戴皇上,并尊皇旨”的《三条教则》来强化天皇的“现人神”威风。
尤其是经过1889年2月11日以天皇“御赐”形式发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实施,天皇真正走完了他的神化过程,到达了顶点。
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事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国民是天皇的‘臣民’”⑻;“各国务大臣对天皇负责”、“军队……仅属天皇掌握”、“天皇是神圣的化身……不必承担政治责任”⑼。
这样,以国家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天皇的绝对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教合一的统揽地位。
接着明治天皇又发布了《军人敕谕》、《教育敕语》、《教育大旨》等,宣扬“胗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⑽。
尔臣民“斯道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子孙臣民具应遵守”⑾等思想,向国民极力推行神化天皇的教育。
还指定并执行让国民背诵《教育敕语》等个种敕语,每天宣誓礼拜天皇像和向皇宫朝拜等强制性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对天皇的奴役性教育之后,政权和神权统揽一身的天皇(明治天皇),真的变成了人间之“神”了。
而且,在这样对天皇的极力神化教育宣传岁月里,天皇帝国政府所进行的各种改革,都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惊人地抵御过了可怕的西方列强,而且多次对外侵略战争也屡次得胜。
与过去没落无能的幕府年代相比,在国民心目中的天皇及其统治的恢复,确
实给岛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神”力。
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了长期受熏陶于神话故事的岛国民众对天皇“神”力之崇拜---天皇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神”。
自这根本性变化之后,一直到1946年元月为止,各代天皇都以神的姿态行使着他的一切权力,带领着他“忠诚的臣民”走向军国主义,践踏了世界人民的和平赤心,最后也毁灭了日本人民的幸福向望。
三、天皇“神”的人格化
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总司令部的指令下,1946年元月,昭和天皇本人发表了《人间宣言》,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降临到人间的神。
这样,不仅天皇失去了他所独揽的政权和神权,也使日本国民失去了梦幻般的美好向望,陷进了极度空虚的荒诞境界。
他们当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为天皇甘愿献出了一切的皇军及其家属们,受到如此重大打击之后几乎都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听到当时的“人间宣言”之后,很多人都极其悲痛地哭了,甚至绝望自杀……。
接着在美国为首的盟总指令下取消《教育敕语》的神圣地位,摘掉天皇像,废除遥拜皇宫的指令。
特别是,1946年11月3日发布的《日本国宪法》,以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来剥夺了天皇的总揽统治大权,彻底否定了“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
在宪法中关于天皇写进了如下条款:“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的任何行使国事行为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与承认”;皇位世袭,但皇室一切财产属于国家……等等。
这时候的天皇,除了“国民整体的象征”的空虚名义之外,几乎失去了一切。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他还是不同于一般的日本人,他在法律上几乎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在人格上也没有像日本传统血统的姓氏,仍然是个特殊人物 ---- 不是神,也不是一般意义的人,是象征、制度符号!?这也许真正恢复了“天皇处于仅仅作为‘国家和人民团结的象征’这个地位,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反常现象,而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⑿的那个形象,所以不足为怪了吧。
天皇回到人格的那个年代以后,日本天皇及其皇室生活方面的话题,在日本及国际社会上很少出现,好像从现代人心目中已经消失。
这也许是由礼节森严的日本皇室保守性所导致的吧?!因为“与欧洲一些王室相比……日本的皇室十分保守,皇室的一切绝对不对外公开”⒀,而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尤其是,在政治领域几乎没有他的什么位置了。
甚至,不少现代日本年轻人心目中的天皇是“有没有都无所谓”了的人物。
本人也多次亲耳听说过日本年轻人在说“我们还需要天皇吗?”之类的话。
但是,八十年代裕仁天皇的死和九十年代皇太子的婚事等事件又开始惊动媒体而引起过公众舆论。
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天皇制及其神国思想意识,在日本国民中有根深蒂固的客观事实。
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日本还有很多国民和政坛上的右翼势力,拥护和坚持天皇制,拘泥于“神圣”的皇国梦幻中,企图逃脱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甚至有些右翼势力还在以“神国传统”等民族特色论,来辩护战争罪行及对战犯“灵魂”的祭祀崇拜行为。
当然我们相信,任何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为历史,过去了的不会重来。
有的过去事件很快从人们记忆中消失,有的凝结成为“化石”,为后人研究其前人提供历史资料。
但愿类似于天皇及神国这样封建落后的可悲意识,早日从人间消失。
在日本现代社会里的天皇,虽然失去了他所拥有过的权力和威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他当作日本民族意识领域的“化石”来进行研究,并给人类社会的和平健康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做出点贡献。
总之,历史在证明,所谓的日本“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就是一个纯属虚构出来的“神话”历史,但是以此为基础来建设一个民族精神及国家意识形态,尤其是进入到以科技为根本的近现代社会后还坚持如此荒唐的虚幻历史观,是一种人类历史上的悲哀,对于聪明能干的日本人民来说确实是他们“屈辱的纪念碑”⒁。
当然,这种对统治者进行美化的宗教迷信手段,是过去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采取的最有效的思想武器。
不过遗憾的是,这种奴役化宣传教育,竟然在经济科技都很发达的日本发挥了如此惊人的效果,是既可惜又可悲的怪现象。
从这历史悲剧,我们还可以感悟到对某一个人或集团组织的盲目崇拜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