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解读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讲义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讲义

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自定义>>行距: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2倍字体:大中小隐藏:答疑编号手写板序言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关于应用指引的分类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对比:基本规范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与应用指引对比表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内部监督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解读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解读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1)—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1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2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3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4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4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6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6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8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8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8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9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0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0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1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2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3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137)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中所指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供支持保障。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信息流和运行规程等要素组成。

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关注下列方面:1、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2、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3、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进行信息系统建设,首先要确立系统建设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系统建设战略规划,再将规划细化为项目建设方案。

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行开发、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等方式。

选择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选择供应商或开发单位。

选择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需求分析,合理配置人员,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上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

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增进开发单位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检查验收,并组织系统上线运行。

(一)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战略规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长期性规划。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二十讲17_讲义课件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二十讲17_讲义课件
体情况,本着及时有效、节约、方便的原则进行。 内部报告的格式设计,也就是以什么形式出现在管理者
面前,一般有:文本格式、图表格式、数值或综合格式等。 (1)文本格式。 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传递信息,常用来说明不能量化的信
息,不能用数据表示的企业相内部互控制关配套系指引等二十。讲17_讲义
(2)图表格式。 以图或者表格表示,通过书面或者电子计算
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 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 利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 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 五部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 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说白了就是内部报告。 在应用指引讨论稿下发时,就称为内部报告。
要理解这一讲的内容,必须首先理解信息 传递对于企业有多么重要。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二十讲17_讲义
企业内部报告一般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 内部报告必须规定最迟上交时间。 有些需要汇总的内部报告,应指定专人负责,明确 报告时点。 公司董事会是重大事项信息管理机构,内部报告管理由董 事会秘书负责;经董事会授权董秘负责公司重大信息管理以 及对外披露协调工作,包括公司的定期报告和重要事项临时 报告。
机联网传递信息,视觉效果好,制作难度大。 (3)数字表格。 以数字的形式,描述一些能量化的信息。它反映的信息
多,生成容易,又被大多数人接受,所以成为企业里生产统 计、销售快报等快速报告采用。
(4)综合形式。 即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格式设计可以考虑信息接收者具体情况,区别字体、颜
色等,以突出重要性。主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理解、成本费用。
董事会秘书负责回答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及 新闻媒体的问询,对公司日常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披露 的管理与监督,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对瞒报、漏报,一些重 大事项报告失实的,公司要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中所指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供支持保障。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信息流和运行规程等要素组成。

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关注下列方面:1、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2、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3、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进行信息系统建设,首先要确立系统建设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系统建设战略规划,再将规划细化为项目建设方案。

企业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行开发、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等方式。

选择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选择供应商或开发单位。

选择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企业内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需求分析,合理配置人员,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上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

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增进开发单位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检查验收,并组织系统上线运行。

(一)制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战略规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长期性规划。

东莞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考试答案

东莞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考试答案

东莞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考试答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讲解及案例精析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企业应当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

A.董事长B.总经理C.财务部负责人D.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2.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

A.会计计量B.会计准则C.会计方法D.会计估计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第五条: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3.为保证企业按照计划引进人力资源,企业每年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的计划是()。

A.企业发展战略B.年度生产经营计划C.人力资源需求计划D.资金计划A B C D【正确答案】:C【解析】:4.下列选项中,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的是()。

A.需求部门B.财务部门C.具有请购权的部门D.总经理A B C D【正确答案】:C【解析】:5.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应当由()进行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预算草案报董事会。

A.战略委员会B.总经理办公会C.股东会D.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6.下列选项中,一般起草合同文本的部门是()。

A.办公室B.财务部C.业务承办部门D.审计部门A B C D【正确答案】:C【解析】:7.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是指()。

