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
日本政体概要
日本政体概要一.日本政体起源日本“开国”后,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以下级武士改革派为中心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不久发展为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运动。
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
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
1890 年开设国会。
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二.日本政体结构1.天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恢复了天皇的统治权,并通过"明治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强调"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帝国议会和内阁对天皇只起"协赞"作用。
支持天皇的基本支柱是财阀、军阀、地主豪绅、官僚政客。
他们借天皇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
战后,天皇制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最高法院院长。
天皇行使有关国事行为,如召集国会、解散众议院及公告举行国会总选举等等,都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和承认。
日本天皇制度
天皇制一、起源日本最早的神话书籍《古事记》称,日本天皇是日本神话中的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在《日本国史略》中也有“自天照皇太神创业垂统,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国、一统天下,历正天皇正统一系,亘万世而不革。
天下即一人之天下。
”一辞。
旧时的日本史书一直宣称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来自同一家族,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王朝更迭。
实际上,到6世纪末7世纪初推古女王时期,才开始出现“天皇”这一称谓。
推古对皇统谱做了进一步的加工,除了续写钦明以来的皇统谱之外,一个最大的举措就是确立了皇统的源头。
[1]其具体做法是,以660年作为日本第一代天皇的即位之年。
在皇统谱上又增加了9代天皇,神武一绥靖一安宁一懿德一孝昭一孝安一孝灵一孝元一开化。
二、发展(一)、古代天皇公元4世纪中期,今天皇族的祖先统一了割据的小国,在关西地区建立了大和政权。
大和政权吸收了中国的高度文明,开始使用汉字。
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标志着日本皇室开始从古坟时代进入了奈良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与后世相比,奈良时代与此前的古坟时代基本上是男女天皇分掌天下:从公元592年至公元7781年近200年间在位的18位天皇中,女性占了8位。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
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
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又称菊节。
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
因此平安朝留给人们菊黄蟹肥的印象。
10~11世纪时,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垄断政权长达200多年,皇权开始旁落。
醍醐、冷泉、圆融、花山几位天皇禅位后被迫退隐寺院,与青灯古佛相伴。
史称“院政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从此产生了武士政权,日本开始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国家。
1333年,镰仓幕府垮台,后醍醐天皇在足利义满的协助下重返京都,史称“建武中兴”。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而密切相关的方面。
天皇制度是指日本的君主制度,而武士文化则是指日本武士阶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两个方面都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皇制度是日本古代政权的核心,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60年左右的日本神话时代。
根据日本神话,日本的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
因此,天皇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天皇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天皇具有无上权威,被尊奉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在天皇制度下,日本的政治和行政权力被分散到各个领地的地方领主手中。
这些领主被称为“国司”,他们负责地方的管理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种分散的政治结构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对中央政权的争夺。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天皇在9世纪时开始采取了对武士的委任政策。
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武士阶级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武士阶级的兴起可以追溯到8世纪。
武士通过奉献忠诚和战功来获得地位和荣誉,成为天皇政权的主要支持者。
武士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勇敢和荣誉,这些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武士文化在日本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武士的装备和武器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刀剑等。
武士还遵循着一系列的道德准则,被称为“武士道”。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义和自律,对于日本古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历史中,天皇制度和武士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天皇授予武士特权和封地以作为对他们忠诚和战功的奖赏。
武士则保护和维护天皇政权的安全和权威。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天皇制度和武士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局面。
然而,在日本的历史演变中,武士阶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天皇的政治和行政权力逐渐衰落。
在12世纪后期,武士军事阀开始崛起,建立自己的政权,并逐渐取代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封建时代的到来,武士成为统治者,天皇则成为象征性的存在。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在古代日本,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古代日本的发展和演变。
一、政治体制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制为基础,其中天皇扮演着中心角色。
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被认为是日本国家和民众的象征。
