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概述

合集下载

《城市水文学》第一章城市水文学的基本概念

《城市水文学》第一章城市水文学的基本概念
i 1
n
i
f i Ai H i
i 1
n
式中: fi——各多边形在流域内的面积,km² ; F—流域面积,km² ; Ai—各雨量站的权重系数。
适用条件:①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②地形起伏较大时 包含假定:流域内任何一点的降雨量,都可用和它距离
最近的雨量站代表。
与算术平均法相比较:泰森多边形法适用条件较宽,
降水量过程图
时 段
(2)降雨量累积过程线:从降雨开始至某时刻的降雨量
与该时刻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
时间 13:42 14:00 14:30 15:34 17:00 18:10 19:00 时段降雨 0 11.5 33.5 31.9 1.6 2.2 累积降雨 11.5 45.0 76.9 78.5 80.7
为了纠正蒸发测量仪 器的误差,需将测量值乘 以蒸发折算系数。
E kE
'
式中E为天然水面蒸发量 E`为蒸发器实测蒸发量 k为蒸发器折算系数。
(二)土壤蒸发 土壤蒸发是土壤中所含水分以水汽的形式逸入大气 的现象。湿润的土壤在蒸发过程中逐渐干燥,该一般分 为三个阶段:
流域的地形特征可以用流域平均高度和流域平均坡 度来反映。
3.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经纬度。 气候条件:气温、气压、湿度、降水、蒸发。 4.下垫面条件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植被、湖泊与沼泽、 人类活动措施。
第三节 降 水
降水的定义:
大气中的液态水滴或固态冰雪颗粒,在重力作用下, 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当河段纵剖面为折线时,河段平均比降为:
J=[(z0+z1)L1+(z1+z2)L2+…+(zn-1+zn)Ln-2z0L]/ L2

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度量

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度量
关,尤其是土壤含水量。 对于天然情况下,温度、光照基本适宜,植物的
散发过程与土壤的蒸发过程很相似,常常与土壤 的蒸发一起计算。
四、流域总蒸发
流域总蒸发(流域蒸散发):流域内的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的总称。 陆地上的年降水量有60~70%通过蒸发和散发返回 大气,因此总蒸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要素。 流域总蒸发是通过估算求得。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 河流与流域 降水 下渗 蒸散发 径流
第六节 径流
内容提要
➢ 径流形成过程 ➢ 径流的度量 ➢ 河川径流的动态变化
一、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由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 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其中流出 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河川径流。
入渗能力曲线 fc
fF f0
0
2020/12/3
Ft ft
下渗能力随时程而递减, 初期很大,后期逐渐变小 ,最后趋于稳定。
fc t
三、下渗 自然条件下的下渗
f f0
C
fc 0
(1)i1≥fp,按下渗能力下渗
(3)fc<i3<fp,i1下渗能力下降到稳定下渗
率前,全部雨水渗入土壤
i3
A
D
B
i2
(2)i2<fC,按降雨强度下渗
三、下渗 物理过程
(2) 渗漏阶段 下渗的水主要在毛细管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土壤孔 隙中形成不稳定运动,并逐步充填空隙,直到孔隙充满 水之前均称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水呈非饱和运动,有时 将渗润阶段和渗漏阶段合称为渗漏阶段。 (3)渗透阶段 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在重力作用下向 下运动,属饱和水流运动。这时,下渗率维持稳定, 称稳定下渗率。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幅射及地心引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周而复始的形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称为水循环.水循环的路径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河流的形成和分段河流的形成降水(重力作用)--小溪—小河—汇合成大的江河—流入海洋或内陆湖泊河谷:河水流经的谷地。

