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制剂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制剂
一、酶
酶是一类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提取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多样性,酶的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温和性;活性可调节性;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易变性,由于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到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差别较大,有的酶最适温度可高达70℃。

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二、酶制剂
酶制剂:是指含有酶的制品,可以分为液体和固体两大类。

胃蛋白酶液→液体酶制剂;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固体酶制剂。

功效: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提高饲料利用率, 增强动物防病抗病能力, 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 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 2) 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降低动物消化道食糜的黏度, 改善消化机能。

( 3) 改善肠道菌群分布, 提高动物健康状况。

( 4) 参与动物内分泌调节, 提高畜禽体内激素代谢水平。

( 5) 减轻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 6) 促进细胞包围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释放, 通过水解细胞壁, 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

目前全世界发现的酶有3000多种,其中进行工业生产了的只有60多种,达到工业规模化生产的20多种。

包括水解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酶制剂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制革等各个领域。

三、酶制剂的生产
2、发酵微生物
微生物菌种要求:
(1)、发酵周期短,产量高;
(2)、容易培养和管理;
(3)、产酶稳定性好,不易变异退化,不易被感染;
(4)、有利于酶的分离和纯化;
(5)、安全性可靠,非致病菌。

常用微生物有:
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放线菌:链霉菌;
霉菌:黑曲霉、米曲霉、红曲霉、青霉、木霉、根霉、毛霉等;
酵母:啤酒酵母、假丝酵母。

1、生产方法:直接提取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发酵法。

直接提取法:直接从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将酶提取出来。

提取法虽简单易行,但受原材料来源的限制。

化学合成法: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技术。

只能合成那些已知化学结构的酶;成本比较高。

目前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内合成的阶段。

微生物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酶的主要方法。

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合成所需酶的方法称为发酵法。

酶的发酵生产是现在酶生产的主要方法。

四、酶的发酵生产
发酵法生产酶制剂,就是给酶的生产菌种提供适当的营养和生长环境,使生产菌大量增殖,同时合成所需要的酶,然后由发酵所得物料制成酶产品。

A、液体深层发酵:液体培养基,经灭菌、冷却后,接入产酶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酵。

优点:原料的利用率和酶的产量都较高,培养条件容易控制,易于提取制备,适于大规模生产;缺点:需要的投资费用高,技术管理要求高。

B、固体培养发酵:培养基以麸皮、米糠等为主要原料,经灭菌后,接入产酶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发酵。

优点:设备简单,便于推广,特别适合于霉菌的培养和产酶;缺点:发酵条件不易控制、物料利用不完全、劳动强度大、容易染菌等。

C、固定化细胞发酵(70年代后期发展):将细胞固定在载体上后,进行发酵生产。

D、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80年代中期发展):原生质体是指除去了细胞壁的微生物细胞或植物细胞。

其中液体深层发酵和固体培养发酵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厂家都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工业化生产。

无论哪种发酵法,都要做三方面的工作:从原料准备培养基;从原始菌种准备生产菌种;发酵过程管理。

制备工艺流程:
1、从发酵原料准备培养基
(1)碳源
提供碳元素;能源。

来源:淀粉及其水解物—淀粉水解糖、糖蜜、或含淀粉的原料如大米、薯类、玉米、麸皮、米糠等。

此外石油产品中12碳—16碳的碳氢化合物已成功用作微生物培养基的碳源。

在选择碳源时,应尽量选择对所需酶有诱导作用的碳源,而不使用或少使用有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碳源。

(2)氮源
提供氮元素。

常用有机氮源:豆饼、花生饼、棉籽饼、玉米浆和蛋白胨;常
用无机氮源: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硝酸钠和磷酸氢二铵。

要考虑诱导和抑制进行添加。

一般在大量添加有机氮源的同时再加入1-3%的无机氮源。

(3)碳氮比
按照发酵的不同阶段需要调节碳氮比例,一般在菌体生长阶段即发酵前期碳氮比要求低一些,在产酶阶段即发酵中后期要求碳氮比高一些。

有利于更好的对发酵进行控制。

(4)生长因子
酶制剂中所用的生长因子,大多是由天然原料提供,如玉米浆、麦芽汁、豆芽汁、麸皮、米糠、酵母膏等。

生长因子往往为发酵过程提供一些必须的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嘧啶等成分。

(5)水和无机盐
2、准备生产菌种
一般情况下,产酶微生物的获取方式有三种渠道:
(1)由自然界提取筛选获得
在一些含有目的微生物的环境(如土壤、森林、温泉、火山、深海等)中采集含微生物的样品,然后通过富集、分离、纯化等一系列生物方法对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具有产酶性能的微生物,再将微生物进行诱变、基因工程修饰等处理,以得到优良的菌株。

这种方法需要花费很多的实验精力,需要专业的技术,而且得到优良微生物的概率也不是很高,但是针对市场上没有的微生物菌种,却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

(2)菌种保藏机构
对于目前已经发现了的微生物,尤其是被广泛用于的微生物菌种,都可以通过向菌种保藏机构购买得到。

国内外一些菌种保藏机构有,国外: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NRRL);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日本技术评价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NBRC)。

国内: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AS);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IFFI)。

(3)研究或生产机构
主要是一些目前没有提取到或者成本较高的微生物菌种,在自身没有能力筛选得到且没有足够经费购买时,可以通过与研究或生产机构合作得到目标微生物。

3、发酵过程管理
(1)产酶促进剂
非细胞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称为产物促进剂。

常用的产酶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洗净剂(脂肪酰胺磺酸钠)、吐温80、植酸等)、二乙胺四乙酸、大豆油抽提物、黄血盐、甲醇等。

(2)DO(通氧)
在菌体生长阶段要求通氧量较低,产酶阶段的通氧量较高。

控制通氧的方法有:调节通气量;调节氧的分压;调节气液接触时间;调节气液接触面积;改变培养液的性质。

(3)pH值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

为了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恒定,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pH缓冲剂,或在进行工业发酵时补加酸、碱。

通常培养条件:细菌与放线菌:pH7-7.5;酵母菌和霉菌:pH4.5-6范围内生长。

细胞发酵产酶的最适pH值与生长最适pH值往往有所不同。

细胞生产某种酶的最适pH值通常接近于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值。

(4)温度
枯草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4~37℃;黑曲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 ℃。

通常在生物学范围内每升高10℃,生长速度就加快一倍,所以温度直接影响酶反应,对于微生物来说,温度直接影响其生长和合成酶。

(5)无菌环境
在培养基配置结束后需要进行严格灭菌,接种过程中也要无菌操作,通入环境的空气也要进行无菌处理,以保证发酵不被杂菌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