然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天皇的权力相对较弱,由政府中的重臣和贵族阶级掌握。
1. 贵族阶级贵族阶级包括氏族(源氏、平氏等)和官僚集团。
他们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主要来源,在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贵族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联姻关系,常常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2. 政府体制古代日本的政府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设有各种部门处理政务。
例如,枢密院负责决策和行政事务,各个官职分工明确。
此外,各地设有府、县、郡等地方政府机构,为地方行政和税收提供支持。
3. 地方豪族在政治体制中,地方豪族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地方社会的权力代表,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收集税收。
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常常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二、文化传承古代日本的文化传承在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发展,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洋溢着浓厚的日本特色。
1. 皇室文化作为政治体制的核心,天皇和皇室成员的宫廷生活和仪式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皇室文化充满着庄严与仪式感,强调礼教和忠诚。
2. 佛教文化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深深扎根,成为日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精神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3. 文艺复兴在政治稳定时期,日本的文艺复兴达到巅峰。
诗歌、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呈现出独特的日本特色。
例如,和歌和能剧就是当时繁荣的艺术形式。
4.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诚、勇气和荣誉。
武士道的精神影响了日本的战争观念和道德准则,成为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总结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日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试论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演变
试论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摘要: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日本的天皇制作为国家权力运作形式,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词:日本天皇制历史演变天皇制是指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制度。
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其后又经历了古代、近代、战后天皇制三个阶段。
一、古代天皇制总体上看,古代天皇制从7世纪到1868年明治维新的1260年间,此时的天皇基本上是“虚君”,临而不治,大致经历了形成、兴衰和衰退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608年至672年(推古朝第二次谴使隋朝至壬申之乱)为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
在古代天皇制的第一期间,皇族通过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打击和抑制了豪族势力,确立了天皇的权威。
603年-604年,推行了所谓的“推古朝改革”,颁布了“冠位十二阶法”,又制定了《十七条宪法》。
在孝德天皇统治的大化年间,以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为首的改革派发动了日本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大化革新,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官僚统治机构,世袭氏族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第二阶段,673年至866年(天武天皇即位至“应天门之乱”)为兴盛期;朝廷以封建的唐王朝为榜样,从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法律等方面入手,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使日本成为法律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天武、持统跟文武三代天皇,将大化革新未尽的事业又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完善。
之后,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日本天皇制也进入了在历史上为期不长的一段鼎盛时期。
这一鼎盛时期贯穿了奈良时代,一直到平安时代中期。
奈良时代(710-794年),可以说是女帝称雄的时代。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评析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评析日本的天皇制度是一个独特的政治体制,它已经存在了超过1000年。
日本的天皇制度既是政治体制,也是文化的象征。
从古至今,日本天皇制度经历了许多变迁,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天皇制度的评价也是不一。
1. 天皇制度的起源天皇制度最早起源于日本神话,那时被称为天照大神的女神被视为日本的御祖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皇制度被认为是神话传说的一种延续,由神转化而来。
随着日本的发展,天皇制度逐渐成为了本土化、制度化的政治体制。
在710年,日本正式建立了朝廷制度,也开始有了统一的天皇。
基于神似至高无上的观念,日本天皇的地位一直比较特殊,天皇往往被视为神的象征、天降的代表人物,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拥有了丰富的宗教色彩。
2. 天皇制度的演变在日本古代,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不受其他阶级和势力的限制。
天皇政治体系是以朝廷、贵族和官僚阶层为基础的,它们共同来实现对社会和民众的管辖。
在此基础上,完善的律令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也逐渐形成。
到了平安时期,天皇制度进一步演变为以朝堂和贵族阶层为基础的政治体制。
贵族阶层和朝堂势力逐渐崛起,开始分化社会。
天皇政治权利逐渐减弱,相对地,贵族阶层的权力日益增强。
这一时期的日本天皇制度更多的是仪式化的,天皇在特定场合下发表讲话、授勋、祭祀等活动成为了其主要职责。
随着江户时期的来临,天皇制度变得更加数字化和官僚化,天皇政治权利大幅度被削弱,实际上已经被政府控制。
到了明治维新,天皇被视为重要的政治象征,在恢复天皇权利的同时,也全面改革了整个日本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各领域。
在此基础上,明治天皇还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贵族、议会和行政机关的权力法规。
在二战之后,天皇制度再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今天,日本天皇已经成为了一个仅拥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其权利和地位都已经被迅速减弱。