A.重大决策、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支付业务B.重大投融资、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支付业务C.重大担保、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支付业务D.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支付业务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 号——组织架构》第五条规定: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单项选择题(共1题)
1
企业在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的()。
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
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季度预算的完成情况
年度预算的完成情况
判断题(共1题)
2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错误
正确
单项选择题(共5题)
1
为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
错误
正确
8
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指引--内部信息传递。()
正确
错误
9
内部报告只需简洁明了就能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正确
错误
10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错误
正确
监督制度
审核制度
审批制度
评估制度
2
为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
风险应对
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
风险控制
3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是()。
内部信息传递
内部沟通
内部交流
建立内部报告()。
检查制度
复核制度
审批制度
审核制度
5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
企业负责人
高级管理人员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案例导入】少校的命令减少决策信息失真度,使决策建立在真实和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先讲一个有名的故事。

据说历史上某部队一次命令传递的过程是这样的:少校对值班军官:今晚8点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见,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穿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

如果下雨,就在礼堂集合,我会为他们放一部关于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上尉:根据少校的命令,今晚8点,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

如果下雨,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上尉对中尉:根据少校的命令,今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出现。

如果操场上有雨,少校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

中尉对上士:今晚8点,少校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

如果下雨,少校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上士对士兵:在今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少校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经过5次传递,少校的命令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信息失真率达到90%以上。

企业决策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命令失真,如何避免这种失真?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措施:(1)减少决策传递的层次,关键性决策要直接面对企业所有员工,员工对重大决策要原汁原味和全面地了解。

(2)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成果,建立企业的网络平台,使企业的所有决策和企业的经营信息在企业网络平台上展现出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数据库了解企业。

(3)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的机制与渠道。

(4)建立决策执行失真责任追究制度。

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失真情况:一是对决策没有真正理解就盲目执行,使决策出现偏差;二是有意使决策出现失真,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这两种情况都应当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减少失真率。

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附件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18.5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制度(石会颖校对)

18.5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制度(石会颖校对)
向上传递机制----使员工及时将其在企 业经营活动中所了解的重要信息向管理 层及董事会等方面传递。
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 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内部报 告网络体系。
5
内部报告审核制度
内部报告 审核制度
设定审核权限,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企业内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ENTERPRISE
《企业内部控制 应用指引17号-内部信息传递》 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制度
马琳英副教授
提纲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7号》—内部信息传递
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内部报告审核制度


内部报告保密制度
递 内

内部报告保管制度
规范: 举报责任主体 举报程序 举报投诉处理程序 举报投诉记录的保存
规定定期召开反舞弊控制通报 会、通报反舞弊工作情况、分 析反舞弊形势、评价现有反舞 弊措施和程序。
10
谢谢聆听!
再见


内部报告评价制度


反弊内控制度
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内部信息传递机制
横向传递机制-----使信息在管理层与企 业董事会及其委员会之间进行沟通。
将内部信息在企业内部 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 业务环节之间进行内部 传递。
向下传递机制------使企业内部参与经营 活动各个方面的全体人员了解企业实现 经营目标方面的信息,明确各自职责, 了解自身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地位和作用。
内部报告 保管制度
明确: 保管人、职责 保管年限 保密要求 保管措施 保管期满销毁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案例导入】少校的命令减少决策信息失真度,使决策建立在真实和可靠的信息基础之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先讲一个有名的故事。

据说历史上某部队一次命令传递的过程是这样的:少校对值班军官:今晚8点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见,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穿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

如果下雨,就在礼堂集合,我会为他们放一部关于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上尉:根据少校的命令,今晚8点,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

如果下雨,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上尉对中尉:根据少校的命令,今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出现。

如果操场上有雨,少校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出现一次。

中尉对上士:今晚8点,少校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

如果下雨,少校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上士对士兵:在今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少校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经过5次传递,少校的命令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信息失真率达到90%以上。

企业决策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命令失真,如何避免这种失真?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措施:(1)减少决策传递的层次,关键性决策要直接面对企业所有员工,员工对重大决策要原汁原味和全面地了解。

(2)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的成果,建立企业的网络平台,使企业的所有决策和企业的经营信息在企业网络平台上展现出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数据库了解企业。

(3)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的机制与渠道。

(4)建立决策执行失真责任追究制度。

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失真情况:一是对决策没有真正理解就盲目执行,使决策出现偏差;二是有意使决策出现失真,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这两种情况都应当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减少失真率。