河床:河谷底部有流水的部分。

水系:脉络相通的大小河流构成的系统。

河流的分段河源:河流最初具有水流的地方。

上游:流量小,水位涨落急剧。

中游:河床坡度较平缓,冲淤不明显下游:流量大,流速小,坡底缓,淤积明显河口:河流入海或者湖泊的河段。

河流的基本特征用河流断面,河流长度,河流比降描述河流长度:从源到河口的距离。

河流比降:单位长度河流的落差山区河流特性:河流断面狭窄,坡面呈直线或曲线。

河流比降大。

平原河流特性:河流断面平坦,呈抛物线型、不对称三角形等。

河床宽而浅,有一定的规律。

2.流域流域:河流的集水的区域。

分水岭:相邻流域的分界线。

流域的面积:流域的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

流域的特征几何特征流域面积和流域形状。

流域面积大小影响汇集的流量和径流的形成。

流域形状:1.狭长而呈羽形2.宽阔呈扇形。

自然地理特征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地理位置与水文特征,气象特征有关系。

地形平均高度,平均宽度,平均坡度。

径流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径流的形成:由降水开始到水流流经流域出口断面的全部物理过程物理过程:1.降水过程 2.流域蓄渗 3.坡面漫流4.河槽集流产流过程汇流过程流域蓄渗:植物截留,入渗和填圭的整个过程。

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1.气象气候因素。

降雨,蒸发。

影响产流过程2.下垫面因素。

地形,土壤和地质,植被和湖沼,流域形状和面积3.人类活动对径流因素。

农业措施,林牧业措施,水利措施。

流域蓄渗过程地面汇流流域产流过程径流形成过程坡地汇流过程壤中汇流地下水汇流流域汇流过程河网汇流过程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汇流及早期的表层流过程,称为产流过程。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蒸发
是影响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干旱地区,蒸 发量较大,对径流形成的影响更为显著。
下渗
是影响地下水补给和地表水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影 响径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03 水循环与径流的关系
水循环对径流的影响
1 2
降水
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是径流形成的主要来源,不 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量直接影响径流量的大 小。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圈中水的重要运动 方式,它使得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得到 更新和循环利用,对地球的气候、生 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 响。
水循环的组成
蒸发
01
指水分从地表、水面和植物叶面等处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到大
气中的过程。
降水
02
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再以雨、雪、雾等方式降落到地
面的过程。
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越大,水流下泄的速度越快,径流形成的速度和量也越 大。
地形起伏
地形起伏越大,地表水流的路径越曲折,径流形成的速度和量也越 小。
地形形态
不同的地形形态对地表水流的汇集和散溢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径流 形成的速度和量。
土壤因素
0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对地表水流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径流形
蒸发
蒸发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地表水和地 下水的补给,进而影响径流的形成。
3
土壤水
土壤水通过渗透作用补给地下水,进而影响地表 径流的形成。土壤水状况的变化对径流有重要影 响。
径流对水循环的贡献
输送地表水
径流将地表水输送到河流、湖泊等水体,维持水体 生态平衡。
补充地下水
地表径流通过渗透作用补给地下水,维持地下水位 ,为地下水提供补给。
物质迁移

水文学原理-第8章 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8章 径流

流域出口
河网汇流 坡面汇流
2020/2/1
流域汇流过程
13
坡地水流进入河网后,使河槽水量增加.水位升高,这就是河流洪 水的涨水阶段。在涨水段,由于河槽贮蓄一部分水量,所以对任一河 段,下断面流量总小于上断面流量。 随降雨和坡地漫流量的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河槽水量减少,水 位降低,这就是退水阶段。 这种现象称为河槽调蓄作用。河槽调蓄是对净雨在时程上进行的第 二次再分配。
河流水位的变化,从本质上看是河流流量的变化,流量增大,水位升 高;流量减小,水位降低。因此,水位变化实质上是流量变化的外部反映 和表现;另一方面,流量大小可以通过水位高低反映出来,即二者呈某种 函数关系Q=F(H),水位升高,流量增大。即Q=F(H)呈单调递增函数。
2020/2/1
15
根据图还可以看出降落在流域上的
降雨过程与经过流域下垫面的作用后
形成的流量过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
①次降水量大于相应的次洪径流深。
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必然有部分消耗
于植物截留、填洼、下渗以及蒸散发
等损失,使得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水
量小于降落在流域内的水量。
②两条过程线的形状不同。降水过程
第八章 径流
2020/2/1
1
主要内容
1
径流形成的过程
2
河流水情
3 洪水与枯水与冰情
4 径流的分割与计算
5
径流的影响因素
2020/2/1
2
一、径流形成的过程
(一)几个基本概念
径流:由降水所形成的,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路径流 动的水流。
地表径流:沿着地面流动 的水流
壤中流:在土壤中流动的
2020/2/1