3. 评价对于日本天皇制度,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它的确是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是国家和文化的象征。
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在世界的政治制度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制度比日本的天皇制度更为独特。
这个制度源于日本自古以来的统治思想和历史文化传统,在长期的演变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形式。
本文将着重介绍日本的天皇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一、日本天皇制度的起源和演变日本的天皇制度可追溯至公元前660年,当时日本的始祖神武天皇即位,建立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天皇成为祭祀和统治的重要权力。
在日本古代,天皇高度垄断着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领域的权力,是统治者。
然而,在公元6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渡来人时期,日本开始引入强大的中国文化,随着唐朝文化的传入,日本开始接受了中国皇朝的封建制度,给日本天皇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开始采取了中国皇帝模式,设立了类似于宰相、大臣等职位,实行了皇族、贵族、百姓不同的阶层制度。
在这一时期,天皇制度逐渐走向封建化。
公元12世纪至16世纪,平氏和源氏的决战,日本上层社会的权利逐渐向武士阶层转移。
此时期的日本天皇步入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的局面,天皇的权力逐渐削弱。
在明治维新时期,天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日本天皇正式成为了一国君主。
二、日本天皇制度的特点1、天皇地位至高无上日本天皇制度制定的第一条规定明确指出“(天皇)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日本的宪法中,天皇被尊奉为国家的象征,日本的天皇制度区别于其他君主制度,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然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皇始终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统一的纽带,为人民所敬仰和崇拜。
在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和仪式中,天皇的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
2、继承方式独特在日本天皇制度中,皇位不是通过选举获得的,而是通过家族的继承。
日本天皇一般是长期寿命的,所以其继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根据日本天皇制度的规定,新天皇必须由现任天皇提名,并经过日本国内权威的确立手续,才能正式继位。
这在其他君主国家是非常罕见的。
3、宗教意义浓厚在日本天皇制度中,天皇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象征,他的地位和权力来自于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演变
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各国都有自己的统治制度,其中天皇制度就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
天皇制度起源于中国的封建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日本天皇制度。
而这个制度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天皇制度的诞生天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世纪的古代。
当时的日本被多个部落所控制,没有统一的国家。
直到公元710年,日本第一位天皇——天武天皇统一了全国,日本才被确立为一个封建国家。
在这个新国家中,天武天皇担任国家元首的角色,并且真正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天皇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国家的象征。
这一制度在沿用至今,也就是一直将天皇置于日本政治和文化的最高层。
天皇制度的发展日本的天皇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体现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特点。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天皇的地位受到了弱化,但到了室町时代,天皇重新被推上了尊崇的地位。
江户时代,武士阶层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但天皇的地位在文化领域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直到明治维新后,天皇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成为了现在的模样:由天皇作为国家元首,首相作为政府首脑,共同治理国家。
天皇制度的现状现在的日本天皇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并且严格遵守传统礼仪。
天皇的角色已经从政治领袖转变为国家的象征和文化瑰宝的守护者。
天皇不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致力于促进日本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不过,作为国家元首的天皇依然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每年的一系列仪式上,天皇会发表讲话,重点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问题。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天皇还需要代表国家进行外事活动。
天皇制度的未来尽管现在的天皇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前不久,日本天皇已经传位于皇太子德仁,也就是即将成为日本新天皇。
虽说皇太子德仁在一定程度上是已经被公认的合适人选,但也有一些人对这次传位难免会产生一些质疑,认为这个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尽管如此,日本的天皇制度始终扮演着日本文化极为重要的角色。
日本天皇(连贯)
(北朝)光严天皇--光明天皇--崇光天皇--后
光严天皇--后圆融天皇--后小松天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系天皇(101-125):
称光天皇--后花园天皇--后土御门天皇-后柏原天皇--后奈良天皇--正亲町天皇-后阳成天皇--后水尾天皇--明正天皇-后光明天皇--后西天皇--灵元天皇--东山 天皇--中御门天皇--樱町天皇--桃园天皇 --后樱町天皇--后桃园天皇--光格天皇-仁孝天皇--孝明天皇--明治天皇--大正天 皇--昭和天皇--明仁天皇
第一系天皇(1-33代):
神武天皇—绥靖天皇--安宁天皇--懿德 天皇--孝昭天皇--孝安天皇--孝灵天皇 --孝元天皇--开化天皇--崇神天皇--垂 仁天皇--景行天皇--成务天皇--仲哀天 皇--应神天皇 --仁德天皇--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 略天皇--清宁天皇--显宗天皇--仁贤天 皇--武烈天皇--继体天皇--安闲天皇-宣化天皇--钦明天皇--敏达天皇 用明 天皇--崇峻天皇--推古天皇
日本天皇
子孙相继表
日本天皇继位制度是由《皇室典范》来规定的。 《皇室典范》规定天皇皇位继承顺序如下: (1)皇长子; (2)皇长孙; (3)皇长子的其他子孙; (4)皇次子及其子孙; (5)其他的皇子孙; (6)皇兄弟及其子孙; (7)皇伯叔及其子孙; (8)如无以上适当人选,则传位于最亲近的皇族, 但在一切场合以长辈为先,在同辈内以长者为先。 此外,皇位继承的原因只能是天皇驾崩,天皇生前 不许退位。