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附件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组织架构的设计第四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可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17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内部信息传递

17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内部信息传递

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内部信息传递信息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制定决策和日常运作中需要各种形式的信息。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目的地传递,对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执行企业全面预算、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十分重视信息与沟通这一控制要素。

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财政部等五部委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下称“《内部信息传递》”),突出强调了内部报告的形成、使用和评估,提出了内部信息传递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管控措施。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内部信息传递的总体要求为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做好各项内部报告工作,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应的信息。

企业内部信息有来自业务第一线人员根据市场或业务工作整理的信息,也有来自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内部信息对所负责部门形成的指示或情况通报。

尽管有关信息的来源、内容、提供者、传递方式和渠道等各不相同,但收集和传递相关信息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准确性。

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将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内部报告的信息应当与所要表达的现象和状况保持一致,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

(二)及时有效性。

如果信息未能及时提供,或者及时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相关性,或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未被有效利用,都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延误,经营风险增加,甚至可能使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陷入困境,不利于对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矫正,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内部报告的决策相关性。

只有那些切合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并且能够符合信息使用单位需求的信息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三)遵守保密原则。

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技术水平、财务状况以及有关重大事项等通常涉及到商业秘密,内幕信息知情者(包括董事会成员、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涉及信息披露有关部门的涉密人员)都负有保密义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第三条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一)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二)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三)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报告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第二章内部报告的形成第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递及时,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第六条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第七条企业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采取应对策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三章控制手段类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三章控制手段类指引

第三章控制手段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

此类指引有‎4项,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指引。

一、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

企业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特别‎关注和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发展;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为此,全面预算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

2.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

3.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

4.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

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合同管理中‎常见的风险‎:(1)企业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会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3)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则会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

2.针对合同管‎理的风险的‎应对措施:(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2)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定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并严格进行‎审核。

(3)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

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内部报告流程管理(指引第6条)
• 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 充分利 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 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 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 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 构建科 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指定专人负责 专人负责内部 专人负责 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 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 内部报 告审核制度,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告审核制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企业内部控制指引讲解
内部信息传递
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 • • • •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内部信息传递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内部信息传递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实施有效的管控 如何对内部报告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控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
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 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如何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实施有效的 管控
• 内部报告的形成涉及以下环节: •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内部报告流程 管理,外部信息的管理,拓宽内部报告渠 道。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指引第5 条)
• 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 风险控制 业绩考核 发展战略、风险控制 发展战略 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 要求,科学规范 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 采用经营快报 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 经营快报 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 相结合,并随着环 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 相结合 修订和完善。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 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 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递及时, 便于企业各管理级和全体员工掌握 掌握相关信息, 便于 掌握 正确履行职责。

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的有效性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的有效性沟通

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的有效性沟通201105710040 企业管理肖安娜摘要:企业有效信息沟通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保证。

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在信息沟通中由于信息传递者的沟通意识、传递渠道、沟通环境与机制、手段等因素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避免因此造成信息沟通不良。

通过分析研究沟通不良的现象探寻影响企业信息沟通有效性的原因,进而采取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沟通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重点加强企业内外部沟通机制建设,以促进企业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管理功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机构的整体效能,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过程。

沟通是管理的精髓,而信息是沟通的载体。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大师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有效的信息沟通为条件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也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

"在企业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完成企业的使命,达到企业组织的目标和设计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离不开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

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沟通不良在很多企业中已经屡见不鲜,而低效率的沟通对企业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提出了内部信息传递应关注的风险和相应管理措施。

对于企业,沟通本身是管理的重要活动内容,没有沟通或者沟通无效将导致组织内部信息严重不对称,进而影响正确决策,形成管理漏洞,造成组织损失。

基于内部控制,企业如何建立建设有效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机制倍受关注.一、企业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于企业,所谓有效的沟通是指基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把企业有用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给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并恰当地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决策判断,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国家开放大学《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案例1 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定责任【问题】1.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11〕17号称,经调查发现五粮液(000858.SZ)信息披露存在以下违法事实:(1)五粮液关于四川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对成都智溢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在亚洲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证券投资款的《澄清公告》存在重大遗漏;(2)五粮液在中国科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证券投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3)五粮液2007年年度报告存在录入差错未及时更正。