第二章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第二章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虹吸式和翻斗式。
3
雷达探测
利用云、 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 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而预测探测范围内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
RSI
地下分水线
RGI
△W
RGO RSO
2.2
1
河流和流域
概念
河流(River) 一 河流(River)
河流可分为河源、 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槽与在其中的水流。河流可分为河源、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2 河流长度(河长L 河流长度(河长L)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 km计 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km计。 3 河流横断面 如图2 所示。 如图2-2所示。 4 水系及水系形态
(1)水系 (1)水系 由干流、 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 水库、 水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 系统,成为水系。 系统,成为水系。
(2)水系形态 (2)水系形态 羽毛状 扇形 平形状 混合形
图 2 | 3 水 系 示 意 图
4
河网密度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 和流域面积F之比: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L和流域面积F之比:
4
气象卫星云图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

降水特性描述

水文循环的三要素

水文循环的三要素

水文循环的三要素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转化和流动的过程。

它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水文循环的三要素是降水、蒸发和径流。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或固态水滴,从空气中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降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雾、露、霜等。

降水量的大小和分布不仅受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都会影响降水量和分布。

蒸发是指地表水体、土壤、植被等表面水分向大气中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蒸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蒸发散和水量平衡。

蒸发的大小和分布不仅受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灌溉、水库蓄水、城市化等都会影响蒸发量和分布。

径流是指地表水体、土壤、植被等表面水分向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流动的过程。

径流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径流的大小和分布不仅受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水库调节、河道治理、城市化等都会影响径流量和分布。

水文循环的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和分布。

降水和蒸发是水文循环的两个关键环节,它们决定了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蒸发散。

径流是水文循环的结果,它决定了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水文循环的三要素之间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水文循环的平衡和稳定。

水文循环名词解释

水文循环名词解释

水文循环名词解释
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涉及到水的形态、分布、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水文循环分为海洋内循环、海陆循环、陆陆循环三种形式,其中海洋内循环是指海水经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海洋的过程;海陆循环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陆陆循环则是指陆地内部的水分交换过程。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径流是水文循环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是指降水通过地表和地下的径流通道,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终流入江河、湖泊等水体中。

径流的大小和质量取决于降水类型、土壤质地、地形地貌等因素。

水文循环研究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降水中,一部分在分子力,毛细力和重力作用下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面 径流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还有一部分通过 蒸发和散发返回大气中.
2,水文循环运动规律
水文循环大致沿着海洋( 或陆地) 水文循环大致沿着海洋 ( 或陆地 ) ——大气 —— 陆地 大气 或海洋) 海洋( (或海洋) ——海洋(或地面)循环不已,水文循环有四个 海洋 或地面)循环不已, 重要环节, 降雨,下渗,径流,蒸发. 重要环节,即:降雨,下渗,径流,蒸发.(以后将分章节 讲述这四个要素) 讲述这四个要素)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固,液,气)在常温下 内因是水的三态 可以相互转化,水文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可以相互转化,水文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重 ).因下垫面的不同 水文循环的强度, 因下垫面的不同, 力).因下垫面的不同,水文循环的强度,规律和路径也不 同.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water cycle and runoff formation) formation)
第一节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水文循环的尺度
第三节 河流与流域
第四节 降水
第一节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水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相互交换着. 水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相互交换着. 水文循环:水在太阳辐射 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太阳辐射和 的作用下, 1,水文循环: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不 断地蒸发,凝结 , 降落 , 产流 , 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断地蒸发, 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分循环) 称为水文循环(也称为水分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最重要 的物质循环之一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大循环,小循环(内陆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 大循环,小循环(内陆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

水文学与水资源___径流_径流的形成过程(1)

水文学与水资源___径流_径流的形成过程(1)

第六章径流径流或河川径流(runoff):自地表、土层或地下含水层汇入河网并向流域的出口汇聚的水流。

水循环示意图根据水流汇入的途径,可将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自地表进入河网中的水流●壤中径流:自土层进入河网中的水流●地下径流:自地下含水层进入河网中的水流根据水分来源,又可将径流分别称为:●降雨径流:由雨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径流●冰雪融水径流:由冰雪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径流第一节径流的形成过程径流的形成过程:由降水到达地表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

详言之,降雨经植物截流、下渗、填洼及蒸发等损失后,在流域内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再经过河槽汇聚,流经出口断面的过程就是径流的形成过程。