第二系天皇(34-66):
舒明天皇--皇极天皇--孝德天皇--齐明天皇 --皇极天皇重祚--天智天皇--弘文天皇--天 武天皇--持统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元正天皇--圣武天皇--孝谦天皇--淳仁天皇 --称德天皇--孝谦天皇重祚--光仁天皇--桓 武天皇--平城天皇--嵯峨天皇--淳和天皇-仁明天皇 --文德天皇--清和天皇--阳成天 皇--光孝天皇--宇多天皇--醍醐天皇--朱雀 天皇--村上天皇--冷泉天皇--圆融天皇--花 山天皇--一条天皇
日本幕府的建立和发展
日本幕府的建立和发展日本幕府是在日本的中世纪时期建立起来的一个专制制度。
它的建立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并且在日本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幕府的起源、建造、管理和衰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日本幕府的历史演变。
一、幕府的起源在日本的中世纪时期,日本政治的形式是以天皇为中心,以贵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然而,随着日本国内的战乱频繁,贵族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平民和武士的力量逐渐增强。
到了十二世纪末,日本的政治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1180年左右,日本武士阶级中的一位名叫源义经的人物,开始掀起一个朝廷政治的叛乱。
「源义经之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之后,日本出现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地方割据,国家政治陷入了混乱状态。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武士武士中的一位名叫源义朝的人物,开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于1192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建立了第一个幕府。
在这个幕府统治下,日本政治逐渐稳定下来,国家管理也变得更加高效和有序。
二、幕府的建造源义朝及其家族在奈良、京都、神户、骏河等地拥有庞大的山椒子产业和武士团队,这使得他的权利得到了加强。
同时,他还成立了名为“御所”的组织,这是一支由武士组成的官方军事力量,负责政府的军事事务。
在源义朝的帮助下,日本朝廷的政治局面逐渐趋于稳定,特别是在朝廷政治组织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中,源义朝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源义朝的幕府在13世纪初建立了《御成敕》和《御成政》两部律法,为日后的幕府统治打下了基础。
三、幕府的管理源义朝的幕府创建以后,日本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统治也更加高效和有序。
在幕府的管理下,日本的国防、财政、国际关系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幕府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幕府的官僚和各地的地方长官来实现的。
官僚们被分为御家人、公家和士族等身份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任务是确保社会的秩序和政治的安定。
同时,幕府还制定出了许多法律制度,如幕府衙门法和町村制度等,为日本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日本天皇的发展.doc
日本天皇的发展.doc日本天皇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相传为日本神话中“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
也是神道教最高领袖,日本国家象征。
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现在明仁天皇共125代。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维新后宣称“万世一系”并写入宪法,即日本从古代起没有改换朝代,始终都是皇室一系。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大量神话色彩,难以断定古代天皇真实性。
从崇神天皇开始考古学才能确认其实际存在,自应神天皇开始的历史之可信度才大为提高。
古代天皇日本最早的神话书籍古事记称,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后裔,成为日本君权神授的依据。
旧时的日本史书一直宣称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来自同一家族,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王朝更迭。
事实上,中古时期的日本小国林立,最后由位于本州岛中部(奈良)的大和国家实现统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别称。
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现过多次王位的争夺,或许也改易过多个朝代。
然而当时的历史纪录靠口头背诵神话的史官,而没有可以证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无由查证。
仅有中国陈寿《三国志》的东夷传倭人条可做参考。
然而该纪录却是转录而来,并非一二级史料,且文中可以看出中日语言误译的问题。
虽在《日本国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创业垂统,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国、一统天下,历正天皇正统一系,亘万世而不革。
天下即一人之天下。
”一辞,不过“万世一系”四字则是到19世纪末明治维新左右才形成,写入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中。
天皇作为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时间并不长。
自镰仓幕府建立以来(1192年—1333年),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天皇权力被架空了六百八十二年之久。
直至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德川幕府的最后一位“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才被迫宣布“奉还大政”,日本朝廷、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握政权。
自明治时期后,天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古代日本的皇室与贵族制度
古代日本的皇室与贵族制度古代日本历史上的皇室与贵族制度是日本社会系统的核心,奠定了数百年的统治基础。
这个制度形成于日本的的古代时期,通过政治、社会与宗教方面的体系相互交织而成。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日本的皇室形成与发展,以及贵族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古代日本的皇室源自中国,皇室成员被认为是神的后裔,并具有王权神授的特权。
准确的始皇室的确立时间有很大争议,但据史书记载,皇室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左右的兴国元年,当时的天皇称为“始皇”。
在日本的神话中,天照大神是皇室的祖先,相传他们是日本列岛的创造者,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传人,因此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和统治地位。
皇室与神话的紧密联系使得皇室在日本的政治与宗教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是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他们作为国家最高指挥官,拥有统治权与财产所有权。