上述事实是怎样的违法行为,具体涉及到哪些规定?2.信息披露的法定责任。

【案例分析】1.分别构成了《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所述的披露信息有重大遗漏、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的违法行为,其中:第1项违违反了《证券法》第六十三条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完整的规定;第2项违反了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证监发〔2001〕160号)第二十八条及证监会计字〔2007〕9号第三十二条规定;第3项违反了《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第(十二)项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40号)第二条、第三条、第六条、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十)项的规定。

2.及时披露信息,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是每个上市公司及其管理者的法定责任,不及时、不完整披露信息要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2 关于财务报告分析的使用对象与财务报告分析范围案例【问题】1.提供给会计部门领导与其他业务部门领导的财务报告分析的专业化程度会有区别吗?2.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取决于分析的范围吗?【案例分析】1.财务报告分析使用对象不同则报告的写作就必然存在差异,比如提供给会计部门领导的要比给其他业务部门领导的更专业化一些。

2.财务报告分析的范围决定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比如财务报告分析的范围是企业特定部门或二级公司,则分析内容就应更具体一些;若是整个企业集团,则应该避免面面俱到而进行重点问题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解读信息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制定决策和日常运作中需要各种形式的信息。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的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目的的传递,对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执行企业全面预算、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十分重视信息与沟通这一控制要素。

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财政部等五部委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以下简称《内部信息传递》),突出强调了内部报告的形成、使用和评估,提出了内部信息传递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相应的管控措施。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内部信息传递的总体要求为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做好各项内部报告工作,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应的信息。

企业内部信息有业务第一线的人员根据市场或业务工作整理的信息,也有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内部信息对所负责部门形成的指示或情况通报。

尽管有关信息的来源、内容、提供者、传递方式和渠道等各不相同,但收集和传递相关信息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准确性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将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内部报告的信息应当与所要表达的现象和状况保持一致,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

(二)及时有效性如果信息未能及时提供,或者及时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相关性,或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未被有效利用,都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延误,经营风险增加,甚至可能使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不利于对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矫正,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内部报告的决策相关性。

只有那些切合具体任务和实际工作,并且能够符合信息使用单位需求的信息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三)保密原则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技术水平、财务状况以及有关重大事项等通常涉及到商业秘密,内幕信息知情者(包括董事会成员、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涉及信息披露有关部门的涉密人员)都负有保密义务。

这些内部信息一旦泄露,极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获知,使企业处于被动境地,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二、内部信息传递流程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报告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具体要求,关注内部报告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安全性,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图1列示的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具有普适性。

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构建和优化内部信息传递流程。

三、内部信息传递流程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一)建立内部报告指标体系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内部报告反映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有用,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特点,系统、科学地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合理设置关键信息指标和辅助信息指标,并与全面预算管理等相结合,同时应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在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企业应当根据内部各“信息用户”的需求选择信息指标,以满足其经营决策、业绩考核、企业价值与风险评估的需要。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指标体系的设计未能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级次混乱,与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相脱节,并且一旦设定后未能根据环境和业务变化有所调整。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认真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控制要求和业绩考核标准,根据各管理层级对信息的需求和详略程度,建立一套级次分明的内部报告指标体系。

企业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战略规划为内部报告控制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第二,企业内部报告指标确定后,应进行细化,层层分解,使企业中各责任中心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以利于控制风险并进行业绩考核。

由此可见,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内部报告的控制目标、各责任中心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控制目标, 是一个通过内部信息传递相互联系、不断细化的体系。