径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流域蓄渗阶段●坡地产流和汇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一、流域蓄渗阶段河槽或河道(channel)的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很小槽上降水:数量相对较小落至流域表面的雨水:①首先满足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②随后产生径流蓄渗阶段:在降雨开始之后,径流产生之前,降雨的水量损失过程。

1. 植物截留植物截留: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被截留的雨水包括滞留在茎叶表面上的水分和降雨期间茎叶上蒸发的水分。

植物截留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植物茎叶的郁闭程度和表面积等有关。

2.下渗雨水降落至地表,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渗入土壤并继续向下运动的过程称为下渗。

如果降雨强度小于下渗率,则经植物截留后剩余的全部雨水均渗入地下。

下渗的水流,首先满足土壤最大持水量,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孔隙向下运动,最后达到地下水面,补给地下水。

3.填洼流域表面常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闭合洼地。

如果下渗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或降雨强度大于下渗率,雨水便不再全部渗入地下,未渗入地下的雨水会在地表蓄积,充填这些洼地。

这一现象称为填洼。

渗入地下和滞留在地表的部分水分,也可能以蒸发的形式回到大气。

水文循环的定义和分类

水文循环的定义和分类

水文循环的定义和分类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的循环过程,包括水的蒸发、降水、蓄水和径流等环节。

水文循环是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水文循环的不同特征和过程,可以将其分为蒸发和降水、蓄水和径流等几个分类。

1. 蒸发和降水蒸发是指水从地表、水体或植被蒸发成水蒸气的过程。

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形成云层,并通过凝结和冷却的过程形成降水,如雨水、雪、冰雹等。

降水是水分从大气中下降到地表的过程,是水文循环中最为显著的环节之一。

2. 蓄水蓄水是指地表和地下水储存水分的过程。

地表水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而地下水则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水分。

蓄水对于维持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地表水的蓄水主要是通过降水形成的湖泊和河流,而地下水的蓄水则是通过土壤中的渗透和地下岩石中的储存形成的。

3. 径流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

当地表无法容纳全部降水时,多余的降水就会形成径流,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流入海洋。

径流对于地表水资源的分配和供给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水文循环的不同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水的循环过程。

蒸发和降水是水文循环的起始环节,蓄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后续环节。

蒸发和降水通过大气中的水蒸气的形成和降水的过程,将水从地表转移到大气中;蓄水和径流则将水从大气中转移到地表和地下,维持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平衡。

水文循环的变化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正常的水文循环可以维持水资源的平衡,促进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肥沃;而异常的水文循环则可能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包括蒸发和降水、蓄水和径流等几个分类。