然而,实际上,天皇在政治决策中并不起主导作用,而是由官僚、贵族和寺庙的高级僧人控制。
天皇的权力往往受到政治势力的限制,他们更多地扮演象征性与宗教性的角色。
贵族制度在古代日本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贵族阶层由充满权贵之家出身的人组成,他们拥有土地、财富和特权。
贵族的地位是通过出身而非功绩获得的,因此血统成为了坚守权力与地位的关键。
最高贵族阶层称为“菊理”,包括天皇与他的家族成员,以及与天皇血缘相近的贵族家族成员。
次于天皇族的是“摄政贵族”,他们是皇室以外的最高贵族阶层,具有重要政治与经济权力。
在古代日本的社会中,菊理和摄政贵族享有极大的特权,他们掌握着政治、法律和宗教权力。
菊理以及摄政贵族在政治上具有决策权,地位高于其他贵族。
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可以控制农民的生产与分配。
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的赞助者,推动文艺、文化和宗教事业的发展。
尽管贵族制度在古代日本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制度逐渐变得僵化而不适应社会的变革。
贵族家族之间的竞争、内讧和官僚体系的腐败逐渐削弱了贵族的地位和影响力。
日本斋王制度的演变与古代天皇制
日本斋王制度的演变与古代天皇制日本的斋王制度是指在古代天皇制下,天皇的嫡长子退位后,在皇位继承之前担任斋王的位置。
这一制度始于平安时代,演变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日本的天皇制度中,当天皇嫡长子即位之前,常常会被指派为斋王。
斋王的职责是担任暂时的天皇,直到实际天皇达到适当的年龄并接替斋王身份。
斋王与实际天皇拥有相同的待遇,尽管实际权力由天皇掌握。
斋王既不能改变重大政策,也不能与其他国家交涉,但作为备选天皇,斋王在宫廷内外仍然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斋王制度的演变与古代天皇制密不可分。
古代日本的天皇制度起源于中国的君权制度,但在日本本土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形态。
在古代,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日本古代的幼主问题以及贵族间的斗争,斋王制度渐渐形成。
斋王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代中期。
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贵族阶级逐渐强大,天皇的权力渐渐被削弱。
贵族之间的纷争经常导致天皇的嫡长子被迫退位,而斋王的地位逐渐上升。
斋王制度的确立,有效地解决了幼主问题,并保护了贵族的利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斋王制度逐渐演变。
在平安时代后期,斋王成为了宫廷内的重要角色。
斋王的地位和权力开始脱离实际天皇,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
斋王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行指派官员和颁布法令。
随着日本社会的变迁,斋王制度也逐渐衰落。
在鎌倉时代以后,日本出现了以武士阶级为基础的幕府政权,天皇的权力进一步被限制。
斋王制度渐渐失去了实质性的地位,成为一种虚名。
到了江户时代,斋王制度完全变成了一种荣誉职位。
没有实际权力的斋王成为了宫廷内阶级体系的一部分,被视为天皇家族的一员。
斋王的地位成为了一种象征,被用来显示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斋王制度的演变与古代天皇制紧密相连。
从一开始的解决幼主问题,到后来的保护贵族利益,再到成为宫廷内的重要角色,最终变成一种荣誉职位,斋王制度经历了千年的历史。
它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也体现了古代日本贵族阶级的权力与利益的斗争。
日本幕末时期的社会与政治变革
日本幕末时期的社会与政治变革幕末时期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1868年至1912年间。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幕末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国土逐渐被欧洲列强和美国侵略,并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因此,幕府政权在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的推动下,逐步走向瓦解。
1. 幕府政权的衰落和末代将军的下台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建时代,三百多年间,幕府政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统治。
但是幕府政府在国内外面临的压力下,开始面临瓦解的境地。
幕府政府被逼得不得不签署了几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是1854年的日美和约。
此外,幕府政府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外国威胁的日益增加的压力。
此外,幕府政府内部也存在不少问题。
幕府体制自身的腐败和僵化导致了政治失信和对其统治的不满情绪。
在幕府政府内部,参与统治的大名和士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加速了幕府政权的下台。
在这样的情况下,幕府政权终于在1867年倒台,而其末代将军德川慶喜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幕府将军。
在他下台后,日本政治历史的新篇章也开始了。
2. 新政府的建立和改革运动的兴起在幕府政府的倒台后,日本开始了新的一章历史,这是日本现代化的新时期。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新政府的建立和改革运动的兴起对日本未来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政府的建立给日本带来的是政治上的彻底变革。
明治天皇被立为天皇,政治制度由封建的幕府向西方现代化方向转变。
新的政府被称为明治政府,其实质是维新派的政权。
新政府采取了以西化和国家统一为主题的政策,大力推行了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活动。
同时,改革运动的兴起也是新政府建立后的一个重要变革。
新时期的改革旨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让日本在国际上有更重要的地位。
改革的范围包括各领域,如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和社会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包括征地制度改革、地方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环境改善政策、军事制度改革、战争赔款问题等等。
浅谈当代日本天皇制度的存在价值
浅谈当代日本天皇制度的存在价值摘要: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称号,日本国家的象征。
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
日本天皇制度经历了古代、近代、当代的历史演变,并随着二战的结束,彻底拥有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无所不包的特权,把一切大权收归天皇的天皇专制主义转变为标榜“主权在民”的象征天皇制。
尽管如此,当代天皇在日本人心中仍然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由于日本天皇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精神作用,将其理解为日本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日本天皇制度完全具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
关键词:日本;天皇制;当代;存在价值一、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史天皇一词源于中国,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这三皇分别为天皇、地皇和人皇。