第三,内部报告需要依据全面预算的标准进行信息反馈,将预算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向企业管理层报告,以有效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明确相关责任、科学考核业绩,并根据新的环境和业务调整决策部署,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二)收集内外部信息为了随时掌握有关市场状况、竞争情况、政策变化及环境的变化,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当完善内外部重要相关信息的收集机制和传递机制,使重要信息能够及时获得并向上级呈报。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应当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内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过于散乱,不能突出重点;内容准确性差,据此信息进行的决策容易误导经营活动;获取内外部信息的成本过高,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特定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信息收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信息类型和内容。

为特定对象、特定目标服务的信息,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对于使用者具有更现实、重要的意义。

因此需要根据信息需求者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第二,对信息进行审核和鉴别,对已经筛选的资料作进一步的检查,确定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企业应当检查信息在事实与时间上有无差错,是否合乎逻辑,其来源单位、资料份数、指标等是否完整。

第三,企业应当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考虑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及获取成本高低,如果需要较大代价获取信息,则应当权衡其成本与信息的使用价值,确保所获取信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编制及审核内部报告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将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筛选、抽取,然后根据各管理层级对内部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先前制定的内部报告指标,建立各种分析模型,提取有效数据进行反馈汇总,在此基础上,对分析模型进一步改造,进行资料分析,起草内部报告,形成总结性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对发展趋势、策略规划、前景预测等提供重要的分析指导,为企业的效益分析、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企业内部报告因报告类型不同、反映的信息特点不同,内部报告的格式不尽一致。

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报告应当包括报告名、文件号、执行范围、内容、起草或制定部门、报送和抄送部门及时效要求等。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内部报告未能根据各内部使用单位的需求进行编制,内容不完整,编制不及时,未经审核即向有关部门传递。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内部报告的编制单位应紧紧围绕内部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为基础,编制内容全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内部报告,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第二,企业应合理设计内部报告编制程序,提高编制效率,保证内部报告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管理部门。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应以速度优先,尽可能快地编制出内部报告,向董事会报告。

第三,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设定审核权限,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企业必须对岗位与职责分工进行控制,内部报告的起草与审核岗位分离,内部报告在传递前必须经签发部门负责人审核。

对于重要信息,企业应当委派专门人员对其传递过程进行复核,确保信息正确传递给使用者。

(四)构建内部报告流转体系及渠道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企业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

正常而言,内部报告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权限指引中规定的报告关系传递信息。

但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内部报告传递流程,内部报告未按传递流程进行传递流转,内部报告流转不及时。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报告传递制度。

企业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内容等特征,确定不同的流转环节。

第二,企业应严格按设定的传递流程进行流转。

企业各管理层对内部报告的流转应做好记录,对于未按照流转制度进行操作的事件,应当调查原因,并做相应处理。

第三,企业应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确保内部报告有效安全地传递。

企业应在实际工作中尝试精简信息系统的处理程序,使信息在企业内部更快地传递。

对于重要紧急的信息,可以越级向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直接报告,便于相关负责人迅速做出决策。

(五)内部报告有效使用及保密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进行有效决策,管理和指导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企业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

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并没有使用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内部报告未能用于风险识别和控制,商业秘密通过企业内部报告被泄露。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在预算控制、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业绩考核时充分使用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

企业应当将预算控制和内部报告接轨,通过内部报告及时反映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要求企业尽可能利用内部报告的信息对生产、购售、投资、筹资等业务进行因素分析、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将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与内部报告联系起来,依据及时、准确、按规范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透明、客观的定期业绩考核,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惩罚。

第二,企业管理层应通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企业应从内部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节点、流程等方面建立控制,通过职责分离、授权接触、监督和检查等手段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六)内部报告的保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管理好这些资料,对于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但是,有些企业对这些管理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记录采取粗放经营的态度,甚至使一些重要数据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例如,在原材料采购和商品销售过程中,市场价格的调查资料、对供应商和销售商做出选择的依据、对方企业的资金信用状况等数据资料,不仅是企业以后购销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实行财务监督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企业对以上资料不做长期保留,致使发生了原材料质量问题或者是应收账款变成坏账等问题以后,都找不到企业内部的责任者,分析不出失误的原因,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