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水的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正常的水文循环可以维持水资源的平衡,而异常的水文循环则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研究和了解水文循环的特征和过程对于保护地球水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29
2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研究目的
1.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理解水资源的再生性与有限性 2.了解河流分段、基本特征 3.了解流域分类、基本特征及其对水文变化的作
用及影响 4.掌握降水、蒸发、下渗的基本概念与变化规律 5.掌握径流形成的基本概念与定量描述方法 6.熟练掌握水量平衡原理及方程。
质均4由会水太以文阳水能循作驱环为动的载的体主水,文要参循环与环节各导种致物了质人循类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资源 具有5 了水可文再循生环性作和时用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在提供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资源和
地了外下难定蒸止A水部水度. 义发的文因调资。:、往循素节水 源复地水环:气文的循球汽汽地的太地候循同上输环面,作阳心;环时主各送运,并用辐引小大,要种、动引并和射力循循也环水凝,起促意为、环环造节称体 结使空义水太,陆成海:为中 、地气具分阳海地洋了降的 降水表流洋 体蒸辐小小洪水水 水文水动表发射循循、、在 、循;、大 现提环环涝蒸太 下环气地地, 如, 供、发,阳 渗陆海 下心下热旱、地洋辐 、或水引陆:量灾下射 径水地汇力,害渗大大和 流循入使促,、气气地 等环空海海使给径心 过。洋 洋中液水流陆海引 程。水态资地洋力 进汽、源作行以固的用的降态开下永水的发通无形水利过休式变用回成增到水加 B. 形成各另种外地,貌陆,地塑上造的地地球形表、面地;质、土壤、植被等条件对水文循环 C. 提供巨也大有的一水定利的资影源响;。
凹、凸岸:弯曲河段沿流向的平面水流形态呈凹形的岸称为凹 岸,相反称凸岸;
凹岸
凸岸
2020/8/29
凸岸
凹岸
16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 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
2020/8/29
17
2.2.1 河流及其特征
2 河流形成
地壳运动——形成线形槽状凹地 径流侵蚀作用——冲淤、改道等 大气降水——提供水源
多年平均:S 0
陆地: Pc R Ec 海洋: P o R E o
全球: Pc Po Ec Eo 或 P E 1130mm
2020/8/29
9
2.1.3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平衡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 引水灌溉 跨流域调水
不利影响
大面积滥伐森林 排干湖泊、沼泽 过度抽取地下水
2020/8/29
它是水文学的基本原理,也是水文学最成熟的理论,主要用于定量 分析水文要素值。
2 水量平衡方程
将水量平衡原理应用于某一区域,可列出如下水量平衡方程:
I Q S
式中:I为给定时段内输入研究区域的总水量;O为给定时段内输出 研究区域的总水量;△S为给定时段内研究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
上式是水量平衡方程的最基本形式,对于不同的区域和研究问题 ,还应具体分析其输入输出量的组成,写出相应的水量平衡方程。
内D部. 因形素成:一水切的与物水理有三关态的(现固象、。液、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研究水文循环的目的在于认识其基本规律,揭示其内在联系,这对合
理开202发0/8利/29用水资源、抵御洪旱灾害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7
2.1.2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1 水量平衡原理
定义:在水文循环过程中,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输入水量与输 出水量的差额必等于其蓄水变化量。
3 河流分段
一条发育完整的河流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以下五段:
A.河源 B.上游 C.பைடு நூலகம்游 D.下游 E.河口
2020/8/29
18
河流分段示意图
2020/8/29
19
河源
河流的发源地,多为溪涧、泉、湖泊、冰川、沼泽等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西侧的姜根迪如冰川;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卡日曲 泉眼与约古宗列曲泉眼; 黑龙江发源于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高山冰雪; 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境内的马雄山水洞流水; 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西段的山地降水及冰雪融水; 雅鲁藏布江源头—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昂色冰川。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2.河流与流域 3.降水 4.下渗 5.蒸散发 6.径流
2020/8/29
1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研究内容
1.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2. 河流、流域特征及其对水文变化的影响 3. 降水成因、分类、观测 4. 蒸发分类、观测与计算 5. 下渗阶段划分、观测与计算 6. 径流及其形成过程和度量 7. 全球、流域水量平衡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降水
小循环 湖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2020/8/29

蒸发
蒸发 降水
小循环
海洋
6
2.1.1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1 水文循环定义
2水水文文循循环环是分地球类上(最按重循要环、最路活径跃划的分物)质循环之一。水是良好的溶剂 ,水3水流文具有循携环带的物原质因的能力,自然界有许多物质,如泥沙、有机质和无机
10
2.2 河流与流域
主要内容: 河流及其特征;流域及其特征
学习要求: 了解河流、水系的基本概念; 掌握河流主要特征的计算方法; 掌握流域、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的基本概念以
及流域特征对径流的影响。
2020/8/29
11
2.2.1 河流及其特征
1 基本概念
河流:汇集一定区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并自然宣泄的通道,由 流动的水体与容纳水流的河槽两大要素构成。
2020/8/29
12
2020/8/29
13
北洛河河道
2020/8/29
14
河谷:河流流经的谷地。 河床或河槽:河谷底部有水流的部分。
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河床称为主槽; 仅在汛期才被洪水淹没的河床部分称为河漫滩。
洪水位
河床
枯水位
2020/8/29
滩地 主槽
15
2.2.1 河流及其特征
左、右岸:面向下游,位于身体左侧的河岸为左岸,位于身体 右侧的河岸为右岸。
水循环过程中的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因素为降水量、蒸发量和径
流量20以20/及8/2区9 域蓄水量的变化量。
8
2.1.2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3 全球水量平衡 全球=陆地+海洋
Δt:陆地:Pc R Ec Sc 全球:Pc Po Ec Eo Sc So
海洋:Po R Eo So
P E S
2020/8/29
3
2.1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主要内容: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学习要求:
了解自然界的水文循环现象、原因与作用;掌握海洋的、陆 地的、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与方程。
2020/8/29
4
2.1.1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2020/8/29
5
水文循环示意图

水汽输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