日本把天皇作为本国皇帝的称号,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大体上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历史阶段。
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标志着古代天皇制的确立。
大化改新结束了大和朝廷的历史,开辟了一个以天皇为君主的古代专制君主制确立的新时期。
古代天皇制的国家不仅仿唐律令制建立起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仿中国皇帝惯例开始制定年号。
近代天皇制从1868年明治维新起到1945年战败为终点。
在近代天皇制中,专政统治与一定立宪政治并存,天皇总揽大权与多头分权并存。
这就使它既非封建专制体制,也不同于英法美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体制。
它是天皇总揽统治权,又设置各种统治机构,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因素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
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统称明治宪法),正式宣告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并在法律上予以固定下来。
宪法明文规定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万世一系”的最高统治者。
以近代国家的宪法来保障天皇神化和皇权神授的政治迷信。
神道教成了“国教”,天皇成了“活人神”。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从其远东战略考虑,看到天皇有利用的价值,于是将天皇制保留下来,揭开了当代天皇的历史。
简述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
简述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摘要:日本的宪法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
日本天皇制作为一种制度,在日本已经存在一千多年。
天皇制度对于日本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它先后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现代象征性天皇制。
关键词:天皇制;天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日本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其国际地位已从战败国日益发展成政治大国、军事强国。
在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日本再次成为世界万众瞩目的中心。
震后的日本国内民怨很多,但在日本天皇明仁(平成天皇)发表讲话后,日本国民的精神为之一震,犹如焕然一新般。
在此,笔者想起日本镰仓幕府时天皇权利的架空时代,明治维新中权力变更的兵不血刃和二战后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制度。
笔者就此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予以阐述。
一、日本天皇制度的由来在日本的历史上,日本是以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为主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
大约在公元1世纪,日本以北九州地带为中心,形成了一百多个部落组织。
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为倭或倭国。
在公约2世纪末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这一部落联盟的盟主吞并了周边小国后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政权。
大和朝廷位于畿内的大和地方,从公元4世纪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但是,大和朝廷前期的最高统治者并不称为“天皇”,而是“王”或“君”。
到5世纪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王而改称为“大王”。
称为“天皇”的时间是在大和政权的后期,推古女帝在位期间。
据中国《隋书》记载,7世纪初的608年推古朝派出的第三次遣隋使所携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句,是倭王首次对外使用“天皇”作为自己的称号。
日本天皇之名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来源于中国。
“天”来自“盖天论”,为“三才”之首;“皇”的意思是王者头戴白色大羽冠。
当时中国(汉魏)道教兴起,“天皇”是称为“天帝”时的用语,主要是说明天上的神仙们的主宰人,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
中国的道教传入日本后,日本最高统治者便借用“天皇”二字来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亦含有很强的宗教观念。
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介绍
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介绍明治天皇进行了什么改革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治维新。
但是明治维新这四个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却是十分广泛的。
让我们通过解读明治维新来了解一下明治天皇对日本所作出的贡献。
明治维新是由明治天皇领导的对日本进行一系列改革的运动,这场运动让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踏上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国际地位逐渐开始上升,从一开始的弱国跻身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那么这场改革运动中到底到底包括了哪些呢?在运动的刚开始,明治天皇就颁布了《五条誓文》,在1868年6月公布了《政体书》,这标志着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
明治天皇下令将江户改为东京并立为首都。
之后又在天皇集权的政府实行了“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的相关政策。
这样一来,原本分散于幕藩的权力就全部集中到了天皇手中,也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政治上的保障。
在政治体制改革后,明治天皇又进行了社会体制的改革。
他将之前的士农工商改成了皇华士平四个阶级,并且颁布了《废刀令》和《户籍法》。
在文化上,日本当时十分提倡学习西方国家文化,甚至将本国的日历也改成了西方的太阳历。
在教育上,明治天皇设立了文化部,颁布了《学制》,并且将上学定性为义务制教育。
在学校中,他给学生们灌输武士道和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不仅仅是对自身权利的强调,更加为之后的军国主义进行了铺垫。
针对明治天皇进行了什么改革这个问题,大致上回答就是明治维新,从细节上回答就包括了上文的内容,还有没有介绍到的军事、交通和宗教等。
明治天皇是日本第122代天皇,他的一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日本崛起和兴盛的代表,是日本人心中最英明神武的天皇之一。
让我们通过明治天皇简介来见证一下这位颇有能力的天皇。
明治天皇是先皇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1852年。
当时他的身份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庶子。
在日本,庶子是不被承认继承权的。
他在4岁的时候被接入宫中抚养。
直到他8岁时,他的身份才有了变化。
日本斋王制度的演变与古代天皇制
