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地图的阅读方法。
3. 了解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能够运用所学的天气和气候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内容:1. 天气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气候的概念及其特点。
3. 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业:1. 复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观察并记录当地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第二章: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地图的阅读方法教学内容:1. 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2. 天气地图的种类及阅读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2.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运用。
3. 教师讲解天气地图的种类及阅读方法。
作业:1. 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2. 阅读天气地图,获取天气信息。
第三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学内容:1.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2.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3.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4. 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5. 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3. 教师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4.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5. 教师介绍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6.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7. 教师介绍高原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8.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高原气候的特点。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出行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雾等。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2. 天气变化的原因3. 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现象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讲解天气现象:讲解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及成因。
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分组讨论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气候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认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3.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图表法: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对天气与气候的体验。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3. 通过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4.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 通过地图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绘制气候类型分布图。
第三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掌握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
2.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分析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4. 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第四章: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掌握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原理。
2. 气候预测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2. 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
3. 介绍气候预测的方法。
4. 分析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作业:1. 复习本章内容。
2. 收集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2. 掌握防范和应对天气与气候灾害的方法。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候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
4. 小组讨论: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5. 总结提升:阐述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区别的理解;学生对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掌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2. 多媒体课件: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天气和气候的案例、数据、新闻等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原因;第二课时探讨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九、教学拓展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常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常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猎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柔降水的状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确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确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根据特地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凹凸,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奇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其次节气温柔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消失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消失在7月,南半球消失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消失在1月,南半球消失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消失在8月,南半球消失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消失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气与气候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讲解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资料,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7. 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流程。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天气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能够描述简单的天气现象。
3. 培养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
2. 天气的要素:气温、降水、风向等。
3. 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要素、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天气与气候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介绍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4. 讲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5.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当地天气与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题抢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活力。
2. 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与反思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因素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二章: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
2. 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构成。
2. 常用天气预报术语(如晴、多云、阴、雨、风速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天气预报的了解。
2. 讲解天气预报的构成。
3. 讲解常用天气预报术语及其含义。
4. 小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解读天气预报。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三章:气候类型与气候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2. 学会根据气候特征划分气候区。
教学内容:1.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 气候区的划分依据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类型的了解。
2. 讲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 讲解气候区的划分依据及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四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认识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
2. 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了解。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讲解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天气和气候篇1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2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3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4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天气和气候教案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现象,并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
3.正确认识空气质量对人健康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强化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严重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学会综合分析天气预报图和空气质量检测预报。
课时安排:预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周末下雨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我们也都穿上了厚的衣服来御寒,我们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变化对我们从事日常生活尤为重要,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内容:<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活动1.阅读课本67页的内容,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2.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举例说说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学生)答:——(老师总结)天气和气候天气气候概念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联系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描述。
区别时间短时间的较长时间是否稳定不稳定,多变相对稳定举例描述晴、雨、气温高、风力大等炎热干旱、湿润多雨、冬暖夏凉等练一练:下列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答:——过渡:天气是指大气状况在短时间内的变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天气变化的?(学生)答:——(老师)讲:我们都知道要了解近来几天的天气情况我们通常会从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上了解相关信息)阅读课本68页的内容,思考:卫星云图 1.概念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像2、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天气状况呢?(卫星云图的判读)根据颜色,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会描述天气现象。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象工具,实际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时:气温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气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摄氏度、华氏度等气温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降水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
2. 讲解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降水量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课时:风力的测量与表示1. 导入:提问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风力变化。
2. 讲解风力的测量工具(风力计)和测量方法。
3. 学习风力等级的表示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五课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天气与气候概念、测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1. 课件、教案、教材。
2. 气象工具(温度计、雨量器、风力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
2.教学难点:区分天气和气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不同天气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天气,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话题。
2.认识天气和气候
(1)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3.常见的天气现象
(1)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2)让学生观察天气现象,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4.气象仪器
(1)介绍常见的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
(2)让学生观察气象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5.总结归纳
(1)总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
(2)强调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
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并记录下来。
v。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2、天气符号——“风”的判读与绘制。
教学用具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1)录像资料: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3、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一、天气与气候1、导入新课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师:刚才的小品都反映了几种天气情况呢?(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生:热)师:冬季天气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只感觉怎样呢?(生:冷)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哪里呢?(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Lesson plan of weather and climate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
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
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
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
投影:第四章世界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
第二,风向的判断。
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
投影:课本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教学板书内容: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三、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
获取地理知识。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