日本斋王制度的演变与古代天皇制日本的斋王制度源于古代神道信仰,最早的斋王即大和朝廷开国之祖神武天皇的后裔。
斋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与古代日本天皇制度的形成和变革密不可分,对于理解古代日本宗教、政治、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日本天皇制度最早起源于神话传说中天照大神的后代,清之御霊天皇即为第一代天皇。
在古代日本,天皇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者,统治全国。
然而,由于他们的政治权力很少,常常被贵族家族所限制。
这些家族在日本古代社会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他们各自为政,掌控着自己的领地和人民。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进入日本,和气王即为受到中国震撼的日本皇室成员之一。
他所采取的“斋王制度”,实际上就是想通过神职的方式,加强对贵族家族的干预和控制。
斋王相当于天皇的代理人,负责管理全国的祭祀事宜,同时也可以兼任贵族的顾问和官员。
斋王制度的出现,为日本古代封建制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斋王的地位逐渐上升,不断受到皇室的赞赏和尊重。
平城京、平安京时期,斋王逐渐成为了皇室成员中最尊贵的一员。
斋王的地位和权利,也逐渐得到了扩展,有时甚至可以介入皇位继承的事宜。
在这种情况下,任命斋王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争夺和纷争。
不同斋王之间也会有竞争和争夺,但在整个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斋王仍然保持着至高的崇敬和尊重。
日本的各个宗教宫殿,也都有斋王进行祷告,请神等仪式,因此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总之,斋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充分说明了宗教和政治制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不断演变和进化的斋王制度,是日本古代早期和中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为古代日本天皇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日本天皇制度的演变摘要:日本的宪法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
日本天皇制作为一种制度,在日本已经存在一千多年。
天皇制度对于日本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它先后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现代象征性天皇制。
关键词:天皇制;天皇;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日本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其国际地位已从战败国日益发展成政治大国、军事强国。
在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日本再次成为世界万众瞩目的中心。
震后的日本国内民怨很多,但在日本天皇明仁(平成天皇)发表讲话后,日本国民的精神为之一震,犹如焕然一新般。
在此,笔者想起日本镰仓幕府时天皇权利的架空时代,明治维新中权力变更的兵不血刃和二战后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制度。
笔者就此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予以阐述。
一、日本天皇制度的由来在日本的历史上,日本是以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为主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
大约在公元1世纪,日本以北九州地带为中心,形成了一百多个部落组织。
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为倭或倭国。
在公约2世纪末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这一部落联盟的盟主吞并了周边小国后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政权。
大和朝廷位于畿内的大和地方,从公元4世纪一直延续了数百年。
但是,大和朝廷前期的最高统治者并不称为“天皇”,而是“王”或“君”。
到5世纪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王而改称为“大王”。
称为“天皇”的时间是在大和政权的后期,推古女帝在位期间。
据中国《隋书》记载,7世纪初的608年推古朝派出的第三次遣隋使所携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句,是倭王首次对外使用“天皇”作为自己的称号。
日本天皇之名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来源于中国。
“天”来自“盖天论”,为“三才”之首;“皇”的意思是王者头戴白色大羽冠。
当时中国(汉魏)道教兴起,“天皇”是称为“天帝”时的用语,主要是说明天上的神仙们的主宰人,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
中国的道教传入日本后,日本最高统治者便借用“天皇”二字来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亦含有很强的宗教观念。
日本统治者就逐渐将天皇神化为神,亦为所谓“现人神”。
天皇制的起点是在推古女帝时期,担任摄政的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推行“寇位制”改革以后。
天皇制的正式确立应是公元7世纪的大化革新之后。
大化革新结束了大和朝廷的历史,开辟了一个以“天皇”为君主的古代专制君主制确立的新时期。
由此标志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正式确立。
二、日本天皇制度的发展日本古代天皇制度可以分为奴隶制阶段和封建制阶段。
奴隶制阶段的起点是推古女皇继位。
在奴隶制阶段,当执政者的名称从王、君转变为大王,后期被称为“天皇”后,其依然是以氏族首领的身份来掩盖其最大奴隶主的最高统治者地位。
随着中国儒家思想传入,当权者又结合本国固有的生活特点创造出“家族国家”的观念,并大肆进行宣传。
封建制阶段从大化改新后开始。
大化改新发生于公元646年,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天皇国家体制。
在公元1185年封建武士首领人物源赖朝在镰仓开府,随后在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后,正式创立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日本史上大约长达700年的武家政治。
此间天皇的权利受制于幕府,幕府才是日本的权力拥有者,天皇形同虚设。
但即便如此,天皇制并没有被取缔。
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因素:其一,在整个古代天皇制阶段,日本天皇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用神话思想麻醉自己的国民。
他们宣扬天皇神说、皇权神授和天皇神国的统治思想神话。
更甚者是天皇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把日本的历史描写为开天辟地的神国史,祖神开辟了日本。
天皇就是天孙,继神的后代统治着日本。
并且他们向中国的秦始皇学习“万世一系”的思想,在日本发展为“神国万世一系”,而后广泛的传播。
其二,日本本土国民长期受到“家族国家”观念和在忠孝之间忠优于孝,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也就说明了在日本历史上即使有人实际上夺了天皇的大权,却不去推翻天皇、取消天皇制。
也均未从形式上篡位,形式上的天皇仍然存在,无“异姓革命”。
其三,幕府利用天皇的权威来为自己打下江山,它一面不断挤压着天皇的权利,另一面又要利用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地位统治日本。
幕府的活动还要经过天皇的批准(形式上),维护自己忠君的形象后,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1、近代天皇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明治维新是近代天皇制形成的标志,它使日本成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德川幕府时期,国内存在的严格的等级划分,天皇的权利被架空,幕府控制着国家政权。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远航的船只。
这个时期的自由农民比较少,他们大都靠租借土地生活,并缴纳很高的贡租和各种各样的劳役。
幕府对农民的压榨达到极点,使农民达到死不了活不成的程度。
在经济上,在德川时代中期以后,“问屋自家内工业”在全国发展起来。
到了幕府末期,逐渐出现了近代的资本家和工人,并表现出取代以农村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态势,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
商人们认为旧的体制制约着他们的经济发展,随后便开始着手政治改革。
在国际环境上,鸦片战争爆发后,使欧美各国看到了在亚洲的实际利益,随后他们在亚洲积极推行殖民政策。
1853年,美日之间发生“黑船事件”后,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下,美国总领事哈利斯于1857年强迫日本正式建立通商和外交关系,日本被纳入西方殖民体系。
在这严峻的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首先是以下级武士为首的改革派集团打出“天皇”的旗号与幕府抗衡。
这个集团成份包括豪农、豪商、武士、乡士、浪人和下级公卿等社会各个阶层。
在抗衡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尊王攘夷”和“王政复古”的口号。
1867年,倒幕派发动政变,德川家族的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还给天皇,这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的结束,史称“大政奉还”。
日本随后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即明治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2、《明治宪法》的颁布《明治宪法》又称为《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建立了绝对主义的天皇制,也是日本走向近代国家的重要标志。
它亦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在日本的制宪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明治宪法》的内容加补则共七章,其内容规定天皇拥有很高的权利。
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
根据“宪法解释”天皇不是由宪法创造的,而是日本“固有的国体”,宪法只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之。
这一点可以看出天皇的地位和权限并不是因明治宪法重新诞生,而是天皇制定了明治宪法。
明治宪法所规定的天皇制经过明治时期。
第三条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及天皇的大权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条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并根据本宪法规定行之,实行天皇亲政;第七条规定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令其开会、休会、停会及众议院的解散。
第十一条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
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并对此负责。
此外他还享有宣战权,授予爵位勋章,行使恩赦的仁慈的特典,提出和裁定法律案,公布法律并执行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宣布投降。
对于日本的天皇制度,国际上主张予以废除,但美国的变化改变了这一切。
1、美国同意日本保留天皇制度在二战进入尾声之际,美俄两国的军事联盟也出现了许多危机,对日政策十分微妙。
这种国际时局的变化使美国重新考虑对日本采取的策略。
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认为天皇的力量抵得上20个师的军队,庇护天皇、保留天皇制有利于美国占领,可以防止日本出现人民革命,确保对日本民众的控制。
美国最终决定不予取消日本天皇制度,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德国战败后,美苏之间反法西斯同盟逐渐破裂,出于战后国际政治及远东政策的需要,美国亟需利用日本来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但当时日本当局者强烈要求保留天皇制度,随后美国政府采取了妥协,以便使日本尽快成为战后远东地区抗衡苏联的优势。
第二,美国决定利用“天皇”在日本的权威而统治日本。
美国认为:日本天皇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其地位在日本不可动摇。
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宗教信仰的对象,天皇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美国希望通过对天皇的控制而进一步控制着日本,让日本人来管理自己,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日本社会传统的忠君思想非常浓厚,日本人民对天皇制普遍支持以及保皇派对占领当局施加的影响也是天皇制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原因。
2、日本新宪法的颁布1946年元旦,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明确表示自己是人,而不是现世的神。
他说:“朕与国民同在,从来都与你们利害相关、休戚与共。
朕与国民的关系始终是相互信赖与敬爱的关系,而绝不是神话和传说所创造出来的。
把天皇说成是现世神,把日本民族说成比别的民族优越的民族,进而认为日本负有统治整个世界的使命的虚空观念是没有根据的。
”11月3日公布《日本国宪法》,与次年5月3日正式生效。
《日本国宪法》对天皇制做了新的修改,与明治宪法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天皇丧失统治大权,只不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日本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天皇原有的总揽政治的权利被取消。
天皇只能参与一些国事活动,如召开国会,解散众议院、公布举行国会议员的总选举、认证官吏的任免、认证大使公使的国书、认证外交文书、接见外国使节等。
破除了天皇的统治权继承于“神祖神宗”的传统观念,否定了天皇的神化偶像,明确规定天皇的地位取决于拥有主权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
三、结语从日本的历史上看,日本天皇制度先后经历了古代天皇制度、近代天皇制和现代天皇制度。
在这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上,天皇的权利有很大的起伏,但不论是掌权还是受到控制,还是频临灭亡,结果都没有从历史上消失,天皇制度依然是日本宪法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皇是日本人民宗教信仰的对象。
在他们心中,天皇具有崇高的精神地位,不可动摇!参考文献:[1]罗时光.日本天皇制神国思想形成历程简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1).[2]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3]赫伯特·比克斯.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M].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日]准田惠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M].雷慧英,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